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经典诵读发言稿

2024-05-15

幼儿经典诵读发言稿(精选14篇)

篇1:幼儿经典诵读发言稿

张洪镇中心幼儿园

大 一 班

秦 雨 薇

2018年10月17日 尊敬的给位老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大一班的秦雨薇,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老师,我爱我的同学。老师经常教我们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老师还教我们读《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知道了,不能浪费时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读到了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知道了千万不能浪费粮食!

虽然我们还小,但从经典文化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们立志学习经典文化,传承国学精神,让中华文化在我们的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

谢谢大家!

2018年10月17日

篇2:幼儿经典诵读发言稿

潘:尊敬的各位老师 苑: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苑:国学经典,诵读不衰。

潘: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苑: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潘:诵读国学经典,彰显华夏文明。苑:弘扬民族气概,展示自我风采。

潘:感悟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每个人的心理; 苑:感悟经典,让传统文化生长在我们的精神家园。

潘: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齐诵经典。让我们寻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古人的教诲,吟诵圣人的篇章。

合:三年级七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经典朗诵现在开始!

一、下面请欣赏《笠翁对韵》

二、接下来,请欣赏“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主题朗诵

1、首先,是由男生带来的《多彩生活》—-子曰:男生齐声

2、潘: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苑: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合:下面请跟女生们一起走进名人;—日出而作:女生

3、欣赏了如此厚重的文化精粹,相信大家一定意犹未尽,下面请欣赏全班联合带来的《秋日絮语》——全班齐诵

三、谢谢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朗诵,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暑假生活的充实,下面请各位老师观看我们的暑假作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窗边的小豆豆》,我们与父母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了浓郁的家庭气氛。

有人说,秋天是遍地金黄;有人说,秋天是硕果累累,那么孩子们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下面请欣赏《秋天的故事》。

每天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享受温馨的亲子阅读,是如此的快乐,放在此处的正是我们的作业《马小跳学数学》,请大家欣赏。能写一手工整的字,是以后人生生涯中绚丽的一笔财富,下面请欣赏我们的书法。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让我们一起探寻七夕节的历史(手抄报)。

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自己的劳、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现在请欣赏我们的手工作品。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潘: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苑: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书香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生合: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让我们祝愿:中华经典绽放校园!

篇3: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经典诗文诵读

关键词:幼儿师范生,经典诗文,诵读

一、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和现状

(一) 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

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幼儿教育。 人生百年, 立于幼学, 幼儿教育具有启蒙性、奠基性、不可逆性。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作为为学前教育输送师资的幼儿师范学校, 对在校幼师生经典诗文、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 “经典”一词, 《辞源》对其解释为:“典范的经书。”《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诠释为:“权威的著作。”经典即经典诗文, 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 “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贤文。 “经典诗文”富于哲理, 发人深省, 语言精粹, 极富情趣。

(二) 经典诗文诵读的现状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是语文教师表现出来的素质令人担忧,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高校年年扩招, 普高热的持续冲击,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师文化课教研关注力度不够, 幼师范学校儿固有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仍然存在, 文化课教研活动普遍偏少, 对广大幼师教师进行进修培训的机会更少,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见过新课标, 何谈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行为。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一本教材, 一本教参, 一份从网上下载的教案, 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学计划进行,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做合理调整。 这样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语文素养不高, 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幼师不同于普通中学,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的起点不高, 有不少学生甚至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

针对经典诗文诵读现状, 笔者开展了“诵读经典诗文”调查。 这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知识具体了解多少, 对诵读经典诗文是否感兴趣等。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 并进行总结, 形成研究的理论依据。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 诵读古诗词处于半自觉状态, 主要靠老师的催促, 学生诵读的时间不固定。 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 以读教科书上的古诗词为主。 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 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学校很少开展古诗词方面的活动, 学生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但调查发现, 学生普遍认为语文不是“闲学”, 他们认为学好语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所以要学好语文,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遗产。 87%的学生都希望学校开展经典诗文学习活动, 92%的学生都认为中华的传统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 由此可见, 学生愿意学习经典文化, 愿意诵读经典诗文, 愿意接受人文的熏陶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经典诗文诵读实践研究的预设目标和诵读内容

(一) 经典诗文诵读实践研究的预设目标

1.用经典诵读为幼儿师范的师生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用洋溢的书香感染熏陶每个人, 在校园内兴起读书学习的热潮。 以经典诵读为抓手, 通过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系列活动, 努力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让师生“以经典为伴, 与圣贤为友”。 在吟诵的乐趣中, 受到教育和启迪, 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综合素养, 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2.打造具有幼儿师范特色的经典诵读模式。 幼儿师范教育有鲜明的特色, 幼儿教师有鲜明的职业特点, 本研究旨在实践中探索适宜的经典诵读内容与开展诵读的方式。

3.在实践中探索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教师口语教学和幼儿文学教学等课程的关联点,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幼儿师范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第四, 丰富校本课程的建设, 促进幼儿师范学校在新形势下的内涵发展。

(二) 经典诗文诵读阅读素材研究

经典诗文包括中国古典诗文和现代诗文。 选取的原则是精选精读, 取其精华。 我国的经典诗文浩如烟海, 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类经典诗文, 特别是其中一些典籍多有精华, 但也会夹杂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糟粕。 所以, 一般采用“洁本”的方式选读其精彩华章而非全读, 以利于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研室专门成立了经典诗文素材搜集组, 大家认真筛选、研讨, 针对幼师学生特点选取较为适合的篇目, 编成了《经典诗文诵读读本》。 读本基本按照中国文学史顺序, 分为千古风骚、汉乐府诗和南北朝民歌、盛世之音、古代散文、古代神话寓言、现当代散文、现当代诗歌等七个板块。 虽然读本有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改进, 但经试用, 很受学生欢迎, 填补了学校校本教材的一项空白。

三、经典诗文诵读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 学生活动

1.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增加诗词积累。为此, 我们在班上经常举行诗词诵读、为诗配画等活动,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每四人一组每周推荐一首古典诗词, 在班里进行讲解鉴赏讨论, 并要求全班同学进行比赛背诵默写, 以此增加积累量。

2.加强学生课前的预习, 多朗读, 可配乐, 可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调查显示, 部分学生建议强化预习和诵读环节。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这两个环节, 但检查和落实还不够, 因此, 根据调查反馈意见, 今后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大检查落实力度。

3.化整为零, 阶段性地安排鉴赏的目标。 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对此我采取化整为零的目标达成方式, 先是诵读积累, 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注意从题目挖掘隐含的信息, 如学习 《归园田居》时, 学生就会发现一系列问题:作者之前住哪儿、为啥要归园田、归园田之后如何等, 这时学生势必要探究, 就有可能结合注释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做到知人论世。 紧接着意象的找寻、意境的把握就很轻易了。 最后让学生归纳作者的写法和鉴赏诗词的步骤。 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词的鉴赏步骤及方法。

4.以鉴赏优秀的古体诗、曲词为示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古体诗中的名篇如《将进酒》, 可以播放名家如濮存昕的诵读视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让学生自己体验诵读, 以自评互评的方式促进朗读,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体会古体诗的韵味和魅力, 使学生的鉴赏范围和兴趣更加广泛。 诗歌与很多艺术形式之间有着相通之处。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诗情画意, 根据这一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为一首诗配一幅画, 配一段背景音乐, 或谱上曲吟唱, 或根据音乐和诗的意境编一段舞蹈, 喜欢书法的学生可以把古诗写成书法作品, 如果有条件, 就可以利用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录制电视短片或制作电脑动画。 如可为柳宗元的《江雪》画一幅画, 可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 》并编舞蹈。

5.改变体裁, 想象体会。 让学生发挥想象, 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 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描绘的事物、景象串成一篇散文。 通过对散文的体会, 并与原诗进行对照品读, 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 学生能突破狭隘的思维空间, 得到一番美的熏陶。

6.实战操练, 多组织课外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可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活动等。 这样, 学生赛得开心, 古诗词背诵、默写的效果显著。如我校先后开展了“五月的鲜花”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迎国庆”诗词创作大赛、“畅想生命、展望未来”散文创作大赛等大型活动。 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发挥特长的机会。

(二) 经典诗文诵读与教学研究

诵读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汉代杨雄强调:“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朱熹主张:“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之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清代的唐彪也曾说过:“读书须将本文熟读, 字字咀嚼有味。 ”熟读成诵, 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前提。 “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 我之文也。作文时, 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吾所欲, 应笔而出, 如泉之涌, 滔滔不竭。 ”可见诵读之重要。 学生对诵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喜好程度, 诵读的质量和数量, 以及教师对诵读的认识、诵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等情况都令人担忧。 可以说, 诵读教学从教师到学生, 从观念到认识, 从方法到过程, 都存在很多问题。

教无止境, 学无止境。 笔者将继续做好经典诗文朗诵教学的研究, 努力提高自身文学与文化素养, 提高教学水平, 为幼师语文教学的发展、为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更为祖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扬雄.答恒潭论赋书.

[2]朱熹.朱子童学须知.

篇4:幼儿经典诵读发言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教师为幼儿创设愉快、宽松的游戏氛围,幼儿在这种气氛中才能爱听、愿念、肯读,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的经典魅力。教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让幼儿能从画面或动画中形象地理解经典诗词的含义,再安排幼儿进行一些情景表演,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去感受。

二、点滴渗透,不求甚解

3~6岁是幼儿记忆的最佳年龄,所以背诵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前幼儿在学习经典诵读时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其含义,在熟读经典诗句后感受经典诗句的韵律,抑扬顿挫、气定神闲、摇头晃脑,让幼儿遨游于经典之中,感受经典。那么,在理解诗句的大概含义时我们就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具体事情渗透给幼儿,比如说弟子规中的“出必告、反必面”就是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也需要学习的优秀品格。在教师的讲解、启发、梳理下,一字、一词、一句地反复吟诵、体味,幼儿慢慢就能内化吸收,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秀品质,那么,我们国学经典的学习也就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形式多样,感受经典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对学前幼儿来说一字一句死记硬背会显得颇为枯燥,会让其失去兴趣,滋生厌倦心理。所以,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老师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游戏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可以开展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比赛中获得更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开展亲子诵读、经典诗歌比赛等,多途径地让孩子接触到国学经典,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融知识、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渗入诵读经典活动中,就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经典活动变得生动盎然起来。

篇5:经典诵读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您好:

我是汶上县次丘镇高庄小学的校长,在此仅就我校 诵读经典的做法做一下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国学经典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从古典名著中,我们领略到的不只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其中的经典华章丰厚了我的文化底蕴;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不同思想流派启迪了我的多角度思考。我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诗经》《老子》,一起咏诵《正气歌》《春江花月夜》《陋室铭》。我在“四书”里探求教育的大智慧,与仁慈的孔孟、睿智的老庄对话,感悟人生的哲理。中华古典文化向我开启了一扇门,那是一扇文化的门,一扇道德的门。带领我的学生走进这扇门,去领悟博大精深的先人智慧,去体会修身立命的处世哲学,去探索兴国安邦的精妙谋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阶段学生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则正蕴含着优秀璀璨的教育精华,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论语》等等,这些内容对人的行为习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在人性还没有被社会思想混杂,记忆力还是最强的童年期,让孩子们适量背记一些古典精华,其实,诵读经典,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她其实是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爱国实际行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高、文化修养的提高。因此,我校将这些国学经典同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以国学经典为载体,以身边的典型事例为切入点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特色。

1.从优化环境入手,让师生生活中充满圣贤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认知能力。为此,我们在学校教室内外、走廊、楼梯,悬挂各种图文并茂的经典句段、格言、诗文;制作巨幅古典文化情境牌匾等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传颂经典,本学期已在校园广播上播放到论语的第二章——为政第二。

2.号召全体教师做与书为伴的教师。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我们还将特色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将其纳入教学管理。以特色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支撑夯实特色教育,实现 “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的有机整合。

3.从引领学生入手,让经典与学生终身为伴。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每日课余自觉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学经典的兴趣,指导学生对照经典中的精髓思想,来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继续推行“晨读、午写、暮颂、晚省”的诵读模式,4..我们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开辟每周一行、每周一故事这些程序,由少先队辅导员将本周的行为重点,结合经典名句,带领同学们学习,同时讲一讲中华圣贤故事、爱国故事、寓言故事等,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活动的组织,亲身的参与,让学生逐渐明白了“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让他们爱心浓浓,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爱长辈,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

5.与比赛活动整合。我们在开展“征文、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基础上评选“诵读经典之星、诚信之星、合作之星、礼仪之星”等。同时,每个学期还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展示评比活动,如古诗文配画、书法、个人诵读、集体诵读、主题班会和板报设计等。

我们尊崇和宣扬的是千年积淀的精华,凝结着睿智的光芒。在晨光熹微中漫步在古人的思维之中,你会发现原来这里别有一番洞天:经世治国之道,至理至正名言,正以一种俯瞰的态度让你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在引领诵读的体验中,我们欣喜于收获一种感悟,收获一种心态„„

篇6: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琴棋书画到礼乐射御,从孝悌忠信到精忠报国,从厚德载物到止于至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淮阳中学为推动教师读书,在三三九活动中开设“博览群书”奖,每个学期通过演讲的形式选出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在教师中间形成了读书的热潮。针对学生,我校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结合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间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各个班级开设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到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在吟诵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经典文化的精髓,使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具体实践中,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口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校园本来就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国学经典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我们需要弘扬和发展的。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达到教学相长,提升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补充教师精神文化食粮,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石,随着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质量也会相应的提升。

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上,我们主张内容的多元化,在诵读好必读书目的同时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恰当的书目,促进学生阅读。在学校的教学实际中,我们的国学经典诵读不能停留在“诵读”的层次上,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从内而外地受到先贤圣人的影响,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通圣人礼,知天下事,并且从行动中表现出来。通过经典诵读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从言语举止,行为习惯、内在修养、内在气质上都能够上层次。

我相信,只要我们站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的高度,站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高度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熔古铸今,就会使我们的广大青少年得到美好的文化滋养,重整中国人内在的理想、良知和秩序,创造一个海晏河清、祥和安乐的社会。

篇7: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发言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全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需要诵读国学经典,需要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在传承中涵养。惟其如此,才能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中国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小学生应该自觉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来熔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奠定自己的文化根基,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在我校今天正式启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之际,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一、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诵读优秀经典篇目,并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

二、让读经典,颂经典成为我们日常学习的一部分,以各班语文教师为国学经典指导教师,以课前二分钟及早自习为主阵地,让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的学习。

三、坚持与同学,家长分享交流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在各班举办《国学启蒙经典》诵读选拔赛,并选出代表推荐参加市校级诵读决赛。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诵经典美文,扬中华精神,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

篇8:幼儿经典诵读发言稿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篇9:幼儿经典诵读发言稿

1998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就倡导孩子要“从小沉浸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学前教育虽然在此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中,仍可以深切感受到幼儿接触、感受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

但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有效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凸显经典诵读活动的价值等方面还有待研究和解决。我园开展《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园本研究》课题研究,着重对“活动实施的策略”进行探索,从选材、环境创设、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了研讨。

二、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

1.内容选择:“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国的经典古诗文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做到不主观臆断;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多层次地选取经典教材。

(1)教育性及品质培养

一些经典小故事往往蕴含许多教育寓意,结合《我们都是好朋友》《亲亲热热一家人》《准备做小学生》等主题活动,通过听经典故事诵读三字一句两字一句的《弟子规》,吟诵诸如《游子吟》等古诗,让幼儿获得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启蒙道理。

(2)从传统节日人手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有趣的典故、独特的风俗。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习俗的发扬。于是,我们将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古诗诵读结合起来,如春节选择古诗《元日》、清明节时选择古诗《清明》、重阳节时选择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多层次地选择经典教材,使得经典诵读内容“百花齐放春满园”。将经典诗文渗透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使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幼儿心田。

2.环境营造:“一树梅花万首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使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让家长和孩子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我们要做到诵读活动环境的多方位营造。

(1)幼儿园诵读大环境的创设

在楼道中布置了诗配画,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幼儿时时展示经典诵读的内容,吸引了幼儿和家长的眼球。每天上下楼梯时老师会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读一读,认一认,学一学。家长在接送幼儿时常常会停下脚步朗读画板上的古诗文给幼儿听,让幼儿处处沉浸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之中。

(2)班级诵读区域环境的创设

老师对班级小环境也要巧花心思进行创设。在活动室的角角落落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如“经典诵读屋”“经典图书角”“经典对对碰”“经典小舞台”等。我们在这些区域里摆放自制的《三字经》故事书、唐诗棋谱,三字经接龙卡、表演道具头饰……环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兴趣。在区域里,幼儿自由、愉快地玩乐,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一树梅花万首诗”,诵读环境的多方位营造,让每个幼儿和家长都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参与经典诵读活动,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感受到“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3.教法探索:“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观点注重“因材施教”。而现代教育思想也认为“教无定法”。特别是对于幼儿,经典古诗文中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深奥的内容,非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低的幼儿所能理解。幼儿刚开始接触,出于新奇,他们会很认真。但若一直按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活动,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只有顺应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多样性、游戏性的活动,才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1)故事表演法:多方位参与、寓教于乐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为了让幼儿能理解经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将经典内容编成一个个贴近幼儿生活、道理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如:在教授《三字经》片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时,教师融入了“周处改过”的故事,并添加了人物对话,让幼儿一听就明白了是非对错。

(2)愉快诵读法:你方唱罢我登场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在学生感受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再创造活动,在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上,我们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诵读,一方面可以巩固幼儿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节奏韵律感。在诵读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有节奏诵读、配乐诵读,两个幼儿对读,接句诵读,接字诵读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幼儿读的积极性,营造“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诵读氛围,渐渐地,“古诗文诵读接龙”。“古诗文配乐诵读”“诵读打擂台”将成为幼儿喜欢参与、愉快参与的活动。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要做到多角度、多手段,做到“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让幼儿在生动的情境中,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领略古诗的内涵与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经典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注:此文为课题《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园本研究》相关论文。

篇10:经典诵读培训会发言稿

今天的培训很成功。

通过培训,我感觉到我和老师们的心更近了。

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们满怀希望迎来了美好的今天!

每一次面对大家,我都不由得想起我们的过去。

记得五年前,阳光幼儿园刚刚起步,面对寥寥无几的孩子和一大堆外债,我迷茫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对于自己的选择,我后悔了,肠子都悔青了,却再也回不到原来那种轻松的生活状态了。

我哭啊,没有人听见我的哭声,于是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总感觉自己的人生走到了最低谷。

记得2007年的10月1日,为了体验生命,我去了xx省香河县,看望了1992年去世的周凤臣老奶奶,这位老奶奶虽然去世15年了,但她的身体已变成了金刚不坏体,她用自己的奉献人生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使我对人的生命更加敬畏,我突然意识到:在生命面前,我的困难什么也不是。

于是,我一天天地熬啊,头发都熬白了。

让我欣慰的是:在我最最困难的时候,老师们始终和我在一起,我们一同坚守着我们共同的家园——阳光幼儿园!

阳光总在风雨后,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我们共同学习,我们一起飞翔;我们诵读经典,我们共同成长。

我想说:亲爱的老师们,岁月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却带不走我们的真情。

今天,当我站在这里的时候,我再一次地感动!

因为,经典诵读课程带给我们生命的成长,这个课程也在时时刻刻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因为有了这个课程而幸福和快乐!

感谢老师们带给我如此多的温暖和感动!

感谢从我们幼儿园离开的每一位老师,她们曾经和我们一起创造了阳光幼儿园今天的辉煌!

感谢我自己,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心,才使我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感谢曹老师,把我带进国学的殿堂,让我的灵魂找到了归宿!让我们的幼教之路更加宽广!

让我们在爱的阳光下共同成长吧!

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篇11:中心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活跃园内的文化生活,展现幼儿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12月23日下午,红庙中心幼儿园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在园长的致词之后,各班幼儿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水平,诵读内容为优美童谣、礼仪儿歌、《三字经》、《弟子规》等,将我国古今的经典故事、名曲、礼仪穿插其中,幼儿边吟边唱,边诵边演,自然习得礼仪经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倾听和跟读经典国学。

通过该活动的滋养与熏陶,幼儿园更加增添了几分书香气息,对于从小加强幼儿国学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幼儿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教育了幼儿一部分做人做事的道理。

篇12: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人人学讲普通话,个个争当文明人”

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2日

活动地点:

泊林映山幼儿园多功能厅

参加人员:

大一班全体幼儿

活动规则:

1、咬字清晰,声音响亮

2、普通话标准

3、有一定的表现力

4、自然大方不怯场

活动目标:

培养孩子喜欢经典古诗文、传统的小故事的情感。

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提高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力。

让幼儿养成沟通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活动设计意图:

普通话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泊林映山幼儿园开展大班经典诗文朗诵活动。中华经典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后的人类智慧结晶。经典的古诗文、传统的小故事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提高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形成浓厚的人人自觉讲普通话的氛围。

活动内容及安排:

1、“小小推普员”活动。

选取一名幼儿作为“小小推普员”参与推普活动。在班级用普通话跟老师小朋友练习朗诵诗歌。

2、“诗词诵读”比赛

在为幼儿营造一个学说普通话、敢说普通话、会说普通话、勇于表达的语言氛围,提高幼儿的自信和勇气,能生动、有声有色的讲述诗词、诗句、故事。

活动奖项:

篇13:传统经典的诵读规范

关键词:传统经典,诵读规范,论语,诵读情景

一、引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浩如烟海, 这既根源于悠久的历史, 也立足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00多年前, 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形成了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为主的宏大的国学体系;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 但还是形成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向心聚合的文化体系。

(一) 韵文化和散文化。凡属中国文学之类, 大概不出两类文本形式:另一类是韵文化的文本, 另一类是散文化的文本。

1.韵文化的文本。韵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一是体例规整, 每句字有定数, 偶有错落变化;二是韵律精致, 甚至精严, 每句或数句必有相同韵相押, 或邻韵、近韵相押, 朗朗上口;三是语法超脱, 古汉语本就语法灵活, 但韵文化的文体形式语法更加灵活———有时名词单独成句 (如“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 有时形容词单独成句 (如“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有时没有主语 (如“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

2.散文化的文本。散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一是与生活语言接近, 是生活语言的规范化呈现;二是不拘形式、不拘音律, 形式完全为内容服务;三是语法宗经[1], 虽然变化灵活, 但是遵守惯例, 在遣词造句、章法结构上, 学习先贤文章。

按照韵文化和散文化的归类, 不能武断地将辞、乐府、赋、诗、词、曲、史传、杂文、颂赞、祝盟、论说等文体归到两类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表述为“某文本某某化”, 但不可说“某文本属于某某化”。因为散文化的文本, 也有韵文的特质。

(二) 诵读概述。《说文解字》说:“诵, 讽也。”、“讽”是“背”的意思, 意味不照书念;但是《周礼·春官宗伯下》说:“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诵、言、语”, 注曰:“背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字面上看, 诵和讽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其实这是误读, 《周礼》这六个字是先秦时期贵族子弟学习乐语的六个阶段, 亦即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故“诵”在“讽”后, 是说学习者能背记经典后, 就要以“诵”的形式去强化它。“诵”的表现形式, 注解当中写的很清楚, 要“以声节之”。通俗讲, 可能是“声音要有抑扬顿挫, 要有起承转合”, 不同于平常说话;进一步讲, 如钱基博先生所说:“盖诵者讽其文辞, 读者籀其义蕴”, 诵更侧重于背诵时诗文的语词、语句、语序、文法、文势、文气的彰显。至于“读”, 古时和“籀” (音zhòu) 、“抽”同义,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读与籀曡韵而互训。庸风传曰。读, 抽也。”“盖籒抽古通用。”又曰:“讽谓背其文。籀谓能绎其义。”意思是:“讽只是背诵文字, 而籀 (读) 更能够理会文字的意义。”这与上文钱基博先生的话是一个意思。因此“诵读”是一个偏正结构, “诵”是修饰语、“读”是中心语。诵读的核心在于解读文字的内在含义, 而诵读的形式是“诵”的标准, 要背、要以声节之、要体现文气。凡诵的种种妙处, 加诸读之上, 为使我们读经典, 从口头言语上更全面地观照经典的形式, 但核心还是内容的理解。诵读不同于朗诵, 朗诵是近代明确的一种表演活动;也不同于吟诵, 吟诵的形式是吟, 有特定的规矩。诵读在先秦时代, 是一种学习方式。《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学 (郑玄注, 教也) 世子及学士, 必时。春诵, 夏弦, 大师诏之。”《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 学乐、诵诗、舞勺。”诵读在今天, 也更多地为学习经典服务, 是使我们更加全面理解经典的一种方式, 不仅仅是以目读, 还要以口诵。“读”为解其意, “诵”为明其志。

二、句读

在古书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按照正确的意群来节之的话, 是: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个符号, 是古人断句用的符号, 在这里先用来表示声音的节制处, 意思是在这里, 声音要停顿。这样节制声音的话, 就很明显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了。“子夏说:对妻子, 重品德, 不重容貌;侍奉父母, 能尽心竭力;服务君主, 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 说出的话要守信用。这种人, 虽说自己没有学习过, 但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可是如果不按照正确理解节之的话, 就如下面: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那意思就变成了:子夏说:“贤人和贤人交换容貌。侍奉父亲, 母亲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 能够豁出性命。和朋友, 互相说话而守信。虽说他没有学习我, 但一定学过了。”这就四六不通了。可见, 以声节之的重要性。不仅要节出来, 还要节得准确。

(一) 句读的概念。古人还没有现在这么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 读书的时候要靠自己的理解, 进行断句。古人写字是从右到左, 从上到下写的纵向排列, 所以他们断句的标点符号是为了适应这种书写方式。当时断句一般只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句”, 即在句子终了的时候, 画一个“。”;另一种是“读” (音dòu) , 语句未完, 但是句中有转承的地方, 就画一个“、”。如果按照古人句读的方法, 上文的那句话, 就应该这样表示声音的节制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二) 句读规律。如何正确地对古文进行句读, 综合前人成果, 总结为以下几种样态:

1.虚词句读。古文在句首、句尾会有很多语气词, 如“夫”、“矣”、“哉”等, 这些不代表实际存在客观事物的词, 通常称之虚词。在句首遇到语气词, 夫 (且夫、若夫、今夫、故夫) 、盖、唯 (维、惟) 等, 一般要在后面停顿。如: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论语·述而》) 。有些语气词会出现在句尾, 也、矣、焉、尔、耳、乎、与、耶、而已、者也等, 这些词的出现代表一个意群的完结, 需要停顿。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

2.韵脚句读。在读古文经典, 遇到同韵或临韵的字, 这就要注意, 很可能这些地方就是断句的地方, 特别是韵文化风格很明显的文字。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这样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菁菁。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正印证了论断, 它每段中有韵文化的特征, 但是整篇来讲是以散文化为主。那么这个选段中, 用着重号标出来的, 都是韵脚, 中间换了一次韵。每韵之后都应做停顿, 是为意群的间歇。而且“若夫”、“而或”、“则有”都属于虚词句读, 所以, 后面也要有小的“读”停。

3.修辞句读。修辞, 通俗来讲, 就是对句子的包装;用特定的形式, 给句子以修饰, 使句子表意更明确、情感更丰富、美感更强烈。古文当中的修辞手法, 与现代修辞大同小异, 有比喻、起兴、排比、对偶等手法。

(1) 比喻。比喻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论语·泰伯》) 把人战战兢兢的状态比作“面临深渊”、“走在薄冰上”, 两个“如”字就是比喻修辞的标志, 所以两个“如”之前必有停顿。

(2) 起兴。起兴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起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当中很特别的一种修辞, 即“欲咏此而言他”, 熟悉的“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即用此手法。这里孔子表达自己对宰予的看法, 却先说了两个其他的事物, 即“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 后面的两个“也”字, 即是起兴的标志, 所以“也”字后面必有停顿。

(3) 排比。排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用了三个反问, 强化自己对于此三论的坚持, 即“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因此三个反问, 其实是对整个句子的一种排比的修辞。三个“乎”字是排比的标志, 因此它们后面必有停顿。

(4) 对偶。对偶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对偶的起码要求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上述这句话, 正好符合这个标准。对偶的修辞特征, 就会很直接地看到“君子”、“小人”两者相对, “怀德”、“怀土”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相对。因此四四一组, 自然提示要进行停顿。

4.语法句读。语法通俗来讲, 就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组合形式, 古文的语法比白话文的语法复杂得多, 因为它经常会有很多特殊句式的出现, 比如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等。但是需要提示大家的是, 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语法结构出入较多;好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先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对后世文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所以通过熟读《论语》, 能够较好地触类旁通。“宗经”, 就是这个道理。

(1) 判断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这个句子是个很典型的判断句, “是”不是现代汉语中“否”的反义词, 而是“这”的意思, 在此句中意为“这才是”;“也”是一个虚词, 没有实质意义, 甚至有时候在翻译里, 都不会将它翻译出来, 但是在古文中它表有很强烈的判断目的。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叫智慧。”那么“是”就表对前文的判断, “也”是对结果的强调, 因此“是”前应作停顿。而前面那句话, 借用修辞句读的分析方式, 发现它是一个对比句, 就可以解决它的停顿问题了。

(2) 否定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是古文中典型的否定句, “勿”是整个句子的关键, 前面是一种行为, 后面是一种建议。“自己不想要的, 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它隐含着一个“就”的潜台词。所以与“勿”同义的“不”、“弗”、“毋”等字, 一般都要加重语气, 加重语气的同时, 即自然地把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有一个间隔。但是会有很多种特例, 如“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左传·庄公十年》) 。标点逗号已经表明要在“神”前面停顿, 但是按照诵读的方式去口头表达的时候, 会发现:会习惯性地在“神”后面也有小停顿, 这就是为了强调“弗福也”。可见, 否定词前面有小停顿, 是有道理的。

(3) 反问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百姓的用度够, 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 您则么会够?”典型的“民贵君轻”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 “孰”在这里就是很明显的反问句的标志。这句话的句读, 按照主语标志, 先把“百姓”、“君”两个主语引领的句子间隔开来, 然后根据“孰”字提示的反问句式, 在“君”后面还要做小的停顿, 以加强语气。

(三) 句读与停连。句读是停连的前提, 句读的作用, 是划分意群;停连的作用是在意群之上, 说明情感。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像这句话, 颜渊死了, 孔子很悲痛, 连说了两个“天要丧我啊!”按照句读也好、标点也好, 其实都是意群的划分。但是处理的时候, 为了情感更加强烈, 在两个“天丧予”之间, 很可能把第二个“天”与第一个“天丧予”连起来读, 并且语气变强;后面的“丧予”做一个悬空的架势, 压倒前面的话, 这就是停连和句读的区别。

停连, 顾名思义要有停有连, 如何停、如何连, 是熟练掌握了句读的基础上 (或者说, 按照标点符号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 根据句子的情感, 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划分。这就需要更多借助文本情境的东西。

三、诵读情境

情境, 它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 诵读情境, 它更多是由人们的声音构筑而成。总体来说, 情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 文本情境。《论语》这部经典,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籍。那么这部经典的形成及诵读, 就应该有这么几个步骤:孔子或弟子在特定的情况下说了这些话、做了这些事, 这是第一个存在的情境;记录者记录了这些话、这些事, 这是第二个存在的情境;后人通过文字了解这些话、这些事, 这是第三个存在的情境;后人通过声音表述这些话、这些事, 这是第四个存在的情境;听众听到这种表述后, 在想象中又生成对这些话、这些事的感受, 这是第五个情境。从符号学的意义来讲:四种情境有一个核心情境, 就是第一个此言此事发生的原本情境;记录者的记录行为, 是对此情境进行的首次编码行为;后人阅读这些记录的时候, 在脑中进行了解码行为;后人把文字转化为语言, 是进行第二次编码;听众听到声音后, 进行第二次解码。经典的情境, 是在一次次的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得以传播和理解的。特别注意的是第一次编码行为, 即最接近此言此事发生时的情境的行为;这种编码行为, 是把原本的存在, 用文字的形式, 凝固在文本之中。这个原本情境, 就是文本情境。

(二) 情绪还原。在第一次解码行为当中, 除了要读解意义, 还要还原情绪。这是依赖于文本对于情境记录而言的, 因为文本不光凝固了客观的“境”, 还凝固了主观的“情”, 境是语境, 情是情绪。当然, 并不是要把“情境”做一个二元对立的解剖, “情境”其实是一个合二为一、“情景交融”的复合存在;只是为了大家理解起来方便, 才做文字上的拆解。

(三) 音声意境。诵读开始之后, 就是诵读者进行的第二次编码过程了。这个过程, 不光在编制语意, 还在编制新的情境。从哲学的角度去考查诵读意境, 不能脱离语言, 但是音声不能直接生成意境, 首先要用语言制造意象。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这虽是一个哲学命题, 但可以给诵读很好的启发。在诵读中, 用语言塑造具体的意象, 想要塑造意境, 非意象不能为;想要说清意象, 非语言不能为。这就建构了一个“言”、“象”、“意“三位一体的理论架构。诵读意境的构筑, 不同于记录者第一次编码记录的构筑, 后者仅凭文字构筑文本情境;前者要借助停连 (句读的上升形式) 、重音、语气、节奏这样的外化形式, 彰显诵读者本身解码过程中所积累的情绪。诵读意境的构筑, 本身包括有声和无声两种元素, 而有声无声两种元素的交互形式又不是单一的, 它靠停连等外化技巧, 表现为不同的结构形式。

四、结语

篇14:经典诵读诵出“经典”

一、诵读课堂凸显“五重”

(一)重诵读轻分析

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日本加藤荣一教授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吟诵方法之后提出了“素读法”,就是对经典读物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读的方法。

今天的四堂课,教师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经典韵文的吟诵,课堂上有自由诵、拍手诵、变换节奏诵、师生对诵、拍桌子诵、摇头晃脑诵,甚至吟唱,变换着各种方式吟诵,让学生意犹未尽,乐在其中。教师很少分析语义语境,很少讲解缘由典故,真正将经典诵读课上成诵读经典课。

(二)重记忆轻理解

科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将大量的经典储存于大脑中,日后随着理解力的提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然会有“活用”之时。今天的几位教师都将记忆作为诵读的主要目标,很好。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们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变化节奏读、变换音调诵,有敲打节拍吟、观图视像诵、聆听古韵跟着读,有激发兴趣情感投入吟等等,帮助学生记忆,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大家知道,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等媒介有助于人的记忆,今天的这四堂课教师都很重视记忆的方法选择,而轻解释理解。

(三)重情趣轻机械

经典诵读追求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学,趣中诵,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诵读。今天的四位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用动画演示呈现“信”字,让学生知道信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要诚信”,随后又通过学生表演来理解疑难句子,学生觉得十分有趣。《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教师一连用了六七个版本让学生变化着读,在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之后,教师提出:“要不要再换一个版本?”学生都说“要”,教师戛然而止——“没了”,引起全体师生哄然大笑。当教师讲述了有趣的“王屋山”故事之后,用课件将下面的韵文都显红了,说:“这里这里这里都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想不想听?”学生齐声喊“想”,教师又一次戛然而止——“讲不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无形放大。《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拍着书桌吟诵;《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变换着节奏吟诵,甚至教师跟着配乐吟唱,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这四节课教师紧紧围绕一个“趣”字组织教学,学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达到了“趣味横生”之境界。

(四)重导行轻说教

《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行为规范教材。《三字经》包括历史、天文、伦理、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的经典诵读课有别于文学欣赏课,有别于思想品德课。几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把准这一特点,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采用让学生看动画片《狼来了》《曾子杀猪》,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是怎么讲信用的。《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人物图片后说说“最佩服谁”“你平时学习犯困时是用什么方法克服的”。《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安排了看漫画读一读等环节,达到了重导行轻说教的目的。

(五)重鼓励轻催促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经典典故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经典有陌生感,因此经典诵读课上好不容易激发起的点点兴趣,应倍加珍护。如《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学生流利地读出繁体字的《笠翁对韵》书名时,教师毫不吝啬地献上一句:“张老师平时可不服人,今天我真服了你了。”《百善孝为先》一课,当学生读错了自我纠正时,教师一句“改得好”,温暖了学生紧张的心。类似这样的鼓励、褒奖的语言随时可听见。在整个诵读、背诵过程中,教师从不催促和逼迫,学生在课堂中显得舒适、愉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引发。只要学生对经典有兴趣了,钟爱经典、无师自通就不远了。

二、特色课堂显尽“特色”

这四堂诵读课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之处。每节课都特色鲜明,风格迥异。

(一)《弟子规·信》 ——故事解疑的趣诵课

《弟子规》一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用了一个个既经典又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解惑。她播放浅显的《狼来了》的视频故事,让学生明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播放《曾子杀猪》的录像,让学生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借助故事解答了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几句话,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又是一节趣味诵读课。动画播放“信”的由来及意义,课前课后的三鞠躬,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背等等,都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当然,在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教师能多花时间指导学生诵出意味,诵出韵味,诵出情味,将会更好。

(二)《笠翁对韵·六鱼》 ——层层推进的吟诵课

《笠翁对韵·六鱼》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会背到逐渐会背这一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揭题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准字音,然后去拼音读,去标点读,竖排读,繁体字读,最后去掉部分句子背诵,变换着各种形式的读旨在让学生觉得诵读过程不枯燥甚至挺好玩的,同时又能增加诵读次数,层层推进,扎实有效。

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从《一东》《三江》《六鱼》中发现押韵取题的规律,师生对对子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最后师生吟唱,唱出情趣,整个过程层层推进,达到诵出韵味、诵出情味的目的。

整堂课安排了大部分时间吟诵,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韵文,要求学生读懂多少算多少,代表性地讲解“王屋山”的典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诵读为主、理解为辅的教学特点非常鲜明。

(三)《三字经》 ——好玩有趣的唱读课

《三字经》一课课后学生“很好玩”的表白说明了他们对这堂课的喜欢程度,教师和学生在玩中诵读,在诵读中玩,甚至分不清什么时候是诵读,什么时候在玩耍。

课伊始,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教师读半句,学生读半句;教师读一字,学生接着读;教师都不读,学生全部读,好玩、有趣。稍有理解之后,教师又带领学生拍手读,节奏有快快慢,快慢慢,快慢快,快快快,越来越快,学生总是意想不到,在拍手诵读中享受着快乐。更有趣的是,教师居然带领学生拍着桌子吟诵,学生更来劲了,拍着读着,读着拍着,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背了。最后教师直接给他们配乐吟唱,直到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的吟唱之中,意犹未尽,真是一节欢快好玩的唱读课。假如我是学生,也希望天天这样上课。

(四)《百善孝为先》 ——孝道专题的诵读课

《百善孝为先》一课紧扣“孝道”选择材料,从猜字迎“孝”,反复诵读记忆《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到《孝经》《礼记》《论语》有关孝道名句对应诵读,最后推荐阅读《论语》《三字经》《孝子》《孟子》,紧紧围绕“孝道”专题进行诵读,以一篇带多篇拓宽诵读的面,达到以一带十的效果。

诵读《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变化着节奏读,学生特别感兴趣,变换着停顿读、配乐吟唱更激发了学生吟诵的兴趣,诵读过程是学生玩乐的过程,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精彩。

上一篇:毛泽东一生下一篇:长江宜昌航道局职业道德建设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