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含义及解读

2024-06-09

中国梦含义及解读(精选8篇)

篇1:中国梦含义及解读

中国梦的含义及实现途径。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途径。一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最后总结:中国梦归根结底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2:中国梦含义及解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为实现伟大复兴之路提供精神动力。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见》将其定义为“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特别是近年以来,我们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崇高理念,正是为了早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我们的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24字关键词”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从不同层面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具有精神纽带和精神旗帜的重要作用。只要每一位公民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24个字作为自身思考和行动的指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其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早日实现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默认分类http:///article/。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应将对其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讲话,详尽解读中国梦: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这是继去年11月末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有关中国梦谈话后,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又一次全面阐述。

习近平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同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他还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分析,这是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发表重要讲话,他从“路径选择、精神支撑、力量来源”等几个方面,向全体国民和国际社会详尽解读了“中国梦”。

吴忠民说,习近平主席描述的中国梦,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想。“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在近代遭受百年屈辱。新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按照习主席的阐释,实现中国梦是中国执政党的目标,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不只是一个富裕梦,还是对幸福和有尊严生活的期许”,这位专家认为。

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中国两会为实现中国梦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它是中国发展关节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两会不仅完成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高层人事交替,还为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工作做出细致安排。它把中共十八大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为落实党代会的大政方针做出了具体部署,为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凝聚意志、统一思想。

四个月前的十八大为中国确定了阶段性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增长率名列全球前茅。然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在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位列第101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从两会透露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包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等。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说,如何实现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面对的大考题。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兴邦,不能“坐享其成”。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李君如认为,这次两会的成功举行,为全国人民增添了圆梦的信心。

新一届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和全国政协主席等政协领导人员全部产生。这为中国迈向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夯实了组织保障。

人代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削减、合并和重组,更被视作十八大后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揭幕战”。它显示了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用改革创新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行动。

两会亦有利于为实现梦想“扎实开局”。17日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明确了2013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并制定了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

两会进一步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式民主政治特色。会风更加节俭简朴,更加务实民主。这反映了十八大以来的新气象。

篇3:从语言模因解读“中国梦”

1 语言模因的定义及类型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1]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质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是模因论中最核心的观点,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 《自私的基因》中第一次提出。模因( meme) 与基因( gene) 发音相似,表现 “源自于同一种基因而致使相似”的意思。因此,模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体现了文化领域内人际交往间相互模仿、复制、传播的思想。[2]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意于语言之中,它可以凭借字、词、篇章呈现出来。[3]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与话语流传的规律,为我们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4]

依据语言模因的特性,语言模因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基因型模因,另外一种是表现型模因。[5]基因型模因表现为内涵信息一致,表达类型上却存在着差异。比如: 古人将为旅途的行人提供住宿的地方称为 “客栈”, “客栈”一般设计简约,价格廉价,但随着现代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个人的品位逐渐提升,那些格局简单、朴实低调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风格别致的 “旅店”、富贵堂皇的 “宾馆”以及别具匠心的高端 “会所”等。该例中的 “客栈” “旅馆” “宾馆”“会所”就是在不同的社会演变背景下,内涵信息类似、但传达方式不同的基因模因的实例。而表现型模因则是以内涵信息迥异,但表达方式相同为特点。例如: 用表现模因 “……体”构词而催生的一系列网络用语: 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知音体、蜜糖体、凡客体、私奔体、生活体、德纲体、那些年体、一句话证明体、城会玩体等。

2“中国梦” 模因

2. 1“中国梦” 模因的内涵

习主席把 “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这个梦 “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 “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 到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和20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 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回顾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艰辛道路中,无不凝聚着一代代祖辈们的探索历程,可以说 “中国梦”的提出激荡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圆梦情怀,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个前行的方向,更是一种无畏的献身。

2. 2“中国梦” 模因的类型及传播方式

自习主席提出 “中国梦”以来, “中国梦”滋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因复合体[7],根据上文两种语言模因类型的特点,我们认为 “中国梦”属于表现型模因。作为一种表现型模因,其复制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表述中直接复制“中国梦”语言模因,比如,有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引发更多关注,将节目命名为 “中国梦之声” “中国梦想秀”“共筑中国梦” “唱响中国梦” 等。另外,随着 “中国梦”的提出,市场上出现了 “中国梦”系列的小商品,也有企业将其产品冠名为 “中国梦酒”。一些微信学习平台的命名也离不开 “中国梦”,比如: “中国梦励志” “中国梦通知情”“成就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实现 “中国梦” “中国梦”促进会、“中国梦”我健行等。“中国梦”模因的另一种传播方式则体现在不出现 “中国”二字,但在形式上借用 “……梦”,如: 职场性节目 《职来职往》中反复提及的 “职场梦”,“梦娃”广告所蕴含的 “公益梦”,市井平民的 “创业梦”,青年人急需解决的 “就业梦”,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梦”,园林保护者的 “生态文明和谐梦”,等等。模因复合体是典型的表现型语言模因的传播,它让民众对“中国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3“中国梦” 模因的触发机制

笔者以 “中国梦”为搜索词,在MSN中文网上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词条约为6860000 条( 截止2015 年11 月9日) 。那么,“中国梦”为何如此流行?

( 1) “中国梦”模因之所以被不断复制与传播是因为其无论在表征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能保持人们的注意力。首先,“中国梦”模因传递的是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一种让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该词汇的意思本身简单明了,读起来郎朗上口。此外,它承载的不仅包括国家命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前途的期许,更承载着民众个人的梦想。 “中国梦”也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国内外业界的颇多好评,并被民众所接受。

( 2) 通过传媒人以及传媒行业对 “中国梦”模因的大力宣传,触动了人们内心的内在动力与期望,更加增强了民众对 “中国梦”模因的认可。2013 年12 月18 日,在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13 年十大流行语中, “中国梦”雄踞榜首[8],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 “中国梦”被提出的两年内其搜索量飙升200 倍。[9]通过媒体复制传播的模因,会更有社会感召力,也对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起到引导作用。

( 3) “中国梦”的复制与传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明朝中叶之后,中国开始衰落,接着经过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地位日渐没落,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陷入了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境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段屈辱的历史。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主权岌岌可危。随着八国联军的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自主权利。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保全了国家的安宁。经过仁人志士几百年的浴血奋战,辛亥革命摧毁了推行千年已久的帝制,成立了共和。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告别了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路途中,充满着荆棘,饱含着血泪,曾经历经的苦痛在千千万万的仁人之志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正是往昔不堪回首的惨痛教训才激励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圆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4) “中国梦”的复制与传播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 “中国梦”模因的流行也有着它的社会层面的因素。比如: 在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梦”一词仅仅是民众的一种期许,一种潜在的模因意识,它局限于人们的记忆库中,只是个弱势模因。随着社会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困扰。例如: 由于教育医疗分配的不平等而导致的人心不平衡; 劳动就业问题而诱发的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等。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内心正需要一种震撼人心,充满积极价值观的事物,而此时 “中国梦”语言模因的出现很快地迎合了大众,满足了大众内心的期盼与希望。因此,当 “中国梦” 语言模因出现在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以及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中时,就快速地被人们所传递与接受。

( 5) 模因宿主主体性的影响。从生物学的层面来讲,宿主指为病原体供给养分与场所的生物。而模因宿主与之类似,指在社会中起主导力量的群体,只不过所在的环境不同。因此,宿主主体是 “中国梦”模因复制与传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模因宿主的主体性表现在: 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包含态度、情感、情绪及表现出来的某一种特定的语用态度。模因作为一个复制因子同化到宿主的大脑里,随后经过记忆、表达、传播这些阶段,存入人脑的记忆群中,再通过特定的语境触发出来,才保证了 “中国梦” 模因的存活。倘若 “中国梦” 这一词汇未受到宿主的注意,即使被“中国梦”这个词所吸引,由于宿主主体性的摈斥, “中国梦”这一模因也不能算是好的模因,也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可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传播 “中国梦”,通过身体力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梦”、实现 “中国梦”,从而对 “中国梦”的传播与复制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学生本身不关注甚至排斥 “中国梦”,那么教师将对 “中国梦”的传播起不到任何作用。

4 结论

“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自习近平书记提出 “中国梦”以来,该词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对语言模因 “中国梦”的分析表明,“中国梦”属于表现型模因,其流行程度从其滋生出的各种模因复合体可见一斑。 “中国梦”语言模因的流行有其触发机制,除了其本身蕴含的正能量外,该词的复制和广泛传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现阶段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 “中国梦”模因宿主主体性的影响,都使 “中国梦”自提出之日起便带上了强势模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王纯磊.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0.

[3]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0-39,108-109.

[4]武和平,王玲燕.强势模因的生成、复制及传播——“山寨”一词的个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78-83.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6]刘懿.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4-69.

[7]刘宇松,蔡朝辉.基于社会语言学视阈看语言模因“中国梦”[J].湖南社会科学,2013(6):247-249.

[8]尹丕安.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12-14.

篇4:“中国梦”的哲学解读

【关键词】中国梦;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相比“美国梦”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的具体利益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就有求同存异、社会大同的思想。虽然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需求,但大家也有着共同的东西,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理想。

“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的梦。共产主义要求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解放。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但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属于共产主义的。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中国梦”是中国人梦,也是共产主义的梦,最终将是全人类梦。

二、“中国梦”的哲学解读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梦”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到今不断探讨的永恒的话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反对那种抽象的个人,他认为那种离群索居, 虚幻的个人和固定不变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一定是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不仅是有其自然性,而且还有其社会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只能是在某种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中国梦”正是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的本质。正确地处理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实际上是从整个人类的视角上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只有集体利益富裕了,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满足,如果没有集体的利益,哪还有什么个人利益呢?”这种思想正符合了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如果人人都为人民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整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从实践观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梦”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实践的观点打破了近代的符合论的真理观。一般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真理就是主体符合客体,客体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那么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就是真理。而康德则认为真理(或者准确的讲是现象界的真理)是客体符合主体,即人为自然界立法。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超越了符合论真理观。“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的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因为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者,人对对象的认识一定带有主观性的色彩。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认识能力的提升,世界在人的面前是在不断地变幻的。世界在变,人也在变。人与世界之间就是互相影响、互相改变的。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人与人也是互相影响,互相改变的。所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着的人类就应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完全与共产主义精神契合,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的梦,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

三、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也是共产主义的梦,最终将是全人类的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发展还不成熟,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习近平讲,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之所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们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如果我们改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就会离我们的理想越来越远,无法实现我们的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说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所以,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三个方面的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改革开放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理论为指导,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经济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上,中国在国际上逐渐掌握着话语权,国内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民主与法治的建设;文化上,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关注与认可。

因此,理论和现实都要求我们要坚定三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中国梦”就必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2001.

篇5: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含义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重要思想,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凝聚为民族的共识,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多元解读。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是长远之梦,也是近期之梦;既是宏大抱负之梦,也是温馨康乐之梦。中国梦具有很大的包容量,可以调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能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中国梦的三大内涵就是源于中国(of China)、属于中国(by China)、为了中国(for China)。

(一)源于中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迈入救亡图存的艰难之路,对世界的贡献远不如昔。“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的理念,经历改革开放后终于有了眉目,这就是中国模式的现代贡献。在全球治理中,摈弃西方政治负面遗产,为世界展示更符合国情的模式选择,为不少发展中国家所渴望。除“中国制造”外,中国的发展道路、治理模式鼓励中国提出更多“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倡议、构想和选择,丰富世界发展模式多样性。换言之,世界需要中国梦,中国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属于中国。中国梦首先属于中国。我们不做其他国家的梦,尤其不做美国梦。美国模式危害甚大,不可持续,决非中国效仿对象。属于中国,意味着它是特色梦、亚洲梦、普世梦的三位一体,即首先成为“中国的中国”,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延续世界社会主义梦想;其次成为“亚洲的中国”,是让亚洲不因西方入侵而处于时空体系的错乱之中;第三是成为“世界的中国”,这首先要求中国建成现代文明国家,并在此过程中展示中华传统价值、中国模式的普世性。

(三)为了中国。中国不做美国梦,但不排斥美国梦,也不排斥欧洲梦、印度梦等。恰恰相反,中国的成功鼓励其他国家去实现各自的梦想。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完全融合的。中国不做脱离世界的狭隘民族梦,世界也不做排斥中国的“西方中心”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贯彻执行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闭幕会上讲的“三个必须”。(1)必须走中国道路。十八大报告强调“三个自信”也是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

篇6: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是什么含义

答:“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对于个人,代表了社会和谐进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对于民族,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对于国家,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答: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强调,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集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要解决“四风”问题,这“四风”是哪四风?

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5.十八大中纪委二次全会召开后,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八项规定”、“六条禁令”。6.龙陵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技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主题,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旅游名县、科技兴县“四大战略”,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工程”,全力构建壮大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加强党的建设“六大支撑体系”,努力将龙陵打造成为硅业工业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及出口产品加工基地、温泉养生胜地、中国最大的黄龙玉加工销售集散地和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旅游、商贸、绿地城市。

7.龙陵县今后要重点打造提升“黄龙玉文化、抗战文化和温泉养生文化”三张牌。

8.如何实现“龙陵梦”或如何打造实现“美丽龙陵”?

答:①走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之路,建设富裕龙陵;②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建设实力龙陵;③走城镇化之路,建设秀美龙陵;④走文化旅游产业化之路,建设魅力龙陵;⑤走开放发展之路,建设活力龙陵;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龙陵;⑦走共建共享之路,建设和谐龙陵。

篇7:中国梦解读

编者按“梦”被评为“2012中国汉字”。在过去的2012年,很多人的梦想实现了,还有不少人的梦想在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紧紧依靠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人民的梦”。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五

周人杰

2012年12月12日08: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分享

连日来,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共鸣;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激情涌动。正如南开大学学子所言,“以前常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们对现实充满信心,对梦想满怀憧憬。”

瞩望未来,“中国梦”该是一幅怎样的动人映象?

70多年前,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预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70多年后,“活跃跃的创造”早已远超先烈勾勒的愿景,“日新月异的进步”更让世界惊叹。“中国梦”的茁壮,丰满着个人的梦想。

我们从未离梦想如此接近,但最后的这段距离,无法轻松越过。“中国梦”照亮的,既是民族国家的共有理想,也有亿万中华儿女个人价值的实现。“总量”与“平均”的尴尬反差,“共富”与“个富”的局部失衡,“国强”与“民富”的共同企盼,昭示我们:托起“中国梦”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物质的丰沛,还有圆梦的舞台。这个舞台,正如十八大强调的,就是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唯此,才能拓展“中国梦”的幸福纵深。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是国家之梦的应有内容,也是个人之梦的实现途径。反过来,缺少公平,必然影响甚至摧毁梦想的抵达。“中国好声音”让平民一鸣惊人,靠的是公平选拔,而名校中寒门学子的锐减又让人担心阶层的固化;自媒体时代权利意识的觉醒令人欣慰,但“异地高考”的问题让人揪心于公平。现代化的足音越是临近,“公平”在梦想时代的地位便日益彰显。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需要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衡、规则的透明。当生存权不因家庭贫富而有高低、发展权不因财富多少而有先后,三种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转换、城乡按相同人口

不再割裂人群,人们的心态才能理性平和,人们的奋斗活力才能汹涌迸发,人们的前途命运才能自己掌握。当认识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进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有章可循到有章必循,从权利的保障到权力的监督,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有权利公平,梦想才能起飞;有机会公平,奋斗才有动力;有规则公平,社会才能进步。

遥望奥林匹斯山上的法治文化,象征正义的女神忒弥斯蒙着双眼、手持天平与利剑,正告世人公平不但要以天平来衡量,更要靠利剑去保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就要努力克服乃至消除不公平现象。以法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我们必将用公平正义托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五

周人杰

2012年12月12日08: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分享

连日来,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共鸣;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激情涌动。正如南开大学学子所言,“以前常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们对现实充满信心,对梦想满怀憧憬。”

瞩望未来,“中国梦”该是一幅怎样的动人映象?

70多年前,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预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70多年后,“活跃跃的创造”早已远超先烈勾勒的愿景,“日新月异的进步”更让世界惊叹。“中国梦”的茁壮,丰满着个人的梦想。

我们从未离梦想如此接近,但最后的这段距离,无法轻松越过。“中国梦”照亮的,既是民族国家的共有理想,也有亿万中华儿女个人价值的实现。“总量”与“平均”的尴尬反差,“共富”与“个富”的局部失衡,“国强”与“民富”的共同企盼,昭示我们:托起“中国梦”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物质的丰沛,还有圆梦的舞台。这个舞台,正如十八大强调的,就是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唯此,才能拓展“中国梦”的幸福纵深。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是国家之梦的应有内容,也是个人之梦的实现途径。反过来,缺少公平,必然影响甚至摧毁梦想的抵达。“中国好声音”让平民一鸣惊人,靠的是公平选拔,而名校中寒门学子的锐减又让人担心阶层的固化;自媒体时代权利意识的觉醒令人欣慰,但“异地高考”的问题让人揪心于公平。现代化的足音越是临近,“公平”在梦想时代的地位便日益彰显。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需要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衡、规则的透明。当生存权不因家庭贫富而有高低、发展权不因财富多少而有先后,三种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转换、城乡按相同人口

不再割裂人群,人们的心态才能理性平和,人们的奋斗活力才能汹涌迸发,人们的前途命运才能自己掌握。当认识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进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有章可循到有章必循,从权利的保障到权力的监督,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有权利公平,梦想才能起飞;有机会公平,奋斗才有动力;有规则公平,社会才能进步。

篇8:从现实角度解读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一、立足一个实际, 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当前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 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时期,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回顾十年多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繁荣稳定, 民生持续改善, 国家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中国历代先贤的理想追求, 到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标准的重新界定, 再到江泽民同志建设高水平小康目标的提出, 再观党的十七大以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 中国人民距离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过。从建设到建成, 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升, 物质生活的富裕, 民生建设的完善, 生态文明的进步, 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丰碑。

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总能立足于中国实际, 实事求是地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 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 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 成为我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中国梦, 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中国当前这一特殊关键阶段的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的基础上, 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突出的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城乡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习近平在首次阐发“中国梦”时, 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定能”,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并提出了第三个“一定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由此可见, 中国梦的提出, 是党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巨大的政治勇气的智慧。

二、直面两大诉求, 勇于回应当代中国发展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讲话中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代中国发展有两大诉求:一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正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两个互动过程紧密结合并从实践的角度竭力推动。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并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发展道路置于一个话语体系,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终极价值目标。中国梦在强调民族梦的同时, 高度关注或者说是更加关注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并将之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历史进程之中, 是科 (下转27页) (上接4页) 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和“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深刻体现。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马克思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因而中国梦首次把社会的进步同个人的具体感受统一起来, 把民族复兴同实现个人个人尊严、实现个人理想目标、高度结合起来, 不仅是对两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论断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形象化、具体化的阐述, 也是言简意赅地表达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三、源于三种“自信”, 具有现实的“硬”支撑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越来越强的把握能力。三十多年来, 中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归结起来, 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源于始终高举的伟大理论旗帜, 一贯坚持的正确发展道路和不断从体制层面改革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也即源于党十八提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有了这些“硬”支撑,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很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力量来自信心, 信心有多足, 迸发出来的热情和动力就有多大。历史实践证明, 我党两大理论创新成果, 一是毛泽东思想, 它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自主问题,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成功解决了民族富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是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 不断发展。诚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 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制度是根本保障, 道路、理论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政治制度, 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 是我们国家实现民主团结信心之源。

实现13亿人共同富裕,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 坚定三种自信, 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 更加直面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1.

[2]夏春涛.实现中国梦需要坚定“三个自信”[EL/OL].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3-03-28.

上一篇:2015河南乡镇公务员面试热点:言语腐败下一篇:我喜欢我的储蓄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