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景分段的范文

2024-07-10

以写景分段的范文(精选4篇)

篇1:以写景分段的范文

一、课程设置理念

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 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 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开发原则, 本着“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的教学指导思想, 与机加工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 重新创建了《机械基础》的模块式知识与能力结构, 以企业中相关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来涉及整个教学过程, 将相关知识点与技能培训项目分解到各个学习任务中。通过对各项目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培养技术应用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按以典型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实现知识的选取和重构, 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

3+4分段课程建设瓶颈, 即难点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充分体现中职课程教学内容与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层次性、衔接性、有序性, 这成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的重点。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依据为课程面向的岗位群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衔接课程可通过分段阶段教学内容的统一设计, 避免知识的重复性;通过由易到难的程度进行学习模块及项目设计。通过制定衔接阶段统一的教学授课计划, 设计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自然衔接, 保证课程内容的有序性。

篇2:以写景分段的范文

教育教学紧密合作的两校抽调专业领域骨干教师多次研讨,共同研究制定了2014、2015级“3+4”试点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重点从分段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等方面开展专题实践研究,两校就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标准、考核要求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进行了认真的修订。

一、团队“原味语文名师工作室”确立适合“3+4”人才培养目标的语文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

(一)实现培养目标的自然延伸有机统一

针对目前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独立、尚未完善相应体系的状况,抓住江苏省“3+4”试点的有利契机,通过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地衔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自然延伸、有机统一。

(二)形成全新的职业教育语文课程观

按照“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适合中职与普通本“3+4”分段培养的语文课程体系衔接的框架,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形成全新的职业教育语文课程观。

(三)建设规范科学独立鲜明的语文课程体系

本课题组与合作的本科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共同研究建立统一的“3+4”语文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3+4”语文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形成科学、合理并可执行的课程体系。

(四)设计衔接巧妙梯度合理的语文教学案例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围绕“3+4”职业教育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避免教育资源或智力资源的浪费,并为中职、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衔接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案例。

二、完整、全面、可循环的“3+4”试点项目语文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3+4”语文课程标准在操作上更具有弹性

“3+4”语文课程相对成熟,“纲要”具有很大的弹性,中职学校在遵守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对具体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做灵活的处理,能更好地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精神,给地方和学校、教师以更大的实施空间。

(二)“3+4”语文课程体系在实施上更具独立性

“3+4”语文课程不仅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纲要和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教学资源”等在内的实施方法,而且包括了时间分配,因而可以独立使用。

(三)“3+4”语文课程目标在设计上更具有层级性

“3+4”语文课程从普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平行融合的维度变化为“生活素养、生涯发展及生命价值”3个递进性层面来设计课程目标,强调语文课程目标除延续生活发展任务之外,并附以生命发展。

(四)“3+4”语文课程在运用中更注重语文素养的内在联系

听、说、读、写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已为人们所广泛认可。因此,作为对它们进行阐释和要求的语文课程应当把这种关系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3+4”语文课程更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强调语文教学宜针对文章体裁及语文特色加以详细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3+4”语文课程在评价方式上了更具指导性

对成绩之评量,包括日常考察、平时作业、定期考试等方式,评量方法采用口试、笔试、观察、作品评量等方式。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僵化的状况。

(六)“3+4”语文课程在年级设置上更具夯实性

将必修课程的学习贯穿整个中职三年,提高其在语文课程体系乃至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语文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没有对必修课程的充足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终身发展都是空中楼阁。语文选修课程是在语文必修课程目标达成基础上的选修,选修与必修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摘要:江苏省自2012年正式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实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其中,重要的一类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实现同一专业一体化培养,形成“知识+技能”的选拔制度。对中职学校而言,“3+4”课程和以往中专和普高课程均不同,需要按照原有的中专及本科内容重新设计制定,“3+4”衔接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本科文凭、学士学位及准技师水平,即“本科+技师”。

关键词:“3+4”,技能培养,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篇3:以写景分段的范文

海岸带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全球经济财富大部分产生于海岸区域, 但海岸带由于受到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 客观上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分析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问题, 构建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和方法, 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促进海岸带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1]。

截至目前, 对于脆弱性而言, 已发展众多的研究方法, 作为研究脆弱性的一种较新兴方法—模糊数学方法自加利福尼亚大学L.A.Zadeh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便得到快速发展。在模糊数学理论研究逐步深入的同时, 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地下水[2]、环境[3,4]、地质[5,6]等学科的诸多领域。与其他方法相比, 模糊数学方法降低了脆弱性评价的绝对性, 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 正是由于上述优点, 本文在以往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绝对的分级界限模糊化”的科学思想, 试图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海岸带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并对黄河河口地区的脆弱性展开系统研究, 以期为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概况

河口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海岸带, 其特点在于该区域不仅受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影响, 还受河流及其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 是非常独特的地理资源。该区域往往具有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脆弱性高、人类活动复杂等特点。其中, 黄河河口区域由于具有湿地生态系统, 且水沙变化频繁、演变规律复杂, 成为近年来相关研究较为集中的河口区域之一。因此, 针对黄河河口地区开展脆弱性研究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黄河河口地区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 117°31'E-119°18'E和36°55'N-38°16'N之间, 地处中朝古陆的华北地块, 济阳坳陷的东部, 主要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体系的控制, 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平均海拔低于15 m。该区河流众多, 多为东西走向, 形成较为复杂的水系网络, 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下, 水量丰沛, 平均年径流量可达366.4亿m3, 与长江相比, 虽然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5%左右, 但河水的泥沙含量约为其3.7倍。

3 海岸带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

3.1 脆弱性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以河口脆弱性的影响机制为出发点, 首先对黄河河口脆弱性评价指标选择范围进行界定, 依据系统性原则, 确定指标的选择范围覆盖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及自然地质两个方面。

依据上述界定范围, 分别从社会经济、自然地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对于社会经济方面, 建立社会经济脆弱性对其反映;对于自然地理因素而言, 由于其具有复杂性、普遍联系的特点, 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将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质因素划分为3个部分 (图2) , 继而针对划分的三部分中的水体、地层因素分别建立区域稳定性、地层稳定性等相关评价指标对其反映, 并从目前脆弱性研究普遍方法角度出发, 将提出的评价指标合理的划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两个方面, 以方便研究, 上述因素的具体关系如图3所示。

3.1.2 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的建立

在河口脆弱性指标选择范围确定的基础上, 针对所提出的评价指标构建起黄河河口的子脆弱性评价指标集, 如表2所示。

对黄河河口脆弱性评价时, 划分5个等级对子脆弱性评价指标属性进行衡量:即B={微度脆弱, 轻度脆弱, 中度脆弱, 重度脆弱, 极重度脆弱}。

3.2 脆弱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的建立

3.2.1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建立的约束条件

对黄河河口脆弱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建立的约束条件如下:

(1) 针对实际对象进行评价时, 确保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能够分布在评价模型中各评价指标相应的取值范围内。

(2) 等级划分设定界限值需要建立在充足的信息和人为对等级划分合理的基础上, 从而确保河口脆弱性隶属度评价的准确性。

3.2.2 评价指标分级体系

在本模型的构建过程中, 参照以往的研究[7,8,9,10,11,12,13,14], 对各脆弱性评价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等级划分, 力求5个不同等级间的数据同一性较小 (方差较大) , 同一等级内的数据同一性较大 (方差较小) , 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注:表中只列举了部分评价指标脆弱性等级划分标准.

3.3 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黄河河口脆弱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脆弱性评价是不同种类、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为了区分各因素对河口脆弱性贡献的轻重程度, 本文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 通过分析找出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将要素分为不同的层次, 针对每一层次, 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一一比较, 构建相对重要性矩阵, 求取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如若通过一致性检验, 则以上述求得的特征向量经标准化处理后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如表2所示。

3.4 脆弱性评价指标模糊关系矩阵构建

在黄河河口脆弱性的模糊评价过程中, 最为核心的就是通过评价指标隶属度对指标的属性程度进行判断。由表1所示, 根据各评价指标值的变化规律, 可以将评价指标分为如下三类:定量连续性指标、定量离散性指标、定性指标。

根据以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进行河口脆弱性评价时, 对于定量连续型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判, 正态型函数是所有隶属函数中将原有资料进行模糊信息处理较为恰当的函数之一。因此, 对于连续变化的定量指标, 文中采用正态型函数来处理。其约束条件为:在各个评价等级区间范围内, 评价指标值大致呈正态分布。而对于定量离散性的指标和定性指标, 针对特定的评价指标, 基于以往的研究经验和专家咨询来建立隶属度值表。

模糊分析中, 正态型隶属函数的一般形式为f (f (x) =e-x) [15], 在其应用过程中, 在划分好定量指标的分级边界ti的基础上, 一般认为当 (即区间的中点) 时, f (x) =1;当t2=ti (即区间的边界) 时, 对两种等级的隶属度近似相等, 则f (x) =0.5, 由上述两个条件得出隶属度函数为:

为了方便计算将上式化简为:

而对于定量连续性指标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值:

递增型函数:一定范围内, 评价指标的增长与河口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属于该类型的评价指标如地下水的开采强度、矿化度、海底冲刷深度等。

递减型函数:一定范围内, 评价指标的增长与河口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属于该类型的评价指标如用于防灾防害投资所占GDP的比例、地下水埋藏深度、软弱土层承载力等。

注:上述to, t1, t2, t3, t4, t5为各区间的边界值, x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对于地震烈度1个非连续变化的离散性定量指标和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类型、断裂带分布特征、地裂缝分布特征、底辟类型及规模4个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基于专家咨询和以往的研究经验, 给出非连续变化的离散性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此处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类型两个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为例 (表3) , 其余离散性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均按照相同原则建立起评价指标隶属度值表。

3.5 脆弱性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和权重向量A, 加权合成从而获得黄河河口脆弱性的评价结果。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 在缺乏诸多与海水作用有关数据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以黄河河口陆上部分———东营市的5个县区为研究对象, 根据以往研究资料[16,17,18]整理所获取的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埋深、地震烈度等部分指标数据进行示范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 (1) 单因子形式:采用单个评价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研究, 评估其针对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如图4所示, 采用断裂带分布特征这一评价指标, 针对黄河河口陆上部分———东营市的五个县区进行评估, 由图可知, 东营区为轻度脆弱, 河口区、广饶县为中度脆弱, 垦利县为重度脆弱, 利津县为微度脆弱; (2) 多因子形式:采用多个评价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研究, 评估其针对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如图5所示, 采用地震烈度、断裂带分布特征、地裂缝分布特征、构造沉降量4个评价指标, 针对黄河河口陆上部分———东营市的5个县区进行区域稳定脆弱性评估, 由图可知, 东营区、垦利县为轻度脆弱, 河口区、利津县为微度脆弱, 广饶县为中度脆弱; (3) 全因子形式:采用所有评价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研究, 评估其针对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如图6所示, 采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地下水埋深、土地利用类型、地震烈度、断裂带分布特征等所有评价指标, 针对黄河河口陆上部分———东营市的5个县区进行评估。由图可知, 东营区、垦利县为轻度脆弱, 河口区的微度脆弱与轻度脆弱相当, 广饶县为中度脆弱, 利津县为微度脆弱。

4 结果及讨论

由上述3种不同形式评价结果可知, 分别属于微度、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脆弱性等级县区比例 (个数比) 分别为 (0.2, 0.2, 0.4, 0.2, 0) 、 (0.4, 0.4, 0.2, 0, 0) 、 (0.2, 0.6, 0.2, 0, 0) , 由此可知, 无论是针对断裂带分布特征、或是区域稳定脆弱性、或是整体脆弱性, 虽然3种不同形式评价结果存在着差异, 但是黄河河口脆弱性评价等级整体上比较低。虽然黄河河口整体上脆弱性等级偏低, 但是对于不同个体而言, 仍然存在差异。与此同时, 对于同一个体而言, 在不同评价形式中, 脆弱性等级亦存在差异。最明显的就是垦利县的评价结果, 在断裂带分布特征评价中隶属于重度脆弱性, 而在区域稳定脆弱性评价中隶属于轻度脆弱性。

上述现象主要由如下原因造成:就整体而言, 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构造方面, 对山东半岛影响较大的郯庐断裂带并未经过该区域, 黄河河口地区处于构造较稳定的地带, 因而在地质历史上亦并无较大规模地震出现, 因而研究区域整体上脆弱性等级比较低;虽然研究区域5个县区整体上有着大致相同的经济、构造、沉积等方面的背景, 但是针对同一方面而言, 个体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就人口密度而言, 东营区及广饶县分别为539人/km2、440人/km2, 而利津县、河口区、垦利县分别为233人/km2、101人/km2、100人/km2;就断裂带分布特征而言, 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垦利县断裂分布较多, 且若干断裂晚更新世或全新世依然活动, 而利津县几无较大规模断裂分布。由于诸如上述方面的差异, 因而对于不同个体, 脆弱性等级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 同一个体在不同评价形式中亦隶属于不同的等级, 如上面所述垦利县的例子, 就断裂带分布特征而言, 断裂分布较多且依然活动, 因而隶属于重度脆弱等级, 然而就区域稳定脆弱性的其他方面, 脆弱性等级较低, 因此垦利县的区域稳定脆弱性等级却偏低。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模糊数学方法, 构建海岸带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 并对黄河河口地区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脆弱性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而评价因子对最终评价目标的影响亦是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脆弱性评价是比较合适的, 且最终对黄河河口地区的评价结果也基本符合客观事实。

篇4:以写景分段的范文

关键词:七年一贯制,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递进式,职业能力,模块化

一、3+4土木工程专业分段衔接培养现代职教体系简介

随着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各地各校尝试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 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极大地增强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在江苏省,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

江苏作为我国建筑大省, 建筑业发展形式良好, 呈稳步上升状态。通过走访大量的施工企业进行调研, 我们发现建筑行业最缺的就是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 大多数只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或以下的学历水平, 建筑行业的工人及农民工, 基本上都是没有学历的人员。因此, 为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资质水平, 以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 企业需要更多的高学历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建筑企业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低学历层次的劳动力人员将会逐步被市场淘汰。

根据对淮阴工学院毕业生去向调查,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毕业生近150人, 研究生达线20人左右, 占比不到20%, 大部分毕业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追求和亲友期望而选择施工、设计、业主、监理等单位。本科生人才培养可定位为:70%左右为应用型毕业生, 20%左右为研究型 (该部分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但深造后仍有一半以上学生会到设计、施工等工程一线单位工作) , 应用研究型约占10%。据了解, 目前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与该校比较接近, 因此可认为最终从事土建应用型工作的本科生约占总人数的90%,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显得非常关键。

2014年起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 淮阴工学院和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联合开办中职与本科“建筑工程施工+土木工程”七年分段培养试点, 自招生以来, 两校多次就3+4人才培养展开交流活动, 深入市场和企业调研, 研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升段入学考核内容标准和分段培养目标, 构建基于模块化的“七年一贯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传统的中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式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学校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劳动者, 往往注重各种技能的培养, 完全以就业率为学校质量高低的指标, 忽略了学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有部分中职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 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课程设置上, 以考试科目为核心, 附带开设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 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 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降低了专业课和实践技能的标准, 造成学生中职段毕业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本科培养工程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 宽广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实践能力。一般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后续本科专业为土木工程, 通过比较两个人才培养方案, 不难发现在衔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 公共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现象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本, 故往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而文化基础课程大多以够用为原则,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 (含军训) 学时占比39%;专业技能课占比54%, 同时进入中职的学生往往初中时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 导致中职生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知识比较薄弱;另外由于物理不属于对口单招考试范围, 故不管从就业还是升学教学, 中职段对物理的要求并不高;而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开设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VB程序设计等课程, 对数学要求比较高。两者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造成中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往往学习会产生困难, 同时相当一部分同学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也不高。

(二) 课程内容存在重复造成浪费

部分课程以及教学内容重复率比较高, 详见表1所示。

(三) 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衔接错位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开设有测量、制图、施工图识读、钢筋翻样、砌筑、镶贴和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 学生毕业时都能获得测量工等中级技能等级证书;而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部门, 从事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并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 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时一般没有技能考证要求, 在校主要进行实验、课程设计、15周左右的毕业设计、10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技能训练, 没有职业岗位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资格证书, 两种人才培养在职业技能方面衔接产生错位。

三、基于模块化的七年一贯制现代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在现代职教体系中, 中职和高等院校可以加强沟通,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七年衔接课程体系, 整体按计划分段, 有序地进行衔接教学。通过调研论证, 双方学校认定,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 构建基于模块化的“七年一贯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充分研究中职和本科原有教学计划内容, 剔除重复内容, 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 研究开设模块化的衔接课程, 七年一贯通盘考虑, 将衔接效能最大化。

(一) 准确定位七年“分层次”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中职与本科阶段培养时可以瞄准总目标,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形成的规律。选拔普通中职的优秀学生进入本科段深造。故中职段以学生就业技能与持续学习两方面能力为本, 按测量、钢筋等高级工的应知应会和工长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设置课程, 建立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提升拓展模块组成的, 与后段本科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保持前段建筑工程施工中职教育课程的独立与完整, 同时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 实现了中职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的达成, 也为后段本科土木工程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和职业性创造条件。

土建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施工周期长、对专业技能要求高, 且有工程复杂程度加大、安全管理措施更加严格等趋势。对土建行业而言, 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视野以便与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合作或协调。本科段按工程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能力形成来设置, 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设计思维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 构建七年贯通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现代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七年培养体系两个阶段在课程体系和证书能力体系等方面的融会贯通, 具体见表2。

中职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能力: (1) 重点掌握施工图制图原理与规则, 能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 尤其是能结合标准图集识读结构施工图; (2) 掌握测量技能, 会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3) 掌握基本的施工实操技能, 如钢筋翻样与加工、砌筑技术和镶贴抹灰等, 体验施工质量验收和过程管理。

本科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能力: (1) 重点培养学生的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 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检测、监理、造价和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2) 强化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 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和砌体结构设计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三) 构建“专本衔接、校企合作、实践导向”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本衔接可以避免一部分专业课在两个教育阶段中重复。中职段可以将衔接教学分成中职课程、衔接课程和应用本科课程三个层次, 选择部分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作为衔接课程, 其余课程等到了大学再去学习。模块化是指将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以及内容设置成若干模块, 前后融会贯通。公共基础课程可设置成两个模块。模块一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 该课程模块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模块二为应用本科课程, 剔除了重复内容, 是中职课程的提升, 为学习本科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专业课程可分为职业关键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具体衔接详见表3所示。

七年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做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上衔接, 本科教育对理论教学的要求是以实用和够用为度, 不过分追求本科段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中职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 科学编排课程顺序, 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具体见表4, 同时明确要求编制课程标准时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并加强了中职段教学时的教学质量考核与监控。

(四) 建立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 以能力为核心的相衔接的评价机制

中职和本科七年的衔接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了量工、钢筋工等技术工人→工长→施工员等技术员→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准工程师”的能力形成规律, 同时在职业技能证书方面实现了衔接。中职教育重视对学生测量、钢筋实操、制图与识图等单项技能训练, 开展了施工员、材料员等培训,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测量工、钢筋工、施工员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但缺乏训练学生的全局视野和处理复杂经济业务的能力;本科段注重准工程师执业资格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训练, 在巩固中职教育成效的基础上, 对实训项目的设计强调由浅入深、由单项到多项、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进阶;对实训的组织, 强调由简单流程向复杂流程、由单项能力训练向多项能力训练、由专业能力训练向职业综合能力训练进阶。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境中生成职业素养, 达到提高职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毕业后是持有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准工程师。

四、总结

为切实实现七年一体化培养的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本科学校必须找准自己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中的定位, 建立以学生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分层次、模块化的七年一贯制衔接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有序地实施一体化的专业教学, 实现教学的无缝对接, 才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 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教育部文件, 2010.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Z].江苏省教育厅文件, 苏教职[2014]2号.

[3]朱澍清.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J].教育与职业, 2015 (5) :131-132.

[4]顾国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以“3+4”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 2014 (24) :9-12.

上一篇:冬季环境整治方案下一篇:初二语文暑假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