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2024-07-28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共8篇)

篇1: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45 39

[考试说明]:

1、《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正确

错误

2、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

错误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正确

错误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错误

5、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正确

错误

6、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

正确

错误

7、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

正确 错误

8、良法就是指法律具有正当性、合理性,而法自身所彰显的价值是其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

正确

错误

9、当前,我国社会并不需要秩序和安全。

正确

错误

10、为了维稳,政府不计成本的做法是正确的。

正确

错误

11、当前,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与我国的法治制度不够健全、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

错误

12、对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部分群体,应进行野蛮驱逐。

正确

错误

13、单纯发展经济,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社会秩序问题。

正确

错误

14、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公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法治的价值之一。

正确

错误

15、法治能够给社会提供秩序保障,能够给民众提供安全保障。

正确

错误

16、公权力只是权利不是义务。

正确

错误

17、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法律上是权利义务主体,而不是可以随意侵犯的客体。

正确

错误

18、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

正确

错误

19、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民主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

错误

20、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

正确

错误 21、2009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就法治政府的建设提出了29条具体意见。

正确

错误

2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正确

错误

23、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正确

错误

24、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正确

错误

25、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正确

错误

26、柏拉图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

正确

错误

27、现阶段,稳定社会秩序,除了要不断加快发展经济之外,重中之重就是要强调公平。

正确

错误

28、合法性思维 是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正确

错误

29、城管粗暴执法凸显公平正义思维缺位。

正确

错误

30、规则在适用中具有灵活性特点。

正确

错误

31、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的思想。

以法治国

以人治国

以德治国 以政治国

32、约两千四百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描绘了“法治国”的政治构想。柏拉图

苏格拉底

比奥

亚里士多德 33、1999年,()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

34、()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2006 1999 2010 2007 35、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志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吴邦国

胡锦涛

温家宝

习近平

36、()是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

民法

刑法 行政法

37、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治国。

民法

宪法

刑法

经济法

38、()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

经济优先

政治高于法律

以人为本

39、()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法律

经济

文化

政治

40、()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

胡锦涛

江泽民

毛泽东

41、()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德治 法制

人治

法治

42、()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以德治国

依法行政

43、()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执法公正

立法公正

司法公正

全民守法

44、()是党的宗旨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贯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45、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十八大

46、从法的一般原理出发,权责一致原则是()的要求。最高

合理

基本

不合理

47、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权属

规范性

合理性

合法性 48、2013年3月4日全国政协官方网站指出:针对重大复杂的涉诉非正常上访案件,应建立()制度。

备案

终结听证、评估

报告

审核

49、在听证会结束后,由()人民法院审委会对听证会结果进行评估,综合各方意见和建议提出客观、公正的处理意见,并最终由主管领导签署非正常上访终结意见书。

最高

高级

中级

基层

50、()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51、依托(),各省级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召集上访人、办案人、各方代表面对面沟通。通过各方代表各抒己见,达到明辨是非、化解矛盾的目的。

“信访一级终结机制”

“信访二级终结机制”

“信访三级终结机制”

“信访四级终结机制”

52、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取缔

逮捕

打击

罚款

53、从学理上来看,通过()途径解决纠纷,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底线。

司法

上访

仲裁

调解

54、从执行党的文件,履行党的义务角度出发,需要把()放在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

领导干部

人民

法治

道德

55、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

责任政府

法治政府 法制政府

阳光政府

56、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施

开展

实现

预设

57、依法治国应当与()相结合。

依宪治国

依法行政

以德治国

以法治权

58、()报告明确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十八大

59、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60、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需要坚持()最终原则,捍卫司法权威。

司法 诉讼

调解

复议

61、以下几种现象与制度需要进行法治批判与反思:()。

领导视察中的现场办公现象

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

代表与被代表

非正常上访

62、一般法理强调的真实性原则适用于()。

全部案例的法律适用

具体个案的法律适用

宏观上对一国法律发展的考察

微观上对一国法律发展的考察

63、上访只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渠道之一,此外还包括()等。

诉讼

调解

复议

申诉

64、行政程序则是指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具体讲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做出行政行为所遵循的()的总和。

方式

步骤

时间

顺序

65、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权责统一

66、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是()。

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6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就要()。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崇尚人治和法治相结合

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68、允许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有利于()。

进一步密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人大更好地行使立法权

加强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监督

人民直接决定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务

6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制度 70、法治的价值包括()、秩序、平等等。

民主

自由

人权

安全

71、规则不仅来自于“法定”,也包括 “约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可以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不得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对于法定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必要再用契约重复约定

法定义务和责任是不能通过契约转让的,层层稳定责任制的签约只是明确责任而不是转移责任 72、法治具有()价值,是法治与人治最重要的区别。

平等

秩序

安全

公平

73、法治思维包括()。

合法性思维

权利义务思维

公平正义思维

责任后果思维

74、合法性思维包括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等。

行为的权限是否合法

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

行为的手段是否合法 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

75、法治方式的可能含义具体包括:()。

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推进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各项立法,特别是行政程序立法,也包括健全保障法律执行、运作、实施的各种具体制度,如保障行政公开、公正、公平的各种制度

注重行政执法和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注重行政监督和问责,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权利的落实

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76、实现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政府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行为合法是一切行为的底线

对规则的尊重和敬畏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注重程序的优先性、公正性和终局性 77、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

唯一可以实现的是规则平等

平等主要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不是指法律内容上的相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排斥差别对待

平等还应当包括空间上的平等与时间上的平等 78、所谓平等包括()。

起点平等

结果平等

机会平等

规则平等

79、对规则的尊重和敬畏是指()。

凡事都要有规则 凡事都要先有规则

凡事都要遵守规则

特殊情况下可以不遵守规则

80、执法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依法行政

以德治国

篇2: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题的能力(下)试卷96分答案

10、错误的有2、8、9、10,其余全对;

11-20、错误的有11、12、16、19,其余全对; 21-30、错误的有21、23、27、29、30,其余全对。

35、AADCA36-40、ABAAA

45、ADCBD46-50、CDBBA

51-

篇3: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1 充分认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概念及关系

就行政领域而言,法治思维是指行政管理主体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法治方式是指行政管理主体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运用法律创设的制度、机制和程序推进改革发展,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法治思维强调思维的定式,突出行政管理主体对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的认识,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行政管理主体的各种措施、方式和方法的规定性,突出法治实践和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没有法治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治思维、专制思维、特权思维,其行为方式必然会出现以言代法的家长制、以权压法的官僚主义、徇私枉法的贪污腐败等现象。没有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则难以保障。如果在一个缺乏依法治国的方式、机制和体制的环境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即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高思想觉悟的人,可能由于缺少专门的法治思维训练或者法治环境约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

2 深刻理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是我国今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崭新的工作思路。因此,深刻理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准。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和方式的运用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法治国家的建立,决定着我们党能否依法执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能否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首先,市场经济主体需要依法确立。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要求执政者以法律确认市场主体,确保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市场经济秩序需要依法维护。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一切市场主体不论自然人或法人,不论大企业或小企业,不论其所有制的性质均以平等的资格,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最后,市场经济环境需要依法改善。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我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同时要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流动的资金,国家必须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创造和改善对外开放的法制环境和条件。

(3)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啃硬骨头的工程,是挺进深水区,打破原来利益格局,让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大事。只要我们运用法治思维,坚守法治方式,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错误,少走弯路,把对路走好,因为法治是规矩,是标杆、是灯塔、是航标、是矫正器。只要让改革在法治的规范中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进,就能走直路、走近路,更好地实现改革的宏伟目标。

3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对策

如何在“法治思维”的支配和影响下,运用具体的“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畏缩不前、灰心丧气,也不能盲目自大、胡冲乱撞。那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呢?

(1)树立法治理念,提高运用法制思维的能力。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一定要放下身子、躬身实践,凡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按法律办事,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线,注意剖析个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长期以来,法治缺乏应有权威,一些法律形同虚设,法律实施效果差,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有待加强。首先,领导干部要有一个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增强法律知识,始终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其次,要加大培训方面的投入,通过培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内容,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就目前来看,我国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规和90%的地方行政法规都是由政府机关执行的,这就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规。最后,通过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工作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想,增强领导干部对法的认知,形成法制意识,提升法律修养。还可以通过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使干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磨炼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同时还要发挥各级讲师团的作用,把法制宣传作为讲师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普法层次,为普法工作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

(3)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建立法治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目标、任务、程序、责任;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将法治指标作为干部考核和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坚持奖惩并举,真正使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要对有法不依、滥用职权,造成严重损失后果者,依法问责处理,绝不姑息;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年度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考核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通过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督促干部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决不允许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

总之,执政实践永无止境,执政能力的提高也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为此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概念及关系,深刻理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并不断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养、完善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4: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理念;法律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论述的提出,对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更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高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违法征收土地、违法拆除建筑物,任意侵犯公民正当权利事件,折射出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较为淡薄,这势必影响党的执政水平,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向“法治”思维转变,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律的实效性,做到学以致用。

一、以法治宣传教育为先导,增强法治理念

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增强了法治理念,才能在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从而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需要。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使领导干部提升其法律素养,增强领导干部正能量,进而使领导干部形成法律信仰,增强法治理念。

法治宣传教育以法治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涉及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等方面。让领导干部切实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精髓,切实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离不开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离不开法治思维。以此增强领导干部内心的法律信仰、法律自信,最终在领导干部内心深处形成法治理念。法治理念的最终形成对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法治方式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群众利益为中心,责任与监督并重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权干预决策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有的领导干部遇到应该由法律调整的问题,却运用非法律手段解决,如用行政手段干预来解决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对法律不熟悉、不了解执法程序,不能严格依法执法。这充分说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迫切性。在实际工作中,依法行政是针对全体公务人员的,法治应体现在法律被公务人员的信仰中。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严格执法用法制度,通过落实责任、严格监督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

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权责是统一的。法律赋予领导干部相应的权力,同时也要求领导干部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把责任意识放在工作的中心,无论在何种情形下,要意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所做的任何行政决策都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承担自身做出的行政决策的不利后果,将没有无责任的行政决策的法治意识贯彻始终。

同時,对领导干部的日常行政工作做常态化的监督。没有监督的行政决策必将偏离法治的轨道。通过常态化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深刻体会权责的统一。通过有效监督途径,使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得到提升。其中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媒介,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监督角色,其对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提高作用毋庸置疑。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水平

对于领导干部考核应形成长效化机制。长期以来考核内容中并不包含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等法治内容。因此,领导干部主动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这导致个别本身缺乏法治素养的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需求变得更不迫切。适时完善现有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迫在眉睫。应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完善适应当前形势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提拔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领导干部,树立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对于那些坚持人治思维,违背法治思维的责任人,要依法问责、追责。只有这样,在管理领域摒弃人治思维,提倡法治思维,才能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治国理政的能力

四、以执法为民为宗旨,深入法治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必由之路。更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的实效性,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领导干部应多深入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没有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应将领导干部指派到工作第一线,通过基层工作锻炼,体会执政为民的执法宗旨,通过法治实践不断践行,自身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通过参与解决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的提升,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领导干部通过自身法治思维能力和法治方式的提高,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国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N].人民法院报,2012

[2]缪蒂生.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N].法制日报,2012(12).

[3]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N].湖北日报.2012(12).

[4]王其远.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之浅见[OL].四川法制网.2013.

篇5: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及两者间的相互联系。“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法通常可界定为“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没有法治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治思维、专制思维、特权思维,其行为方式必然会出现以言代法的家长制、以权压法的官僚主义、徇私枉法的贪污腐败等现象。没有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则难以保障。如果在一个缺乏依法治国的方式、机制和体制的环境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即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高思想觉悟的人,可能由于缺少专门的法治思维训练或者法治环境约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在基本概念上就有不少人分不清“法治与法制”、分不清“法人与法定代表人”“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等等常识性概念,因而在行为方式上出现重长官意志而轻法治规范;重上级指示而轻法治原则;重行政效率而轻法治程序;重个人威望而轻法律尊严;重政绩外显而轻群众权益;重上级服从而轻法律约束;重文件圈阅而轻法律学习;重权力行使轻法律尊严等现象。因此,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除了依靠法律知识的教育与灌

输,依靠法治文化的积淀与培育外,关键还在于依靠法治方式的落实与规制,在于法治原则、法治规范、法制体制和法治程序等法治方式的强化运用与刚性权威,在于人们自觉增强法治的敬畏感。

二、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方式上存在的误区。

在实践中,一些地区或部门的干部虽然认识到法治思维对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深远意义,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并没有自觉选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8个方面的误区。

一是迷信人治思维“根深蒂固”,认为法治思维不适应中国国情。有的人认为,法治虽是个好东西,但终究是“舶来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人治”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至今仍有巨大惯性。他们认为,简单的法治思维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奥的儒家道家哲学和礼治传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是迷信权利集中“一家之言”,认为法治思维在于分权,不利于管理。有的人认为,法治思维是西方“三权分立”的东西,与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不符。他们认为,权利的集中行使,才能解决政府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法治思维的分权意识,不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迷信“政策治国”,认为法治思维呆板滞缓。有的人认为,要保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中国速度”,仍要依靠“政策治国”。“文山会海”虽令人难以招架,但因政策制定方向正确、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责任落实、约束力大,故为最佳选择。法治思维要求严格按照繁琐的法定程序、权限议事办事,缺乏灵活和变通,工作实效会大打折扣。

四是迷信上级权威“决断立行”,认为法治思维效率低下。有的人认为,在中国办事,成功与否取决于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意志和决策。下级热衷于向上级请示汇报,主要是争取实际利益,又躲避决策风险;上级机关要求下级加强汇报,主要是维护权威、提高效率。而法治思维追求平等,打破等级和权威,执行力会减弱,效率会降低。

五是迷信社会维稳“土方偏方”,法治思维解困乏力。有的人认为,在维护稳定的刚性高压下,由于社会普遍不信法,法治思维和方法无用武之地,只能依靠各种游离于法律边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甚至明知可能涉及违法的措施,只要“管用”,就可一试。

六是迷信权力行使“利大于责”,认为法治思维责重于利。不少社会精英热衷于跻身公务员序列,除了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环境外,还有公权力附带的个人隐性利益,工作风险较小。如按法治思维“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切都在法治阳光下运行,公务人员除了不高的工资,“灰色利益”则将被严重削减。

七是迷信真假民意“顺昌逆亡”,法治思维难抚众怒。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问题会被瞬间集中放大,在“仇官仇富”的舆论引导下,网络会形成“暴力”,而党政机关及官员往往会成为牺牲品,稀里糊涂被问责丢官。

八是迷信政绩考核“发展第一”,担心法治思维阻碍经济。虽然主流舆论强调不要片面追求GDP增长,但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面前,只能用经济思维和政治思维看待发展与稳定。法治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追求公平正义,当发展与稳定发生冲突时,运用法治思维则本地区、本部门会吃亏。

法治思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理想主义;而非法治思维则是现实中国写照,是实用主义。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再沿袭既往解决问题的各种“非法治思维”和“非法治方式”的老路根本行不通,必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有效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上述重大问题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遵守两个方面质的规定性:一是要通过不断学习,逐渐养成“法治思维”。二是要在形成“法治思维”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能力。

三、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法治思维”的支配和影响下,运用具体的“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畏缩不前、灰心丧气,也不能盲目自大、胡冲乱撞。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坚持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的重要论断,通过贯彻落实宪法实施工作,保障宪法的“生命”,维护宪法的 “权威”。要高举社会主义人权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要以宪法为核心,以现代宪法所

倡导的 “人民主权”、“民主政治”、“限权政府”、“人权保障”、“公正司法”、“法制统一”等等基本法治价值,统率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通过崇尚法治价值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传统,提升法治价值的影响力,逐渐削减各种“非法治价值”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依法办事”、“唯法是从”、“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等具体的政策和规范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各项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打造一个与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相适应的“法治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直指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并成为国家与公民的政治常识。我国已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整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阻碍法治进程的主要问题是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核心是必须增强各级领导和司法人员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形成,不能依靠几个文件和会议,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实践,在“倒逼”机制下,培育和形成法治思维。就我区而言,应重点抓好6个重要环节:

第一,要真抓实干,做到说实话、办实事。

习近平同志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要避免说空话,说大话,否则就会像赵括一样,只能是纸上谈兵,最终兵败而亡,误己误国。我们抓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做到说实话、办实事。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在创新社会管理上真抓实干,努力化解全区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亲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建设“平安颍州”、“幸福颍州”的目标。

第二,要制定“法治颍州”建设基本规划,在顶层设计中贯穿法治思维。

区委要统筹安排,尽快出台《“法治颍州”建设基本规划》,《规划》精神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符合宪法和法律法规要求,重点包括依法执政、依法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经

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均应纳入法治轨道。让全区的各项工作步入到正常、有序的法治化道路上来。

第三,要规范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治区理政体现法治思维。

党委依法执政,要求政策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要求,加大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的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司法机关公正独立行使职权。在自身建设上,要看工作运行机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的要求,任何组织和干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触犯法律底线者必须受到法律制裁。政府依法行政,要求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切实依法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还政于民;要有“作茧自缚”的精神,针对部门实际,制定《行政程序规定》,按章办事,规矩自我;要尊重司法权威,坚持行政不干预司法原则,并依法参与诉讼,自觉履行生效判决。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倡导公平交易,优化辖区内企业外部环境。

第四,要维护司法的公正、独立和权威,以司法力量保障法治思维。全区各级人大、党委、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都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禁以各种名义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给司法机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按照刑事诉讼程序,独立办理刑事案件;法院、检察院严格按照法院、检察院《组织法》规定,规范上下级监督关系和领导关系;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生效判决强制执行力度,提升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形成以党委、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依托,司法机关为主导的社会法治模式。

第五,要创新法治教育、法治文化宣传方式,力促社会崇尚法治思维。

要加强全区中小学校的法治教育,从小学至中学,都应开设有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课;要加强全区国家公职人员法治教育培训,鼓励参加在职大学或研究生法学课程学习,接受系统法律思维训练;要加强普法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到广大的农村,要创作法治文化精品,树立法治建设典型。

第六,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业绩考核机制,倒逼运用法治思维。要建立法治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目标、任务、程序、责任;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将法治指标作为

干部考核和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对有法不依、滥用职权,造成严重损失后果者,依法问责处理,绝不姑息;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考核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篇6: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1、领导干部的成长过程当中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很重要。

正确

2、领导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潜能逐渐变成一个显能的过程。

正确

3、根据“利益衡量”理论来衡量各种利益关系,以便实现利益的均衡。

正确

4、从领导科学的角度来讲,人人都有领导力。

正确

5、据卫生部中国精神卫生中心公布数据:我国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超过1600万;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正确

6、《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正确

7、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正确

8、领导需要解决好“决”和“策”两方面问题,因为决来源于策,策通过决实现,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

9、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10、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

正确

11、党的()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十五大

12、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合法性

13、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打击

14、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现

15、依法治国应当与()相结合。

以德治国

16、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17、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需要坚持()最终原则,捍卫司法权威。

司法 诉讼 调解

复议

18、()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

亨廷顿 丹宁勋爵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19、现阶段,稳定社会秩序,除了要不断加快发展经济之外,重中之重就是要强调()。

平等 公平法治

福利

20、()是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合法性思维 权利义务思维

公平正义思维

责任后果思维

21、城管粗暴执法凸显()缺位。

合法性思维 权利义务思维

公平正义思维

责任后果思维

22、规则在适用中具有()特点。

灵活性 分轨性 专一性

针对性

23、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的思想。

以法治国 以人治国

以德治国

以政治国

24、约两千四百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描绘了“法治国”的政治构想。

柏拉图 苏格拉底

比奥

亚里士多德 25、1999年,()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

六 七 八 九

26、()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2006 1999 2010

2007 27、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志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吴邦国 胡锦涛 温家宝

习近平

28、()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 民法 刑法

行政法

29、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治国。

民法 宪法 刑法

经济法 30、“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告诫我们的。

陈云

31、以下几种现象与制度需要进行法治批判与反思:()。

领导视察中的现场办公现象

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

代表与被代表

非正常上访

32、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权责统一

33、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是()。

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3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就要()。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崇尚人治和法治相结合 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3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制度

36、执法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依法行政

以德治国

37、法治的价值包括()、秩序、平等等。

民主 自由 人权

安全

38、规则不仅来自于“法定”,也包括 “约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可以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不得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对于法定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必要再用契约重复约定

法定义务和责任是不能通过契约转让的,层层稳定责任制的签约只是明确责任而不是转移责任

39、法治具有()价值,是法治与人治最重要的区别。

平等 秩序 安全

公平

40、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

唯一可以实现的是规则平等

平等主要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不是指法律内容上的相等

篇7: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田莉姝* 何铭灏**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最终还是要靠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因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1因此必须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2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依法办事能力是指领导干部按照法律规定的措施、办法、路径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个内在思维活动和外在实践表现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承,对法治建设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作为基础,法治中国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在贯彻法治思维和践行依法治校方面,党员干部无疑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提高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的重要意义

1、公平正义精神是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公平正义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的,更是公权力追求的价值尺度,因为“法律应是善良和正义的艺术。”4公平正义的精神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追求,也是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的应有之义。它要求高校领导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有选择地适用法律,同时反对各种特权。把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作为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的价值追求,可以从理念上对高校办学定位、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及其发展与改革稳定 * 田莉姝,贵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铭灏,贵州大学2014级法律史专业研究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同上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5页。4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方面提供一种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导,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其在协调、增进高校党组织与管理部门、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和社团协会之间关系的作用。以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来指导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可以实现党建的价值效应,特别是对推进以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来全方位占领高校这一依法治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是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

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取得必然有义务的付出,义务的付出也对应权利的取得。高校党员干部在进行依法治校时要不断追问管理机构是否具有制定此种规则的权力,是否具有做出此种管理行为的权利,应当具有何种义务以及学生是否具有做出某种行为以满足学校管理的义务,他们又应当具有何种权利。法定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是法治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存在状态,也是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权利义务法治思维下的对等原则有利于党委、领导班子、党总支部、工会、共青团、教代会、学生会等依法治校主体的地位平等,以平等的地位参与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明确权力边界,保证依法治校的阳光化运作。

3、程序正义是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

程序正义是这样一种法律精神或者法律理念,体现为特定的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和法律授权所作出的与程序有关的行为,是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依法治校要求设计出科学的程序、理性的程序、民主的程序、公正的程序。5首先,程序化运作可以为高校科研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提供规范保障。在程序化中,可以避免出现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保证党建工作机制与与高等教育事业在密切配合与相互协调中创新;程序性的运作方式保障了依法治校长效机制构建。构建一种教育程序、决策程序、执行程序、监督程序并重的制度合力,以一种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的方式运作,保证高校党建和各项行政事务以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运作;从整体上保证了学校各项建设沿着正确的航向来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以公开、公正、合理的程序评估可以对 “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坚决予以抵制,一旦发现严肃处理,并对违反程序的行为进行监督、纠正和责任追究。同时,在权力行使中其过程、5 张文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期,第8-17页。步骤、方式、时限等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正当程序要求,6这种程序性的规定从整体上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工作机制建设、服务教学工作建设,保障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

4、法治思维是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的最终要求

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须通过将程序化、制度化的依法治校路径上升为法律性的依法治校选择,这是高校发展及实践创新的内在需求。以法治的规范性来规避传统高校治理中的人治、德治等社会规范的局限治理,依靠法治、宪法、法律体系形成一种治理的凝聚共识力,保证高效改革与发展的持续性。尊重法律的权威,特别是对工作中选择性的执法、守法现象予以杜绝现象,限制权力的“任性”使用,保证高校各方在法治框架内享受应有的权利和遵守相应的义务。有利于推进高校多领域多层次的依法治理。使基于合理与合法的规则程序来约束权力、监督权力,确保各项教学管理问题有序依法解决,绝对不违反法律。促进各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等法律法规进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肃惩处超越权限范围的行为,保证法律主体在法定的权限内,以符合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保障依法治校。

5、提高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能力是依法治校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校园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高校因行政管理违法而被诉的案件也在增加,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案,黄渊虎诉武汉大学学籍与户籍管理案等,引起了法学界极大的注意。部分高校在招生、学术管理、职称评定、人事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法性规定,校规大于法规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严重败坏学校和师生形象,究其原因,高校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能力不强,缺少依法治校的科学管理机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有的党员干部缺乏权力监督,养成唯我独尊,为所欲为,以“人治”代替“法治”,违法办学、违规招生、违规收费等问题不时出现,学校管理者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展产生了消 6 姜明安:“再论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75-82页。极影响,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改革、全面加快推进依法治校。提高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能力能够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规范办学行为、营造学校教育法制氛围,离不开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有利于增强广大师生法制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

提高高校党员干部依法治校能力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依法治校,在学校贯彻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才能使教学活动依法开展,形成一个符合法治要求的育人环境,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提高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深化普法教育活动,培育法治文化

学法、懂法、用法是提高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的基础,也是依法行政的素质必备。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决定其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学校要仔细地贯彻执行国家教育系统的普法规划,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学校的法制领导组织机构建设,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制教师,实现法制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实现教学计划、教学课时、法制教材、师资力量“四个落实”。7通过法制常识讲座、案例剖析,廉政警不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师生能够感受法治精神,提升法律素质,自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宣传环境。

丰富普法渠道,强化宣传部门职能,通过校园广播、建设党建文化网站,校内报纸、开辟红色专栏、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园地和论坛专题与辩论赛互动平台等,加强对法律和党内法规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以推进党建法治文化的普及化、社会化,增强其对高校党建活动和教学活动的辐射功能,从而多层面地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律知识,吸引高校领导干部及师生广泛参与,逐步形成党员干部带头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不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及师生参与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8

(二)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健全高校法制化管理

建章立制是落实依法治校的关键。构建一套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的内容充 78 楼国平:“浅谈新形势下依法治校的意义和对策”,《高教学刊》,2015年第3期,第48页。

周雄文、吴四江:“论高等学校的依法治校”,《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28页。实、实施有力、监督到位与法制相统一的制度体系制定规章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改革、增强学校的自主权为导向,注重内容的规范治理和权力的运行规范,充分体现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愿望,促使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的认同,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体现它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制定、修订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法”,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是依法治校的制度保障。9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地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学校内的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或者不协调的一些内部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进行及时地修改、废止,以保证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协调、简洁明了。

(三)健全选人用人机制

利用选人用人这一“指挥棒”和“风向标”,激发高校领导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在积极性,达到学法、用法、逐渐养成法治思维的目标。10如在选人用人上重视法律素养,在考核中将法律学习情况作为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逐步推进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把法律知识作为选拔领导的必备条件。

(四)完善监督机制

改进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是落实依法治校的重要抓手。古今中外权力运行的实践证明,制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制度更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方式与手段。学校要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凡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奖惩措施、学校财务的收支状况、干部的选拔推荐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等情况都要通过教代会向教师公布,实行“阳光操作”,推行校务公开,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完善学校基层民主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广大教职工有知情权、参与权、发表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学校的制约监督机制,实现学校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三、贵州大学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的有益实践

依法治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有效保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 9 田承春、谢云志:“以制定大学章程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46页。10 张蕊:“加强高校领导法治思维培育路径举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6期,第92页。依法治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贵州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早在2013年12月30日便制定了《贵州大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依法治校的工作任务,努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工作进程,在提高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指导思想

《实施纲要》明确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宪法、法律和法规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教育部及贵州省教育厅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成立专门依法治校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贵州大学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动、条件保障、检查落实、统筹协调、整改提高和经验推广。同时,设立法律顾问室作为学校日常法律服务机构,对外代表学校处理法律诉讼和各类非诉讼事务,为学校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大额资金使用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为各单位、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参与审定学校规范性文件、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校各类合同、协议,组织法律教育培训等。

(三)依法完善依法治校的相关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

1、学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组织制订《贵州大学章程》,并设立专项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大学章程内容进行论证和分析,保证章程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又体现学校自身的鲜明特色。在基础上,又根据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贯彻落实。

2、依法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学校依法健全学校的领导体制,明确学校党的组织、校长及行政组织、其他群众组织的职责权限,建立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制订并完善《贵州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和《贵州大学关于落实学校领导班子“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暂行办法》,明确党委决策的内容与程序、校长管理 的内容与程序,在民主政治生活中逐步明确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既确保党委对学校的统一领导,又同时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通过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决策的慎重性和合理性,从而有效防止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和权力失控,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

3、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切实保障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认真抓好教代会代表提案工作,督促提案的回复和落实。

4、依法建立完善校院两级辅助决策与咨询机构,设立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类专门委员会,对于重大事项决策和专项议题,根据规定程序,提交各委员会讨论,提出咨询意见建议,形成决策方案,充分发挥专家教授治学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反腐败体系构建工作,全面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一是加强教育,形成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学校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治校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强化监督,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三是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党风和校风建设的工作重点,切实维护全校师生员工的合法利益。

6、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进一步改革完善学校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制定涉及学生利益的管理规定,并充分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

(四)依法规范办学活动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实施素质教育。依法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良好。教师和学生无严重违纪和刑事犯罪行为。

依法促进和谐绿色校园建设。学校以“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二期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绿色文化生态,塑造和谐校园品牌。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文环境,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大力弘扬平等意识,学校在体制和制度上落实和体现师生平等、性别平等、民族平等、管理者与师生平等的理念。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聘任教师,依法提供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相关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通过校内民主管理机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申诉制度。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对违纪学生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尊重学生隐私权,按照国家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明确学生处分的事实要件和程序,保证当事人的知情权。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与监督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制订《贵州大学学风建设实施细则》,依法建立健全保障师生研究自由、学习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体制、机制。健全学术评价制度,保障各种学术评价机构独立开展活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程序。

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工作。通过校园办公网和各单位、部门主页,及时公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涉及师生员工权益的重要事项,注重公开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和监督投诉渠道,涉及学校招生政策、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不断增强学校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

(五)完善学校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

把法治作为解决校内矛盾和冲突的基本方式,建立并综合运用调解、申诉、仲裁等各种争议解决机制,依法妥善、便捷地处理学校内部各种利益纠纷,依法健全校内纠纷解决机制。

完善教师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制订《贵州大学听证制度实施办法》,引入听证程序,尊重和维护师生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贵州大学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学校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对象与要求、工作步骤与安排、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等,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 育,作为推进依法治校,加快学校改革和发展步伐的一项重要任务。

注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利用校报、广播电视台、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参加普法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大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

注重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把大学生法制教育纳入正规教学,充分发挥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成立贵州大学法制宣传教育讲师团,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开展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廉政法制文化建设。与省、市、区司法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定期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加强案例警示教育。进一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有效监督,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推进依法行政、依纪办事。

依法治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提高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法律手段是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只有以加强法治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家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而能否依法行政则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是否具备依法治校的能力。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行为能力不足、法治环境缺失,这些均有可能导致了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欠缺,影响依法治校的效果。本文着重通过对高校中的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研究,结合贵州大学的具体实践,以期对当前高校中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治校能力有一个客观的描述,发现尚存的问题,并探索提升高校中党员干部贯彻法治思维、进行依法治校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本文未能就所有问题都作出探索与研究,可能存在疏漏与错误,在一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湛中乐:《公立高等学校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王宪波:“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长白山日报》,2014年11月28日,第005版。

6.罗丽华:“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与展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7.王福友:“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学术交流》,2013年第9期。

8.缪蒂生:“全力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中国司法》,2013年第1期。

9.李步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迈向法治新时代”,《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

10.徐显明:“确立依法治校理念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5期。11.唐景莉:“深入践行依法治校理念——访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期。

12.刘新军、许放:“试论高校依法治校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3.陈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7日,第007版。

14.王克群:“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前进》,2014年第12期。

15.王丽:“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智富时代》,2015年第4期。16.李茂春、吕丽梅:“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求实》,2013年10 期。

17.李芳尚:“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湖北省社会科学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18.刘志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发展”,《奋斗》,2015年第3期。19.田承春、谢云志:“以制定大学章程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0.楼国平:“浅谈新形势下依法治校的意义和对策”,《高教学刊》,2015年第3期。

21.李茂林、刘玉威:“大学依法治校的意义、问题与路径”,《北京教育》,2015年第3期。22.张蕊:“加强高校领导法治思维培育路径举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6期。

23.储著斌:“推进高等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3期。

篇8: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着特权意识和特权行为, 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发挥领导干部的社会服务作用, 侵害国家利益, 同时还会激发多种社会矛盾, 这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悖。为了尽快实现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的强化, 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当中第一次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了要求, 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一、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必要性

1. 为“依法治国”提供支持。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要想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确保社会良好发展秩序, 就必须要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领导干部是国家行政机构的地方代表, 对于民众而言, 领导干部所代表的就是国家权利。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不仅能够提高领导干部解决社会矛盾的效果, 同时还能够为地方法治环境的构建带来典范作用, 使民众深刻感受到法治对生活的积极作用, 从而促动民众做一个守法公民, 为“依法治国”提供支持。

2. 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评价领导干部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同时也是影响地区发展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实现法治之前, 我国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而引发的国家利益受损、民众权益受损的情况屡有发生, 但由于没有法治约束, 许多领导干部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之后, 领导干部的决策不仅有了法治意义上的指导, 同时问责机制也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会站在更为科学、客观的角度上来进行决策, 就会避免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政绩或个人利益而进行决策的情况出现。从领导干部主管角度上来看, 法治席位与法治方式的建设, 能够实现对他们执政能力的提升, 提高了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策略

1. 建立法治培训机制。要真正实现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的强化, 就必须要先让领导干部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法治的意义。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建立起法治培训机构, 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 来让领导干部能够真正的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并学会如何正确的利用法治手段来完成对社会矛盾的解决, 为法治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 党校、干部学院等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基地, 已经逐步开展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培训, 培训效果相对较好, 但仍有部分领导特权意识观念根深蒂固。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方式的制度化培训, 来实现一个长期性的教育, 使他们能够真正的从观念上实现改变, 逐步形成法治思维。

2. 建立依法决策机制。建立依法决策机制也是实现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强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都在领导干部决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权利约束与监督机制, 以至于造成了许多决策性失误, 这既损害了国家利益, 也侵害了公民权益。为此, 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依法决策机制, 以召开听证会来作为监督领导决策行为的重要方式, 确保每一项领导决策都必须要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 从根本上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避免决策失误的出现。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加大力度推行行政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起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的法律顾问团队, 在制定重大决策时给予正确的法律意见, 发挥出依法行政的积极作用。

3. 建立决策问责机制。建立决策问责机制也是实现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强化的重要途径。在过去几十年, 我国因缺少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而导致领导干部盲目追求政绩、以权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的社会形象, 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利益巨大的损失。为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 对领导干部进行一种强制性约束与引导, 俗称“倒逼机制”。为了确保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的有效性, 我们要确保问责机制与法治原则、决策权、决策责任相统一, 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来确保问责机制的有效性。针对政府部门人员结构的特殊性, 还需要建立下级对上级领导干部的问责机制, 为问责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4.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是实现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当中, 为了确保法治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就必须要先建立起法治建设指标体系考核标准和相关程序。在进行考核标准设计时, 一定要明确界定考核主体, 通过实行层级考核的方式来确保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并通过设计层级指标来确保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考核程序设计方面, 应参考法治建设相关内容, 对考核项目予以确立, 确保考核项目与法治建设的相互衔接。考核方式可以从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从根本上保证考核机制的全面、客观、科学、有效。

结语

综上所述, 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不仅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服务价值, 同时还能帮助领导干部更好的进行自我约束, 避免特权意识、特权行为的出现, 其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实际工作效果, 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健全的决策机制, 并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使领导干部能够真正建立起法治思维并能够用法制方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为法治社会的有效构建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信贵.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建设的具体路径探析[J].领导学, 2013, 10:14-15.

上一篇:镇小学工会2009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部编版一年级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