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2024-07-14

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精选6篇)

篇1: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中国猎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比较明显地受到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现按四个历史阶段予以分析: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82)

建国后,中国一直实行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在管理内容上,以事为中心,主要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在管理形式上,员工被安排到一定的岗位后,被动性地进行工作,甚至是一次安排定终身,由其自然发展;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等机械的手段;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工作,就事论事,缺乏长远;在管理技巧上,传统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管理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等等。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人才归属于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人才自身是没有所有权的,无法支配自己的流动权。企业员工从开始工作起, 便被动地分配到某个岗位,直至退休。员工进来不容易,想出去也比较难。个人的流动必须依靠政府、企业的行政调配命令,甚至于因为严格的户口管制政策,高级人才连辞职这样的权利,都要考虑户口、家庭、子女上学等制约因素。有关部门人事管理中的招聘、录用、工资管理、奖惩、退休等环节的工作被人为地分开,由各部门孤立地进行管理,各单位、各部门只重视本单位本部门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而不管是否有效利用,更谈不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计划经济后期,高级人才领域已经出现了新萌芽和新动向。1977年,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

须有知识,有人才”。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在会议开幕时宣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恢复高考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之一。1977年8月8日,一批老教授和老专家情绪激动地希望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邓小平同志当即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当年,570万考生走进了关闭10年的高考考场,仅北京市的报考人数就超过15万人。在考试成绩合格后,各级地方政府还组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后来,27万多人被全国各高校录取。

2.改革开放初期(1982—1992)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始认识到高级人才的合理流动,并尝试着进行局部的改革。典型事例就是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尝试引进国外专家和成立全国人才市场等几个方面。

构建了科教兴国战略。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引进了外国高级人才。1984年11月,中国武汉武汉柴油机厂公开聘请65岁的德国专家格里希,出任厂长。格里希成为中国猎头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此举打开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的闸门。1987年,国家科委和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并在香港设置联络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批国外高级人才。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猎头行动,均由政府一手完成和实施。

成立了全国人才市场。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务院于1992年颁布的《全国人才市场管理条例》,是发展和规范中国人才市场的第一部国家行政法规。此后,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工作被提上了各级人事部门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全国人才市场和区域人才市场先后投入建设。

3.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时期(1992—2001年)

在这个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标志:

(1)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人才市场体系。1993年,人事部明确提出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包括人才市场体系在内的“三个制度、三个体系”,要求在2000年前初步搭成全国人才市场体系框架。1994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下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把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才资源,提升为国家战略任务。1993—1997年,全国人才市场网络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多层次的全国人才市场网络基本形成。国家人事部在天津、上海、沈阳、郑州、武汉、广州、西安建立了7个国家级区域

性人才市场;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省、市、区、县人才市场已达1956个;行业性和民办人才中介机构也得到蓬勃发展,达1800余家。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为主渠道,以行业人才市场为辅助,以民办人才中介组织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1996年全国各类人才市场共举行人才交流会、洽谈会等5000多场次,进场招聘单位近70万家,进场应聘近2,000万人次,约300万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流动。

(2)猎头公司诞生并快速发展。在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政府实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特别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动政策,极大地刺激了高级人才市场的成长。改革开放后,国外资本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在人才市场化的大背景、大气候下,已经在香港、东南亚地区发展起来的海外猎头公司,把目光瞄准了中国腹地。经过1989—1992年连续3年的治理整顿,中国政府主要克服了通货膨胀、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全面整顿了国民经济秩序,使得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这在客观上提供了猎头出现的政策和环境机遇。

1992年6月18日,新加坡一家集团公司投资,在老工业基地沈阳成立了第一家以猎头命名的机构——维用猎头服务部,其最初的业务是负责外资企业在当地招募公司职员。它被视为中国猎头产业的萌芽。1993年3月,北京泰来猎头咨询事务所成立,是最早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猎头服务机构,也是第一家公司化的大陆猎头企业。1993年8月1日,赛思管理咨询公司(现名赛思卓越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成立,是北京市的第二家猎头公司。它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100多家国内外客户的委托,寻猎成功的人才包括总经理4人,副总经理7

51人,业务主管、高级文秘126人;涉及的行业包括石化、机电、外贸、商业、医疗、交通、通讯等,美国的惠普、通用公司,以及德国、韩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大公司成为他们的重要客户。由于猎头在国内完全是开拓性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泰来、赛思这两家公司的早期骨干后来成为许多猎头公司的中坚。赛思公司的总经理黄剑说过,“不谦虚地说,北京的猎头公司,1/3和我们有血缘关系”。

在1994、1995两年,受国家整顿人才市场、人才中介行业的宏观政策影响,绝大多数猎头公司损失惨重,整个行业一度徘徊不前。1996年,猎头公司达到第一次产业发展高潮,仅北京地区就有30多家猎头公司。到1996年年底,猎头公司数量猛增到300多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大中型跨国公司纷纷收缩业务、开始裁员。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大打击人才中介机构力度。这里,出现了著名的雷文失手事件。1993年,英国雷文公司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外资猎头公司中国办事处猎头。1997年10月,雷文公司因为挖取了北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触犯了尚未解冻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旋即被政府严令限制活动,最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在雷文公司告别晚宴上,送行的人和被送行的人都寂静无声、黯然落泪。

到了1998年,几乎所有的猎头公司都不得不承认,那一年是最为艰难的一年。仅仅北京、天津地区的猎头公司倒闭比例高达50%以上,剩余的公司也大都奄奄一息。

1999年,盛行中国市场的网络热,迅速复苏了猎头业。濒临破产的猎头公司老总们,突然发现来自通讯、IT、网络、医疗、电子等行业的定单,如同雪花一般,纷纷扬扬掉到自己的头上。时隔一年,猎头公司重新复活,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6年,公司数量猛增到3000多家(图5—1);从公司分布的区域来看,猎头公司主要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如京津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等(图5—2)。

(3)外资猎头公司择机潜入中国市场。雷文公司失手后,并没有影响外资公司对中国大陆的垂涎。蜂拥而来的国外猎头公司,通过委托中国人才中介机构的方式,选择了一些比较安全的猎头公司形式,如合资公司、民营企业等。

2001年12月1日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颁布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外资的谨慎开放。但是,外资获准参与中国的人才服务并受到条件限制,条件之一就是不得设立独资公司。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政策口子,却让国外猎头巨子们欣喜若狂。

4.市场经济时期(2001年以后)

伴随WTO协议的签订,中国政府开始有条件、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开放了大陆的人才(含高级人才)市场。

2001年11月10日,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终于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据此,外国资本已经可以按照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堂而皇之地进军中国市场。

2001年11月25日,距离与中国公司举办合资公司不到30天、号称全球最大猎头公司的美国光辉国际公司,如愿拿到了中国政府签发的营业执照,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家进入中国人才中介市场的外国公司。次日,日本最大的猎头公司——仕达富(Staff service)也取得了第258号人才中介许可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2年6月,《北京市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出台,直接刺激了国际猎头公司入驻北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外资并购热浪,更是被引向了高潮。2002年5月,亚太地区最大的招聘网站——JOBSDB,在广州宣布购入中国人才热线40%的股权。2002年10月8日,号称年营业额达6亿美元的全球第一大猎头公司MRI,收购以中国为主要市场的睿特管理顾问(北京)有限公司(BriTay International)。2002年12月,欧洲猎头公司MPS与上海伟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国的“猎头”业务。

2002年10月初,海德思哲公司与北京恒先人力资源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联姻,设立了合资的北京海德思哲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把IT领域、金融领域和国有制造业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随后,美国光辉国际公司也于当年10月31日,与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CIEC)成立合营公司——光辉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2003年10月10日,根据人事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符合条件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可与中方人才中介机构依法成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开展人才中介服务。这意味着中国人才中介市场正式向洋“猎头”公司开放。

到2006年年底,绝大多数的、在国际猎头市场上排名前20位的跨国型猎头公司已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光辉国际、CHINATEAM、JOBBANK、TMP、ONSTER等国际猎头公司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置了中国办事处,其后又升格为分公司或收购了中国猎头公司的份额。

当前,外资公司(办事处)、合资公司和中国猎头公司数量分别占到1%、9%和90%,中国猎头公司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节选自宋斌博士论文《中国猎头产业规制研究》

篇2: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一、中国净水器行业诞生的背景

1、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工业污染的排放,在1998年5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3张卫星图上显示:自7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源头的水污染严重,周围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荒漠化逐年加剧,草甸退化严重,昔日的丰美水草正北大面积黄沙所吞没。源头地区生态的恶化造成了黄河流域水患频繁和水资源短缺双重危机。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水资源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明显例证。此外,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很重要。

2、中国自来水处理工艺和网管建设的落后;自来水处理工艺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通过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而这种处理工艺不能够深层次的处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水垢等,同时经过加杀菌剂杀菌消毒会让自来水中含有氯。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有着危害的物质。并且中国很多城市的自来水管网用的都是镀锌管,经过几十年的腐蚀,很多老管网的自来水中都含有铁锈,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导致自来水管网遭到破坏,使自来水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3、中国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饮用水的需求在大幅度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打幅度提高,现今社会,人们的健康理念急剧提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二、中国净水器行业发展的现状:

1、桶装水(饮水机)对改变人们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树立更加安全健康的饮用水观念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使命已基本完成;“黑心桶”事件时有发生,同时桶装水的不方便性也日益体现,桶装水只能用于饮用但煮饭褒汤泡茶等不方便,桶装水其局限性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强,所以其使命已基本完成,慢慢的被取代。

篇3: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形成于不同时期, 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 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 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 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 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 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 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 从新时期一开始, 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 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 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 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 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 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 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 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 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 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 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 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 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 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 政治上发生了政治风波;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 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 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 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 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 一是要坚定不移, 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 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 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 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 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 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 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 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 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党明确提出,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 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 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篇4: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計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

[2]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The Efficiency Cost of Market Power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a Test of the 'Quiet Life' and Related Hypothes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篇5: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1、行业的兴起

自1839 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后, 摄影就具有了商业的价值。1841 年伦敦第一个照相馆的开张, 使摄影最初的商业价值体现在了人像的拍摄中。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20 世纪40 年代, 商业摄影广告开始广泛应用于书籍、报纸和杂志中。

2、行业的特点

商业摄影的根本目的在于推销产品。它是以市场为核心来进行拍摄创作的, 其评价标准为广告推广终结时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也就是说, 一幅优秀的商业摄影作品不在于其设备多么高端, 技术多么精湛、艺术感多么强烈, 而在于它能不能刺激消费者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参与激情。

从事商业摄影行业的摄影师, 必须依靠自身的专业水平、创作观念以及审美趣味, 将商品的形状、质地、颜色清晰明快的呈现给大众。那么, 如何对产品进行适当地美化以更能引起顾客对拍摄产品的购买欲望, 是每个商业摄影师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二、商业摄影行业在丽水的发展

1、行业的发展优势

1) 优越的自然条件。许多人认为商业摄影拍摄无需依赖自然条件, 实际上, 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能为拍摄对像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还会有助于商业摄影师拍摄出独有的风格画面。此外, 风景旖旎的城市宣传照也可以帮助一个城市吸引更多的观光游客, 从而推动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 拥有着秀美山川的丽水, 无疑为商业摄影的拍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而展现好这些自然资源, 也能反过来带动丽水旅游文化的发展, 最后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2) 广泛的社会基础。丽水摄影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 就陆续于国内外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其中, 代表性的摄影家有吴品禾、 初小青等。在他们的带领下, 丽水民间摄影团体的创作队伍得到了迅速扩展。自此, 丽水城的摄影氛围日渐浓厚, 并在国内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在丽水于1999 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 “中国摄影之乡”之后, 摄影成为了更多本土民众的休闲娱乐方式。无数盛大的摄影文化交流活动在这里举办, 使丽水借由摄影这张名片, 向全世界展示了自身的风采。随着摄影群体的不断壮大, 摄影学习交流平台的不断提升, 摄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丽水的摄影产业日益显现。

3) 明确的政策支持。丽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出以摄影文化及相关产业带动其他文化产业、拉动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思想, 决定将摄影作为丽水的一个文化品牌, 进行着力打造。在政府的推动下, 丽水积极从各方面促进摄影文化产业的发展:譬如, 建成了中国首个摄影博物馆——丽水摄影博物馆;创刊《丽水摄影》杂志;连续十年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世界摄影论坛;打造丽水摄影文化产业园等等。此外,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 像倡导和推动发展摄影事业和摄影产业, 大力扶持丽水摄影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等。这些政策的支持都为丽水商业摄影行业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2、行业的运营情况

中国的商业摄影开始于上世纪90 年代, 相对来说, 起步晚, 起点也不高。同样的, 在丽水这个摄影之乡, 相较于其他类别的摄影门类, 商业摄影行业的发展缓慢, 竞争力也较为薄弱。近年来, 随着丽水市政府大力推进各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以及对摄影生态、摄影培训、摄影文化等领域的着力扶持, 商业摄影行业也开始活跃了起来。2013 年12 月, 丽水商业广告摄影协会宣告成立, 紧接着, 2014 年9 月, 丽水摄影文化产业园开园, 这都证明了商业摄影行业作为丽水摄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正在逐步的成长和完善。

丽水的商业摄影行业大致分布在三个区域:商业街区、摄影文化产业园以及高校。

1) 商业街区的摄影公司和工作室。丽水摄影的商业价值最早也是体现在人像摄影中。婚纱摄影是丽水商业摄影行业发展中历史最长且涉及面最广泛的一个行业。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婚纱摄影在1992 年出现于大陆至今, 已经由婚礼的一件奢侈品转变为必需品。于是, 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 丽水商业街区发展较好的摄影公司, 如杭州乐玛摄影分部、猎人摄影、爱映像婚纱摄影等大多都是采用以承接婚纱人像类业务为主, 另外再适当延伸一些人像写真类拍摄为辅的营运模式。毫无疑问, 在这些摄影公司中, 传统的证件集体照、婚纱摄影、人像写真和图片彩扩等业务, 是它们最重要且最稳定的经营项目。

在商业街区中, 除了规模较大的摄影公司, 一些小型的摄影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相对于资金雄厚的影楼, 工作室大多是青年摄影师进行创业的工作房间。他们的营运模式虽没有老牌的摄影公司那么成熟, 但因其具有操作运转便捷灵活, 拍摄价格相对较低, 营销方式富有新意等特点, 所以成长速度十分迅猛。

2) 摄影文化产业园。2014 年9 月, 丽水摄影文化产业园建成开园。它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摄影产业链, 是国内第一个摄影文化产业的综合体, 为丽水摄影产业经济实现集聚化和规模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内部主要由大型的摄影器材交易卖场;摄影培训专修学校;摄影交流服务中心、机构;名家工作室以及商业个性工作室等五个功能区块组成。调查表明, 产业园中发展较好的当属摄影培训专修学校与商业个性工作室这两个区块。旗下的光汇摄影学院, 聘邀了国内诸多知名的摄影家进行授课, 且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期关于摄影职业技术以及各层次摄影培训的教学课程。而一些商业个性摄影摄像工作室的进驻, 也为创业园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多样化的发展空间。譬如:主要拍摄淘宝产品拍摄的梵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打承接商业人像和广告摄影服务的江峰摄影工作室;主要从事摄像、微电影业务的麦田影视和越山江水工作室等等, 都在这一两年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此外, 在产业园中, 还设有摄影俱乐部影廊、摄影旅游集散服务、摄影书吧等场所。摄影俱乐部影廊为社会上爱好商业的友人们配置了展厅、影棚、暗房等设施, 给他们提供学习、展示、交流的空间。摄影旅游集散服务则通过网络营销模式, 联合本土知名旅行社在园区设点, 开辟本土的摄影旅游服务。最后的摄影书吧将咖啡厅与摄影书籍相结合, 在为园区服务的同时, 也提升了园区的品味。

3) 在校大学生摄影创业团队。丽水学院自2010 年成立摄影专业以来, 一直致力于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以及具备较强专业竞争力的大学生。在看到商业摄影门类在社会中的需求度突飞猛进时, 学院加大了相关课程在教学上的力度, 并鼓励学生在课余进行创业实践。

2014 年, 学院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其发展至今, 由摄影专业的同学组建成立的创业团队有八宝影像工作室、森司木门影像工作室和P·A影像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的业务范围结合课程所学, 涵盖了网店装修设计、产品拍摄、个性定制写真、集体照拍摄、视频录制和制作以及为私人或公司设计logo、UI等。经过一年半的发展, 创业团队的成员每人月盈利从刚开始的两三百, 增长到了如今的三四千, 可谓收获颇丰。

在这几个团队负责人介绍中, 都提到了由于团队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承接能力有限, 导致许多找上门的业务都无法开展, 只能推却。从这个角度来说, 虽然在校大学生摄影创业工作室的业务能力和运营模式还不成熟, 但是, 它反映了商业摄影行业在丽水的市场环境中还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3、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从经济环境分析。从宏观上看, 丽水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连带商业摄影也是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主导, 后者又可以促进前者的发展。这就使得商业摄影行业的很多领域还没有完全在丽水延伸开来。所以, 对于应该如何拉动本市“内需”, 也就是怎么加强各企业公司、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等行业在商业影像方面的需求, 从而反向促使商业摄影行业在丽水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个问题, 亟待解决。

2) 从商业摄影产业区块探讨。从微观细分丽水商业摄影产业的组成可以发现, 其业务大部分都集中于婚纱、人像和淘宝产品上, 其它方面, 如大件商品、房产以及企业宣传等领域的拍摄项目较为少见。造成这样的情况有许多的原因, 譬如商家资金不够充分, 硬件设备不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有限, 无法承接大型的商业拍摄项目;行业的服务销售环节不完善, 不能吸引客户等等。此外, 在人像摄影方面, 随着同质化竞争加剧, 许多小型影像工作室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 使很多本土影楼在运营中受到了冲击。因此, 要怎样因地制宜, 在依靠自身深厚的摄影文化底蕴的同时,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向外学习相关知识, 对内积累管理经验, 并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功能, 尝试开拓本土以及外地更多更大的业务市场, 是各相关部门和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探讨丽水市商业摄影行业的发展方向

1、行业发展的新特点

第一, 新的市场需求。在21 世纪的今天, 摄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的发展, 从初始拍摄的器材部分到最后的影像呈现环节, 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摄影图像的交流、传播和营销的范围广, 速度快, 这就为商业摄影师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于是, 为了给商品创造出更好地销售量, 商业摄影作品不仅考验着摄影师的专业拍摄能力, 还要求其对商品的展现方式进行一些拓展。由此, 商业摄影行业除了以往的图片拍摄外, 还开始与动态视频和网络传播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集。在这样的一种“大摄影”的环境背景下, 商业摄影的无论是从创作题材、创作空间还是创作手段, 都变得更加灵活自由了。

第二, 新的经营内容。伴随目标市场对商业摄影的新要求, 商业摄影行业的经营内容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一些曾经与之相关的边缘业务, 譬如数码打印技术公司、图文编排设计公司、人像化妆造型公司等也趁着这股需求扩张的东风, 逐步成为商业摄影行业较为核心的业务范围。

此外, 商业摄影界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产业。有专门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摄影学习和交流功能的服务平台;有通过网络为载体, 来向世界营销自己商业摄影作品的图片银行和图片库;有专门进行商业摄影技能教授的培训机构等。这类商家大多锐意进取, 在审时度势后, 为群众提供了迎合了市场发展需求的服务, 在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同时, 也取得了经济的丰收。

第三, 新的技术要求。在“影像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 民众的趣味已经不仅仅停留于对静态图像的审美需求了。为了更好地将商品进行推销, 商业摄影公司除了提供惯常的摄影图片外, 还添加出许多相关领域的服务, 如网页设计、影像拍摄、视频剪辑技术、3D影像技术等等。

这种在技术上的跨界融合, 于一方面要求了商业摄影公司增加一定的商品制作成本, 需要对团队的成员、技术和服务项目等部分进行扩充, ;另一方面也为该行业开拓了一片崭新的生存天地, 使其蓬勃向上发展。

第四, 新的营销模式。走进“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 电商凭着“大数据”的便利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崛起, 阿里、腾讯、京东等依靠着网络营销的方式已成为国内外家喻户晓的商业巨头。借鉴“微众可连万众”的这一成功的营销经验, 许多商业摄影公司和工作室都纷纷建立App平台或者微信订阅号, 迅速拓宽了自身的客户群体。

2、行业发展的前景预期

立足于本土商业摄影行业发展的实际, 结合行业前沿的发展趋势, 我们不难看出丽水市实际和未来经济对商业摄影行业发展的空间和需求是巨大的。

首先, 丽水城不仅山势雄奇, 水系发达, 还具备了畲族、华侨、古剑、青瓷、石雕、木玩、摄影等等的文化品牌。所以, 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城市建设重点的丽水, 需要诸多对外展现自身优势的渠道。那么, 将这些亮点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 无疑是最为直观的宣传途径。

其次, 发展商业摄影还可以带动丽水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松阳的茶叶、庆元的香菇、云和的木制玩具到青田的石雕、龙泉的宝剑和青瓷等等, 都需要依靠商业摄影来进行产品推销。此外, 丽水交通的越发便利, 促使了信息技术交流的加快, 许多新的商业摄影项目如全景摄影、建筑摄影、企业宣传摄影等也开始为摄影公司所承接。

再次, 丽水市政府为推进丽水摄影的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包括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以及落实摄影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和奖励激励机制等, 都无疑大大便利了本土商业摄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网络的营销模式已基本在丽水的商业摄影公司中得到普及。尤其对于刚开始创业, 资金不够充分的团队, 通过用网络来推销传播的方式, 既节约了宣传成本, 又加快了传播速度, 还扩展了客户范围, 达到了一举三得的目的。

综上所述, 丽水的商业摄影团队能结合市场发展的潮流, 根据市场新的需求, 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 通过完善团队人才结构, 提升员工专业水平, 运用网络营销模式等手段, 拓展自身的业务承接能力, 为其后续发展挖掘出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然而, 要最终达到使之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 现在的状态还远远不够。其中, 单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 仍是丽水的商业摄影行业的短板。此外, 设备更新慢, 行业规范存在着漏洞等问题, 也还需要依靠商家自身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积累更多管理经验来进行完善。

摘要:随着丽水摄影文化产业在这近十年来不断发展完善, 丽水商业广告摄影协会于2013年宣告成立。由此, 商业摄影行业作为丽水摄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开始稳健成长。作者通过对丽水商业摄影行业的现状进行调研, 在梳理其发展的脉络, 探讨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 挖掘它尚可开拓的空间。

关键词:商业摄影,丽水,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斌.《商业摄影的发展及我国商业摄影现状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3.12

[2]刘聪.《商业摄影的发展历史与我国商业摄影现状》.艺术研究[J].2013.02

[3]宋黎.《时尚商业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新西部 (下半月) [J].2008.11

[4]李悦, 张岩松.《商业摄影的艺术性与表现研究》.艺术科技[J].2015.12

[5]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编写组主编.商业摄影[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5

篇6:外资进入与中国手机行业的发展

崔喜君 南开大学

一、中国手机行业现状

2008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大约为12亿部。就手机整机制造而言,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基地。2008年中国手机生产量占全球手机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自1999年开始,中国手机制造业产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1999年手机产量仅为2073.94万部,而到2008年,中国共生产手机约6亿部,相比1999年生产能力扩张高达将近30倍。造成中国手机产能迅速放大的主要原因并非来自于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而是来自手机出口驱动。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原因,国外手机行业跨国公司从2002年开始纷纷将全球手机制造中心转往中国,将中国变为手机加工和外贸中转基地。依据中国海关总署和商务部数据:2005年中国出口手机中,国内自主品牌手机仅有1320万部,其余95%的出口产品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2008年我国手机出口数量再创新高,达5.33亿部,出口额达385亿美元。从出口增长速度来看,2001年以来我国手机出口量一直以5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这种持续性的增长在国内电子信息产品中实属罕见,表明在外资的推动下,中国手机生产和出口进入了一个持续的繁荣期。

与全球市场格局相似,中国国内手机市场集中度也是非常高。就绝对集中度指标而言,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如CR5和 CR3是指前五位和前三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市场的比重来表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CR5高达70.97%,CR3为59.32%。这是国内手机市场自2005年开始集中度迅速提升的表现。参照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CR4大于40%的产业属于寡占型产业,目前手机行业便是寡占型产业。其中,前五家企业均为国外跨国公司(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LG和索爱)。这说明外资企业依赖技术先进等竞争优势在我国手机行业已经占据绝对主导的优势地位。对比来看,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数量众多的国内企业选择主攻短线产品,企业规模增长缓慢。在2008年上半年,占厂商数量85%的国产手机厂商仅占据不足三成的产量份额,国产品牌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亟需提高。

二、跨国公司对国内手机企业的影响

总体而言,跨国公司对国内手机企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国内手机企业的迅速崛起(1999年-2003年)

这一时期内的特点是,手机生产厂家不断增多,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则逐年提升,2001年达到18%,2002年 GSM 和CDMA手机总销量的市场占有率己经达到30%,2003年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55%。

第一是有效的技术溢出加快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移动电话的核心技术已经不是仅仅把握在少数几家跨国巨头手中,而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但又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厂商又急于分享这一高速发展的市场可能提供的丰厚的利润,于是中外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就成为了现实的解决途径。外资企业具有核心技术,同时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又使其有能力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从而外资的进入直接对中国国内企业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通过和国外厂商的合作,采购国外厂商的芯片模块,甚至是由国外厂商完成整个移动电话的设计和生产,国产手机厂商在短期内迅速具备了和国外厂商竞争的技术实力。与此同时,同样得益于世界移动电话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出现,使我国国产厂商在进入时期有机会绕开规模障碍,而通过向韩国、中国台湾的厂商购买代工服务,同时向韩国、法国厂商直接购买模块、外观设计等方面的服务来完成制造过程。从而,国内品牌贴牌销售的运作方式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

第二是成本压力下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开拓。获得了生产牌照和核心技术的国产企业并不等于可以有把握地立足于市场,外资企业强大的成本优势迫使国内企业必须快速地实现生产环节的技术进步和国内市场的开拓。在移动电话行业的技术层面,可以将技术划分为核心技术和应用层面的技术。从当时的发展来看,移动电话的主体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厂商之间核心技术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但在应用层面的技术开发上确有明显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着生产企业的成本水平。总体来看,移动电话的开发设计大概有三个层次:半散件组装、购买GSM或CDMA模快进行开发和装配以及基于参考设计进行移动电话的开发和生产。前两种方法相对比较容易掌握,但采购成本很高;而后一种方式虽然可以使采购成本大大下降,但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最初,国内移动电话厂商多是基于半散件组装方式,但迫于成本的巨大压力,一段时间后都在努力向后两种开发方式转化,这对于国产企业而言显然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以波导为例,2002年基于参考设计进行开发与生产的移动电话就成功地打人了欧洲市场,成为了中国手机技术研发从半散件组装模式发展到全散件组装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第三是国产手机短期价格竞争优势明显。能迎合消费者心理的除了质量上的保证,价格更是左右消费者购买的另一大因素。消费者往往追求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能给他们心理上感到最大的满足。国产手机在技术水平上的不足,是通过价格优势来弥补的。国产手机之所以能争得相当的市场份额,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价格常常是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充分运用了价格这一最具有威胁的竞争力因素,国产手机在大踏步前进着。不过价格虽然是最具威胁的竞争力因素,但是它不是最长远的,毕竟国产手机占有价格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国产手机率先把握住了市场命脉,而不是成本比国外品牌手机低廉。没有核心技术,降低成本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国产手机的价格竞争优势虽然具有威胁性,短期内国产手机利用价格优势迅速拓展了低档产品市场份额,但是价格优势并不具有长久性。而国外手机品牌因为其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市场份额及良好的信誉度,因而不需要降低价格来扩大他们的市场占有率。

(二)跨国公司重新占据主导优势(2004年—2009年)

该时期的特点是国产手机集体遭遇滑铁卢,国内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国外手机品牌市场占有率则频频攀升,手机整体市场集中度开始趋于上升。诺盛电信发布的2005年国内手机市场的统计报告显示,排名市场前10的公司中,前三名依旧是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国产手机虽也占7席,但有6家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这表明国产手机企业仅仅具备市场份额的数量优势,但并不具备市场利润的绝对竞争优势。

第一是受制于零部件供应不足,国产手机市场份额退减。国产手机企业在2004年遭遇到持续达半年之久的核心元器件缺货危机,让国产手机厂商真实地感受到了产业供应链不完善的弊端。2004年上半年,多数国产手机厂商为如何调整因元器件严重短缺而被迫打乱生产计划。由于核心部件的技术集中在飞利浦、爱普生等少数国际厂商手中,因此,核心零部件市场基本是供不应求。一旦出现全球性供需紧张,供应商自然要优先满足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LG等市场规模大的客户。面临核心零部件严重短缺的压力,很多国产厂商无法完成之前预定的生产任务,TCL、康佳、波导等一线国产手机大厂都出现产量锐减的情况。

第二是跨国公司依靠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大量高技术、高品质的新品迅速涌入中国市场,极大冲击了国产手机市场。由于实力雄厚,跨国手机巨头有能力在技术上持续大量投入,因而国外手机始终在技术上占主导地位,不断地引导消费潮流,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高端市场。在一系列的产品技术升级的过程中,国产手机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国产手机效仿生产的新品推出的速度肯定不及国外手机品牌。2004年,由于国外手机巨头在摄像手机、电视手机、GPS、多媒体手机等高端产品拥有高额的产品利润,在国产手机利润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国外手机品牌在利润上却大幅上升。

第三是跨国公司的专利壁垒阻碍国内企业开拓市场。由于不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因此在整个手机专利池中,国产厂商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需要支付巨额的专利授权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国产厂商国际化的道路上多了一道技术壁垒。目前国外跨国公司的专利壁垒仍然是国产手机厂商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障碍,随时可能使国产手机难出国门。2006年初,三星欲诉讼内地多家企业外观侵权,同年6月,诺基亚则以外观专利权受到侵犯为由起诉天时达等4家公司,索赔50万元。国产手机企业已经背负了沉重的专利使用费包袱,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近几年,国外企业加快了手机专利申请的步伐,对国产厂商的威胁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厂家的手机出口量还不算高,且集中于低端产品,对跨国公司难以构成威胁,并且国内利润较高的高端市场为国外厂商占据,因此他们并未认真对待专利问题。一旦国产厂商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一定份额或国内企业出口量剧增,或是更大范围地渗透到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西欧等国际大厂商的“根据地”,持有核心专利的国外企业将会以收取专利费为由限制国产厂商的壮大。目前包括诺基亚在内的国际厂商已经在欧美部署了大量的2G手机专利,成为中国厂商走向欧美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对策分析

(一)借助3G机遇迅速提升技术竞争力

贴牌生产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使很多手机生产厂商负担了高额的开支。在进入市场的初期,手机厂商为了迅速入局,在技术能力欠缺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国外厂商的手机平台,对部分功能改进,很快生产出了自己的产品。应该说,初期采用合作方式是明智的选择。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国内手机厂商还是必须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在长期竞争中获胜。而如今的环境背景也是极为有利的,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及科技部牵头的中国第三代移动电话制式 TDSCDMA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中国政府推行自行研制3G标准的态度很坚决。国产手机在获得相同起点的情况下,厂商当然应该寻求技术突破,仿效国外品牌的做法,打造3G手机的技术平台,与国外手机厂商展开技术标准层面的竞争,取得真正的市场主导地位。

当然,也应该看到,3G的到来并不能完全解决国内厂商与跨国公司差距较大的问题。2G、2.5G和3G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并存,5到10年GSM还会存在。国内产商在操作系统、应用系统、芯片以及集成系统方面应努力实现自主研发,尤其是在射频、基带、CPU等核心技术上要高度重视研发。

此外,在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体现了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竞争,也体现了在设计方面的竞争,这可以从外观设计专利数量高于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得以验证,这也是手机行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因此,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的国内企业也应重视围绕手机外观的升级换代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手机厂商总的手机出口量在全部手机出口量中的比例很小,2005的数据显示为5.8%。这说明了国产手机与国外手机在出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手机厂商还缺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同时也说明了国产手机的出口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这是消化库存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这也是扩大产品知名度的途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相关文章:

中国猎头行业调研报告05-17

中国猎头公司范文06-05

猎头行业介绍05-04

猎头行业规则06-27

猎头行业分析05-01

猎头行业常用英语06-10

金融行业猎头现状07-21

猎头行业报告09-14

猎头行业分析报告07-09

互联网行业猎头公司08-14

上一篇:零售展会策划书下一篇:货运公司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