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性

2024-07-28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性(精选6篇)

篇1: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性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性

一、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49年7月2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标明了方向,即文艺以工农兵为服务对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为“普及第一”,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完全政治化的特征,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宣传手段,成为了一种宣传一种政治上所需要的意识形态的途径,文学完全为政治服务。

并且因为政治上要求作家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要求作家要描写典型人物、英雄任务,并且是工农兵形象,要求写重大的题材和主题等等,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总体风格上和艺术特色显得单一,这点在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尤为凸显。

政治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指挥棒,当毛泽东提出文学要为工农兵服务时,大家纷纷写伟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当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时,大家才稍稍放开手脚,但仍受限制即仍批判带有小资情调的文学作品;到了文革时期,则是最为夸张和最政治化的时期,作家甚至不敢写作,写也是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来写,照着那个模子来写。

二、商品经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消费性和通俗性

这个特性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1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市场经济的时代孕育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特性,就是消费性和通俗性。具体表现就是更加的强调读者的地位甚至有了迎合读者的倾向,作家考量的更多的是我的书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赚钱?所以有了许多迎合大众的作品,就像现在的文学市场,小说越来越多,小说家也越来越多,但是诗人却很少听说,原因就是因为大众比较喜欢小说,爱看故事。所以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也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通俗性和消费性。

三、受外界影响较大的开放性和并包性

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性,中国的国门打开之后,外界的各种东西纷纷涌入,同样也包括外国的文学作品,如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应该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的氛围里展开”。这种整体构思,深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而且莫言也毫不回避这种影响和启示。周立武的《巨兽》,明显吸收了象征主义的手法。那个神秘的巨兽是山林的统治者,它吞噬了许多猎人而继续向猎人挑战,不断地吸引着一代代的猎人。可是年轻的猎人从父辈的死看到了人的怯懦劣根:人为什么不能活着证明自己?难道英雄就是死亡的符号?揭示了这种难以跨越的传统道德观念。

篇2: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性

1.文学有三大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2.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法再现现实生活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的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照(应是“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的描绘。

3.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世界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4.象征性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5.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等。

6.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为主的文学样式。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深入细致地人物刻画,二是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三是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小说可分为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小说、自由小说等。

7.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有三: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剧本从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三类,从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戏曲、多幕剧、独幕剧等。

8.散文: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灵活自由,抒写真实感受。

9.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即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10.诗的音乐性:诗是最强调音乐性的。诗的音乐性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节奏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节有规律地变化。安排停顿和音调搭配是形成节奏的两个重要手段。如果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节奏;有规律地搭配平声(阴平、阳平)与仄声(上声、去声、入声)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韵律即和声押韵的规律,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脚韵。韵律可以加强节奏感。

问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关系?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分别是纵贯人类文学史的三大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分别是先后发生在欧洲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三个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流派。它们是三大文学类型得到充分发展的一段文学,是它们的典型形态,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3.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其特征是:①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诞感。②重点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了虚幻性与假定性。

5.从诗歌的基本特点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诗歌的本质与最大的艺术特长是抒情表现,即抒发感情,表现内心世界与理想。而其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的形式正适应了诗歌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只有诗句、诗体凝炼,才便于其中抒情表现;而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的逻辑就是跳跃性,而不象事物逻辑那样有规律性;节奏与韵律可以适应与促进情感的抒发,使诗句和情感和谐而有节奏。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真物、真情,以抒写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为核心和最大特点。报告文学是从叙事散文发展起来的,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以写真纪实为重要特征。可见,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极其相似的,它们的真实都接近生活的真实。但都非对生活的机械摹写,都要用剪裁、取舍、提炼等方法。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区别在于:散文多了一些抒情味与真实感受,强调情感性。报告文学多了些真实的刻画与描写,强调人物形象刻画。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小说与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以叙事和刻画形象为主来反映生活。不同点在于,①小说是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而剧本是人物事件用台词与动作自我展示。②小说可长可短,人物可多可少,地点可随意变化;而剧情必须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内的特定空间,人物不能太多或太少。③剧本比小说更讲求表现矛盾冲突。

第十章 概念:

1.典型:就是高质量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鲜明独物的个性,又包含了充分普遍的共同性,从而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质(或:文学中显现特征而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性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一指他的外在特征非常生动独特;二指内在性格非常深刻丰富。魅力性指性格的生命魅力与灵魂深度。

2.特征化(一般称为典型化):创造典型的方法,即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和生发。特征化的对象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3.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完整的空间性是意境的基础,情感的包含性是意境的灵魂,含蓄而耐人寻味是意境的魅力所在。(或: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4.意象:又称审美意象,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问题:

1.“本文”与“作品”“本文”又称“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的意思。指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指经过阅读了的文本。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而“本文”有待读者阅读与再创造。

2.“文本”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本文从外到内可分为三个层次: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中国三国时期的王弼也早有言、象、意三层次的分法。

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除了常说的形象性、生动性、疑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即指向艺术内部,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如:„„(2)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指设法把语言写得陌生、扭曲,以打破司空见惯的套板,产生新奇感。如:„„

2.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文学形象就是用话语系统描绘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物态等图画,特点有四: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形象中既包含客观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二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形象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本质与作者的真情实感。三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指形象是单个的,但他身上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四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每一个形象从名姓到相貌性格都是具体而确定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读者却解读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这即不确定性。如祥林嫂,既来源于客观生活,又含有作家的同情;既是虚拟的假定人物,又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既是单个人,身上又包含了旧中国妇女的许多共同特征;既是祥林嫂,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又在不同读者的解读想象中不完全相同。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文学典型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二:一是特征性,即外在形态生动、具体、独特,内在本质深刻丰富。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很独特;二是有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典型魅力是由它的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富于独创的新颖性、包含着作家真情实感的诚挚性、内涵挖掘不尽的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

一方面,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促使并制约典型人物的活动与性格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影响典型环境。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都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形成的可能。

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比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

6.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所讲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般所讲的意象多指诗中的形象。本教材所讲的意象专指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指具有哲学意味的作品中那种意义不在本身,而是象征暗示着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等特点。哲理性指表达哲理是创造意象的目的,正所谓“表意之象”。象征性指意象实际是某种意义的载体,是某种事物的象征。荒诞性指意象不合生活常规,如人变甲虫,刑天以乳为目,都荒诞不经。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性指作者创造意象时,由于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哲学观点,所以,意象的创造不只是形象思维起作用,而哲学的抽象思维也参与其中。

第11章

概念:

1.叙事学: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2.事件:事件指相对完整的叙述单位,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宝玉挨打、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都是事件。不同的事件作为叙述单位在故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分三类。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是显示人物性格。第三类“一身兼二职”,既推动情节,又显示性格。2.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性格。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这是作品结构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指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单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历时性向度的结构。深层结构:指故事各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是共时性向度的结构。它植根于一定文化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释解的困难和歧义。(深层结构已经不是形式意义的结构,而是内容意义的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二重特性,即从不同角度看人物的结果。行动元指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元(行动“元”),在“做什么”,从而构成矛盾的一方,起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作用。如《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小说,总由几个相似的行动元构成:张生一类故事结局的追求者;莺莺一类被追求的对象;红娘一类帮忙者;老夫人一类有权势的反对者;郑恒一类的小人、破坏者。角色指人物特征的各方面统一而成的独立的性格,即在故事中“怎么做”。成功的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共性,并能揭示出社会的某种本质。(“角色”就是常说的“形象”,成功的角色即“典型人物”)人物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二重特性,但二者不总是重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如《西游记》中,许多妖魔,角色、性格不同,但同属一个行动元,即取经的阻碍者,而唐僧师徒四人构成一个行动元,即“取经者”。反之,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如猪八戒、白马等,都先是取经的阻碍者,后来又变成取经者。

5.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构成叙事作品中时间的二元性。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指生活中那个故事展开原本所用的时间;本文时间指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所用的时间,略等于阅读所用时间。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但总体而言,二者的性质、长短、顺序往往不同。

6.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序列是三段式:首先是行动的可能性,指一个行动将要发生。其次是变为现实或走向相反,这是故事内容的主要部分。最后是取得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常说的开端、过程、结果)

7.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由叙述人称决定,常用的有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两种,另外,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变换的叙述。第二人称叙述较为罕见,它其实是第三人称的变体。

8.叙述者声音:指叙述者隐藏在故事后面说话或者有时站出来说话的方式,前者叫隐蔽的叙述声音,后者叫凸显的叙述声音、戏剧化的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叙述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叙述声音的本来功能是传达内容。在一般的作品中,叙述声音隐藏在叙述内容后面,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者在叙事中突然从幕后站到前台议论几句,如某些古典小说中,叙述者突然说:“看官,你„„”这就突显了叙述声音,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客观上突出了“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一般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造成另类叙述风格。这种叙述者站到台前横插议论的方式可称为“叙述声音的戏剧化”。因此,不同的叙述声音可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与效果: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凸显的戏剧化叙述声音可造成另类叙述风格。

9.叙述接受者:又称隐含的读者,即作者创作时心目中写给的读者。只有这些读者才有可能成为作者的知音,真正领会作品。实际的读者一般难以完全符合隐含的读者的标准,因而导致对作品的误读。读者应尽可能向作品隐含的读者靠拢,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的特征有二:其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叙事节奏由叙事方法引起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构成。同样是故事时长不变,当采用描写、详叙方法时,文本时间拉得很长和较长,叙述速度缓慢和较缓;当采用概括叙述和省方法时,文本时间缩短和最短,叙述速度显快和最快;上述几种不同的叙述速度交替在文本中出现,构成快慢有变的叙事节奏。(文本时间即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叙述角度的变换指叙述中人称发生变换,比如,本来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突然一个情景却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这种角度的变换,可以改变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6.叙述视角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叙述视角有三种:(1)第三人称视角,又称全知型视角。其特点是叙述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叙述,无视角限制,即叙述者对所叙之事与人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行为、心理、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叙述视角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但容易出现作者对人物的任意摆布,未给读者留下探索的余地。(2)第一人称视角,又称“内在式焦点叙述”。其特点一是文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具有双重身份,叙述显得更真实;二是叙述者的视角受到限制,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的内容。但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3)第二人称视角,实质是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这类作品极少。(4)也有叙述视角与人称变换的。比如,作品本来用第三人称叙述,可是突然有一节转为作品中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样可以引起故事氛围与情绪的变化。

7.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与态度叙述,不同的叙述声音可以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比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用第三人称叙述杜十娘的遭遇,但讲到关键处,作者时不时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发表几句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幕前,使叙述人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言之,叙述者通过叙述声音所显示的个人魅力也成为作品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2章

概念:

1.抒情:即抒发感情。从对象看,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从方式看,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与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2.抒情作品:指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一类文学作品。其主要体裁是抒情诗与抒情散文,另外还有戏剧和抒情小说,这二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双重特点。

3.抒情话语: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即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作品的结构:抒情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情感经验。由于其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或者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常形成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声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5.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指抒情诗通过听觉节奏和视觉画面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将它直接有力地体现出来。换言之,即诗作情感饱满,声音响亮,图景鲜明。

6.抒情节奏:节奏是抒情作品中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运动的形式。抒情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在声音层,音调的抑扬、字词句的停顿、反复、押韵等构成声音节奏。在画面层,景物的承接、流转跌宕等构成画面节奏;在情感层,情感的起伏、强弱、转折等,构成情感运动节奏。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声音的平仄、押韵,不同画面的接续,情感由喜悦而怀疑而惊喜等,都构成节奏。

7.隐喻:比喻的一种,只表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不用喻词。如“幼儿园的阿姨终日泡在她的‘小鸟’中间。”用‘小鸟’隐喻小孩们。

8.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观念、思想等的文学方法。如用红日升起象征美好未来,用鱼水关系象征军民关系。

9.抒情话语的修辞:这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常用的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指一个诗句含有多重意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典故。(答时要具体解释一下。“借代”如“宛转娥眉马前死”,用“娥眉”代杨贵妃)

10.抒情角色:指抒情作家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抒情,即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二是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气抒情。这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抒情形式,诗歌如李白的《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纬。”诗人代思妇抒情。这种作品中隐含的‘我’是他人。三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即第三人称抒情。

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重在运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重在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说明。

首先,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呈现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突出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即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高低、快慢、长短等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另外,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与形象,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其次,抒情话语主要通过改变语言规范、复杂化、陌生化等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改变了“绿”的词性,丰富了其表现力。“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形容春意,不合语言规范,显得陌生,但却突出了视角画面的动感。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之景,不是孤立的景,而是为了抒情而设立的,因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景语;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景物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常包含在景物的描写中。可见,诗中总是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字面写的是景象,而内部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阔大的理解与景仰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13章

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

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就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它是作家气质、性格、世界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综合因素的整体显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时代、民族、地域等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土壤。

3.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4.风格的基本内涵。

文学风格是以作家个性为主导,受创作对象的制约,在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其内涵包括:①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②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③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意思是说,使作品出现独特的风格是作家的最高追求)风格使作品显示出作家的个性光彩,以其独特性独树一帜,给读者以美感;它给文体的僵硬躯体注进了盎然生机,使其获得了艺术生命。所以,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6.风格有哪些特征?(教材二次修订时删去该问题,但没有修订练习题。按旧版回答)风格的特征有三:①独创性,指一种风格总是独特的,不与别人雷同,这是风格的生命;②稳定性,指作家风格一旦形成,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基本不变;③多样性,既指整个文学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也指同一个作家风格统一中有变化。

7.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

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文学的地域风格指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地域特色。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地域中,环境条件、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会有所不同,反映在文学中,就形成文学风格的地域性,即地域风格。

9.“风格”概念有不同层次。

“文学风格”是总概念,“作品风格”是基本层概念,再上是“作家风格”,再上是“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

10.试述风格的基本形态与风格分类的开放性品格。

本教材把风格分为八个基本类型: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其实,风格分类向来就难统一,有人只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类;有人分为四类;更有人分为几十类。各种分法都是相对的,都有合理性,很难定于一尊。可见,风格形态的分类应该是开放的,无限生成的。

11.文学风格除表现为作家作品的风格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和特征。

文学风格除了表现为作品风格、作家风格外,还表现为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流派风格指同一流派作家作品表现出来的一致性特征,它是该流派作家共同性格特征与艺术趣味的表现。时代风格指一个时代的许多作家作品表现出的带有时代特点的共同特征;它是时代精神在文学中的表现。民族风格是同一民族的作家作品的共同特色,它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

14章

1.文学消费:广义的文学消费指读者的阅读,传统称作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指商品经济时代以来,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人们对它的购买、收藏、赠送、阅读欣赏等活动。主要仍指阅读

2.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和流通。(严格地说,文学传播指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和文学作品传播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它是沟通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接受者的桥梁。)

3.大众传播媒介:指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包括书籍、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电脑等。(309脚注)

4.文化市场:有广狭二义。狭义文化市场指为实现文化商品流通、提供文化消费而设定的场所,如书店书市、剧场影院、歌舞厅、录像放映厅等。广义文化市场指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作为整个商品市场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要按一般市场的价值规律运作,又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市场在文化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5.高雅文学:又称纯文学、严肃文学。指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它服务于文学修养较高的社会阶层。特点是内容深广,艺术精美,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6.大众文学:又称通俗文学。指通俗、浅近、流行的文学。特点是内容浅近,形式通俗,适宜于消遣娱乐。多服务于文学层次较低的普通大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具有赢利性与商业价值。

7.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主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作品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和抛弃。

8.文学欣赏指文学阅读,但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明显地具有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审美性质。它是文学阅读的理想状态,(因而只能相对优秀作品而言。面对非优秀作品就无法欣赏)

9.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属性:指文学作品可以在情感上打动和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它来源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而成的既源于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文学的审美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它们分别指耳目感性快感,内心情感体验愉悦,精神升华感、自由感、超越感。(审美价值应该是来源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的情感态度,形式方面的生动的形象、巧妙的结构、机智的语言等。)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因为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生真谛,并且有作家的评价,因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

高雅文学的认识属性一般高于大众文学的认识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阐释属性:指文学作品包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可以满足读者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需求。文学的文化价值除了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有民俗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政治学价值、政治学价值、宗教学价值、哲学价值、道德学价值等等。他们可以供读者理解、阐释、评价各方面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作者的文化意向。

12.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指文学可以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无论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还是话语活动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文学的交流功能。事实上,文学从来就是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理想意志、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交流的桥梁和媒介。

文学交流包括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人物、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交流四个方面。

问题: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一指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文学作品。二指文学生产规定消费方式,即我生产文字型的书籍,你用阅读的方式消费;我生产影视产品,你用既看又听的方式消费。三是文学生产着新的消费者,即雅俗和质量高低不同的文学产品可以培养不同品位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制约着文学生产,表现为:首先,文学消费使文学产品的艺术、社会、经济的价值最终实现。其次,消费制约着生产方式、规模和方向——读者喜欢的文学种类和内容形式才能多生产。再次,大众的文学消费需求成为文学生产的目的与动力,促使文学生产不断进行。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有何影响?

文学传播方式以传播工具为基础,截止目前,主要有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等。文学传播方式直截影响着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比如,在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的不同时代,这些不同传播方式使得文学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的方式随之多样。(最初的口头传播方式难以扩大文学生产和消费。尔后的书籍传播的方式中,初期的手抄本和后来的手工作坊印刷,产量和消费面仍有限。后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文学书籍大批印刷、发行,消费面迅速扩大,而且,文学作品开始与作家分离,主要听命于读者对它的阅读、理解、阐释、评价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出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并存和相互渗透的局面。这就大规模提高了文学生产的产量,文学消费也不再像手抄本时代那样属于少数贵族和文人骚客的特权,而日益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和消费有何意义?

文化市场大大促进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及二者的联系。表现为:(1)它引导艺术生产者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观念,按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2)它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解放。(3)它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4)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断推动艺术家对文学观念与写作方法的探索,促进文学生产的发展和繁荣。当然,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和消费也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赢利为目的,导致文学消费娱乐性增强,感官刺激性的产品增多,对严肃文艺形成冲击。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这即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因为一方面,尤其是近代文化传播工业和文化市场形成以来,文学生产与消费必须经由商品流通环节才能实现,文学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受市场的调节和刺激,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所以,文学消费是一般商品消费。另一方面,①文学消费主要是满足精神需求,而非物质需求,因而,其消费价值和衡量标准在不同的消费主体那里是不同的;②凝聚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定价;③文学产品的精神含量“消”而不“废”,具有永久的魅力。④文学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要求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所以,它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简言之,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就是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等在内的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传播和再生产着特定阶级和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最终可能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因而它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的二重性,文学接受纯属精神活动。(2)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只收藏和用以装点门面而不读、买书馈赠等非阅读行为。文学接受只是阅读欣赏活动。(3)二者的主客体条件不同。文学消费除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其客观条件主要强调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等。而文学接受需要阅读能力外,更关心接受者的个性、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期待视野等主观条件。其客观条件主要强调文本对象和接受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没钱可以借书读。(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商品生产与流通、精神享受等多视角的特点,文学接受研究只重审美视角。二者的联系在于:二者同时主要指文学阅读与欣赏,基本意思是相近的。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怎能把文学消费和文学消费研究混为一谈)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文学作品可以在情感上打动和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它来源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而成的既源于打动和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它来源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而成的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文学的审美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它们分别指耳目感性快感,内心情感体验愉悦,精神升华感、自由感、超越感。(审美价值应该是来源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的情感态度,形式方面的生动的形象、巧妙的结构、机智的语言等。)

8.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因为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生真谛,并且有作家的评价,因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

高雅文学的认识属性一般高于大众文学的认识属性。

9.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阐释活动。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阐释活动指文学作品包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可以满足读者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需求。文学的文化价值除了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有民俗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政治学价值、政治学价值、宗教学价值、哲学价值、道德学价值等等。他们可以供读者理解、阐释、评价各方面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作者的文化意向。

文学的文化价值来源于文学对象的多方面性,来源于文学的人文关怀。

(文学文化阐释的要义是,阐释主体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上,与作品所蕴涵的文化意向进行对话和交流。)

10.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具有交流价值。

指文学可以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无论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还是话语活动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文学的交流功能。事实上,文学从来就是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理想意志、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交流的桥梁和媒介。

文学的虚构性、符号性、形象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文学交流不同于日常交流,它如朋友间交流那样平等和投缘,还可打破时空的限制。

文学交流包括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人物、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交流四个方面。

第15章

1.期待视野:读者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基础),它源于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文艺修养、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和经验。

2.接受心境:就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情绪状态。可分为欣悦、抑郁、虚静三种情况。一般而言,欣悦心境最有利于阅读;虚静心境次之;抑郁心境不利于阅读。

一种心境的形成,既与主体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当时境遇有关,也与身体和天气状况有关。

3.隐含的读者:即作家写给的读者,或曰作家写作时预想的作品问世后出现的和应该出现的读者。如儿童文学的隐含的读者即少年儿童。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选材、文体等决定。

4.误解、正误与反误:误解又称误读,指对作品做出与原义相悖的理解。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非作家本义,但可从作品中找到客观依据,所以具有合理性。反误指毫无根据的、穿凿附会的曲解。

5.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的极致状态,指阅读时,读者被作品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或人物命运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激动的状态。这是读者与作家作品的共鸣。也有人把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部作品共同产生了情感激动称作共鸣,这是读者与读者的共鸣。

6.净化:就是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而达到去除杂念、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7.领悟:指阅读文学作品时和之后,通过静思默想,领会了宇宙的奥妙,体悟到人生真谛的心理状况与过程。它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

8.延留:指读完作品之后,作品的意义、意味、情景仍留存在读者的脑海,使其不断回味的心理状态。正所谓回味不尽,余味无穷。

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期待视野即据以阅读作品的既成心理结构图式。它形成于主体的全部条件,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生活经历、政治态度、情感倾向等。其次是艺术修养、文化习俗、审美趣味、欣赏经验等。再次是年龄、性别、气质等生理条件及工作性质等。第四,阅读对象的有关信息,诸如作者名气、社会反响、出版单位的档次、印刷质量等也会成为期待视野的构成。(简言之,由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修养、生理机制形成)

2.文字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文字接受的主要动机有五:一是审美动机,即求得审美愉悦;二是求知动机,即求得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等知识;三是受教动机,即获得人生启迪、道德净化、精神鼓舞等教育。四是批评动机,即为了评价作品而阅读。五是借鉴动机,即为了学习、借鉴作品的艺术技巧。上述动机并非完全存在于每个读者的阅读活动中,而是以部分组合的方式存在的。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接受心境影响欣赏效果。心境好时,阅读兴趣浓厚,能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心境抑郁时,难得充分享受,甚至心烦意乱,读不进去。而虚静的心境,有利于阅读的潜思默想。另一方面,阅读效果也会影响、改变心境。诸如,进入艺术世界而忘掉俗务的烦恼;进入悲剧世界而引起心情的悲愤,使虚静的心境掀起感情的波澜。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隐含的读者的形成:隐含的读者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选材、文体等决定。

(隐含的读者总体上由作家有意无意预想的。具体而言,首先由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即作家想把作品写给哪一类读者看。其次由文本的选材和思想内涵决定。即文本的材料与思想内涵最贴近哪些人,从而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再次,由作品的文体特点决定,即哪类读者喜爱这种艺术形式。)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填空、对话、兴味实即“再创造”,其根源在于主客体两方面。主体方面,读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必然要发挥它,与作品进行对话。客体方面,一是文学文本干枯的语言符号只有经过读者的想象、填空等再创造,才能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二是文学描述性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只有经过读者的填空、对话兴味,才能明晰与丰富起来。

6.文学接受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变异包括形象异变、情感异变、思想异变等。指作家写进作品的形象含义、思想与情感,在读者那里得到不完全符合原义的理解。文学接受中“变异”的根源主要在于读者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具体而言,读者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个人经历、欣赏能力等个体条件不与作者相同,理解到的东西就会有所不同。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解?

误解又称误读,就是读者做出与作品原义相悖的理解,又分为正误与反误。正误即读者的理解虽非作者原义,但却能在作品中找到根据,因而含有合理性,可以说是对作品的填空与补充。反误指穿凿附会的曲解。这是有害阅读的。误解的根源在于读者期待视野的存在,即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因而常不可避免。我们提倡正误,反对反误。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阅读中,读者的阅读期待与作品展开之间常呈现顺向相应与逆向遇挫两种情况。当作品情节、意境等的展开符合预测期待,即为顺向相应。这种情况中,由于文本没有超出读者的预测与期待,作品一般平庸而缺乏艺术魅力。与之相反的则是期待遇挫,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品艰涩或完全不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无法介入,期待完全遇挫。这种情况中,作品价值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二是作品富有艺术创新与魅力,超乎读者的期待预测,造成期待部分遇挫。这种情况中,读者会因意想不到而略感不适,但接着会因其艺术魅力而振奋,会因丰富了期待视野而喜悦与满足。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遇挫),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可见,艺术魅力会带来期待遇挫,而部分期待遇挫有时(不是全部)可以反证作品有艺术魅力。

第16章

1.文学批评:即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2.伦理批评:又称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关系为规范,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着重对文学的道德意义进行阐释与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特点有三:第一,它具有历史的长久性。第二,它使用的道德标准具有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多样性。第三,不同的评价结果具有差异性乃至对抗性。道德批评的不足在于往往只强调作品的道德内容,而忽略艺术的灵性与创造性。3.社会历史批评:又称社会批评,它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一定社会历史所形成,文学是生活的再现,其价值主要在于社会认识功能与历史意义。其基本原则是,总是将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历史及作家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阐释与评价。社会批评源远流长,其理论奠基人是19世纪末的意大利人维柯,后来法国的丹纳提出了神族、环境、时代三元说,更确立了社会批评的地位。中国古时义理、辞章、考据批评也属于社会批评。

4.审美批评: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畅神、娱乐、动情等作用,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的美感程度品评其优劣高下,具有赏析式评价的性质。其特点有三:第一,它是一种情感评价,常着眼于作品情感的性质、强度及其对读者情感调动的程度。第二,它常具有超功利的性质,强调审美体验与静观。第三,它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强调形式是否完美和谐,形象是否生动独特。我国古代强调作品的滋味、神韵、意境、言外之意等,都包含审美批评的因素。

5.心理学批评:心理批评泛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的文学批评。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用现代心理学分析作品人物的心理,竭力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即作者的创作心理、意识和无意识,再转而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与语言符号做出解释。其派别之一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重在挖掘人物的性本能及其与作家的关系。格式塔心理批评侧重文学的整体完型结构的评价。

6.语言学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等派别。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从其内部去寻找。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形成结构的重要因素,因而重在作品结构和语言的分析。

7.文化批评:现代意义的文化批评,是在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和文化关系的批评。它首先关注文化生产者的话语权力,特别强调工人群众、平民大众、妇女和种族中的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力,注重当代文化、大众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工人文化、女性文化、被压迫民族文化等等。而不象其他批评模式那样关注历史经典、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同时,文化批评所注重的文化对象,有消解主流文化、对抗文化霸权的指向。文化批评是一种泛文学的批评,即它的对象不局限于文学而是广泛的文化现象。它又是一种泛学科批评,即它的批评理论不局限于文学学科,而是多学科的理论并用。这一切,使得文化批评具有批判色彩、对话色彩和平民色彩,拓宽了不同话语的共存空间。

8.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析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尺度与准绳,常包括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两个方面。

9.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这是文学批评标准的两个方面。思想标准是衡量文9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有所不同。

10、文学批评形态:在文学批评中,不同的学派由于所持的文学观点不同,批评时就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原则与方法,于是,形成各自文学批评的特点。这种有自己的特点的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形态。如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美学批评、心理批评、语言学批评等就是不同的文学批评形态。11.文体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性批评的重要方面。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形式要素的总和。文体批评就是分析评价这些方面是否符合形式美的法则,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诸如语言的韵味、节奏,结构的奇妙和谐,表现手法的独特表现力等等。

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批评是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一属性是由其对象的性质和自身效能决定的。

首先,从对象看,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文学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它决定了文学批评必须对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做出评价,从而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其次,从文学批评的效能看,第一,文学批评总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力求确定自己所属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权威性。第二,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文学现象的评价,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论争,是社会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在文学领域的反映。第三,文学批评通过特定的价值取向造就自己所属的意识形态的文学新人和批评队伍。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反映生活),又体现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审美活动)。具体说来:第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是审美的,因而就应用审美的观点去审视和评价。同时,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就应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它的根源,评价它的历史价值。第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准确把握。第三,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可以指导一切批评方法的运用,即对一部作品可以作伦理的、社会的、心理的、语言符号的批评,但都不能脱离批评对象的美学构成及其历史背景,更不能脱离批评者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两个方面。思想标准是用来衡量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具体而言,首先,运用思想标准,一要看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看作品的思想与理想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看其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其次,用艺术标准,一看文体构成是否完美;二看形象创造是否鲜明生动;三看意蕴表现是否深刻。再次,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伦理批评又称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关系为规范,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着重对文学的道德意义进行阐释与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特点有三:第一,它具有历史的长久性。第二,它使用的道德标准具有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多样性。第三,不同的评价结果具有差异性乃至对抗性。道德批评的不足在于往往只强调作品的道德内容,而忽略艺术的灵性与创造性。

4.立足中国社会历史语境,简述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答:现代意义的文化批评,是在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和文化关系的批评。它首先关注文化生产者的话语权力,特别强调工人群众、平民大众、妇女和种族中的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力,注重当代文化、大众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工人文化、女性文化、被压迫民族文化等等。同时,文化批评所注重的文化对象,有消解主流文化、对抗文化霸权的指向。

现代意义的文化批评,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究因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带来通俗读物、快餐文学、流行歌曲、卡通等的兴盛,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正统的狭小圈子,而采取宏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受西方文化研究与后现代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文学研究与批评接受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掀起文化批评热潮。三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根底薄弱,易于盲目崇外和追求时髦,因而当作“前沿”对待而掀起的文化批评也是良莠混杂,在实践中有待深入。

篇3:浅谈文学形象的特殊形态——意象

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形象。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特殊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一般的意象, 诸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 虽然也对物象进行具体描绘, 但其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另外, 有的意象,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诸个意象, 主要靠互相联系构成的意象群体来表达一定的意念, 从而也获得自身的意蕴。特别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意象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和这一“断肠”的旅途征人或他乡游子相联系, 由于“断肠”这一特定情境的规定, 其他种种景象都被涂抹上了一种苍凉悲戚的色调, 充溢着一股耐人寻味的意蕴。如果没有这一句, 作者所罗列的种种形象性语词就不可能获得这种意蕴, 不可能成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还有一些意象, 并不在作品中加以直接表现, 主要靠其他形象的烘托陪衬而存在, 成为一种象外之象。例如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主人公罗敷, 从多个侧面加以烘托, 凸显出那个难以言表的美丽的虚象来。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艾略特提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表达和抒发, 而要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 包括物体、情景、事件、掌故等构成的意象体系来表达, 这就是通常说的由意生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正体现了这一过程。“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不快。“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观对应物”, 夕阳、古原都成为一种意象。当然由意生象并不是惟一的模式。由象生意或意象共生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的《春望》, 就是由“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的情思, 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 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 往往被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一再袭用。诗人正是在此基础上, 或袭用旧的意象, 或创造新的意象, 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想。当然, 旧的意象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变得陈旧, 趋于僵化和丧失生命力, 新的意象也会不断诞生。五四以后的新诗中,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旷野”等, 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意象。

篇4: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性

【关键词】 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流行音乐是当今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活跃的一种音乐样式。岁月成长,青春飞扬,流行歌曲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美声和民族歌曲无法比拟的。它品种丰富、风格多样、感情真挚、表达亲切;它朴实无华、平易自然、节奏鲜明、轻松活泼;它更以富于创造、个性鲜明等自身特性引起了无数年轻人强烈的共鸣,使他们趋之若鹜,沉醉其中。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的特殊性来源于流行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它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流行音乐的新奇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好奇性

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即流行音乐的流行性或时尚性。新奇是一切流行事物的显著特征,好奇心是人类心理的一个特征。流行音乐从作词、作曲、音乐制作开始,便着力打造富有特点的音乐,再加上歌手富有特点的演唱、演出时时尚的包装、演出环境声光电的离奇效果无不给观众带来新鲜刺激的吸引效果。这种风格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扩展蔓延,就逐步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靡与社会群体性狂热。

流行性和时尚性是流行音乐的基础,而好奇心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活动。当好奇心遇上以新奇、流行、时尚为特征的流行音乐时,流行音乐自然会受到大众的关注,从而变得“流行”起来。

二、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焦虑性

当代社会中,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等话语甚嚣尘上,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也都经常打上娱乐的标签。在这种社会心理下,流行音乐也不能例外。流行音乐的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大众的基础,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们也可以主动参与表演,增加了能动的空间和乐趣,人们从中能得到放松与享受。因此“娱乐性”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难以有大把的时间,越来越难以像古代文人墨客那样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把玩“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蕴。戏曲的节奏是慢的,因为它起源于农耕文明时期大量农闲时间的消遣,于是它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而趋于没落。虽然流行音乐也是起源于黑奴田间地头的吟唱,但由于它形式短小灵活,题材丰富多样,特别是它自始自终紧跟着时代的呼吸,并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每个时期社会底层民众的心声,因而自19世纪以来便一直是音乐艺术范畴社会大众的宠儿。

但社会的进步对大众审美心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越来越忙,导致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应接不暇的生活与工作使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上也往往产生紧张、沉重、不安和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使大众审美心理与传统审美的神圣感、崇高感产生抵触,继而寻找能够毫不费力、不需要任何欣赏经验积累就可以直接宣泄情感的流行音乐,因此,流行音乐的娱乐功能完全迎合了大众只能是片段式的接受心理,从而使大众心理的焦虑得以平复。

三、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从众性

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是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的,当然现在的网络传播与销售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必然会以赚取利润作为他的最终目标,因而制作者会根据市场的需要,选题、制作、包装、上市、大行其道或默默无闻、赢利或亏本。因此,流行音乐就是一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或者说满足大众心理的文化商品。

既然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品,那么消费者在购买前必然产生消费动机。根据现代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一般有优越欲、同步欲、换购欲三种。

优越欲即从炫耀购买商品上显示出比别人优越的欲望;同步欲即保持与身边大众的同调性,也即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换购欲即对已持有商品更新的欲望。

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说,当一首歌曲能够流行或风靡,首先是它必须契合时代的步调,反映民众的心声,唤起大家的共鸣,也就是迎合了市场需要,然后刺激大家的购买动机即消费心理,在以从众心理为主的消费动机作用下,产生了购买行为。在这里市场需要其实就是大众的心态与潜意识,一曲《心太软》正暗合了国人于得失无序、进退皆难的商品大潮中漫生的某种顾影自怜状,所以窜红;《快乐老家》、《祝你平安》、《春天里》一类歌曲则抚慰了不知多少离乡背景的心。

四、流行音乐的更替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期待性

流行音乐的有商业性出身决定了它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存在着大批量生产的特性。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的文化消费的需求。在几十年前,60后音乐、70后音乐被称作是流行音乐,但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流行音乐的变更周期越来越短,之后立即被更为时尚新颖的21世纪(80后音乐、90后)形式迅速所取代。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新星迅速崛起又迅速陨落,当年的周杰伦、李宇春、林俊杰等各领风骚,如今的中国好声音等等选秀栏目又不知制造出多少明星。

黑格尔认为:“艺术与宗教、科学一样,都起源于人类原始时期的‘惊奇感’,惊奇感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蒙昧状态解放出来。”(1)因此,审美意识的产生,其根源很可能就是求新探奇。如果说古典音乐像一杯陈年老酒,那么流行音乐就像一杯冰镇可乐,是有时效性的,需要现在就喝下去。生活每天在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是每天在变化,这个土壤上生长的流行音乐自然也是每天在变化。

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期待体现在渴望出现新的歌星、渴望自己喜欢的歌手推出新作品、渴望演出会现场出现的新奇场面等等。这种期待是一种心底深层的意识,它永不满足,永远把目光放在未来,放在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方面。它是内心深处一种永不安宁的骚动的因子。它时时活跃着、希冀着、喧嚣着,伺机冲决习惯思维的包裹,以主宰的身份指挥欣赏体验的扩展。它是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经验得以改变和提高的心理根源,也是流行音乐得以不断前行的动力机制。

nlc202309032051

五、流行音乐的参与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丰富性

流行音乐强调个人情感诉求,强调自我,且旋律易记易唱,没有音乐基础的人往往也能随意哼唱,达到自我宣泄的情感满足,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而流行音乐的受众正是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群体,每个个体心理的不稳定性和群体心理的无序性导致群体心理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而多彩多姿的流行音乐则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的可能性。总的来说,60后、70后群体受港台流行歌曲、台湾校园歌曲、西北风歌曲、大陆早期摇滚影响比较多,他们的审美趣味和选择是深受那个时代影响的,像邓丽君、罗大佑、张雨生、崔健、费翔、齐秦、谭咏麟等歌手都深深印入他们的脑海;80后开始接受流行歌曲的时候,内地歌坛已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流行歌手,如老狼、艾敬、田震、毛宁、屠红刚、朱哲琴、李娜、蔡国庆、江涛、张迈等等;而90后则有沙宝亮、“刀郎”、 雪村、杨臣刚、庞龙、谢军、凤凰传奇、周杰伦、李宇春等;至于00后,他们接受流行歌曲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一批网络歌手如许嵩、小贱、乔洋、金娃娃、徐良、星弟等深受他们喜爱。

但是这些歌手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有高亢的,有低沉的,有阳光的,有忧郁的,这正好对应了每个接受者的个性、生理、心理、阅历、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不尽相同。每个接受个体都会选择接近自己情况的歌手来模仿,而流行音乐易于模仿的可参与性又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他们陶醉在替代感的模仿之中,获得了一种创造性的满足,并于无形中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六、结语

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流行文化的流行音乐见证了潮流的推进,植根在各阶层人群的生活,投影在社会各类文化的发展上。流行音乐本身的特性与听众的接受心理是相对应的,他们共同的根源是社会生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产业化进程来源于社会变革,同时造就了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心理。

注释:

(1)参见黑格尔《美学》(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页。

参考文献:

[1]姚宗华.我国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育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 .

[2]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资料三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1).

[3]赵玲.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趋势[J].音乐探索,2011(1).

篇5: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性

陈忠联先生,湖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咨询小组成员、《光明日报》社顾问、广州英豪学校创始人。

他首创教育储蓄金办学模式,刮起民办教育旋风!

他策划出版《中国公民手册》,发行三千八百万册!

他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建校,把值两个亿的中华英豪资产权移交学校!

他率先提出改教育储蓄金为收费制,并一马当先完成收费改制!

他创立专门针对富家子女的教育方法!

他的名字注定将载入中国民办教育的史册!

被业内人士称为“教育狂人”。

各位来宾: 大家好!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今天你们校长请我来给大家作家庭教育报告。我首先声明,我不是教育专家,我只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有些实践和体会,今天我把这个体会带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我演讲的题目是:将成功传给下一代一当代子女教育的特殊问题及对策。什么是成功?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为社会作贡献,这就是成功。如果一个人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发挥不出他的潜能,这就是不成功。

那么现在孩子的教育有什么特殊问题呢? 特殊问题原因之一 你们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原来是一家几个小孩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一家六个大人要争、要抢小孩的宠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与以老三届为代一代父母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我们却过去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孩子自然难以接受。

你们的孩子是第一代在电视机.电脑前长大的孩子。可以说电视的时代是没有童年的时代。在电视机和游戏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增加了与父母的矛盾,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你们的孩子是第一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这代人是最辛苦的,既要满足应试教育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特殊问题原因之二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原苏联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应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可是我们的教育连“追逐”都达不到,更谈不上“指导”了。最近胡主席、温总理在国外访问,对方都承认我们国家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可是我们的教育制度非常滞后,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

特殊问题原因之三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特别是我们的家长没有这一代小孩的成长经历,加上家长没有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你不研究、学习家庭教育,你就跟不上孩子的成长步伐。

由于以上几个特殊问题,家长和教师都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难教。当代子女教育的对策。

首先,要转变家长和老师的观念。

为什么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呢?因为“二十一世纪,家长的观念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你的观念都不超前,你的孩子将来怎么能成功呢?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讲个故事,《猫抓老鼠的故事》。

有一天,猫追一只老鼠,这只老鼠迅速跑回洞里去.没有被猫抓住,其它老鼠很敬佩这只老鼠:“哎呀!你到底是经过锻炼,现在连猫都抓不到你了。” 这只老鼠很得意。猫在外头气得喵喵直叫,叫了半个小时,猫不叫了,又等了一个小时.外面没有声音了,其它老鼠就跟这只老鼠说:“猫已经走了,现在我们可以出去了。”这只老鼠说:“不能出去,现在猫的技能也提高了,不能上它的当。”它们就没有出去,结果又等了一个小时,外边传来了狗的叫声,这只老鼠说:“现在可以出去了。” 为什么说狗叫了就可以出去了呢?因为通常狗跟猫是不在一起玩的,狗在猫就不会在;而且俗话说,狗抓耗子多管闲事。于是,这只老鼠就带着其它老鼠出去了.没想到,刚刚一出老鼠洞,就给猫抓住了。老鼠想,我死是死定了,不过我要问问这只猫是用什么计谋抓到我的。你看这只猫怎么说的:“都什么年代了,21世纪了.我不换两招我哪有饭吃7我多学了一门外语就成功了,那个狗叫是我学的。”

猫为了求生存都会改观念、换手法,人的教育.不与时俱进能行吗?

我们要转变哪些观念?(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

第一: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个性的人才。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一个老师不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的学业,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等方面,家长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这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不能取代的。

有朋友对我说,他那孩子才读小学就成天要我陪读,一会默生字.一会检查作业。我就问他:“儿子是谁的?是你的,你不陪他谁陪?” 所以家长那种把陪伴孩子当成一种负担的想法是不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当家长的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孩子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开发。现在是竞争年代,当家长没有一点超前意识就会落后,你的孩子就有可能被淘汰。

第二: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越来越多,你看一个网吧就让那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了,光靠一个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不受不良风气的侵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还是按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认为把孩子养大就行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交给学校,这样肯定教育不好孩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第三:孩子能否成才,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好不好你是不能把握的,学校的老师好不好你也不一定能把握,你唯独对你自己是可以完全把握的,你不能把自己孩子这个宝压在别人身上.只要你的教育方法好,你小孩无论碰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不会坏,碰到好老师就会更好。

一句话,家长不能老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不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对学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你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家长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培养小孩。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教育,什么又是计划经济的教育呢?在这里,我读一段文字给大家听。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基础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在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了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二十七年过去了,美IN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4 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读这段文字是要大家明白我们需要转变什么观念呢?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中国的教育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教育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

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也许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自己孩子的天赋。

也就是说,我们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培养孩子,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按计划经济的观念培养的,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培养的。可是我们想学美国那样做又很不现实,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水平,美国很 多学校包括高中,每个班只有十到十二个学生,老师当然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天赋;可是在我们国家,每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有的甚至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怎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赋?他想关注也有心无力啊!所以说我们这一代孩子特别辛苦,因为他们正处在我们国家这种转型阶段:经济已经是市场经济.可是教育还是计划经济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一代孩子既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又要满足计划经济下的应试教育。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呢7我们认为: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抓个性为主,学校配合。这样才能满足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哪个家长先明白这个道理,在中国教育制度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或正在完善的过程中先走一步,主动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品德、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哪个家长的孩子就会早成功一步。因为成功的秘诀就是:找到人们要去的地方.你早一步到达。(三)要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讲几个例子.有的孩子喜欢出风头,标新立异,按传统的教育观念,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但是,现代的教育理念就认为这孩子有创新意识,并不是不好的行为,现在社会没有创新意识怎么行呢?

有的孩子爱欺负人,动不动就打同学,爱管闲事,老师批评他,家长也批评他。打人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他欺负人说明他想当领导.想管人家.我们就应该把他想当领导的意识保留住,不能一概否定,要教育他:想领导别人不能靠拳头,要靠智慧。

有的孩子爱顶嘴,家长很头疼.老师也不喜欢。爱顶嘴,说明他反应快,说明他的思维跟得上你的思路,甚至超越你的思维,他跟你顶嘴,说明他有思想,思维敏捷,也不应该给予抑制。

有的孩子很内向,跟这个同学玩不来,跟那个朋友也玩不来,家长着急.老师也说,你的性格怎么这么古怪7这样对待内向的孩子也不完全对。内向、性格古怪的孩子有可能是天才,他有一怪就必有一绝,将来有可能是证券高手,或是电脑高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搞证券的人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想的都跟大家一样,哪赚得到钱?比尔.盖茨性格就比较内向,在中学时代很少跟同学一起玩,整天闷头玩电脑,他成了世界首富。

过去讲“谦虚谨慎”,现在讲“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没有自信不行。过去的“艰苦朴素”现在讲“高消费”;过去讲“师道尊严”.现在讲“民主平等”。两千年之前,大人说什么,孩子一般都认为是对的,现在不同了.一个一年级孩子都懂得上网查资料,他懂得的很多知识大人可能不懂。现在讲尊重知识,你不讲平等能行吗?比如,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件事。美国9.11事件发生时.我们学校二年级一个学生第二天上午十点多在上电脑课时,在网上看到美国世贸大厦被飞机撞了,这孩子下课就打电话给他妈妈,他妈妈还骂他 一顿。说哪有这事,小孩子不要乱讲。他妈妈没上网.直到晚上看新闻才知道这件事。

当今社会,孩子与成人之间,谁是谁的老师分不得清楚了,他有知识,你要尊重他.老师有知识,他也要尊重你,不能因为你是老师、你是家长就一味强调你都是对的。过去的很多观念,现在都不适应了,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因为看法决定想法,想法决定做法,做法决定结果。

二、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 1.注重孩子思维习惯的培养

不要以为抓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绘画、音乐、体育等能力,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从小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人的思维不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不可能成功。我原来没有办学校,不知道孩子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办了学校,我去看我们的幼儿园,一看吓一跳,3岁多一点的孩子差异怎么这么大?并不是智力差异,是习惯差异。原来,有的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小霸主;有的是保姆带大的.什么事情都很自我;有的父母亲四十来岁才生下来的孩子,宝贝得要命,娇生惯养。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惯就截然不同。才离开娘肚子三年多,怎么变化就这么大?

不要以为孩子生下来不懂事,实际上从一出生,他的心灵就会感应外部世界的一切。举个例子,2岁多的孩子,坐在椅子上.自己摇摇晃晃摔倒了,当妈妈的为了哄他.让他不要哭,就一边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乖,不是你的错,都是椅子的错。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哭,去打椅子,这样,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观念,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你看椅子又没思想都有错!有时妈妈带小孩逛百货商店,小孩不小心摔倒了.妈妈马上说:都是这地板太滑了!这样教育小孩,他长大后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怪别人,从不找自己问题,不改进自己,有这样思维习惯的小孩是难以成功的,因为:成功与失败就一字之差,“主”动还是“被”动。凡是怪别人的人都是被动的.别人好他就好,别人不好他就不好.这样的人注定要失败:凡是主动的人都会找自己的问题,能够把握自己。这样的人才能成功。成功的最大敌人就是“怪别人”这种思维习惯。为什么很多孩子的毛病总是改不了,就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从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所以他改不了。所以.要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怪别人的思维习惯,哪个家长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你的孩子将来就有希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妈妈和美国的妈妈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大的区别,讲个《分苹果》的故事:中国的一位个妈妈拿来三个苹果要分给三个孩子,这些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其中的一个又红又大的,大儿子心里很想要这个大苹果,刚想说: “我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这时当弟弟的抢先说出了大儿子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 “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大儿子灵机一动,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大儿子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他。从此,大儿子学会了说谎,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只要撒谎就能得到最好的东西,你看他说谎得到了他想要的苹果。以后他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他不择手段,十几年后他被送进了监狱。

美国的妈妈是怎样分苹果的呢7美国的妈妈拿来三个苹果分给三个孩子,红红绿绿,大小不同,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孩子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要它.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美国的妈妈培养小孩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这样教育她的孩子,她的孩子最后都成了白宫的重要官员。我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就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得到多少,就 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中国的爸爸跟美国的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1929年7月4日,美国国庆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被禁止燃放的烟火炮,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上了警车.去了警察局。警察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这个男孩要交14.5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儿子被警察局叫去了,当爸爸的认识警察局局长,那不打个电话摆平就算了,还罚什么款?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名叫杰克的父亲不仅没有去找局长说情,而是主动替儿子交了这14.5美元,他当时没说太多的话,回到家后跟儿子说:这件事是你惹出来的,你必须对这件事负责任,到了16岁后你要通过打工来还我的钱。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显然,这件事让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另外,有的家长不重视培养小孩从小要分清主次的思维习惯,有些当爸爸的说: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是妈妈的事,这是不对的。在分清主次方面男的要优于女性,你看有很多小孩到了初中沉迷在网络中、沉迷在早恋中,不可自拔,成绩一落千丈.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教育小孩要分清主次造成的。我们跟孩子们说:人生是分阶段的.该学习时就应该用心学习.该好好学习的时候你谈恋爱去了.到了真正该谈恋爱的时候就没人爱你了,因为你没文化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主次都不分,你就很难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你也就难以成功了。

为了强调要养成分清主次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两个大学生,小王和小李,他们结伴到山上游玩,突然听到老虎的吼叫声!哎呀,老虎来了.该怎么办呢?小王马上从背包里取出一双球鞋迅速穿上。小李觉得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这时候穿球鞋?小王说:老虎要来了,我穿上球鞋跑得快一点呀!小李说:老虎跑得比谁都快,你换什么鞋都没用啊!小王说:我跑得比你快不就行了?大家听懂了吧,这个小王以为他跑得比小李快,老虎来了肯定先吃掉跑得慢的小李,他就可以逃过此难了。他这种思维方式是完全错误的,老虎最大的优点就是跑得快呀,你换什么球鞋都没有用!结果老虎真来了,小李马上爬到树上去了,因为老虎不会爬树呀!而那个小王拼命跑,最后还是一下子就被老虎抓住吃掉了。

呜呼!这个小王就是因为不懂得抓住问题的关键,把性命都丢了!在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因为抓不住主次而成功不了的案例比比皆是。

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多动脑筋的思维习惯,一个不爱动脑筋的小孩将来也是难以成 功的。下面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个人问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他为了搞清楚天堂跟地狱的区别就跑到天堂去看:这天堂的人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啊?一看,天堂的人吃的不过是稀饭,可是一个个红光满面。他又跑到地狱去看:地狱里的人吃的又是什么东西呢?一看,也是稀饭,但是他们却一个个面黄肌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舀稀饭的勺子比手臂长,地狱里的人舀了稀饭后怎么都喂不到自己的嘴巴里,所以老吃不到,结果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天堂里的人也是用这比手臂长的勺子,人家天堂里的人是舀了稀饭后互相喂着吃!明白了吧?动脑筋的人就是天堂的人,不动脑筋的就是地狱的人嘛.

这不是很简单吧?

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十分注意他多动脑筋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比如.他小时候想得到一件东西,当他第一次提出来,我一定不会答应他:他第二次再来找我买.我半想买半不想买:如果他还不放弃.想了第三个办法来说服我,我就一定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知道,不放弃,动脑筋就能成功,培养他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记得小时候,他想买一个机器人,第一次提出来,我没同意,他又找一个道理来找我,我还不同意,当他找到三个道理来找我时,我就给他买了.这样他今后碰到什么问题都会多动脑筋去解决。

现在,我的孩子二十二岁了.2004年考上了英国伦敦大学。他每次从英国回国,别人买的机票一千镑一张,他买的只要三百镑,因为他从小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他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了解很多买机票的情况,然后去大使馆办了留学生证,虽然麻烦一点,但办齐了手续后却节约了五、六百镑.一次往返就节约一万元人民币。省了钱是小事,重要的是从小就养成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孩子会受益终身。

哈佛大学有句经典名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

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2.开启孩子的多元智能 什么叫多元智能7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专家加德那先生的研究.人有八种智能。

人的八种智能:

第一种:语言、阅读智能;

第二种:数理逻辑智能;

第三种:音乐智能;

第四种:空间智能;

第五种:身体运动智能;

第六种:人际交往智能;

第七种:自我认识智能;

第八种:自然观察智能。

人有八种智能,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只关注前面两种与学习有关的智能.其他的六种往往被忽视。

据专家研究.一个人到了七岁的时候,他的语言智能可以全部开启,但是.每一个人开启的先后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一岁说话,有的孩子三岁说话。

在这里要特别谈谈其他六种智能的开启与学习智能的关系。

大家都很熟悉的动作喜剧巨星成龙,他就属于体育运动智能型的。据成龙自己回忆,小时候在法国读书的他不爱学习,还特别爱打架,为此换了好几所学校,最后.他爸爸带他回香港找学校.有一次路过一所戏剧学校.看见学员在练武术.他对爸爸说,他哪个学校都不去,就到这里来学武术,结果现在成了“东方巨龙”。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他小时候学习也不怎么好.但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结果也成了科学家,他就是属于空间智能十分发达,想象力超强的孩子。

我们学校有个文艺宣传队的队长,现在是我们的高三的学生.她在上初中以前,成绩一直不好,人家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考99分、98分.她只考90分。三年级别的同学考90分,她就考70多分.到了初中只考50、60.但她有自己的天赋,她喜欢跳 舞。她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她成绩不好就成天逼她学习:我们也给她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她当文艺队长.为了鼓励她,她的成绩不及格我们也评她为“优秀学生”,因为她是文艺尖子,每场文艺演出都有她四五个节目。由于我们对她非常重视,她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始终保持好学生的感觉。到高一的时候.她的学习智能开启了.16岁那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从C班考到了B班.到了高二她又从B班考到了A班,A班是重点班,考重点大学的尖子班。并没有任何人逼她,全部都是她自动自觉的。假如在初中以下,我们不重视她在艺术方面的智能,不鼓励她,必然会抑制她的学习智能的开启。

我们学校还有一个体育尖子,是个男孩子,是跳远、跳高记录的保持者,在其他学校考高中时没考上,他来找我,我特批他进我们学校的高中。入学后第二个月.他在市里头参加运动会,拿了个跳远冠军,我们评选他为优秀学生。董事长、校长、主任都跟他合影留念,大会、小会时时以他为榜样作宣传。我们不能只看成绩,能为学校拿冠军,应该和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样受到尊重。由于他在这一方面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找到了感觉,到了高中.他懂事了,成绩一下子就上去了。也就是说,其他智能的开发带动了他的学习智能的开启,他最后也考上了重点大学。

假如我们在初中以下阶段.不重视开启每个学生的各种智能,不抓素质教育,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方面智能的开启,也必然会影响到高考。实践证明,抓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应试能力,相反,不抓素质教育,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

我们学校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有一次,从宿舍二楼丢砖头到地上,很显然他的自然观察智能开启得比较早。校长看见了,就问他: ”你丢砖头到地上,不怕砸到人吗7”他说: “我注意了,这个地方不会有学生来。”因为他懂得注意安全,校长没有批评他,问他: “你为什么扔砖头到地上呢?”他说: “我想看看砖头落到地上摔烂时是一种什么情形。”这个孩子,他的自然观察智能开启得特别早,平时不爱上课,他在课堂上就是坐不住,为什么,因为他学东西特别快,老师讲的他都懂了。我们校长发现他特别聪明,就让跳了一级。跳了一级,新知识有难度了,能吸引他学习了,他就坐得住 了。

还有一个女孩子,天天抓昆虫.她的爸爸妈妈很着急,说: ”我这孩子什么都不爱就爱昆虫。”请我想办法帮她。我们并没有指责这孩子,而是引导她,周末和放假的时候,我们老师带着她到山上去抓昆虫做标本,我们中学标本室很多标本都是这个孩子小学的时候做的,她从做标本中建立了自信,找到了感觉。现在上初中了,成绩也很好。

这就证明:已经开启的智能得到鼓励和发挥,可以带动未开启的智能的发展。

当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素质教育,一定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智能类型。学校的老师一个人要照管几十个学生,所以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智能类型和智能开启的问题.只有靠我们家长。你不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谁来关心? 中国的学校教育以应试为目的,你当父母的不抓素质教育,却跟着人家搞应试教育,这不是关爱孩子.恰恰是摧残孩子。

我们一定要记住.分数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将来的孩子都能人读大学,关键是能不能成才。过去,留学生一个月10000元工资,现在降到了5000元,原来的研究生5000元工资,现在降到了3000元,原来的大学生是3000元工资,现在降到了1500元。所以.读什么大学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素质要高。

所以,在分数的问题上,当家长的一定要有平常心,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完美,什么事情都要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好的社会环境.上海2005年开始启动升学制度改革,实行高校自主招收大学生,不仅考核分数,还要看综合素质。2004年开始广州市高一年级开始实行学分制.高中不进行会考.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是为了进一当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改革的步子还很慢,所以我们家长首先要觉醒。现在,我把尼克松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评价念给大家听.大家就知道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了:

尼克松访华后这样评价毛泽东和蒋介石。他说:“蒋介石一丝不苟照搬书本。使他成为一个平庸的战略家,历史毕竟还是由那些善于利用时代的机缘进行革新的人谱写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

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是科学的态度。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都提出“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我们“英豪教育”提倡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个大人对孩子在个性方面的差异是“尊重”的态度还是“承认”的态度,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你尊重孩子,那么你对孩子就会充满激励充满期待。你的~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发出尊重的信息,孩子接受的就是被尊重的信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把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做的实验讲给大家听:培养出许多人才的美国教育专家到我国某中学高一的一个班上考察,这个班有五十六个学生。班主任把学生名册给了美国专家。第二天美国专家提供了五个学生的名字给班主任,说:经过我信研究,这五个学生脑子特别聪明.将来一定能成材!这个老师拿过名单一看,有四个都是学习成绩差而且调皮捣蛋的,是他讨厌的学生。但由于美国专家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一定有出息啊,这个老师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从那天开始,他心里头也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由于老师改变了心态,老师在对待这些孩子的语言、行动和眼神中充满了激励,小孩接收到的都是”我能行”的信息,使这几个小孩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越学越有信心.三年以后,他们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三年后,美国专家又来到中国,问那个老师: “三年前我们研究的那五个学生高考考得怎么样?”老师说: “你们研究很准,他们确实是天才.都考上重点大学了。”

专家对这个老师说: “这五个学生根本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在你们名单上随机挑选出来的。”

专家做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要证明:改变了老师的心态会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就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你认为他行,他就行,你认为他不行,他一定不行。这个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我们要求老师这样做是应该的,可是要求每个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做到这样是不现实的,而我们的家长对小孩是一对一的都做不到这样就不应该了,你当家长的都不相信小孩能行,他将来怎 么能成功?美国的语文为什么分三科?它分成写作、演讲、阅读.美国的教育就知道:有的孩子能说但写不出来,有的孩子能写可是表达能力弱一点,分三科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找到自信,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有一次我去讲课,一位年轻的妈妈课后来向我请教她小孩的缺点怎么改,我当时问她:你小孩有什么优点?她想半天一个都想不出来;接着我问她:你小孩有什么毛病?她一口气说了五、六个!你看看.小孩才五岁,当妈妈的满脑子都是他的缺点.从小就不相信他能行,这样小孩长大了怎么能成功?我们当家长的要切记:教育孩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给孩子自信,而小孩的自信是要靠大人从小细心呵护的。

四、要讲究教育方法。

第一.给孩子面子。

很多家长说:我明明是对的,可是孩子就是不听我的。在这里,我告诉家长一个绝招:你明明是对的,你还得给你孩子面子他才能接受你。如果有人问:你小孩多大?你随口回答:才13岁。你小孩听了肯定不高兴。人家问:你小孩多大?如果你回答:已经13岁了!你小孩听了就高兴了——“才13岁”,说明你还看不起他,不给他面子!“已经13岁了”,说明你把他当大人看了.尊重他给他面子了!“才”、“已经”,就这么一两个字不同对小孩的心灵影响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家长带孩子出去会朋友是“命令式”:儿子,跟爸爸出去见个朋友!他不敢不去,但是他心里有气,走到半路都会找个茬跟你生气!你该怎么做?尊重他给他点面子嘛----“儿子,今天爸爸妈妈一定要带你去个朋友,我知道你跟我们大人在一起肯定不好玩.但是你要支持我们一下.给我们点面子,忍一忍啊!”你这样跟他商量了.他一路去肯定高高兴兴不跟你闹意见。你看我小孩在读初一的时候跟我打羽毛球,他哪里打得过我?我两下子就可以把他的球扣死,但是我不能扣他!那么多观众在看,我要给他面子呀!所以我故意喂球给他,让他扣得我东奔西跑,今天让他赢两分,明天我赢他一分,他很有面子,越打兴致越高,水平也提高得越来越快,现在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当羽毛球队队长,不仅他威风,我这个当爹的更有面子呀!我给大家 再讲个孩子要面子的案例:有个三年级的孩子,他爸爸是我市的一位公务员。在原来的学校,他的数学只考了10分.他爸爸通过朋友找到我,说: “陈教授,我的孩子也不笨,怎么数学才考10分?”我跟他说,八九岁的小孩数学考10分绝不是智力问题,是教育方法有问题。后来,这个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读书.读了两个月.上数学课果然什么都不懂,作业也交不了。读了两个半月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举手了,老师十分高兴,因为他从来没有举过手呀!老师马上请他回答问题.结果他站起来了什么也答不出来。按一般的做法,老师肯定要批评这小孩: “你不懂为什么又举手?”而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做,下课后,老师把他请到办公室,换个说法来问他: “你刚才站起来了为什么不回答问题?”那孩子觉得老师很亲切,就老老实实回答: “我又不懂。”老师紧接着问: ”你不懂为什么举手7”那孩子说: “我不举手没面子,人家都举手了。”这个老师一听,你要面子这好办,就对孩子说: “你下次懂就举左手,不懂就举右手,举右手我就不叫你了。”这个孩子的眼睛马上亮了,感觉到这个老师从心里头喜欢他,很给他面子,他找到感觉了,结果两个月以后成绩就上去了,后来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奥林匹克数学班,参加市里头数学竞赛还获了奖。你们看,给孩子面子多重要!还是那句话:我们要求老师这么做是应该的.可是要求每个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做到这样是不现实的,可是我们的家长做不到就不应该了,尤其是当爸爸的,你以为你是他父亲就可以整天指责他.不给他面子,这样肯定不能把小孩教好。爱孩子还要懂得爱.要与孩子平等相处,要以理服人。

第二,要注意表达方式。

我认为,小孩的毛病没有改,就是家长没有改.只要家长改了.小孩就一定会改。我们广州市有个初二的孩子在家里成天看电视,吃饭时看.做作业时看,一分钟都不能离开电视,他爸爸妈妈烦死了,什么办法都用尽了,好说歹说不听.打骂也不听,他爸爸气得把电视机都砸烂了,砸了也不听,儿子对爸爸说:爸爸.你不买个电视回来我就不读书了。做爸爸的只好又买台电视回家„„听了我的课后他就找到我:我这个儿子成天看 电视怎么办呀?我就问他:你小孩周一到周五每天会看几个小时电视?他说看五个小时!周末呢?至少看十个小时,上瘾!我就跟这位父亲说:初二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叛逆,你说东他偏要说西,这初二的小孩是最难教的,初二的小孩不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他身体受不了——不是他思想品德不好,是他身体发育的那种躁动,他就要跟你唱对台戏的。后来我教了这个家长一个办法,这个方法千万不要爸爸去做,要当妈妈的去做。怎么做呢?第二天早上六点半钟,儿子一起床,当妈妈的马上主动帮儿子去打开电视机:“儿子,看电视了啊!”吃早饭的时候,“儿子,看电视了!”中午放学回家.妈妈又喊: “儿子,快看电视啊!”„„一天哕嗦他二三十次.到了第三天,这个儿子终于举手投降了:“哕哩吧嗦,烦死了,我不看了!”他不看不正中下怀嘛!你们看.你改变了,你的孩子就改变了吧?这个初二的小孩就是这样----凡是你心里头不喜欢他做什么事,你就天天逼着他去做这个事.他就一定不做这个事。家长要学会掌握孩子的心理呀!我讲个故事,有位老太太想过宁静的生活,所以她买了幢别墅来养老。可是有几个小学生天天都到她别墅的草地上玩耍,弄得她不得安宁。老太太想:用限制的手法不准小孩子来玩只会适得其反。她动了个脑筋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天,小孩子来候她出去了,她跟孩子们说: “你们来我这玩我很高兴.我现在一点也不会感到寂寞了.以后你们来我每人每天给一块钱。”小孩一听,来玩还有人给钱,高兴极了。过了两三天.老太太出去跟那些小孩子说: “哎呀,小朋友,对不起.我的养老金还没发下来,手头上有点紧,今后我只能每人五毛钱。”小孩听了有点不高兴,但一想:五毛就五毛吧.少得一点也无所谓。又过了两天三,老太太又出去了,她说: “哎呀,小朋友,真对不起,我现在身体不好,看病要花钱,养老金不够用了.以后你们来玩我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小孩一听,马上说: “原来答应每天给一块钱,现在才给一毛钱,给一毛钱我才不跟你玩呢!”全都走了。

这位老人成功地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即把玩的兴趣转变为对奖励的兴趣。当奖励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的时候,活动便停止了。我讲这个故事给大家听,意思是你对孩子的态度生硬,他不会接受,你就要换一个角度.用一个比较灵活的办法去解决。

我们制止学校女生染头发的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学校、老师生硬规定不准她们染头发,她们一万个不接受,她们说: ”王小丫都染头发.吴小莉都染头发,现在解放军阿姨都染发了.我怎么不能染?教育部哪有规定女孩子染了头发就是坏学生?”

她不接受,你用强制高压的办法.她心里是不会服你的。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换说法。

我在会上跟学生说:我支持你们染头发,有超前意识。十年前在座的女同胞都不染,恐怕十年前你也说人家染头发不对,现在你不染了吗?我们那个年代谁穿牛仔裤不仅要把牛仔裤剪掉,还要开你的批斗会的.现在省长、部长不都穿牛仔裤了吗?过去剪个头发才五毛钱,是低着脑袋洗头,后来,发廊里发明仰着头洗,收20块钱.我当时也不接受,现在不也接受了吗?所以.学生有超前意识是对的,你不能去压制他们。

我这么一说,学生很高兴: ”这个董事长还差不多,思想很超前,跟我们很靠近。”使劲鼓掌。学生鼓完掌我就想,这的确是很超前.但是,如果今天这一批女同学是黄头发.明天那一批是红头发,我这学校五彩缤纷的.还办得下去吗7怎么办呢?等学生鼓完掌我说:“我们英豪学校有个规定,必须是优秀学生才能染.一个年级五个.你考到前五名就可以染。”其实,凡是考前五名的,不会想去染头发.凡是想染头发的人,他都考不到前五名。你不是说你先进吗?超前吗?超前就应该考前五名,对不对?这样一说他们就没意见了,老老实实染回黑色。

又比如,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学写生字,老师说: “每个写十遍。”孩子们很不情愿随便写十遍就交差了。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说法呢?假如我们说: “我们比比看,看这字谁写得好。”保证写十五遍也没意见,因为你把主动权交给他了。

我再讲个故事。在法国的巴黎,一个瞎子在讨钱,他把帽子摆在面前,帽子前面放 了一张纸,上面写了一句话:我从小就双目失明。结果一上午过去,没几个人丢钱给他。一个美国游客经过,跟他的朋友说: “我可以让他的帽子里丢满钱。”这个朋友问: “你有什么办法?”美国游客把那张纸拿过来,在反面写了几句话:“春天来了,游客到这里看到的风景一定很美丽,可是我看不见,因为我从小就双目失明。”他把这张纸摆出去,很多人就丢钱了。为什么7你们这些游客都看得到,他看不到,是不是该同情他呀?换了个说法后变得有亲和力,很容易就激起别人同情。

你看,就换一个比较温和的办法,你改变了,游客就改变了。

小学搞文明班评比,一个年级共十个班.评选出六个。没评上的班级的孩子,本来不调皮的.就因为没有评上,他就有可能故意弄点事出来给你看看。如果你换一个做法,由各班自己申报文明班,全班同学每个人都签名,他认为他们班是文明班,你就让他当文明班,他自己就会自律了。他自己签了字,你把主动权交给了他,即使某个同学有一些毛病,其他同学也会帮助他。十个班都申报,你就让十个班都当文明班又有什么关系!你的目的不就是要大家都文明守纪嘛。

关于小学生补课,“补课”两个字大家都明白,都知道后进生才需要补课。所以.给小学生补课就给他心理造成一种压力,等于给他贴上“差生”的标签。补课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让他学懂。既然是为了弄懂,我们就可以采取别的办法,比如把“补课”变成“预习”。学得慢一点的同学.帮助他们预习明天、后天的课程,他在明天、后天上课的时候,就会比没预习过的同学学得快,这样,既不会让他感觉到压力,还增强了自信。在预习中帮他回顾过去的课程,而不是补课,孩子的感觉就截然不同。

还有一些中学生比较难对付,我们也要找出最好的办法说服他。

有一个故事:在欧洲有个农庄主,有一片果园非常漂亮,--N周末就有很多游客到那里去玩,搞得果园乱七八糟,他很生气,为此,他写了块牌子:“私家果园,严禁人内。”在东、南、西、北都放了一块,结果到了下一个周末.游客连看都没看这个牌子,又进去了,照样玩。这个农庄主并没有因此记恨这些游客,他是找自己的原因,他想,只有 改变了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他把牌子收回来,重新写了几个字,他是这样写的:“如果你在我家的果园被毒蛇咬伤,医院离这里十五公里,十分钟车程。”他把这个牌子放在通道上,到了下个周末,再没有一个人敢进去了。他就换了一个说法,就阻止了游客进入他的果园。

我们的老师、家长也应该有这种观念,你搞不定小孩.你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你改变了,小孩就改变了。所以说.教育方法和表达的方式非常重要。

在我们学校也碰到过这种很难对付的事,学生迷恋通俗歌曲,迷恋歌星,天天唱悲哀的歌,唱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歌,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办法去说服学生。

张国荣跳楼以后,我就在思考,我想,怎么这么多唱通俗歌曲的人跳楼的跳楼,死的死呢?陈宝莲跳楼了.张国荣也跳楼了.邓丽君死了,梅艳芳死了,陈百强死了,罗文也死了,都是在四十来岁。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因为通俗歌普遍情调悲哀的比较多,歌手们要赢得观众的掌声.就要用心去唱。这样这些明星天天唱,就天天悲哀,天天忧伤,天天迷惘,把心肌给唱伤了,把心胸给唱狭隘了,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碰到一点事就想不通,嘣.就跳楼了。他们都是亿万富翁啊,说跳就跳了。邓丽君可是十几个亿的身价的明星,就是一个哮喘病竟然治不好,有什么道理?我们学校有个团支部书记也有哮喘病,每次一发作吃两片药就好了.而邓丽君什么药对她都不起作用。梅艳芳不是子宫瘤吗.动个手术不就好了,她为什么治不好?因为她把心肌唱伤了,什么药物、动手术对他们都没用了。而我们许多著名的唱民歌的歌唱家,像郭兰英等,唱”一条大河多宽广”.全部是积极向上的歌曲,一唱唱到80岁,现在还在唱。

这些道理学生都很认同,他们感觉是不能再唱这种歌了,纷纷要求学校多买些快乐的歌来播放。弛们都知道太悲哀了死得早,划不来。这样就对了.学生一定要高兴快乐,才有智慧.成天愁眉苦脸,聪明才智从哪里来,自信从哪里来啊?

我还讲了一个雕刻家的故事给学生听:一个男孩子长得很酷,帅呆了,大学毕业后专搞 雕刻,结果雕了三年以后,越长越丑,他拿了张原来的照片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您看.我原来长这么漂亮,怎么现在变得这么丑了?”心理医生问他:“你做什么工作的7”他说: “我学雕刻专业的,我天天雕刻。”医生问:“你雕什么?”他说:“我专门雕魔鬼。”他天天雕地狱里的魔鬼!“哎呀,怪不得了!”医生说,“你天天雕鬼就天天想着那些鬼.天天想着鬼,所以人就长得跟鬼一样嘛。今后就不要雕鬼了,你雕菩萨吧,保证你能长好!”他听医生的话,雕了三年菩萨,样子果真又长好了。

这是有道理的:相由心生。人心里老想着什么东西,就变成什么样子。夫妻俩口子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就有夫妻相也是这个道理。我认为十五岁以前的长相是爹妈给的,十五岁以后是靠自己修炼得来的。所以.你想长得漂亮,就要快乐。

这样的道理学生听得进去,后来,我们学校搞歌咏比赛“青春风采大赛”,所有参赛的歌手没有一个选唱悲哀的歌曲,大部分都唱民歌,不唱民歌也选快乐的通俗歌曲。

关于注意表达方式这一点很简单,我想家长不妨把自己看作电视台,把你的小孩当作观众,你的教育就一定能成功,为什么?观众不爱看电视,电视台从来不会责怪观众,硬逼着观众只能看这个台的节目.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改进自己的节目内容,想办法吸引大家看它的节目。如果我们的家长能有这种认识,你的教育就一定能成功。

第三。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如果你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要现在的孩子努力学习,他理都不理你.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子女,由于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特别好,没有生存压力,学习就是没有干劲。怎么办?只有利用高科技手段,用现代的经营理念来教育他们才有效果。

我们是怎么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呢?

我告诉学生,现在是高科技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年代,资本市场与高科技相结合,加上你的智慧,就是个捆绑式火箭,只要你有智慧.就有风险投资商来为你投资,很快就有可能让你成为亿万富翁。美国一个9岁孩子就成了亿万富翁.就是因为他有智慧。在计划经济年代,爸爸当市长当书记.儿子有个好前程;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爸爸有一 千万~个亿,儿子有个好前程。现在不同了.现在社会相对平等了.谁有智慧谁就有个好前程。中国的首富之一陈天桥,还有搜狐网站老总张朝阳等等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都不当官,都没有钱.他们能成功靠的就是自己的智慧。那么,怎么样才能拥有智慧啊?好好学习呗!我们快50岁的人一天不学就落伍了,你们这几岁、十几岁小孩不学习哪来智慧7你不好好学习很快就有可能被人超越、被人淘汰。

1999年,我们的初三学生面临考高中,我要求这一届的入线率达到70%(当年我市人线率35%)但是,模拟考的时候只有60%。中学校长很着急,找到我,说: “陈总,不行,做不到啊,只能达到60%。“ “那怎么行,至少要翻市里的一倍。”我说。

为此,我专门给初三的学生开了一个会,在大会上,我只讲了三分钟话,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我说:“从今天开始,我宣布:学校餐厅停止给初三的学生吃青菜,全部学生只准吃肉。”孩子一听,嘿,让我们吃肉干什么?女孩子想,那不都长胖了?都提意见。第二句,我说: “你们看.凡是吃肉的动物都是凶猛的,如老虎、豹子;凡是吃草的动物都是老老实实的,如牛、马、羊。”这个他听懂了:原来董事长让我们吃肉不许吃青菜是不希望我们当牛马羊.希望我们当老虎。这些孩子.你如果让他当牛马羊他一万个不高兴.因为当牛马羊要受别人欺负呀!可是你让他们当老虎.他一身都是劲,因为当老虎意味着当领导,将来可以去领导人家。听懂了以后,我就说第三句话: “你高中都考不上.你当什么老虎啊,英豪的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领导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除非你是天下奇才。你至少要考上高中.才有机会读大学,才有可能当老虎!”讲完话我就走了。

这些学生一听,觉得有道理.一下子就感悟、思悟、顿悟。开完会,同学们立即找到校长要求晚上加班学习到十二点(我们是十点钟熄灯).校长只同意推延到十一点。结果一个半月以后.中考85%达到普高线。所以说,学不好,不是智力问题,是我们没有懂他们,没有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没有开启他们的心灵.是我们没有让孩子开窍。

第四,教育学生要学会看别人的优点。现在独生子女多,都很自我,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但是,小孩从小不会看别人的优点,他长大了也就不会整合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不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奋斗,他就很难成功。所以从小教育小孩学会看别人的优点十分重要。

怎样教育孩子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呢?

看别人的优点谁都会说,老师、家长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我们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让孩子一辈子都记住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赛跑的故事过去的说法是兔子骄傲自满,打瞌睡了.乌龟跑赢了,现在有了新的版本。

第一次比赛.兔子打瞌睡了,乌龟跑赢了。兔子就想,我跑得这么快,怎么跑不过乌龟呢?提出 进行第二次比赛,这一次,兔子不打瞌睡了.结果兔子跑赢了。这回乌龟想.我第一次比赢了,第二次怎么又输了呢?那不行.就提出进行第三次比赛,这一次,兔子没有打瞌睡,乌龟又跑赢了。乌龟怎么能跑赢呢?原来乌龟把终点站设在一条河的对面!兔子很快跑到河边,但不会游泳,过不去。乌龟慢慢爬.慢慢爬.快爬到河边,回头看了兔子一眼,跳下去,游了过去.又跑了第一。

从这里,我们教育学生,乌龟有乌龟的优点,兔子有兔子的优点.你不要以为只有你聪明,别人都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

我们还从中挖掘出另外一个道理:这个时候兔子跟乌龟商量,我俩合作吧,将来在陆地上我背着你跑,在河里面你背着我游,我们共同快点到达目的地。由此,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合作,按照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要学会整合资源,从小就要有这个意识。

一个故事,两个道理,终生难忘。

关于整合资源,也有一个小故事,过去的铅笔是没有橡皮擦的,美国的一个人把橡皮和铅笔整合在一起.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发现就获得六百多万美元的专利费。

铅笔不是他发明的,橡皮擦也不是他发明的.他只是做了一个整合,就获得了一项 专利,得到了六百多万美元的专利费,所以整合资源多么重要。

我自己也有一个通过整合资源成功的案例:

我在中国发行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公民手册》。到目前为止.这本书的发行量在全国排第二,排第一的是《毛泽东选集》。这本书卖了三千八百万册.现在准备再版。现在在中国的新书发行五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如果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发行三千八百万册。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就是整合了很多人的资源才成功的。我有了这个创意后,请光明日报社的社长当主编,我当副主编:另外.我给光明日报社出了很多点子,请他们打报告给党中央,请当时的政治局委员薄一波、宋任穷当这本书的顾问;请当时的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教育部长等八个部长当指导;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给这本书题写书名;请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写序„„这本书是当时最多最高级别领导参与的一本书,再加上因为这本书是宣传法制知识的.国家领导说:这本书出得好!于是每个省的宣传部都为这本书的发行发了文件,当时光是广东省就发行了三百多万册.首发式是当时我市市委书记高祀仁亲自主持。这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成功。所以从小教育小孩注意看别人的优点,长大后他就能懂得整合资源。显然.这样比从零开始、孤军作战容易成功得多!我最怕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学生一定要灵活。可是灵活两个字,谁都会说.我们也是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们明白,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其重要。

有一次,甲队跟乙队进行篮球循环赛的最后一场.算小分.甲队必须赢乙队五分才能出线。这个时候的比分是甲队105分,乙队100分.还剩5秒钟,如果在这5秒钟,乙队没有投进球,甲队就出线了。

就在这个时候,乙队投了一个3分球,变成105比103,还剩3秒钟。这时,甲队的教练请求暂停,NBA赛是可以暂停的。全场都起哄了,只剩3秒钟,还搞什么暂停?你不可能一发球就投进一个3分球吧,这只是万分之一的希望。结果,暂停完了以后,甲队的队员发了一个球给自己的队友.站在自己的篮板底下帮对方投了一个2分球,变成了 105比105,这个球是99%能投得进去,因为没有人拦他.就在篮板底下,帮对方投了一球,按照赛事规则,打平了,加时5分钟。加时5分钟,就有50%赢的希望,不加时,甲队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结果,在加时赛的5分钟里,甲队赢6分胜出.出线了。

这个故事让学生开窍了.懂得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确要学会灵活处理问题。

第六.弥补中小学衔接的缺陷。

据我市的教育专家研究.每年小学六年级升初一的学生有70%成绩大幅下滑.年年如此,这是为什么?就是制度上出了问题。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是分开的,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国外是一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我们国家的小学生学三门主科,上学时间是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一到中学就要学七门主科,上学时间也是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这科学吗?

我们学校在1999年以前也是一样常常出问题,学生一到初一成绩就下滑,家长意见很大,我们感到很伤脑筋。后来我把初一和六年级的老师.中学、小学的校长都叫来开会,我对六年级的老师说: ”你们能不能跟着学生上中学,到初一再带一年?”老师说: “不行.不行,中学的教法和我们小学不同,中学是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我们小学是灌输式的,我怎么能去当中学老师?“我又问初一的老师: “你能不能下到六年级去带一年,再跟到初中?”他们也说: “不行,不行,我们中学老师不教小学,那搞不定。”后来我一想.六年级老师要升到初一都适应不了,你说这学生就凭两个月的暑假过渡就升初中了,哪能不出问题呢?

实际上,初一的学生既要用小学的管理方式,也要用中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平稳过渡。比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学过的知识,小学老师习惯对学生进行重复讲课,而中学由于课程压力.老师大多数讲一遍就过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需要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因此,我们要求小学老师从五年级开始减少重复讲课的次数,同时要求初一的老师增加重复的次数,这样,就解决了学生逐步适应的问题。

从那时起,我把我们中学老师专门调到小学培训两年,然后从五年级带到初二,这 样,学生的成绩就避免了下滑的现象。

导致学生成绩大幅度下滑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小学的学习速度太慢,也就是学习习惯问题。小学是三门功课,一到中学就七门功课,一下子是应付不过来的。小学中高年级考试内容用120分钟完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宽松的,因此小学生在考试时不会紧张,慢慢来,老师也要求慢慢做,不要着急,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形成慢的习惯.一到初中,同样是120分钟,可是考试内容难度大多了,加上题目又多,很多学生都不适应,慢慢做,到考试铃声响了才只做了一半。所以,我们学校小学五年级开始,120分钟的标准考试时间,我们要求学生100分钟全部交卷:一个半小时的作文,要求一个小时完成——提速!有的家长不懂教育,孩子在一、二年级考试时第一个交卷,考95分,就批评孩子: ”你怎么搞的,只考95分,还有半个小时才到点,你那么早交卷干什么?本来可以打100分的.为什么不检查?“ 我觉得这样指责孩子是不妥的,因为,交头卷打95分的.比最后一个交卷打100分的更有价值。有两方面的价值.第一.他从小就有第一的意识。第二.他速度快,到了中学他就能持续性进步、有后劲。有的时候,孩子马虎是常有的事,我们在座的大人在小时候读书也常有检查不出来的时候,你自己都有检查不出来的,你就要求儿子什么都要检查出来,这没有道理嘛。

有的孩子就是不愿意注意这些细节,他是属于抓大放小——领导型的人才,干吗一定要100分呢?

另外,在小学阶段.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玩。

为什么7你不让他出去玩,本来一个小时就可完成的作业,他就花三个小时,因为你反正不让他出去玩.他就慢慢磨呗!你如果让他出去玩,他就会办法快点写完作业,这样,慢慢就养成了快的惯。

有的老师看到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写作业就表扬他,我就批评这样的老师。本来孩子是有专门时间写作业的,课外活动就应该出去玩的,他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作业,课 外活动时还在写,不就动作慢了吗?你还表扬他,他不就越搞越慢吗?所以我们学校的课外活动一个都不许留在教室,统统出去玩.孩子最开心的就是玩嘛!只要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你要给他希望,你不给他希望,他肯定给你慢慢磨,养成一个慢的习惯,一到中学就千万乱了阵脚,这门作业没完成,那门功课又压来了;考试规定时问到了仍交不了卷,会做又有什么用?这样慢慢慢慢地学生就会越来越没自信,成绩自然就下降了.所以一定要在小学时候提速!总之,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效率,天天读书未必是好事。

我们认为,家长应该帮助初一孩子完成从小学初中的学习过渡,我们提出6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1、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初中不同于小学.突出表现为”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只重视班主任的课而忽视科任教师的课。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科学的作息守时、专注的读书听课、积极的勤学好问、独立钻研问题、自我验收的习惯等。

3、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一般强调五个环节:①预习②听课③笔记④复习⑤作业。

4、明确智力上要”三过渡”.初中一年级与小学高年级在智力培养上既有衔接又有发展,要完成三个过渡:

一、在感知方式上,由以听觉型为主转变为以视觉型为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在记忆方式上,由以机械记忆为主转向以意义记忆为主。

三、在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鼓励孩子学会独立地对学习材料进行综合、判断、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5、家长应着重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当天学的,及时复习;单元学的,整体复习:阶段学的,系统复习。

6、排除孩子的学习困扰。有些孩子成绩下滑是有多种原因的,心理因素是其重要的一 方面。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仔细谈谈心,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第七,补上意志磨练这一课程。

我们国家没有设置专门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练的课程,国外的中学都有。国外的学生在中学时代都必须完成意志磨练的课程,比如,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是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更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我们那个年代是毛主席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上山下乡,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现在回头看的确受益匪浅,我们之所以能成功也是自己的意志以前受到过磨练。为了补上这一课,我们学校从2003年开始,专门设置了这个课程。初三以上学生两天时间行走100公里。

2004年的4月29号到30号,我们为市里“申亚”进行了100公里拉练.我们的孩子经历过这样强度的拉练,他和同龄人相比,在意志方面就会比别人强。两天走100公里,晚上没有觉睡.在农民家的屋檐底下坐一晚上,吃的菜没有肉.就一个青菜,快到目的地那几十公里,有些孩子边走边哭。许多孩子的父母开着车在一旁陪伴,让他们上车.没有一个肯上,都咬着牙,一拐一拐走到终点.到了终点,与父母、同学抱头痛哭。

走完这次拉练,可以说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观,许多孩子说: “读了十几年书,真不如这两天。”他们从此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要爱父母,爱老师。

另外,我们要加强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太快,加上数字化、信息化.导致现在的青少年,b智成熟缓慢。也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了现在的孩子心智成熟较慢.在小学阶段还不明显.--N初

二、初三就容易出问题。美国专家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20年前美国的青少年心智成熟在15岁,而现在美国的青少年要到25岁至30岁心智才能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 退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工业化进程太快.

小孩的动手机会和动手能力都大大减少了。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人的孩子生活压力大,家务劳动和其他事务多,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越是富裕的地区,孩子的心智成熟得越慢。

在上个世纪末,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2002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观念问题。许多家长这样要求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0年的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在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 “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的父母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有个女孩每周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以领取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白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所以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别人早成功,你就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意识的培养。

第八.重视孩子教育环境的选择。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有的专家说是谎言,有的说是对的。我搞教育十几年.我是这么看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肯定是谎言,为什么?学生不能流动.换不了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换环境.它就不是谎言。

解放初期,为什么将军、元帅、总理、部长、省长的孩子都在北京101中学读书,他们为什么不能到老百姓中间去读书?因为他们父母地位太高,因为他们的父母水平太高,一般的老师和学校教不了他的,所以要集中在这一类的学校读书。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康家庭子女也是如此。

因为,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要有一个平等的环境。

1993年,我们刚办学校的时候,很多在其他学校学不好的孩子送到我们这里都学好了。比如前年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王文同学,她爸爸是我市一个旅游局的干部,因此在她上三年级时就已经周游了全世界,她见识广,知识渊博,在课堂上她根本听不进去,总是说小话影响课堂秩序,她是“吃不饱”,老师都讨厌她。三年级下学期转学到我们学校以后,我们充分发挥她的特长,让她给一年级的同学讲故事.讲她的旅游见闻,结果,她找到了感觉,成绩突飞猛进,最后我们让她跳了一级,六年级毕业那年还派她到美国学习一年。高考她考上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

所以,你把孩子送到一个适不适合他发展的学校非常关键。有一个学生,家里不是很有钱,是初中进来我们学校的,在阳江市读书调皮捣蛋,结果在我这里经过两年半的学习,进步了,考高中刚好上线。我们教导主任跟他妈妈说: “你这孩子想进步了,但是,他在我们这里有压力。”原来表现差,一下子变好也会有压力。就像你会喝酒,这里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喝酒,你说你不喝,人家还是要把你灌醉。好了,你换到一个新的地方,新的同事都不知道你会喝酒,你说你不会喝.他们也就不劝你,你就戒掉了。学校要他转学,他妈妈很不理解,找我说:“你们的教导主任要我孩子退学.孩子回阳江不就麻烦了吗?他到这里已经好多了。”我说:“你这孩子来的时候很调皮,他现在16岁半了.已经懂事了,他想变好了,但在我们这里有压力,他回去一定能变好。”我还说: “你一年给我4万(高中4万)我怎么不高兴呢?有钱赚怎么不好呢?可是我们是搞教育的,不能因为赚钱而害了你的孩子,你要相信我。”这样,她才将孩子转回阳江去读.转到阳江三个月就当上了班长,最后考上武汉大学。

所以,有时给孩子换个环境,对孩子很有好处。假设你的孩子现在跟自己的班主任搞不好关系,要么你把关系处好,要么你就换个环境,否则一年下来,孩子的成绩就跟不上了。有的孩子要换个环境,才能够改变自己,所以,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尤为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苏格兰一个非常偏远的牧场,有一个农夫,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和求救声.他赶快跑过去.发现一个孩子掉进了粪池里,农夫把这个孩子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第二天,一辆高贵的马车停在了农夫家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个绅士,他说,他是被救的那个孩子的父亲,专程来报答农夫的救命之恩。农夫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不想因为这件事情接受你的报酬。

正在这个时候,从农夫简陋的茅屋里走出一个男孩,绅士问,他是不是你的孩子?农夫骄傲地说,是的。绅士说,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把你的孩子带走,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令你骄傲的人。农夫答应了。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了,并成为爵士,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谁救活他?青霉素!绅士的儿子是谁呢?就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丘吉尔。

所以说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家庭,教育孩子都是头等大事.教育也是一项最有效的投资。试想一下,如果弗莱明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很有可能仍旧是一个农夫,尽管也许是一个优秀的农夫,但世界上却缺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所以,大道理不用多讲,你们的心中一定非常清楚,教育环境对于你的家庭,对于你的孩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第九.家长要了解小孩的心理

我在这里把一位13岁的初一的女学生写给她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念给大家听一下。

十四条建议:

第l条: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第2条:为了成长,请容许我犯一些错误,让我在成长中学会如何生活;

第3条: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生活;

第4条:请自觉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第5条: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您家长的架子;

第6条: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第7条:宠了我就别说把我给宠坏了:

第8条: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第9条: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第10条:请不要第101次的告诉我,某件事该怎么做:

第11条: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会学习您身E表现l出来的东西,包括您的坏习惯: 第12条: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第13条:即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请您把它留给我自己做;

第14条(我希望大家记一下),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籽。

最后一句的含义,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无所谓好和坏,只有认识和发现你孩子的长处,挖掘他身上的潜力,因势利导,你的孩子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下面是一个高中男孩与父亲的对话。

他说: ”爸爸,你们那一代,每家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学习压力又不大,而且从小到大一切都让党给安排好了,又不用自己操心,毕业后给工作.单位给房子,生老病死样样有人管,大锅饭的日子又好混,周围的人都一样,又没有大款的刺激.踏踏实实过一辈子,有什么压力?你看看我们这一代,每家都是一个孩子,注意力都在我们身上,特别是分数.你们大人比我们还关注我们得多少分,每次考试你们家长见面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还记得吗?就两个字——攀比,这哪是我们考试而是给你们争面子,现在社会变化又这么快,竞争还这么激烈,找工作硕士生都不吃香了.以后要买房子买汽车要多少钱啊!这几年又是经济过热又是通货紧缩,今天这个物种灭绝.明天又是空气警报,前年非典,去年又是禽流感、海啸。这么多的事你们小时候哪里有经过,真的不知道我们比你们好在哪里!”

好多家长教育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和自己小时候去做比较,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看到孩子因今天的飞速发展变化而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所感到的巨大压力。看看那些高三的学生.他们的书桌上都是几尺高的书堆,好几摞,一个书桌还放不下.每个学生都是两张桌子,谁看了都害怕,你说现在的孩子难不难?

有些孩子做得不好也很想改,但他由于年纪小不懂怎么改,我们大人不要只是责怪孩子,更重要的是主动帮助孩子改正。

有个四岁的小孩.吃饭很慢,爷爷奶奶说他,爸爸妈妈也说他,老师也批评他.可他就是快不了。这小孩爱画画,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画.上面有个人头,可是这人头上却有三张嘴巴。妈妈看见了说:儿子,每个人只有一张嘴巴,你怎么画三个嘴巴?你猜这孩子怎么回答:我吃饭慢,您和爸爸批评我,爷爷奶奶批评我,老师也批评我.我恨不得有三张嘴巴,一个嘴巴吃饭,一个嘴巴吃菜.一个嘴巴喝汤„„这妈妈一听.眼泪顿时就涌出来了:原来才四岁的儿子对大人的责骂有这么大的压力:原来儿子也很想改好,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改呀!妈妈了解了儿子的心理后,开始用心观察儿子到底为什么吃饭会这么慢。她发现.儿子吃饭是用前面大门牙嚼饭.不懂得用两边大牙嚼.她马上帮助儿子纠正过来。她还为儿子专门配置了适合其口型大小的碗筷、小汤勺,比如两边都有把子的碗,方便儿子吃喝时都能两手端稳对准嘴巴。就这样,在妈妈的主动帮助下,这小孩很快就改掉了吃饭慢的习惯。所以,我们真的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了解我们的孩子。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我们的教育误区。

第十,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家长无法跟孩子沟通,究竟是谁的责任?看看以下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几种方式.你自然就有了答案。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指责埋怨型的沟通。这种当爸爸的比较多。

第二种,迁就讨好型的沟通。这种当爷爷奶奶的比较多。

第三种,打岔哕嗦型的沟通。这种当妈妈的比较多。

第四种,超强规范型的沟通。这种当领导的比较多。

我们提倡的是平等和谐型的沟通。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跟孩子沟通呢?我这里给大家讲讲沟通“六要” “六不要”

“六个秘诀”.提供给大家作参考:

亲子沟通“六要”

◆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说出孩子的优点。

◆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

◆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

◆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

◆要常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

◆要与孩子—起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子沟通“六不要”

◆不要在情绪高涨时,急于与孩子沟通或讨论问题。

◆不要把工作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不要太过急躁,因为容易使问题更加严重。

◆不要先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因为这也于事无补。

◆不要用批评、指责的语气(以言语或是肢体暴力管教)。

◆不要说出‘咻真笨”、“你不好”、“你很傻”等话语。与孩子沟通六秘诀

一、给他机会。

二、能进能退。

三、潜移默化。

四、缩短距离。

五、疏导情绪。

六、知足常乐

经过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情况下成长的:

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

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七,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对别人多一份

关爱。

第十一.如何解决孩子玩电脑入迷问题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迷恋电脑十分头痛。实际上这些爱玩电脑的孩子脑子特别聪明,手脚特别灵活,只要控制好,使孩子不过度沉迷其中.学习很快就会赶上来。我们学校就不反对学生玩电子游戏,我们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帮老师编课件,或当老师的助教,这类学生在我们学校就能找到感觉。另外,我们还让这些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电脑课,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常常要解答学生的提问,不光是电脑问题.其它各门功课的问题也会被问到.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答不出来很没面子,所以他也就知道要努力学习了。

但是玩电脑游戏的确很容易入迷,不要说小孩子,我这个四十多岁的人一玩也都迷上了。怎样控制孩子迷恋电脑?家长要记住,当孩子提出要买电脑时你首先一定要与他签定协议,约法三章,把各种玩电脑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列出来.问他能不能做到不出协议上的所有问题,要孩子签字.虽然是小小的协议,还是很起作用的,否则,电脑买回来,他控制不住,你一点办法也没有。第二你从小要培养小孩学会控制自己,告诉小孩:聪明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功,有聪明才智又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人将来一定能成功。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

有位美国专家用二十年时间做了一个实验。二十一年前,他找了10个四岁的小孩,把他们集中在一个房间里,发给每个小孩两颗糖.然后跟他们兑: “叔叔出去一会儿再回来,如果我没有回来之前.哪个小朋友吃掉这两颗糖,我回来就不再给他糖了;如果你没有吃掉这两颗糖,那么我回来时就再奖励两颗糖给你。”说完他就出去了。半小

时候,他回来了.看到有的小孩已经把糖吃掉。有的很想吃,口水都流出来了,可是还是忍住没吃;有的小孩安静地坐在那里,耐心地等待他的回来,得到了奖励的另外两颗糖。二十年后,他考察了这些孩子后发现:当年坐在那里耐心等待的小孩事业都成功了,而把糖吃掉的小孩几乎都没成功,因为他们的控制力很差。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告诉他,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你才能成功。

这是对没有入迷的孩子的解决方法,已经入迷的又怎么解决呢?

首先是家长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关于解决孩子网瘾问题.中央电视台专门播过陶宏开教授“戒除青少年网瘾”的专题讲座,我认为,找专家是一个方法,但是上网成瘾的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只有家长自己才能真正找到其症结所在,只要家长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戒除孩子的网瘾。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有个农村妇女,小学文化,在村里开个小商店,赚了点钱。她儿子读初二,上网、打游戏成瘾.一打就是十几个小时,不吃饭不睡觉不读书。妈妈把家里网线剪断了,他跑到外面网吧去,爸爸怎么打怎么骂都没有用,请教了多少专家都没有解决问题。这位妈妈,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从零开始学习电脑。她连怎么开电脑都不懂.网线怎么插更不知道,想打字拼音也不会„„她在学电脑过程中碰到种种难题,可是她发挥出超强的毅力,咬紧牙关硬是把一个个困难都克服了,她还把她学习电脑的艰辛一点一滴记在日记本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就这样默默地苦学了半年,这位母亲学会玩QQ了,她取了个网名用QQ跟儿子在网上聊天.当然,儿子并不知道这个网友就是自己的妈妈。他们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在网上几乎无话不谈,聊得很投机,两个月后,儿子要求跟这个网友见个面.因为他觉得这个网友太神了,每次聊天,他还没有说什么,可这个网友总是能猜到他的心,他很好奇!这位妈妈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答应了。到了见面的地点.儿子一看“网友”竟然是自己的妈妈,大吃一惊!他想不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妈妈竟然会用电脑跟自己在网上聊天!妈妈把自己这半年来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电脑的艰辛的记录拿

给儿子看。

篇6:论中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不同历程的考察,探讨中国经济法产生的特殊性,以求得对中国经济法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行政调节失灵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市场调节失灵是西方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是经济自由主义,干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平等自由的竞争秩序遭到破坏,存在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为了克服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以公权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以各种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调控、干预,其意图是恢复自由竞争秩序,从而产生了最初以垄断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经济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政府)不仅从宏观上全面控制国家的经济生活,而且从微观上也全面彻底地控制所有企业乃至公民个人的经济生活,实行宏观与微观的合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已经认识到国家(政府)的公权力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会引起行政调节失灵。颁布了一些经济法律法规,它体现了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协同并用,这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正是由于行政调节失灵,才产生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行政调节失灵是中国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我们将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法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改革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重视以法律手段调控经济。此时的“经济立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不分,将大量地应属于民商法调整范围的社会关系纳入立法范围。二是规制市场主体行为的反垄断法、限制不正当竞争法缺位。

第二阶段从1992年至今,是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时期。以颁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起点,进入了制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的阶段。先后出台了有关产业政策、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市场规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国经济法体系正在迅速形成。这时期的经济法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经济法的理解,尚未完全摆脱大经济法的模式,仍停留在与经济运行有关的法律的认识上,缺乏对经济法的实质性把握。二是经济法的立法规划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距离。三是经济法的立法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诸多重要的经济法理论研究缺位、立法过程中法律专家的作用发挥不够,也使经济法的发展缺乏理论基础。

三、计划性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点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方式或过程完全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一开始就带有显著的计划性特点,这一特点必然会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育是与所有权私有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有权运动对于这些国家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不可能也不允许在中国出现以私有化为目的的所有权运动,因而其法律的调控方式显然不能等同于私有制国家。

第二,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育的前提是市民社会中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三等级”的形成以及他们在市场活动中存在的不同利益要求,经济法的产生也来源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要求的需要。而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起始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独立于中央集权政府的市

场主体,更没有独立的利益要求。如果说西方市场经济发育的启动力量来自于市民社会内部,那么,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启动力量则主要来自于国家。

第三,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由自然经济逐渐发展而来的一个连续过程,其法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基本上是在一个法律部门已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逐渐分离出新的法律部门。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起步于计划经济并且是由国家这一外部力量直接启动,国家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设计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育,各项法律均由政府按照立法时间表来制定的情况,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法律部门发展的脉络不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

四、国家中国经济法确立的启动力量

西方国家的经济法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显露的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存在的前提。但是,中国的市场不发育或发育不足、市场主体的缺位使得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特殊意义的资源优势无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发挥出来,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承担起创造条件促进市场发育。于是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就有立法重点的选择问题。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使政府当然选择了便于运用国家权力的法律手段,并将之称其为“经济法”,这个“经济法”当然应以计划法为核心,以企业立法为主体。相当长时期内,经济法直接体现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市场主体的利益,这样才出现了真正规制市场主体行为的立法缺位的情形。

五、法律资源稀缺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道路崎岖

西方国家经济法成长于良好的法律资源基础,它们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有相对成熟的公民商事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框架,其法律主要是对社会已有的关系和人们行为方式的认可,这样的法律在产生、发展及实施诸环节均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在中国,一切以国家为本位的公法精神渗透了整个法学领域。缺乏公民商法律意识和适应经济运行的民商法制度,大量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强制提供给社会的。由此我们看到:在中国公民商事法律意识淡薄、权利本位观念尚无力对抗国家本位观念。法律自身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道路自然是异常艰难。

六、结语

上一篇:珠宝年会邀请函下一篇:历史与现实的轮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