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2024-07-04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共6篇)

篇1: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法治化是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规范和引导教育关系以及教育行为,从而保障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2 法治的前提条件是 良法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 严格依法办事 司法公正 法治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是在 2012年 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体系,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是《中共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法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立法 教育执法 教育守法 7 法治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是在2012 8

法治思维是指将法治的各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维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重点。法治信仰体现了主体的自由平等意识 规则意识 契约精神 权利义务观念 11 教师必须肩负的基本职能是 人才培养 法治社会的形成和良好运行,前提是全体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 教师加强法律学习的途径有 组织学习自我学习在实践中学习14

法治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15 1952年底全国 3/4的学院已经完成调整工作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分为哪些阶段? 院系调整 教育大跃进 文革

改革开放 18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发展的有效的符号和一个标志。《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正式施行是在2012 20 高校的组织机构有 行政管理组织结构 学科组织结构 以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是 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

《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23 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在2017.9.1 总书记最近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5 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 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 专业型高校教师队伍。26

师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属于“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内容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根据国务院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设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30 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将其分为 以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 以行业部门加学科划分专业门类 以学科划分专业门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调节着我们高校的内部行为

规程第六条规定学术委员会一般应该由学校的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并且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来参加。

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的是 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2015年6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创新创业基础在于教育,关键在于人才 35 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会受到的处分是 开除学籍

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 组织作弊 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存在抄袭、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将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保证,也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和成功的根本所在。38 教育公共性指教育应服务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人民的普遍、共同的利益。39 教育内容必须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充分体现了 教育的人民性 41

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受教育者某种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以满足社会生产实践需要的教育活动。

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两类

从实践来看,学校对学生做出的一般处分决定如“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属内部管理性质

受教育权是公民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受教育者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是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

高等学校与受教育者之间属于教育行政管理关系,受教育者对高等学校涉及受教育者基本权利的管理行为不服的,有权提起行政诉讼,高等学校是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

民事主体,是指能够依法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 法人 其他组织

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负责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开始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 自主制定教学计划 选编教材 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启动。

高校可以出于对师资的多样化需求,可以面向社会进行 全职聘任 兼职聘任 长期聘任 短期聘任

现行《高等教育法》第48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 聘任制

聘任制的主要特征有 主体的自主性 关系的合同化 形式的可选性

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教师以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 条件 任期聘任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9条第1款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受理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规定,学生对学校的处理或者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学校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后所能寻求的申诉包括校内申诉 行政申诉 63 《教师资格条例》第6六条规定: 有教育教学能力应当包括符合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

《教师法》第11条第2款中规定,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属于《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的权利

《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义务包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67 《教师法》第二章专章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共 六项权利 六项义务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69 《教师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 70 教师考核要遵循的原则有客观 公正 准确

职业高中是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初级中等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项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

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对劳动者智力和技能的开发性投入

职业教育的师资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 教育技能 77 职业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触犯法律的违法,其违法责任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职业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触犯法律的违法,责任承担方式有通报批评

赔礼道歉 经济处罚 行政处分

《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法律责任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面对不同违法行为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后果。

《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据宪法制定。

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以教育为本。

《民办教育促进法》作为下位法,不得与《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相抵触。

本次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最大的亮点在分类管理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是在2015 85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

正式批准设立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管辖权限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在设立程序上,法律规定筹备设立作为选择程序。88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分为: 具有出资行为的举办者 不具有出资行为的举办者 捐资办学的举办者

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聘任的专职教师数量应当不少于其教师总数的 1/3 90 招生自主权是民办学校持续发展、逐渐壮大的重要保障。

《民办教育促进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民办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职务聘任、权利义务等均适用 《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教师法》 《职业教育法》 92

篇2: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容易对学生造成侵权行为,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从表现形式看,教师的侵权行为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显性侵权行为

(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在我国的法律中有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师教学违法行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首先,随意让上课违纪的学生离开课堂。如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就随意让他们停课回家去“请”家长到校一起接受“批评教育”,否则继续不让学生进教室听课,或者不准学生来校上课。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中突时,即使是寒冷天气,也生气地将学生赶出教室“面壁思过”。

第二,不准迟到的学生进教室。如,有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显示他们的“师道尊严”,或为了班级在学校的量化考评中不扣分,规定让迟到的学生在教室门口罚站,等到下课后才允许进来。

第三,为提高升学率,不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升级、参加升学考试或在临考前将其劝退或令其转学。据媒体报道,陕西某中学为了提高来年高考“上线率”,强迫高二年级百余名学生留级,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

第四,重难点内容故意不在课上讲授,而是私自组班进行辅导,致使没有参加该班的学生无法听到这些内容。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在课堂上只讲授教材基本内容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重难点内容只对升学提高班的成绩优秀同学单独讲授,或留于私设的家教辅导班给学生“点拔”。

(2)侵犯学生的身心健康权。首先,使学生遭受生理损害的直接体罚和变相体罚。如教师对违反学校或班级规定、干扰教学秩序的一些学生进行谩骂、罚站、罚跪、提重物或殴打等直接体罚;罚学生一个字重写几十遍几百遍,让学生用休息时间补作业,不准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等变相体罚。

其次,对学生心灵的侵犯导致学生的心理损伤的“心罚”(有人称之为“精神虐待”)。如教师用“要是不考及格,我就叫你父母来收拾你”或“你要是读不好书,以后去扫马

路”之类的吓唬语言来刺激幼小的孩子;用“就偶尔一次,有什么了不起,和某某相比你差远了”,或“考了95分就那么得意,为什么不能拿100分呢”之类言语讽刺挖苦学生;教师为了表现自己在教育学生时的权威,一旦学生成绩不理想或者犯了什么错,就白眼以对,冷脸相向,有时白眼一瞪就好几个礼拜,引起学生内心的深重焦虑。[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此,不论是体罚还是“心罚”,在我国都属违法行为。正如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宏毅所指出的,“心罚”和体罚一样都是对学生基本人权的侵犯,而且“心灵上的打击往往对学生伤害更深”。[2]

(3)侵犯学生财产权。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但在学校里学生的财产权却常受到教师的侵犯。如教师对违纪或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进行罚款并据为已有;为应付考试让学生购买大量参考资料;向学生硬性推销各种文具或参考书;主要教学内容不在课上完成,使学生不得不花钱参加他的辅导班,向学生和家长索要钱物等。[3]更严重的是,不少学校借口为了学生的人身和饮食安全,不轻易让学生出校门,关住学生,好让他们在学校小卖部购买比校外价格高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用品,获取利润。

(4)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通信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然而,在校园中、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侵犯学生名誉权、隐私权、通信自由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运用带有严重侮辱色彩的字眼讽刺、挖苦学生,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非法搜查学生,不经允许翻看学生日记,批评学生时公开学生的家庭隐私,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扣押学生信件,责令当众宣读或教师亲自宣读其信件内容等侵犯了学生的通信自由权。如1994年3月,某市出现过某中学初一学生张某状告教师非法搜身侵害其名誉权案;2003年4月12日,某市实验学校教师汪某对该校学生丁某进行体罚,并使用了如“像你这样子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等侮辱性语言,导致该生跳楼自杀身亡。[4]

2.隐性的教师侵权行为

除了教育教学中的显性侵权现象外,在学校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教育教学的隐性侵权行为。这种违法行为不易觉察,而其危害却是持久而普遍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1)教育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要求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然而,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偏爱成绩优秀学生,教师的偏爱行为会导致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期望程度、要求标准与管教方式的差异,并使一些学生远离教师的关心,不断地边缘化,最终造成了教育教学的不公平。如教师对成绩好、“懂事”的学生倍加偏爱,课堂提问时经常喜欢提问一些“优等生”,并且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他们,甚至当他们出现违纪行为时也只轻描淡写地给予批评或偏袒;而对于后进生或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则不很喜欢或施以冷眼,认为对“差生”的提问只是课堂的点缀,与“差生”的交流只是迫不得已,而一旦他们有违纪行为时,则可能遭到教师的严厉“打击”。教师的这种行为,侵犯了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其危害不容小视。

篇3: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两岸民办 ( 私立) 高职教育政策与法规现状

根据台湾地区教育部法规查询系统外部版公布的信息, 台湾地区先后颁布137部涉及职业与技术教育的行政法律法规, 目前仍具有效力的法律法规共102部。其中, 由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共2部, 其他的100部是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命令和行政规则。大陆自1986年开始进行教育相关立法。迄今为止, 涉及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共8部, 行政法规共17部, 部门规章共14部, 政策性文件共4个。另有为配合上述法律、法规等, 部分地方人大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的地方法规, 构成了大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年9月15日) 。

与台湾地区民办职教法规相比较, 大陆职教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 数量少; 内容上, 较多关注的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如信息统计、信息公开、学校设置、就业制度等方面; 表述上, 较多停留在指导性意见层次, 缺乏可操作性, 可以继续完善的空间较大。

二、台湾地区民办 ( 私立) 教育法律法规的可借鉴之处

大陆《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规定, 该法规的适用范围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活动; 第6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的“公益”性质; 第51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从结余中获得合理回报; 该法规未对董事会的相关事宜做出明确规定。

上述条款为大陆民办高职学校的产权划分、教学质量和法人治理等方面埋藏了隐患。首先, 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国家将奖励和表彰捐资办学, 但对于高职而言, 举办的形式仍以出资居多。单纯使用“举办”概述该法规的适用范围, 不能准确区分“捐资”和“出资”两种资金来源形式。而实践证明, 部分出资设立的民办高职学校违背了教育机构的“公益”性质。“举办”一词的使用损害了第6条条文的效力。其次, “合理回报”的规定授予了出资者堂皇的借口, 可以从办学中取得收益。依托类似规定收取回报的行为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先天矛盾, 即, 出资者会尽量减少办学成本, 以期获得更多办学结余和合理回报; 而职业教育技术型的本质特征注定了它是一个需要不断投入实训设备、耗材的产业。投入减少后, 不能保证实验实训条件, 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 第51条和第6条的规定之间也存在逻辑矛盾。第三, 关于董事会的相关事宜规定不详, 导致民办高职学校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产权责不清, 不能有效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成。

台湾地区《私立学校法》关于学校法人的设立规定, 由自然人、法人向法人主管机关申请许可, “捐资”成立;第15条至第33条对学校法人设立后的董事会组成人员结构、比例、任职资格、权责及其权利行使、董事会决策的效力, 和董事会纠纷处理的措施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 应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的用词, 明确“捐资”设立的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质, 和“出资”设立的民办学校的营利性质; 在第51条中, 鼓励出资者通过良好的办学效益获得应有的回报, 但同时应明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46条, 取得合理回报前, 出资设立的民办学校应向社会公布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具体指标和渠道; 修改关于民办教育机构一律为公益性事业的定性。另一方面, 还应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 明确民办学校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任职资格等, 避免举办者将其设立的学校办成家族企业, 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和教学质量。台湾《私立学校法》中类似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董事会组成及其他规定完全可以适用“拿来主义”, 作为优化部分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途径。

三、台湾地区民办 ( 私立) 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可借鉴之处

目前,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环境的关键时期, 以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任务[1]。校企合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现, 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做好上述工作, 重点比较了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在学位管理和企业培训义务两方面的法律、法规。

1. 将“三级学位制”改为“四级学位制”, 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台湾地区层次完善、技职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充满弹性的技职教育体系, 备受赞誉。

在总结自身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吸取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背景下, 大陆地区已经在2011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座谈会”上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即“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体系 ( 见下图) 。这一新的体系同样体现了类似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双轨贯通”的特色, 为大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途径和发展机会。从下图可以看出, 大陆地区的普教和职教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铺设了贯通的通道; 但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之间, 欲通过不同类型贯彻普教和职教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资料来源: 大陆地区教育体系根据 2011 年鲁昕副部长在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专项规划座谈会”的报告精神和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 2012—2020) 制作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为配合现代教育体系, 可借鉴台湾地区《专科学校法》的第29条, 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合格毕业生颁发副学士学位。这一做法可以体现在《高等教育法》第22条中, 将现在采用的三级学位制改为四级学位制, 即“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 并需在《职业教育法》第13条中, 对职业教育的层次描述更加细致, 并明确表示, 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可颁发副学士学位, 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可颁发学士学位。这一变更, 将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 与拟建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原则相符, 也体现了法律之间的配套和衔接。这种认定的权威性要大大优于一般的舆论宣传。

2. 明确企业作为培训主体的义务, 倒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完善“工学结合”通路

2006年, 教育部颁布《意见》, 确认校企合作可以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领域。台湾地区的校企合作对现阶段大陆地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台湾地区“校企合作”的概念有两个, 一是“建教合作”, 即学生、经教育主管部门认证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签订三方协议, 学生可以获得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获得实践技能的机会; 二是“产学合作”, 即教师获得企业应用研究课题, 与校内教学结合, 引导学生攻关、获得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方式。为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台湾地区在1983年颁布了《职业训练法》, 并于2002年修订了部分条文及《实施细则》, 规定由职业教育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各自承担职前、在岗、转岗和晋职的培训义务; 职业教育学校可以接受企业委托承担培训; 并且对培训内容、级别和费用承担、义务违反的惩罚等做出了细致的规定[2]。同时, 为鼓励学生、在职人员积极参与技能培训, 台湾地区《职业训练法》中明确规定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类别, 分为甲、乙、丙三种, 并在技能证书的等级和学历提升、企业录用等之间建立联系。比如, 丙级证书加上五年工作经验, 可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四技和二专;在职人员所持证书在其入学考试中, 可直接获得总分5%~ 15% 的加分。通过这种形式, 无论是高等职业在校学生还是在职人员都积极参加培训和职业证书考试。这种趋势倒逼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合作, 因为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

大陆地区可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可行的做法是, 在《职业教育法》第20条中, 细化企业培训的最低培训课时或承担的培训费用等义务内容; 在第21条中, 明确政府鼓励企业等义务主体的具体措施, 比如费用补助比例或金额; 还可将第8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修改为“应当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并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促进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这也有助于提高受训者的岗位职业能力, 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结论

当然, 台湾地区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自身的不足。比如, 过于重视实用技能的教育, 反而影响了基础理论和通用知识的教学, 这种实用主义导致部分学生仅重视眼前利益, 未充分考虑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总之, 我们在修订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时, 应充分立足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 做到有的放矢, 促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扬.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发展”和“增强吸引力”[J].上海教育 (半月刊) , 2010, (4A) :26-27.

篇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本科

20世纪80年代之初,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创时期,法规建设尚处子空自,政策建设也比较薄弱。尽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決定? 等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但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上,至于高职究竟是什么、怎样发展等具体问题则较少涉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現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高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相适应,一些高职法规、政策也陆续出台。

一、近10年我国高职法规、政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

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这就是著名的“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在重申原来的“三改一补”发展方针之外,还提出 “部分本科院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更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这样就形成“六车道" 一起办高职的繁荣局面。

(二)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这个文件对高职学校校系两级领导的配各、专兼职教师队伍、土地和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课程与专业设置、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等条件作了规定。文件还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四年内在规模、师资、图书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推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

l995年,原国家教委对于学校规模硬件方面的要求是:“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占地面积250亩以上;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图书总数25万册以上,实验实习设备总值l200万以上。”1999 年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四)总结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一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一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五)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 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全面提出了改革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若干具体措施。内容涉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决定组织实施 ?21 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二、近年来高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发展的主渠道不明

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政策,总体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三改”的三类学校在中国高教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近 20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科类结构不合理、高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投有得到很好解决。把这三类学校作为发展高职的主渠道似乎勉为其难。同时,很多专科学校对高职也投有太多热情,即使为了扩大生源而办高职,大多与职业教育的观念、培养日标、教学模式、实践条件等有较大差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点中专长期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实践基地多,比多数“三改”学校更适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所以,重点中专仅仅作为“补充"似乎投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二)“新模式新机制"政策存在失误

新高职”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来看,''三不一高”政策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而刚刚出土需要扶植的高职,却要首先単独承担冲破中国干百年来传统习惯势力的重任,有失公允。仅以高收费而言,专科生、本科生每年收学费3000元至4000元左右,高职生每年竞要收比这高1.5到2倍以上的学费,投入与回报又难以成比例,谁又甘愿背此重负?显然,这一政策对高职的发展会产生相当消极的影响。

(三)“本科院校办新高职”的政策值得商権

根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全国已有100多所本科大学创办高等职业学院或高等技术学院,其中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由于新高职是专科层次,所以绝大多数的大学高职院办的都是专科层次的高职。笔者认为,在日前我国已经有“三改一补"和民办学校发展专科高职的情况下,本科大学再来办高职专科,重复其他高职模式的培养路子,不仅难以发挥大学的独特优势,而且也会对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造成不良的冲击。

(四)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虽然本科高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可以预见,以后几年将有一 个较快的发展。一方面因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广大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近年来专科高职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所以,应注重适度发展本科高职。笔者认为,发展本科高职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专科高职招生就业都相当困难的形势下,我们不能死抱着''现阶段就是要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为主” 的教条不放,这样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才和资源根费。因此,本科高职要适度发展,并最终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l]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模式一美国的案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oo9,(12)

[2]许庆豫高等教育制度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o4:27

篇5:教育法规与政策(推荐)

摘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是新疆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加快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1990年以来,新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高度重视学前“双语”教育的开展,大批财政资金开始向学前“双语”教育倾斜。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进行梳理,分析这个时期“双语” 教育政策特点,新疆 “双语”教育政策还有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及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信息化、一体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些变化,必然对原有的双语教育模式提出了调整和革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引进及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育实验的影响,新疆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各类双语教育改革实验大规模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形成了一支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队伍,编写了成龙配套的双语教材,这些对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一、双语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双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992 年,自治区召开了第二届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了“双语是提高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的理念。1993年,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从此新疆的语言文字工作及双语教育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1999 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 要把加强汉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 2001年到 2010 年期间改进和加强“双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在继续巩固少数民族母语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汉语教学在初、中等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在中、高等教育阶段的主导地位,力争使汉语教学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有较

[1]大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区普遍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汉语课。

(二)特别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双语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质量。在这一阶段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199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转发自治区教委〈关于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加强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加强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语”水平和教学质量,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2003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培养一支合格的“双语型”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加强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认真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逐步开展对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培训。同年,启动内地高校援疆师资培训项目、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少数民族骨干教师赴内地学习进修项目、新疆新增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骨干力量。继续实施“新疆中小学

[2]中青年汉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严格选拔标准, 改进培训模式。根据自治区少数民族学校开展汉语教学的规划,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汉语培训, 力争到 2004 年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分别达到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 3 级、4级、5 级、6 级或相应水平。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育实验

新疆双语教学实验始于 1992 年。是年 5 月,自治区教委决定在乌鲁木齐、塔城和吐

鲁番地区进行双语授课实验, 大规模双语教学由此开始。1993 年,自治区教委召开了“自治区民族学生部分学科汉语授课实验研讨会”。1996 年,自治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中学部分学科汉语授课“民汉兼通”工作八点意见的通知》充分肯定了这项实验有利于提高新疆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加速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1997 年,自治区教委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实验的目的,并对实验的规模和基本条件、实验班管理、教材与课程计划作了详细说明。《方案》的颁布,标志着这项实验步入有序、稳步的发展阶段。2000 年, 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下, 在内地 12 个城市举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 丰富了双语教育的办学模式。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的意见》明确提出: 积极扩大“双语”授课实验范围,县(市)以上中学都要开设“双语”授课实验班,县(市)中学全部过渡到“双语”授课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同年,自治区决定在新疆各地条件较好的中学开办初中双语实验班。2005 年, 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提出:“大力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学前教育; 积极推进与学前教育相适应的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改革。”至此,自治区把双语实验由高中到初中直至下移到学前班,体现了改变以往封闭式民族教育体系的决心。

(四)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双语教育的发展

2001 年,自治区党委又提出:多民族聚居区要加快民汉合校、民民合校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步伐。2003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中小学创造条件实行“民汉合校”或“混合编班”;要求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研究,逐步形成“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2004年3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双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加快建设适应“双语”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保障机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规模开展的各类双语教育改革实验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有关双语教育的理论与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因此, 可以说双语教育政策逐步进入了完善时期。

二、双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一)理论供给不足影响双语教育政策准确定位

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新疆双语教育中理论供给和创新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对新疆双语教育的性质、目标、类型等问题缺乏共识。例

[3]如,民汉双语教育的性质就存在过程说、体制说、方法说、目的说、课程说等诸多分歧;而对双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民汉兼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关于民汉兼通的内涵,就存在文化说、语言说,达到什么目标叫民汉兼通,至今没有取得理论共识[4]。部分学者认为民汉兼通就是培养双文化人,部分学者认为民汉兼通就是掌握两种语言。另外部分学者则认为,大多数人只能精通一门语言,另一种语言只能粗通。双语教育政策文件,如 《规划》 将民汉兼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释为:“使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基本熟练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文字,有条件的还要掌握一门外语。” 这个政策文本将语言与文化明显割裂开来,明显不完善,不能涵盖我国推行双语教育的宗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政策的理论基础过于陈旧,理论的创新不足,也是有效理论供给不足的表现。

(二)制度供给不足造成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缺乏有效制度保障

政策实施需要有效的制度供给,否则政策实施或执行就缺乏制度保障,不可避免地发生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扭曲乃至失真。目前,新疆双语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第一,民汉双语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缺乏权威性。从国家层面缺乏针对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双语教育实施和发展主要依靠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具体的双语教育政策大多以

“意见 ”、“决定” 等形式下发。由于各种考虑,《新疆双语教育条例》 迟迟未能出台,造成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法律监督和约束手段,使相关规定在地方上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双语教育政策实施容易发生扭曲和失真。第二,民汉双语教育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不足。目前,新疆尚缺乏对从事双语教育教师的评价机制,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这容易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优秀师资供给不足制约了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

双语师资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双语师资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双语教育政策有效落实的瓶颈。以和田为例,和田地区现有的双语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体数量不足,二是其中一部分教师难以胜任所承担的双语教育任务。根据统计资料,按照进入双语教育幼儿园的儿童数和中小学在双语班学习的学生数匡算,2015 年和田地区应配备学前教育双语教师5300人,中小学(含普高)双语教师11500人,共计约1.68万人。2015 年和田地区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实际为1.49万人。而从多个渠道反映的情况看,这支队伍中能够胜任双语教育任务的教师比例相当低,在有的单位甚至不足10%。相当一部分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能胜任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较差,通过语言培训并未能提升学科教学水平;对国家通用语的掌握程度,达不到熟练使用该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所安排的双语教学岗位(因需要而设置的)与自己原来所学专业不对口,难以胜任现在的教学工作。2015年和田地区教师招聘计划 2017人,招聘到 1218人,只完成了60.4%,其中还有5%左右离岗流失。尤其是农村地区合格教师比例更

[6]低,双语教师队伍“招不进、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改进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施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为双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加强双语教育理论研究要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基础、性质、目标、模式等重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从实践到理论,注重实践逻辑,面向广大教育实践者,以问题为导向,及时总结双语教育政策实施和双语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提炼升华,成为普遍性的指导理论。二是从理论到实践,坚持学术逻辑,要积极开展对国内外已有的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可资借鉴的双语教育重要理论成果,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当前需要加强的双语教育理论问题,包括双语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系,双语教育的目标及培养规格,双语教育的课程性质,双语教师核心素养等。为加强双语教育研究,笔者认为,应由中央财政支持新疆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具体地讲,就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专项课题,针对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新疆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实践环节、教材教辅和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与指导。

(二)不断完善制度,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构建有力的制度保障。

1.推动双语教育法律法规立法进程。国家应尽快研究出台 《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法》,作为双语教育上位法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力量,逐步提高双语教育的法律层级。在自治区范围内,应尽快研究出台《双语教育条例》,明确新疆双语教育的性质、意义、目标、类型,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宗教团体在双语教育中的责任和权利。要对这两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分析两部法律法规出台的各种风险和成效。

2.完善双语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和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双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包括新疆学前和中小学双语学业标准、双语课程标准、双语教学标准、双语师资标准等。建立健全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包括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机制,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当前应做好幼儿园双语教育保教质量监测和小学汉语、数学学科监测工作,进一步扩大监测学科范围和延伸监测手段。启动民族语文学科质量监测。延伸开展初中阶段相应学科监测。

[5]

3.探索建立有利于民汉兼通人才培养的招生制度。在完善现有 “民考民 ”、“民考汉” 的基础上,新疆可以从有利于双语人才培养的角度,探索开发维吾尔族统一的少数民族文化

[7]与语言水平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高考录取加分的参考依据。积极研究统筹民考民、民考汉和双语班等各种培养模式的招生指标,保持招生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三)推动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新疆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受编制、配套政策、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新疆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双重问题。我们发现,双语教师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第一,健全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贯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国办发[2015]43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 -2020)(新政发[2011]30 号)的要求,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乡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编制,要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的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中小学的科学、汉语、数学、信息[8]技术等课程。第二,落实教师待遇政策。要借鉴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在现有基础上依据学校艰苦和边远程度、教师岗位级别和执教年限等实行阶梯式津贴补助标准。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主任津贴补助,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做好乡村学校双语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8]工作。第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整合教师培训资金和资源,强化双语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发挥县市教师培训的主体作用,扩大双语教师培训招生名额,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与此同时,加强教师培训绩效管理,建立培训效果反馈追踪制度。

总之,新疆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教育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双语教育能否“又好又快” 发展,对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以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今后就业、发展及其幸福安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2]王阿舒.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当代演进[J].新疆社会科学.2012(3).[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18.[4]方晓华.新疆双语问题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3).[5]石玉娟.试论依法开展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亚太教育,2016(11).[6]姚文遐.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新疆社会科学;20007(5).[7]陈立鹏.关于推进民汉双语教育的战略思考[J].西北民族教育,2016(2).

篇6: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

教育法律规范:每一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若干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组成教育法行为规则有机整体的单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它是组成教育法的基本细胞。

法律后果:是指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做出或没有做出“行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为,作为或不作为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即对违反该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何种处置。

教师职务:是指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行政处分:是根据法律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给予犯有失职行为或内部纪律的所属人员的 一种裁制。

法律责任: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或是指未做应做的事情所应承担的义务性后果。

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幼儿园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其作为实施保育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幼儿园事故:是指入院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和幼儿园组织幼儿离园集体活动而处于幼儿园管理范围内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园长负责制的内涵:是以园长责任和职权为主要内容的园内管理体制之一。它包括上级领导、园长负责、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建立起统一的高效率的园内指挥系统。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实施了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幼儿园内部规章制度:就是幼儿园内部的管理规则,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在园内必须掌握和遵循的具体规则。

教师申诉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就是教师申诉制度。教育法律规范:每一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若干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组成教育法行为规则有机整体的单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它是组成教育法的基本细胞。

教育法的表现形式:是指教育法的创立方式,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通过何种方式创立的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的形式

教育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又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也称部门法律。

教育单行法律:是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法的体系: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根据法学原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一个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在有关幼儿园收费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标准收费杜绝乱收费现象。

2、评估定类按类收费。

3、幼儿园不得以幼儿为牟利手段。

国家对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有什么具体规定:

1、教师资格分类。

2、教师资格条件。

3、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4、幼儿教师资格认定。

行政处罚的种类有:有8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幼儿教育的任务有: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为幼儿家长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

3、为提高基础知识的质量打好基础。幼儿园教师的义务有: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保教工作任务。

3、按照国家规定的保育教育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幼儿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者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幼儿园事故的原因有:主要有四大原因:

1、制度问题。

2、设备问题。

3、教学管理问题。

4、儿童自身问题。

幼儿园及其园长、教师违反教育法可能承担哪些形式的法律责任:

1、幼儿园及其园长违反教育法承担的形式有取消任职资格、行政处 分、罚款、刑事制裁等。

2、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撤销或取消教师资格、行政处分或者解

聘。

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是:

1、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必须有合格的教师、保育、医务人员。

3、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保育教育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必须有必备的办院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幼儿园的经费有哪些法定的来源:一般来说经费来源是财、税、费、产、社、基六个渠道。根据教育法的规定从幼儿园的特点出发其经济来源主要是以下三个渠道:

1、举办者投入。必备的办院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是设立幼儿园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举办者的义务。A、国办幼儿园的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B、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幼儿园的办园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C、家长交纳保育、教育费:在有关幼儿园收费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标准收费杜绝乱收费现象。

2、评估定类按类收费。

3、幼儿园不得以幼儿为牟利手段。

3、社会捐助。

幼儿园事故的常见原因:A、制度问题: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是造成幼儿园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B、设备问题:幼儿园内的设备陈旧、老化又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这就潜伏着幼儿园事故的发生C、教学管理问题:主要是教职工在保育、教育过程中引起的包括:

1、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的幼儿伤害。

2、违反国家有关的幼儿管理法规发生伤害。

3、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差造成幼儿伤害。

4、安全措施保障不力。D、儿童自身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幼儿特殊体质成疾病原因引起伤害;另外是幼儿园、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方式并无不妥而属于幼儿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造成的。

如何确定事故赔偿责任:在对幼儿园事故的类型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遵循谁有过错谁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原则,在幼儿园事故中涉及赔偿主体主要有三个:一是幼儿园、二是监护人、三是保险公司。

当幼儿园及其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哪些救济途径:一般意义上讲有三种渠道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其他渠道主要是本组织或机构内部或者民间渠道。后两种渠道相对于诉讼渠道来说又通称非诉讼渠道。幼儿教师的权利:

1、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试验,简称教育权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

3、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简称管理幼儿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

5、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民主管理权。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幼儿教师的义务:

1、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发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保教工作任务。

3、按照国家规定的保育教育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幼儿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幼儿园内部有哪些规章制度:幼儿园内部规章制度:就是幼儿园内部的管理规则,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在园内必须掌握和遵循的具体规则。

幼儿园内部的规章制度有:

1、领导制度。

2、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和奖惩制度。

3、作息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在内的工作制度。

4、作息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在内的工作制度。

5、安全保护制度。

6、教育、教研、科研活动制度。

7、财产管理和财务制度。

8、幼儿园与家长、与小学、与社区的联系制度等。

幼儿教育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哪几个方面:

1、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幼教事业发展方针。

3、幼儿园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

4、幼儿园设置管理规范。

5、幼儿园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规范。

6、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规范。

7、幼儿园卫生保健规范。

8、幼儿园工作人员规范。

9、幼儿园的内部管理规范。

10、幼儿园条件保障规范。

11、幼儿保护规范。幼儿园法律地位的特点:

1、公共性。

2、公益性。

3、多重性。

教育法的特点:

1、主体的多样性。

2、适用范围的广泛性。A、教育对象的广泛性。B、教育法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3、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4、法律后果的特殊性。A、注重保护受教育者,尤其是少年儿童学生。B、注重保护教师的特殊职业权利。C、注重维护学校、幼儿园的正当权益。

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

1、按照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准则”的性质,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程序划分,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3、按照法律规范指出的“法的后果”,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

1、必须有法律规范的规定。

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承担。

4、由

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

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主体:

1、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

2、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及其校长和教师。

4、就学学生和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5、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

确定教育法律责任的主体的要件:

1、有损害事实。

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

3、行为人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举办幼儿园的准备性工作(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设置程序、办园主体):74 幼儿园的基本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幼儿园权。

2、组织实保育教育活动权。

3、招收新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6、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7、拒绝对保教活动的非法干涉权。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合法权益。

幼儿园的基本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保育教育标准,保证保育教育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和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幼儿监护人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的意义:

1、实行保育结合的原则,是幼儿教育的特点。

2、实行保育结合的原则,是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实行保育结合的原则,是我国特定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4、实行保育结合的原则,是当前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

1、幼儿园教育是非义务性。

2、幼儿园教育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

3、幼儿园教育强调保育与教育结合原则。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1、诸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原则。

2、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原则。

3、面向全体,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4、发挥各种教育手段交互作用原则。

5、幼儿活动主题性原则。

6、游戏为主,寓教于活动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精心组织幼儿一日活动。

2、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

3、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好教育活动。

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5、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6、寓德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7、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8、重视使用普通话。

试论述幼儿园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特征:特征:

1、幼儿园与教育行政机关或政府之间存在着行政上的管辖关系,并且至少一方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授权单位。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幼儿园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3、行政法律关系必须是在教育行政机关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才能发生。

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幼儿园与政府的权利义务都是由教育法律法规预先规定的双方当事人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5、幼儿园与教育行政机关在发生纠纷、争议时,可由教育行政机关按照行政程序以解决,当幼儿园对教育行政机关裁决不服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关系:

联系: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法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一致的,它们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都是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体现,都具有规范性。教育政策对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起指导作用,教育法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定型化,是保证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一个主要手段。

区别:

1、制定机关和约束力不同。教育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和普遍的约束力。教育政策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制定,它虽指导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但它本身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2、实施方式不同。教育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它是必须做的行为,不为者将承担法律责任。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靠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违反教育政策,虽受到党纪、政纪的制裁,也带有一定强制性质,但与教育法依靠的强制力在性质上不同。

3、规范和稳定程度不同。教育法的规定较具体、明确。教育政策的规定较原则、概括。法比政策更为稳定。

4、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法制度后以条纹形式出现,起规范有特殊的形式。党的政策的表现形式多样,大多较原则,富于指导性和号召性,不具法的严格条文化形式,不包括制裁的内容。

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基本要求有:

1、精心组织幼儿一日活动。

2、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

3、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好教育活动。

4、以游戏为基础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5、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6、寓德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7、重视幼儿园于小学的衔接。

8、重视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基本要求主要抓好:

1、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2、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建立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4、提供合理的饮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5、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结合本园工作,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采取哪些措施:

1、要强化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的保教结合的意识。因为《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我们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因此学习、贯彻幼儿教育的政策、法规,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应该成为我们的必修途径,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2,、要把保教相结合的原则,贯穿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因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包含着丰富的保育教育的内容,所以我们作为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应该把握时机,创造性的贯彻保教结合原则,抓好幼儿全面素质的早期培养。根据《制度》对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幼儿饮食、提个锻炼、卫生保健和安全等方面进行的相应规定:我们幼儿工作者一定为幼儿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为他们安排适时的教育活动、定时的进餐、合理的饮食、定时的锻炼。主动自觉地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和热情的引导:重视对他们心理、生理健康的保护。

3、要创充一个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是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幼儿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和设施要求上:都坚持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国家确定的卫生安全的标准。在防污染、防中毒、防危险的前提下,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使得保教结合原则的实行有更好的物质基础。并且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因为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灵魂。谈谈你对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人,才允许成为教师。具有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包括: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5、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资格合格。从这些方面可以保障从事教学的老师们的素质,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

填空题

1、国家实行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年》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

4、制定《幼儿园管理条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5、幼儿园的管理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6、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少于2小时,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7、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8、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

9、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

10、我国国家教师制度包括:教师资格或许可制度、职务或职称制度、任用制度、培训进修制度和奖惩制度组成。

11、法律救济的渠道包括:①诉讼渠道②行政渠道③其他渠道。

12、幼儿园是对3 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3、幼儿园大班人数一般为 35人。

14、幼儿在课间打追、教师在旁看见,虽制止但并不得力,酿成事故教师应负部分责任。

15、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16、加强幼儿园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的法规是《幼儿园管理条例》。

17、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体现了智育方面目标。

18、幼儿园两餐间隔时间不少于3小时。

19、《幼儿园工作规程》有10章62条。

20、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21、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2001年颁发的。

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基本要求有

1、精心组织幼儿一日活动。

2、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

3、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好教育活动。

4、以游戏为基础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5、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6、寓德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7、重视幼儿园于小学的衔接。

8、重视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四、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某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正在午睡,值日老师柳陶由于感觉很疲倦。就在寝室一张空的幼儿床上睡着了。幼儿江海想起床上厕所,但看不到老师,一直憋着不敢起来,后来实在憋不住了,只好自己急急忙忙从床上下来准备去厕所。结果由于匆忙,一下子从床上摔下,被窗边的椅子碰破了头,又由于憋尿太久后摔倒在地,造成膀胱受损。柳陶老师听到江海的跌倒声和哭声,立即起来,将江海送到医院救治。

两个月后,江海痊愈出院了,江海的家长同时将幼儿园和柳陶一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本案中。到底谁应对这起幼儿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1)幼儿园应对这起幼儿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因为幼儿园赔偿责任既包括因幼儿园过错引起的伤害赔偿,也包括因教职员工过错引起的伤害赔偿。然后幼儿园可以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情节、及过错情况再对教职员工进行行政处分或追偿,或分为完全责任、部分责任。

(2)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2、原告顾良与被告杨晨均系被告某私立学校的学生。1995年 11月 17日下午,学校的体育老师同时给两个班级的学生上体育锻炼课,安排学生进行地滚球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原告与杨发生相撞,导致原告眼、脸部受伤。经法医临床学鉴定,原告该伤致左眼眶底骨折、左眼下直肌嵌顿,构成轻伤;原告外伤后能复视,但损伤己达 10级伤残程度。

原告顾称:原告按照被告学校体育老师的要求上体育锻炼课进行地滚球练习时,与被告杨发生相撞,导致受伤,且伤害程度达 10级伤残,认为是学校安排课程不合理,管理措施不严谨,杨练习动作不准确所导致,故两被告应对他的受伤负责。要求他们赔偿医疗费、营养费、交通费、鉴定费、监护人误工费、伤残补助费等共计人民币 46066.3元。

本案中,到底谁应该对体育课上两同学相撞的受伤负责? 学校应承担什么责任? 答:(1)学校应对两同学相撞的受伤负责。

上一篇:磨练初中作文500字下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