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2024-08-03

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共8篇)

篇1: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关于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水作为具有多种功能和属性的战略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维持改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围绕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情况,通过对某某区及毗邻区县的调研,发现水污染和水环境保护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督促地方政府解决,还有一些问题和障碍急需顶层设计并予以解决和突破。

一、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

(一)水资源概况

以某某区为例,水资源整体呈现北部过境水资源较丰富、域内地表水资源缺乏的特点。除长江过境外,域内另有流域面积大于5 km2的河流11条,其中主要次级河流为花溪河、一品河和五布河。某某各类水资源总量为3492.5844亿m3,有各类水利工程5015处,2012年供水总量为11352万m3。供水中绝大部分为地表供水,其中,城区用水主要靠长江供给,镇街驻地大部分为水利工程或次级河流取水供给。目前,全区人均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1100 m3,亩均当地水资源量1606 m3,低于全国和某某市平均水平。受地理位置低及蓄引提工程数量不足等影

篇2: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关于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专题调研报告

一、调研组织工作

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准备工作的通知》精神,环旅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开展。2014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地理、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在院长黄润教授带领下对相关院校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展开了考察调研。

二、调研考察开展情况

1、省内高校调研

2014年3月28日至29日,环旅学院一行四人到赴池州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两所学院进行考察调研。在池州学院,考察组一行得到了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主任胡文海、党总支书记崔泽玉和副主任张乐勤等系领导的热情接待。胡文海主任解读了池州学院以“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介绍了池州学院强化实践,突出应用、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专长分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了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色,依据专业专长能力设置课程模块,同时开发校本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以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为主要形式,课内实践包括课程实训、实习、论文、课堂辩论赛等,课外实践以校外实习基地、企业课堂为主要形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同时胡院长分享了在酒店实习中如何选择酒店和管理学生的做法,最后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去向,以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随后参观了该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并就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

3月29日,考察组一行来到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与院长焦华富、副院长苏勤、旅游系王朝辉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王朝辉主任强调旅游人才培养定位要准确明确,旅游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应用型培养,其中外语技能尤为重要,学院在一二年级设立了旅游英语课程,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课程设置结构是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拓宽学生基础。同时强化旅游专业实习,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和实习学生的专业实习导师制,全程跟踪学生实习。焦院长就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考察组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并提出诸多宝贵建议,鼓励更多旅游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挂职,最后实地察看了各专业实验室。28日晚,考察组一行还择机亲切探望了在安师大读研的环旅毕业生,认真听取毕业生对母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省外高校调研

2014年4月19-20日,环旅学院院长黄润教授率地理教研室主任李远平、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余佳华,以及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对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进行考察和调研,对地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验室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19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汤国安教授、旅游系主任黄震方教授、GIS系主任龙毅教授热情的接待黄润院长一行。旅游系主任黄震方教授介绍了南师大在旅游管理本科培养方案上突出“需求导向原则”、“系统构建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就业导向原则”、“强化应用原则”以及“可操作原则”的做法,采用模块式方向选修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的实训实验模式。

20日上午,黄润院长一行来到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万绪才教授接待了来访。双方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模块以及实验实训经验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万绪才教授在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和专业课程应用性设置上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会后对旅游实训中心进行参观。

三、地理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总结

(一)地理专业

1、地理专业的社会需求与素质、能力要求

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纳入教师教育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招生地理科学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以外,其他学校的地理专业均为师范专业。从安徽省内来看,中等学校地理专业教师招考2014年全省统一招考,在此之前,均为各市、县独立招考。每年约提供招考岗位200-250个,采用笔试、说课、授课等环节,综合考核人才素质。目前安徽省内共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皖西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池州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招收地理专业本科,每年毕业生人数350-400人。各校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都很高,约30%左右,“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输送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是培养目标之一。每年共有约245-280名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教师岗位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教师教育能力和素质要求高。

总体来看,从业市场对地理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无论毕业去向是继续深造,还是走上中学地理教学岗位还是到公司企业就业,具备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是给未来插上翅膀。地理专业目前招生主要是文科生,毕业授予的是理学学位,从将来学生的发展来说,尤其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安徽师范大学和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均开设了超过了100学时的高等数学,开设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

2)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专业课程学时大幅压缩的情况下,片面强调针对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比较明显,但对毕业生将来的持续发展来说,往往显得后劲不足,发展受限。在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专业,对中学地理教学方向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开设跟中学地理教学结合方面的课程,着眼于学生继续深造的专业方向则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池州学院地理专业也分为“地理教育”和“学科拓展”两个专业方向,课程开设有所侧重。

3)教师教育专业技能。从前几届学生来看,在应聘教师岗位时,往往笔试成绩比较好,而在说课、授课环节不尽人意,最后遗憾地失去机会。这就要求在校期间除了开设有关教师教育方面的理论课程以外,要注重加强说课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训练的意识,长期地不间断地进行训练。从调研的几所高校来看,都很重视教师教育技能方面的训练,包括课内训练、微格教学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

4)学科调查研究能力。在高年级开设适当的学科拓展课程,有利于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专长,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几所学校开设的学科拓展课程来看,既介绍学科前沿与发展,又注重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既考虑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又突出区域特色。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学科调查、科学研究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2、地理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皖西学院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9级做了比较大的变动,此后除了2011级没有进行修订以外,每一级都进行了修订,但变动不大。2013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几大模块组织教学。毕业需达到185学分,其中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大类课程51学分,专业课程38学分,实践课程41学分。

现行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关于公共基础课程问题。地理专业招生服从学校考生报考率、录取分数线的考虑,招生以文科生为主,但毕业授予的是理科学位,同时现代地理科学具有横跨自然、人文社会和技术三大领域的特点。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上,单纯划为大文类或者大理类都不合适。其结果是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伦不类。

2)关于教师教育课程问题。2013级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共开设了38个学分。看起来学分很多,热热闹闹,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在开设了普通话、三字书写、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课程以后,又由教育学教研室开设3个学分的“教师技能项目训练(含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在公共通识课程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修3个学分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在4-6学期又规定选修三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由教育学教研室统一开设,课程重复、脱离中学学科教学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教育实习一项高达14个学分,在毕业论文等所有实践实习环节中学分最高,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教育实习学分一般8-10分,没有见到超过10学分的。

3)专业课程学分过低。在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几大模块中专业课程学分最低。学生专业理论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3、对本专业本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与建议

1)真正做到“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差异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特殊性,给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更多的灵活性。

2)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中,可以限定总的结构和学分,而将课程及学时的安排设计权限放到二级学院,以便根据专业特点和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实际组织相关课程,以取得实效。

4、对全校公共课程、通识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1)加强对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力度,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出台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办法,促进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对大文、大理类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经过充分论证,考虑不同专业实际和特殊情况,给予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5、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1)重新划分各课程模块学分比例构成,全盘考虑,务求实效。

2)重新论证大文、大理类公共基础课程及学时、学分,避免不仅没有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反而不伦不类。

3)重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应将教师教育课程设计成一个真正独立的模块,而不是既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又将教师教育课程分布于通识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中。

(二)旅游管理专业

1、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素质、能力要求 1)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调研中感受到,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不断产生的新职业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新的就业领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企业缺乏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需要大量的应用性、创新性旅游人才,在旅游行业中高素质导游、旅行社营销-外联、旅行社计调、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等人才短缺,同时随着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对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规划、旅游企业资本运作、旅游地产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量大。

2)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a.旅游业人员要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应有多学科知识背景,构建由专业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其他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的多层次、较为宽泛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景区管理等旅游专业理论,旅游业前沿及发展动态。b.要有多元化的能力水平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要重视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内在能力素质。对旅游应用型人才来说,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应特别突出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较强的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

c.要有多维度的品质素养

多维度的品质素养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2、旅游管理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 a.学分和课程体系结构

以旅游管理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毕业需达到175学分,其中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大类课程51学分,专业课程33学分,实践课程36学分,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设计。

b.大类课程

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基础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旅游实用英语、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

c.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选修课程:

(1)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如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实用礼仪、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餐饮管理、导游业务、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会展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

(2)专业方向课程。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素质、了解专业前沿和交叉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而设置的课程模块。现有酒店方向、景区与旅行社两个专业方向。

(3)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合理选择课程,适度考虑学科的交叉。

d.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模块教学目前开设了餐饮管理技能训练、前厅与客房管理技能训练、旅游实用礼仪实训、导游业务技能训练、专业见习、饭店管理、餐饮管理、综合专业实习、旅行社经营管理技能训练、会展经营与管理技能训练、模拟导游实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顶岗实习等。

2)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学生入校后,专业转出率较高;专业学习期间,缺乏职业发展规划;学生毕业时,行业内就业意愿有待提高。

2.特色优势显现不够。培养出的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多样性不足,竞争能力不够。在紧密结合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传承皖西旅游文化,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更多地方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3.与市场对接不紧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没有很好紧密结合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在: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

4.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之间安排衔接对知识的连续贯通性考虑不够,有待进一步提升。

5.实践教学设施不足。专业实验教学设施匮乏,目前仅有3D导游仿真实训室、旅游礼仪实训室,很难满足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3、对本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1)调整新生首学期专业课程设置。针对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认知模糊,应在第1学期开设一门或两门学科概论或专业基础课程,由外聘专家或本专业资深教授开设,为学生系统介绍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本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该课程开设加强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和专业学习指导。

2)调整课程适应市场和企业的新需求。满足旅游新业态的需要,专业课程平台中的课程应尽可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科学性、前沿性。如开设休闲度假、智慧旅游相关课程。

3)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课程效果,提升职业能力与素质,让学生更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导游》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

4)开辟地方特色课程。可开设皖西文化、皖西旅游资源等课程,配套编写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教材,实现旅游本科基础教育和区域旅游业需求的统一。

5)提升各学期课程间的承接性和均衡性。课程设置及开设学期的安排,要充分体现课程体系本身的科学性,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与知识衔接,同时要考虑周学时的均衡性。

6)增加新专业方向培养。在现有的酒店方向、景区和旅行社方向下开辟市场需求的新方向,努力形成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

7)减少不同类型课程间的重复。个别大类课程与专业课内容存在重复,部分课程的类别需要调整。

4、对全校公共课程、通识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思政课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分课内、课外执行。课外教学采取学生社会实践、撰写读书报告等方式执行。形势与政策以课程尝试其他形式,如开设讲座形,增强教学课堂效果。

2)大学英语改革。大学英语为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要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分别开设不同等级的大学英语课程,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免修大学基础英语,直接学习高水平英语课程。

3)高数课程改革。高等数学根据专业和学生需求,实行分层次完全学分制教学。

5、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1)学校要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修订原则、修订的具体要求。2)认真借鉴其他相关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听取全校教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3)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4)积极探索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改革。

篇3: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一、俄罗斯的水资源与水环境

1、管理机构与条例

近年来,俄罗斯对水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进行了重大改革,水资源管理权全部划归俄罗斯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不仅具有水资源管理权,同时还具有国土管理权,自然资源部设有水资源司。

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文件主要是1995年制定的水资源管理条例,2006~2007年全俄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利用行政、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价格机制,控制用水户产生污染物等内容。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权属分三层,即全俄、各州(共和国)和地方。由于相互之间在行政、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导致水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目前,俄罗斯有关部门正在力争通过总结近十年的经验对水资源管理条例进行修订,提出新的管理办法,使水资源管理条例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法律约束力,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2、水资源特点

俄罗斯的水资源蕴藏量比我国丰富得多,其平均年降水量为590mm,年内可再生水资源量为43130亿m3(其中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2700亿m3),为我国的1.5倍;人均占有量为29115m3,为我国的12倍;其中,贝加尔湖淡水量占到世界的20%。但俄罗斯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与我国有不少相同之处,如水资源分布不均、洪涝灾害严重等。俄罗斯的大河如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都流向北冰洋,而南方河流水资源却都很紧张,又恰好是俄罗斯人口集中的区域,另外乌拉尔地区等水资源也很紧张,因此,俄罗斯在水资源管理、水量分配,包括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用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建设了一些跨流域调水工程,用于解决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问题。如在南方车里亚宾斯克以及乌拉尔北部地区等。莫斯科供水也很紧张,其用水来源主要是从伏尔加河等流域调水。有些专家对跨流域调水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不同调水方案下调入、调出水量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开展了俄罗斯欧洲部分水资源状况的研究,认为其欧洲地区的水资源受人类影响较大。

乌拉尔山脉北高南低,山脉北部海拔高程1800m,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矿藏开采历史已有200余年。随着矿区的开发,城镇随之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如叶卡捷琳堡市人口已达150万之多,而周边地区都是一些小支流,城市供水很紧张。为解决该市城市供水问题,有关部门在附近河流已先后修了4级扬水站进行调水。

3、水资源管理现状

俄罗斯主要依靠发放水资源使用许可证对水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任何用水户在用水之前,都必须先取得取水许可证,并根据实际用水量缴纳水费。圣彼得堡市专设了水资源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企业办理取水许可证,目前圣彼得堡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特别是工业用水浪费,工业污水排放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涅瓦河水系的水质已经下降。在办理水资源利用许可证之后,水资源监督管理局还要负责监督企业对本部门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良,使污水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杜绝对涅瓦河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俄罗斯每年都要发布《全俄水资源公报》,概括全俄的水资源状况,并提供各地区水资源详细资料,供各级政府决策参考使用。俄罗斯建立了全俄水资源数据库,包括水工建筑物及其运行状况、存在问题、是否为病险库等都可在此数据库中进行查询,部分州还设有专门的数据显示系统。

1999年俄罗斯曾制定了水价暂行管理办法。水价主要考虑的是水资源成本,一是包括供水工程建设、保护及运行等各种成本,即成本价格;二是国家税收。在2002年前征收的水资源税有60%入国库,其余40%归于地方政府;2002年后水资源税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在制定水价时,各条河流、各地区都是有所差别的。

4、水环境

近年来,俄罗斯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俄排污总量为150亿m3左右,其中工业占70%;河川径流总量为4 2 7 0 0亿m 3,没有受污染的径流量约占10%。全俄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专门成立了河流和水库生态恢复(保护)研究室、水文生态研究室、水库保护研究室等,从不同领域研究水环境及其治理对策。研究水库中生物、动物的变化是水文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全俄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与荷兰共同研发了提高水库生物变化状况预测精度的方法。

近年来,一些化学、生物制造企业经常造成突发性污染事件,如硫等污染物大量排入河流。另外,矿藏开发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据略估,俄境内因矿藏开发形成的弃土堆渣有几百亿m3,一些矿场堆渣高度达100m以上,一旦发生坍塌,则会造成严重污染。对矿渣的处理办法一般是修建拦尾矿坝和挖深坑堆埋等。以往尾矿坝用当地材料和废渣修建,地震时易发生液化,在俄罗斯和智利都发生过此类事件。目前,修建尾矿坝一般采取逐渐加高的办法,即先用黏土修低坝,在坝区拦渣沉淀密实后,再用黏土加高坝体。另外,在开新矿时,可以用旧矿洞(坑)作弃渣场所。矿藏开发造成污染的另一种情况是水洗选矿。对这类污染方式的处理办法是将污染水体排放在深坑(池)中,待沉淀后再循环使用。每个矿藏开发企业必须设污水处理池,水体处理必须保证达标。

5、节水宣传

在圣彼得堡市水务公司调研期间,他们布置的节水展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公司虽然是水资源管理部门,但同时也承担着节水宣传的责任,节水展厅随时对外无偿开发,并定期组织孩子们来参观游玩。”在进入展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三块大屏幕,定时滚动播放节水展片,展片视觉效果强烈、震撼,通篇并未特意强调“节水”二字,但通过对地球、自然、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展现使观看者深刻自然地体会到了“水是生命之源,应保护水资源”的主题。除此之外,各种展品、模型也都设计独特、构思新颖,不须多讲参观者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这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提高全民节水意识,节水宣传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瑞士的水资源与水环境

1、水资源特点

瑞士拥有2620亿吨的淡水储蓄,相当于整个欧洲总储量的6%。其中51%是湖泊,28%是冰川和终年不化的积雪,20%在地下,1%在水库、河流和溪流中。由于多山的地理结构,瑞士的降雨量是欧洲平均降水量的2倍,年降雨量约为1460毫米,可使瑞士每年获得600亿吨的淡水,这部分的2%从水龙头中流出。瑞士的河流每年将535亿吨的水带给它的邻国,最高纪录输出量:每秒钟莱茵河有4550吨流入德国、罗纳河每秒1700吨流入法国、Ticino河每秒1500吨流入意大利。瑞士每年大约有200亿吨水被蒸发。瑞士拥有477个温泉和矿泉,每年可出产5.27亿公升矿泉水,其中1000万公升出口。相应瑞士每年进口2.52亿公升矿泉水。瑞士人每年消耗7.69亿公升矿泉水,人均106公升。

2、水环境

上世纪60年代,瑞士的许多湖泊和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解决水污染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将废水排入自然水域之前首先使其净化。为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瑞士投资数十亿瑞郎,开展了全国性的污水净化工程,数百个污水净化装置遍布全国的下水道中,污水净化网遍布城市与村庄,95%的生活用水被净化了。后来尽管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居民的城市集中化日益明显,生活用水量持续增长,瑞士湖泊及河流中的水却依然洁净。

从瑞士联邦的角度上,政府正在大力支持河流自然化工程,对相关的州及承担工程的公司从经济角度予以优惠政策。由于河床的宽度被水泥河墙所固定,河水无法向两岸扩展,所以水流的力量,冲走河底的泥沙,使得河床越来越深。人们必须一个劲地添加拦水装置,这些设施对瑞士主要的鱼类——鳟鱼及其它鱼类是一种致命的障碍。“回归自然”是水利工程师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的方案。专家们认为,恢复河流的原貌同时也可减小洪水的危害。正常情况下河水在直道河床的流速是每小时12.6公里,若把流速减低2公里,河水将不会像以前那样笔直快速地冲刷两岸,所有的植被才有可能重新生长。

伯尔尼州在实施河流回归自然工程项目中扮演着一个先驱者的角色,除埃默河外,康德河及阿勒河工程也在筹划之列,其它州河流也相继获得更大的空间,例如瑞士东部图尔河及库尔的莱茵河。瑞士河流恢复工程已全面展开。

三、几点认识

通过对俄罗斯、瑞士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方面的考察和调研,我们得到的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

(1)在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管理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

(2)水资源量和质的统一管理。俄罗斯和瑞士水资源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有机结合,使得水资源实现了量和质的统一管理。在我国由于水量和水质分属于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管理,职能的交叉和职责的不清晰导致了量和质的统一管理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目前由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合作开展的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对水资源量和质的统一管理做了尝试,实践证明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3)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各级政府、用水者协会及社区共同参与决策过程,不仅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而且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树立了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使我们对世行提出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农民用者协会参与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努力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保障。瑞士实施了包括法规制度、经济措施、宣传教育、管理模式交易平台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如征收水资源费和排污费、计划用水管理和取水许可,不仅有完善的制度,关键还有较强的执行和监督体系,保证了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了对水资源管理的统一认识。

(5)水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水资源管理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水资源管理应从洪涝和干旱管理到对资源、环境的,从工程管理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转变,从单纯的开发利用向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转变。

(6)节约用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象征。尽管俄罗斯的淡水资源比我国丰富得多,但俄罗斯政府并没因此而放松对节约用水的宣传,特别是从娃娃抓起,利用各种生动新颖的媒介培养孩子们自觉节水的意识,这对于我们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显得更为重要。

摘要: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天津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 与此伴生的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现象越来越强烈, 通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和世界银行的支持, 我市作为项目区之一获得了由全球环境基金 (GEF) 赠款的“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为更好地实施GEF项目, 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天津市GEF项目办组织相关人员赴俄罗斯、瑞士进行了为期10天的技术考察, 其中, 关于水资源管理及水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方法对我市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篇4:转型环境下出版资源的重构与管理

出版资源是指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多种要素集成。相较于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的出版资源结构更为复杂,内涵也更为丰富。数字化转型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共同构成转型期出版业资源平台,取代了传统出版业以行业人才、选题信息、纸张材料为核心的资源建构,其间,技术与资金等资源要素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而纸张等物质资源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有限。各资源要素的消长与重构是数字化转型中出版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1.信息资源

传统出版业以生产纸质出版物为主,生产流程连贯、独立,业态相对单一,出版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与图书选题相关的社会发展信息和创作成果、与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品牌附加值、文化市场需求信息。传统出版业的信息资源主要为出版物内容服务,价值单一。

出版业进入数字化转型后,信息资源的供给发生深刻变化。首先,随着媒体形态的创新,由此带来的可服务于出版物内容的信息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拓展。当博客、微博内容逐一成为可出售的信息商品时,出版人看到大片来自新媒体的信息蓝海。其次,大数据时代海量内容资源需要整合利用,不断创新的信息整合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利用体验。例如全文数据库的便捷和全面,是超越传统出版信息资源的整合想象的。再次,数字出版平台的组建为出版物产品提供更多的传播路径,开辟崭新的阅读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新平台下阅读需求的出现很可能并非由传统理解中内容的巨大魅力造就,而仅仅因为平台本身的吸引力。失去移动互联网络的平台支持,大量动辄数百万字的玄幻、穿越、言情小说阅读未必会成为许多人在地铁、车站打发时间的首选。数字出版平台对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很好地诠释了“媒介即讯息”。

2.技术资源

传统出版业的技术发展对于产业的推动在于,通过技术革新节约人力、物力等各项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从投入生产到实现效益的周期。2011年10月24日,中信出版社中文版《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这部历经提前出版日期和作者增加内容的图书,从接稿、翻译到下印、上市在50天内完成,其营销宣传号称“突破出版周期极限”。无疑,正是现代化的翻译、编排、印刷、物流等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出版周期被缩短的纪录,使图书能够在读者最需要阅读的时刻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而数字化转型中的出版业,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远不止出版周期的缩短。如果说,传统出版业中的技术力量引发出版活动时间的量变,那么数字出版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是行业的革命和业态的质变。当承载出版物产品内容等信息的编码数字流被转换成电流、光电或电磁波信号,通过网络传播到各类阅读终端时,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的纸张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甚至实体零售企业对于出版业的意义就变得无足轻重。与此同时,更畅通的传播网络、更优质的图文音像呈现效果、更快捷的信息转换路径成为出版业竞争重要的决胜因素。

3.人才资源

传统出版活动是一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生产行为。尽管出版活动涵盖自然、社会、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体现人类社会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其高度专业化还是决定了每一部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涉及的人员、物质资料部门都相对有限。因此,传统出版业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强调人才专业的多样和结构的合理,并且参与出版活动的人员有着明确的行业界限。传统出版业人才资源包括出版、复制、发行单位从业者在内的本行业从业人员、出版单位认可的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以及作为特约编辑的来自出版业外的行业专家。

数字出版鲜明的技术特征和完全开放的传播过程促使出版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突破。首先,就从事传统编、印、发工作的出版行业内人才而言,数字出版将传统的复制和发行环节合二为一,这就使得出版业对于相关领域人才数量需求减少,同时要求人才具备更高的素质。其次,就作者而言,开放的传播过程使得出版活动不再神秘,创作也不再是个别专业作家、学者或者少数业余作者等知识精英们的专利。只要找到适合的平台入口,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公开传播并可能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网络写手”、“草根作家”已经在这方面作出很好的榜样。最后,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使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开发、维护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在内的科技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人。数字出版的转型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不论是出版平台的建设还是阅读终端的开发,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有赖于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4.资金

不论传统出版业还是数字出版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样迫切。传统出版业其资金来源、流向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成熟的模式,而数字出版资金的募集和流向管理尚在摸索之中。传统出版业历经计划经济和市场化改革,实践证明,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资金筹措方式和和计划指令的流向管理最终限制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业的积累无法支撑起数字出版巨大的资金需求量,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出版企业依然需要国家支持。与此同时,由于看到数字出版丰厚的利润回报,来自电商、电信运营商、数字技术提供商的资金正源源不断流入出版领域。此外,正在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出版业也在通过改企转制、成立出版集团和企业上市等积极寻求资金的市场解决之道。

二、数字出版资源开发、利用困局

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版资源的变化是数字出版这一新事物出现所带来的联动反应。在数字出版这一崭新领域,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面对的不单是无限可能的机遇,也有无法回避的挑战。

1.信息资源的安全维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字化信息版权得不到完善保护。这与数字出版开放的传播环境和版权的保护技术与保护机制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数字出版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包括出版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如鱼得水,充满自由想象。但是抛去我国民众相对薄弱的版权保护意识不说,就传播技术而言,数字信息的防伪、加密技术尚不完善,信息资源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于是,信息资源的滥用随处可见,数字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对此,现有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准备。事实上,面对基于不断更新的技术所引发的可能出现的数字出版侵权行为,法律很难做到未雨绸缪。诸多因素威胁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安全,造成信息资源管理困境。

nlc202309031920

2.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与内容形成良性结合,造成技术与内容的双重浪费

尽管技术的发展最为深刻地改变了出版业,最终导致其向数字化转型,但出版业毕竟是内容产业,缺乏优质内容的传播难以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成果多为极具流行气质的快餐式文化产品,出版业大量优质内容仍然保留在传统出版领域,没有转化为数字资源。出版业再现“劣币驱逐良币”。与此同时,技术平台充斥粗糙内容,阅读终端产品的研发流于简单重复、模仿并缺乏便捷有效的内容更新。技术与优质内容分别在寻找和等待,却始终找不到良性结合的默契,具有卓越性能的技术资源“恨英雄无用武之地”,优质内容苦于“怀才不遇”。

3.现有人才资源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期出版业对于复合人才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对出版人才资源进行重组,对出版行业原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将相关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维护人才和互联网技术人才吸纳入出版业。数字出版要求技术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需要从事内容整合工作的人员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数字出版技术、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人员熟悉和了解一定的内容整合规律。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等教育文、法、理、工等学科分类明确,使得同时掌握出版专业知识与数字出版技术以及出版法律法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作为一种新兴出版业态,数字出版所面临的人才数量奇缺、人才素质欠佳、人才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既无法避免又亟待解决。

4.数字出版资金流向有违出版行业资源配置规律,市场回报无法实现稳定多赢

目前,数字出版资金的获取或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或来自出版行业内和行业外相关企业的利润或融资。就出版行业资源配置规律而言,资金应当流向创意人才聚集、出版品牌价值凸显、资本运营平稳的地方,但是,资金投放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决定了资金的流转背负差异化的考量和诉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人们来不及仔细思考和设计完善的数字出版运营模式,资本的投放与流向凭借逐利本能而非对于行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对出版行业和内容价值缺乏认识但是掌握技术优势的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率先尝试数字出版资本运营,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现有不够成熟的数字出版运营模式无法科学、合理地兼顾各方利益、形成多赢局面。

三、关于困局突围的思考

总而言之,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充满未知的过程。出版资源的重构既是数字出版新业态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出版业正在积极加快产业结构形成和调整的步伐,归根结底就是出版资源的配置问题:出版资源的初始配置形成产业结构,出版资源的再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由是,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关系到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帮助出版资源管理走出困境是实现出版产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资源的安全需要系统维护

首先,信息资源安全的维护离不开法律保障。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和参与的直接涉及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有十余种,信息资源安全的维护需要包括编辑和技术人员在内的出版业从业人员熟悉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另一方面,制定新法、司法解释等立法活动需要伴随数字出版实践及时开展,并且通过交流合作与国际保持同步。其次,需要将版权保护效果作为出版运营模式设计的重要考虑和评价因素,从出版流程上防范和预警信息安全风险。再次,提高技术保护的力度,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信息防伪、加密技术,从技术层面减少侵权的可能性。最后,出版行业自律也是数字化转型期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面。出版行业需要减少各自为政的短视行为,将包括作者在内的出版过程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利益作为行业的追求,共同保障信息资源安全。

2.技术创新与利用的目的需要回归出版活动本身

之所以在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内容与平台之争,是因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搭建的各类平台过于强调和炫耀技术自身的卓越性能和各种可能。出版活动本质上是将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普及、公开的文化活动,技术的创新和利用丰富了精神文化成果展现的形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回顾我国出版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一直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满足人们对于知识信息的渴求,大量图书突击出版,其中不乏粗制滥造并涉嫌侵权之作;而当前各种数字出版技术平台纷纷搭建、各类品牌阅读终端不断进入市场的热闹场景,更是一场技术与商业联手的市场角力和狂欢,当读者转变为用户,阅读所展示的就不再是能够触及灵魂的人类智慧,而是充满新鲜和刺激的感观体验。面对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出版业不能视而不见,同时也需要防止在技术创新与利用的道路上脱离出版业自身的需要和目的。面对目前数字技术与优质出版内容无法良性互动的困境,出版业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运营模式的设计等途径鼓励传统出版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转型,凭借自身成果积累和经验,充分发掘和利用新技术对于出版活动的适用性,让优质内容在多种媒介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形成内容与技术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3.需要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数字出版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资源为其提供发展的动力和创意的源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路径的设计。我国出版业人才培养在出版人才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伴随许多问题。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于人才的复合性与适用性。就出版专业教育而言,高校和研究机构需要重新调整现有教学方案和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培养既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熟悉数字出版技术,既掌握编辑技能又通晓信息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就出版职业培训而言,除了继续完善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下的各类培训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技术能力进行全面、及时的更新。

4.转型期资金投放需要适度的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出版资金投放、流转,合理分配利润,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出版业最终形成和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正处于新旧业态交接发展的转型时期,在数字出版人员配置、信息共享、盈利模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不确定甚至混乱的状况下,对资金投放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干预,有助于当下出版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目前,以传统出版业为基础的内容服务不能够完全消化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资金的投放需要着力解决与此相关的人员和技术困难。个别条件欠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以及创新价值不足的阅读终端等硬件技术的资金投入,未必能够起到繁荣数字出版市场的效果,反而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王关义,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芦世玲,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

*本文受到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GXS2B013)和北京市长城学者专项资助。

参考文献:

[1]贺永祥.出版资源流动规律与出版集团战略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0 (10).

[2]周蔚华. 通过加快改革解决我国数字出版转型中的制约因素[J]. 出版发 行研究,2010(12).

[3]蒋宏.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现实困惑与发展方向[J]. 现代出版, 2011(2).

[4]毛娟.出版产业与出版资源配置[J].出版经济,2002(12).

篇5: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以福建省为例

华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 调查问卷

你好!

感谢你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此卷是为了解“福建省各高校内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设计的。请您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并在合适的选择区域内划√。

在此,请允许我们对你给予这一调研工作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谢谢你的合作!

一、你的个人情况

 你的性别: □男□女 你的高校: □泉州师范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 你的年级: □2004□2005□2006□2007 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喜欢,自主选择□服从调剂,被动参与□无所谓 你的就业现状:□实习□在职 □在职深造(包括读研、留学)□赋闲□创业 你的就业稳定度:□十分稳定□略有变动□波动较大□飘忽不定 你现时的职业方向:□自由职业者□政府部门□设计业□房地产业 □旅游业

□饭店业□建筑业□金融业□工商业□信息业

□教育业□科研工作 □其它________

你现时的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 □是□否

你的收入状况:□2000元以下□ 2000-3000元□3000-5000元□ 5000元以上 

二、结合大学学习生活,对你现状及经历的评估

 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偏向于那一种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你觉得本专业理想的就业去向是:□环保局□建设局□规划局□旅游局□设计院□国土资源局□其它________ 你对你目前从事的职业的看法:□满意□一般□不满意□无所谓 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中哪个更重要: □学校名气 □相关专业 □英语水平□实践及实习经历 你认为大学所学课程与目前从事职业相关程度:□很大□一般□很小

三、你对本专业的评估

 你对专业存在价值的评价:□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对其充满信心 □旁观者的态度,觉得无所谓□认为该专业没有多少意义,亟待整改 你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分析:□非常看好 □看好 □不看好 □不报希望你认为本专业是否需要对口就业:□是□否 你觉得专业的问题主要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滞后及体制问题

(多选)□师资力量不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水平不突出

□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定位特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堂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

篇6: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极大地增强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前,人民群众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全国上下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如何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

一、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基本现状

(一)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1.资源情况。**是全省资源大县之一,境内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矿产资源。现已发现矿产30种,探明储量14种,煤、铅、锌、铁、硫铁矿、大理石、石英等矿产储量较为丰富,其中石英矿储量23亿吨,居**首位;煤储藏总量15.9亿吨,小发路优质无烟煤被誉为世界煤炭“**”;铅、锌储量104.32万金属吨;铁储量4700万吨。矿产地129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5处。二是水能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150多条,开发条件好,其中经流面积大于50KM2的17条,总径流面积1850.4KM2,径流量17.4亿m3,平均比降6.4‰,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产水60.1万m3,以**、**江和**河三大干流水能储量最大。根据水利部门水电资源规划数据显示,全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86.76万千瓦,可开发量34.725万千瓦,现已规划电站197座,总装机容量34.725万千瓦,年发电量193755万度。三是生物资源。全县生物资源品种多,开发潜力大。天麻、核桃、魔芋、竹笋、花椒、板栗等最具特色、发展前景极为广泛。小草坝天麻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天麻原产地,现已开发出天麻胶囊、天麻饮片、天麻保健酒等产品,药用价值居世界一流,是**麻、**天麻的代表,素有“云天麻”之称。四是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是罗炳辉将军和时代英雄徐洪刚的故乡,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境内有小草坝原始森林、**万亩竹林等自然风光。小草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达108平方公里,有各类野生动物1200余种;**竹海旅游景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牛街古镇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74种中,**县就有59种,占79.73%,旅游资源类型组合较为有序。

2、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全县资源开发潜能和市场利用价值大,招商引资氛围浓,投资环境条件好。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努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促进全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例,全县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工业经济连续5年高位运行,总产值从2007年的12.4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0.54亿元,年均增长22.22%,从全省的75位跃升到55位。驰宏铅锌选厂,天力煤化,庙林电站等一批骨干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天力碳素,旺立达增温还原剂,**水泥厂技改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煤炭、铅锌、电力等产业集群培育初具雏形,现已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6.3亿元。

(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1.环境质量现状。一是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县水资源区划报告数据显示,全县源头水功能保护区内水质较好,水质为I至Ⅱ类。主要包括角奎小河源头支流海子河与眯洱河全河段、**河从源头至角奎纸厂段、钱家沟全河段、黑龙潭河全河段,**江水系花果河全河段、**全河段、水果河全河段、**坝小河自源头至牛街纸厂段、云峰沟全河段。**省级自然保护区,**江一级支流中厂河;小草坝地级自然保护区,大桥河、朱家沟;**江小河桥至溪口县级自然保护区,**江干流小河桥至溪口河段。**河保留区现状水质为III类。**一角奎段开发利用区,河段范围自巴爪河出口至欧家小河出口,**江支流**坝**纸厂至**江干流大石盘,水质均为IV类。现状水质为IV类,以及**江水系的牛街纸厂一大石盘段开发利用区,河段范围自**江支流**坝**纸厂至**江干流大石盘,现状水质为IV类。二是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县城绿化覆盖率为20%,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0%。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9075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天然毛竹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亚热带山地湿性阔叶林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三是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县境内绝大部分为河谷区、山区和半山区,其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一级标准。县城中心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雨季达到或超过二级标准。四是声环境质量现状。县域大部分地区声环境质量良好,县城及周边地区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相对集中,交通拥挤,按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3096-93)评价,所测4类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不同程度超标。

2.环境监管情况。“十二五”以来,全县环保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环境治理资金和设备投入加大。督促18个行业、369家中小民营企业加大环保建设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对**江、**、**河、**等河流进行治理,对河流两岸生态进行建设;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督促16家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整治,提升节能减排设施改造,关停14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督促126家企业完善环保设备设施。二是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污染源。主持评审,新建、扩建、改建等项目365个,发放排污许可证101个。三是环境保护与监察执法力度明显加强。依法开展核与辐射及危险化学品监管,对全县32家企业进行排污申报及核定,累计征收排污费377万元。“十二五”以来,累计出动执法车辆580车次,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548家,查处违法企业71家。四是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全面完成大气、水、噪声等常规监测,完成18家煤矿、4家采石场、2家洗选厂的噪声监测。五是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即将进入招投标程序,灾后恢复重点环保项目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项目均已评审通过。

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议

(一)增强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及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县委政府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县政府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大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着力宣传培训环保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县环保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和环境执法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及各项业务培训,提高企业企主及环境监管干部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了解。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法》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增强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参与到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来,树立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强环境污染监督。环保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环保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问责制度,确保企业法人和公众环境保护法制意识的提高。

(二)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设置矿权。根据全县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产能。严禁新上污染环境建设项目。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加快环保发展产业,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动清洁生产。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打通交通大动脉、积极融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圈;要发展城市经济,重点打造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精细化工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始终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尽快将全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下大力气将经济砝码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转移,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向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全县在新设置矿权和布局产业时,要强化规划,科学编制矿权设置方案,从源头上杜绝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现有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不合理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资源开发整合意见相关要求,加快推进资源开发整合,实现资源重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努力实现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合理目标。

篇7: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报告

关于温江城区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属于成都市主城区。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区府所在地-柳城街道办事处人和路距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1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18公里。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6镇(同时挂街道办事处牌子)4街办,户籍人口34.39万。2008年温江区常住人口为39.40万人。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面积277平方公里,人口有34.9万。温江全境气候温和,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素有“金温江”之称。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便发源于此,自古为川西重镇。解放後为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我组主要就第四片区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希望能为温江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一.第四片区的位置分布:由温泉大道、光华大道三段和南熏大道一段所围成的片区,位于温江区的东南方向,距成都比较近。

二.第四片区的资源状况:该片区是温江离成都市区比较近的区域,地理条件优越,沿光华大道,仅需十分钟车程就可到达成都市区,位于成温邛高速公路温江出口处,交通十分便利,同时金马河横穿该片区,方便居民欣赏美景。该片区及其附近的主要资源状况:

1.居住西蜀尚都、世纪光华、七彩花都、时代西锦、瑞景澜庭、尚西花都、美茵河谷、西花汀、珠江国际花园、香*颂岛、上林宽境、锦里光华、航天花园、烽火新区、优取舍、建设中的佳兆业晶丽港等小区,拥有各种低、中、高档小区,别墅区可供选择。

2.教育金苹果幼儿园、温江乐乐幼儿园、温江区实验幼儿园,公平小学、成都7中实验学校、温江中学、树德中学、37中、青羊实验中学成都7小、光华小学、成都市实验外语学校附属小学等,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大、四川教育学院、成都医科大学等,教育资源丰富。

3.生态文化花博会的300亩主展馆及近800亩的大型生态园区而800亩生态园区,在花博会召开以后,被改造成大型生态公园,拥有江安河,及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书法博物馆,中华翰宝院,蝴蝶泉欢乐水世界,碧落湖。

4.交通花都大道,光华大道,南熏大道,温泉大道,芙蓉大道,成温邛高速。

5.商场人民商场温江店、温江繁华时代、家乐福、永辉超市、苏宁温江大南街店、五环购物广场。

6.医院温江人民医院、温江中医院、温江红十字医院、成都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妇幼保健医院、华西医院永宁分院。

7.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

8.其他成都居安科力有限公司、江南华毅家私、温江盐业支公司、新博美装饰城等。

三.该片区的环境条件:

1.该区中的垃圾桶与垃圾站设置比较合理,每隔一定距离均设有垃圾桶。一定的片区设有大型的垃圾站,为垃圾的收集与清运提供了必要条件。

2.区域内有河流经过,且建设有人工湖,生态公园,绿化面积大,风景优美,居住环境安静休闲,能愉悦身心。

3.区域内设施完善,能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该片区资源环境问题

1.片区内有部分闲置荒芜土地,这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有乱堆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

2.区域内有部分地方正在修建中,这些地方就比较杂乱。

3.有一条街的商铺闲置,没有和其他周围的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导致其经济发展条件十分不好。小区之前规划的商铺现在已经贴上封条,没有好好地利用,这样很浪费资源,不符合要求

4.绿化植物多,而且分布在居住楼下面,夏天蚊虫太多;树木离楼太近,而且又高又茂盛,导致楼层低得采光效果十分不好,也会遮挡视线,摄像头也被遮挡了。

5.部分道路车流量大,粉尘污染严重,由于道路交通繁忙,故噪声污染较大,居民生活与学校行课受到一定影响。

五.针对以上几点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基本情况,提出一下几点改造建议:

1.美化环境,充分利用改造闲置荒芜土地,防止出现环境死角,同时应提高本区域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定期进行卫生、公共责任感等专题的宣传活动,通过群众共同努力建设本区域。

2.规范建设区域,强调建设区域的安全问题。

3.重新利用闲置商铺。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招商,另一方面,可以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活动室,比如棋牌室、茶室、咖啡室。这些商铺是处于临街地区,如果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有利于人们休闲娱乐的店铺是对资源的一个很好利用。

4.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这样树木就不会长期遮挡居住楼的光照;还要定期对树木花草的蚊虫进行处理,但是一定要在保证居民的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5.合理分布绿化带,调整道旁树的间距,使树能充分汲取土壤养分并发挥最大作用,更好的吸收粉尘阻隔噪音。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更需要全民参与。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从战略高度提高对资源与环境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将其渗透到各项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而这对于我们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增强资源与环境意识尤为重要。

篇8: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1 对水环境和水资源流域采取统一综合管理的必要性

从流域这一概念来看,其既是水、气、土等环境资源的统一体,又是一个涵盖社会、经济与自然在内的复合系统;从水资源管理这一角度来看,地表水与地下水共同构成的地理区域属于一个水系,该区域内水会向着同一个终点流。同时,处于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与水量以及水和土地、上游与下游相互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这些关联关系的存在使得流域不再是一个地理区域,而是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称之为流域。此外,还有人把流域定义为某个特定水系的集雨区域。基于此,下面就对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实行统一综合管理的必然性做具体分析:

1.1 适应于当前阶段我国水环境与水资源问题解决的要求

城市化建设脚步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同资源间形成了异常尖锐和突出的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水资源短缺危机的存在使得我国不得不正视水问题,将水资源危机的缓解作为当前阶段工作的重点,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善,以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的水危机主要有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以及水浪费现象严重、水利用效率低与水环境恶化等。

1.2 水自身性质以及自然流域特性存在下的天然要求

1.2.1 水本身就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身。

作为重要的环境构成要素,水不仅是多种生物栖息、生存的场所,又在整个流域的生态平衡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水又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在城镇供水、发电、灌溉以及航运等方面具有一定功能,可见,水不仅在生态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且这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1]。此外,水环境管理是立足于水环境价值,即生态价值的管理活动;水资源管理是立足于水经济价值的管理活动,虽然水有双重属性,但水环境与水资源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水环境带来一定破坏;当水环境遭受到污染与破坏时,相应地也会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从水环境的娱乐观赏价值与纳污能力来看,也可以将水环境看作一种资源。为此,只有对流域内的水环境和水资源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1.2.2 自然流域特性的存在。

流动性是水最自然的特性,也决定了水的流域性。分别以河流和流经流域为中心和单元的流域,是由水量与水质、左岸与右岸、地下水与地表水以及上游与下游共同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关联紧密,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每个流域都跨过不止一个行政区域,行使管理权的主体不同,地方利益与部门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等各种利益关系都会对其造成一定限制,这种情况下原本完整的系统就被人为分割开来,部门与行政区域的分割管理方式将会对整个流域内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加剧流域内水环境与水资源的恶化与破坏。所以,从自然流域特性的角度出发,也应采用统一规划与管理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发展的协调性与均衡性。

1.3 流域现行的水管理制度与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需求不相适应

从我国流域水管理制度来看,一直以来都把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作为重点,忽视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问题,并且一直都较为注重区域管理,而不是针对流域整体的一体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域内资源可持续管理目标的实现。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具体存在以下几点弊端:一是存在部门分割、权利交叉以及各自为政、管理低效的问题,构成“多龙管水”局面的同时又缺失相应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各方在管理上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二是现阶段关于流域水管理问题的法律制度存有缺陷,如,涉及水资源立法虽多,但关注重点不同,有水资源利用角度的《水法》《河道采沙法》,也有污染防治角度的《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不仅权责不清晰、难以协调,还存在矛盾条款[2]。又比如涉及流域水管理问题最多的《水法》,因为缺少系统而全面的流域立法,致使从流域水管理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手段无法得到法律层面上的明确保障,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 综合管理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的规划理念

2.1 统筹用水、排水、耗水

对于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来说,耗水管理是节水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将水的蒸腾、蒸发作用降下来,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海河流域的水环境恶化程度比较高,如果仅仅只是针对包含河道与渤海在内的水生态进行单方面修复,使其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无法使地表水的功能质量达到标准。所以,必须将节水增流同减少排污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排污许可、取水许可采取联合审批的方式,只有这样才是从长远角度出发,彻底改善、解决和修复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果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层面出发,就是均衡配置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用水,以在保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横向进行整合

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围绕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创建综合管理、合作机制,并及时进行更新,更新时间以一年为宜[3]。同时,还要签署相应的合作交流协议,注重知识管理的开发与应用,保证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相协调,并且把排污许可同取水许可相结合以及长期共享水文数据与排污数据的行政机制作为保证。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就可以实现部门间的横向整合。对水质水量数据信息实行整合与共享的机制给知识挖掘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这样就能够针对水污染的减少问题以及水生态修复问题找到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办法,将省级、市级、县级与流域等不同层次的用水、耗水与排水(污染)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以及入海水这七个总量横向绑定在一起。

2.3 针对水环境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问题

按照从上至下与从下而上的顺序编制不同层次的行动计划。这里所说的不同层次是指国家层次与省市层次、县级层次以及流域、子流域层次。这样在制定和分解上文所述七个总量目标时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局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协调性。所谓自上而下是指立足于流域全局,综合协调流域内上游与下游、各河流海湾省市区的用水、耗水、排水,合理分配节水目标、合理控制污染总量都涵盖在内[4]。此外,CDD—社会驱动与WUA—农民用水协会的创建与发展使得与水环境、水资源有关利益方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证,在对目标分解与实现过程进行充分而全面监督的同时可以集思广益,让行动计划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且有效避免了对利益相关方造成伤害,使政策和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3 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的构建

3.1 立法方面

3.1.1《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水的部分将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这两个问题分离开来,奠定了二者分离管理的格局,忽视了原本存在于水环境管理与水资源管理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为此,应在《环境保护法》中增设流域综合性管理方面的内容,将水环境与水资源结合在一起实行统筹管理。

3.1.2 针对流域水管理问题制定一个与流域特性相适应的综合性《流域管理法》,以此作为对水环境和水资源流域实行综合管理的基本法律。基本框架包括总则、流域管理机构有关内容、针对流域管理的财务制度、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制定与水污染防治制度、节约使用水资源的制度以及公众参与流域管理的制度、法律责任、附则[5]。

3.1.3 围绕各流域特性的不同,如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径流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保护制度。举例来说就是,黄河流域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则管理重点应是水土保持;淮河流域较为突出的污染问题,则管理重点应该放在污染防治上等。

3.1.4 还要注重流域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比如,各部法律的实施细则、地方性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技术规范以及节水用具技术标准、管理经费征收等。

3.2 创建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流域生态补偿,就是针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公平现象,由中央与下游地区提供给上游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上遭受利益损失人员以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实质上就是重新分配上游、下游地区政府财政收入的过程,目的是建立起一个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整个流域效益达到最佳。在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与污染者付费相类似的谁收益谁补偿原则;(2)公平公正的原则;(3)补偿范围上要注重全面性以及时间上的持续性[6]。此外,还可分别从水源保护区域水质与水量达标与水源保护区域日后水质与水量进一步改善的角度出发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前者包括用于该区域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水利设施修建等方面的资金花费;后者包括为保持水量、改善水质而花费在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的资金等。生态补偿的方式有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项目补偿与智力补偿。

3.3 不断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通过创建由下至上的公众问政调查制度、明确公众在反映、建议与投诉权利、途径、程序等方面规定、创建民进会议制度(召集公众代表与社会团体)、完善代表提案制度以及群众信访办理制度、人大代表制度以及政协委员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政务公开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7]。

4 结语

综上,水环境管理与水资源管理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联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把水环境的自然承载力考虑在内;若水环境遭受到污染与破坏,相应地也会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影响,应对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采取综合管理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何佳,徐晓梅,杨艳,等.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与存在问题[J].湖泊科学,2015,27(2):195-199.

[2]黄俊铭.水资源分区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3.

[3]于秀波,姜鲁光,谭炳卿,等.水污染联防助推淮河流域综合管理[J].环境保护,2013,41(13):27-29.

[4]梁静.河南省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SERE)协调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4.

[5]刘斌,王玥,樊艳丽,等.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成果与创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12):113-118,124.

[6]王栎杰.汉江流域水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5).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下一篇:小学组织生活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