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发展论文

2024-07-14

生态产业发展论文(通用8篇)

篇1:生态产业发展论文

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城镇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梁文生

长宁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美好新长宁的发展目标。2007年,长宁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于同年底正式申请在2015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长宁县立足实际,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新途径,较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长宁县生态经济优势

近年来,长宁县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了生态承载力。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2%。加大对龙头、双河、硐底等乡镇的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加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8个乡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加强对蜀南竹海垃圾处理中心的监管,在没有条件将垃圾转运到县城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的乡镇都建立了小型的垃圾填埋场,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加大了对企业的污-1-

染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开展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了建设项目和决策环境评价,从决策和项目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和生态小区的创建活动,竹海镇通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双河等乡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开佛乡佛犁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长宁县电力小区和国税小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小区,长宁县城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长宁县城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迅速提升。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生态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三、多措并举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一)加大宣传,科学决策,为生态经济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教育宣传机制。利用县内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有关生态环保知识,在全县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生态环保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扶持生态经济产业项目的发展,对引进高效益低排放高科技项目、开展减污减排技术改造、开发绿色生态环保产品、推广节能减排调备设施等为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予以奖励,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把握好生态经济的核心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以GDP为硬道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破除以粗放型经营为主要模式,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除以物质享受为幸福标准,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观念。全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能发展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辨证观;坚持发挥政府、企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多方联动的合力观;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统筹兼顾观。

(二)突出抓好生态工业,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竹类环保等特色工业。在新建、引进工业企业时要注重环保,要有规划地发展企业,杜绝一轰而上,到处圈地,占而不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发生。要大力发展产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严格“三同时”要求,切实保护河流塘库不受污染,美化企业周边环境。在招商引资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证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对环境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统筹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变人民群众的贫穷面貌,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避免经济和环境恶性循环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要发展生态经济,就要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绿色食品是当今消费的一大潮流,要动员农户利用丰富的山地、塘库发展畜禽、水产等无公害食品,建立各种联合形式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以打造绿色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积极扶持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依靠科学,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手段,减小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从源头上保证主要农产品安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参与林业生态规划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而且可以促进林、粮、轻工业以及各类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调节气候,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要大力推广农村沼汽池等新能源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沼汽池减少农作物的污染,减少对林木的破坏,省柴节能,实现间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做好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做好“农作物—畜禽—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循环农业经济大文章。对农户住房按村庄建设要求集中修建,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给生态建设留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全力建设生态城镇,为生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乡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有效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要根据镇域人口、经济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旧城区改造、闲置土地搞建设,在建设中要把环境保护设施作为前置条件,放在首要位置来抓。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把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城镇建

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群众入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生态经济增添强劲动力。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正蓬勃发展,但也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破坏,而一个好的旅游景区就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是密不可分的,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重点,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防止人为地破坏自然景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适度开发旅游产品,切实保护好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群众能得到实惠,并在逐步提高收入的情况下,搞一些长远的基础建设项目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态建设与加工项目。处理好旅游业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使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篇2:生态产业发展论文

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经济

宁海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1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第4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按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的要求,先后投入41亿元创建资金,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作 者:郑金平作者单位:中共宁海县委书记刊 名:今日浙江英文刊名:ZHEJIANG TODAY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

篇3:生态产业发展论文

一、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具备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把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对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生态产业中的“生态”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生态友好的,通过对技术工艺、生产过程实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这是生态产业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产品的消费过程是生态友好的,主要指企业(或农产)利用生态优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提供对环境、人体更安全的产品或服务,把产品消费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生态产业发展需具备一定前提条件,如环境基础、消费市场、技术及工艺水平、标准化管理等,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具备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第一,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环境基础。生态产业一般都对环境条件有严格要求,如有机农业生产的关键是生产基地本身无污染,对土壤、水质、大气等也有严格控制标准,而且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生态旅游首先要求旅游景点必须是保护好、干扰小、山青水秀的自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使游客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身心愉悦。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林木覆盖率高,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程度低,是北京市环境质量最为优良的区域,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基础。

第二,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生态产业是一种需要高技术手段和高水平管理作支撑的产业模式,需要清洁生产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作保障。而北京市的科研院所密集,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行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城市,国家级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认证部门也基本都集中在北京。这就为生态产业的生产技术、认证标准和生产管理等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第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消费、生态消费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青睐。首都人均收入和知识水平较高,人们普遍重视生活质量,生态产品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二、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首先,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表1,200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以8.4%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全市GDP的70.6%,而生态涵养发展区以53.3%的土地资源仅实现了全市GDP的4.5%。另外,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均G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0%;地均G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92%;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市功能拓展区低29%,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9%;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其他功能区差距亦很大。

数据来源: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6)

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借助外力,通过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差距;二是加快不发达地区自身发展缩短差距。如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每年转移支付的额度将达到近20亿元。如果再加上弥补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等,需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支付的数额巨大,将给北京市带来很大财政负担。单纯靠财政转移支付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助长地方的“等、靠、要”思想,容易发生“养懒汉”甚至寻租腐败现象,不利于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够因地制宜,扶持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将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生态涵养区自身的发展能力,则是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二,发展生态产业是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的需要。生态涵养发展区林木覆盖率在60%以上,每天都在发挥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作用,堪称北京市的“绿肺”;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水源地犹如北京市的“肾脏”,蒸腾水分、稀释氮磷、降解污染、调节出清爽湿润的气候。整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已成为北京市不可缺少的生态屏障,为维持北京市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但这一区域不能只保护不发展,必须要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而生态产业正是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必然选择。

第三,发展生态产业是调整首都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生态产业即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及其他行业发展,完全符合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调整方向。目前,我国生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应该利用首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对全国生态产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对策建议

经过数十年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优势已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核心竞争力。应紧紧围绕生态优势做文章,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山区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平原地区适当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园,逐步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1. 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打造特色精品。

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生态质量优良,农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如黄土坎鸭梨、石峨玉皇李子、燕山板栗、京白梨、红螺大脆枣、妙峰山樱桃、珍珠泉蛋鸭、怀柔冷水鱼等,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基础。今后,应着重将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特色,具体思路为:第一,和当地农业生产基础相结合,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继续发展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等特色林果业以及精品小杂粮、反季蔬菜、花卉、山野菜和中草药等高效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应限制自由放牧,推广果草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畜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着重生产绿色畜禽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第二,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生态产品认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通过HACCP等生态产品生产标准认证,利用山区污染少的环境优势,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第三,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第四,发挥行业协会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协调、指导作用,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提高生态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2. 发展壮大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工业,需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重点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区环境特点、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和都市型工业企业,如绿色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第二,大力推进现有工业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企业之间有效分享利用物质、能源、水、基础设施等资源,使企业群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从而达到区域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关键是统筹规划好企业之间热量、能源、水资源等物质能量循环再利用的流程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搞好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第三,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进废弃物零排放,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3. 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带动相关生态服务业发展。

首都生态涵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且有相当数量的旅游景点属于生态优良、风景优美的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甚至自然保护区,如百花山、灵山、雾灵山、云蒙山、雁栖湖、野鸭湖、京东大峡谷等,仅A级及以上和主要旅游区(点)41个,占全市比重为34.7%,一般自然景观、民俗度假村、观光采摘园等数不胜数,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遵循生态旅游与农业的内在功能联系,实现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与有形产品无缝对接,其主要载体有农业观光园、生态公园、采摘园、农家乐游等。一方面,利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乡村环境空间向游客提供逗留场所,通过具有参与性的乡村生活形式及特有的娱乐活动,实现城乡居民的广泛交流;另一方面,在游客观光时提供当地农副产品,产品与服务兼营。第二,实行生态旅游认证。争取将“生态标签”制度引入旅游市场,由第三方依据事先制定的、经行业认可的标准,证明生态旅游服务商、旅游吸引物经营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何种程度上符合标准。生态旅游认证对象包括饭店及其它住宿设施,旅游吸引物、景区等。通过认证培育生态旅游品牌,使旅游者在选择景区、饭店和其他旅游服务提供者时做出正确抉择,购买到真正“绿色”的旅游产品。第三,不要超出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规律,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以内。第四,做好环境教育工作。在旅游景区内安装一些能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设施,同时加强管理,约束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第五,做好资金回投工作。旅游所得收入要按一定比例回投至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用于保护和修复因旅游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第六,通过生态旅游带动生态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生态品销售等相关生态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条“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的生态体验产业链。

4. 建立发达城区与生态涵养区之间的帮扶机制。

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每个区县都在享受生态涵养区提供的生态服务,如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却没有对这些生态服务付费,按等价交换原则,每个区县都应该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补偿。目前,内城区一般都经济发达,现代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人口高度密集,发展空间有限;生态涵养区则发展空间广阔,生态环境优越,人口密度较小,但一般存在着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建设资金,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如果内城区与生态涵养区相互取长补短,结成互帮对子,就有可能实现互动双赢、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最近,北京市提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亦庄开发区等发达城区与怀柔、门头沟、延庆、密云、房山、平谷等生态涵养区县结成互助对于开展合作。这种互助合作绝不能简单等同于“扶贫”,帮助生态涵养区修建几处基础设施、几所学校医院了事。更重要是应扶持生态涵养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做法包括:第一,通过援助资金、设备等手段,帮助生态涵养区开展污染物治理和资源再利用,支持生态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第二,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划分产业链环节,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都市工业等的管理型、总部型企业在内城区发展,研发、后期制作、生产制造等企业放在生态涵养区发展。帮助生态涵养区生产和销售生态农产品,加强在会展业、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第三,利用研究机构和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

5. 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

生态友好型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需要给与支持。北京市的经济功能区建设初期,无一不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如中关村科技园、金融街、CBD、亦庄经济开发区等。对处于弱势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则更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北京市应该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那样支持生态产业的发展,建议参照中关村科技园的高技术产业政策,出台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租金补贴、贷款担保贴息、建立生态型产业导向基金、土地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生态产业发展。例如,可以参照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产业企业执行最低一级税率,对生态农业企业完全免税。统筹安排生态型产业发展基金,每个区县基金规模大致在2亿元左右,发展基金支持年限应不少于三年,专门用于生态产业企业的贷款担保、贴息、补贴等,支持生态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

6. 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标准体系。

依托北京市科研机构及行业管理机构聚集的优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产业标准体系,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和生态产品认证体系,为生态产业由试验阶段步入常规发展轨道奠定基础。

7. 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

生态产业有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认证标准,强调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一定技术手段做支撑。应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当地管理者、工人、农民的生产技能,适应生态产业发展的需要。

8. 加强生态产品市场监管,为生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提倡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方式,加强生态品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知度。整顿和规范生态产品市场,加强对生产、销售渠道的监督检查,严查假冒伪劣产品,保证消费者能够消费到货真价实的生态产品,避免生态产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保护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摘要:文章对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由发达城区支持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及技能培训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DB/OL),http://www.bighw.gov.cn/ztgh/

[2].北京市统计局编.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6)[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3].朱四海,郭峰.论北京生态涵养区环境服务的价值实现[J].北京社会科学,2006(6)

[4].朱跃龙.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怎样发展产业[J].投资北京,2008(1)

[5].杨桂华,钟林生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6].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DB/OL],http://www.bjpc.gov,cn/fzgh/

篇4:实施生态扶贫 发展生态经济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这是扶贫开发的思路创新。广西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岩溶区土地面积800万h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涉及10个市、77个县(区)、779个乡镇(林场);石漠化土地面积233.33多万hm2,集中分布在珠江上中游的红水河、南盘江、左江、右江流域。广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石漠化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化与贫困交织的发展难题,是全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石漠化原因,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将扶贫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的扶贫方式,是实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可持续脱贫的客观要求。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杜绝返贫现象,是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必须重点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可持续脱贫战略因此应运而生。实施生态扶贫,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轻贫困地区的环境负荷,打破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通过增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供给,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扶贫实践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广西也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始扶贫实践的探索,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取得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要在总结借鉴这一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现保护生态和扶贫开发双赢。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应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方向,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巩固环境脆弱地区的扶贫效益。一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限制贫困地区人口损害生态环境的活动。限制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导人们的亲生态行为,减少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排放。二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村屯绿化,增加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这几年,广西各地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取得的成效,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完全可以实现共赢。一要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利用林下具有的空气新鲜、遮阴避阳、气温均衡、场所空旷自由和可采食的青草、树叶、果籽、昆虫等丰富的优势,养殖优质畜禽。同时畜禽入林既捕食害虫,又制造有机肥,反哺林木生长,能解决广西农村人畜混居问题,整洁美化村容村貌。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广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相当于全区耕地总面积1.5倍,目前林下养殖仅占一部分,发展林下种植有很大空间,前景可期。广西的石山地区历来有“中草药仓库”的美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铁皮石斛、灵芝等名贵中草药,其收入相当可观,是一种有高效扶贫效应的生态经济,可进一步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产业和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原理设计的一种生态经济形式,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要任务是培育符合地方优势的生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坚决执行国家规定的关于生态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结合广西实际出台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在立项环节、建设和生产环节和消费流通环节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迅速形成气候。选定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和区域作为示范点,选取一批带动作用强、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型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要求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一要突出特色,选准产业。因地制宜,选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本地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比如,广西有林木生长速度快、林产品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高的优越自然条件,在石漠化地区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产品深加工业。二要加强联合,壮大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由于规模太小而收益不高,贫困人口从中受益不多、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强联合,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者是“多乡一业,多村一品”,加快产业聚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要创新机制,示范带动。可考虑建立试验区、各类特色示范园,先行先试,在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扶助和倾斜,发挥其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扶贫工作责任制,完善干部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为实施产业扶贫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摘自《广西日报》,2014-07-10,赵堂高/文)

篇5: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江夏

胡亚波

2011年第5期 ——生态建设

近几年来,江夏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第一名。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江夏要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十二五”时期,江夏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立区之路。

一、突出园区特色功能,建立创新型的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体系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江夏将依托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开发区,围绕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江夏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打造特色功能园区,做强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承接东部沿海和外资新兴产业转移;注重配套产业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一是做好战略性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规划。重点突出庙山、藏龙岛、大桥新区三个主体开发园区的特色功能。藏龙岛以光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为主要特色,庙山以轻工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园为主要特色,大桥新区以重工业及配套产业链为主要特色。三个开发区在主体功能的框架之下,进一步细化若干个产业集群。南环线一带的乡镇街工业园区,以承接三个主体开发区辐射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二是按照园区功能分区落实项目。在划分三大园区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制定《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开发引进项目指导目录》,认真梳理现有项目库的项目和意向性的项目,采取协商和双向交流的方式,按照各园区的功能统一组织协调项目落位。利用各种机遇,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推进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开发园区要积极打造清洁生产的要素环境,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打好基础,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品、产业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区内清洁生产企业试点面,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性政策,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

二、突出南部生态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江夏将充分发挥南部农业规模化的优势,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群,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一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化东方、金林等有机肥料厂为龙头,建设乌龙泉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业产业链,推进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乃至几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二是加快农业生态小区建设。以法泗怡山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庄为示范,建设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小区。以全区35个万头猪场为中心,强化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小区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沼气能源、沼液灌溉、沼气发电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群。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板块。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符合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大棚农业、基地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 “八大产业化基地”,即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苗木花卉基地,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有机绿茶基地,以江夏园艺场为中心的绿色瓜果基地,以范湖沿江和天子山大道沿线为重点的武嘉蔬菜基地和环城蔬菜基地,以法泗桂子米为代表的优质稻及莲藕基地,以舒安湖泗为主产区的藠头苎麻生产基地,以南部老区为主体的杉木丰产林基地和以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湖泊为环状的水产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突出区位优势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体系

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江夏将抓住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和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一方面该产业本身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信息与商品的快速有效流动和增长,拓宽区域价值创造的空间,优化企业的战略竞争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江夏将充分发挥郑店区域内京珠、沪蓉、青郑高速交汇京广铁路、长江水道、107国道等交通发达的优势,做大做强华中物流产业园,将该园区作为战略大园区来谋划,形成与白沙洲大市场相呼应的物流区域;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打造集建材市场、钢铁市场、家具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日用工业品仓储物流以及综合运输调度信息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加强与武汉港的联合,以武汉第二机场建设选址江夏为契机,逐步形成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中心,以物流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一是壮大发展连锁超市业态。全区将以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店为龙头企业,以纸坊中心城区发达的超市和仓储业为依托,建成一个功能完备、辐射全区的现代服务流通网络,促进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集中采购、配送。二是以江夏定位为武汉中等卫星城市的发展战略,快速发展大专院校、新增住宅小区内的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业态。三是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壮大发展农村自由经济业态,为农副产品入市,为农民经商创建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场所。四是壮大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引导零售业、餐饮业、宾馆等服务行业建立商业门户电子网站,支持无店铺销售有序发展,推行网上交易活动,争取在最大限度节约商业用地的情况下,使我区服务业更加优质、便捷和繁荣。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蓝图,围绕“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做好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文章,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拓展江夏旅游市场,精心打造中山舰、武汉巴登城、梁子湖风景区等江夏旅游主打品牌;抓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藏龙岛湿地公园、庙山麻雀湖湿地公园建设,着手规划三门湖、梁子湖青山岛等环湖旅游景区,引进开发森林公园(熊廷弼公园);积极打造以村为主体,集生产生活旅游为一体的“两型”低碳和谐的生态景区;大力发展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篇6: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http://2010-4-13 9:41:19红网字体: 【大 中 小】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地区北部,总面积约1462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整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区,现有耕地面积42.35万亩,森林面积121.16万亩,森林覆盖率60.3%。生态环境良好是安仁县最大的优势,农业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强化农业经济功能,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一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安仁,展现山清水秀的生态安仁魅力。

一、夯实基础,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建设。

以项目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抓建设。高标准建成江河湖防护林、工业防污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绿化带等一批新的造林基地,调节农业生产小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质量。建设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食品“三品”基地,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水源,以典型引路,大力实施“三清”工程,形成秸秆—养殖—沼气—有机农业、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无公害生产等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全县规模养殖场开展清洁化生产,基本实现沼气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建设。

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放心”,尤其要抓好食用地产农产品,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加快农业企业标准(含地标)的制定,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全县农资市场和“三品”基地的监管,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从基础性工作抓起,坚持“三品”标准指导、督促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调优结构,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水平。

整合资源,放大特色,强力推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产业,积极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农业内部合理的生态平衡,提高生态农业效益。种植业是农业基础产业,与农业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种植业水平。在布局上做到“一个确保、五个扩大”,即确保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扩大蔬菜面积,扩大特经特粮,扩大优质饲料牧草,扩大设施栽培,扩大立体高效种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

四、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定一批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进一步完善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对于被评为名牌产品的“生平米业”、“天扶菌业”、“豪峰茶业”等农业企业,要增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名牌无形资产,为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围绕区域特色经济的建设,通过产业和品牌的聚集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品牌,以壮大安仁农业经济实力。

五、拓展功能,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进一步加快大石国家森林公园申报步伐,充分发掘渡口丹霞地貌、龙海温泉的资源优势,把安仁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扩大农家乐接待点,进一步规范农业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提升农家乐档次,使广大市民享受“吃、住在农家”的农业风情游,做到“乐在农家、富在农家”。

六、科教兴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三更新”工程,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示范推广粮油、蔬菜、特经特粮、林业园艺、畜禽及特种水产新品种。大力推广轻型、省工、节本、高效和无公害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生态农业和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本领。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宣传,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七、引进“三资”,积极培植外向型市场竞争主体。

篇7:生态产业发展论文

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

于立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所有的大洲都在建生态城市,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些洲普遍出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这样一个共识。

全球现象产生的原因有:

解决“全球暖化”的问题,人们希望通过创建生态城镇,减少碳的排放,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目的,也是大家的共识。世界各地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还带有各国和各城市在生态城镇的技术、理念和发展模式等领域的竞争。从后面几个案例,我会向大家作一个介绍,实际上,每个国家每个城市在确定自己生态城市发展的时候,它潜意识都希望在21世纪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能够引导这些技术。希望获得创新的领导地位,从而引领下一代可持续城镇(生态城镇)的建设。

另有其他深层次的意义,这一点,包括我们本身,在做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即,在解决“全球暖化”的问题,实现领导新的、可持续的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本国和本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城镇基本认识、发展原则

对于生态城镇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他的观点和认识,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定义,但是,多数人的共识是:

生态城镇必须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物质形态的建设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协调;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须考虑社会的发展目标;

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所确定的目标的实现和城镇的建设都不应当超越自然界所能供给的能力。我们反思我们的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定胜天”,是否真的可以呢?我们走过的道路实际证明,人胜不了天。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将遭受大自然的报复。更重要的一条,在我们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发展的目标,例如,人类的健康,考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公平与和谐等,这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全球各大洲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经过分析,有三种模式:

第一,新城开发。也就是在新的土地上从规划的编制开始建设。这在目前中国是比较普遍的。

第二,现有城市地区的扩展。在现有主城区外围进行扩展。目前武汉也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原址复兴”发展。解决现有的,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采取了创新的基础和理念,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使其减少碳排放,实现减排的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是要给予生态学所提出的10条发展原则:

1、土地利用的重点:在紧邻快速轨道节点或其他交通设施地区创建一个紧凑的、多样化的、安全的、宜人的和充满生气的、具有混合功能的社区;

2、交通发展的重点:重视步行、自行车、手推车和轨道公共交通的发展,而不是汽车;并强调“近距离的通达”;

3、修复受到损坏的城市环境,特别是溪河、海岸线、山脉和湿地;

4、建造适宜的、可支付的、便利的种族与环境整合的住宅。这一点非常重要;

5、培育社会公正,为妇女、残疾人和有色人种创造更多的机会。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外国人,他们也需要公平的就业创业机会。

6、支持本地区的农业,城市绿色项目和社区园林。我到英国时,许多规划系、规划学院在研究有机食品,研究绿色的食物链,这点有点奇怪。原因一,他们没有农业大学,所以靠规划承担这个工作。原因二,研究有机食品同规划密切相关。它研究是食物农产品的种植、丰收到城市超市,进入到居民餐桌上。这些实际是区域的概念,要解决仓储、运输等考虑的问题,这只是表面现象,另外,我们现在考虑生态协调发展,不光是道路的绿化就行了,必须要规划乡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重要的,通过这个食物链让农民获利。原因三,提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产生包含食品安全以及解决当地运输问题,有机食品不能长途运输的。发展农业同生态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7、促进对循环的、创新的技术和资源的保护,减少污染和危险废弃物;

8、与商界合作,支持生态型的经济活动;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生成,不鼓励危险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9、鼓励自愿地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不鼓励物资产品的过量消费。现在生态城市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减少需求。

10、通过各种活动和教育项目,增加人们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地方环境和生态区域的理解和认知。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双向的,一种自上而下,另一种自下而上,如果我们的生态只是建设,没有意识到自下而上的一种过程,生态城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为,生态城市需要减排,减少人们的需求量,能源节省等,并不是规划师说建生态城市就够的,需要人人参加进来。

二、国际建设生态城的技术理念和发展模式

举一些案例,谈谈一些生态城市解决了一些什么问题。

英国的生态城镇:住宅问题。它要求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其他地区有空间的分割和区别性;整体的发展应实现炭零的排放,成为一个地区利用环境技术的样板;城镇内具有良好的设施,包括学校、商场、商务区、娱乐场所;全城镇所有住宅中的30-50%是可支付性住房(低、廉住房),这里指购房和租房、面积大小都要有合理的比例,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设立一个实施机构,负责对生态城镇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建设,并对生态城镇进行有效的服务。同时还有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需要,调整目标和措施,生态城市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就需要相应的机构,能够根据这个变化来随时调整这个目标。

英国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的具体标准是:

采用创新的、覆盖全城镇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通过高水平的城市设计至少50%的非小汽车的出行;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实现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能够抵达发车间距较密的公共交通车站和邻里社区服务设施;在住宅建设和建筑材料上体现高标准的节能性。另外提供不低于全部住宅数量30%的低价、可支付住宅;制定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阐述如何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以可持续的社区为建设的目标。提供各种能够保障人民富裕,健康和愉快生活的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40%的绿色空间,这其中至少有50%是公共的,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在规划和建设中,将绿色空间与更为广阔的乡村衔接在一起;实施节水措

施,明确水循环战略,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强化防洪风险管理;提高市政垃圾的处理和回收水平,在处理本地区的垃圾废弃物时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燃料,获取生态城镇的热能和电能资源。

2008年英国就提出了建设一个生态城镇的指标,要求各地自愿报名,自愿建生态城镇,最后有12个城镇报名,但其中几个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为生态城镇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住宅问题,生活在发展,住宅的需求量一直在增长,同中国一模一样,住宅短缺问题,曾经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褐色土地上进行改造和建设,可是褐色土地也有用完的时候;二是要破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规划上最成功的一条绿化带的建设。二战以后英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同中国很相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设了一个绿化带,这个绿化带指的是农业用地,达两三百公里,把一些大城市圈起来,是非常成功的控制城市蔓延的措施,所以英国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地方建房,要破解这一问题,但世界上都公认为它是最成功的一个生态城市,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包括绿色和平组织的反对。规划师也反对,破坏了原来的法定规划,破坏了生态。很多人上告到最高法院,要求裁决英国中央政府生态城的政策是违法的。到2009年,抗议的声音非常热闹,但最后还是提出了英国建4个生态城镇。生态城镇的住宅要达到6000-20000户,是生态城镇而非生态城市。中昆顿规划发展目标,建6000个生态家园,提供4500个就业岗位,具备能源中心、零售用地、社区用地及绿地空间。规划提出了几个紧密相连的地区,每个地区拥有其独特的特点:有湖区、城镇中心、公园、车站周边区。

在城市设计上面,要求具备不同的特征,要有识别性、独特性,同时是步行规模的邻里社区,包括居住、就业、社区及娱乐休闲设施等。社区并不仅仅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是就近解决,目的是为了减少出行的需求。利用林荫大道把社区、公园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步行公交方面,重新利用铁路网络,同时延伸到乡村的一些道路。中国从原自行车王国慢慢走向汽车王国,曾经规划的自行车道路被汽车所占用,而在西方国家却回归到自行车,他们划出更多的道路给自行车,将更多的地方通过自行车道路连接起来,同时集中主要公共设施。更重要的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供居民使用,减少汽车的使用。

碳的零排放,不意味着不排放,它意味着所有家庭的能源的使用都产生净碳排放,也就是说,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要少于或等于通过再生技术放回自然的量。要生活生产就会产生排放,但是要有技术的创新,用新的技术把这些碳的产生放回到自然界中。要有政府引导,社区主动参与,没有这种意识,零碳或低碳都只是空话。包括垃圾的分类处理,节水节能生活方式的改变,利用可再生的能源,普遍使用太阳能,对垃圾的回收处理,发电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法国的生态城镇,也采取了政府决策,同英国相同,要求自愿参加生态城镇的建设,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议书,但是法国要求每个参与生态项目的城镇必须要有创新,它的目标是,希望引领全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建议书包括就业和相关服务一体化发展目标,综合的交通发展,结合能源、水及废弃物的处理等具体的、综合的措施,实现零碳的排放为宗旨。

法国政府确定生态城镇的标准要求:生态城市项目需要是在有一定规模的现有城市地区进行实施;这个地区的人口在未来的20-25年中将有一个可持续的人口增长,要么不低于30%的人口增长,要么不低于万人的人口增长,在中国看来万人增长很简单,但在西方看来是件非常大的事情;生态城市项目需要与城市政府所组织编制的城市规划的内容相结合。

法国的生态城镇有十三个,包括法属的海外岛屿留尼旺。建设理念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但是增加了三个不同的技术,城市设计、管治、可持续基础设施,管治不只是管理,是一种多元的合作方式。法国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标准涉及主题有管治、城市设计、经济、可持续交通和运行、社区和生活方式、环境和资源管理,再通过标准的定义、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来评估。

法国尼斯生态城,区域位于VAR河流域中心地带,这里有一系列支持整个地区的服务及物流功能。河流咽喉地带为尼斯国际机场,即法国第二繁忙的机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河谷遭到破坏,河谷切割了两个城市,包括高速公路,妨碍了两个地区的联系,形成了天然的和人为一种屏障。建生态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两个地区联系的问题。

法国建设生态城镇的宗旨,首先要解决现有城市和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不只是建设,而是改造老城区;法国生态城市项目目标是为了寻找一条“后石油”时代世界各国都将面临的问题的途径;法国实施生态城市的一个方式是要推行“创新”,以创新为一个突破口;成为能够引领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并成为相关技术的领先者。

日本生态城市:重点在产业转型与循环利用,要解决由于产业的衰败、金融危机以后造成的环境严重污染问题,减少废弃物,加强循环利用,因为日本土地资源有限,可进行废弃物填埋的土地严重不足,但日本社会的废弃物却在大幅度增长。生态城的建设理念,是通过城市、区域和环境协同规划,实现资源投入,废弃物管理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并且同时促进工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北九州市是日本早期的一个生态城市,它的政策与转型实施3R措施,即英文的减排(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利用(recycle)。实施战略转型,从过去的重工业城市转型成为环境产业城市。综合环境产业园区:建设一个循环系统实现在能源和材料领域建立循环产业链。Hibiki循环园区:支持中、小型高科技的环保型循环产业企业。本地区内的中小型,面对地区的市场。实践型研究区:集聚许多科研机构,促进具有前沿性的环保技术的研发。通过园区内研究机构在环保技术上的研发,特别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等,然后通过技术的展示和推荐,实现其市场化和商品化。发展目标,一是促进环保、循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使循环经济和产业成为北九州市的新产业;二是通过企业、商业、地方政府和消费者以及本地居民之间的大力协作,建立一个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地方政府在项目中的作用,提供硬件,即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包括给排水、道路以及土地等;提供软件,即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速度;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城镇的废弃物分类方法,举办展览、会议,向市民们进行介绍,并且为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的机会。

私营的商业和企业:商业企业机构将从重型工业向复合型的产业结构转型,设法解决废弃土地和产能过剩问题。私营企业将这次的生态城市项目中经济的转型看作是一次复兴公司运作的机会,也愿意承担投资新型产业的风险。

研究机构的目标是与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合作,开展对废弃物管理,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消费者与当地市民是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北九州市建立的“生态城镇中心”作为主要的公共设施,成为当地居民相互交流生态生活方式的场所。日本北九州生态城市的意义是,从一个污染型的重型工业城市向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的转变。北九州市曾是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工业城市。这既是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促进城市转型的机会。

马斯达尔生态城:位于中东,资源有石油,实现产业转型,引领新能源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将阿布达比邦发展成为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具有世界研究和开发水平的枢纽。实现从技术的使用者向技术的创造者的转型。创建第一个以碳氢化合物生产型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大量利用再生能源供电。城市总共四万居民,每日的通勤人数将达到五万人。在规划上提出采用30%的土地用来住宅建设用地,24%为办公用地,13%为商业用地,6%为学校用地,19%交通用地,8%为规划娱乐用地。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传统的麦地那建筑风格,利用阿拉伯式的露天市场、风塔等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象征。规划的理念上考虑到采光和遮荫的效果,公共广场通过狭窄的、有树荫的小道与住宅,将餐馆、戏院和商店连接起来,是一座步行的和公交为主的城市,步行出行距离在200米以内能够抵达基本的设施,将建设一个全自动的,电力作为动力的个人捷运体系,取代私人小汽车,城市与周边地区远距离的交通,包括阿布达比市中心和机场的交通将通过轻轨连接起来。马斯达尔最重要的两个产业是光电产业和马斯达尔理工学院,其它的建设都延后,这两个最重要。这两个是生态城市需要考虑的因素,光电产业利用了再生能源,建理工学院,考虑到科研的发展。目的也很简单,提高效率,提高环境的质量,作为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

三、对中国建设生态城镇的启示

通过这些介绍,对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启示:

所有的共识,针对“全球暖化”的问题,控制和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需要通过规划引导的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城镇体系中物质形态的确立和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或模仿自然运作规律,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就中国来讲,就每个城市来讲,要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针对中国国情,需要解决城乡规划体系和相关理论的变革与创新,以及根据城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生态城镇的发展目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生态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技术上的创新,绿色的建筑,绿色的再生能源,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等,我们的规划需要思考。我觉得,目前的城乡规划从城镇体系规划到详细规划,在规划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多的是物质形态表述,城乡规划政策的制定需要采取一种更为开发的模式,引入更多的沟通。实施空间规划方式,关注影响地方发展的一切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将社会、环境、文化和经济发展政策具体地在空间上得到表述和体现。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对管治方式的建立;规划不应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表述。加强对不同层级的人类住区的功能分析,建立不同层级住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网络的有效聪敏以此形成和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的微观层面,通过详细的城市设计和管理,整体减少对能源消耗的需求。

案例,英国密尔顿凯恩斯生态城的产业用地布局是分散于城市里面,人们的就近就业,生活方便了,减少了出行。而中国天津生态城,它的土地利用就是分区的,必定增加了出行量。实际上生态城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邻里社区的概念已经进入到中国规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般以一定的服务半径为准,除了考虑到社区里的生活便捷,还要考虑到周边的社区,要就近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包括购物、健身、医疗,这些需要我们规划的具体细则、导则、管理上得到实现。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国外已经考虑,包括地面是可渗水的,并有滞留盆地、滞留池塘再消耗。在技术上并不是难的问题,而是在理念上。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却考虑得不够。

城乡生态城市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减低石化能源的消耗,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和控制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例如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的问题;解决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城乡发展和收入的差距问题,通过生态城市的启动和发展,有效地促进我国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意识重点发展生态型的中、小城镇,逐步实现从“低碳”的排放过渡到“零碳”的排放的目标。在政策和资源上为小城镇的发展倾斜,尽可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本地区的产业人口转型或转移的机会和可能性,但是,目前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功能缺失。因此,提高和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规模和档次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当务之急,同时控制大城市的排放,通过鼓励产业的创新和改造,例如推行“产业共生”措施等。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二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城镇道路,目标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碳的排放的减少,实现“全球暖化”的减缓。创建和加强社会资本的建设,形成融合的平等的社会。保护生态人文和自然环境。创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的模式,通过生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再本地化,实现生态现代化和生态城镇化的途径。

篇8:生态产业发展论文

1 产业生态与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是指结合生态学及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将产业系统看作是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系统,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以及处理等环节,尽可能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对资源、能源进行优化利用,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属于一种独具特色,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以及生态理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放松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不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尽可能降低旅游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的。

农村生态旅游必须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立足农村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逐渐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成农业生态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从产业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农村生态旅游具有独特的内涵,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人为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比较传统旅游,农村生态旅游更加注重体验,能够使得游客在参与中,体验生态环保意识;旅游区域被严格限制在农村生态环境中,强调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

2 农村生态旅游的实施策略

2.1 遵循规律,强化管理

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时,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生态旅游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尽可能顺应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生态旅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区域对外的名片,蕴藏着极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正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地区没有考虑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口号,盲目发展生态旅游,导致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确保农村生态旅游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2.3 加大投入,优化升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优化升级。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可复制性强等,导致许多地区打出的生态旅游大同小异,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对此,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现有模式的缺陷,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出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讲,可以以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发展农村观光旅游,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附加值,还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逐步推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延伸和拓展[2]。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对农村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从产业生态角度,关注农村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解决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一的规划布局,探索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繁.经济转型下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3):51-52.

上一篇:春风的颜色作文400字下一篇:七年级科学备课组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