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2024-07-11

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共8篇)

篇1: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1.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虽然近十年来,许多学者报导了大量的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新用途,原则上不予利用。

(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 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及时地控制感染,就应当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针对性经验治疗 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

(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 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

②药物的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④给药途径 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⑤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⑥其它 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 要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 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

(8)要重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常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

(9)要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如果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10)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只有那些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2.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

(1)联合应用目的 联合使用的药物要能够对致病菌产生“协同”或“累加”的杀灭作用,以达到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2)联合应用适宜的种类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还要加用抗真菌药。通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得协同抗菌作用。(3)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应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其明确的适应证如下: 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④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⑤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其中一种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剂量得以减少,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⑥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3.相对合理的药物联合

根据体外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及长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证实了某些药物联合应用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一些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罗列如下:

(1)对金葡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重症肺炎(或肺脓肿)等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氯唑西林+(去甲)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去甲)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2)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青霉素(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s单用耐药);(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中的一种+(去甲)万古霉素;其中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已成为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准经验性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联合对它无效,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所致,而非产生β—内酰胺酶。

(4)对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有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奈替米星(普通株);(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一般耐药株);达托霉素+氨基糖苷类(VRE株)应注意的是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无协同作用。

(5)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或阿洛西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酶抑制剂;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6)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肺炎或败血症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7)对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氧氟沙星;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8)对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600~800mg/d)+利福喷丁+异烟肼。

※ 注意(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仅适应于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过敏或造成严重感染的致病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情况,因这两种药物都能产生耳、肾毒性,联用后耳、肾毒性将有增加。

篇2: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 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使用误区:

1. 抗菌药是消炎药、感冒药,有病就用

许多人将抗菌药等同于消炎药或感冒药,一旦有炎症或“感冒”,就赶紧服用。实际上抗菌药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如过敏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哮喘)等无菌性炎症无效。同样,抗菌药也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如果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菌药物,会杀死体内正常有益细菌,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2. 抗菌药物越新越好,抗菌范围越广越好,价格越贵越好

许多人在使用抗菌药时往往迷信新药、好药、贵药,认为抗菌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另外,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抗菌谱窄的抗生素只对一种或少数细菌有活性,如青霉素G,主要只作用于阳性球菌;广谱的抗生素可对两种或较多细菌有活性,如头孢曲松,可对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有效;超广谱抗生素即对多种或大多数细菌有活性,如泰能,不但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效,而且对厌氧菌也有作用。可见,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也越多,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

因此,治疗感染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3. 疗程不当,频繁换药,疗程过短或过长

有的病人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使用某种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换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其他抗生素。治疗时间的长短应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反应和细菌的种类。通常对于急性感染,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为5~7天,或症状和体征消失3天后方可停药。如果一个普通的感冒用几种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还可能造成二重感染。4. 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

抗菌药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为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反而可能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会,因此联合用药应予以严格控制。联合用药指征:混合感染、严重感染、一般抗菌药不易深入部位的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容易出现耐药的或必须长期治疗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尿道感染或骨髓炎)等。同时,应避免联合使用毒性相同的抗菌药。抗生素滥用: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危害:

1. 耐药性: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 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2. 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正常人类的肌体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 他们是人们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比如:在人们的口腔内,肠道内,皮肤都含有一定数量的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群,他们参与人身体的正常代谢.同时,在人体的躯体中,只要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对人体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这些地方生存的.而人们在滥用抗生素的同时,抗生素是不能识别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菌群的,结果是人身体正常的菌群也被杀死了.这样,其他的有害菌就会在此繁殖,从而形成了“二次感染”,这往往会要导致应用其他抗生素无效,死亡率很高.3. 养殖业中抗生素滥用: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我国现状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 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

据2006~2007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 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 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 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

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 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药品使用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 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不良反应

①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②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③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④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⑤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⑥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⑦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补液

补液量:

医疗过程中通过静脉补充药液的剂量称为补液量

补液量: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1200ml/m2,中度脱水为2000mL/m2,极重度脱水为3000ml/m2。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

③生理需要量:急性期一般可按基础代谢需要量计算,即5%~10%葡萄糖 50~60ml/kg·d,钠钾各1~2mmol/kg·d(生理盐水10ml含钠1 5mmol,10%氯化钾溶液10ml含钾13mmol),或按1500mL/ m2体表面积给予糖60~75g/ m2体表面积,钠、钾各50~7 0mmol/ m2体表面积。生理需要量也可以用3∶1溶液补充。高渗脱水时,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远段的吸水作用,因而有人认为高渗脱水时,生理需要量宜酌减1/4。

上述三部分之和即为第一天输液总量。为便于临床应用,一般将上述三项概括为以下数值,可适用于大多数病例。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150~180ml/kg。个别病例必要时再作较详细的计算。

补液速度

补液速度即使用静脉补液时液体输入人体内的速度。

一般的补液-输液速度判定: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

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 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

为带入药物时速度在100—200ml/小时,普通补液速度为300—500ml/小时。

根据缺钠程度和临床症状,可将低渗性脱水分为三度:①轻度:相当于成人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g。患者常感疲乏、头晕,直立时可发生昏倒(昏厥),尿中氯化钠很少或缺如;②中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g~0.75g。此时患者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收缩压轻度降低、起立时昏倒、心率加快、脉搏细弱、皮肤弹性减弱、面容消瘦等表现;③重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75g~1.25g,患者可有表情淡漠、木僵等神经症状。最后发生昏迷,关有严重休克。

根据体重的减轻(失水量)及临床表现,将脱水分为三度:

l.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3%或体重减轻5%仅有一般的神经功能症状,如头痛、头晕无力,皮肤弹性稍有降低。高渗性脱水有口渴。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3%-6%或体重减轻5%-10%脱水的体表症征已经明显,并开始出现循环功能不全的症征。

篇3: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Ⅰ类切口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 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19例。试验组男18例, 女1例;患者年龄28~51岁, 平均年龄 (38.00±3.57) 岁;对照组男15例, 女4例;患者年龄27~60岁, 平均年龄 (43.00±8.29)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 首先均需进行相关的检查, 确定无重要器官障碍、无恶性肿瘤、无营养不良等症状后, 对患者进行术前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为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 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手术。术前患者应禁食、禁水。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不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前应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对皮试显示为阴性且对药物无相关过敏史的患者, 予以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消炎。对皮试显示为阳性且对药物通常有过敏症状的患者, 应使用广谱类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对于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或术前30 min~2 h内用药, 可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若患者手术期间未用药, 则术后不需加用药。手术后, 对患者有效的进行心理辅导、伤口护理等。并随时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后的体温变化及血象情况的改变, 并作统计学分析。1.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体温变化

试验组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1、2、3 d的体温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象值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的中性粒细胞分类 (68.91±9.81)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中性粒细胞分类 (76.19±9.32) %,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7.44±1.31) ×109/L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7.01±1.67) ×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合理应用抗生素, 对手术的治疗有一定帮助, 但若不合理应用抗生素, 则会产生一定的弊端[3]。过多的应用, 机体承受能力降低, 在未达到抗感染目的的同时, 甚至会加重感染及产生其他疾病, 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4]。

本组研究中, 试验组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1、2、3 d的体温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的中性粒细胞分类 (68.91±9.81)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中性粒细胞分类 (76.19±9.32) %,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7.44±1.31) ×109/L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7.01±1.67) ×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临床效果不明显, 未能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感染发生率, 不但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还会引起其他不适及严重并发症。因此, 不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 38例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19例,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不使用抗生素;试验组患者则在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后的体温变化及血象情况的改变。结果 试验组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1、2、3 d的体温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的中性粒细胞分类 (68.91±9.81) %明显少于对照组 (76.19±9.32) %,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7.44±1.31) ×109/L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7.01±1.67) ×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其临床效果不明显, 不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 不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术前,抗生素,Ⅰ类切口,预防性

参考文献

[1]李兰兰, 易石坚, 李毅萍, 等.行政干预对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21) :4113-4117.

[2]张艳利, 杨敏利, 巫姜, 等.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2) :64-66.

[3]张晓榕.689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4, 28 (2) :138, 140.

篇4:浅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危害

随着国家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资、扶持,彻底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做为一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人员,根据自己多年来对药剂学的掌握及平时与患者的沟通, 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我便深刻的认识到,“懂医术,通人文,有理想,会创新”是社会发展时期从事药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药学工作人员,只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需要我们及时掌握大量的和最新的药学理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给人们,所以,根据我在基层药品销售岗位多年工作,发表一下我对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观点。

1 认识了解抗生素

在现实生活中,抗生素普遍被人们认为能治百病,每当患者有身体不适,头疼发热、咳涑等不适症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而他们确想不到滥用抗生素会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关于抗生素大家其实并不陌生了,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比如说我们针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甚至抗肿瘤的药物都属于抗生素的范畴。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当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病毒微生物的药物它的种类是相当多的。大概可以分成十余种大类。在临床上常用的应该有一百多个品种,比如我们常用的青霉素一类就有很多的品种。头孢菌素、红霉素类也有很多种。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使用时针对不同的的疾病、人群、细菌等,所以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来予以适当地选用。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

2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2.1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等。

2.2 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諾霉素、阿斯霉素等。

2.3 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2.4 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2.5 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2.6 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2.7 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2.8 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2.9 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等。

2.10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3 抗生素使用原则

3.1 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3.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3.3 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3.4 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复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4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1 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 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4.2 过敏反应

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最常见也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4.3 二重感染

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这在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很多见。因此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4.4 耐药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篇5:术前抗生素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而合理使用术前抗生素,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院自2009年以来,手术室术前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且由原来的病房执行改为病房护士配制好带入手术室使用,就应用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如下:麻醉阻力

近年来研究表明:麻醉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容易发生过敏及类过敏反应,而混用影响麻醉师的判断,且同时使用还可能改变药效,如氨基糖甙类与肌松药同时使用会加强肌松药物对神经肌肉的阻滞作用,延长苏醒的时间,加重麻醉反应等,使麻醉师不愿甚至拒绝使用抗生素。

护士不配合

抗生素种类多,新药层出不穷,而手术室护士对抗生素接触较少,对抗生素的药理、副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甚了解,怕引起医疗差错,故不愿主动承担此项任务。不按规定时间使用,随意性大,缺乏术前用药意识

(1)我科大早会一般安排在每周五,早会内容多,时间长(约半小时左右),待早会结束后进手术间,开始准备用物等,麻醉师已催着要诱导,此时,抗生素往往未用完而被迫停用,剩余部分只好等到术中病情稳定甚至术后病人离开手术间前使用。

(2)剖宫产术一般要求在胎儿取出断脐后使用抗生素,以避免对胎儿的影响,而胎儿取出后又要求第一时间静滴20u催产素,且此时产妇生命体征波动大,麻醉师会建议护士等500ml平衡液(内加20u催产素)用完后再滴抗生素,这时一般手术即将结束,使术前抗生素错过最佳使用时间。

术前用药指征掌握不严、抗生素选用不恰当

一些医生将Ⅰ类手术常规使用术前抗生素,而一些急诊感染手术或有开放性损伤的手术却忘用抗生素。还有一些医生将要求慢滴的抗生素带入手术室,如喹诺酮类每100ml静滴不得少于45—60min,这样影响麻醉及手术进程。

电子病历的使用

临时医嘱单未打印,使护士无法核对医嘱。我科仅护士站有一台电脑,而手术间内未有配设,如遇病房护士在手术病人交接单上所写抗生素与所带入抗生素药名不符时,易造成核对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转变麻醉师观念,充分认识术前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加强医护沟通,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或全麻诱导以及硬膜外麻醉注入首次量后输入抗生素,即可达到围术期抗生素应用又不影响麻醉[1]。切记:抗生素需单独使用,输抗生素的液体不可作为麻醉给药的途径。同时,护士应协助麻醉师做好用药后的观察,及早发现异常,协助处理。

2)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掌握手术室常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各类抗生素说明书收集装订成册,放于护士站,便于大家翻阅学习,对需要做皮试的药物详细列出,贴于手术间,供护士参考。同时,利用晨会时间,学习新药知识,给护士正确用药提供帮助。

3)提高术前用药意识,严格掌握用药时间。

最佳预防术后感染的时机为切开皮肤前30min—2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这样可以使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覆盖手术全过程,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2]。护士应正确掌握抗生素给药时间。科主任应将晨会时间控制在15min以内,以保证抗生素的顺利应用。

根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科实践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第465号委员会意见,推荐在剖宫产开始前60min内(首次给药时间)应用预防性抗生素,而不应在脐带结扎后才给药(Obster.Gynecol.2010;116:791—2)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委员会主席兼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母—胎医学主任William H?Barth Jr?博士指出,最新资料表明,在剖宫产前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可显著减少孕产妇感染且似乎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改变旧观念,认真做好剖宫产的术前用药。

篇6:关于使用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1: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NO!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发烧也是同样的道理。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盲目使用抗生素,反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NO!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NO!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NO!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NO!

篇7: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 抗生素】的出现,虽然治愈和挽救了无数个生命,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后果也在增多,出现了细菌耐药现象、治疗失败、脏器功能的损害等等,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一个9个月的婴幼儿,因为发热2天去就诊,孩子一到晚上就高热,全家人着急,不断地换药,已经在家里先后用了4-5种药,询问服药记录其中2种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果验血后提示病毒感染,停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发病第3天体温正常,皮肤出疹,童童实际是“幼儿急疹”,一种病毒感染,无指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也叫【抗菌素】antibioltics,是临床儿童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临床上已经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有近百种,不同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不同,家长们应该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最好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公众抗生素现状调查报告,近8000份调查问卷显示,超20%被调查对象生病之后喜欢自己“问诊”,并且根据以往经验去选择药品; 目前,抗生素仍然是很多人家庭的常备自用药。我们虽然对抗生素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毒副作用了解比较少。我们大部分相信自己使用抗生素不会发生危险,并对抗生素产生依赖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喜欢吃抗生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绝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仅仅适用于细菌性感染性炎症,对于病毒是无效的。发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抗生素并无益于退烧。

【抗生素】使用常见的误区: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主要有:没有指征的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剂型选择错误、用药次数、用药途径、用药疗程不合理等。

常见误区:

(1)孩子一发热,我们就用抗生素:引起婴幼儿发热有多种原因,感染还要区分是细菌或是病毒,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治疗才有效。(2)抗生素软膏 我们随意用:认为抗生素软膏是外用药,没有吃的药副作用大,宝宝脸上出湿疹、长癣、皮肤出红斑等,我们就随意使用红霉素、金霉素、百多邦软膏等,殊不知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3)以为从注射或吊瓶抗生素好过口服用药:抗生素的给药途径是由药物特性决定的,与药物的抗菌活性无直接关系。一般感染大多数可以通过口服用药达到效果。

(4)贵的比便宜的好:每种抗生素都有各自的特性,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

(5)一有效就自行停药:一般用药需要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够,会出现不见效果,即便见效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够疗程,急于停药可能会使病情复发。

婴幼儿正确使用抗生素:

(1)单纯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婴幼儿常见的细菌性感染疾病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但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针对临床症状处理即可。

(2)婴幼儿使用抗生素必须遵照医嘱:因为大多数抗生素的抗菌效果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有关,所以抗生素每次的使用剂量和每天的使用次数都要正确,才能达到效果。

(3)抗生素不能与活性益生菌同时服用,否则可使益生菌失活,影响治疗效果。

(4)最好选择儿童专门的抗生素剂型,不要把成人的药片掰开给儿童用,否则会影响药物剂量的准确性,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宝宝生病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是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的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2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3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效果

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父母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另外,提醒家长不要单纯以价格的高低来判断药效的好坏,这是不可取的,应针对病原菌来选择药物。

5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在于预防1-2种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部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理解过敏反应 应用抗生素应注意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可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毒性反应可见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聋等。由于抗生素应用后杀灭或抑制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可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种感染可为较轻的局部(如口腔、胃肠道)的感染,亦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篇8: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1 抗生素临床使用的误区

1.1 误区之一:

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 某职工做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 为预防感染, 医生给他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 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 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专家还指出, 每用一次抗生素就产生10%的耐药率, 所以, 必须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1.2 误区之二:

抗生素可以外用 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 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 这都是很不正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 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尽管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这个结果, 但不能说与利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1.3 误区之三:

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 许多的病人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 就要求医生用其他抗生素, 或增加使用其他抗生素。专家认为: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 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 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 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1.4 误区之四: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 不少人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 “越贵越好”, “越高级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 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 价格也便宜, 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 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1.5 误区之五:

抗生素是消炎药 多数人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 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 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专家介绍说,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 这些菌群互相制药, 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 会引起菌群失调, 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1.6 误区之六:

忽视抗生素的特殊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 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 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 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

研究证实, 在人体的皮肤、口、咽部、阴道和结肠等部位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这些细菌在宿主细胞上定居、生长、繁殖、同时具有: (1) 参与物质代谢和激素转化和合成、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和激素转化等; (2) 作为一种抗原, 刺激宿主产生抗体, 增强其免疫能力; (3) 产生脂肪酸等代谢物和细菌素等, 可对抗外来细菌的侵入, 构成防止外来细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4) 使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可见这些细菌存在对于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我们把这些细菌称为人体正常菌群, 并予以积极保护。然而, 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 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 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 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因此, 治疗感染病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 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2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1 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 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2.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 因抗生素用后常使病微生物不易检出, 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 影响临床确诊, 延误治疗。

2.3 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 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 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 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2.4 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

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 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 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2.5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

2.5.1 风湿热病人, 定期采用青霉素G, 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 防止风湿热复发。

2.5.2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他适当的抗生素, 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2.5.3 感染灶切除时, 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2.5.4 战伤或复合外伤后, 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2.5.5 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2.5.6 严重烧伤后, 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2.5.7 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 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限于门诊) 。

2.5.8 颅脑术前1d应用抗生素, 可预防感染。

2.6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 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 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 抗生素治疗则难以奏效。因此,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 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 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总之, 抗生素可以治疗疾病,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可以说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的。因此患者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作为消费者需要更多地了解抗生素使用常识, 避免常见的误区, 在生病的时候才能正确地用药。

上一篇:大兴乡农村土地纠纷排查和整改方案下一篇:形容开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