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请示

2024-07-21

公司内部请示(精选6篇)

篇1:公司内部请示

XXXXXX局:

公司(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成立时间、企业性质、地址、投资总额、注册资本、股东各方及其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经营期限等内容)。因公司经营发展需要(或其他原因),现向贵局申请:

本次注册资本增加 其中本次中方增资金额 . 外方增资金额 。

本次增资中方及外方投资者信息(无增资的投资者无须填写)

投资者名称国别注册资本对应增量注册资本对应出价(无溢价请填本次增量)

以下填写外方本次增资出资方式信息:

投资者名称

○货币实物

○ 无形资产

○ 股权

○现汇

○ 其它 合计

出资方式变更: (仅限注册资本不变情况下填写)

原外方注册资本出资方式○现金 ○设备 ○其他 (请填写注册币种)

现外方注册资本出资方式○现金 ○设备 ○其他 (请填写注册币种)

现提交有关申请资料,本公司承诺所提交的资料均真实合法有效,请贵局给予审查并予批复。

申请公司:(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X年X月X日

篇2:公司内部请示

批示:

标题: 关于关闭倒班楼宿舍西门的请示

公司领导:

因宿舍西门属于消防通道,需敞开状态,而公司目前仓库设置于倒班楼一楼,靠近西面围墙,以防盗窃,需要下班(17:30-8:30)关闭宿舍西门。

当否,请批示。

请示报告单位:综合管理部

姓名:董妍

篇3:公司内部请示

承办文件反馈卡制是在公文处理工作中,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思想,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的一种大胆探索, 是不断推进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方法、新途径。总结归纳起来就是:“打破传统五个程序, 严格两个环节”。

第一, 打破传统的登记程序。常规的公文登记是先在公文登记簿上将来文单位、收文时间、文件标题、文号等项内容登记清楚后, 再挂公文处理阅批单, 转送主任批阅, 进入公文流转程序。现在请示件不再建立公文登记簿, 而是建立一本请示文件反馈卡登记簿, 包括存根、承办文件反馈卡两部分, 式样相当于单位对外介绍信, 存根上的内容包括:反馈卡编号、来文单位、文号、文件内容、批办意见、送办日期、承办部门;承办文件反馈卡内容包括:反馈卡编号、承办部门、来文单位、文号、文件内容、承办结果、承办人、承办部门负责人、办结日期。存根与反馈卡的登记同步, 且编号一致。收到请示件审核合格后先挂公文处理阅批单, 在请示文件反馈卡登记簿上编号登记, 再送主任批阅。

第二, 打破传统批文程序。常规的批文程序是由主任批给有关领导, 由领导签批办理意见, 然后转交主管部门阅办。而请示件的签批则是主任根据部室职责直接批示到部门办理。有些请示情况复杂, 内容涉及多个部门阅办的, 指定一个牵头部门, 其他为协办部门。秘书根据主任批示在存根及反馈卡上分别将承办部门一项补上, 撕下反馈卡附在文件后面, 一并转到承办部门。承办部门最后将结论性意见, 填写在反馈卡上, 承办人、承办部门负责人签字后返回公文处理人员, 由公文处理人员及时反馈给请示单位。

第三, 打破传统的催办环节。常规的催办环节是公文处理人员注意文件的时间性, 及时传阅, 督促领导及时批示文件, 催促部门负责人及时承办结果, 但经常发生积压、拖拉, 导致文件办理周期过长。而请示件的办理直接落实到了承办部门, 承办部门落实到人, 以承办人为主线, 承办人是直接的业务知情人, 接到文件后先摸清情况, 很快就会拿出初步意见, 视情况根据企业管理制度, 是请示汇报、沟通协商, 还是上会决定。避免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积压拖拉。使权责明晰, 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 打破传统的办文要求。常规办文是公文处理人员要注意文件的时间性, 督促承办部门尽量缩短文件运转和处理周期, 往往电话追, 上门催, 一般件20天传阅完毕, 遇到出差等情况时间更长, 效果不佳。而请示件要求7天办结, 制订的《公文处理办法》对请示件办理单设章节, 规定了办理程序, 明确实行反馈卡制度, 办理结果要求是结论性意见, 如不能按期办结, 要向来文单位讲明情况。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另外, 公文处理人员每月将请示件承办情况汇总成报表形式发给局领导、相关部门, 并把办理时效列入了机关文明办公考核内容, 超时扣罚, 高效奖励。报表主要内容包括:来文时间、单位、办结时间、请求事项、承办结果、承办部门、承办天数。这样既提高了办文效率, 规范了管理, 办理结果在所有经手人监督之下, 体现了工作公开透明。

第五, 打破传统归档要求。常规的文件办理要求文件办理完毕后原件归档在办公室, 而请示件的办理不同于一般外来文件。办公室只要反馈结果即反馈卡, 请示件及办理过程留在承办部门。通常公文处理人员收到反馈结果后, 先在存根上登记办理结果, 第一时间通知到来文单位, 或发传真或派人来取, 承办文件反馈卡原件给请示单位, 与请示件一并归档, 保证了企业档案的齐全完整。而局办公室只留存复印件备查。请示是系统内部文件, 这也符合公文处理办法中上级单位不存下级单位文件及请示和批复件一并存档的规定。

以上办法虽打破了五个传统办文程序, 但并不是一味的否定, 而是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创新。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一是严把收文审核关。收到下属单位报送的请示, 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审核:首先, 审核公文的形式, 对公文的格式诸要素的审核:文件头、字体、字号、主送单位、发文机关、抄送单位、印章、分发范围、份数、成文日期、签发人、主题词、联系人以及联系电话等要素要全面认真核准, 排版规格、印刷装订要合乎规范。其次, 审核公文的内容, 主要是文种使用恰当, 主旨清晰, 符合单一、鲜明、确切的要求, 结构合理, 表达清楚准确, 文字语句通顺, 主送单位正确, 附件齐全。再次, 审核请示事项确系局职权范围、报送准确及时, 份数合乎要求。通过审核, 对不合格的公文及时沟通改正, 对报送公文无差错及优秀公文及时给予通报表扬。通过严把审核这一关, 能提高整体公文规范化水平, 为公文处理和流转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坚持月统计, 季考核, 并纳入机关文明办公考核内容。承办人发挥自动催办功能, 简化了审批环节, 极大地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如果不作统计考核, 积压、滞办拖拉现象仍然很难避免, 借助这些统计指标, 能够对各办文单位进行评比和考核。通过横向数据的比较, 找到提高办文效率的薄弱环节,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办文单位, 准确把握工作的着力点。

篇4:浅析公司内部治理和内部会计控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治理 委托代理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由来已久,先后经历了内部牵连、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纵观内部控制发展史,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便是COSO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出现》。COSO在此研究报告中将内部控制解释为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营运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规的遵守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只能为实现以上3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非“有效保证”。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下,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理念和一定的程序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及重要环节进行监管的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也得到不断的发展。根据我国财政部在2001年6月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对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指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我们对会计控制的认识在这一概念上又有所发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会计控制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企业管理当局主要是董事会、总经理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济进行控制,以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然而曾是现代内部控制制度发源地的美国出现的安然、施乐、世通等公司的特大财务欺诈案以及我国最早统一实施内控制度的银行系统出现的携款外逃、挪用公款等现象充分有力地说明了内部控制不仅没有提供“合理保证”甚至没有提供“基本保证”。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仍是公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案情,此类欺诈案无不与董事、经理等高管人员有密切联系。这就使我们不能再单从内部会计控制上找原因,还应该深入的透视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本身的缺陷以及内部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两者之间相脱节的区域。

一、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关系问题,它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在大众性公司股权过度分散,中小股东缺乏参与公司管理的权力,从而减弱了对经理层的监控力度,出现了“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经营者控制公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公司治理结构。它是股东、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责权利合理配置的一种机制,其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1、公司治理结构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治理结构中,治理的主体通常是股东、董事会和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按照治理主体在公治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结构先后经历了由经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在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中,经理层掌握着控制权,虽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由出资者承担全部的剩余风险,权利和责任显然是不对称的,因而股东们收回控制权开始了以股东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在此结构中,股东集经营权和控制权于一身虽兼顾了股东们的公平,却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这两种形式的治理结构都没能解决股东和经理层的权责利的有效配置问题。因而便开始了到目前为止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第三代公司治理结构。

2、从委托一代理理论解释“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出现的必然性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体现了契约控制权的授权过程——股东除保留诸如选择董事、审计师、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其他的契约控制权包括决策控制权和决策经营权授给下一层。假如没有董事会,便直接授予给经理层。而经理层和股东的目标常常是冲突的:对于经理层人员更多的看中的中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体现在会计信息上如为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经营损失而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为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通过保留公司盈余来扩大规模。除了货币收入外,经理往往还追求金钱消费,如豪华办公室、漂亮秘书等:而股东则追求公司资本市场价值最大化,他们不仅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其利益方向倾斜。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从经济人假设角度讲,经理有积极性利用自己的控制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在职消费,这在客观上便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即产生了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代理成本问题。

解决此间题的方法是设计监督和约束利益冲突代理双方一组契约。公司的董事会作为联结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桥梁,为股权资本出资者和经理人员的职业合同提供了合理保障。在“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代表股东的利益、接受股东的委托、有效的监督控制并激励经理层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董事会自身的不规范使得“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行在缺陷,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质近似于“经理层中心主义”治理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董事会的构成不合理造成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

根据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掌握任命首席执执行官、重大投资等一系列重大公司控制权。公司董事会的合理构成应是由公司内部和外部的金融、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构成,且要求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股占董事会总人数30%—75%,然而经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占78.2%,董事长和总经理高度重叠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使个别人拥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而外部独立董事只是一个虚设的职位并不发挥作用,且对经理层的制衡更是名存实亡。

(2)股权高度集中,且董事会成员均是由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的授权单位派来的,造成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强。股东大会作为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便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31.6%,而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高达68.4%,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当公司目标与经理层目标发生差异时,往往损害公司利益,甚至出现侵吞公司财产的行为。

(3)董事会成员不持股易产生短期行为

作为监督管理机构出现的董事会几乎不持有股份,又缺乏股票期权的激励。因其报酬未与公司的经营效益挂钩,容易产生损害公司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

二、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治理结构相脱节的灰色区域

1、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均产生于委托一代理理论,关于两者的关系目前持有观点最多的是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因素。而本文笔者更认同内部控制和内部治理之间的嵌合论,此观点同样适合于内部会计控制。该观点认为:两者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1) 控制主体的交叉性: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内部治理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和总经理:而与之相对应的出现了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等不同的控制主体。(2)控制手段的相同性:两者都注重运用控制和激励的手段。公司治理结构更重视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抑制和激励,会计控制则侧重通过审计、检查等措施进行程序性控制。(3) 目标的一致性:即通过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和矛盾,找到权利约束和激励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由此可见,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离不开公司的治理结构,否则便会存在盲区:同时公司治理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的目标要以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做支撑。因而只有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会计控制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一致性,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2、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找出控制盲区

虽然理论界通过对内部会计控制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深入认识使其进一步完善,但我们不难发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点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系统和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而对企业的决策系统的影响力很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内控会计控制制度是经理层制定由董事会审批通过的一项制度。因而对于董事、经理而言,自己为自己制定内控制度本身就不符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使内部会计控制无法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和经济舞弊行为。而此盲控区正是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嵌合域(董事会和经理层)。所以要想实现内控目标,必须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有效的链接。因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部分公司失败并不是由于在内部会计控制运作中权力制衡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会计控制之间重叠的灰色区域中的决策机制出现了问题,即董事会失去了对经理层的全部决策控制权。

三、结合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为了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链接,必须建立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相对应的内部会计控制组织结构,以达到除了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框架下解决对总经理以下的业务执行部门的控制和激励问题,还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框架下解决对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控制和激励问题

1、建立一个有效的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会计控制组织结构

为进一步完善“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必须强化董事会的会计控制责任。因为对内部会计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最合适的手段。只有真正公正有效的董事会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才能对无效或低效的企业经营作出判断并通过人事决策更换经营者或调整经营决策。

首先,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所谓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管理层,可以作为一名审计委员会成员或者与任何影响行使独立判断能力的关联方无任何关系的董事。其中必须有财务专长的独立董事以判断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们真伪,能够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抑制,从而增强对高层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

其次,建立董事会决策和监督的支持机构。要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开展工作。审计委员会作为内部治理组织与监事会实施的外部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控制。

2、通过委托代理合约确定决策控制权从董事会向高层管理者转移的量

根据经济学理论,控制权的分配应兼顾公平和效率两个标准。在配置控制权时,公司要在这两个标准的基础上首先对委托一代理链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合理设计。既不能把控制权都委托给下一级,又不能使委托链太长。其次,要按层级进行委托授权。在授权的过程中要注意不相容权利的分离,实现不丧失控制权的授权。对于董事会而言,就是在保留—定的决策控制权的前提下放弃经营权。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寻找决策控制权转移是具备控制权而不具备知识信息的董事会和不具备控制权但具有知识信息的高管人员之间的—个博弈过程。博弈双方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董事会学习管理知识,为此要付出学习成本和经营不专业造成的自理成本。另一种选择是将控制权交给管理层,为此将要产生由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带来的代理成木。由于人的经济理性,代理成本会不断上升,自理成木和学习成木会不断下降。最后达到的动态均衡是几种成本之和最小点,即为控制权转移量的最优解。

3、通过制定工资合约对经理层进行有效激励

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可以把激励约束问题描述为:现代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想使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利益目标选择行动。然而,由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经理层的工作成果往往不能真实的反映其工作情况,所有者能直接观测到的是部分由经营者的行为决定的变量或业绩。因而企业所有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业绩或变量来奖惩经营者,以激励其选择对所有者最有利的行动。

篇5:内部请示制度

一、内部请示公文要求规范化。请示和报告要分开,不要把请示的问题夹杂在情况报告之中。凡须书面请示的问题,由各部门、单位主管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上报。请示公文应一文一事。

二、内部请示公文要单头主报,不要同时主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请示公文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直接送局领导,确须直接送局领导的,应经办公室登记传递。不要同时送给几位局领导,以免重复批示或发生错漏。

三、内部请示公文应按一定程序办理:

1.请示单位根据请示内容,送主管职能部门。2.超越职能部门权限的,职能部门应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及建议,送办公室报主管局领导,局领导批示或局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办公室退回职能部门,同时转告请示单位。

3.请示单位对职能部门直接答复的问题如有不同意见,可用内部请示公文将请示事项、职能部门的处理意见,以及请示单位的不同看法一并送办公室,由办公室转呈主管局领导决定。

4.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的请示事项,由请示单位送有关职能部门会签后,送主管职能部门。

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内部请示公文运转。凡属职能部门直接处理的问题,应在两天内答复请示单位;需报院领导决定的,应即时交办公室,主管局领导批示或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办公室立即转职能部门,职能部门马上按批示或决定意见给予解决并负责答复。

篇6: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请示

山西省中小企业局是省人民政府指导、管理、服务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县域经济的直属机构。我局于20XX年正式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按照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工作,积极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小企业政策、反馈中小企业信息、指导中小企业发展、架起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我局拟创办一份行业性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请贵局予以审核。

一、出版物基本情况

出版物名称拟定为《山西中小企业》,为两月一期,版面为国际标准16开本,72个页面,全彩印,印量20XX册。发放范围为全省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各类中小企业。

二、出版物宗旨

本出版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遵守新闻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拓展中小企业视野、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维护中小企业权益为已任,助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一份主要面向全省中小企业的指导性、政策性、服务性、实用性的高品位出版物。

三、主要栏目

本出版物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交流中小企业先进管理思想、介绍中小企业成功案例、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主要栏目有:卷首语、本期特稿、政策法规、管理前沿、创新之路、企业案例、品牌建设、银河讲坛、企业风采、运营之道、企业诊断、法律援助、信息快递、文化广场、封面文章等。

四、主办、主管

本出版物的主办单位、主管单位为山西省中小企业局。

六、出版物总则

上一篇:2022年高考政治“意义”类题解题指导学案下一篇:厕所文明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