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荔湾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2024-07-29

2024年荔湾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精选4篇)

篇1:2024年荔湾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学规划 整体推进 促特色学校---2014年荔湾区特色学

校建设工作总结

发布部门:小学教育科 发布时间: 2014-11-19 科学规划整体推进 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2014年荔湾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荔湾区以追求人本、优质、特色的教育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从2006年实施教育“三品”工程开始,我区坚持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特色发展战略,大力创建特色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区中小学办学特色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校际间呈均衡发展态势。如何使特色学校建设得到更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我区在保障机制、科研引领、发展平台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现将2014年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构建机制,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保障

为了推动特色学校建设深入、持久的良性发展,我区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保障机制: 首先,把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纳入区域教育发展目标规划之中。近年,我区陆续出台的《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荔湾区中小学优化整合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学校特色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强调全面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特色教育水平。

其次,完善特色学校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我区从2012年开始,对申报特色建设的学校平均投入20万元经费支持;2013、2014年又分别投入1000万为体教结合、艺教结合、科教结合的专项经费。近三年在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功能场室改造等硬件设施设备上投入了1.28亿元。充足的经费投入使特色学校建设得到坚实的保障。

第三,积极培育特色教师队伍。特色学校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在于优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我区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高素质人才引进等方式吸纳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每年留出一定的名额招聘或引进特色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名师工作站、“研耕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培育特色教师队伍。

第四,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在我区组织的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年度学校领导班子、校级干部的工作绩效评价中,均把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与绩效列为评价的重点项目和内容。

二、科学策划,为特色学校建设引路导航。

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中小学特色建设需要教育科研的引领。目前我区有四个以政府名义立项、在全区学校全面实施的课题,包括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荔湾区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改革试点》和《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小班教学改革试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和《广州市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去年3月,我区与中国教育科学院签署了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荔湾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我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同时,与中国教科院共同制定了2013年工作方案,确定了区域特色发展战略项目等六大重点推进项目。4月,我区成功申报为广州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市三个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在中国教科院的协调下,与美国安生基金会合作开展了美国青年教育使者“AYC”项目,聘请了七位安生美国青年教学使者到局属7所学校担任为期一年的英语口语教师。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也已由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审定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和试验推广,深化了我区的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为我区中小学特色发展提供了理念引领和智力支持。

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教育研究机构在中小学特色建设中给予了科学方法的智力支持和引领。我区紧密依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专业支撑作用,直接参与学校特色的调研、诊断与提炼,开设特色项目专题培训,引领特色项目学校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色学校文化建构等研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创设平台,推动特色学校建设可持续发展

我区积极在各领域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项目,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深入、可持续地发展。如: “2+1+1”项目---指“体育、艺术、科技2+1+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活动,让每个中小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区学生以“体育、艺术、科技2+1+1项目”为内容,以学校的体育、艺术、科技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为载体,通过学习和参与课内外文体、科技活动的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养成自觉体育锻炼和艺术欣赏的习惯,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掌握3-4项特色技能,培养3-4项特色兴趣,学会欣赏3-4项特色表演。

专项冠名项目---通过对学校某项具有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予以专项冠名。被冠名单位利用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负责全区范围内该专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承担相应的集体文化活动。经过评选认定,2014年重新核定了37所学校33项冠名活动,新增了“香梅杯”模拟联合国--辩论会、“嘉庚杯”社团及社会服务评选活动、“鹤洞杯”少儿体操大赛、“美华杯”科普阅读竞赛、“芳实杯”中华汉字听写大赛、“龙溪杯”中小学生校园百米定向邀请赛、“阳光杯”中小学科技体育邀请赛等,为我区广大中小学生展示特色、张扬个性提供了更广阔舞台,也进一步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推动学校特色的不断形成和凸显。

四、个别化指导,推动特色学校建设多元发展

学校办学条件有差异,办学起点不同,客观存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区域推进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应采取有重点、有步骤、分类要求、梯度推进的策略,实施针对性强的个别化指导。去年11月、今年2月、6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色项目组专家团队3次赴荔湾对30多所中小学进行实地指导。具体指导和帮助学校确定特色发展主题和框架体系,形成品牌成果、进行宣传推介、确定区域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品牌。具体包括了办学理念提炼、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品牌提炼、教育科研指导等。我区还邀请了台北教育大学郑崇趁教授对部分中小学特色创建工作进行考察,就学校的特色建设情况进行了逐一问诊和指导。在专家的个别化指导下,全区中小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身实际,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方面,认真选择确立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研究制订特色发展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从特色项目到学校文化,积极打造办学特色,在全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特色学校建设实现多元发展。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彰显,区域教育实现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这是荔湾教育追求的目标。坚持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思路,保障机制健全、教育科研引领、发展平台丰富,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荔湾教育个性鲜活、生机勃勃、流光溢彩!

篇2:2024年荔湾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部门有关艺术特色学校文件精神,现呈上《温州市龙湾区艺术学校关于申报艺术特色学校自查自评的报告》。报告分四个部分:学校概况,近三年来艺术特色建设主要工作回顾,达标情况自查自评,学校今后的发展规划,敬请审议。

一、学校概况

温州市龙湾区艺术学校是一所寄宿型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座落于大罗山东麓风景名胜区瑶溪镇河头龙。学校于1996年3月5日经温州教育试验区管委会批准,由第十五中(后交于第二十五中)和吴佐仁等企业家联合创办。学校原名“温州教育试验区艺术学校”,2005年9月改为现名。1996年首次招生,经过十年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18个教学班(其中艺术班级七个),在校学生801人,班均45人。校园占地面积21162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近26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5.3平方米;绿化面积2005平方米,生均占有绿化面积2.5平方米。校园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三部分,布局合理,教学设施齐全。这里,校园雅静,绿树成荫,四季如春,是一所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是理想的求学场所。

近几年来,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势头强劲。高考上线率达65%,特别艺术类高考上线率高达99%,名列全市前茅。

二、近三年来艺术特色建设主要工作回顾

(一)抓根本,坚持德育首位原则

1、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形成全方位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政教处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指挥系统,健全以班主任为骨干,学生会、团委会、家长委员会为纽带的德育立体管理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做到月月有中心,周周有主题落实德育工作,并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2、从师爱、师表入手,大力加强教师事业道德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做到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慈爱的语言和行为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1)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我校紧紧围绕这个主题通过讲座、征文、演讲、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知识竞赛、校报、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动。(2)开展一系列养成教育活动。1新生的始业教育,2新生军训活动,3五讲(讲仪表、讲礼貌、讲勤奋、讲公德、讲孝顺)活动,4开展“礼仪示范生”“礼仪示范班”活动,5学生道德建设月活动等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良好的校纪校风已经形成。

(3)制订《班级管理工作考核细则》、《学生安全公约》等条例,规范班级和安全管理。(4)开设“心理信箱”,开展师生谈心活动,为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使学生在自立管理中由被动教育向主动管理转化,在实际中提高学生觉悟和才干。

(1)坚持团委会、学生会干部人选竞争上岗制。每学年学生自荐上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团委和学生会干部及工作人员。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把出勤管理、公寓管理、卫生管理、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评选等工作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工作才能。(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和爱好,在自愿的原则下成立了“毓秀园”文学社、“高翔艺术团”“绘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摄影兴趣小组”、合唱团、舞蹈队、篮球队、排球队等,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发展个性。

5、强化艺术特色的辐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6、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浓郁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几年来,我校始终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德育之中,做到“花木有声,墙壁说话”,在教学楼、艺术楼、食堂等场所,悬挂名人名言、温州艺术界名人书法作品及学生习作,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校文学社办好《温艺校报》和《毓秀园》刊物,选登学生艺术作品,提高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3)创立艺术学校校园网站,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平台。

(二)狠抓艺术教学,凸现艺术特色

1、严把艺术教师招聘关,锻造一支德高业精的师资队伍

我校制订了《招聘教师有关规定》,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招聘教师考核评定小组,按一看(验看毕业证书、技术职称证书)、二听(听讲课,听说课)、三考(考核艺术水平)的程序,公开、公平、公正招聘教师,确保师资质量。

2、加大艺术教学管理力度,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创办特色学校,形成自己的品牌。

设立艺教处,全面负责艺术教学工作。对艺术班的课程和自修精心安排,跟踪管理,在开足开齐全部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上,开高美术、音乐校本选修课程,做到文化基础课与业特长课两项都抓,两项都硬,全面兼顾。办学八年来,艺术类考生上线率达100%,名列全市榜首,为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艺术学院、江西景德陶瓷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浙江师大音乐系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深受社会赞许。

3、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大兴“终身学习”之风,提高教师的道德档次和专业文化档次,使全体教师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观念,加强自身学习,以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去教导学生。

4、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兴趣活动

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每届艺术节,包括校园歌手比赛、校园乐器演奏比赛、现场美术比赛、现场毛笔、硬笔书法比赛、摄影比赛、文艺节目汇演等7个项目,参与艺术节的学生达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涌现了不少艺术骨干。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推出学校艺术品牌

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市、区组织的各学科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近几年,我校参加龙湾区和温州市的获奖次数和学生人数在全区名列前茅。

(1)2003年区中小学艺术节,陈梦、管黔浙获一等奖,朱晓伟等10人获二等奖,王楚楚等三人获三等奖。

(2)200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周妮妮等三人获二等奖,管黔浙获三等奖。

(3)2004年区艺术节,陈莲等4人和校舞蹈队获一等奖,黄和等3人获二等奖,张爱微等6人获三等奖。

(4)2004年温州市中学生艺术节,张彬彬获一等奖,方培绡等3人获三等奖。(5)2004年全国首届声乐舞蹈大赛少年组温州赛区,陈莲、周妮妮分别获一、二等奖。(6)2004年区首届中学生社团美术比赛,应灵巧、张彬彬,张乒乓分获一、二、三等奖。(7)2005年区艺术节,柯亦楚等3人获一等奖、夏浩宵等2人获二等奖、曹晓彤等5人获三等奖。(8)2005年市艺术节,张彬彬获一等奖。(9)2006年区禁毒现场温画赛,陈娜斯获三等奖。

(10)2006年区艺术节,涂高伟等三人获一等奖,李茜茜等8人获二等奖,朱璐璐等4人队获三等奖。

(11)2006年温州市艺术节,涂高伟和校舞蹈队获三等奖。

(三)加强硬件建设,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原则。

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保障作用,为师生营造了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教学设施。

1、制订了后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加大对岗位职责量化考核的力度,使之各尽其职,各显其能。

2、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教育,做到了服务细致,周到,热情。

3、为提高教学质量,逐年增加艺术教学各类设备,高一段各班配置了小媒体;音乐室,添置310台钢琴,图书室添置了大量艺术类图书和美术教学挂图:建立艺术作品陈列室。

4、建立和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安全防范实施方案,建立了安全隐患报告制度和门卫管理制度,维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达标情况自查自评:

B1 领导重视

一、达标要求:

C1学校有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学校音乐、美术特色建设; C2主管领导熟悉“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自查意见:本校名为“艺术学校”,从创办至今,各

届领导十分重视艺术特色的建设。为了加强艺术教育,凸现学校的艺术特色,于2003年下半年专门设立了中层管理机构——艺教处,聘任义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艺术教师担任主任,全方位主管领导学校艺术教育和辅导工作。

三、自查结果:此项达标

四、材料目录:

1、《关于成立温艺校艺教处的决定》

2、《艺教处主任聘任书》复印件

3、艺教处主任及各组组长各次会议纪录

B2 计划落实

一、达标要求:

C3学校工作计划中有“艺术特色学校”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及内容和要求; C4艺术教学工作小组、艺术教研有艺术教育工作台账,学年有总结。

二、自查意见:

学校董事会在2004年制定了《艺术学校教育发展规划”,里面提出“创办特色学校形成自己的品牌”,在近期(2005年前)创建“龙湾区艺术特色学校”,在远期(2008年)力争成为“温州市示范性特色学校”。

艺教处每学期有工作计划和总结,建立教育工作台账。

三、自查结果:此项达标

四、材料目录:

1、《温州教育试验区艺术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2、艺教处历年工作计划和总结

B3 制度完备

一、达标要求:

C5、艺术教育工作小组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C6、按规定开足开齐艺术(音乐、美术)课程:

C7、组织有特色的课外艺术兴趣小组,并有制度、有管理、有专人负责。

二、自查意见: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按照

上级要求开足开齐音乐、美术课程。为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成立艺教处,下设若干小组,制定条例,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基本功。学校还成立“高翔艺术团”,组织学生,给学生一个锻炼提高艺术水平的平台。

三、自查结果:此项达标。

四、材料目录:

1、《温艺校艺教处主任岗位职责》

2、《艺教处各组成员和工作职责》 3、2004学年艺教处课程表 4、2005学年艺教处课程表 5、2006学年艺教处课程表

6、各兴趣小组活动安排

7、高翔仪式团简介

温州市龙湾区艺术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2004年-2008年)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动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原则,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创办特色学校,形成自己的品牌,不断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奋斗目标:

①2004年上半年,通过省一级民办学校的评估验收。②2005年通过艺术特色学校验收。③2008年力争成为温州市示范性特色学校。发展规划纲要: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1)坚持“依法治校”原则,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3)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聘任法制副校长,建立安全隐患报告制度,加大安全、保卫制度的检查力度,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

2、加强管理机构建设

①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精心选拔聘请具有独特办学思想、有领导艺术、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校长,建设一个有现代化教育思想、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健全岗位责任制,建立资金与政绩挂钩制度,完美师生评价行政人员制度,激励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行政人员。

②进一步完善德育网络模式,健全德育管理网络,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使德育真正起到促进其他各育发展的作用。

③求真务实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细则和评估标准,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育人功能。

④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大兴教研教改之风,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创新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健全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⑤新设艺教处,加强对特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让特色教育创出学校品牌。⑥健全师生食堂管理机制和监督机构,增强食堂员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各项教学设施和师生的生活设施。①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逐年购齐高中段理、化、生、地理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朝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施方向努力。

②扩大图书馆的规模,逐年增加藏书至1.5万册。

③逐年增加艺术教学挂图、画册、塑像、音乐器材等,建立艺术作品陈列室,完善艺术教学楼的其它设施。

④逐步改善师生的工作、学生、生活条件,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⑤新建一栋老师公寓,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①师资队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源,坚持“高标准、高素质、高待遇”聘师原则和尊贤任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民心工程,精心构筑“艺术名师工程”。

②加强师德建设,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

③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取经。鼓励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①充分开发校园文化的环境资源,注重理性思考,搞好局部和整体校园环境的布置。②以创新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

A、开发围棋、象棋的育人功能。建立棋类兴趣小组,举行棋类比赛,从而推动学风、班风、校风建设。

B、教室内“今日格言”由学生负责选送书写,满足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C、继续办好《温艺校报》和《毓秀园》杂志、创办校园网站,搞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升学校知名度。

每月围绕学校的教育中心进行班级黑板报评比活动;提升校报档次,鼓励学生踊跃投稿,评选优秀作品,让学生表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自我。D、定期开展艺术节、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开拓创新思维空间,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3:2024年荔湾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张湾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车城明珠, 建设富强张湾”, 大力实施“开放活区, 项目兴区, 优化环境, 加快发展”的战略, 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的发展, 接纳了大量的农民在城市就业, 在城市安居, 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 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在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或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中, 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的转变。农民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尴尬的处境, 文化必须起着引导和教化的作用, 帮他们走出困境, 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 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因此,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是张湾区城镇化进程中应倍加关注的问题。

一、张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张湾区辖区面积约652平方公里, 总人口48.6万, 其中城镇人口26.1万。下辖4个街道 (车城街道、汉江街道、红卫街道、花果街道) , 4个乡镇 (黄龙镇、柏林镇、西沟乡、方滩乡) , 1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33个社区已建立31个省级社区文化室、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 建有街道文化活动中心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67个行政村, 建有农家书屋6 9个, 移民新村农家书屋6个。

从张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来看, 满足不了现有群众的文化需求, 这与快速发展的东风汽车城来说, 相对比较落后。十堰市是山城, 繁华地段都是高楼林立, 从十堰到六堰这段人口密集的地方只有两个广场, 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十分紧缺, 给群众提供的文化设施较少, 活动器材和设备满足不了现有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而且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空间;文化不仅能提高城镇化品位, 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 而且能提高城镇管理和经济水平, 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二、“中国卡车之都”张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

面对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如何加快城镇的文化建设成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 本人对张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1. 打造“中国卡车之都”的地域文化特色

张湾区是以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城区, 辖区的工业年产值约300亿, 占十堰市城区工业产值的80%。张湾区培养了几代“东风”人, 他们身上凝聚了新中国汽车从业人员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传统和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 这一切构成了张湾丰富的汽车文化, 是车城独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因此, 打造车城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使文化设施成为城市最具有标志意义的建筑。进一步挖掘东风汽车创业文化、产业文化、名人文化等资源, 从精神和物质层面进行整理和提炼, 并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充实汽车文化内容。例如:在“西部新城”建设大道两旁铭刻“东风”车志、雕刻“东风”车标, 沿公园路、车城西路、车城南路建以汽车名人雕塑、车轮汽车零部件等雕塑, 赋予城市更多的汽车文化符号, 让人们正真感受到车城文化的魅力。

2. 重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

让农民得到实惠是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 是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 要树立“文化城镇化”的意识, 建设好、管理好居民文化生活空间。加强新型社区文化建设, 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 建设一批体育、图书室、学校、广场游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设施。

近几年, 张湾区区政府对西沟乡、黄龙镇卫生院以及30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硬化通村公路40公里, 完成公路养护300余公里。完成方滩村、王家山村34个项目点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新建沼气池、修建节柴灶。新建10个、改扩建17个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

对3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进行改水、改厕。完成5个社区办公用房、改扩建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16个。架设、改造电视线路18公里, 8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完工, 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乡镇文体中心、社区书屋、农家文化大院为基地, 组织开展“学会感恩”“富而思进”“革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素质。扎实开展“百队千人进万家”活动, 走访群众, 座谈, 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 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谐的社会氛围, 通过文化的熏陶, 让农民适应城市生活, 提升了市民的综合素质。

3. 关注外来人口、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

张湾区作为一支庞大的技术工人的居住地,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兼顾到这些技术工人的文化需求, 而这些技术工人有60%是外来人员。外来文化与原住民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 冲突中有融合, 碰撞中产生交流。

另一方面,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部分农民的土地丧失, 只能从事修理、搬运、服务或体力工作。农民的非正常收入、就业状况和社会文化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被动城镇化过程中很难在文化层面上快速城市化, 他们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张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全年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训1万多人, 实现农民、非城镇人口转移就业1万人。

街道、居委坚持塑造现代文明居民这一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理念。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的文化生活, 组织和引导他们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观摩学习, 满足他们基本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 将社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失业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办实事, 解难事, 让他们从尴尬的困境中走出来, 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4. 文艺工作者应创造更多的文艺作品, 讴歌城市人文精神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说:“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 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一座城市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灵魂。

张湾区在山地整理和推进二次创业中形成的艰苦创业、开放创新、务实担当、团结奉献的“张湾精神”, 反映了张湾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意志品格和地域特色, 是张湾诸多精神的浓缩和提炼。

张湾区西郊的黄龙大坝, 库容量超过10亿立方米, 黄龙电厂发电机组容量超过50万千瓦, 从堵河穿境而过, 是汉江的最大支流, 辖区黄龙镇、方滩乡是南水北调工程淹没区, 淹没涉及11个村、51个村民小组, 2个社区、8个居民小组, 受淹及影响人口781户、3千多人。张湾区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奉献值得我们文艺工作者大力讴歌, 因此, 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如《丹水橘香》《我的汗水家园》均在湖北省首届艺术节获得大奖。“张湾精神”所表现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底, 它是城市的灵魂, 是城市发展不竭的动力。

篇4:2024年荔湾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为贯彻执行《广州市殡葬管理工作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幸福荔湾,结合我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殡葬改革,不断健全殡葬服务体系,完善殡葬监管机制,优化殡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殡葬改革在促进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任务

今后五年,我区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的基本任务是:继续全面推行火化,巩固殡葬改革成果,严防土葬回潮;进一步提高殡葬管理水平,形成区、街、社区三级殡葬管理工作体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做好骨灰安放和去向的管理,坚持葬法改革与葬礼改革同步推进,积极破除丧葬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环保的办丧方式,大力推行骨灰多样化处理,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构建幸福荔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目标

(一)继续保持遗体火化率100%目标。严格按照市殡葬管理的工作要求,强化街道属地管理责任,确保遗体火化率100%目标,继续将其纳入各街道殡葬管理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巩固清坟工作成果,确保新坟不冒,重点加强区内空挂户、拆迁户、回迁户以及外来人员的死亡统计,确保死亡统计的准确性,确保火化率不掉下来,保持殡葬管理目标考核成绩100分。

(二)加强骨灰安放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性骨灰楼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服务价格,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骨灰安放工作。加大对骨灰去向的跟踪管理,严密监控,堵塞漏洞,有效防范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杜绝火化后骨灰乱埋乱葬现象的出现。

(三)推进殡葬服务进社区。殡葬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我区现有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在社区建立殡葬服务咨询点,为市民群众提供服务,包括感情安抚、殡葬业务咨询等服务内容。

(四)推行惠民的殡葬政策。大力推行惠民殡葬政策,逐步建立以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基本殡葬服务减免为基础,其他多种形式殡葬救助为补充,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

(五)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坚持葬法改革与葬礼改革并重,积极破除丧葬陋习,大力推广少占土地或不占土地等骨灰处理方式,继续推行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通过政府财政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继续免除群众参加骨灰还林、骨灰撒海活动的相关费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殡葬改革,积极倡导文明殡葬、绿色殡葬,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四、主要措施

(一)继续强化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殡葬管理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协调领导。各有关部门和街道要把殡葬管理工作目标列入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完成殡葬管理目标、任务。建立健全殡葬改革工作由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区宣传、发改(物价)、民宗、财政、人力社保、卫生、侨务、公安、国土房管、法制、工商管理、规划等部门紧密配合的殡葬管理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殡葬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区、街殡葬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殡葬管理干部队伍。

(二)加强骨灰安放管理,强化殡葬管理信息监控体系。区民政局要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性骨灰楼的业务指导、监督和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骨灰安放管理工作。要重点加大对骨灰去向跟踪管理,严密监控,堵塞安全漏洞,防止骨灰乱埋乱葬现象的发生。继续强化街道、社区殡葬管理信息联络员的培训,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大力提高基层殡葬管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充实基层殡葬管理队伍力量,使殡葬管理实现重心下移,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殡葬管理监控体系。

(三)进一步理顺殡葬管理体制,保障殡葬执法经费。全面理顺殡葬管理体制,加强殡葬管理和执法机构建设,完善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落实好殡葬执法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区财政部门要将殡葬执法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确保殡葬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运转。

(四)加强殡葬改革宣传,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制定殡葬改革宣传方案,由区民政局牵头,会同宣传部门和街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加强殡葬管理政策法规和殡葬改革成果的正面宣传,加强对殡葬改革先进典型的宣传,积极倡导移风易俗。要坚持把每年四月作为殡葬改革宣传活动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殡葬管理政策法规家喻户晓,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殡葬改革,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高中军训的日记下一篇:天津海关放行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