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2024-07-25

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共9篇)

篇1: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的读书心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的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一、教学教研一把抓,学会观察是基础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是业内普遍的共识,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作息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在白天的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尤其是在我经过两年的中专学校工作之后,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的方式的差别上深有体会。因此,在我看来,幼儿教师在承受高压、劳累的双重负荷下,进行教研活动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在读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幼儿行为的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

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这些活动看似平凡、枯燥,但却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和过渡时间的行为,虽然很琐碎,但是却不能轻易的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游戏材料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语言解释他们对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们是通过使用游戏材料时形成的关系以及所引起的变化来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觉。在儿童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儿童使用材料的环境、刺激、话费的时长等等内容。3.观察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便会有各式各样的社交行为和反应。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开始在人格结构中打下基础,我们需要去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①幼儿对待他人的态度(关怀/疼爱/信任/怀疑/厌恶)

②幼儿的情感态度(深厚的/随意的/冷漠的)

③幼儿拥有的与他人相处的技能的数量和种类(通过要求、偷拿或者抢夺得到玩具娃娃)

4.观察师幼关系及在教师主导活动中幼儿间的相互关系

师幼互动是我们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常提到的词语,在许多情况下,师幼关系的细节都会存在与日常的偶发时间中。从生命中最初的几年里,幼儿会从身边非常重要的成年人——父母、养父母、祖父、老师以及其他亲戚的接触中形成其他人和对自己的理解。

我们需要观察认真的观察师幼关系,这样可以告诉我们幼儿感觉到成年人是可以信任的、抑或是持怀疑的态度看待成年人;是可以借助成年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对他们敬而远之等等。

总而言之,“观察”是记录的基础,也是教研的基础。我们需要学会认真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行为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进行教育教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积少成多,记录需坚持不懈

观察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迈出他们人生的第一步,都是一个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着向外部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从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成长与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又要不断的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面对如此多面和复杂的社会,孩子们如何的发展,这不光是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要考虑的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我们成年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重要途径和如何施展教育方式的必要手段,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父母掌握这样的专业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观察是教育教研的基础,同时,学会做记录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素材。但是,我们许多的幼儿教师常常不能坚持的进行观察和记录。而且翻看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再对照本书所叙述的观点,我发现自己的观察记录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叙述的语言太具主观性,有一些自己总结的语言在里面,而不是完全在客观陈述孩子的动作和语言交流。

二是虽然反思比较具体,但是怎样深入挖掘可学习的价值,还做的不好。譬如,我认为可以提供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我可以怎么用呢,我可以让孩子做什么,我还可以提供哪些材料,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深入思考。

在以后的观察记录中,我们不仅需要科学的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要养成坚持不懈进行记录的好习惯。

三、多思多想,勤于总结才能致于行

观察与记录,它的价值在哪里?素材取之于幼,服务于幼。

在这个儿童飞速成长的时期,教育者极有必要抓紧尽量多的时间来及时记录这些纷繁复杂的发展性变化。这种记录数据对于婴儿/学步儿项目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一种独特的资源。所以,记录的价值在于,对于经常一闪而过、淹没于日复一日的保育教育重点的幼儿的细节,给予显微镜一般的关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看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我觉得,它很好的诠释了《指南》的这句话。多看多思,将自己平常的记录素材及时进行总结反思,然后服务与平常的教学中,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人说爱一行干一行,我觉得更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做幼儿教师,光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有人曾说:“幼师不能只当孩子王,更要理论硬技能强,做幼儿领域的研究者”,我觉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样的书籍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多多发现这样的书籍,彼此交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来使我们目标明确,砥砺前行。

篇2: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1、每天以观察为基础,抓住时机对文文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她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学会用语言和别人交流。

2、对文文进行正确的引导,以鼓励表扬为主,帮她树立自信。

篇3: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观察对象:李思语 (化名, 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和读图能力

一、观察过程

在活动区, 李思语看到别的小朋友将一本讲述蜘蛛的图书放在桌上, 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

教师走过去问:“你为什么害怕?”

李思语:“因为这本书上有很多蜘蛛网, 我爷爷说一动蜘蛛网, 蜘蛛就出来了。”

教师:“你为什么害怕蜘蛛?”

李思语:“因为蜘蛛网黏手, 还会起泡。我2岁时不怕蜘蛛, 捏蜘蛛, 后来手上起泡。我爸爸给我抹了风油精才好。从那以后我就害怕了。”

李思语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尖随便翻开一页, 看一眼, 马上合上。

教师:“你觉得这本书讲了关于蜘蛛的什么故事?”

李思语:“我认识字, 所以我知道它讲了蜘蛛先生要搬家。”

因为教师听另一个小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说, 第3页是李思语给她讲的, 所以就翻开第3页问李思语:“你猜这页讲了什么故事?”

李思语指着书上的图画说:“他们两个是演员, 从舞台上跑了下来, 他们两个应该挺害怕的, 表情都变了。因为舞台上面有一个蜘蛛。”她接着又说:“有2页我挺害怕的。”说着, 她翻开了第21页和第23页。

教师:“为什么?”

李思语:“因为网太多了, 我就有点害怕。”

教师:“为什么害怕蜘蛛网?”

李思语:“因为都是线。”

说完, 她就跑去玩手偶了。

二、观察分析

李思语认识字, 在看书的时候关注字比较多, 有时候会忽略图片。但是由于只能认识很少的字, 所以这些字对她理解故事并不能起主要作用。这本关于蜘蛛的书由于尺寸很大, 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所以她才关注了图画, 而且很害怕这本书, 害怕书中的蜘蛛网。她的害怕可能跟曾经被蜘蛛咬过有关, 让她现在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正是她的这种强烈表现, 激发了其他幼儿想要更多了解蜘蛛的愿望。

三、教育措施

尊重她对蜘蛛的这种恐惧心理, 鼓励她试着了解关于蜘蛛的更多知识, 比如:蜘蛛为什么要织网, 怎么织网, 怎么捕食、进餐, 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和有害的地方等。通过让她了解这些知识, 降低对蜘蛛的恐惧, 从心里接受蜘蛛的好与坏。

四、教育反思

篇4: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课堂观察的焦点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然而,学生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知道要观察和分析什么样的学生行为,就会被庞杂的行为信息所干扰,沦为单纯的记录和分析,很难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诊断与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一套能够提供使用和分析的概念系统与观察技术的支持。轶事记录就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将学生行为清晰呈现并细致分析的观察技术,并且因其操作简单、条块分明,易于被一线老师掌握和使用。

一、轶事记录的涵义

“轶事”就是有意义的、典型的行为事件,“轶事记录”就是对有意义的、典型的学生行为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也称逸闻趣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

轶事记录属于定性观察的范畴,定性观察是与定量观察截然不同的一种观察范式。定量观察沿袭了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化和数量化是定量观察的基本特点。定量观察致力于运用结构化的观察工具,对复杂的观察对象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观测,并强调以实证的数据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强调实证的定量观察固然可以通过数据呈现一定的规律,但它远不能展示学生行为的复杂性,支离破碎的分类遮蔽了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

与定量观察不同,描述和解释是定性观察的基本特点。因此,基于定性观察的轶事记录反对运用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将自己的前提假设强加于观察对象之上,而强调在真实的活动场域中对观察对象作全方位观察,试图真实自然地揭示学生行为的方式、意义、价值和动机等。轶事记录所提供的绝不是学生行为出现的次数、频率等表层数据,而更多的是行为背后意义的深层次阐释。因此,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学生行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这些在轶事记录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实现。

轶事记录具有自身的独特优点。轶事记录重视对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结果的考察,将学生行为置于整个生活脉络中加以理解,保留事件的自然顺序,有利于理解学生行为的来龙去脉,能对个案进行深层次的考察。相比定量观察截取学生行为的某一过程和某一时间段进行数据分析而言,轶事记录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更加细致深入。此外,轶事记录不受观察工具的严格限制,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解释的过程交互渗透,研究的灵活性很大,可以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观察目标以及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就涵义与特点来说,轶事记录能帮助教师了解某一行为的基本轮廓,提供关于学生行为的模式及其解释,因此轶事记录更适合对某一行为的观察和研究。

二、轶事记录的要求

轶事记录作为一种定性观察,不像定量观察那样需要在观察前设计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不需要在观察过程中高度关注次数、频率、潜伏期以及行为强度等量化信息,也不强调对观察结果进行严密的数据统计和规律分析。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轶事记录绝对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发现,它必然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具有特定的内在要求和操作要素。具体而言,轶事记录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求:

1.客观

虽然说轶事记录是一种定性观察,观察者在观察现场被什么信息所吸引、决定采集何种信息以及对观察资料如何进行价值判断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观察者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但就一种科学观察而言,轶事记录也要求尽量减少或避免观察者对观察事实的主观影响。基于这一考虑,教师在做轶事记录时,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以提高轶事记录的客观性。比如“在事情发生后马上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避免因时间流逝而造成遗忘;“记下学生的原话”而不要对学生发言进行主观判断后进行描述;“不要解释”并不是说不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解释,而是说在记录现场不要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判断、解释混淆,最好的办法是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观察者的解释”分栏目记录,这样既可以记录学生行为的原始面貌,也可以及时记下观察者对学生行为的现场判断。

2.关联

“行为场”包含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情境和行为结果四要素,其中先行事件一般被认为是发生在行为之前的特定事件或线索,行为情境则指学生行为存在于环境中的更广义的影响因素,行为结果指的是在某一环境下,学生行为发生后的事件或变化。行为、先行事件、结果和行为情境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行为场。教师只有将学生行为放在整个行为场中进行研究,超越割裂或隐匿的事实,才能发现事实之间的时空联系,全面地理解学生行为。诸如,“记录确切的地点、时间和基本活动”“对在场其他人的回应或反应也要记录下来”“保持情节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等都是对学生行为关联性的关照。

轶事记录对观察量表的设计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模板,观察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观察任务设计观察要素。一般来说,一份简单的轶事记录只要记录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三个要素就可以了,因为凭此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并且可以据此进行初步的行为分析。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也被称为轶事记录的三个基本要素。

表1就是一份结构简单的轶事记录,是笔者针对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违纪行为所做的轶事记录和分析。

对于表1的轶事记录,笔者和任课老师一起做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考察记录的先行事件,我们发现这些先行事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教师给予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教师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该生极易出现违纪行为。其次,通过考察行为结果,我们发现:每当该生违纪后,教师总是倾向于采取高强度的制止指令;而当该生表现出参与课堂学习的愿望时,教师反而不予理睬。

就分析结果而言,我们最后达成了这样两点认识:

1.当教师给予班级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要加强对该生的纪律约束。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个性化的任务或者其他引起注意的方式对该生进行行为约束。

2.教师需要尝试运用不同强度的制止指令对该生违纪行为加以管理。建议教师学会从柔性管理向刚性管理过渡,灵活运用各种不同强度的管理策略,包括扫视、提醒纪律、改变座位安排、同伴表扬甚至警告、取消活动等等。

三、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

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很多,如比较、综合、归纳、矛盾分析、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其中情境分析是轶事记录的基本分析方法。“情境分析”是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情境分析基于过程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具体的事件和过程组成的,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因此资料必须还原到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中,寻找处于特定情境中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行为进行情境分析的第一步是围绕学生行为追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结果等,认真地通读资料,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行为的面貌。教师在通读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记下自己即兴的想法,将关键性的、相互联系密切的、频繁出现的内容做上标记。第二步是致力于寻找资料中的行为背景,比如什么是先行事件?什么是次要事件?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结果怎样?对学生行为又产生什么影响?为解释学生行为准备依据。第三步是在整个行为场中对学生行为做出解释。

尽管轶事记录是一种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行为的手段,但是也有运用的局限性。例如,轶事记录通常只能针对小样本,研究的结论不具备广泛推论的普遍性。轶事记录通常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工作比较繁琐、耗时。另外,轶事记录容易受个人经历、教学经验以及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最后,教师个人的速记能力、描述能力和相关的理论水平也会对教师的轶事记录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篇5: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论文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作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著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注意关注儿童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引入新的理论成果。这本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从行为理解幼儿 第二章:观察与记录前的准备 第三章: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概述 第四章:时间取样 第五章:事件取样 第六章:轶事记录 第七章:检核表 第八章:影音记录 第九章:观察与记录的伦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看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我觉得,它很好的诠释了《指南》的这句话。“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阐释了幼儿教师科学有效观察孩子们行为的重要性,老师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分析出许多信息并针对这些信息及时的调整老师教育的目标、方法等,从而更加专业的剖析孩子、引导孩子,做到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而这样做的过程,也使教师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过这本书,再翻看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我发现自己的观察记录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叙述的语言太具主观性,有一些自己总结的语言在里面,而不是完全在客观陈述孩子的动作和语言交流。

二、虽然反思比较具体,但是怎样深入挖掘可学习的价值,还做的不好。譬如,我认为可以提供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我可以怎么用呢,我可以让孩子做什么,我还可以提供哪些材料。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深入思考。

所以,我们要摒弃“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想法,将自己视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将获得的信息与同事交流,例如,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反应?还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孩子拉到一边,问问他为何这么做,有什么想法,或许这样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读完这本书,从理论上更清晰地认识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观察儿童行为后该如何评价这一行为。从实践上,为如何观察记录提供指导,为更有针对性地观察提供范本和依据。看完此书,犹如被特训一番,尝试着在幼儿游戏中用心去“看”,去“听”,从对孩子的观察中会收获很多,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实性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中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读懂孩子行为的背后,包含着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在观察、解读孩子的道路上,我会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开明接纳的心态继续前行。

书中讲到了一种记录方法叫轶事记录法,看了后很受启发,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它要求观察者在日常生活情况下,将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多元评价倍受关注的今天,提倡教师在评价实践中关注幼儿学习变化与成长的过程,尝试采用质性的轶事记录法,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收集有关幼儿发展状况的丰富信息,有效评价和促进幼儿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轶事记录法又有诸多的优点,如方便易行,教师只需准备最基本的纸和笔就可记录,而且,幼儿完全是置于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之中让教师观察记录评价,有助于帮助幼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促进家园合作等可取之处。

现在的幼儿园需要的不是“保姆型”的教师,而是要求教师既要成为研究型加学者型的理论型的教师,又要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能运用现代教育观组织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人才。在轶事记录卡记录的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反映,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每位幼儿的行为。如昨夜下了一场雨,今天出了太阳。在操场上活动时,XX小朋友不参与,却独自站在边上好奇的望着塑胶地毯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冒起的轻烟,还不时地用鼻子闻着。这时,教师该如何去处置呢?也许,有的教师会漠然视之,有的会强行拉幼儿来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可还有一种教师捕捉到幼儿这一行为后,迅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继而转换成教育行为与幼儿进行互动,组织幼儿一起去观察、去探索这一难得的现象。事后,再对此事件进行记录、反思。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有目的地去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不断地学习丰富有关理论和知识,渐渐养成习惯,使观察技能成为教师内在的素质之一。

工作中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下面是我们平时工作中记录的几个案例。

案例1:图书也怕痛

每天早餐后孩子们就会自主的去图书柜上去自己喜欢的图书,时常因为争抢一本图书发生摩擦。

这一天小明和小红又因为都想看《抱抱》这个绘本争吵起来,互不谦让,一不小心图书被撕破了,他们两个你看我我看看你,把图书扔下都不看了。

下午起床后,我给孩子们说中午值班时小图书一直在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们马上想起来早上发生的事情了,都去责怪他们两个,小明和小红都低下头不做声。我说:“图书它们也会痛,它们受伤了我们该怎么办呀?”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把图书修不起来。”

他们两个不约而同地一起去修补图书了,补好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他们说:“以后我们再也不抢了,要互相谦让”。

这时全班孩子们给他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喜欢有生命的东西,引导孩子们可以拟人化,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案例2:请遵守交通规则

每次户外活动结束后,上楼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往上跑,也不看是左还是右。每当这时下楼的人就无法行走。提醒很多次,你一转身他们就又开始往上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在楼梯口贴上了一些小脚印,让孩子们观察脚印的方向确定该走哪边,这样孩子们比以前遵守规则好了很多。

为了更好的督促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我就请遵守规则的孩子当交警,提前站在楼梯拐角处,监督和指挥交通,孩子们非常的兴奋,为了当上小交警都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了。

孩子们喜欢当交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遵守规则。

案例3:桌子怎么变花了?

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自主活动时都抢着去美工区,有时为了抢到位置,顾不得铺桌布就开始画画,结果桌面上留下了很多彩笔的痕迹。

为了帮助孩子们改掉这个毛病,我找了一件上面画的乱七八糟图案的衣服,让孩子们看。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发出“嘘嘘”声,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图案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是不小心画上去的。”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的衣服画脏了我们不开心,我们看看桌面,它们脏了,它们会怎么样?孩子们马上开始发表意见:“以后要爱惜桌子,不把它们弄脏了,画画一定要用桌布。

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案例4:

幼儿搭建桥梁观察记录《专注性》

今天中班孩子的功能室活动是——学习搭建桥梁。在孩子们观察过图片后开始一些圆柱体当桥的长积木当桥面面和斜坡不在一现了斜坡高于桥解决这么问题,悠

搭建,悠悠拿了墩,拿了几块厚和斜坡,由于桥个圆柱体上,出面的问题,为了悠又在桥面上加了一块积木,这样桥面和斜坡的交界处平滑多了,悠悠很开心。就高兴地去旁边观察别的孩子的作品。

由于圆柱体积木比较少,很多孩子没有了材料,看到悠悠这里很多圆柱体,就把悠悠的圆柱体拿走了,悠悠回来后很生气。这时,我来到了悠悠的身边,对她说:“没有了圆柱体,你想想还有别的什么材料可以代替吗?”她想了一会儿就去拿了几个小的积木当桥墩。可是,桥面太低上面又加了这样,桥面的了,我表扬了个谦让,并且

了,她就在几块积木,高度就相同她:“你是一爱动脑子的孩子。”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就发现悠悠性格比较随和,就是生气了,只要你和她讲清楚道理,她就马上能够接受。所以今天出现这样的问题,她没有因为积木被拿走而纠结,而是很快的又想出办法来解决了。

篇6: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场景二:在美术活动线描画“美丽的毛衣”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认识凹凸线和十字点然后指导他们大胆运用点、线、面有规律并对称地装饰毛衣。在绘画活动中我发现晨晨能运用以前学过的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还有本次活动中学到的十字点进行装饰毛衣,只是线条分割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距离,疏密方面略显欠缺。于是,我走过去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画线的时候要看好边上一条线条,两根线条之间的距离要掌握好,他笑着点点头。但当我问他知道自己所用的线条名称时,他摇摇头。

分析与措施分析: 算算时间,重点关注晨晨已经第四个月了,除了偶尔还要手把手的指导他绘画,现在他已经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独立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点、面自主装饰了,进步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他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手眼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图形分割,距离的把握是他的弱项,导致他不敢下笔。

2.想象力教差,缺少线描画点、线、面结合的经验。对于自主搭配方面的能力较弱,而且缺少一些线描画点、线、面方面基础的技能。

措施: 1.多花时间给他欣赏一些线描画范例,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帮助他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

2.在调动幼儿学画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幼儿美术技能的锻炼一些机会让他练习线描画如:(1)利用区域活动及早晨来园时间,鼓励晨晨练习并掌握各种点、线、面的画法。

(2)提供各种范画,引导其发现教师在装饰时使用的点、线、面的丰富性,鼓励其在自己绘画时能够结合运用。

(3)提供各种轮廓图,鼓励其进行线描画活动,教师给与指导。3.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在家也能继续练习。

篇7:《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迈出他们人生的第一步,都是一个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着向外部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从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成长与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又要不断的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面对如此多面和复杂的社会,孩子们如何的发展,这不光是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要考虑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我们成年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重要途径和如何施展教育方式的必要手段,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掌握这样的专业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网上搜索一下或者在书店转一圈都会发现,此类专题的书籍还是比较多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简单也有复杂的,但不管什么样的,实用最好,简单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篇8: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场景一:中一班的好几个小朋友头低着头围成一圈蹲在一起, 正在专心地做着什么, 十分钟过去了依然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笔者好奇地走过去, 只见几个孩子正在地上努力地挖沟, 最里圈的沟中间有一只受了伤的草蜢静静地趴着, 过了一会儿有些孩子开始站起来, 去拔了许多的小草回来, 铺在沟边上。虽然我故意靠得很近, 可是忙碌的孩子们并没有理会我, 我忍不住问道:“你们在做什么呢?”孩子们这才抬起头发现了我, 答道:“我们在给它安家。”然后又低下头去继续忙碌起来, 自讨无趣的我, 只好走开了。过了很久, 他们依然在忙碌, 我又凑了过去, 这回看到草蜢的家多了许多树枝、小草、小花的装饰, 王子轩一手轻轻捏着小草蜢, 一手拿着一片草叶在给草蜢喂食, 草蜢的下颚一张一合地在动着, 旁边的孩子们都关心地问到:“它吃吗?”王子轩一脸成就感地说:“吃!看, 它也不会咬我”。

为了一只受伤的草蜢, 孩子们忙碌了近半个小时, 始终很专注, 观察着草蜢并做了许多他们认为对草蜢有帮助的各种事情, 小心翼翼地生怕它不开心、不肯进食。我不禁想:他们或许是把小草蜢当作自己的小伙伴了。

场景二:有两个小朋友头挨着头立在墙边一动不动的, 我久久地看着他们的背影, 好奇心又泛滥了, 他们到底在干嘛?走近一看, 墙上还有两只小蜗牛, 我问道:“你们在干嘛?”其中一个孩子看看我, 指指墙上的蜗牛, 羞涩地回答:“它们在赛跑。”“谁赢了?”孩子指指其中一只:“这只赢。”我更好奇了:“你们怎么看出来的?”这下两个孩子都转过头来奇怪地看着我, 再次指指蜗牛的身下:“这只跑得远啊。”可不是嘛?虽然看上去两只蜗牛并没有动, 可它们头朝着一个方向, 身后还有淡淡的一点点挪动过留下的印渍, 这一动不动的蜗牛是走了多久才留下的这一点印渍啊?两孩子待在墙边站了那么久, 原来是在“观战”, 看来我的观察力远不比孩子啊, 突然有种鄙视自己的感觉。

篇9: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随着当前社会的变革,幼儿所在的家庭也在经受各种新的挑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当前,因为家庭问题导致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攻击、退缩、嫉妒、破坏等问题行为层出不穷。当这些幼儿进入幼儿园,其问题行为也会被带到幼儿园,成为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之所以头疼,是因为目前一些教师还不能很好顾及到这些幼儿,更无法针对个体做出长期有效的观察和矫治。我园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成长,专门聘请了学习儿童心理专业的心理教师,为个别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提供专门的心理矫治辅导。

我园大班一名男童乐乐(化名)刚满5岁,他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现在跟母亲和已经18岁的姐姐一起生活。家里人对乐乐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他说“爸爸去了国外”。乐乐与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对父亲有种天生的崇拜感,加上觉得自己的父亲“会打拳、很厉害”,乐乐喜欢上了电脑里那些打打杀杀的暴力游戏。

乐乐在幼儿园时,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喜欢不时离开座位并发出各种叫声,干扰他旁边的幼儿。乐乐还存在着和同龄幼儿沟通障碍、攻击性强、选择性语言缄默等问题。这些都属于因家庭变故导致的问题行为。

观察记录与辅导计划

为了帮助乐乐,初步探索出针对此类幼儿进行有效辅导、矫正的策略,我们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观察记录与辅导计划。

(一)思路

首先通过对乐乐家庭、班级环境、师幼关系的了解,来分析乐乐出现问题行为的成因及背景;其次,通过观察、记录、理论学习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干预;最后,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最终找到有效的辅导、矫正策略。

(二)方法

观察法、记录法、行动研究、文献研究等。

(三)过程

1.商讨不同阶段的研究目标、内容,并确定研究方法。

2.根据不同时间的观察,进行记录、分析。

3.学习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4.定期约谈家长,沟通交换信息。

5.撰写观察记录及教育经验。

第一阶段的观察记录

2012年9月9日

乐乐上课时明显坐不住,经常会出现很激动的样子,不是从座位上跳起来就是爬桌子,或突然离开座位,并伴有自言自语,不回答老师问题。其他幼儿都不愿跟他坐在一起。课后我试着跟他聊天,发现他不愿意跟我对视,总是低着头。我问了一些问题,他一个字也不愿回答,而且极力想挣脱我的手。

2012年9月10日

今天和昨天的情况差不多,乐乐还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2012年9月14日

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都是我自己在讲话,但这次乐乐的情绪比较稳定。乐乐虽然不回答问题,但在我临走前愿意伸出手和我拉钩,约定以后要听老师的话。乐乐总算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教师策略:循序渐进

2012年9月15日

乐乐开始熟悉我这个老是在他班级出现的新面孔。为了让他说话,我决定从他爱玩的电脑游戏切入。他果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在玩什么游戏、游戏中有哪些人物,还详细地讲解“出绝招”的方式……这次谈话整整持续了1个小时。

教师策略:投其所好

2012年9月16日

社会课上,我觉得乐乐一开始表现还可以,偶尔会自言自语,但被老师提问时依然不愿意回答问题。5分钟以后,他不再听讲,而是自己翻书、唱歌,并开始爬桌子,或把书卷起来拍打桌子。

绘画课上,乐乐画画时喜欢使用黑色、棕色等深色。下课后我找他聊天,他主动说昨天的游戏还没讲完,要接着讲,于是又讲了将近1个小时。我在乐乐兴奋地讲解游戏的间隙问了关于他父亲的问题。

我:“想爸爸吗?知道爸爸去哪儿了吗?”乐乐:“想,爸爸去国外打拳了。”我:“那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呢?”乐乐:“等我长大了就回来了。”

教师策略:拉近距离

2012年9月17日

手工课后,听到我要求继续听他讲游戏,乐乐很兴奋。

我:“你玩过多少种游戏啊?”乐乐:“记不清了。”我:“你是不是不玩游戏的时候也在想游戏?”乐乐:“是,这里(自己指着脑袋)在打架。”

5岁左右的孩子,对外界多了一份探究与好奇,也多了一份臆想,他们往往分不清游戏与现实的区别。

教师策略:鼓励表达

与家长的第一次面谈

经过对乐乐一段时间的了解,我们在一个下午约了乐乐妈妈来园第一次面谈。

通过面谈,我们了解到乐乐妈妈每天事情很多,顾不上管乐乐,老让他自己打电脑游戏。乐乐的姐姐已经18岁了,在上大专,也没时间跟乐乐玩。谈到自己的家庭,乐乐的妈妈几度落泪,反省自己确实因为丈夫的离世而忽略了儿子的成长。虽然家里人老是告诉乐乐“爸爸去了国外”,但乐乐还是经常不经意地问:“爸爸的病还没好吗?”因为乐乐总想起父亲被送进医院抢救的情景。

面谈很顺利,乐乐的妈妈愿意全力配合幼儿园,让乐乐早日摆脱问题行为。于是我和乐乐的妈妈共同商定了几条必须遵守的约定:

◎乐乐必须停止玩电脑游戏,家里人想办法用其他事情把乐乐玩游戏的时间替换掉。

◎多跟乐乐聊天,哪怕乐乐不回答,做妈妈的也要坚持跟他说话。

◎多带乐乐进行户外活动,去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地方,让乐乐逐渐习惯与人相处。

◎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乐乐做游戏,如捉迷藏、做手工、画画等,增进母子间的交流,使母子关系更融洽。

◎要不定时与幼儿园交换乐乐的表现情况。

◎要坚持睡前亲子阅读的习惯,并通过提问促进乐乐思考、回答,增强他的表达能力。

◎乐乐犯错时,妈妈不能发脾气,要耐心教导,了解犯错的原因,告诉乐乐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做。

第二阶段的观察记录

2012年9月20日

听乐乐的妈妈说,乐乐这几天都没有玩电脑游戏。上课的时候,乐乐一开始还比较安静,坚持了将近15分钟后,身子开始扭动,尽管人没离开座位,但也听不进老师讲课了。

课间,我问乐乐周末去了哪儿、做了什么。乐乐说去了人民公园,坐了摩天轮,吃了铜锣烧。为了增加互信,我告诉他我也喜欢吃铜锣烧。

乐乐能积极主动地描述自己在公园做了什么,这是个很好的开端。

2012年9月21日

今天我特意带了一包铜锣烧过来看他。乐乐也带了同样的铜锣烧,说要和我一起分享,因为他还记得我上次说过喜欢吃这个。我问他昨天回到家做了什么,他说看了动画片,睡前听妈妈讲了两个故事(妈妈配合得很好,没有让他玩电脑)。

绘画课上,乐乐因课前静息表现很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自由绘画时,在老师的鼓励下,乐乐开始使用一些鲜亮的颜色,还自言自语地说要一会儿用暖色,一会儿用冷色(一般同龄幼儿很少能区分冷暖色)。课间休息时,乐乐突然又开始模仿游戏人物,对我拳打脚踢。但等到老师讲故事时,乐乐安静了下来,领到老师分发的图书后自己能安静地看书,并且比同龄孩子更认真、专注。

教师策略:零食鼓励

2012年9月22日

乐乐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没玩电脑”。

这节课的内容是分享自己看到的元宵节花灯。乐乐想发言但比较胆怯,老师鼓励了很久他才举手。他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人民公园看到的莲花灯,并跟老师一起画出了莲花灯的样子。之后的自由绘画时间,乐乐画出了自己看到的好几种花灯。

课间休息时,乐乐又开始模仿游戏人物的动作,踢了我一脚。乐乐估计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不对,跑到很远的地方躲了起来。我拿出准备好的小饼干叫他过来,告诉他:“刚才那一脚踢得老师很疼,下次最好不要这样了。”乐乐小声说“知道了”,并主动要求给我讲故事。

乐乐静息很好,还帮助老师给其他小朋友发放了早点。

2012年9月23日

进门时乐乐正在与几个男孩子打闹,看得出同班小朋友是比较怕他的。打闹被我制止之后,我叫他去帮我搬了椅子。

上课时他很积极,在老师的鼓励下发了言,但仍然时常自言自语、扭动。

2012年9月24日

我问乐乐昨晚回家做了什么事,他说没有看电视,做了手工,还玩了玩具,又自己收拾好了玩具。但上课时乐乐几乎1分钟也没坐住。还频繁模仿游戏人物的打斗招式,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反抗情绪强烈。

乐乐在图书室看书时非常认真,比同龄孩子看书能力强很多。

2012年9月27日

乐乐今天看到我时很沉默,几乎不愿意说话。

早晨跟乐乐妈妈进行了短暂的交谈,交换了幼儿园与家庭的情况。发现乐乐会故意错误地传达我布置给他的任务,比如把“回家帮妈妈做家务”传达成“老师说我可以玩一会儿电脑”,但妈妈并没相信乐乐。我向乐乐妈妈再次强调,在乐乐犯错时要耐心教导,告诉他哪里犯了错、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乐乐在学唱儿歌时精力较集中,进度也跟得上,音乐响起时比较兴奋,做操的时候很认真。

2012年9月28日

乐乐今天依然很沉默,课间时突然问我:“你不让我玩电脑,我的QQ宝贝怎么办?”上课时情绪不高。

2012年9月29日

乐乐上绘画课时主动把画纸让给小朋友,开始会谦让了;绘画时很认真,画画有想法,表现力和创意性强;喜好画机器人打斗类的内容。

2012年10月9日

乐乐今天的逆反情绪很明显,不听指令、攻击性强。我装作生气不理他,他的反应是过来扯我的头发,又抓又挠,想让我对他有所关注。我知道像乐乐这样的孩子,情急之下会使用较极端的方式引起别人关注。我握住他的双手,使其不能继续对我“动武”,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尽可能温和地告诉他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应该用语言告知或是轻柔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策略:社会技能训练(学会控制情绪),社会认知冲突训练

2012年10月12日

乐乐旁边坐了一个叫霏霏的女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不同,霏霏非常主动,活泼又热情。她告诉我她已经成为乐乐的好朋友了,我觉得乐乐很需要这样乐于和他交往的朋友。

早晨与乐乐妈妈进行了短暂面谈。自从丈夫去世后,乐乐妈妈的情绪经常很低落,又容易烦躁,对很多事都没耐心,对乐乐也是一样。她烦躁时会大声叫乐乐走开,甚至伴有严厉的责骂。我告诉乐乐妈妈,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并被孩子模仿,今后最好改善一下这种错误的情绪表达。

2012年10月15日

我:“周末做了什么?有没有玩电脑?”

乐乐:“有,就玩了10分钟。”

我:“玩打架游戏了吗?”

乐乐:“就玩了会儿QQ农场和QQ宠物。”

我:“带了铜锣烧给你,但是你要保护好它啊!”

乐乐:“嗯?怎么保护?”

我:“如果你上课时能坐端正并认真听课,下课跟小朋友好好相处不动手打人,老师就把铜锣烧送给你。如果你做不到,老师就要把它收回来。”

教师策略:价值澄清(让乐乐尝试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动)

2012年10月17日

唱歌时,乐乐旁边一个叫洋洋的女孩大声说:“我不跟他坐一起,他会打我!”旁边的另一位男生也进行了附和,乐乐面对这样的场面有点失落。

早上与乐乐妈妈又进行了短暂交流。乐乐妈妈说乐乐最近在家里的变化很明显,改变了以电脑游戏为主的独处生活。即使是去爷爷家也玩得很开心(之前一段时间不愿意去爷爷家,去了也不多讲话),会主动找妈妈聊天了。我肯定了乐乐妈妈前一段的表现,让她继续坚持,找机会多跟孩子相处。

2012年10月18日

状况较好,情绪平稳,上课坐得住。

2012年10月19日

今天乐乐很兴奋,或许是知道要过周末的缘故,玩电脑游戏的愿望高涨。乐乐最近开始变得很黏我,总往我身上偎,兴奋了就大笑。因为怕乐乐太兴奋而无法正常上课,我干脆让他当另一位老师的教具制作小帮手,帮他分散过于兴奋的情绪。

课间时他小声跟我商量,周末可不可以玩一会儿电脑,因为他很久没照顾自己的QQ宠物了。我虽然有一点点不忍,但还是告诉他暂不可以玩电脑,因为我希望他能表现得更棒一些。

教师策略:强化法

2012年10月22日

乐乐今天情绪较兴奋,攻击性行为比较多,但事后对于自己的攻击行为表示歉疚,说因为想来幼儿园所以很兴奋。乐乐跟我聊天时一直在扭动,还用手指抠我的脖子、下巴跟手掌。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太久没碰电脑游戏,乐乐正在经历难熬的反复期。

2012年10月23日

早晨与乐乐妈妈短暂面谈,我告诉她乐乐近几天的表现应该是正常的反复期,希望她不要懈怠,在家要继续坚持辅导乐乐,等过了这段时间,乐乐的情况将会有明显的好转。

老师讲花的知识时,乐乐听得很认真,并主动坐在离老师很近的地方。但20分钟后他开始出现扭动现象,开始轻轻地踢桌子,几分钟后又安静了下来。接下来的手工课引起了乐乐的好奇心,他变得很听话,进度跟得也很好,表现很积极。

2012年10月24日

绘画课是以在太空里玩游戏为主题画一幅画。乐乐画画一直都很有想法,表现力较好,能画满一整张纸。乐乐开始喜欢用丰富的颜色,几乎完全抛弃了以往喜欢用黑、灰色系的习惯。但他下课后依然有攻击行为,被我带去一边进行了一番教导。

第三阶段的观察记录

2012年10月25日

有老师来听课,乐乐的课程跟进状态较好,积极举手发言。可能因为是公开课,任课老师一直没点到乐乐,于是乐乐有点生气,不愿意再举手,并开始躁动。为了不影响老师上公开课,我带他去外面进行了一对一辅导。

2012年10月29日

今天乐乐还是比较兴奋,于是我带他到走廊里谈话。由于现在彼此非常熟悉,乐乐很喜欢往我身上偎,表达喜欢的方式是抠、挠,甚至抓我的头发。我再次跟他强调了表达亲近的正确方法。

2012年10月30日

今天入园晨检时乐乐主动向我问好,上课时情绪也比较稳定,不用鼓励也愿意举手发言了。今天上课的主题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别”,在老师讲到小学配有专门的电脑室时,乐乐情绪较兴奋,大笑了几声,有身体扭动的现象,但很快就安静了下来。

2012年11月2日

乐乐上课状况越来越好,坚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进度跟得较好。如果举手多次没被点到名字时,他情绪就会有些失落。老师请他画出12点整的时针与分针,他表现很棒,受到老师表扬后很开心,接下来的表现都很稳定。

2012年11月3日

乐乐昨天中午没睡觉,晚上回家睡得早,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早上坚持在家里完成了作业才愿意出门,所以今天迟到了(看来乐乐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孩子)。我跟乐乐妈妈强调要耐心教导,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强化乐乐目前的良好表现。

2012年11月6日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认识野菜,乐乐的整体状态很好,注意力集中并能随着进度积极举手发言。

2012年11月8日

乐乐从家里带了迷宫图书和玩具跟大家分享。乐乐一边把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别人玩,一边跟小朋友交流自己玩玩具的心得。这这说明乐乐已经可以跟同龄孩子正常地交流了,真为他感到高兴。

2012年12月1日

乐乐上课时的状态很好,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了;游戏时行动能听指挥,做课间操时很认真。下午是家长观摩课,因为妈妈在下边听课的缘故,乐乐变得很有表现欲,发言积极,时常与妈妈有眼神交流。放学后,与乐乐妈妈进行了交流。谈到乐乐近几个月的变化,指出他各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我也能明显感觉到乐乐妈妈比最初相识的时候开朗了很多。

经验总结

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我们得出结论:问题行为确实会妨碍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已出现问题行为的幼儿,幼儿园和家长要联合起来,及时进行干预。

(一)建立积极的关系

与父母建立依恋、信任、亲密等关系是幼儿形成自我概念、大胆探索世界的基础,也是幼儿以后与同伴建立积极关系的前提。与老师建立健康良好的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进学习,有利于问题行为的预防。父母和教师之间形成互相尊重、融洽的关系时,他们就能对幼儿的需要和行为表现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在家庭和幼儿园相互支持的前提下,父母可以与教师分享有关家庭环境、幼儿行为表现及其发展的重要信息,教师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孩子所在家庭的文化价值观和家庭养育的方法,而家长也能从教师那里吸收更多有关家庭教养方面的建议。

(二)建立家庭中的预防措施

家庭是预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场所,家长在家庭中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睡眠常规、科学饮食、玩具选择、劳动习惯等),以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此外,还要注意及时排解幼儿因为家庭问题产生的不良情绪,了解幼儿情绪发泄背后的缘由。家长应该通过示范告诉幼儿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并养成情绪倾诉的习惯,从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缓冲机制。

(三)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要正确面对问题行为儿童,与此类幼儿积极互动,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出现。对于幼儿偶然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应避免过多强调“问题”,而应尽量多对其行为中的积极因素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还要帮助幼儿明确他的行动方向,不能仅仅告诉幼儿不要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并为他们的积极行为提供参考。

反思

上一篇:关于发表qq动态的句子下一篇:钻井见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