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2024-07-16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共8篇)

篇1: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初中体育课堂里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黄沙中学

蒋 涛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评优和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本质,体育新课程教学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教学实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 体育教学 实效性 策略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种体育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加强对实效教学的研究,应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体育课实效教学的含义

体育课的有效教学,一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教与学的相互吻合,且按一定的教学任务及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实效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管具体情况具体条件,每个学生都必须适应统一化、规格化的教学,造成许多课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如照本宣科式的“机械式”的教学;“独角戏”似的表演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不顾客观条件的“鹦鹉学舌式”的教学;做表面文章的“虚假”教学。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调控的教学途径,实现富有人性的个性化教学。这是我们研究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和归宿。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能性

“学习的实际可能性指的是决定着具体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的潜力的内部基础和以个性为中介的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基础包括个人可接受教学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心理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外部条件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校内外影响,以及校内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体育教学应该在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基础上,认识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及其组成部分,从而根据本地区、本校教学条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以达到最佳效果。

2.2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生理上、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这种具体差异更为明显。一个正常的学生他在身上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劣势或弱点,但是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宜从事某种活动的才能,每个学生的才能表现领域和学习可能性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知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同样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的差异性,关键的是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在教育的同时打破统一的模式和传统的做法和教法,去关注每个一或每一类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别指导,分层次,分组等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谋求每一个学生发展方法,这是体育实效性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3 教学最优化

巴班斯基给教学最优化定义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实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由此可以说,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最优化提出的“以最少必要的时间和经历,争取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学的实效性包含教学效果、效力,要从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出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是着眼与教学过程各变量的定量和推演,从而着眼与教学过程的最优效果和效率。

2.4 非指导性教学

传统教学所形成的教师权威指导下的指导性教学严重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体育实效性教学提倡积极的人际关系,重视构建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学氛围。改变指令性的生硬指导,使学生乐于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让学生有选择的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如在完成障碍跑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力范围的障碍物以及障碍的难易程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任务;又增添了乐趣,加强了信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快速、有效地学习。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策略 3.1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善于应用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多些激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与学生平等相处,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与学生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处理问题应灵活,避免死板。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情感交流自然,信息反馈畅通,易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形成。教师要因地制宜,充分应用可利用资源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如体育器材巧妙合理的摆放,这样的场地设计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好奇心倍增。再如多媒体、录音机、电视、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并加以合理巧妙的处理,对教学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调控好体育课堂气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游戏组合的形式出现,根据主教材的需要,组织几个与教材有关的游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接受了主教材的辅助练习,既有助于完成教材中较难的技术环节,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运动热情。

3.2 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改变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方法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纵箱分腿腾越这个动作时,我采取了互动参与的问问、议议、答答、练练、比比的教学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急着去做示范,而是先提示,让学生观察面对的是什么器械?如何跳过?以前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等等。然后,让各个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去练习,练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自行学练。教师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练习,看哪一组的动作舒展优美等等。最后,组织学生评委对各个小组的练习过程(如安全意识、认知程度、团结协作、创新动作等方面)进行评比。在这样的问、答、议、练、比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奔放,沉闷的局面一扫而光,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极好。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三是教学重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

3.3 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是实现学生发展目的的前提,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适应学生自己发展的学习任务是实效性教学最优化的表现。创设最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条件、设置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体育实效性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具体做法为: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总的目标统一,具体要求不同。所谓统一是指教材中应该掌握的三基及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所有学生应该也必须达到。所谓不同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速度,理解知识的层次,各种练习的设计,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梯度,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完成各种练习速度、难度、动作的准确性上力求适度,在练习中注意个别帮助,要求完成基本练习;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向高一层次靠拢,做到知识能力发展的协调; 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拓宽加深练习,重在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创新性的同时提高运动技能。

例如我在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四组练习方法: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一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的基础上不分腿,具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4 整合学习形式,优化学习活动

小组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形式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一是要压缩全班共同学习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个体和小组自择练习的活动时间。优化学习活动,首先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否则不可能实现实效性教学。例如学习耐久跑这一内容,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应注重在练习场地、时间、方法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尽量做到花样多样并且新颖有趣。如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比赛等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时学生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教师要实现角色变换:改一言堂为众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主导;便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先不讲动作要领,而是让学生自主练习,在练习中体会动作,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有的同学所做的动作不合理,也不及时纠正,让他遇到一定挫折和失败之后,再去引导学生摸索怎样跳得合理、正确,使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更加明确。

优化学习活动,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掌握,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体育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因而在教学中就须注意到:启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的知识和动作记忆;启发学生的各种练习想象;启发学生观察力和注意力;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特点启发学生意志和志向,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5 加强课堂管理

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身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在空间距离上,能够灵活的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学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过于死板,应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时间管理上,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实效性,并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在问题行为管理上,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如要学生明确行为标准、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课堂气氛等;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即使终止问题行为,如鼓动和强化良好行为、运用良好的方法控制问题行为等;运用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正确认识问题行为,遵守问题矫正原则引导学生转变问题行为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冷处理。

3.6 提供实效性学习的评价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发挥着调节学习策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体育课的学习是否有效。因此,提供时效性的学习评价标准,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学习是否实效是十分必要的。在提供实效性学习评价的标准时,应注意和注重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策略。如按层次分为A级(一般有效);B级(有效);C级(十分有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这种形成性评价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伴随教学过程来进行的。学生通过评价,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学习、行动是否有效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实效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师生更加认真负责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3.7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化教材。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状况、学生反应的敏感性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的解释与分析等问题进行反馈和校正。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使之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长处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设计、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以往的体育教科书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新课程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这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小结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实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篇2: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崔口中心小学:霍晓燕

摘要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的教育问题。在这里从理论视角概述了问题行为的涵义、判断标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矫正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要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等,旨在让学生处于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判断标准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通过本人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和学生访谈,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其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者的观点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大都从“质”与“量”两个层面来衡量。从“质”的层面来看,要以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规校纪作为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就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从“量”的层面来看,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频率——此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2)维度——此种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面有多大;(3)强度——该种行为对个体及他人的干扰到了何种程度;(4)时间——该种行为持续多长时间。1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要受时间、空间、事件性质、环境气氛、教师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课堂问题行为并非易事。况且,上述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带有明显的规范—控制倾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确立一个新的判断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课程因素

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对高考、中考“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不实用)。另外,课程编排的不合理也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同一位教师的课安排在一起,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倦。有些学校没有活动课,或者活动课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教育规律。

(2)教师因素

①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采用拖堂或补课的方法„„这些教学

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挫折和疲惫,也会诱发问题行为。

②教学过程不流畅

库宁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起乱来。③师生关系紧张 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感,不听其教导,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淡化或忘记,就会缺乏学习上的积极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难以投入学习,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旦下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反感,对课堂充满厌恶感。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差,对学习和老师的教育就越反感,课堂问题行为难以消除。

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二)学生应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一般地,他教的班级也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尊重学生的心,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的基础不仅仅是教师的地位,还包括他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技能。试想,一个具有广博知识而又专业的教师,一个语言表达流畅、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个很会管理组织课堂的教师,一个讲课深入浅出的教师,一个洞察学生心灵、解开学生心理疙瘩的教师,学生会产生对立或不满厌烦的情绪吗?因此,教师的高素质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其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确立合适可行的目标;第三,应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

心理辅导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诚恳地与学生交流意见,对学生充满信心。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预防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人格的起源在于不良的亲子关系,我们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时,来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家长认为,我是为孩子好,孩子却说爱不能强加,要给我们做普通人的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应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中国很多教育机构开设“家长学校”,聘请专门人士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效果比较良好。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防止学生保持“单面人”的形象或借说谎来欺骗成人。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请别人代替自己的家长签名,冒用家长的名义写假条,旷课到校外玩闹。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经常打个电话、写封信、见见面,就可杜绝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篇3: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但是在课堂中, 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同时, 一些成绩弱的学生会趁机说闲话、忙私事、违反课堂秩序, 如;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 而是玩手机, 看小说, 对学习漠不关心, 睡大觉, 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造成教师在课堂中忙于应付乱哄哄的课堂, 顾此失彼, 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的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 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给正常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进步。…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 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会干扰学生和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 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某种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

一、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剖析, 发现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与家庭教育不当、教师教育疏忽、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等因素有关。

(一) 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 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但是很多家长只是简单的认为他们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 让孩子接受教育, 学校就应该对孩子负全责, 这是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很多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误区, 他们经常批评和打骂孩子, 不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看不到孩子的点滴进步, 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正是他们的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 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 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促使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二) 教师疏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学任务紧, 琐事多, 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又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 家长以分数衡量学生。所以, 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 也同样是老师的命根, 由此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重视不够, 即使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也不能恰当的采取方法来教育孩子, 反而增加孩子的反感, 与老师对立起来, 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随之增长。

(三) 社会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辨别是非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交友能力不强;又由于现在的这个社会, 网络、游戏、高级娱乐场所无处不在, 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 把握不住自己, 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此外, 他们受同龄人的影响, 在孩子中出现了好出风头、跟老师, 家长对着干等现象, 这样使的一些本来思想行为正常的孩子在心理上被同化了, 而随之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因此, 狠抓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这些正在倾斜生长的小树们朝向阳光, 接受雨露, 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课堂问题行为, 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公正的看待这些问题行为, 既不能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 也不能严肃对待, 更不能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思想败坏、品质恶劣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 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因此, 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行为习惯, 对这样的学生绝不是批评和歧视, 而是对他们充满尊重、喜爱和信任, 给予他们希望。

2.精心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 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就能提升学生的主角意识, 让他们在课堂中充满自信, 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自然课堂问题行为也就会不断减少。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当课堂问题行为产生时, 教师应该运用各种评价策略, 赢得学生的信任, 密切师生关系。因此, 在批评学生的时候, 首先要尊重他们, 指出他们所犯错误, 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以理服人;或批评前先大力赞扬他的闪光点, 鼓励他些哪地方做的很好, 弱化其错误, 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

4.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很容易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们。古人云“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孔子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重身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做好表率, 树立起威信, 给自己的学生们做好榜样。

5.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

父母在想方设法去管孩子的同时, 也应该反省自己, 是否有不当之处, 是否有过激行为, 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等。只有从尊重出发, 恰当的去赏识自己的孩子,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父母绝不是不讲理的棍棒打骂, 而是有原则, 有目标的说服教育, 什么事该做, 什么事不该做, 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是完全知晓的。孩子们的那些错误很多都是跟父母怄气所产生的, 家长应该认识到青年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叛逆期, 只有从尊重孩子入手, 从爱入手, 多鼓励, 多引导, 多坚持正面的说服教育, 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从而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之, 对问题孩子的管教不能操之过急, 要有耐心。要多表扬和鼓励, 设身处地的和孩子沟通, 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 以找到有效教育的突破口。

三、结语

篇4:浅谈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敌意,有的则是出于无意。事实上,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课堂运作所致。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二、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

1.正确认识问题行为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

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于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差生或品行败坏的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从根本上要由学生本人来进行。如果学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他们不仅认识不到矫正的价值与意义,不密切配合,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因此,要启发学生本人的正确认识。

2.改正问题行为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关键

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行为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此外,由于从根本上改正问题行为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问题行为还会出现反复。因此,教师要有相当的耐心。

3.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仅仅是从消极方面着眼的,实际上这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不仅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理想目标,而且也是巩固矫正的效果,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完整的行为矫正包括认识、改正和塑造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认识并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应遵循特定的原则。

1.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

奖励和惩罚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最常用的方法,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首先想到利用惩罚手段,把惩罚作为最易使用的优选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实践证明,奖励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惩对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动辄惩罚反而会对错误行为起强化作用,无意中助长了问题行为,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产生新的问题行为。而且过度惩罚,会使学生变得粗暴和具有破坏性,产生对抗性更严重的问题行为。因此,在矫正过程中应以奖励为主。

2.坚持一致性原则

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因此課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就不能仅仅只考虑课堂内部因素,还要同家庭因素、大众媒体因素等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协调有关人员,按统一目标行动,保持一致性,以避免各自为战、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的不利倾向。

3.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在矫正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心理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真正转变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把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步骤

1.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和潜在的问题行为

这是是矫正的第一步,如果教师根本未能察知问题行为,就没有矫正的必要。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分析,敏锐地发现问题行为。

2.运用有效的方法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教师发现了问题行为,就要立即运用有效的方法,如访问、谈话、测验等深入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合理矫正的基础。通过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3.制定矫正目标,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和方法

教师要在诊断的基础上制定矫正目标,并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有效的矫正措施和方法。

4.改正问题行为

目标和方法确定之后,就要改正问题行为。由于学生的行为是各种强化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在改正过程中既要排除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又要选择适当的新的强化物和强化方式,给予积极强化。

5.及时评定

对问题行为改正的成效应及时加以评定,如发现效果不良,应进行检查,看觉察有无缺失、诊断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合理、改正过程是否得当,直到完全消解问题行为为止。

6.追踪强化

消除了问题行为,教师还要进行追踪,进行新的强化,塑造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直至学生良好行为的表现趋于稳定为止。

篇5: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曾经读过一篇名为《佛桌开花》的文章,那故事告诉我们:最可怕的不是错误的心,而是不肯原谅错误的那颗冷酷的心。作为一个教师,我被故事的寄语所震撼了,我们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对文化课差了一点,思想品德后进一点的学生,我们是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呢?毋庸讳言,但对问题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并非易事。但能成功开展个别指导教育活动,成功地教育和转化某一特殊类型的学生,是最能显示班主任功力和底蕴的重要方面。它既是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又是教育平等赋予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因此, 班主任应给与那些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爱。

一、问题学生的类型及特点

对问题学生的理解,我们应该至少有以下的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他是个别的,即集体中的绝对少数的学生;第三,他的核心特征是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即经常性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第四,问题是相时的,可以通过教加以转化。这几点认识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问题学生认识上的几种偏差。一是避免将偶发问题行为的学生错划为问题学生。二是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甚至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问题行为持谅解态度,为之开脱,结果是失去教育的机会。三是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即用成人的标准衡量中学生行为。四是忽视存在退缩压抑型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明显的共同特点。

1、是非观念模糊。这类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是道德无知、是非不清,如把违反纪律看成是“英雄行为”。

2、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问题学生由于精力不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

3、自尊、自做、自卑、自弃交织在一起。问题学生经常遭到批评,甚至打骂,存在严重的自卑、自暴自弃,甘居下游的情绪。可是出于自尊的需要,他们有时又表现为傲慢无理。

4、意志薄弱。他们有时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时也迸发进步的火花,但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束缚他,有时身不由已,这也是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的原因。

二、问题学生的一般问题

问题学生一般问题行为有心理原因造成的,也有品德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两类问题我们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心理性与品德性不仅可以相互制约,而且有时可以转化。只有把两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对问题行为给予比较彻底的纠正。一般来说,班上的主要问题行为有以下类型:

①品行性问题行为:主要由自私、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怕苦,追求享受,学习上生活上怕苦、怕累,追求吃、穿、玩,爱说谎;厌学,不想学习,逃避学习,以至逃学;退缩,胆小怕事,孤独,不参加集体活动。

②违纪行为:主要有攻击、无事生非,经常骂人、打人,对他人构成威胁;作弊,用各种方式进行考试作弊;早恋;与异性同学传字条、信件,甚至约会;出入“三室一厅”,沉湎于不适合初中生娱乐的场所。

三、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

问题学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老师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1.尊重问题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问题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比一般人还强些。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创伤,如:多次受到批评,或纪律处分,同时成绩又差,因而他们十分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真诚地去关心他们,用炽热的爱去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尤其是班主任不要过多注意他们的缺点、短处,而要多肯定其长处和优点,不要动辄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讽刺、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事后见了老师横眉冷对,老师说东他偏往西。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会使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关系十分紧张。2.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意志薄弱、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我们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安排合适的工作让他们干,一旦工作干出了一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活动

问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看问题片面、容易过激,他们犯点小错误、违反纪律是在所难免的。当问题学生出了问题后,不能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我们要采取正面教育、积极疏导的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要变当众批评为促膝谈心,或轻言细语,或声情并茂,或暴风骤雨,要因情而定、因人而定,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慑力,变说教一大堆为跟踪督促指导,防治结合,防患于未然。4.培养师生情感,做好转化工作

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育氛围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学生由于自身有较多的缺点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很容易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5.恰当地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教育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必须参加的活动一定要参加,自己能办的事一定要自己办,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用尽一切办法,在问题学生中树起一个学习进步的榜样,用榜样的接近性所产生的威力去感染问题学生。

总之,问题学生及其错误行为是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我们对此既不可感到惊奇,又不可置若罔闻。要针对问题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觉悟和各种形成诱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促进问题学生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篇6: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

文/覃兰蕊

摘 要:在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师资水平的影响,对智障学生青春期的教育一直是个盲区,尤其是青春期不良行为的矫正往往被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甚至把一些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在这个时期,如果对学生引导不够,出现差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把握好这个阶段学生的特征,因势利导,有效进行青春期健康指导和教育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的迫切期待。

篇7:青少年三种问题行为与矫正

目 录

一、青少年过度节食行为行为治疗方案 1.过度节食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2.目标行为设定 3.具体实施方案 4.矫正效果评价

二、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治疗方案 1.攻击/暴力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2.目标行为设定 3.具体实施方案 4.矫正效果评价

三、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治疗方案 1.自杀/自伤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2.目标行为设定 3.具体实施方案 4.矫正效果评价

一. 青少年过度节食行为

过度节食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节食意指只吃限定的食物,或按医生给出的食谱进食。节食本来只是为了健康,但它确实能防止肥胖甚至减肥。渐渐地它又变成减肥的同义词过度节食是指为了保持身材。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时,都向往着自己能拥有健美的身材,而对肥胖则望而生畏。不少爱美的花季少女,为了苗条窈窕的身材,采取过度节食办法来减肥瘦身,整天粒米不进,仅吃一点蔬菜水果聊以充饥。这样减肥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过度节食的识别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故意节食,即每餐只吃少量的饭甚至不吃,吃进去的营养远比不上身体消耗掉的

2.因为过度节食导致身体出了问题,进过医院诊治的。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的

3.因为过度节食导致厌食症

目标行为设定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只关注外表体型转向更关注内在修养 2.饮食恢复到正常水平,身体慢慢有所恢复。3.意识到过度节食的危害。

4.意识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5.树立自信,不在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貌或体型。6.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依赖节食转为开始运动。7.珍惜生命,和健康,找到生活中有意义一点的事情

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当事人过度节食行为不予以批判,表示理解他的这种想法。

2.对当事人节食的时限和节食程度做详细记载,并评估严重程度,若较为严重已形成厌食症,则要配合医生治疗。

3.在建立信任后与其进行交谈,鼓励当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探寻过度节食背后的真正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4.若当事人节食是因为其存在不合理信念,比如说,我必须身材苗条,别人才会喜欢我,就因为我长得胖,所以大家都不爱跟我交朋友,那么就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正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让他意识到大家喜欢你与否与你的体型并没有关系。让他们意识到青少年处于发育时期,身体需要大量营养,如果过度节食,会阻碍身体的发育,导致第二性征、身高等发育不良 5.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确定当有节食意愿时,当事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6.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共同监督,要保证足够的营养、适量的热量和合理的膳食结构

7.协助当事人拟定具体可测量的治疗目标,行为的改变,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少,都要具体列出

8.根据具体的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自我管理技术和代币技术。9.布置每周最少一次的体育锻炼活动,鼓励当事人用运动来保持体形,并在活动结束后与当事人进行讨论,用代币法鼓励当事人。

10.鼓励其多参加社交活动,既能多消耗热量,又能忘却饥饿;反之,如果精神抑郁,就会不自觉地吃大量的食物,而导致身体发胖。11.矫正效果评价

1.是否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只关注外表体型转向更关注内在修养 2.饮食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身体慢慢有所恢复。3.是否意识到过度节食的危害。

4.是否意识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5.是否树立自信,不在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貌或体型。6.是否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依赖节食转为开始运动。7.是否懂得珍惜生命和健康,并开始付诸行动。

二.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

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攻击行为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攻击行为做出不同的分类。但我们通常根据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目的或意图分类,将其分为两种类型: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一般有痛苦或不安,是情绪性的行为,其目的是伤害他人,例如打架斗殴,其行动就是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并不直接由愤怒或某种特定情绪引起,它的目是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布莱恩(Brain)认为对攻击的界定必须符合四个条件:(1)潜在的伤害性或毁坏性;(2)个体行为是有意的;(3)身心的唤醒性;(4)受害者的厌恶性。

目标行为设定 1.2.3.4.5.6.7.8.具体实施方案

1.了解当事人,和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得到当事人的信任,使他愿意分享内心的想法

2.向家长,学校老师和同伴了解具体信息,包括他们对当事人攻击行为的描述和评价,也包括当事人自己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回忆,包括,顺序,频率,种类等。

3.对攻击暴力行为进行评估,可使用合适的量表进行测量,如艾森克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让当事人和监护人对危险行为有个清晰的认识。4.向当事人介绍治疗的基本安排,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信任,在正式治疗前,和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允许。

5.和当事人一起确定目标,在确实目标过程中,要激发治疗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标应该由近到远,由易到难。任何一个目标必须是具体,可操作的,不可抽象,比如说,根据来访者当前的攻击频率,制定相应的规定,若当事人之前每周攻击行为达到5次,那么就给他制定每周不超过三次的规定。目标可以随着治疗随时调整,若当事人自控力不强,难以达到第一次制定的目标,这时可以和当事人协商,重新制定目标。并和当事人探讨目标没打成的原因,是无人监督,奖励不够还是自制力不足等等。

6.和当事人交谈,了解当事人发生攻击行为时的情绪状态,和原因,找出他们帮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最后达到能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的。

寻找其他替代性并且有意义的方式来减少或者表达愤怒、挫败和敌意等负面情绪。

了解到自己愤怒或其他冲动情绪的一些早期表现,并且能主动找出引发愤怒的原因及事件。

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学会换位思考,发展对他人的共情和理解的能力。

当与同伴有冲突时,学会寻求双赢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缓解情绪。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别人的缺点和不同,对生活报以积极的态度,提高个体社会化的水平,较好的适应社会。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强化因素,根据当事人的特定情况选择采取何种方法。如采用榜样法,自我管理法等。

7.和当事人讨论会造成暴力行为的情境,找到其他替代性方式来进行重构,来解释和应对这些情境,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他一起探讨可以减少冲突中冲动反应的技术,如放松技术,想象技术,暂停技术。8.确定治疗方法后,如果需要家长和老师协助的,和家长教师协商帮助实施刺激的控制或协助管理强化物。

9.将具体的小目标写成便签,让当事人随身携带或放在方便观察的地方,已提醒当事人。

10.当达到目标时,给予奖励,奖励可来自老师,来自父母,根据目标达成情况,由小及大,若没有完成目标,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比如零花钱减少,增加一定的作业等。

矫正效果评价

1.是否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最后达到能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的。

2.是否找到其他替代性并且有意义的方式来减少或者表达愤怒、挫败和敌意等负面情绪。

3.是否能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情绪。4.是否学会换位思考,能对他人的共情并表示理解。

5.当与同伴有冲突时,是否能用双赢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缓解情绪。6.自我控制能力是否提高。

7.是否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别人的缺点和不同,对生活报以积极的态度,提高个体社会化的水平,较好的适应社会。

三.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

自杀自伤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自杀是指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

自伤是指无自杀意图的自我身体伤害,带有重复性,包括主要对四肢和头部的抓咬,烧烫等暴力伤害。

自杀的识别标准(有下列任意一条即视为自杀行为):

1.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意念;

2.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计划或自杀企图; 3.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行动。

自伤的的识别标准(有下列任意一条即视为自伤行为):

1.过去30天内,曾有意地采用刀片划伤,烟头灼伤等方式伤害过自己,造成明显外伤者;

2.过去30天内,曾因某种方式的自我伤害而需要医疗帮助;

目标行为设定

1.缓和自杀或自伤冲突或意念,恢复到以前的正常水平。2.稳定自杀或自伤危机。

3.对自杀或自伤危机安排恰当水平的看护。

4.停止死亡愿望,恢复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兴趣。5.解决自杀或自伤背后的情感冲突。

6.树立对未来的期望并发展自己规划未来的能力 7.学会自我接纳,并建立恰当的个人责任感。

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当事人的自杀或自伤行为不给于价值评判,并给予一定的共情,获得当事人的信任。

2.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测试,评估抑郁和绝望的程度,并随时观察当事人自伤或自杀的可能性,并让家长及老师随时监督当事人。3.若情况严重,无法控制,要与家长联系并送至医院治疗。

4.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确定当有自杀或自伤冲动时,当事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5.协助当事人拟定具体可测量的治疗目标,行为的改变,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少,都要具体列出

6.根据具体的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如放松技术,自我管理技术和代币技术。

7.每隔一段时间,再进行评估,与先前评估报告对比,看是否有所好转,若没有,则考虑更换更为合适的方法。

8.鼓励当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探寻自杀自伤背后的真正原因。若跟亲子关系有关,则与父母沟通,提供建议。

9.帮助当事人找到能唤起生活热情的强化物

10.布置每周最少一次的社会活动,鼓励当事人出去喝朋友接触,并在活动结束后与当事人进行讨论,用代币法鼓励当事人每周开始一个新的社会交往,扩大社交网络

11.通过示范,让当事人学会在重大压力前学会自我放松

12.与当事人共同回顾治疗效果,鼓励当事人树立信心,开始新生活。

矫正效果评价

篇8: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一、案例阐述

李××, 从进入高二以来, 该学生就时常在课堂上睡觉, 那时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 刚开学不久, 他就因睡觉被我惩罚过, 但是两三天后又开始在课上睡觉。 每次见到他睡觉我都走到身旁轻轻地敲醒他, 但每次他都对我的做法表现出很反感的样子。 有一次我看他睡觉就边讲课边慢慢走到他身旁轻轻地拍了下他的肩膀, 结果他回了句:“拍我干什么? ”我压低了声音说:“你睡着了。”他就很气愤地说:“我没睡。”我再次惩罚了他。后来的日子, 他还是经常在课上睡觉, 而我有时装作没看见, 有时就是拍醒他, 说实话我也觉得很无奈, 这样一直僵持了两周左右。

二、初步调查

为什么该生如此嗜睡? 我刚开始从自身找问题:是我的课堂沉闷了? 还是我的教学方式他不适应? 他对我有意见? 我很疑惑。 我跟给该班代课的其他科任教师谈了我上课时的情形及我的想法。 得知该学生不仅仅在我的课上嗜睡, 在其他课上也经常睡觉, 班主任找他说过几次, 但是没作用。 那么, 问题主要就在该学生身上。 另外, 通过同几个学生的交流, 我了解到该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 平日除了与寝室的几个同学有来往外, 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 有时候他还会欺负同桌的女同学。 单独与该学生谈话, 他每次只是简单的“嗯”、“是”之类的回答或什么话不说, 当然了解不到有价值的东西。 但我在上课中注意到该学生很爱起哄, 当教学过程中某人出笑话或窗外有什么声响时, 该生显得精神许多、爱起哄。

三、案例分析

从以上叙述和调查可以看出, 该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行为有上课嗜睡、抄袭作业、故意惹人和孤僻离群等。

这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有: (一) 对学习失去信心, 得过且过毫不在乎。 另外, 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比较, 有时会蔑视、羞辱学生, 导致学生自信心低下, 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 家庭因素影响。 学生的行为不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 父母的处事风格及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对学生行为的养成也有一定关系[5]。 (三) 人格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是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 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必然会对其行为的产生巨大影响[6]。 从该生在课堂爱起哄、时而欺负女生, 可以推测该生期望教师、学生关注自己, 他想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这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心理现象, 但是该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需要正确引导。

四、矫正策略与实施

针对该生的问题行为, 我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交流后制定以下策略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实施, 力图矫正其不良行为。

(一) 建议学生咨询心理教师,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 也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对于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 教师鼓励其进行心理咨询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心理咨询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是保证日常学习生活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 主动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后一段时间他有时也睡着, 但是我没有直接拍醒他或问他为什么睡觉, 而是走到他身旁问他“昨晚没睡好? ”“是不是感冒了? ”等。 在做课堂练习时经常走到该生旁边看看他的作业、笔记, 问问他学习上有没有困难等, 使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护, 从而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 提高他的自信心。 这招很灵, 他在我课上睡觉次数明显少了, 而且主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这可是我以往求之不得的。

(三) 鼓励学生, 使其正确认识学习与考试、成绩与成才的关系。 将成绩较差的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作比较只会打击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与成绩、成绩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成绩比不上别人, 但是实验操作、活动设计、体育、文艺等方面可能就比别人强;一个人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并非靠成绩, 而要靠能力。

(四)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这是我需要努力的。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课堂气氛活跃,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那么设计充实、丰富、亲切的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五、结果及反思

一学期已经过去了, 经过努力该生在课堂上睡觉的情况基本上看不到了, 而且课堂上表现活跃。 经历这样一次教育事件, 我坚信中学生问题行为是可以预防和矫正的, 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时, 首先一定要知道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从问题产生的根本出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过程中注重与学生、 班主任及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各个渠道调查和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而预防问题行为产生或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行为。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某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其次调查并分析了该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矫正策略并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实施, 最终取得了较理想结果。

关键词:高中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玉芳.浅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6) :34-35.

[2]金顺姬.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1 (5) :68-69.

[3]王果香.试论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J].湘潮 (下半月) , 2010 (11) :124.

[4]孟四清, 陈志科, 李强, 等.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 2011, 27 (4) :43-46.

[5]焦洁.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2023年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指南下一篇: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学生篮球比赛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