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教学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4-07-21

课本剧教学研究背景及意义(精选6篇)

篇1:课本剧教学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本剧教学研究”成果总结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99年,《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试验本)》在两省一市试行。该套教材较以往教材在文学鉴赏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提高。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上有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这就为学生鉴赏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高中语文第四册是小说和戏剧专题,鉴赏水平的提高成了当务之急。2000年,当时的高二语文组为此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活动。当年,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品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颇佳。

2001年,在语文组组长的主持下,我们正式申报课题项目,当年11月被省课题小组批准立项。此时,我们在《新课标》“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的理论指导下,已认识到我们的研究不只停留在表演及提高鉴赏水平的层面,而应该上升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使其将短暂的人生体验升华为终生的人生理念”的层面,从而努力实践符合新大纲的目标要求。

2004年,课题研究结题。

2005年,该课题被评为省优秀课题。但我们的研究并未终止。因为,我们在实践、理论探索之后,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课本剧的编导实践使接受者更能做出深刻的评价”,“ 课本剧的表演给接受者以换位式的思考与体验”,“ 课本剧表演研究让参与者尽情进行文学欣赏,也获得了新的知识”,“ 课本剧表演的开展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因此,我们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008年,新课标在我省实行。我们认识到该课题非常符合其要求,我们又将其上升为“课本剧教学研究”,使其成为我们的校本教材,可以主动将传统的课堂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将两者结合,为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理论探索打下扎实基础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该课题研究已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摸索阶段,该阶段重在课本剧表演,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阶段,2001-2004年,研究、探讨、总结阶段。该阶段重视编导、谈体会、写心得。促使学生巩固人生体验,提高人生修养。教师探讨教育教学心得,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创型能力。要求其自主编剧,自主学习,自主表演并开展总结讨论,写论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该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分三个阶段:

1、前期编剧、选拔演员阶段。强调剧本要自主编写,不得套用抄袭。编写的剧本还必须是适合10分钟左右的舞台话剧剧本。

2.中期排练、公演阶段。讲究演员表演的艺术性,指导演员理解人物、深入角色。在排演中修改剧本,在演出中听取观众(同学)的评价意见,提高演 职人员及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

3、后期研究、讨论、写心得、谈体会、写论文阶段。重在使学生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生理念,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将教学教育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深入,提高教学水平。

(三)具体操作如下:

参与者:每全体高二学生及语文任课教师。

基础与条件: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及语文读本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共有剧本27个(含电影剧本)、小说50篇(包括长、中篇节选)。这些剧本为学生的导、演提供了台本,而小说则为学生的改编创作提供了素材。编导原则:立足课堂,服务教学,每剧限定演出时间在15分钟内。具体操作:

1、剧本准备

剧本创作、选择准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结束的寒假,并在高二上学期,通过课外阅读,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剧本,介绍有关剧本知识,同时注意在各班培训编导骨干,让他们在寒假期间创作剧本或制定计划,然后,在高二下学期初召开座谈会,交流创作信息、编剧体会,讨论剧本修改,教师根据剧本及导演设想提出指导或建设性意见。

2、排演阶段

每年4月,在选好剧本的基础上进入排练,各班分成若干组,由编导对剧情和角色安排提出看法,与上有相同剧本的,也可借鉴学习上届学生有关体会文章。

这个阶段还准备一些必需的辅助物(简单的道具、有条件的可借些服装等),以简为主。

教材中剧本单元安排在第四、五单元,这实际上是在学期的中期阶段,教学课时需10-12课时,如果随堂教学大概三个星期即可结束,但如果要开展编、导、演的活动,学生的活动量、教师的指导时间相应增大,为了不占用课内时间,导、排应安排在活动课或课外进行。

3、演出阶段

配合教学计划,在各班先行演出、学生评议,并推出优秀剧目,在全年级公演,大家共同观摩,公演时间可安排在周末或课外活动时。演出时,请高一或高三学生代表及语文教师做评委。

4、评比办法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对其行为作出客观评价,可设置编剧奖、演出奖、导演奖,并让参与者均写出自己的体会,每年安排专题在校报上予以报道。此外,还让“观众”对参演剧目发表评议,选出幸运观众奖或评价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在新课标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使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得以改变,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为学生的终身人格培养打下扎实基础。2)主要观点

①拓展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实施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格物致知”的好途径。

3)实施策略

①按教师要求自主编写剧本,要求每个剧目以话剧形式演出,舞台演出时间10分钟左右。

②进行校级或者社会公演,评选优秀剧目、优秀演员、优秀编剧、优秀导演、最佳创意等。

③组织学生座谈。分两类:一类是演职人员,一类是观众。谈完后写成心得、体会。编辑成册,进行展示。4)适用对象

一、高二在读学生。可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在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5)呈现形式

剧本、话剧、文章、录像带(或光盘)、照片。

四、成果实践效果

分教师教学教育成效和学生学习成效两部分。1)教师教学教育成效: ①锻炼了师资队伍。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本剧教学的研究工作,而且力争取得较好效果。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达28人,②开展课题专题讲座11次。每届每班派20人参与听讲座。训练的学生累计达3000多人。

③制成教学录影带6合。

④撰写论文12篇。其中正式发表2篇,获国家级获省市级论文奖3篇。⑤组织学生座谈100余次。参加座谈学生达5000多人次。参与班级达136个涉及学生数近3万多人。

2)学生学习成效:

①学生自编优秀剧本300余部。②自拍DV 6盘。一部分剧目已上传校园网,土豆网,优酷网③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指保留可统计的)2000余篇,10余万字。④照片若干。

以上为有形成果。无形成果见以下案例:、1)鉴赏能力提高: 案例一:

学生在排演《三块钱国币》时,还没有上这一课,所以学生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去理解剧本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他们去查资料,了解剧本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他们自己给人物定型,设计人物语言和动作。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遇到不少困难。杨长雄的扮演者饶翔同学(2001届)在公演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体会:“记得刚接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心中真是一点底也没有。因为在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人,而剧中的杨长雄是一个能言善辩﹑在性格上有点“激”的大学生,因此要演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既然已经接下任务,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角色演好。”演员本身和剧本角色的巨大反差,让演员的演技受到不小的挑战,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是他们课堂上所不曾体会到的。案例二:

2004届的唐堃同学在看了两个班同演的《雷雨》的最后一幕,分析某班失败之因认为:演员对“繁漪这个人物的把握”有问题,他说“作品中的繁漪应该是 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她必须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自己的情人周萍看上丫环(四凤),作为一个女人,看穿了周萍的自私,自己又爱又恨,所以演员的诠释不足,表演就难以到位。”他还比较说这个繁漪绝不能“塑造成《三块钱国币》中的吴太太”。

2)写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三:

2003年的剧本《孔雀东南飞》,初稿有点像翻译文言文,内容单薄,剧情平淡。在教师指出改编存在的问题后,改编者三易其稿,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让学生学到了剧本创作的知识,教师的指导意见在演出后得到验证。

案例四:

现在河海大学就读的2008届学生徐珺恺在她的最近来稿中提到:剧本《碧血红花》改编创作到最后确实是充满成就感的,这样的一次尝试成为我语文学习中一次特殊的体验,亦或说是一次文学领悟力的提升。关于这一切我心存感激且满怀欣慰,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独立完成的剧本,第一次找到一种在小说电影剧本之间的文学契合,第一次体味到了高中生硬的课业之外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它还使得我在大学中各种实践活动中创作短剧小品更加得心应手,处理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和情节冲突也更为细致准确。在大学中比别人多出的展示机会也正是因着那次课本剧改编中累积的经验。

3)创新能力提高:

案例五:

2003届的王欢同学改编《变色龙》,改编前,分析原作,搜集材料,弄清了“奥楚篾洛夫”在俄语中(是“颠人”)的含意,抓住原作中“他”两次脱大衣的细节,作了必要的戏剧夸张,为了更辛辣行揭露“他”欺下媚上的丑恶嘴脸,又将原作中的厨师改为“厨娘”,她认为,这样更富戏剧性,演出时更可看了。这种修改加强了原作的讽刺效果。

4)人生体验的提高: 案例六:

2003届的黄怡佳执导《孔雀东南飞》后,谈到这样的体会:“我并没有做导演的天赋,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我与‘演员’总是通力合作,互相切磋,就在这你一句,我一句的商议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尤其是我的意见被演员们采纳时,我竟会兴奋好半天,积极指数一路飚升„„。”

案例七:

2011届(15)班张刘一帆评论说:正式演出在所有人的关注下顺利进行了。我本该用最多的话语,最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去描写,在偌大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又一幕课本剧。可是真正落笔时,却无从下手了。或许真的是因为过程比结果更让人享受吧。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排练的过程和正式演出中看到了最团结的集体,我从始至终都看到了大家对课本剧的热情。这是这次课本剧的排演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将让我永生受益的财富。学生收获,不言而喻。以上种种,不胜枚举。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研究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培养起到课堂教学永远无法取得的效果。该课题简便、易行,规模可大可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篇2:课本剧教学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早期阅读备受幼教界的关注。许多幼教工作者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阅读环境的创设研究、阅读材料选择研究、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及家园互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等,在不同方面都总结出了一定的教育经验。我园过去也曾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发现幼儿对早期阅读颇有兴趣,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时有灌输的现象,忽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教育环境;重知识轻能力,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重集体教学,忽视日常培养;重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此,从2009年7月起我园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从2——3岁幼儿早期阅读指导为切入点,在分析2——3岁幼儿阅读特点的基础上,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通过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实现家园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家长指导幼儿阅读的水平的能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目的:了解教师与家长在2—3岁早期阅读指导过程中的困惑,总结出一套有效解决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2.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案例收集法、追踪记录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3.研究途径:

①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指导的困惑;

②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获得理论上的经验积累;

③ 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不断观察幼儿的阅读特点,进行案例的总结,个案分析;

④ 积累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并总结出适宜的指导方法;

二、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提高本幼儿园上在早期阅读的材料、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细致探讨一下针对2—3岁幼儿的、教师与家长在早期阅读指导中的策略,同时让好的图书在幼儿2—3岁这个年龄段发挥更好的作用,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辐射家庭的目的。

三、研究基础

在以前的工作中,进行过有关早期阅读材料和指导的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是这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2007年6月,梅建宁的教案—

—《小鸟的家》收录在《幼儿园发展课程——教师用书》中,2008年2月,倪雪春的文章《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国创建和谐校园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9月,倪雪春图文《虫虫爬》在《现代教育报》启蒙专刊刊登等。

篇3:课本剧教学研究背景及意义

麦克卢汉把人类的传播分为口头传播时期、印刷传媒时期、电子传媒时期。进入电子传媒时期, 特别是当电视普及, 上个世纪后20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电视成为强势媒体”, 视觉文化更能迎合大众的现代审美需求, 因而掀起了对印刷文化颠覆性的革命。种种迹象都明确传达着一个信息:人类已经进入了“世界图像的时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折射出传播的力量和效用。

与整个时代大背景相应和, 在中国, 电视已然深入大众日常生活, 成为富有时代象征的意象符号。流行、时尚、消费、平面、浮躁、欲望……电视媒体集中着这个时代主要的症候, 满足着电视受众的多元心理需求。电视传媒业日新月异, 传媒环境与政策日渐宽松与开放, 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观众手中不断换键的遥控器, 中国电视媒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中央电视台急剧扩展版图, 湖南、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方卫视的“诸侯挑战”已是烽火连天, 而有限落地的香港凤凰卫视则带来新一轮电视革新风潮与理念地震。

从1996年3月31日开播伊始, “凤凰”至今已走过十余载春秋。由于境外媒体的身份而在中国大陆有限落地的凤凰卫视, 始终坚持“全球化视野、大中华概念”的理念追求, 坚持走“拾遗补缺”的另类路线, 将与媒体同行的竞争视为“舞蹈”而非“赛跑” (刘长乐语) , 逢重大突发新闻的直播报道在华人世界特别是在大陆受众中形成了“大事看凤凰”的广泛影响, 甚至被国内外传媒同行广泛誉为“中国的CNN”。在当代大众传播的语境中, 凤凰卫视独具特色的传播形态已经构成电视业界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国内外学界也因此把凤凰卫视的成功作为一种特别现象进行研究, “凤凰现象”业已成为当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界/业界分别从传播学、经济学、文学、美学等多维视角对凤凰卫视展开读解, 针对其传播理念、传播方式、节目形态、主持特色、成本运营等方面进行的持续关注与研究热情有增无减。在既有研究文献中:

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电视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联系的宏观层面, 如[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关于电视》 (许钧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郭镇之等译, 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等, 但尚缺乏针对凤凰卫视的专题性学术著述。

国内学术界则对凤凰卫视展开了较为具体的解析, 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

有从整体进行全面解析的, 专著如钟大年、于文华主编的《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光烈主编的《火凤凰》 (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 ;论文如张静滨著《“凤凰现象”解析》 (《现代传播》1998年第2期) 、赵曙光等著《凤凰卫视:夹缝中纵横捭阖》 (《采写编》2004年第1期) 、刘长乐著《凤凰卫视追求专业主义激情的历程》 (《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等。

也有从单个节目形态着手的, 专著如师永刚著《解密凤凰——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影响力》 (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如叶凤英、杨晓凌著《从“千禧之旅”看凤凰卫视的传播策略》 (《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 、张玉洪著《从<文涛拍案>看电视法制节目的创新》 (《声屏世界》2004年第1期) 等。

有横向的比较和延展, 专著如任金州著《香港内地传媒比较》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默多克、刘长乐东西论剑: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 (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如杨孟曦著《浅析东方卫视与凤凰卫视新闻制作模式的异同》视与凤凰卫视镜头中的“连宋大陆行”》 (《视听界》2005年第4期) 等。

也有纵深的挖掘与解读, 专著如张林等著《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如杨莉著《论“凤凰卫视中文台”频道的形象设计》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1卷第1期)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凤凰卫视资讯台节目编排策略分析》 (《中国电视》2004年第10期) 等。

另有从经济学角度剖析运营思路的, 如赵雅文著《凤凰卫视经营策略探析》 (《新闻知识》2004年第12期) ;也有剖析其品牌策略的, 如论文李瑶、胡睿著《浅析凤凰卫视品牌的整体塑造和扩张》 (《现代传播》2002年第4期) 、陈新华著《创新·产业·品牌——凤凰卫视在夹缝中壮大启示录》 (《声屏世界》2000年第2期) 等。

还有在论著中独辟专章或专篇的相关研究, 如张同道著《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章第四节“化中心为边缘”解读凤凰卫视中文频道;赵曙光等著《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 (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篇以《凤凰卫视:夹缝中纵横捭阖》为题展开论述;威廉·菲勒著《传媒巨人——默多克竞争策略全书》 (宿景祥编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十三章“一种投资策略:倾心凤凰卫视”;王永亮等编著《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219—234页的专门解析。

由此推论, 既有研究成果或宏观或微观, 颇具学术个性、极具启发意义, 对于我国传媒业尤其是电视传播的文化精神构筑、运营管理与实践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三、研究意义

业界人士早已指出, “电视节目的终极发展将会出现只有节目的时代”。承载着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电视节目, 无疑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台、频道的界限愈加模糊化, 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唯有节目本身的个性特色泾渭分明。受众会通过他们手中的遥控器转换频道、选择与编排, 从而自行设置、自动构筑出一个符合他/她个人喜好和心理需求的“个人化的电视频道”。观众不会简单因为某个电视台的级别进行选择, 而节目本身的内容、形式特色、主持人的个人魅力等, 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这样评价凤凰:“凤凰卫视是中国在新闻改革和舆论生态环境的改变中的一剂催化剂。”

在此背景下观照凤凰卫视的成长脉络, 节目承载着凤凰的传播理念和华人精神, 其屏幕表现与受众心理需求异质同构, 节目托举着名主持人、名记者、名评论员, 反之也成就了个性鲜明的自身特色。综观凤凰卫视, 其传播表现都指向了它的多重特性: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中国观念与海外视角的交融、社会责任与市场本位的双赢、厚重底蕴与通俗立场的并存、严肃话题与轻松表达的结合、高雅品质与高明包装的联姻、引导意识与服务态度的同步等等。十余年来, 以节目和人为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形态随凤凰的舞步翩跹变化, 彰显着其整体和谐的不断创新与立意高度。

鉴于此, 开展关于凤凰卫视的专题性研究, 对透析“凤凰现象”剑走偏锋出奇制胜、“不可为而为之”奥秘的意义不言而喻。

摘要:在当代大众传播语境中, 凤凰卫视独具特色的传播早已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热点。目前的既有研究或宏观或微观, 从多元角度对“凤凰现象”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探索, 这对于我国传媒业尤其是电视传播的文化精神构筑、运营管理与实践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凤凰卫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冰, 毕蜂.口述凤凰[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6.

[2][德]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三联书店, 1996.

[3]张静滨.“凤凰现象”解析[J].现代传播, 1998, (2) .

篇4:课本剧教学研究背景及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概念界定;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问题早已存在,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凸显;从实践角度看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概念的提出和建立既是人力资本交易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人力资本理论和风险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概念的建立具有多元的理论背景。人力资本理论自诞生以来,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问题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对于人力资本交易理论和实践问题,(石邦宏,2008)在《人力资本交易原理》一书中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分析;风险理论的理论体系经过多年发展也比较成熟;但专门对于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问题进行探讨至今似乎尚不多见,这给本文的研究既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留下了有待拓展的空间。

其次,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概念的建立具有复杂的时代背景。虽然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早已存在,但在知识经济、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人力资本的地位日益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人突现,逐步取得支配地位,人力资本交易活动更加重要、更加普遍、更加频繁,且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本交易环境更加复杂动荡;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人力资本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供求的数量结构和职能动态频繁调整。因此,人力资本交易机会的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日益引起人力资本投资者如人力资本个体和其家庭的密切关注,甚至也引起社会包括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注意。

再次,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概念的建立基于丰富的实践背景。在我国,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就业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许多个人和家庭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本交易机会上日益增加的风险问题,并且为防范和化解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利用自身的体制优势同时出于竞争的需要,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已经取得可喜成就。个人、家庭和一些高校的探索为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概念界定

“人力资本”概念于1953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正式提出。其后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人力资本的内涵,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的能力,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本理应获得回报。所谓人力资本交易机会是指人力资本主体通过人力资本市场,进行人力资本使用权转让以获取相应报酬的机会。所谓风险,简而言之是指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必须通过成功的市场交易才能获得投资收益或汇报。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人力资本交易机会的获得越来越不具有确定性。

笔者认为,所谓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就是指人力资本投资者为了获得最大化人力资本综合收益,在市场上进行人力资本交易时,所面临的人力资本交易机会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其发展遵从自身独特的规律。

三、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以往在分析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问题时,似乎暗含着一个假设:即认为人力资本在交易机会方面不存在风险问题。但是在现实中,人力资本往往面临着交易机会的风险问题。例如我国每年毕业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中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其人力资本因找不到理想的交易机会,或者降格以求,或者失去人力资本交易机会,而沦为啃老一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此外在读大学生,已经参加工作的员工其人力资本在交易机会上也都普遍存在不确定性。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问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力资本理论的缺失与不足。

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伴随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本交易不仅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普遍。人力资本交易日益频繁,日益扩展,不断国际化,人力资本交易环境日益复杂动态,相应地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也越来越凸显,而且存在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必然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构成威胁,不但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浪费,同时挫伤人力资本投资者继续投资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减少人力资本供给。这不仅会造成个人和家庭因为投资人力资本而致贫,而且威胁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界定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分析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产生原因,探索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发展规律,设法防范、化解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结论

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目前人力资本交易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研究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产生和发展规律,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同时有利于防范、化解人力资本交易机会风险,保障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收益权。(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彬、张俊森:《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蒋斌、张衡译,商务印书馆,1990。

[3]石邦宏:《人力资本交易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篇5:车牌定位的研究意义及背景

1研究意义

2智能交通系统介绍

3车牌定位与智能交通

1研究意义

随着私有车辆的增多,公路上的车辆超速,超载以及日常丢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报载美国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辆车丢失,北京每天也有几十辆车报失;同时在高速公路的收费口,由于目前采用手工收费方式,速度缓慢,造成了车辆的拥塞,有时排队等候的车辆可达数百米,大大降低了高速公路的利用率,交通犯罪率的逐年攀升,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公路交通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因而受到大众和政府的重视,汽车牌照自动识别可用于公路路口,停车场,高速公路收费站以及收费公路路段(如隧道)等场合,通过对所有经过的车辆自动跟踪识别,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适合于本国汽车牌照的自动跟踪识别,美、日、韩等国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相应的系统问世,引进这些系统不仅费用高而且由于各国车牌和世纪的交通环境不同,引进的系统无法满足我国城市的需求,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系统问世,所以对交通智能化的研究成为目前高科技领域的热门课题,同时,交通智能化的实现对抑制交通犯罪和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均有重大意义。

2智能交通系统介绍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概念:对于ITS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归纳地说:智能交通系统是人们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运输体系,从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其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地配合、和谐地统一,极大地提高交通管理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已形成世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国ITS的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目前已达6000万辆,并以

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2)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4)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无烟煤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据之有七。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以车况较好的北京市为例,平均日故障次数达500次以上,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应用范围:

• 交通路口的智能化交通管理;

• 交通信息的自动采集;

• 机场、港口等出入口车辆管理;

• 警方及其它执法机关设立临时稽查站,对来往车辆实施稽查,自动甄别待查车辆;

• 路桥、隧道等卡口的自动收费系统;

• 现代住宅小区、停车场、重要机关单位的出入口管理;

• 与应用数据库连接,可对违章车辆的资料进行处理。可实现计算机自动业务处理(需进行二次开发);

• 不停车自动收费;

• 车辆安全防盗、查堵指定车辆等。

3车牌定位与智能交通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车牌自动定位识别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车 牌定位识别系统正是在这种应用背景下研制出来的能够自动实时地检测车辆经过并定位识别汽车牌照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车牌定位识别系统是在装备了数字摄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软硬件平台的基础之上,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图像的采集和处理,完成车牌定位识别功能。车牌定位识别系统,集现场识别、远程传输和指挥中心网络化调度管理为一体,具有全天候实时识别车牌照、自动比对车辆信息、现场报警、事后排查、远程传输、中心管理、高速高效等功能,并符合21世纪安全防范和智能交通系统

篇6: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养老,是社会成员生产与发展中的客观需求,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完整的的人生必然经过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当一个人步入老年后,就可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而需他人的供养。养老保险是为社会成员生命过程最后阶段的生活进行的物质储备,是现代各国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项目,也是开支最大的项目。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更加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人口大国。因此,农民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中国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向是人口老龄化,因此解决好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当前一段时间甚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热点话题,能否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稳定发展,也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从1954年就开始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是比较完善了。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是从1986年开始的,而且只是初步探索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险是从1991年以后才算建立起来的。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只是在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及资金管理问题上,而忽视了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研究问题就更是少之又少。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而言,不仅仅是开头难,更难的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三个方面。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导致个人缴费缺乏积极性、集体补助不到位、国家政策难以落实等乱象丛生。在基金的运营方面,由于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乏互济性;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在养老保险金支出方面,由于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导致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由于各地区的发放标准一致(主要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使养老保险失去了公平性。因此,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乱象丛生的背景下,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农村养老保险从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十年,在其探索与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中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包括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基金的投资运营与养老保险金的支出三方面。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导致个人缴费缺乏积极性、集体补助不到位、国家政策难以落实等乱象丛生。在基金的运营方面,由于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乏互济性;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在养老保险金支出方面,由于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导致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由于各地区的发放标准一致(主要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使养老保险失去了公平性。如何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问题,是关系到这个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否良性有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运营投资与保险金的支出三方面分析了玉山镇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并以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提供一些建议及对策,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处于良性运转之中。

上一篇:EP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说明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师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