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2024-07-17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精选8篇)

篇1: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 作 者】王同起

【作者简介】王同起 天津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教授(天津 300073)【内容提要】“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摘 要 题】学习园地•历史地位 【关 键 词】“三个代表”/意义/新思考 【 正 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于解读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大有裨益。

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看,“三个代表”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导向作用。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文化生命力极强。当古印度文明遇到雅利安人入侵哈拉巴文化泯灭,巴比伦文明遭受亚述人洗劫而夭折,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只剩下残存的遗迹和少量书卷时,中国文化却不断兼容其他异域文化,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直到近代,中国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才风光不再独享。经历数千年发展与变迁,华夏文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质变: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形成维护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伦理纲常思想;另一次是近代的文化探索,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旨在寻找适合新时期发展的中国文化建设道路。前一次质变,确立了儒家学说的领导地位,并与封建制度紧密结合,统治人们思想达两千年之久,迄今仍在社会各层面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后一次质变,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化体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兼容周边异域文化而不被同化,根基于自身的先进性。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社会形态比较发达,既有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完备的国家机器,还有深入社会各阶层适合封建社会结构运行的伦理道德观。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经过长期演变,远远超过周边异邦蕞尔小国或社会形态尚欠完善的少数民族。因此,蒙古族和满族入主中原后,也被儒家文化所同化,并形成更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文化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所面对的是社会形态相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不能像以往那样将其兼容。于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就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中西体用之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彻底否定封建社会的旧道德、旧习俗、旧传统,为中国人民展现出一条寻求光明的通道。其直接影响便是造成中国文化向“世界化”发展,即完全抛弃原有的文化传统,全盘接受西方文明。“五四”以后,我国文化界几度出现中西之争,复古思想亦曾喧嚣一时,但总趋势仍是西方文化的传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文化大规模向民族化复归凸显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全民族抗战,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文化也随之得到张扬。如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最终导致“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同样,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构思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伟大设想,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乃至以后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文化出现三条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第二条是国民党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名,固守旧传统、旧道德与旧习惯;第三条是一批曾接受西学影响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知识分子试图改造传统文化,建设新儒学。由于近代国情和特殊的政党政治的影响,战后国共两条不同的道路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向,而新儒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展露出锋芒。[1]

国民党固守旧文化的道路显然不合时宜。在世界文明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现代,重新祭起五四时期被打倒的诸如“忠孝节义”等封建礼仪,无非是对历史的嘲弄或文明的倒退。中国共产党则坚持民族化、科学化和大众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文化,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在建国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人民打破了对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憧憬,重新陷入求索新文化的迷茫。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为新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甚至提出21世纪将是中国文明向世界急剧传播的时代。同样,这一结论被现实粉碎,20世纪末的经济大衰退很快打破了新儒学孤芳自赏的“繁荣”。

中国文化需要发展。发端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第二次革命经过近百年的探索,需要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跨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及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员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无疑把握住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搏,适时提出了新世纪应该加强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颇具远见的划时代之举,必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发挥承上启下的导向作用。

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看,“三个代表”具有全面开创党的建设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它自诞生伊始,便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巨大的牺牲。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党的建设迄今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1921-1949年,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解放人民,夺取政权,党的建设带有鲜明的武装斗争的特色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有志之士为谋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因敌人强大而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种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因此,中国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进行的。

在旧中国,反动阶级掌握政权和武装。广大人民享受不到丝毫民主权利,任何不满或反抗只能遭到更残暴的镇压。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自国民革命失败后独立自主地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武装反抗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以后,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党始终掌握武装斗争的领导权,特别注意加强了军队中党的各项建设。

中国共产党以谋求全民族解放为目标,在政治上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相继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大资产阶级部分派别结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仅注意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还逐渐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策略,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战争的开展。

为加强对革命战争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和组织建设。1940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堪称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它解决了在一个农民为主的国度里,如何建设具有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革命政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的贡献。正是这场整风运动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很快赢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所以,毛泽东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这一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服从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最后夺取政权。

2.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一化三改,党的建设主要是推动社会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诞生,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调整与转折。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五种经济并存,个体私有制约占2/3,与过去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差距。

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五大运动,将政治斗争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荡涤旧社会的污毒,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党又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个体私有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根基于落后的生产力。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胜利以后,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结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借鉴苏联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阐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论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等。但是,由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影响,片面追求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渐渐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3.1956-1976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初步探索,追求理想化的社会主义,及至发动“文化大革命”,党的建设的重点是开展政治革命

1957年的整风反右带有明显的政治革命的烙印。不久,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修改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重新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就为片面强调政治革命,扩大党内政治斗争提供了依据。以后,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发动对彭德怀错误的批判,60年代提出党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部分城乡开展“四清”运动揪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全国广泛开展思想领域内的过火斗争等,使党内政治斗争不断扩大。

“文化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场严重的浩劫,也使党内政治斗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篇2: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主讲人 王泽令

今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一年来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大概也有几百篇、上千篇了。其中有不少文章很有见地,文风也好,读了以后很受启发,今天利用这次党课的时间与大家交流一下前一段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江泽民同志不久前在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那么怎么研究呢?这个问题很大,简单地讲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要把学习、研究、宣传、落实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言简意深。我们首先要准确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下面我先分别讲一下个人的理解。先讲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常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讲的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强调“先进”二字,这是富有新意的。从当今世界看,是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并存。第一层次是以高科技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第二层次的生产力是落后于现代水平的传统产业;的三个层次是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生产力。从世界范围看,先进社会生产力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有一部分先进社会生产力,但存在大量属于上述第二、三层次的生产力。我国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从历史上看,从现实世界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以先进生产力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越来越快。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社会生产力,他的发展就快,国力就强,就在世界 1 上处于有利地位;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他的发展就慢,就会由强变弱,就会在世界上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受欺辱、挨打。

我们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综合国立的较量将空前激烈各国正在加紧发展高科技,推进信息化,以使自己在世界上处于有利地位。向我们这样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加快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以上综述足可以看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确实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座的同志都可以举出很多来,我在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下面我再讲一下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文化”这个概念不大好理解。而只有搞清楚了什么叫文化,才能比较清楚、全面的理解先进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很丰富。有的专家说,现在有2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认为,讲文化,应该着重讲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形态文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的文化,就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最先进的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就是邓小平理论。这是应当明确的。讲观念形态文化就必须要讲精神。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文化内涵应当包括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又得到新的升华。

二是知识形态的文化。这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如果说,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的灵魂的话,那么,知识形态的文化就是文化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获得最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先进的知识形态的文化。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先进的科学文化只是已经直接成为生产要素。这 2 充分说明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同时,还要大胆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讲到先进文化,就必须讲教育。没有先进的发达的教育,就很难讲先进的文化,我们现在刚刚跨入新世纪,即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能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校的发展是否有一个统筹规划。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学校都在探询发展之路。一般来说,事物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的发生两边的积累,从而引起规模、功能、质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这是一种常态的发展,或者成为常规性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外部有力机遇的促进下,事物发展呈现出突变或发生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这种超越传统发展模式成为跨越式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文化(包括教育)都还比较落后。以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来说,大多数发达国家在300人以上,印度为57.1人,我国为19人。由此可见。大力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性。

当然对在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前进方向”作一个表述,这就是: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三要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第三个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这是我们党一贯强调和 3 坚持的。党章“总纲”一开头就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各族人民”实际也就是“最广大人民”。有的文章说,“三个代表”是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三个代表”确实是一个新概念,但具体内容不能说过去都没有讲过,实际上既不丢老祖宗,又讲新话。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人民,这就是那时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就是那时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我们的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很重要的新意: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办好;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处在国际交往越来越广泛的条件下,复杂的环境,各种诱惑力侵袭,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方面遇到了许多矛盾。因此,强调党的根本宗旨,非常重要。

“三个代表”是一个整体,第一个代表是根本,第三个代表是出发点和归宿,第二个代表既是第一个代表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又是第三个代表的重要部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三个代表”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任务,抓住了推进党的建设的主要关键。当然,党的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还有很多。

下面我想谈一谈怎样理解“三个代表”的意义。很明显,“三个代表” 4 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如果不能成为“三个代表”,那么怎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怎么能承担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个代表”的论述,面对21世纪,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和怎么建设党的问题。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这是重视党的建设的总问题。我看这个总问题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党的根本性质,二是党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我们党的根本性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绝不能动摇。党的根本性质明确地写在党的纲领上,但是,在党的具体是建中才能体现出来。由于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以及所处环境、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党也就会形成自己的历史特点。1945年七大时,总结概括了党的特点。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党以经有了“极大的特点”。这个报告共概括了党的五个特点,其中第二点是:“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锻炼过来,并以经完全熟练了领导革命战争艺术的党”能够领导人民用革命的武装打败武装的反革命,这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点。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战胜敌人;党的组织善于领导和组织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些,就是党的先进性、党的根本性旨在当时条件下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就是党的先进性、党的根本性旨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我们的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新的历史特点。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我们要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毛泽东同志一 5 再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说要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核心。在“文革”期间却提出,要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同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先锋队组织”。这样的回答当然是错误的,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文革以后,推进党的建设首先要回答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的问题。1982年的十二大指出要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是党建问题上最根本的拨乱反证,也明确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的问题。1983年,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章总纲也写着: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后,党的文献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又有一些提法,从内容上看,是对“坚强核心”的展开和深化。“三个代表”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在当今时代的体现,是对“坚强核心”的精辟阐明,也是对怎样建设党提出大思路。在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我们说“三个代表”的论述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的问题,这决不是意味着离开或放弃党章上对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的回答,而是要把“三个代表”的论述与之联系起来。

有人说,我们的党从成立使其就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这样的说法是把“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力”两个不同的概念混用。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从封建土地制度下解放生产力,而不是用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新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人民公社的体制下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概念比 6 先进生产力的概念广泛得多。这两个概念不能简单等同。

前面已经讲过,“三个代表”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特点,适应了党实现当前这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的需要,是马克思党建学说的新发现。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怎样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问题。

有人说,“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能否代表。讲得很好。如果强调一下,就是能否始终代表。这就是要认真落实。现在,大家都重视贯彻“三个代表”。我注意到报纸上的提法,大致有三种:一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好什么工作;二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十五大精神,做好什么工作;三是,把“三个代表”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做好什么工作。我的认识是: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以现代化为目标,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这是基本的核心内容,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现在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一般地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提出,我们要把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实际上,这些年来,主要是80年代,我们还是发展了不少比较落后的企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不可避免的。今天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回顾总结二十多年的实践,有那些好经验,有那些教训,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基本路线,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实事求是的分析 7 党组织的现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伟大的党。在二十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的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者是要充分肯定的。特别是党内能够较好的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党员和干部越来越多。但是,从三个代表的要求来看,我们的党还有不足之处。这反映了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党的组织结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活动方式、党的某些观念等各方面。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存在这种种弊端。他还指出,这些弊端多少带有封建主义色彩。这些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弊端是不符合现代政党要求的,当然也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党员和基层党的组织作全面的分析,看清楚差距在哪里。这样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解决问题。

这样看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要解决的问题确实不少。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党的建设要兴利除弊,需要改革的很多。在这里我想引用江泽民同志的一次讲话。

2000年5月14日,在上海召开的党建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要“抓住那些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江泽民同志强调,在党的建设上,要提出和解决重大问题。这是鞭策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党的建设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我们要有紧迫感,要增强忧患意识。

今天的党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对“三个代表”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认真落实。今天布臵几个思考题目:1、2、3、4、究竟怎么理解“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着重理解“先进社会生产力”所富有的新意。“三个代表”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有人说,我们的党从成立时起就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是这样吗?

篇3: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思考

“概论”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 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高职院校进行“概论”课教学, 既要重视解决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存在的共性问题, 更要突出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决个性问题, 才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认知转化为认同, 由认同升华为信仰, 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 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一、要正确地把握教学定位

(一) 要正确把握课程教学的性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 是当代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都出生和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对中国的过去没有亲身的经历, 对于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体验和感受不多, 因而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导实践中所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认识不够, 体会不深。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开展“概论”课教学不是没有必要, 而更是一项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合格接班人的重要的政治任务。

(二) 要正确把握课程设置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要走向社会, 在企业的一线当技术工人, 从事和服务于经济工作。因此, 课程内容结构的安排要在突出重点章节、重点内容的同时, 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 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便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 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三) 要正确地把握课程教学的任务。

高职院校组织“概论”课教学, 既要求教师完整、准确地向学生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 帮助在校大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等问题, 更要培养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树立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自豪感、自信心、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要正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实效有待提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概论”“进教材”、“进课堂”的目的已基本达到, 但“进头脑”的目的还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理想效果。如:有些学生通过“概论”课学习后, 运用“概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改革中所面临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就业、腐败、贫富分化、地区发展差距、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 思想困惑仍然不少,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 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要增强。

随着职业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概论”课教学模式已由过去的“小课堂、专题讲座模式或专职教师讲解的模式”拓展到“大课堂、专题讲座”模式。但不少教师对这种变化了教学模式存在的“学生和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形式单一、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思想准备不足, 畏难情绪较重。

(三) 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截至目前, 在一些高职院校任教的“概论”课教师, 一份讲稿、一支粉笔再加一张嘴的教学方法仍然没有改变, 很多教师仍然是照本宣科, 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听起来没有兴趣。目前有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反映较好, 但有许多教师不愿用或不会用。

(四) 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亟待解决。

在一些高职院校, “概论”课师资队伍严重失衡, 兼职教师过多, 专职教师缺乏, 有的是由党政干部兼任、有的是从别的理论课中甚至是从专业课中转过来的, 有的使用了大量的外聘教师;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理论功底较低, 科研能力较差, 对“概论”课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缺乏研究, 对社会上和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解释不到位甚至是绕道走。

三、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

(一) 要联系实际教学。

“概论”是一门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课, 这就要求教学要与实际、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结合。而教材很难及时反映中央的决策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课堂讲授与教材的关系。讲课既不能离开教材、大纲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但又不能照本宣科。用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讲授上, 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中央的重大决策和现实问题;一方面有助于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 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真正做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二) 要避免重复教学。

“概论”课的内容不仅与中学的政治课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 而且与高校其它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有交叉、重叠。加上“概论”课程与日常生活中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的宣传内容密切相关, 学生大都耳熟能详。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 教育者只有对交叉重复、难度较低的内容和不断重复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取舍, 才能使受教育者避免或减少产生厌倦、反感、甚至逆反心理。

(三) 要立足基础教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 有些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是比较好的,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 “概论”课教师应在认真备教材的基础上,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做好备学生这个工作。要充分利用课前、课中提问并运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和学生知道的通俗易懂的事例, 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的讲解, 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打牢政治理论这个基础上向更高的教学要求迈进。

(四) 要广博知识教学。

“概论”的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 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包含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各个方面新的重大发展。因而“概论”课具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综合性的鲜明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概论”课教师在讲解涉及各方面的具体内容时要有大学科、综合性的观念, 要运用文、史、地等相关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论证所讲授的观点, 以丰富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四、要不断地为改进教学创造条件

(一) 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为工科类的高职院校, 不但要加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 而且要站在培养高素质四化人才高度, 大力加强和引进“概论”课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责任意识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概论”课教师梯队,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概论”教学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概论”课教师的培训。如:建立教师进修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为“概论”课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 努力提高“概论”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概论”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以不断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水平。

(二) 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要积极地组织“概论”课教师大胆地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以不断适应职教战线对“概论”课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抓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 学校要在提高教师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事“概论”课教学能力的同时, 应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入, 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 如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设备, 装备多媒体教室, 以保证“概论”课教师进行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要建立起适合职业高校特点的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本课程的教学网站, 为教学活动提供最大量的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与讲稿、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大量的音像资料、习题和自测题、经典作家著作选读和相关的中央文献等最丰富的资源, 更好地促进教学。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 要把过去的以考核学生原理掌握程度为主转为重点考核学生利用原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社会与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 注意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加大学生平时学习能力考核的比重, 相应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 切实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 要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

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的领导机制以及主要领导查课、听课的督促制度”, 切实把重视“概论”课教学落到实处。落实“概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 加强对概论教学的组织领导, 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研究。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发挥整体优势, 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提高“概论”课整体教学能力。建立师生联系制度, 沟通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映, 以保证“概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推行教学质量评估和奖惩制度, 奖优罚劣, 调动“概论”课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洪.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中心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初探.西北大学新西大网站, 2005-03-15.

[2]杨苏.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十年启示录.化工高等教育, 2003.03.

篇4: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指导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强有力的武器。坚持与时俱进,就抓住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一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光辉。坚持与时俱进,特别是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的关键,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做到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总结群众的经验,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就是要自觉实现“三个解放出来”,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党的先进性,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党能否长期执政为民的根本问题。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表现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也就是说,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要看这个政党能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站在时代潮流前头,引领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当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时代特征,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并指出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怎样坚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其根本途径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三个代表”中居第一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代表当好了,才能兴国富民,才能更好地执政。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样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我们党执政以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篇5: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选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几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要本性,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想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和产力和先进文化节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苏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是在即将进放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特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篇6: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问题的思考

范听川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003)

摘要:党中央提出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教育部也发出通知。高等院校究竟如何落实?如何提高实效性?这是摆在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从提高对“三进”问题的认识;在进课堂上下功夫;开拓“三进”的新途径等方面论述了落实“三进”的措施。特别是提出在进课堂上下功夫的新观点、新措施,新方法,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比如”三进”要先进“两课”教师的头脑,要让优秀教师来上课,要上好第一堂课,要试行“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改、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关键词:“三个代表” 高等教育 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3 文献标识码:C

Thoughts on the Issue of “three Entries” in implementing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three Represents”

Fan tingchuan(Fuj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uzhou 350003)

党的十六大做出的一个重要部署,就是要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200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又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央明确指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要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加强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等学校要系统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知道,每当事业发展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特别强调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对于理论学习,党中央最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政干部,这一块由各级党校负责培训;另一方面就是高校师生,这一块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通过“两课”教育这一主渠道来完成。“两课”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sunshine

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大学本科生的政治理论课按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4门,思想品德课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3门,工科类专科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减了一门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课由《形势与政策》代替《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么“三进”,现在“两课”的课程门数太多,教育部经研究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在一起,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究竟如何搞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问题,这是摆在“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党组织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校党组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三进”工作的领导。

sunshine 提高对“三进”问题的认识。

强化认识是做好“三进”工作的前提。认识越深刻,“三进”工作的自觉性就越高,紧迫感就越强,“三进”工作的力度就越大。要真正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要很好转变思想观念,确保认识到位。

首先是领导认识要到位。搞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素质的需要。因此,这项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是我们高校党组织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要把它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思想。我们知道,“两课”担负着党对高校实行思想领导,即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正是这一特殊性,高校的主要领导要真正从战略高度上来思考这项工作,加强对“三进”工作的领导,切实关注“两课”教学,关注政教室的建设;亲身搞宣讲;关注“三进”的实际进展情况;确保“三进”活动的所需经费。

其次是广大教师的认识要到位。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成才和成人。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到专业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改变那种专业课“实”、“两课”“虚”的错误观念,要创造条件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对“两课“至少要提到应有的认识。我们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贯穿、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

再次是要使接受教育的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到位。要耐心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相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引导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去学习和实践这一伟大理论,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才观。

sunshine 在进课堂上下功夫。

我们知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是指“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桥梁和手段,进学生头脑是目的。如果在进课堂方面,教师不认真备课,授课形式单一,甚至“两课”教师基本对这一理论还半信半疑,上课无精打采,那正确的理论怎么进得了学生的头脑呢?因此,“三进”的重点在进课堂,进课堂的关键在“两课”教师。“两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担任“两课”的党员教师,则更应以党性为保证,认真对待这项工作。要注意选派优秀的教师来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

首先要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两课”教师的头脑。“两课”教师必须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好一点,学深一点,这是高质量上好“两课”,特别是上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要积极参加各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和听专家报告,自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科学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理解和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做到真懂,真信,真用。为了提高授课质量,教研组可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也可以开展教学观摩,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等方式,提高“两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二个方面。一是上好第一堂理论课,给学生说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介绍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让学生留下的第一

sunshine

印象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在教学中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其理论体系的框架进行讲解,但要注意按层次作为着重点把握。一个层次是介绍这一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它象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理论的各个方面和形成发展过程,再一个层次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创造性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理论问题。紧接着一个层次就是按基础理论问题在各个基本领域的具体化,可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初级阶段理论、发展战略、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一国两制、国际战略、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的顺序进行讲解,注意突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西部大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个文明、党建工程、二个先锋队等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的内容。这样讲解有利于宏观上重点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再次是课堂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检验“三进”搞得好不好的标准是实效。教师讲解要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用身边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说明我们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对党建及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指导作用,做到讲解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打动人心。有条件的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试行“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学改革,比如学生可以举手提问,有什么难点、疑点,然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比如为什么说“三个代表”不只是三句话,也不只是三项要求,而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再比如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的做法,为什么不能急于求成,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等等。通过我们的教学不仅入耳而且入脑入心,不仅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觉悟。促使他们更加熟悉祖国,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并积极靠拢党组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搞“三进”

sunshine 的目标所在,要检验“三进”的标准只能是教学的实际收效。开拓“三进”工作的新途径。

为了提高“三进”工作的实效性,仅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设相关思想工作网站等,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课内讲授与课外指导结合起来,把系统讲授与专题讲授结合起来,积极开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新途径。

一是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支持指导学生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健康成长。

二是高校党办、学生处、团委与政教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组织专家和院校领导作专题报告,对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讨论交流、观看录像片、搞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或读书笔记、写政治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的理论武装真正收到实效。

三是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与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同学生的全面素质结合起来。党校教学工作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要把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为中心环节。学生党员要在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通过主题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

我们相信,只要对“三进”工作的认识到位,抓住进课堂这一主要环节,再加上各项措施的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sunshine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2003,6,8 2.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 2003,2,12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2003,3,4

欢迎阅读本文档!

篇7: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期间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科学体系。她们的基本原理、立场、原则都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党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 达的生产力。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回顾、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推动社会的发展,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具体到每位党员而言,我认为党员应该倡导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从我做起,积极参与或组织各项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不管你处在何年龄段,都应该不忘学习与思考,这不仅能增长自己的才识,并对身边的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古老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并积极吸收外来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我国与我党的发展与壮大。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切政策的出台,法规的制定都是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位党员都应该认真学习,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我们每位党员都应该以毛泽东同志所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来要求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其次,我们应该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第三,保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清正廉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最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脚踏实地,从我做起。

总之,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党员要在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8: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一) 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 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 一般会被接受, 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 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 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 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 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 这个基础打得好, 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反之, 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 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 学校、老师可以调换, 而且一定会调换, 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 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即使子女成家以后, 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 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 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 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 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 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 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 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 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 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 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 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 加以模仿、认同, 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 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 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 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 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 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 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 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灵活运用教育方法,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 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 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 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 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 及时发现思想问题, 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 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 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 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 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 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 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 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 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 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 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家庭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 寓教于乐, 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 发挥家庭文化活动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淑娟.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5.

[2]任晓晴.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林区教学, 2006.4.

[3]黄彦华.论家庭微观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J].宁夏党校学报, 2005.6.

上一篇: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下一篇:竞选团干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