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2024-07-21

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精选6篇)

篇1: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行为,保障师生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学校,包括甘肃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托幼机构。

第三条 学校食品是指在学校内生产、加工、销售供师生食用的各种食品。

第四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包括学校食堂、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向学校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供应单位。

第五条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指除学校食堂外在校园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第二章

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六条 学校食品安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总责,包括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以及完善、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改善基础条件,为学校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第七条 学校承担校园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监管人,学校有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的要求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食品安全并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责任,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开展日常监督执法,查处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条 公安、工商、质监、城管等相关部门依照各自法定职责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职责。第十一条 各地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社会影响的,追究学校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的单位及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第三章

学校食品提供者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师生提供食品。

第十三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经辖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学校食品经营活动。凡患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五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当应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建立并严格落实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现食品可追溯。

第十六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禁止采购、销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第十七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必须严格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得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餐饮单位所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并严格执行“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管理。第十八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贮藏食品必须按储存要求和条件进行放置。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超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下架并做好相关记录,并由学校和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

第十九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即食熟食,应当划定独立销售区域,采取防尘防蝇等措施,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施设备,设置隔离设施和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

第二十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购进外单位加工制作的即食熟食并进行销售的,所购进食品的加工制作方必须为具备合法有效主体资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第二十一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制度。餐厨废弃物应由相关收运单位或个人收运,并与其签订合同,索取其经营资质或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并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十二条 学校食堂原则上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类学校食堂应以校长为法定代表人、乡镇中心学校所辖的村小(含教学点)食堂应以中心学校校长为 法定代表人申办《餐饮服务许可证》。同一建筑物内原则上申办一个《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应设置在室内,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

第二十五条 学校食堂餐饮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应设置专用且构造符合规范的餐用具洗消保洁间,上下水通畅,餐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餐用具消毒应采用物理消毒,禁止化学消毒。第二十七条 学校食堂要严格执行明厨亮灶要求,在粗加工、切配、烹饪、餐饮具洗消等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将监控信号接入学生就餐场所、校门口、校长室、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实施操作环节全程监控,接受监督。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提供的每餐次食品成品必须留样,并严格执行留样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学生餐的,应选择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且量化分级管理等级B级(含B级)以上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并对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条件、供餐能力、运输车辆、检验室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实地查验,且学校应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分餐和就餐场所。第三十条 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学校食堂违规购进、贮存和使用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相关食品、食品原料、添加剂等,严禁各类学校食堂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第三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制度,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应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

第五章

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二条

连片特困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原则上应实行食堂供餐,并具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三条 采取校外供餐模式的学校,供餐单位必须是食品安全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企业,且具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相适应的仓储运输等供餐条件,不得选择未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第三十四条 家庭(个人)托餐仅适用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小、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或教学点。

第三十五条 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对校外供餐者进行两次测评,测评结果上报县级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第三十六条 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要及时上报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经核实后停止其供餐资格。

(一)供餐企业(单位)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吊销或注销相关许可证的;

(二)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签约人无故更换的;

(三)出现违反供餐合同行为的;

(四)供餐期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供餐期间有克扣、减量、服务态度恶劣、打骂(体罚)就餐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严重的;

(六)在协议供餐期间停止供餐的;

(七)在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测评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

第六章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师生食品安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十八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具有一定规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管理水平较高,食品安全状况较好,且证照齐全。

第三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履行以下管理义务:

(一)积极协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及其他经营证件,不得为无照无证食品经营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二)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食品安全责任,定期对校园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三)要求供餐企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有关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档;

(四)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合格的食品;

(五)禁止小作坊、小摊贩和无照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校园内兜售食品;

(六)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内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并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第四十条 学校发现校园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要建立校园内食品经营者退出机制,对加工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督促整 8 改,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拒不整改的食品经营企业,依规收回其经营场所。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依法监督管理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严格许可准入,落实巡查责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营者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要求。

第七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四十三条 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启动应急反应,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妥善处置。

第四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学校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学校食堂及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三)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当发生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二)协助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员救治;

(三)保留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各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前的沟通和论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权威信息,避免恶意炒作,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和政府形象。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规范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第四十八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教育、食药监、公安、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努力净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食品安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管理责任,严格工作纪律,落实管理措施,有效促进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内外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六)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五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做好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小商店、小超市、小作坊等生产经营重点品种的抽检频次,特别是学生消费量较大的冷热饮品、膨化食品、麻辣食品、雪糕等食品。

第五十二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记录学校食堂及其他经营者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五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学校食品提供者全面实施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推行食品安全状况“外置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四条 对学校食堂连续两个量化分级等级评定为C级或管理不到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

第五十五条 学校应督促学校食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商超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第五十六条

学校应加强校内食品经营者房屋租赁管理,严禁向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出租房屋用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违规出租房屋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十七条 学校应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广大师生的辨识能 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打造诚信经营、健康消费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

第五十八条 健全和落实举报投诉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定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和学生委员会成员、新闻媒体等作为社会监督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学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协调通报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督查机制,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不间断地督查指导,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排名的方法进行定期通报,强化整改落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学校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有效期满自行失效。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甘食安办〔2011〕20号

关于印发《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省食安委会成员单位::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现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甘肃省食品安全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是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运用监管手段,根据生产经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予以公布,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黑名单”管理制度遵循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不良行为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用回收食品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的;

(四)故意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

(五)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

(六)拒不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

(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其他规定情形的;

第六条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抓好落实。

第七条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照监管职责具体实施,“黑名单”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实行“黑名单”管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食品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制度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违法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符合列入“黑名单”情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三)信息公布。经确定列入“黑名单”的,由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各监管部门网站对外公布。原则上每年公布两次。

(四)信息删除。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其监管部门组织检查,在“黑名单”期间未发生本制度

第五条所规定情形的,由省级监管部门将其从“黑名单”上删除,删除情况在原媒体或者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八条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生产经营单位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期间,必须每个季度向所在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一次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情况。

(二)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查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三)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将“黑名单”企业向金融机构、进出口管理、旅游管理等部门进行通报,将企业信用与金融机构信贷、食品进出口、重大活动或旅游食品保障等政策挂钩。

(四)对列入食品安全生产“黑名单”的生产经营企业,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先选优。

第九条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再次被列入“黑名单”或者在“黑名单”期间整改不力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十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库建设,对恶意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责任人坚决逐出食品市场,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从事食品行业。对聘用在库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得发给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已经取得许可证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十一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建立专项资金,对经过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举报人予以重奖。各级监管部门要设立投诉举报中心,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把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违法行为无处躲藏的氛围。

第十二条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和问责。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指导和督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网络,消除死角盲点

篇3: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全程可追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农产品是指食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指能够追溯农产品在生产、收购、储存、运输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质量状况的能力。

第三条凡在本省从事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等相关活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宣传,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协调机制, 制定本辖区追溯制度实施办法,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纳入市、县、乡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实施追溯管理的机构、人员,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扶持追溯示范区建设, 配置追溯设施设备, 建立追溯信息平台, 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支持标志标识推广, 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开展。

乡镇人民政府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服务机制,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责任, 确定专门监管人员, 做好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农业 (牧) 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 其所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尽快建立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按职责建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和传输平台, 与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对接。

第六条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等生产经营者应当做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档案, 加强自律和诚信建设,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基础工作。

第七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 实行索证索票追溯, 逐步推行电子信息追溯。优先将生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 实现农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加工企业前的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可追溯。

第二章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第八条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追溯实行生产档案制度和产地准出制度。

第九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 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采购地点、购入数量、产品批准文号、用法、用量、使用和停用日期、休药期、间隔期、使用人等;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动植物屠宰、捕捞、收获日期等,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第十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应当配置农产品快速检测设备, 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自检, 出具检测证明。不具备检测条件的, 应委托具有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出具农产品检测证明。

第十一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 应当由所在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或其委托的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在查验生产档案记录后, 凭检测合格证明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证书等质量证明材料, 出具产地准出证明, 产地准出证明随货同行, 与流通环节实施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接。

第十二条产地准出证明由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统一规定格式,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印制。

第十三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 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包装和附加标识标志, 通过标识标志查询码进行追溯。

第十四条动物及其产品凭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及耳标标识, 进行追溯。

第三章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环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第十五条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环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

第十六条收购、储存和运输农产品时, 必须向供货方索取产地准出证明, 凭产地准出证明和其它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收购、储存和运输。对索取的原件或者复印件票证要建立档案, 并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收购、储存和运输的企业和经营者, 要建立进销货台账, 进货台账要如实记录产品名称、数量、来源、供货商姓名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的产品名称、数量、流向等内容, 以备追溯。

第十八条收购、储存和运输的企业和经营者, 在收购、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着色剂、消毒剂等物质, 保持初级农产品的原始性状。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各级农业 (牧) 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 组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开展本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

第二十条各级农业 (牧) 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本地实际, 对实行产地准出证明管理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巡查。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研判,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预警防范工作。

第二十二条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在县级农业 (牧) 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承担农产品产地追溯工作。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根据农产品生产者申报产品的种类、数量、用途等, 及时派出监管人员, 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查, 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必要时可以抽样检测。

第二十三条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建立本区域追溯台账, 详细记录准出农产品相关信息, 建立基础追溯信息库。

第二十四条农产品产地准出实行报告备案制度, 生产者在农产品出售前应当向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备案, 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各级监管部门不得向监管对象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五条从事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应当真实全面记录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农事操作和质量控制情况及产品销售对象, 记录应保存2年 (含2年) 以上。

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 承担农产品追溯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并督促整改。

第二十六条对追溯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当事人负责召回、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并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篇4: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要求: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学校需主动联系辍学学生家长,积极帮助学生返校。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

中国政府采购名单剔除苹果产品

目前一场由国家主导的针对美国科技公司的运动正在中国形成势头。彭博社报道,7月下发的政府采购名单剔除了10款苹果产品,包括iPad、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而6月这些产品还在列。8月初,俄罗斯的卡巴斯基实验室和美国的赛门铁克也被排除出中国的政府采购名单。

苹果公司发言人克里斯汀·于盖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彭博社称,这份清单并未包括智能手机产品。目前确认仍在名单上的有中国的联想,以及美国的戴尔和惠普等。下一次清单调整将是明年1月份。权威人士称,并非中国政府禁止采购苹果产品,而是苹果放弃进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华为称不再玩超低端机

今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3400万部,同比增长62%,位列全球第三,也是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定位中高端的华为P7两个月内销售超200万部。这些捷报坚定了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对手机趋势的判断——“超低端手机没有未来,华为没兴趣玩下去。”

余承东称,“华为以前在欧洲一度卖了很多手机,都是低端白牌,开始还挣一点,后来参与的厂商多起来,就不挣钱了。”运营商3个月换一代机器,经常推出超低端手机。“如果不是用户喜欢什么做什么,而是运营商喜欢什么做什么,结果就是没有精品,款式繁多,利润率低,无法形成品牌。”

个人公共号未经批准不得发时政新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8月7日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应当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百度诉360案一审宣判

百度诉360搜索引擎不正当竞争案,8月7日在北京市一中院宣判。法院判决360的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应赔偿原告百度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70万元。百度要求360停止抓取的诉求未获法院支持。百度此前起诉奇虎360违反“Robots协议”,强行抓取、复制其网站内容索赔经济损失1亿元。

“Robots协议”由荷兰籍网络工程师Martijn Koster于1994年首次提出,是一个被放置在网站中的TXT文件,为搜索引擎爬虫做出提示,设置允许与不允许两种语句,网络爬虫据此“自觉地”抓取或者不抓取该网页内容。该协议是为了保障著作权、保护个人隐私,尽可能地让互联网健康发展。

中国因反恐封锁KakaoTalk和Line

中国政府已经确认封锁了移动聊天应用KakaoTalk、Line,原因是这些应用成为传播恐怖主义信息的工具。这是Line服务一个月前在中国中断以来的首个官方解释。

被封锁的应用还包括Didi、Talk Box以及Vower。中国通知韩国,恐怖组织正通过移动聊天应用或视频网站密谋或煽动发动袭击,并传播如何制造炸弹的信息。KakaoTalk、Line在中国服务于今年7月初中断。韩国工信部称,“将继续与中国相关部门协商,确保KakaoTalk、Line服务的中断问题以及为中国用户带来的不便能尽早得到解决。”

篇5: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申请、发放与管理,保障卫生行政部门有效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生产经营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生产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职工食堂、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食品卫生许可监督管理工作。卫生监督机构具体承担食品卫生许可的受理、审查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食品卫生许可职责范围是:

(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辐照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特殊营养食品、专供婴幼儿主辅食品以及胶囊、片剂、丸剂、冲剂、口服液等类型普通食品生产加工和其它指定单位的食品卫生许可。

(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食品卫生许可。

(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除省级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以外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食品卫生许可。

(四)法律、法规、规章做出明确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五条 省内首次生产的食品新品种、生产工艺复杂的食品及其它难以确定的许可项目,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咨询申请,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卫生许可咨询。

第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公示下列内容:

(一)食品卫生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

(二)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

(三)申请书示范文本;

(四)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操作流程、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监督电话。

第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建立食品卫生许可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公告取得或者注销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名录,并向工商、质量监督部门通报许可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宜为社会提供许可信息查询服务。

第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对管辖有争议的,先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报请共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管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请示后尽快做出决定。当一方为甘肃矿区或铁路、民航系统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违法实施食品卫生许可的行为有权举报。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向举报单位或个人通报结果。

第二章 食品卫生许可证申请

第十一条 任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具备与其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条件。

第十二条 申请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周围环境整洁,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二)具有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三)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且符合卫生要求的厂房、设施、设备和环境;

(四)具有在工艺流程和生产加工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条件和措施;

(五)具有符合卫生要求的生产用原、辅材料,工具,容器及包装材料;

(六)具有能对食品进行检测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产品做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不具备检验能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可委托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七)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健康检查合格;

(八)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申请从事食品经营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食品经营场所周围环境整洁,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二)具有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三)具有与食品经营相适应且符合卫生要求的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和环境,经营散装食品的,应符合《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规定;

(四)具有在食品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条件和措施;

(五)从业人员经过上岗前培训、健康检查合格;

(六)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申请从事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经营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周围环境整清洁,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的安全距离;

(二)具有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三)具有符合卫生条件和要求的加工经营场所、防蝇、防尘、防鼠、清洗、消毒等卫生设施、设备;

(四)具有在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制作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条件和措施;

(五)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健康检查合格;

(六)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时,应填写《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有关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在选址和设计时,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卫生审查申请,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方可申请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申请建设项目卫生审查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申请书;

(二)企业简介;

(三)建筑物的选址、环境情况;

(四)场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材料;

(五)设计图纸(包括地形图、厂区周围环境图、厂区总平面图、生产车间和检验室平面图、设备设施的平面布局图,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还需提供净化系统图等);

(六)卫生专篇(包括选址、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卫生设施、建筑材质和卫生防护等内容);

(七)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资料。第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卫生审查申请后,经审查,场所选址与设计符合卫生要求的,出具《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

工程竣工后,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第十八条 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卫生许可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的工商部门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书和身份证复印件;

(二)场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材料;

(三)生产加工场所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及说明;

(四)产品原料和配方。产品配方必须标明原辅料名称及各物质含量,并注明限用物质限量;

(五)生产加工设备、卫生设施(防蝇、防尘、防鼠设施,洗手、消毒设施,卫生间等)情况;

(六)食品原(辅)料,生产用水、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的索证资料(包括食品卫生许可证或批件,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卫生检验报告)或卫生安全证明材料;

(七)产品检验报告。产品检验报告应为具有相关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半年内的全项目检验报告,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食品需提供三个批次的检验报告;

(八)卫生管理组织、制度及质量控制材料。卫生制度应符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要求;

(九)从业人员名单及健康培训合格证明;

(十)实验室设置情况。内容包括检验机构、人员、主要设备、检验项目等。检验人员应提供检验专业学历证明或职业培训证明。委托检验的,应提供委托方与被委托方签订的委托检验合同,被委托方必须具有相应资质;

(十一)产品标签和说明书或样稿;

(十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十三)生产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食品新品种的,除提供以上材料外,还需提供产品的卫生许可批件或评审证明。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还应提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GMP证书;

(十四)委托生产加工食品的,应提供委托方与被委托方签订的委托生产加工合同;

(十五)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材料。卫生许可证延续时,应填写《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并提供与新办时同样的材料。复核时应填写《食品卫生许可复核表》(见附件2)并提供以上

(一)、(七)、(九)、(十四)、(十五)项资料及近期的相关监管材料。

第十九条 申请食品经营卫生许可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的资格及身份证明;

(二)场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材料;

(三)经营场所平面图及说明;

(四)卫生设施、设备(防蝇、防尘、防鼠设施,洗手、消毒设施,卫生间等)情况;

(五)卫生管理组织、制度材料。卫生制度应符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要求;

(六)从业人员名单及健康培训合格证明;

(七)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八)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资料。卫生许可证延续时,应填写《卫生许可证申请书》,提供与新办时同样的材料,复核时填写《食品卫生许可复核表》并提供以上

(一)、(六)、(八)项资料及近期的相关监管材料。

第二十条 申请餐饮业卫生许可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的资格及身份证明;

(二)场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材料;

(三)场所平面图及说明;

(四)卫生设施、设备(防蝇、防尘、防鼠设施,洗手、消毒设施,餐具洗消设备,卫生间等)情况;

(五)卫生管理组织、制度材料。卫生管理制度应符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要求;

(六)从业人员名单和健康培训合格证明;

(七)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八)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资料。卫生许可证延续时,应填写《卫生许可证申请书》,提供与新办时同样的材料,复核时填写《食品卫生许可复核表》并提供以上

(一)、(六)、(八)项资料及近期的相关监管材料。

第二十一条 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变更须提供以下资料:

(一)食品卫生许可证变更申请(见附件3);

(二)变更单位名称者,应提交工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单;

(三)变更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的,应提交法定代表人或业主资质证明文件;

(四)卫生许可证原件;

(五)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资料。第二十二条 申请材料应用A4纸打印或用钢笔书写(图纸除外),逐页加盖公章或者单位负责人签字,按次序装订;提交的材料为复印件的,均应在复印件上写明“系原件复印”。申报资料的各项内容应真实、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第三章 食品卫生许可证受理及审查

第二十三条 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受理食品卫生许可申请,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条件与程序,对其必须具备的生产经营条件进行审查和量化评分。

第二十四条 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申请书后,应在5日内对申请项目和有关资料进行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填写《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交申请人。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随材料退还申请人。待资料补充完整后重新受理。重新受理的时限同正式受理的时限。

对申请事项不属于本卫生行政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应当场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部门申请,将所有资料退还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 卫生监督机构受理《卫生许可申请书》后,应及时指派两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现场进行卫生学评价及食品卫生抽样检测,在受理申请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发出审查意见(不包括产品检测检验、评审及限期整改的时间)。15个工作日内不能发出审查意见,经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超过10日。

现场评价及卫生检测合格的,应尽快将《卫生许可申请书》及有关材料送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现场审查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当做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并制作《卫生监督意见书》,指导其整改。

第二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卫生许可申请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批意见,并对符合发证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对不符合发证条件者写明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将所有资料退回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应告知申请人原因和依法享有的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在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卫生许可审查提出整改意见,应当及时通报教育、建设主管部门,提请有关主管部门督促整改。

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经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整改期限,达到发放条件的方可发放卫生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卫生监督机构对食品卫生许可证申请的审查应当包括申请材料的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查。

第二十九条 对食品生产加工者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内容包括:

(一)卫生管理组织、制度,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情况;

(二)厂房、选址、布局设计、环境卫生状况及设施设备运行情况;

(三)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措施;

(四)生产用原、辅材料、工具、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状况及卫生安全性证明;

(五)产品检验设施与能力;

(六)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上岗培训情况;

(七)产品检验报告。

第三十条 对食品经营者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内容包括:

(一)卫生管理组织、制度,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情况;

(二)贮存、运输和营业场所选址、面积、布局、环境卫生状况及专间等卫生设施设备设置运行情况;

(三)食品采购、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污染控制措施;

(四)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上岗培训情况;

(五)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营养强化食品批准证明或卫生许可批件。

第三十一条 对餐饮业、学校食堂经营者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内容包括:

(一)卫生管理组织、制度,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情况;

(二)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选址、面积、建筑结构、布局、专间应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设置;

(三)食品贮存、卫生设施和设备(防蝇、防尘、防鼠设施,洗手、消毒设施,卫生间等)设置情况;

(四)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制作及供餐等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措施;

(五)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上岗培训情况。

第三十二条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审查;其它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表中的关键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且总量化评分达到60分以上。

第三十三条 委托生产加工者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内容还包括:

(一)委托生产加工合同;

(二)被委托方保健食品GMP证明或食品卫生A级信誉度证明;

(三)被委托方卫生许可项目(许可项目中应含有与委托生产加工产品工艺相同的产品或剂型);

(四)委托生产加工过程说明;

(五)委托生产加工食品标签。其产品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应当分别标明委托方、被委托方的企业名称、生产地址和食品卫生许可证编号;

(六)委托加工必须全程委托,确因生产工艺特殊,不能全程委托者,其生产条件应达到食品卫生A级信誉度。

第三十四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申请,可书面委托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现场审查。

第三十五条 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行政许可,并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由同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后30日内,告知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监管。

第三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因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被处以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第四章 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管理

第三十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式样。食品卫生许可证应当载明:单位名称、地址,许可范围,法定代表人或业主,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加盖公章)及发证日期等内容。已确定食品卫生信誉度等级的,应当在食品卫生许可证上加贴食品卫生等级标志。

(一)食品卫生许可证编号格式为:甘卫食证字[发证年份]第XXXXXX—YYYYYY号(X指行政区划代码,Y指顺序编号)。各地行政区域代码见附件1。当行政区域代码变化时,食品卫生许可证编号格式随之变化。在甘肃省境内,铁路系统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编号格式为兰铁食证字[发证年份]第XXXXXX—YYYYYY号,行政区域代码填写卫生监督机构所在地对应的行政区域代码。民航系统食品卫生许可证编号格式为甘卫食证字[发证年份]第6200MH—YYYYYY号。

(二)单位名称应当填写经工商部门核准一致的单位全称。单位注册地的地址与生产地的地址不同时,地址应分别标明。

(三)单位地址应为详细地址。县(市、区)名称+路名+门牌号或县(市、区)名称+乡(镇)名称+村(自然村)名称+门牌号。

(四)许可范围按照食品生产经营方式、种类和范围分类即„生产经营方式+食品类别+(食品品种名称)‟格式填写。

当生产经营多种食品类别时,不同类别许可项目之间以“;”隔开。许可项目以“*”结束。

填写种类和范围时,参照《食品生产经营方式、种类和范围分类表》(附件4),未列入《食品生产经营方式、种类和范围分类表》中的食品生产经营品种,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名称。

(五)生产经营期满一年后,应在《食品卫生许可证》右上角加贴食品卫生监督量化等级标志,标志规格根据《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标示管理规范》规定执行。

(六)《食品卫生许可证》须用打印机打印,字迹清楚,不得有涂改;

(七)发证机关处应加盖卫生行政部门印章,印章应端正清晰,使用红色印油;

(八)有效期的起始日期以批准之日起计。

第三十八条 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为四年,季节性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展销等临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者颁发临时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三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需要延续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0日内向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符合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应予以办理延续手续,延续后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编号与原证保持一致;逾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新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办理。

第四十条 《食品卫生许可证》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原则,对食品卫生信誉度等级达到A、B、C级的实行复核,达到D级的单位应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复核。食品卫生A级单位在有效期内不复核,到期延续;B级单位每两年复核一次;C级单位每年复核一次。复核合格者在《食品卫生许可证》上加盖卫生行政部门复核专用章,并注明复核日期。逾期不复核或复核不合格者,按过期证处理。第四十一条 同一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同一地点从事多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只申办一个食品卫生许可证。

同一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不同地点或场所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分别申办《食品卫生许可证》。

不同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同一地点或场所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分别申办食品卫生许可证。一个食品超市应申办一个食品卫生许可证,在食品超市现场制售食品者应单独办证,食品超市内的各个摊位(组)不再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同一地点或场所的学校食堂,应申办一个《食品卫生许可证》,对学校食堂内的每个出租摊位(组)不再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如确需单独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应由学校食堂举办者写明原因并负责承办申办事宜。

娱乐厅、酒吧、茶楼等公共场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经营活动的,应同时申办食品卫生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变更法定代表人或业主、企业名称,应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变更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卫生行政部门应予以办理变更手续,变更后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编号及有效期限与原证保持一致。

食品生产经营者变更地址、生产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和扩建、改建生产经营场所,应当重新申请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

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发生变化,变更前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现场审查。

第四十三条 《食品卫生许可证》遗失的,应登报声明并于遗失后60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办。提交《食品卫生许可证》补发申请和公开发行报刊刊登的遗失声明。经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符合要求的,补发《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不变。

第四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内,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1年以上的,《食品卫生许可证》自动失效并由原发证机关注销。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或者以其它非法形式转让。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明显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卫生许可证》,方便消费者监督。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后,必须在卫生许可范围内生产经营,不得擅自扩大经营范围、变更经营项目或改变经营场所布局。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实施食品卫生许可的监督检查,发现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实施食品卫生许可违反规定的,应当责令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食品卫生行政许可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撤销卫生行政许可,并作出《卫生行政许可撤销决定书》。

(一)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五)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骗取《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决定的其它情形。

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撤销《食品卫生许可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注销《食品卫生许可证》,并在有关媒体公示:

(一)逾期未复核或《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一年以上的;

(三)食品卫生许可证依法被撤销或者《食品卫生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

(四)复核或申请延续时不符合卫生要求,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达到不到要求的;

(五)依法应当注销卫生行政许可的其它情形。第五十条 《食品卫生许可证》被吊销、撤销、注销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收缴、登记,并予以公告。同时,书面通知工商部门。作出以上行政处罚行为时,必须依照相关法律,符合规定的程序。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根据《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甘肃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其它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篇6: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甘肃省工业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为全面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省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省质监局与省工信委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工业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施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四月七日

甘肃省工业生产企业全面落实

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我省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除食品及相关产品、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外的所有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承担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主体,应承担产品设计、原材料进货、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包括法律责任、管理责任、保障责任和监督责任。

第四条 法律责任是企业应负责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企业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

第五条 企业法人代表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负全面责任。企业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法人代表负首要责任,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相关人员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条 企业法人代表及质量控制体系人员应牢固树立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积极参加质监部门组织的法律法规、质量安全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省质监部门统一印制的《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并做好培训记录。

第七条 保障责任是企业应负责确保本单位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机构、人员、制度、技术、应急救援等保障。

第八条 企业应努力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经费、设备、仪器及技术方面的投入,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九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检测人员,明确其管理职能,履行质量安全否决权,每半年向监管责任单位书面报告一次本单位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第十条 企业应不断完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例会制度、检查制度、隐患整改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 企业产品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前述标准不能满足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性能的,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生产的依据。

第十二条 企业生产的产品除难以附加标识的以外,产品标识应当符合质量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零部件产品,应当在产品标识、产品包装或者产品说明书的显著位置予以标明。

第十三条 企业应负责建立健全风险信息收集、筛查、研制、预警和处置工作机制,及时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风险评估得出不安全结果的或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监管责任单位,立即停止生产或销售并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

第十四条 管理责任是企业应负责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执行、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管理责任。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原材料查验制度和进货台账,查验并准确记录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资格、原材料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合格证明、进货时间、供货商及联系方式等。没有准确的质量合格证明或企业认为重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质量不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定质检机构进行验货检验。进货台账和验货检验报告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十六条 企业应具备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生产条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追溯制度,规定各生产环节的质量责任和要求,动态记录原材料质量、生产人员、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生产工序、生产线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检验等信息,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产品质量动态记录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十七条 产品必须经过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生产企业自行出厂检验的,每年将样品送监管责任单位指定的法定质检机构进行一次产品质量比对试验;生产企业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法定质检机构进行出厂检验。企业从事产品质量检验的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省级以上质监部门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书。第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出厂销售的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购货者及联系方式等,实现产品销售的可追溯。销售台帐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十九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召回及处理台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批次、数量、不安全或缺陷项目、向监管责任单位报告时间、停产时间、通知客户数量、销毁或技术处理数量、整改验收单位等情况。产品召回及处理台账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二十条 监督责任是企业应负责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人员要逐岗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并实施奖惩。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确保岗位人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实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管理,细化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逐级签订产品质量安全内控目标责任书。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建立以员工的薪酬与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挂钩为主的奖惩制度,加强每个员工的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责任的日常记录,严格实行月度、季度、考核并兑现奖惩。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按照质监部门指定的电子软件到监管责任单位全面、准确地建立电子质量档案,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及时向监管责任单位书面报告质量档案更新情况。质量档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企业名称及其机构代码、地址、法人代表、分管质量工作的企业负责人、企业质量管理或检验机构名称及其负责人、联系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二)企业的产品名称、品种、规格、型号;

(三)产品标识、执行标准;

(四)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能力;

(五)企业依据本办法的规定报送相关备案的信息。

第二十四条 各市(州)质监部门应负责对辖区内的建档企业实行监管责任分工,确定具体的监管责任单位。监管责任单位负责将每个监管企业落实到个人,形成具体的责任监管机制。各市(州)质监部门于每年6月底前将责任企业、具体监管部门及监管人汇总后统一报省质监局与省工信委备案。

第二十五条 监管责任单位每年应与责任企业签订《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并报各市(州)质监部门与工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监管责任单位应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主动向社会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公开承诺,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广泛接受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各市(州)、县(市、区)质监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工信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监管区域的企业结构分布和规模状况,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细化具体操作措施,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日常巡查和证后监管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承担产品质量出厂检验及监督检查的法定质检机构应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质检机构与检验人员对检验报告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监管责任单位至少每半年对所监管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一次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巡查中主要查验以下内容:

(一)企业建立原材料进货台账及质量查验把关情况;

(二)企业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

(三)生产条件的完善情况;

(四)出厂检验和比对试验情况;

(五)缺陷产品的召回及处理情况;

(六)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整改情况;

(七)质量承诺履行情况;

(八)其他需要巡查的情况。

第三十条 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监管责任单位应督促企业限期整改。构成质量违法行为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查处。

第三十一条 对不执行本办法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之规定或执行不到位的企业,监管责任单位要加大巡查频次和力度,必要时进行抽样检验,对检验结果不合格的,依法严肃处理。

第三十二条 省质监部门安排有关法定质检机构对重点产品实行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产品检验不合格的,由省质监部门委托市、县质监部门组织整改以及对整改后的产品质量进行回访复查。对连续两次以上检验不合格或发生一起以上重大质量违法行为的,应依法给予严肃处理。

第三十三条 质监部门接到企业质量违法行为的举报,应当及时通知监管责任单位核实处理,处理结果报上级质监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质监部门工作人员应严格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不得利用职权敲诈勒索,索取好处。凡因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构成违法违纪的,根据管理权限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查处。

第三十五条 各市(州)质监部门应依法组织对各监管责任单位的考核,考核情况于每年11月底前汇总上报省质监局和省工信委。

第三十六条 省质监局与省工信委不定期组织与督查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工作。每年年底按照省政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印发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细则》相关内容组织考核。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第一课教案下一篇:数控机床维修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