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致辞

2024-07-14

国学经典诵读致辞(精选11篇)

篇1:国学经典诵读致辞

北马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讲话稿/r/n

各位老师、同学们:/r/n

高昂的诗句,振奋人心,让人热血沸腾;抒情的诗句,沁人心脾,让人心旷神怡;动人的诗句,感人肺腑,让人热泪盈眶。/r/n

这就是诵读带给我们的感受。今天这次比赛中有获奖的还有没有获奖的,但我要说,比赛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参与,在努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r/n

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眼界宽广;可以使我们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需要我们诵读国学经典,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在传承中涵养。/r/n

“德有伤,贻亲羞,德不孤,必有邻”教我们要做谦谦君子;“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教我们要修身向善;“对长辈,忌无礼,凡出言,用敬语。虐老人,悖情理,天不容,法不依。父母老,勿嫌弃,若有病,快就医。勤照料,细护理,寸草心,报春晖。羊跪乳,鸟反哺,父母在,儿孙福”告诉我们如何尊老爱幼;“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告诉我们要如何孝敬父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勿自暴,勿自弃”教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r/n

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结晶,不仅能让我们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能让我们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人格品位,提升精神境界,追求美好人生。/r/n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名篇佳赋,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一部又一部闪烁着光辉思想和深远智慧的篇章,这些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宝藏。/r/n

国学经典阐述了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世,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宝典。阅读国学经典,可陶冶学生性情,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孝道、礼仪、诚信、感恩等方面的良好习惯都可通过践行国学经典得以实现。/r/n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是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希望全体教师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榜样;全体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讲文明,讲礼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在学校做一个文明守纪、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尊敬长辈、体贴父母、知孝明礼的好孩子。只有这样,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学习国学经典才具有真正的意义。/r/n

【相关文章】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r/n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r/n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化”。/r/n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到了小学我们学的古诗就更多了。春来了,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夏夜里,我们“听取蛙声一片”。中秋节,我们说“明月几时有”。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懂得了珍惜;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知道了努力;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悟出了哲理;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学会了做人。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诵读经典诗文能够使我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n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他还说,一个小孩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r/n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因此,我们还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r/n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一所书声琅琅的学校,必定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一个书香充盈的家庭,必定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喜爱读书的孩子,必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篇2:国学经典诵读致辞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全体师生相聚这里,将要共同品味一餐美味的国学盛宴。在此,首先允许我我代表学校对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华诗文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阅读经典诗文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眼界宽广;可以使我们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结晶,不仅能让我们享受阅读的快乐,还可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人格品位,提升精神境界,对我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次活动,是展示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又一次盛会。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读经典、诵经典的氛围,激发全体师生的读书兴趣,在诵读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有助于我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同学们,诚实的语言需要信任的耳朵来倾听,更需要善良的心灵来领会。高尚的人格需要公正的眼睛来发现,更需要道德的栋梁来支撑。希望全体同学以本次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为契机,在老师们的教育、引导下,让“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成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活动的一种新常态。爱中华,读经典,让我们每一位师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篇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篇4:国学经典诵读致辞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篇5:国学经典诵读致辞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篇6:国学经典诵读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因此,我校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时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目标

第一,通过经典诵读,增强我校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第二,通过经典诵读,学生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三,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了等思维能力。

第四,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五,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努力塑造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经典诵读内容:《弟子规》《三字经》《论语》。

五、实施建议 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和投入到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处处书声琅琅的良好诵读氛围。

1、学校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要有教案、有活动。有条不紊地创造性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活动。

2、每周利用晨读及班队会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活动,进行赏析、评点。

3、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周末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4、开展竞赛,激发热情。个班每次利用晨读的时间抽出5分钟时间举办诵读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六、经典诵读安排

在我校“为学生明天的厚德博学奠基”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弘扬国粹教育,加强“五型校园”建设。首先,以《弟子规》为引领。在探索、实践中积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分年段学习《三字经》《论语》。不断深入推进经典诵读工程。

第一部分:《弟子规》

第一阶段:(3月1日—3月5日)宣传发动、确定篇目阶段。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语文教师准备《弟子规》教程。

第二阶段:(3月20日—10月30日)诵读经典、训练强化阶段。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形成校本教材,认真上好经典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11月—12月)活动展示、检验成效阶段。活动结束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学校组织举办校内竞赛活动,来检测诵读效果,并组织参加塔河教育局的“三评三赛四展示”活动。

第二部分:《三字经》《论语》

篇7: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对国学经典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国学经典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朗读”、“尝试”、“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学内容 《弟子规》

三、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弟子规》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诵读《弟子规》,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2.理解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弟子规》

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每天利用早读和午读共20分钟进行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每天利用语文课课前2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3、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经典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4、粘贴关于国学经典的图文或出有关内容的黑板报。

四、教学原则

1、理解性原则:理解意思,并能熟练背诵。

2、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中华经典文化,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本学期的经典诵读内容是《弟子规》。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二、诵读目的

1、诵读大量经典后,记忆力大幅度增强,背诵课文以及学其它学科都会变得轻松简单。

2、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注意力

每天利用二十分钟时间背诵经典诵读,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时,孩子的静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3、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

读经的孩子心中深知圣贤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回应、共鸣,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善化是经典教育最大的收获。

4、孩子变得有涵养、举止文明、懂礼貌、体贴父母、知书达理、活泼开朗、为人处事有分寸、有头脑。

三、班级诵读方案

1、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以指读、跟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每天早读,午读《弟子规》。和家庭结合,请家长和孩子共同诵读。

2、礼仪行为规范:结合《弟子规》,将经典与做人做事道理相结合,教导言谈举止的基本礼仪;培养优秀品格。如(父母呼,应勿缓。事虽小,勿擅为等)

3、语言训练:将经典文章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文学底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朗诵水平。

4、静心训练:每天坚持诵读,调整情绪,提升专注力、静定活动心平气和。包括教室的布置。

5、善行日记:学生每天记录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共同交流学习,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实际行为结合。

四、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天利用早读、午读时间复习巩固,学习新内容。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一班

高桂艳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二班

杨 超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三班

代丽男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四班

篇8:诵读国学经典培养文明新人

开展读国学经典以来, 学校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然而, 由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众多, 社会经济繁荣与网络文化的多元影响, 现代的孩子在家是至高无上的“掌上明珠”, “小皇帝”, 不少孩子在传统文明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他们往往任性难管, 唯我独尊, 甚至霸道、无理取闹。根本谈不上文明礼仪, 让一些家长苦不堪言。如何教育孩子, 给孩子补上传统文明礼仪一课, 让学生真正知书达理, 尊老爱幼, 成为一个文明大国的文明新人呢?我认为, 还得大抓国学经典教育, 大力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

我们学校就该课题展开了思考和探索, 大家研讨发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及古诗词系列影响了无数人, 证明了它对个人人生导向的价值, 这些国学经典历代引用率最高。一是可以促进古代哲学, 历史以及其文化知识的了解, 启迪思维;二是可以继承和发现古代先贤先哲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 提高人文创造力;三是可以经世效用, 修身怡心, 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懂得社会伦理道德, 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培养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 这对人生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无疑至关重要。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之首, 它的总叙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也就是说, 《弟子规》分八块, 总叙讲了人生应当做好人生的七种修养, 而且按主次排列分别是孝敬父母, 敬兄爱弟, 行为严谨, 诚信上进, 爱人仁爱, 交友求教, 求学学术等。国学经典把与人做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而知识学习放在第七位, 没有爱心没有高尚品德人的人, 有才学又有何用?记得一位名人讲过:“品德低下的人, 知识越多越反动”, 难道还不足以看出我们今天忽略品德的教育的偏颇吗?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学规的形式, 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 将学会做人规则化, 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这些规则,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诵易记。该书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 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弟子规》包含了平时我们为人处事的各种态度和规则, 对我们日后为人处事大有益处。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劳动, 大家彼此相互依存才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随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 关怀他人, 帮助他人, 以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责任, 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在生活, 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都是在为自己能够多挣钱、有汽车洋房等等, 追求的都是个人相关的利益。这样的心胸是不会有真正快乐的, 因为他的快乐是建构在自己的得失成败之上的, 有得失就会生悲欢, 而真正的快乐是不以成败荣辱为原则的, 那种乐是超乎于喜怒哀乐之上的乐。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所以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就需要培养一点社会责任感。如果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时候都能够兼顾到他人, 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学习了《弟子规》, 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 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 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国学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多彩, 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 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于是, 我们学校开展了“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学校德育处以“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专项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活动分三步:一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求教师不仅能熟背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并讲解。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予以指导和开展活动。三是考核奖励, 不仅要求熟练背诵, 更强调回家将所学国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完成好的教师或班级, 奖一百元钱。经过一学年的实践, 学生的品德礼仪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 社会反馈满意, 家长满意。学校老师也很满意, 学生表现落落大方, 乐观善言, 课堂表现积极上进。

我想:学生走进校园, 就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积极拓展校本教研渠道, 摄取最基本的最经典的为人之道, 恰恰达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当今世界, 孩子们所受到的社会不良诱惑较多, 如果学校教育不及时补上国学经典这一课, 将是一个败笔的教育和遗憾的教育。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 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 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接受教育, 提升境界。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关键词:弘扬国学,传承经典,育文明新人

参考文献

篇9:国学经典诵读之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篇10: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2、《诗经·蒹葭》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6、惜时诗三首:(《长歌行》-汉乐府、《偶成》-朱熹、《劝学》-颜真卿

7、《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8、《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9、爱国诗三首:《过零丁洋》《春望》《示儿》

10、《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11、《劝学》(一、三)(荀子)

12、《卜算子·咏梅》(陆游)

13、《礼记·虽有佳肴》

14、《岳阳楼记.》(四五段)(范仲淹)

15、咏清明三首:《清明》(杜牧、王禹偁、黄庭坚)

1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7、《行路难·其一》(李白)

18、边塞诗三首:《凉州词》、《从军行》、《雁门太守行》

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21、《兰亭集序》(一二段)(王羲之)

22、《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23、《赤壁赋》(第一段)(苏轼)

2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25、《师说》(一、三)(韩愈)

2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7、《扬州慢》(姜夔)

28、《爱莲说》(周敦颐)

29、《国殇》(屈原)

30、送别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31、《短歌行》(曹操)

3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33、《滕王阁序》(二三段)

3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

篇11: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麒麟阁

临春乐

鹡对鸠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虎类()蚁如(),列辟对()。陈唱临春()。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

路遥知马力——

明月松间照—

生当作人杰—

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设计

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教学法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出示小黑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寝不语,食不言。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出示《论语》的目录及一篇的内容安排)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计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tì):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笔,第七笔是(),第八笔是()。“亭”字共()笔,第九笔是(),组词()。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

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

,” 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 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默写古诗。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 学 设 计 或长或短”,叫(),也叫()。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谙”的意思是:。

“红胜火”的意思是:

。“绿如蓝”的意思是:

3.熟读古诗,知道:

(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诗意。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

”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

四、拓展阅读: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五、课外积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清)王士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

中华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之 《弟子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教具准备:音频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弟子规》总序。

2、询问昨天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音频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

延伸: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课外作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 【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 文化的热爱之情。

2.加强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的参与意识,在全校形成公共场合、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的风气。

【活动准备】 古诗词朗诵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场词

经典使人生变得厚重与深刻,诵读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开发与启迪。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二、诵读经典 1.《迢迢牵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乐)3.《陋室铭》《爱莲说》

4.苏轼的《水调歌头》

5.(师)刚才咱们欣赏了这么美的诗词,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咱们开展一个竞赛好不好?咱们四个组,每组要说一个我限定内容的诗句,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多最好。

第一个题目由第一组说:谁能说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诗来。第二个题目由第二组说:谁能说出含有动植物字眼的诗来。第三个题目由第三组说:谁能说出含有亲情意思的诗来。第四个题目由第四组说:谁能说出含有离别意思的诗来。

三、结束语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子孙代代无穷已,诵完经书唱诗词。

上一篇:送给侄子结婚祝福语下一篇:孟浩然诗《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