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2024-07-03

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通用12篇)

篇1: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异常数据的检测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数据挖掘中异常点检测的.一般方法,并指明了它们的优缺点.对高维的和基于聚类的异常点挖掘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使用者能够以这些方法为基础提出更好的方法.

作 者:王元明 熊伟 WANG Yuan-ming XIONG Wei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合肥,230039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3(2)分类号:O29关键词:数据挖掘 异常点 聚类 异常点挖掘算法

篇2: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低温红外镜头星点检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在实验室模拟低温真空环境对红外镜头进行星点检测时,不能在像面处直接测得星点光源的`像,而是通过在焦面处放置反射镜使系统二次成像的方法测得二次成像的弥散斑大小.二次像斑尺寸的变化将能反映出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被测镜头焦面处像斑尺寸的变化.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一次像与二次像弥散斑大小的数学关系,并通过对不同尺寸星点光源、不同像质光学系统的仿真分析,得出星点检测法的检测精度与星点孔直径有关,而与镜头本身成像品质无关.

作 者:李妥妥 苏云 兰丽艳 Li Tuotuo Su Yun Lan Liyan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76刊 名:航天返回与遥感英文刊名: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年,卷(期):29(4)分类号:V4关键词:弥散斑 星点检验 数据处理 低温光学 红外镜头 空间环境模拟

篇3:公路工程土工试验数据分析与整理

1 公路工程土工试验分析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 工程师往往会采用土工试验分析手段来分析其中的土工问题, 并将其作为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土工试验分析手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因此工程师在应用土工试验分析手段之前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一个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规划, 从而对试验出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1.1 土工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

公路工程中, 土的性能与矿物成分具有明显的差异, 其主要体现在粒径、三相间的数量、土粒周围的水分等。这些充分说明了土粒的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然而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来准确的测出土壤的性质, 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与分析, 最终确定成果呢?

1.2 对土的相对密度、密度及含水量的试验分析

一般来说, 土的相对密度都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 其主要是由土中的矿物成分决定, 而不同的土、不同的地区, 其含水量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对土进行试验的过程中, 土质均匀程度、取样标准程度等有有可能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土的密度是一个动态值, 不同的土质有不同的密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试验对某一种土质的密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土的相对密度、密度以及含水量是土的三个基本测量标准, 当我们将这三个值计算出来之后, 其他指标同样可以通过三个值进行一定的换算, 但是我们也有清楚的知道, 有时计算出来的成果并不符合设计要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三个指标测定的准确性不够, 尤其含水量及相对密度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两个指标进行再次测验并评价, 以保证其他性能指标的准确性。

1.3 土的液限与塑限指标的试验分析

在测定土的液限是, 理论上应该采取具有天然含水率的土样来进行试验, 也可以采用风干土来进行试验, 并且要求土样的粒径大于0.5mm,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有时我们会直接在途中看到很有很多砂粒的土, 如果土样的粒径小于0.5mm, 那么我们所测出来的指标也就无法反映出土的实际情况, 因此在试验之前, 我们必须要采用筛分法来确定出土样的粒径以及其中砂粒的含量, 如果土样中砂粒含量已经达到了设计标准, 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用采用液限与塑限来对其进行试验了, 如果土样中砂粒含量没有达到设计标准, 那么我们就需要采用液限与塑限试验来分析出土的名称。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将土壤的不同稠度分为三种状态, 一是接近液限, 二是接近塑限, 三是在液限与塑限之间的位置。在试验的过程中, 需要将土搅拌均匀, 然后将其直接填入到试验容器当中, 并将其内部的空气排出, 保证其密实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其试验的准确性。

1.4 土的抗剪强度的试验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试验土的抗剪强度, 其中最为常见的室内试验方法有直接剪切试验法、三轴压缩试验法以及无侧限压试验法等;室外试验方法有十字板剪切试验法、大型直接剪切试验法等。一般情况下, 室内试验比室外试验更具有规律性, 但是在室内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与理论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在试验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将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 从实际情况出发, 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可靠性, 符合理论与实际要求。

2 土工试验数据的整理

2.1 数据整理

为使试验数据可靠和适用, 应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和整理, 可采用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 并计算出相应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以反映实际测定值对算术平均值的变化程度, 从而判别其采用算术平均值时的可靠性, 对于主要计算指标的成果整理, 如果测定的组数较多, 此时指标的最佳值接近于实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仍可按一般特性指标的方法确定其设计计算值, 但通常由于试验的数据较少, 考虑到测定误差、土体本身不均匀性和施工质量的影响等, 对初步设计和次要建筑物宜采用标准差平均值。

2.2 数据的校核

(1) 数据误差的原因和避免措施

可以从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2个方面, 对土的试验指标与土的真实物性指标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取样时对土样冲击次数多:有时取样器里的土样由于受到次数过多的冲击, 人为无意的对土样冲击作用, 使土样相当于受到一定的压力、水份从孔隙中被挤出, 因而土样变硬, 密度变大, 自然试验得出的结果是压缩系数变小、压缩模量增大、孔隙比变小等, 而承载力又是根据这些数据确定的, 由此试验结果所确定的承载力就会比实际土层的承载力大。二是取出的土样为扰动土:取样时, 孔内没清除残壁土或已经为扰动土样, 仍误作原状土取出送至试验室, 对该土样进行试验将得出压缩系数增大, 压缩模量变小等, 这样的试验数据不是原状土的各项指标, 不能应用, 为此要求野外技术人员认真取样, 仔细清孔, 室内试验人员要善于识别, 对于已经扰动的土样只提供含水量、土名, 不能做力学性试验。三是取样位置与实际不符:有的工作人员不按规范要求取样, 使土样没有真实代表性。四是野外土样保管工作不好:野外取的土样保管处理不善, 以至不良因素的影响, 改变了其原状, 这就影响到试验数据的真实性。

(2) 数据成果的校核

土工试验成果应在各项试验成果之间进行校核, 因为土的性质指标之间至少是有定性关系的, 如土的颗粒组成与液、塑、缩限;液限与渗透系数;颗粒组成、密度与强度、压缩性之间的关系等, 一般说来, 某一土样的各种指标之间, 应该符合一定规律, 一旦发现异常, 就应先检查单项试验是否有错, 这往往是发现试验和计算错误的简捷方法, 但有的时候, 所谓异常情况恰好是土的特殊性质, 所以, 对于异常性质的土要了解深入一步, 也是很有意义的研究, 通过这些校核,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试验所得到的数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以解决土工试验数据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结束语

自然界的岩土因其物质成分、原位应力场和应力历史、工程活动引起的新应力场和新边界条件等诸因素的差异, 决定了岩土试样在工程性状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应结合室内各项试验成果,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对试验数据进行必要的校核、分析和评价, 选用合适的土性指标, 尽可能反映其真实的工程性质, 为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参数。

摘要:公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工程, 其质量都需要得到严格控制。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对检出材料的性能进行试验分析,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将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试验所得出的成果等进行综合考虑, 采用不同的分析手段来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本文就公路工程土工试验数据分析与整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路工程,土工试验,数据分析,整理

参考文献

[1]史娜娜, 方磊.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应注意事项[J].河南科技.2010 (18) .

篇4: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1.以下问题中,不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的是().

A.了解全班同学每周做作业的时间

B.检查市场上某种袋装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

C.为保证“神舟十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

D.某学校评选优秀教师,对候选人的身份进行确认

2.有一组数据,最大值为93,最小值为22,现把它们分成6组,则下列组距中合适的是().

A.9

B.12

C.15

D.18

3.为了直观地看出电脑磁盘中“已用空间”与“可用空间”各占整个磁盘空间的百分比,应选用().

A.频数分布直方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以上三种都可以

4.将100个数据分成8组(如表1),则第6组的频数x是().

A.13 B.14

C.15

D.16

5.要调查一年中漯河地区的降雨情况,下列选取样本较为恰当的是().

A.春、夏、秋、冬各观察一个月

B.春、夏、秋、冬各观察一天

C.春、秋各观察一个月

D.夏、冬各观察一个月

6.对某班60名同学的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单位:分)进行统计,并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果频数分布直方图中80.5-90.5这一组的频数是18,那么80.5-90.5这一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

A.30%

B.35%

C.36%

D.37%

7.将一个样本分成5组,其中第1组、第2组、第3组的频数之和是190,第3组、第4组、第5组的频数之和是230,且第3组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第3组的频数是().

A.70

B.60

C.50

D.40

8.图1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以下对全年食品支出判断正确的是().

A.甲户比乙户多

B.乙户比甲户多

C.甲、乙两户一样多

D.无法确定哪一户多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9.为了解全校同学的平均身高,小明调查了座位在自己旁边的3名同学,用他们的平均身高估计全校同学的平均身高.在这个抽样调查中,总体是____,个体是____ ,样本是____,样本容量是____.

10. 2015年春节前的一天,关注中原银行微信公众号,并发送“中原银行开业啦”,就有机会中奖,每个手机只能发送一次,小明用家里的四个手机分别进行了这样的操作,结果中了香皂、背包、雨伞三个奖,如果把这次事件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则“操作后没有中奖”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

11.某校为了解本校九年级学生一次模拟考试的数学成绩,随机抽取4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其中有10名学生的成绩在108分以上.据此估计该校九年级640名学生中数学成绩在108分以上的约有_____名.

12.七(1)班学生为了解某小区家庭月均用水量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小区部分家庭,并将调查数据整理如表2(不完整).若该小区有800户家庭,估计该小区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0M3的家庭约有_____户.

13.为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小明、小华、小李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一个方案.

(l)小明:检查自己所在班里所有学生的视力,由此估计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

(2)小华:找校医查看2005年全校学生的体检表,由此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

(3)小李:抽取全校学号为5的整数倍的学生,检查视力,由此估计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

以上方案中最合适的是____.(填序号)

14.某学校为了解学生的上学方式,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此可以估计该校2 000名学生中骑车上学的约有____名.

15.某校九(1)班共有54人,据统计,参加读书活动的有18人,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 ,参加艺术活动的比参加科技活动的多3人,其他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绘制出扇形统计图,则“参加体育活动”对应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_____,

三、解答题(共68分)

16.(8分)某学校为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并将所得数据按性别分别绘制成男生课下学习情况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3)和女生课下学习情况频数分布表(如表3).

根据图表解答下列问题.

(1)在表3中,,m=____,n=____.

(2)此次调查共抽取了多少名学生?

17.(8分)老师想知道学生每天在上学路上所花的时间,统计了全班30名学生上学路上所花的时间(单位:min):20、20、30、15、20、25、5、15、20、10、15、35、45、10、20、25、30、20、15、20、20、10、20、10、15、20、20、20、5、15.

(1)将上述数据按小于20、等于20和大于20分成三类,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表.

(2)根据(1)中所绘制的统计表,计算出各类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篇5: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语言清晰度试验中数据有效性检验方法的研究

语言清晰度试验是评价语言交流场所音质优劣最直接的方法,而试验数据有效性检验是语言清晰度得分统计平均的基础.本文采用标准差检验、邻差型检验和半极差型检验这三种方法对语言清晰度试验数据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并对异常数据的处理也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对于语言清晰度试验数据的.有效性,邻差型检验或半极差检验优于标准差检验,而以邻值替代异常数据则更接近实验原始数据.

作 者:宋拥民 SONG Yong-min  作者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章奎生声学设计研究所,上海,200041 刊 名:声学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TECHNICAL ACOUSTICS 年,卷(期):2008 27(1) 分类号:O4 关键词:语言清晰度   数据有效性   标准差检验   邻差型检验和半极差型检验  

篇6:数据整理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计算机数据资料,按期与全省养老保险二版软件平稳对接,依照市处要求,结合本中心实际,从八月一日起我们集中一个月时间,对新城区全部区属参保企业的数据进行了一次全面、规范的清理。这是本中心近年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审核要求最严格的一次数据整理。

8月1日至10日,业务科向参保企业集中下发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单位基本信息,以及相应的数据更改表,并向企业养老保险经办人员详细讲解了数据修改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8月11日至20日是企业集中上报数据更改表的时间,我们对所有更改表进行了细致的审核,查验了信息变更所需各种证明。8月21日至31日,对照企业上报的数据更正表进行数据整理,特别针对参保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参加工作时间、参统时间、建帐时间等数据库中错误集中的项目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更正,共修改个人档案2000多人次,审核单位信息n家,累计更改错误数据2498项。通过这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大大提高了数据库信息的准确率。对于在此次数据整理过程中,逾期未能上报数据的企业,我们暂停为其办理各项业务,督促企业尽快完成数据清理,争取九月上旬完成全区数据整理工作。

篇7: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反思

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反思

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尝试,我深知,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那么本节课要充分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很好地体现研究主题。因为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去体验,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学得有效。因此,在探究新知时,我一次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理解知识。比如:让学生动手记录人数,为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积累数据,收集信息,同时教师也参与活动。这样设计,一是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取新知,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教师的“教”为“引”,变学生的“学”为“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三是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乐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达到有效学习。

篇8: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桩基作为建筑物重要的基础形式之一,以其承载力高、沉降量小且均匀、抗震性能好、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由于其属于隐蔽性工程,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准确测试基桩的承载力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而基桩静载试验(本文仅指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人们公认的最常规、最直观、最准确的测量基桩承载力的方法,也是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规定的验收检测方法。

基桩静载试验的检测方法规范中有明文要求,毋庸赘言。但关于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则尚有诸多疑问值得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在现行的JGJ 106-20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中条文4.4.1对检测数据的分析给出了如下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应绘制竖向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Qu也在条文4.4.2中给出了明确依据“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40 mm对应的荷载值”。按说规范已有明文要求,照此执行即可。但由于规范条文(包括条文解释)并未对Qs曲线的横纵轴比例做出规定,而“明显陡降”一词也难以准确定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判断上的困难,甚至做出错误的判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2 思考与分析

众所周知,在数据不变的前提下,仅仅改变坐标轴的比例,图形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曲线的弯曲程度。表1是一组静载数据按不同比例绘制的Qs曲线图形。

如图1所示,3条曲线分别按横纵坐标1∶1,1∶1.5,1∶2绘制,图形形状基本相似,而区别的恰恰是所谓的“陡降”和“缓变”的性质及程度。如绘制比例进一步增大或减小,曲线的陡、缓情况还将加剧。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曲线绘制比例,就失去了依据Qs曲线判定基桩极限承载力Qu的基本条件,而现行JGJ 106-2003检测规范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相应的数值,相反JGJ 4-80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中给出了一个Q—s曲线“按整个图形比例横∶竖=2∶3”绘制的要求。但这显然是指数据比较完整、已经加载至极限荷载或桩顶总沉降量达到60 mm~80 mm的情况。目前随着国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桩基工程设计时普遍偏保守,而竣工验收时采用静载试验往往考虑到检测成本、工期等因素,仅加载至设计要求的极限荷载便停止加载,得出基桩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即可。实践经验表明,合格的基桩在静载试验加载至设计要求荷载时沉降量并不大,一般仅有20 mm左右。而JGJ 106-2003中4.4.2条文说明里指出“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当沉降量达到桩径的10%时,才可能出现极限荷载”。所以按目前的静载试验现状,笼统采用2∶3的比例绘制Q—s曲线,显然是不合适的。如图2所示,某根桩加载至设计要求的极限承载力3 000 k N时总沉降量仅19.38 mm,且各级沉降量变化无大的突兀,静载Q—s曲线若按2∶3比例绘制,就相当于像哈哈镜那样将原本扁平的图形硬生生拉长,结果是图形陡降明显,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与多位同行针对此问题探讨过,发现多数人对于Q—s曲线的“陡降”都是依据JGJ 106-2003中4.3.8条第1款“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对此,笔者认为虽不能说错,却也有失偏颇。1)将5倍于上一级沉降量作为“陡降”的物理定义,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2)若真将之视作曲线是否陡降的标准,则Q—s曲线无用,出现此种情况即算陡降,那就可判定前一级为极限荷载,又何必再绘制Q—s曲线,反之,如未出现此种情况,便认定无陡降,那就可推论Q—s曲线为缓变型,按s=40 mm或s=0.05D对应的荷载值判定极限承载力,则用插值法或曲线拟合法直接用数据便可计算出极限值Qu,Q—s曲线仍然没有绘制的必要了。所以这明显是不合适的;3)一些工程实践已经证明,当未出现此种情况时,Q—s曲线也已出现陡降,可以由此判定极限承载力Qu。

如图3,图4所示为同一根桩的静载Q—s曲线和s—lgt曲线,从2 720 k N加荷至3 060 k N时,本级沉降量为6.96 mm,为上一级沉降量的2.35倍(本级沉降相对稳定时间为2.0 h)。但Q—s曲线已出现陡降,结合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情况,可判定该桩的极限承载力为2 720 k N。综上所述,“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的情况是“明显陡降”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两者之间却不能简单的画等号。

那么如何理解“明显陡降”,从纯文字的角度讲,就是沉降增大且表现明显。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静载试验在加载时,每一级的沉降量的增量一般都会比前一级的沉降量增量大,且随着加载压力增加会越来越明显。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明显陡降”,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了。如前文所述,“5倍”当然算“明显”,但3倍、4倍,恐怕就难以给出一个视觉上的直观标准了。所以必须从数学的角度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值。但如前所述,所谓“陡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沉降量增量的变化,即物理上的加速度。而在几何意义上,指的是曲线上第二拐点的切线的斜率,即数学中的导数。然而Q—s曲线并非一条可以定义f(x)的函数曲线,仅在为规律的缓变型时可使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而在有明显陡降时是无法推导出其导数函数f'(x)的,所以不具可操作性。综合前人的经验,我认为定义“陡降”的方法可采用Q—s曲线相邻两级连线与横轴(Q,k N)的角度更加实用。结合前文,Q—s曲线可采用横轴∶纵轴=2∶3的比例绘制,横轴(Q,k N)最大数值为最大加载压力,而纵轴(s,mm)则应区别对待:当试验已出现极限荷载(JGJ 106-2003中4.3.8第1款、第2款)或已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 mm~80 mm(JGJ 106-2003中4.3.8第5款)时,纵轴(s,mm)最大数值应为试验的总沉降量;而当最大加载压力仅达到设计要求(JGJ 106-2003中4.3.8第3款)且沉降量并不大的时候,宜将纵轴(s,mm)最大数值设置为60 mm或桩径的10%。则图2的Q—s曲线如图5所示,为缓变型Q—s曲线,是可以准确反映基桩质量的。或可根据实际情况缩短纵轴(s,mm)长度以使成果图更加美观,但应保持横纵轴的数值比(k N/mm),如图6所示。

而陡降以角度α定义的话,如图7所示,tgα=[(si+1-si)/(Qi+1-Qi)]×BQ/s。其中,Qi和si分别为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和沉降量;Qi+1和si+1分别为发生明显陡降起始点的下一级所对应的荷载值和沉降量;BQ/s为图形绘制时横纵轴的数值比(k N/mm),取相同长度单位代表的荷载和沉降量的比值。笔者统计了14个工程20个出现“陡降”的静载试验数据,tgα的平均值为2.51。由此推论定义α可取70°,即Q—s曲线某两级数据点之间的连线与横轴(Q)的夹角达到70°可定性为“明显陡降”,该线段起始点对应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Qu。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基桩静载试验Q—s曲线的数据对比和分析,得出了绘制的比例和确定极限承载力Qu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且经实践验证该结论是合理的。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统计数据均为混凝土灌注桩,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经几个工地实践验证也基本适用,但由于数据量较少,仍需继续验证其可靠性。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成果分析需要绘制的p—s曲线图,由于受力机制不同,曲线变化规律尚需统计和摸索,其相关的曲线绘制和判定方法仍需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基桩检测人员已经不再需要用坐标纸绘制Q—s曲线了,从Word,Excel的图表到全自动静载设备的曲线自动生成,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们越来越忽略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检测试验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责任心相结合的工作,只有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科学、准确反映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摘要:通过对基桩静载试验Q—s曲线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了绘制的比例和确定极限承载力Qu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且实践证明该结论合理,可解决静载试验结果判定的准确性问题。

关键词:桩基,静载试验,陡降,Q—s曲线

参考文献

[1] A.Paglietti,M.C.Porcu.Rgid-plastic approximation to predict plastic motion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1(30):115-126.

[2] Anil K.Chopra.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M].谢礼立,吕大刚,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Lai SP,Biggs JM.Inelastic response for a seismic building design.Journal of Structural Division ASCE,1980(106):1259-1310.

篇9: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1.为了解某校2016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了150名学生检查视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50名学生是总体

B.每名学生的视力是个体

C.每名学生是样本

D.样本容量是150名

2.要反映郑州市一天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宜采用( )。

A.条形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频数分布直方图

3.中学生骑电动自行车上学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为了解某中学1950名学生的家长对“中学生骑电动自行车上学”的态度。小伟随机调查了300名学生的家长(每名学生对应一名家长),结果有270名家长持反对态度。对于此次调查,有下列说法:(1)该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2)该校学生的家长中持反对态度的有270名;(3)样本是300名学生的家长对“中学生骑电动自行车上学”的态度;(4)参与调查的家长中约有90%的人持反对态度。其中错误的说法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表1是某公司200名职工的年龄分布表,其中36-42岁及50-56岁的人数因为被污染而无法看清。

若36~42岁及50~56岁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m%和n%,则m+n的值为( )。

A.25 B.45 C.55 D.89

5.已知一个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共有五个小长方形,且这五个小长方形的高度之比为3:5:4:2:3,第一小组的频数为18,则数据总数为( )。

A.68 B.85 C.92 D.102

6.某校组织400名七年级学生参加英语测试,为了解他们的测试成绩(满分120分),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的成绩,整理后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页图1),由图中的信息可估计该校七年级学生中英语测试成绩在100~120分范围内的有( )。

A.72名

B.60名 C.48名 D.34名

7.某市统计局统计了该市今年第一季度每月人均GDP的增长情况,并绘制了如下页图2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有下列结论:(1)1月份的人均GDP增长率最高;(2)2月份的人均GDP比1月份低;(3)这三个月的人均GDP都在增长。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1)(2) B.(1)(3)

C.(2)(3) D.(1)(2)(3)

8.王老师对某班学生进行电脑培训。并在培训前后分别进行了一次水平测试,以同一标准划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情况如表2。

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培训前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占80%

B.培训前成绩合格的学生人数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的4倍

C.培训后80%的学生的成绩达到了合格或优秀

D.培训后优秀率提高了30%

二、细心填一填(每小题3分,共21分)

9.某公司生产三种型号的轿车。产量分别为1400辆、5600辆、3500辆。为了检验产品质量。现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60辆轿车进行检验,则这三种型号的轿车应分别抽取__辆、__辆、__辆。

10.王大爷为了估计自己的鱼塘里有多少条鱼。先捕100条鱼并标上记号,然后放回鱼塘里。过一段时间。待有记号的鱼完全混合在鱼群中后,再捕200条鱼,发现其中带记号的鱼有10条。由此可判断鱼塘中大约有

条鱼。

11.为了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应先将数据进行分组。现有一个样本,样本容量为80,最大值为141,最小值为50,取组距为10,则可分为__组。

12.某校组织师生为灾区群众捐款。七(3)班全体学生积极响应,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班主任李老师将学生的捐款情况统计后,得到表3(表中的x表示捐款额)。

由表中信息可知,七(3)班共有____名学生,m=__n=__。

13.对240个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汁{频数分布直方图(各组的组距相等),测得图中所有表示频数的长方形的高之和为36 cm。其中最大的长方形的高为12 cm,则这个最大的长方形的高所表示的频数为____。

14.某校为了解中学生的体能情况。抽取若干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引体向上测试,将测得的数据整理后,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3)。若在规定时间内做引体向上5次以上(含5次)为合格,则这次测试的合格率为

1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小欢所在的小组给一家玩具厂组装玩具180套。这些玩具分为A、B、C三种型号,它们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如下页图4,每人每小时组装各种型号玩具的数量如图5。(所有人组装相同型号玩具的速度都相同)

(1)B型玩具有____套。

(2)若每人组装A型玩具16套与组装C型玩具12套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每人每小时能组装C型玩具__套。

三、用心做一做(共75分)

16.(8分)小乐要对全班学生完成数学家庭作业的方式与时间进行调查。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如表4所示的调查表,你认为这个调查表设计得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会怎样调整?

17.(9分)某中学七年级共有12个班。为了解七年级学生一周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小伟放学时在校门口调查了他认识的70名七年级学生。

(1)小伟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吗?

(2)如果是抽样调查,请分别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3)小伟的调查结果一定能反映七年级学生平均一周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吗?说明你的理由。

nlc202309091137

18.(9分)某中学举办了演讲、书法、作文、手抄报、小制作、漫画等六项比赛(每名学生限报一项),学生参赛情况如表5(不完整)。

根据表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将统计表补充完整。

(2)本次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__名。参加人数最多的比赛项目是____。

(3)手抄报项目和漫画项目的获奖人数分别是9,3,小华认为手抄报项目比漫画项目获奖率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你的理由。

19.(9分)为了解七年级900名学生一年内的课外阅读量,小刚从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分为四种情况:A.10本以下;B.10~15本;C.16~20本:D.20本以上。他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表6和图6。

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统计表中,x=____,y=____。

(2)在扇形统计图中,C部分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为____。

(3)根据抽样调查结果,估计七年级学生一年内阅读课外书20本以上的大约有多少名。

20.(9分)某市把中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级:自我调控能力很强:B级:自我调控能力较好;C级:自我调控能力一般;D级:自我调控能力较差。通过对该市农村学校初中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绘制出如下页图7、图8所示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一共抽查了多少名学生?

(2)请补全条形统计图。

(3)请估计该市农村学校60 000名初中生中自我调控能力为B级及以上的有多少名。

21.(10分)某中学以“我最喜爱的一类书”为主题。对学生最喜爱的书籍类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后,绘制出如图9、图10所示的两幅统计图(均不完整)。

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

(2)请补全折线统计图。

(3)求出扇形统计图中“科普”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4)如果这所中学有2100名学生,请估计最喜爱体育类书籍的学生有多少名。

22.(10分)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校开展“让书香溢满校园”读书活动。以提升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七(1)班数学活动小组对七年级600名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并根据所得数据绘制了七(1)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11,不完整)和其他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扇形统计图(如图12,不完整),两幅图中每组均只含最小值而不含最大值。

若七(1)班每天阅读时间在0.5 h以内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总人数的8%,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全直方图。

(2)除七(1)班外,七年级其他班每天阅读时间在1~1.5 h范围内的学生有165名。请补全扇形统计图。

(3)七年级学生中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1h的有多少名?

23.(11分)为了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某社区组织了“献爱心,手拉手”捐款活动,该社区每户居民都积极捐款。在对社区部分居民的捐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组统计后。绘制出表7(表中的x表示捐款额)和图13、图14(均不完整),已知A,B两组捐款户数之比为1:5。

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统计表中,a=__。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__。

(2)请补全表7和图13。

(3)若该社区共有1800户居民,请估计该社区捐款不少于150元的有多少户。

(参考答案在本期找)

篇10:学籍管理系统数据整理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县直平塘民中、平塘二中、通州中学: 为进一步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据的录入与上传动态工作,便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请做好以下工作:

一、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学籍管理员加入县级QQ群学习,平塘县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QQ群号为“280171732”,因为星级有限(只能加50人),所以各乡镇心学校、中学只限加1人。

二、各学校要指导采集学生照片,用数码相机照,学生初始采集的照片备份一份后再用图形处理软件按要求处理(见“学生照片规格要求”)。

三、为了如期完成省州下达的上传与审核数据任务,各学校要加派各类人员分工,如图片处理人员、数据录入人员等,从本周起不分周末和节假日地按时完成任务。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学籍管理员要坐阵指导、填写相关数据。

四、各学校如果在系统学习中有新心得,可在QQ群或电话联系多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五、根据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系统建设督促工作的通知》“黔教办基„2012‟688号”文件,实行学籍信息工作上报制,每天下午4:00前由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单独上报)统一用“学生信息采集进度表”上报工作进度情况到县教育局教育股,每天上报的“完成采集人数”要与日递增,第一阶段纸质信息采集上报时限到12月31日纸质数据采集完毕为止。未尽事宜,请加QQ群号交流或电话联系。

附:

1、学生照片规格要求

2、学生信息录入模板示例

3、学生信息采集进度表

篇1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学反思

想到学生在唱票时的积极状态,我决定不对例2部分进行讲解,直接让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完成例2“做一做”。在巡视过程中,没有发现有不理解例2的学生,只是发现学生在画“正字”时不是按照原始数据的顺序去做,而是将属于一个范围的数据一个一个的跳着画,费时费力。为了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方法,我不动声色的选择两个学生进行比赛,一个学生按照原始数据的顺序,将每个数据画在属于自己范围的下面,另一个则跳着画“正字”。比赛过后,学生一眼就发现了按照顺序画“正字”比较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用作标记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统计成表的办法,也很受大家的赞同!

篇12: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2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

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二)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上一篇:ui设计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下一篇:地质地貌学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