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案如何写

2024-06-22

散文教案如何写(精选6篇)

篇1:散文教案如何写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课件!)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教学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检查自学情况,讨论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布置讨论题。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研究性学习情况(部分),以学生抢答,教师补充和订正的方式进行。

1.关于作者:基本情况: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二、朗读课文,检查早自习自学情况:

1.播放朗读磁带。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指定三名学生接力朗读,教师正音。

2.抢答:词语解释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小结写作线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里,再小结一下。教法上由教师主述或由学生讨论均可。很可能学生在认识上有争议,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行。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号一句可作为板书)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六、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4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引导学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题:《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好,课下就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作业

篇2:散文教案如何写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特点,了解散文类别。

2、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3、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写作方式。教学难点:

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熟悉并掌握各种抒情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探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播放歌曲《小雨中的回忆》

一曲《小雨中的回忆》,在你我心中泛起涟漪:下雨的日子里,撑一把伞,走在细雨里,脚下溅起点点水花,似有一些记忆复活,和着这美妙的乐章尽情的释放……下面咱们一块走进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和作者一起去追忆雨天的情趣。

二、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魅力

三、总结课文特点

本文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像一部影片一样,镜头先由雨天入景,转眼陷入回忆的漩涡,时间拉回到小时候,由随意叙说的旧时琐事贯穿思念与温情,《下雨天,真好》是琦君的故乡恋歌,透露着浓浓的乡思乡情,让人回味无穷。

四、明确抒情散文特点及分类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五、分类指导 1.参游式

套路模式:参游起因→参游见闻。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2.静赏式

套路模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注意: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3.象征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4.情索式(并列式)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5.怀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6.叙史式

套路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六、例文欣赏 放飞你的思绪

——咏物类话题作文导写 【题目】

温润的花瓣,茸茸的仿佛能看见细细的水珠;缱绻的花姿,似笑非笑乖巧地向你眨着含羞的明眸;风飘过的时候,有一缕若有若无的馨香就沁到了你的心底,弥漫在了你的呼吸里,洇染在了你的生命中——她就是洁白飘逸轻盈的雪,她就是美丽烂漫蕴涵诗意的雪。岑参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卢梅坡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鲁迅先生说:“她是雨的精魂。”古往今来,咏雪的诗篇举不胜举。请以“雪”为吟咏对象,写一篇文章。【导引】

从“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我的校园”的校园歌曲,到众多名人的咏雪诗篇,细想起来,他们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有的对雪的性格进行深刻的刻画,有的对雪的状态进行细致描绘,有的放飞想象使雪形象化,有的将雪作为情感的载体来赞颂。冬之雪,给人以欢愉;夏之雪,给人以惊奇。她在你欢快时让你更加浪漫,她在你焦虑时给你一份恬淡,她在你伤感时带给你一丝轻松,她在你心无定所时呈现给你一片温馨的园地。不要以为她无形无影无法触摸,她深藏在你充满热爱的心里,她流动在你饱满的思绪里,她充盈在你蓬勃的生命里。是啊,那旖旎曼舞的雪花,曾给我们带来多少情趣,曾引发我们多少至纯的梦想!放飞你的思绪,相信你一定会写出一篇情感饱满的文章。从写作要求看,本话题是让我们写一篇绘景状物、借物抒情的文章。如果是单纯地叙述“雪天”的一件事,或写成有关雪的说明文,这是偏离了话题的写作要求的。【例文】

聆听

文/左传辉

真是太高兴了,阔别已久的雪儿仿佛听到了我内心的呼唤,从遥远的天国匆匆赶来。她还是那么纯洁、飘逸,在我的面前翩翩起舞。伴着悠扬的风笛儿,清新飘逸的舞姿使我的心灵顿入了一个空灵的境界。

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她的内心,啊,多么纯洁。这种超凡脱俗、清灵圣洁的心性唤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一种俯瞰天下、傲视群雄的豪情油然而生。

睁开眼睛,看到的是雪儿顽皮的双眸,她悄悄地飘入了我的脖颈;我顽皮地轻轻掸起她。她笑了,我也笑了。听人说“天使的笑容会使一个人快乐”,真是这样的,来自天国的雪儿便是我内心无以替代的天使。她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灵性的冲动,更是一种久违的老友重逢般的快乐。怀着这种快乐,我的心灵完全与她融为一体,她的喜怒哀乐便是我内心所要表现的,我希望这永远,永远……

雪儿离开天国,经历了长途跋涉,没有一丝疲惫,轻轻灵灵便要投入大地的怀抱。我分明看到,麦苗张开了墨绿的双臂,紧紧地拥抱这知心的爱人。聆听她们内心的狂喜与奔放,体会她们那种深厚的情谊,我不禁热泪盈眶,久久,久久…… 朝着雪儿飘去的方向,我自由奔跑,清新的雪儿轻轻亲吻着我的脸颊。我舞动双臂,我狂喊,我发足狂奔,我驻足停留,仿佛远离了都市的烦恼,尘世的喧嚣,尽情融入了另外一个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世界。内心的狂热使我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虽无法像梁祝化蝶般的神奇,却感觉到了我和雪儿手挽着手,在这个空灵的世界中飘来飘去,去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良久,良久……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别人的诸般爱好在我身上无法兑现,我只会静静地去沉思,去聆听周围万物的声息,用心感悟,去寻求那种空灵的境界,去和万物促膝交谈,感怀她们的心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没有别人有的烦恼,我比别人更多了一份豁达。

我的爱好其实也就是爱用心去感悟大自然,让精神得到洗礼,情操得以陶冶。看似无声的世界,其实处处有声,用心去聆听吧,我的朋友!大自然在向你呼唤,不信,你听…… 【简评】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广为流传。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在自然之中或寻求心灵的慰藉,或寻求生命的启迪。读罢全文,不禁为作者细腻的笔触、灵动的情思、诗意的语言、独到的想象所叹服。文章通篇洋溢着作者对飞雪的赞美之情,吟唱出一曲悠扬动听而又别具风味的雪之歌。文章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语言流利通畅,富含灵动的文采。尤其是拟人化的手法更写了飞雪的深层美。结尾两段议论、抒情性的文字,使文意由趣到理有了提升,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七、写作训练

又是————飘香时

无论经过多少年,往日的回忆依旧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了那————的清香……

1、从花草植物中,任选一种填入所给标题及开关的空白处。

篇3:基层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一) 教案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不但要写而且还要认真地写, 因为它是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把教师比喻为一个优秀的导演, 导演好整个课堂, 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剧本, 对于剧本的操作、角色的配置都该有预见性, 而这个“预见性”就反映到了教案里。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认为, 他们从教时间长, 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不写教案也无妨,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纵观很多特级教师的成长过程, 你会发现, 不管什么时候, 他们都在认真地备课, 写教案。

(二) 教案一定要落实到书面上

有经验的教师也是需要写教案的。不过, 因为老教师有经验, 写起教案来会相对简单一些。简单不等于不写, 简单也不能够说备课不认真。现在的教材变换很快, 有许多新知识、新课文, 如果课前不好好研读, 老教师也可能会很被动。能够上课是一回事, 上一堂精彩的高效的课又是一回事, 经验丰富的教师要想精益求精, 也必须好好设计上课思路、设计问题、设计过程, 养成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写成教案的习惯。其实, 这也不是很烦琐的事情, 写作过程也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

(三) 教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写教案是一个体现备课思想或是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案要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的精华, 或者说, 教学中思维的灵光, 教学中的得失。教案也应成为及时反馈教学、总结教学的模板, 唯有此教案才有意义。教案是一种教学态度的体现, 一种教学思想的表现, 一种教学思路的展示, 一名教师教学的镜子。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所以说, 教案一定要写, 新教师要写, 优秀教师更要写。

二、从编写规范上掌握教案编写要领

(一) 教案编写的原则

首先, 符合科学性。依标扣本, 避免出现知识上的错误。其次, 加强创新性。构思巧妙, 避免千篇一律。第三, 注意差异性。各尽所能, 避免千人一面。第四, 强调操作性。以简驾繁, 避免臃肿繁琐。第五, 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 避免死板教条。

(二) 教案编写的详与略

对教案的详与略要正确理解。详案也不是事无巨细, 越详越好, 大段的叙述文字, 照抄教科书上的内容, 致使一节课的教案长达十几页, 这不仅耗时费力, 应用性也不强。简案也不是越简越好, 除了罗列几个标题以外, 教学过程的导人、练习、板书、提问什么设计也没有。

通常, 教案应简明扼要, 不应写得过详, 一个充满教学经验的教案是简短而实在的。例如, 有位中学教师在备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课时, 此文是9000个字, 但他的教案仅写了400来字。一是理清文中人物间的关系;二找出对比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形象的文字、分析其异同;三以 《西江月》 词为全文之纲,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上述三条, 安排教学环节, 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 目的明确, 学生有事可做, 课堂秩序井然。

三、从新旧对比上认清新教案模式特点

(一) 程序清楚, 一目了然

新教案模式分设教学程序栏, 把教师环节和步骤设计以及时间安排直接体现出来, 这就会使教学过程的程序设计一目了然, 又有条理性, 又便于教者操作。

(二) 独立设计, 避免抄袭

新教案的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栏目的设计就逼使教师设法独立处理教材, 主动去筹划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 这既能减少和避免教师的抄袭现象, 也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三) 体现主导主体作用, “教”为“学”服务

新教案格式上客观要求, 要设计出教师指导活动和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体现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动脑、动口、动手情况, 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有助于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学服务。

(四) 言简意赅, 减轻负担

新教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处理, 写出思路和知识点以及师生活动就可以, 这样能适当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当然, 这种教案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四、从主要内容上设计编写教案

(一) 编写教案具体要求

首先, 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 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 但不能照抄。其次, 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 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 不强求一律。第三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 书写清楚, 保持干净整洁, 始终如一。

(二) 编写教案涉及的几项内容

1.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

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课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 (复习) 、习作指导、讲评等。

4.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与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写教学目标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二是有关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三是对有关思想情感的渗透。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情况。

7.教学方法: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教具、学具的准备:即本节所用的如卡片、小黑板、投影、投影片、录音机、实物等等。

9.教学过程 (也叫教学程序) :这是教案书写的重点。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 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第一, 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第二, 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第三, 写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可以说主要写清楚:创设情景的导入;师生合作的交流;课堂效果的反馈 (如设计的练习题) 课堂教学的小结。

10.板书设计。教案中要单列板书设计, 板书要直观精练, 易归纳小结, 易引导, 纲领性强, 板书使用合理。

11.课后反思。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 而怎样写课后反思, 写什么等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 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一是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二是教学的不足之处, 如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 有没有关注学生情况、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三是学生的独到见解, 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四是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写课后反思追求“短”—— 短小精悍;“平”—— 平中见奇;“快”—— 快捷及时。

篇4:如何写好回忆性散文

屠祺琦:这篇文章我很喜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感动到我了。尽管小作者的文筆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充满了真实感。

本文用一条“草莓毯”作为线索,睹物思人,由毯子牵扯出其对奶奶的回忆,这样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读罢全文,一种温馨而悲伤的感情笼罩了我,让人有想要落泪之感。

老师:的确,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感人。无论是奶奶织毯子的画面,还是她为“我”盖毯子的场景,都紧紧地抓住了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了细节刻画。点点滴滴的思绪交汇起来,自然透露着一股怀念和眷恋的味道。

黄蓉:不过,除了情感饱满之外,我认为本文在记叙顺序上也有值得我们的借鉴之处。

老师: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记叙顺序属于哪一种?有什么好处?详细说说吧!

黄蓉:作为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自然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小作者先从现在的时空写起:回老家收拾东西,却被一条“草莓毯”牵动思绪,接着展开倒叙。可见,倒叙除了可以增强文章开头的吸引力外,还可以给这段记忆增添一种沧桑的感觉。结尾部分,小作者结束回忆,回到了现实,做到了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老师:说的一点儿没错,看来,黄蓉同学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得非常到位啊!

倒叙,是我们写回忆性散文的一种惯用的记叙顺序。既然是回忆,那么常常是从现在写起,接着穿梭回过往的。例如著名散文家宗璞的《水仙辞》,就是从窗前的一盆水仙花开篇,接着由此展开回忆,进入倒叙,思念自己一个逝去的、喜欢养水仙的朋友。

再如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运用倒叙手法写作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高芷晴:刚才同学们分析了细节、结构等优点,我都很赞同。除此之外,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很喜欢,因为小作者写出了一种成长的感悟。长大高飞,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生总是逃不过生离死别。正如文中奶奶说的那句话,鸟儿长大了总要飞出森林。但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忘却,因为亲情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老师:看到诸位同学都能善于从范文中汲取优点,这让老师很欣慰。

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老师再来作一下最后的总结:

第一,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把握行文结构,学会睹物思人,展开倒叙;

第二,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如范文中的“草莓毯”这个细节,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要注意情感的饱满,回忆往事时要写出浓浓的怀恋感、沧桑感,在情绪上感染、打动读者。

篇5:如何写好散文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015,北京卷)《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 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 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散文写作是高考生的必备技能 关键:

个性化体验(描写)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情感的抒发(感悟)开头

1.点标题 2.留悬念

这世间有一种你看不见的音符,从古老的金字塔尖顶上神秘地越过,从史前巨石柱威严的阵垒中淌过,从泰姬陵对称的镜面上划过,从檐牙高啄的苏州园林中跳过。2009陕西高考满分作文 《让凝固的音乐流动起来》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用外貌描写代替身份的说明 用神态描写表现心理 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

“孔 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穿长衫的都是踱进屋内坐着喝,孔乙己却是介乎两者之间。“唯一”二字,看似普通,然而正是这两个字道出了孔乙己与众不 同的个性特征。人物的身份、地位已蕴含其中了。接下去是肖像描写,身材高大,本可自食其力,但脸色的青白,正是不得温饱的写照。那“伤痕”又引起读者对人 物的多方猜测,后文已回应了他的偷窃和被打伤。花白胡子,暗示了年龄,“乱蓬”和“又脏又破”点明了他的懒惰、贫困、潦倒的性格和现状。这一精彩的肖像描 写,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态,而且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从而成为读者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一把钥匙。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感悟

一篇散文可以有抒情、可以有感悟,可以两者皆有 抒情: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价值观 感悟:由小见大、心灵鸡汤

关键词:责任、力量、成长、爱、温暖、美好……

结尾 1.点题

2.勾画美景、展现未来、呈现成长、深化主题

(2014,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分散文示例1 个人经历+主观感悟

关键:记叙文片段截取+深层次思考

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 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 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 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 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 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 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 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 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感悟

一篇散文可以有抒情、可以有感悟,可以两者皆有 抒情: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价值观 感悟:由小见大、心灵鸡汤

关键词:责任、力量、成长、爱、温暖、美好…… 结尾 1.点题

2.勾画美景、展现未来、呈现成长、深化主题

(2014,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高分散文示例2 亲人经历+情感抒发

关键:(场景)描写+隐形抒情(+乡村)

荒山种茶人

父亲将他的青春奉献给大山。

清明时节,我冒着霏霏细雨,回到了阔别的家乡。

父亲的腰弯得深深的,像是融进了茶园无涯的绿意里。漫山遍野的深绿、碧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给大山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

我随着父亲走向茶园更深处,四周涌动着如凝脂般厚重的绿意。任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们的头发,那不该被打扰的世界似乎在浅斟低唱,山里的孩子喜爱漫游于山林,趁散放的鹧鸪还未归巢,偷偷寻觅它们下的蛋。夕阳西下,肥嘟嘟的小子用衣裳兜着满满的鹧鸪蛋回家。

还记得,曾经的大山却是一片荒芜,粮食广种薄收。山里的人不希望把青春耗费在大山,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坚定地留了下来,因为,山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过得很苦,他不忍心弃他们不顾。

于是,无论四季更替,他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诠释了青春。

春天,他整地,开渠,播种。他惊讶地发现大山的土壤呈碱性,怪不得粮食不肯生长。但碱性的土壤却是茶树的温床。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来改变大山。夏天,他浇水,施肥,沃土;秋天,他剪枝,修枝,发枝。

高分散文示例3 常规议论+文采润色

关键:议论文(不需要思辨性)+修辞+抒情+引用

(2011,山东卷)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要求: 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体特征鲜明

这世界需要你

“临行密密缝”,缝的是浓浓的亲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的是深深的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的是浓浓的爱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的是爱国之情……充满真的世界才是美好的!

情,这世界需要你。情,在这世界的每个角落。在中国,有一位年迈的母亲,她在灯下劳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她将浓浓的母爱缝进衣中,伴远行的儿子出行,这是伟大的亲情。

在外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叫丘索维金娜,她的儿子患有白血病,为了给儿子治病,33岁的她仍活跃在体操赛场上,她说:“一枚奖牌等于几千欧 元,多得奖为的是多拿奖金为儿子治病。”当看到她33岁仍在体操赛区场上奋力表演的时候,你是否会心生感动?是啊,这是伟大的亲情,它足以感动任何人。情,在这世界的每个时代。在中国古代,当廉颇多次侮辱蔺相如时,蔺相如的一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让廉颇无话可说,因为怀有爱国 之情才让蔺相如有如此胸怀,也正因为有爱国之情才让廉颇负荆请罪,才会有“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在现代,有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当他大学选修历史学后 听说“九?一八”事变。他说:“不学历史了,学造飞机大炮。”为的是保卫祖国。钱老留学毕业后,放弃了美国的富裕生活,投入到祖国建设中,他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也为爱国之情,让他弃文从理,让钱老成为我心中的英雄。

倘若没有情,世界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出行的游子身着破烂衣服,饥寒交迫;丘索维金娜的儿子因无钱治疗而离开人世;国家因廉颇、蔺相如的自私而日益 衰败,最终国破家亡;钱伟长留居国外,享受优质生活,没有情,世界将毫无生机,人活着将毫无意义。所以,情,这世界需要你,是你让人互相帮助,让亲人互相 体贴,让爱人互相关爱,让世界充满温暖。情像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万物,像清净的流水滋润着万物,像柔和的春风抚摸着万物,情穿过岁月的风尘而历久弥新,越过 历史的长河而亘古不变。

情,这世界需要你。

晶莹总结:

散文写作是高考生的必备技能 散文写作要素:描写+感悟 散文写作模式: 擅长写记叙文

——示例1(个人经历+主观感悟)——示例2(亲人经历+情感抒发)擅长写议论文

——示例3(常规议论+文采润色)课外阅读 心灵鸡汤

篇6:如何写好散文的建议

同学们写散文时,往往就事论事,打不开思路;或者平淡呆板,毫无特色。要去掉这些毛病,就要在观察上下功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勤于观察,就是找米下锅;善于观察,就是要抓住各种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征,写什么像什么。抒情散文,往往是借事、借物、借景来抒情,只有观察得细,抓住了特征,抒情才能贴切、自然。

怎样培养观察能力呢?鲁迅说:“留神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我们要处处留心,仔细观察,深入观察,反复观察。训练的方法很多,如写生活札记、观察笔记,练习速写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观察到的事物随时记下来,时间长了,就建起并充实了写作的材料库。

二、巧于串珠,融入感情。

有些同学虽然注意了观察,也积累了不少材料,但写出来只是材料的堆砌,单调平板,毫无感情,把散文写“散”了。要克服这个缺点,就要注意选材组材,像串珍珠一样用一条线索把各种典型材料串起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要学会抓住线索选材、组材,在记人、叙事、写景、议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我们要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观察和体验生活,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三、工于描绘,创造意境。

同学们写散文往往不会具体、细致地描绘,缺乏诗的意境。要避免这个缺点,就要学会具体细致描绘和创造意境的方法。

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怀,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深意和境界相交织,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创造意境,一定要有画面,一定要饱含感情。我们要学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不管是用白描的手法,还是用比喻或形容的方法,都要写得具体,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善于学习,敢于创新。

有些同学在课内外读了不少散文,自己写起散文来却冲不破某些框框,有的甚至是机械地模仿。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时,注意结合自己的情况和自己的特点。“文章最忌随人后”,学习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造。学习前人,要努力超过前人。选材要新,立意要深。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肯动脑筋,恰当地运用寓意和联想,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入手,完全可以从新的角度去选材,发掘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就能使人读了有清新之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上一篇:感恩母亲的手机短信下一篇:校长毕业典礼致辞(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