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024-08-20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共8篇)

篇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1956)在仔细研究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之后,放松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之后创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均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技术是外生的。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却没有对这种外生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做出满意的解释。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1986)和卢卡斯(R.Lucas,1988)为代表的一群增长理论家,为了克服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研究以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R.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1995)。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忽略的结构因素,将需求结构变量及劳动力结构变量引入多部门模型,发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反馈系统中(周振华,1996)。

制度学派对经济增长则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篇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篇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四十年代末期, 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 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这一模型假定, 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 而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 同时, 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 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基本形式为G=s/v。式中, 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 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与资本-产出成反比。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愿意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 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但同时认为, 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刀锋”。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各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 认为经济是稳定增长的, 而且这种稳态增长率是外生的, 独立于储蓄率。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 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 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 这是一个重大缺陷, 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1960年, 索洛和米德对该模型进行补充, 在原有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修正后的模型被称为“索洛-米德模型”, 其基本公式为:

上式中△T/T代表技术进步。索洛模型和之后的索洛-米德模型不仅体现了凯恩斯主义, 而且体现了新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 常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 该模型所阐述的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进步率外生的假定不符合现实, 储蓄率外生化且与稳态增长率无关结论受到质疑, 这些与人们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实证研究经验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 产生内生增长理论, 弥补上述的三个缺陷。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认为, 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 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 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 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 弥补了新增长理论的缺陷。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 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时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 但是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是正的, 这种正的经济增长率能够解释为什么收益是递增的。内生增长理论的观点是把知识和人力资本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认为是由于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起收益递增, 强调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罗默在阿罗的“干中学”基础上, 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 这种模型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罗默假定代表性厂商的产出是该厂商的知识水平、其他有形投入 (物质资本和原始劳动等) 和总知识存量K的函数, 而对于个别厂商的投入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规模收益不变。但如果考虑K, 这一生产函数对于代表性厂商和整个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对于代表性厂商, 它将总知识水平K看作给定的变量, 所以生产函数才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 但对于整个经济, 假定整个经济是由N个同质的厂商组成的, 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在此, 把总知识水平K作为外部性的来源。除此之外, 罗默还假定了k的增长率取决于k水平和投资数额。因此, 罗默模型和“干中学”模型都是通过知识积累产生收益的性质和知识存量产生的外部性得到了内生的经济增长。卢卡斯认为, 技术变化是由于教育部门引起的, 如果社会能向教育部门配置一定的资源, 就能形成新知识或人力资本, 形成的新知识能够提高生产率, 并且能够被其他部门免费获得, 从而提高了产出。所以, 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增长发动机, 仅仅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就能够带来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把技术看成是外生的, 而内生增长理论把知识或技术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 是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是一样的, 而且还是内生的, 是由厂商的知识积累推动产生的。一国的经济要实现长期增长, 主要是靠内生化的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水平来决定的。此外, 知识和人力资本还具有外部效应, 可以把投资与资本收益率作为知识存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函数。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国家当前的知识存量越大, 那么其投资与资本收益率越高, 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

三、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 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发展。内生增长理论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应逐步完善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措施。

(一)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

现在中国一般劳动力并不缺乏, 特别是在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但缺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 只有通过发展教育来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 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我国教育投入不断增长, 但总体投入水平仍然不足。因此, 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财政支持政策, 加快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首先, 政府应直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使财政在教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 政府应该提供税收刺激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最后, 要优化教育资金的分配结构,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 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政策措施。

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新过程中, 由于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 私人成本会大于社会成本或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从而使创新活动难以继续维持下去。因此, 政府应该制定促进技术创新、弥补私人收益的激励措施。这种措施可以通过产权保护、政府补助、政府和企业签订协议来实现。对于产权保护,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由于知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 其他厂商只需花很少成本就能从别人的知识中获得利益。比如, 当某人完成了一个新的发现, 并由此产生更大的经济生产力时, 其他的人 (或公司) 会从中获利。虽然发明者能通过价格收费, 但他得到的仅仅是社会从这项发明中得到的全部利益中的一部分, 其他厂商会模仿学习他。在个人研究者承担完成发明时, 社会得到正的外部利益。如果从发明中得利的每个人都必须向发明者付费, 那么将产生远比现在更为强烈的发明动机。因此, 当新技术出现时, 应通过专利和政府法律保护开发者的产权, 增加其收益, 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政府补助,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外溢效应, 能够促进技术的扩散和发展。因此,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比如免除其应缴的全部或部分税款, 或者按照其缴纳税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等。这些税收优惠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私人成本, 从而能够抵消由于知识和技术外溢带来的收益减少, 能够激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企业在技术的创新和研发过程中, 新产品由于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 因此研发创新就成为一种持续过程, 产品回报期较长, 容易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所以, 政府应通过直接向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者通过财政补贴, 减缓企业开发新技术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的困境, 提高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协约, 积极引导和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对一些基础设施等社会收益率较高的产业或项目, 由于其回收期长, 前期回收率低, 流动性差, 又缺乏一定的盈利模式, 很难吸引企业去投资, 对这些项目应由政府直接投资研究与开发。同时, 知识、技术的内生积累与外生扩散是相互促进的, 因此政府不仅要对基础研究予以资助, 还要对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改造提供财税方面的优惠, 从而推动新技术的广泛扩散。

(三) 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不仅能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创新, 并且能够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 利用技术的后发优势获得和接触新技术。卢卡斯认为, 各国的经济增长是由于产业革命科技扩散引起的。通过引进技术, 并在本国积极传播, 能大幅度地节约成本尤其是减少时间成本。自主创新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引进的大量技术资源, 会大大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当然, 我们在引进技术时, 要进行科学的选择, 避免重复引进, 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有效扩散,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为了能更有效地引进技术,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贸易和税收政策, 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提供广阔的平台。然而, 从引进技术到在经济中扩散、使用, 并不是一个简单重复的过程, 必须要有制度作保证。因此, 政府要构建一个吸收、使用、消化新技术的制度环境。比如, 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大资助, 提供诸如技术信息、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 促进新技术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在人才队伍结构方面, 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并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职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 除了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也成为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对于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本国技术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制定和运用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侧重于推动技术进步, 政策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周期的治理上, 而忽视促进发展新技术的各种政策。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会由物质资本主导逐步转变为由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主导。与此相适应, 国家应积极调整包括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在内的经济增长政策, 构建促进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但研究表明,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非常低, 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资本和劳动投入决定的。因此, 在制定经济政策时, 既要能够刺激资本积累的形成, 又能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促进技术进步, 就是把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宏观经济政策应同时关注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短期的经济增长, 而内生增长理论更加关注的是长期经济增长以及相关的因素,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 而是由内生的技术进步决定的, 同时强调政府的宏观政策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摘要:我国目前仍作为发展中国家, 技术进步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 为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持续的增长, 应进一步完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制度, 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启示

参考文献

[1]丁建微.内生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导刊, 2009.14.

[2]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辨析.学术月刊, 2003.2.

篇4: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探析

摘 要 哈罗德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得出了长期中经济如何实现均衡稳定增長的条件以及经济波动的原因。他的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 哈罗德 动态经济学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众多经济学家经常探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二战以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更是成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的最终目标。

1936年,凯恩斯的《货币、就业和利息通论》的问世掀起了主流经济学的一场“凯恩斯革命”,形成并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分析”是一种静态的、短期的分析,要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则必须在分析方法上做出一些改进。对凯恩斯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最早来自罗伊•哈罗德,他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主张把凯恩斯理论研究“长期化、动态化”,1939年,他发表了《论动态理论》,首次提出了动态经济增长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哈罗德出版了《动态经济学导论》(1948)在动态分析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对他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做了系统的论述;1973年,哈罗德又出版了他的《动态经济学》,对他在《动态经济学导论》中相关的内容做了进一本的论述和修补,哈罗德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填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空白。

一、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

哈罗德在他的《动态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经济增长的基本方程式是由收入增长率G、社会储蓄率s、资本—产量比v三部分组成的,即G=s/v,经济增长率等于社会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他得出的结论正好证实了凯恩斯投资等于储蓄的观点。他还通过提出实际增长率( =s/v,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出比v)、有保证的增长率( = ,资本家感到满意并愿意保持下去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来说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以及经济波动的原因。哈罗德分析,三种经济增长率必须满足 ,经济中才会没有失业,也没有通货膨胀,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的步伐相一致,这才是最理想的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但是,现实经济中,储蓄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也不一定相等。

二、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

哈罗德动态经济增长理论将凯恩斯理论的储蓄—投资分析方法进一步长期化和动态化,使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更加完善,这是对凯恩斯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该模型凸出了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从而强调了吸引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的理论的影响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投资、动员社会各种力量进行储蓄,促进了各国民族经济振兴。

哈罗德开创了研究动态经济学问题的先河,同时又由于其经济增长模型本身的一些缺陷,该方程式并不能充分解释经济动态增长的现象。按照哈罗德的说法,三种增长率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所以三种增长率相等是极为巧合和困难的,因此,经济学家们称这种增长是“刀锋”上的增长。

哈罗德在《动态经济学》一书中为人们所说的“哈罗德刀锋”进行辩解,他说“我从来没有写过(或说过)任何东西可以证明这种提法所表述的是我的观点”。他认为,有保证的增长率是处于“不稳定的均衡”之中的,一旦有保证的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发生了偏离,这将会偏离均衡越来越远.他说“一个较好的例子应当是放在草坡上的一个球。要推动它,也许得很踢一脚。但是,一旦滚动了,它会比它放在平地时用同样的力来踢它一脚要滚得更远些,特别是如果这座小山是陡峭的话。它也许会一直滚到山脚下 。”哈罗德的所说的这种偏离有累积性的效应,这就是不稳定原理。哈罗德又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偏离具有累积性的特点,他举例当经济中有保证的增长率发生偏差( 或 ),市场都给经济主体一种错觉,促使投资者的预期投资判断方向完全相反,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萧条,继而他将经济波动和危机归因为这种不稳定性。

哈罗德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完全凭借主观心理分析经济活动,忽略了经济生活中一些客观规律和本质,因而,也就无法揭示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哈罗德将有保证的增长率定义为由 和 所决定的一个固定的值,忽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许多重要的因素。他的分析仍然仅仅集中在变量的数量关系上,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复杂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此外,该模型其中一个假设条件,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例如,v=5,s=40%,如果要求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则要求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才不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保证经济增长为G=8%,但是这8%的增长率不仅是国民收入的增加,还有生产能力的提高等。在储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要是增加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确保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再考虑到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口的增长等因素,长期内经济均衡增长的路径的是否存在还有待经验检验。该模型得出结论是资本决定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经济发展应该获取更多的资本。

哈罗德还提出,正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运用了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恢复措施,才使得不景气达到其下限,这就是他所宣扬的扩张主义的政策。他提出,运用哈罗德二分法来遏制通货膨胀,他将国民经济划分为按报酬递增的部类和按报酬递减的部类,“如果货物和劳务的生产总的来说是受报酬按比例递增所制约的话,则旨在用缩减需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将抬高成本”,从而会使得货物和劳动的供给者抬高价格。相反,“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却会使得他们能够降低价格”。他认为,为了提高就业,“扩张主义政策运用可能持续很久 ”。他分析,人们把二战以后发生的通货膨胀归因于凯恩斯的扩张主义的政策是偏激的,“凯恩斯之鸭潜入到池塘水底,却给杂草缠住了”。他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动型和工资拉动型通货膨胀,提出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引起了二战后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的通货膨胀。显然,哈罗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二战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引起了一场极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实际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矛盾。他指出,从1969—1971年间,“物价之所以上涨,是由于允许工资过度增长造成的”,⑦他只看到了这个时期工资的增长,而没有看到资本家获取的利润的情况,单凭工资的增长就断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他主张对经济实行国家干预,“失业和通货膨胀两个都是祸害,而前者则是更大的祸害”。对于治理通货膨胀,“针锋相对的办法,就是众所周知的‘收入政策’”,就是“由官方对工资和物价的进程进行干预”,避免把失业作为政策目标之一。他说,“在充分就业时,实际增长率要高于自然增长率是不可能的”,扩张主义的经济政策是解决这种不均衡增长的主要手段。哈罗德十分重视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当经济正在充分就业的顶点上颠簸而行之际,政府就应该大量地减税 ”。

三、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借鉴作用

哈罗德模型重在分析储蓄和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尽管该模型与现实存在众多的偏差,但是他的基本假设和模型得出的结论仍不失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经济振兴的一条途径,这对我国经济迅速地增长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

加强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利润率,合理调节货币流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将会大大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会推动社会就业、创造更多增加值。

参考文献:

[1]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7.

[2]张远超,孟祥仲.宏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5.

[3]高玉泉.从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甘肃社会科学.2003(5):4.

篇5: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活动是指为提高一定努力和资源的产量或者为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所作的努力。人均产出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在于人的行为。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并对人的行为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探讨。刘易斯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节约的意愿、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还有政府。本文主要从人们节约的意愿、增进知识及其应用和经济制度三方面分析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节约的意愿

人们有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和努力。这种努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某一产出水平的成本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进行一定投入以带来产出来表现。假若人们在某一制度环境中没有致富的经济意愿 ,或者由于该制度结构中的非正式约束 ,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限制了这种意愿 ,使人们无法作出这种努力 ,就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厉行节约是人们节约愿望的一种表现。厉行节约,即降低任何一种特定产品的成本,或是设法在投入一定的力量或其他资源后,提高产量。这类节约的努力主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从试验到冒风险;从职业性的流动到地理性的流动;以及专业化等。刘易斯认为如果不作出节约的努力,就不会出现经济增长。节约的意愿与禁欲主义、财富和社会地位以及人们的有限眼界有关。刘易斯认为禁欲主义可能制止人们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但并不制止人们去享受在不触犯教规下所挣来的较高的生活水平。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刘易斯认为各类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们的富人如何使用财富以及与声望有关的财富的来源。富国和穷国的区别在于生产性投资的习惯,而不在于收入均等的差异,也不在于给予富人尊重的差异。真正重要的是财富表现为生产性投资的人们与财富来自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如何。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受到习惯和禁忌、愚昧无知的限制。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冒险精神有关。增长的定义,即每小时的劳动产出提高了。刘易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合理出现仅是因为人们比较喜欢用他们提高了的生产率去购买更多的闲暇。辛勤工作和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优秀公式,勤勉和经济增长的联系在于增加了生产性投资的能力和意愿。

(二)知识增长

经济增长还与知识的增长和新观念的运用有关。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一国产出增长与知识传播和运用有着显性联系。经济的增长既取决于有关事务和生物的技术知识,也取决于有关人和人际关系的社会知识。它包括知识积累的过程和知识在生产上的应用。知识增长率的出现于科学方法的发明有关。科学对技术知识的增长的影响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即:科学原理的形成阶段,这些原理应用于某些技术问题的阶段,和技术发明发展到随时可以进行商业性应用的阶段。知识的增长还与新观念的应用有关,只有知识的增长是不够的,知识还应当得到普及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占有知识的速率一部分取决于人们对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一部分取决于各种制度。知识的传播和运用要依靠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三)经济制度

刘易斯认为制度促进或者限制经济增长取决于制度对努力的保护,为专业化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所允许活动的自由。制度是促进还是限制经济增长取决于它对人们的努力是否加以保护以及为专业化提供多少机会和允许有多大的活动自由。制度与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人们得到报酬的权利、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与专业化三个方面。首先是人们得到报酬的权利。除非努力的成果确实属于他们自己或属于他们承认有占有权的人,否则,人们是不会作出努力的。要想激发人们的努力就必须对人们的努力给予相应的报酬。为他人服务的心情可以增添劳动的乐趣。但要让公民无偿的参加当地的公益工程劳动,需要一些组织工作:必须有政府官员制定规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还必须筹集资金等。并且经济增长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人们应当心甘情愿的去不及辛苦和报酬。经济增长还涉及不同的人的工种和数量的变化;即使上面下令进行革新,增长还涉及这个集体中的成员是否愿意自觉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机会,寻求和利用机会。其次,是资产的经营管理。资产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条件之一,而资产法的存在则是资本形成的条件之一。资产权就是排除他人使用某种特定资源的合法权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基本的要求是,潜在的投资者必须相信他能够把钱拿回来,而不是清掉他的资产。并且代理人的收入必须同他们所照管资产所耗得精力直接发生变化,否则他们不会精心照料。再次是贸易与专业化。贸易从多方面促进经济增长,贸易通过向社会引进新的商品刺激了需求,从而刺激人们要求多干工作或提高劳动效率的愿望,贸易还促进专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技艺的提高从而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 ,初始性的制度安排能为人们提供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激励机制 ,但在一国经济发展进入起飞阶段以后 ,能否创造一个持久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 ,是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的关键 ,即要进行一种 “制度安排” ,确保人们在经济自由选择的前提下 ,把个人的经济努力和愿望不断地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地接近社会收益率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还应该注意制度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因为制度可能朝着限制发展的方向变化。刘易斯总结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环境及其安排能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还很低 现行制度难以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经济自由 ,尤其是大数发展中国家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因此,要引入有效地制度,推动经济增长。

(四)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经济增长理论对寻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有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特殊性。因此,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我国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形成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

1、要树立重视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观念。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的观点对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经济发展的恒久动力及决定性因素正日益由物质资本的投入转向人类自身开发的人力资本投入。

2、加速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新经济增长理论拓宽了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认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边干边学都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因此,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并将教育事业的重点放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上。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这些观点对加速我国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提高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加强研发工作且创造、推广和应用新知识。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用于研发部门资源的多少决定着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高低。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必须在研发部门多投入资源,以提高知识积累率。新经济增长理论还认为,开放经济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从而促使经济发展。因此,我国要借鉴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有益思想,加快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储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自主创新看作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并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6: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 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最重要,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能提高要素的收益, 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 从而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着经济的长期增长。这就能说明长期收益为什么能增长, 也能解释各国增长率为什么有差异, 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边际收益。知识既是生产要素之一, 也就如同资本一样, 要通过投资才能取得。过去投资于知识积累, 现在就能取得利润, 因此有可能存在有良性循环, 投资促进知识, 知识促进投资。

物质资本是稀缺的, 而新思想、点子是丰富的, 知识和点子的复制不需要或只需要很低的成本,所以收益可以递增。罗默找到了使要素收益增加的办法, 就等于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把知识作为独立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他认为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 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效应, 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 而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产出中的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 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过程, 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不仅它本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也是递增的,给厂商和全社会带来递增收益。从而知识积累使总产出的规模收益产生递增, 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由此, 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知识积累部门。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于支配地位, 研究和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罗默指出,由于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 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特别是对后进国家, 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二)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 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 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 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卢卡斯将资本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 并据此把劳动力划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给出了人力资本对生产的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内在效应是指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对他自身的生产率的影响, 外在效应是由平均的人力资本所引致的。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 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 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 这类似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观点;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 这类似于阿罗1962 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理论。卢卡斯认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 而边干边学所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它拓宽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尤其是为那些教育经费缺乏的不发达国家设计了一种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方法, 即: 引进外国的高技术产品, 通过直接操作新机器或消费

高技术产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先进技术, 从而提高穷国的劳动力素质并使它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于将人力资本发展包括在内的技术问题,这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应该参照先进国家的路径,更多地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走向高速增长的通道。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加速中国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要加速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增加对教育的预算、平衡不同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建立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运转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借贷市场等途径来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鼓励个人终身学习,鼓励技术革新和知识进步,促进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

(二)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并将重点放在技术培训上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科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发展科教事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总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新兴产业,扩展增长空间。因此我国要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和科技经费支出比重,使科教费用支出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吸收和激励海外华侨、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个人捐资助教;加强教育、科技和生产的一体化进程,消除它们相互割据的状况;改善教育和科技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知识、科技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性,尽量做到资源共享。此外,政府还应依靠整个社会的教育培训体系和高效的技术交易体系,在合法范围内加快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扩散速度。依托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职能,使基本的知识普及推广。

(三)完善各项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在水平,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减少经济运行在微观层面的扭曲,使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生产性行为。加强对个人和企业合法财产的保护,加强企业再投资信心;建设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

(四)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鼓励技术革新

教育和知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力,而它们对生产的直接作用是通过技术和发明,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率。技术具有外溢性和独占性;外溢性表现在技术就是经验,知识是公共产品,任何其他企业都可以无成本地获得。外溢性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向发达国家取得“示范效应”,吸取经验,保持持续性。技术的独占性表现在技术就是创新,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国家要重视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使本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篇7:中国奇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中国奇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靠世界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作为更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实际的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成本降低,制度创新使社会交易费用下降,从而总体上使经济实现持续、均衡的`增长.文章认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奇迹的产生.并且借助这一分析,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加速技术创新、完善、健全制度因素来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使中国奇迹持续下去.

作 者:沈波涛 李玉举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大连,116025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5) 分类号:F1 关键词:中国奇迹   新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内生化   制度内生化  

篇8: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理论概述

1. 假设条件

资本边际产品递减;规模报酬不变;劳动力参与率不变;忽略政府作用;封闭经济;家庭收入储蓄比例S,消费比例1-S;固定的人口增长率n;外生中性技术进步。

2. 生产函数的推导

1928年,美国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与数学家柯布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模型),其基本形式为Y=At·KαLβ,其中α、β分别代表资本弹性和劳动弹性,At表示第t年的技术水平,这个参数在短期内是个常量。

1957年,索洛将技术进步引入生产函数,提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函数Y=A(t)·F(K,L),具体形式为:Y=A0eλt·Kα·Lβ,其中A0为基期的科技水平,λ为科技进步系数或技术进步率,α、β为资本弹性和劳动弹性。

对上述方程取对数再对时间t求导,得:1/Y·d Y/dt=λ+α/K·d K/dt+β/L·d L/dt。

由于实际经济活动及统计数据的非连续性,所以用差分替代微分,且dt=1,得:

令y=ΔY/Y,k=ΔK/K,l=ΔL/L,即得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索洛模型中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技术进步率、资本以及劳动。通过测算出α和β的值,可以得出这三者对经济的贡献程度。

3. 增长模型的推导

在上文中,技术进步率可以用ΔA/A来表示,则方程(1)可以写为:

在模型推导过程中,暂定ΔA/A=0。根据规模报酬不变,当ΔL/L=1,ΔK/K=1时,ΔY/Y=1,即α+β=1。因此,公式(3)可写为:

定义y=Y/L,又Δy/y=ΔY/Y-ΔL/L,Δk/k=ΔK/K-ΔL/L

对公式(4)进行移项,得出ΔY/Y-ΔL/L=α·(ΔK/K-ΔL/L),最终得出:Δy/y=α·Δk/k。

从上式可以看出,Δy/y受Δk/k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的推导过程中,依次计算推导ΔK/K、ΔL/L、Δk/k以及Δy/y。

首先ΔK/K。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相关理论,实际国民收入(PI)=实际GDP(Y)-资本存量的折旧(δK)。在简单经济体中,从国民收入支出看,Y-δK=C+S·(Y-δK);从实际GDP(Y)支出看,Y=C+I,两边减折旧,为Y-δK=C+(I-δK)。综上,C+(I-δK)=C+S·(Y-δK),即I-δK=S·(Y-δK)。又,ΔK=I-δK。所以,ΔK=S·(Y-δK),那么,ΔK/K=S·Y/K-Sδ。

其次ΔL/L。ΔL/L=n。

然后Δk/k。Δk/k=S·Y/K-Sδ-n。又因为Y/K=y/k,所以,该式也可写为Δk/k=S·y/k-Sδ-n,即为索洛增长模型。

最后是Δy/y。由上文可得,Δy/y=α·(S·y/k-Sδ-n)。

以上的分析推导过程是在忽略掉技术水平A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在将其加入。根据生产函数Y=A·F(K,L)及规模报酬不变假设,资本L和劳动K同时除以L,则意味着Y也需除以L,用公式表示为:Y/L=A·F(K/L,L/L),即:y=A·f(k),由此得出修正后的索洛增长模型:Δk/k=SA·f(k)/k-Sδ-n

二、稳态及有条件趋同

1. 稳态

索洛增长模型表明,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积累无法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只有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才能使经济保持稳定GDP增长率。因为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资本增长率在逐渐下降并趋于零,导致人均GDP增长率也下降并趋于零,经济增长存在稳态现象。

索洛增长模型中的Δk/k受两部分影响,一是SA·f(k)/k,向下的曲线;二是Sδ+n,一条直线,Δk/k为二者的差。人均资本增长率Δk/k的大小受储蓄率S、技术水平A、人均资本k,折旧率δ以及人口增长率n的影响。

当固定除人均资本以外变量时,随着人均资本k的增长,Δk/k逐渐减少,并最终为零,此时的人均资本k达到稳态水平k*。

现在,放开对技术水平A、储蓄率S、折旧率δ以及人口增长率n的限制,考察它们对Δk/k的影响。

A、S及δ的变化影响曲线部分。当A、S或者δ有所提升时,在初始资本k(0)下,它们分别对应更高、更高、更低的Δk/k,随着k的不断增加,Δk/k逐渐减少,最终为零,此时K*也更高。同时,n的变化影响着直线部分。当n所提升时,在初始资本k(0)下,对应有更低的Δk/k,随着k的不断增加,Δk/k逐渐减少,最终为零,此时K*也更低。

综上,短期内,人均资本k、储蓄率S、技术水平A、人口增长率n以及折旧率δ的变动都会导致人均资本增长率Δk/k以及人均稳态资本K*或高或低的变化;长期内,无论这些因素如何变化,最终人均资本增长率Δk/k和人均GDP增长率Δy/y均为零,人均资本k达到稳态水平K*。但是当我们重新定义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定义时,会发现经济体可以实现持续的GDP增长。

2. 有条件趋同

对于两个经济体或者多个经济体来说,索洛模型认为它们之间存在趋同,即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追赶上经济发达的国家。趋同现象的存在仍然是建立在之前关于稳态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根据上文阐述,影响稳态人均资本K*的因素有S、A、δ及n。现在假设存在两个相互独立、封闭的经济体1和2,它们的初始资本k(0)不同,但是它们拥有相同的以上四个因素的数值,即它们的K*是一样的。

因此,虽然经济体1的初始资本较低,但是其因此而具有较高的Δk/k,使得k1逐渐接近k2,即经济体1向经济体2趋同。

当不同经济体的K*相同的时候,上述趋同存在。一旦该假设不成立时,则该趋同也不存在。

比如储蓄率s的不同导致两个经济体存在不同的K*。经济体1拥有较低的S和k(0),对应着较低K*;经济体2拥有较高的S和k(0),对应着较高K*。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经济体谁增长更快一点是不确定的,即他们各自的曲线与直线间的距离无法判断谁更长。因此,趋同失效。对于A、n及δ的变化,会导致相同结果--趋同失效。

在K*固定的情况下形成的趋同为有条件趋同。即较低的k(0)预期会带来较高的Δk/k,但要取决于K*。当存在较低的k(0)和较高的K*时,则会有较高的Δk/k;当存在较低的k(0)和较低的K*时,则会有较低的Δk/k。其中,K*与S、A同向变化,与n、δ反向变化。

三、结论

综上,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在两方面为今后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一是贡献率,当掌握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后,通过实证软件,可以明确三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二是经济趋同,当一地区经济增长逐渐放缓,有趋同趋势时,是否人均资本出现问题是一个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架子工的岗位责任制下一篇:2016公司优秀项目经理候选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