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2024-08-30

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通用16篇)

篇1: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淌过我青春记忆的六十载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落败

——席慕容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我的青春的岁月,深深的车辙印迹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翻动。如今的我早已是淡出了飞速节奏社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农,我时常会去那青油油的田垄里种些菜,亦或在家的小院里养些花花草草,陪伴我的也只有那些曾经在一起当知青的老友。现在很

难再和自己的晚辈们高谈阔论以前的凌云壮志,可能更多的是回忆一些难以忘却的我的成长往事。也许很久没有吹到新鲜的风了,所以很想让这股记忆的泉流来充盈我干瘪的思绪·······

岁月嬗变,多少历史的声音充斥在我的耳边,多少历史的影像呈现在的眼前,推开这记忆的大门,我看见了六十年前的我和这紧密相连的祖国的一切。感谢出生在美丽的江南,婉约柔美的水乡从小带给我细腻的心思,在孩提时就常常跟随在父母后面下地干农活。记得那是五岁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一家人都是巴望着能早一点脱离艰难的困境。在没有米下锅的日子里,爸妈只能去刨草根,勉强撑持,生活在饿殍遍野的方寸之地,尚小的我还不是很懂人情世故,妈妈每天都在祈求上苍能发发慈悲救救这贫瘠的大地。那时我似乎明白了有太多的东西是事与愿违的,刚刚成长起来的祖国被全中国的四万万人民寄予很大的希望,一阵强风把他吹的遍体鳞伤,在所有人的眼里,我想年轻的祖国也必须重新振作起来,来迎接接踵而来的挑战。

菁菁韶光,蛻去了稚嫩的外衣,我们的祖国在不断的成长,新的希望在你我的心中酝酿,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了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邓小平同志在那时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那时我的外公就受到了批斗,我和爸爸妈妈也被别人指指点点,我们的生活又陷入窘境,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至今我对那时人们疯狂的行径还记忆犹新。多少知识分子被迫下乡,我也自然失学了,红卫兵四处流窜,全国上下一片慌乱,政治,文化,经济都几近崩溃,老百姓深受其害。或许我不应该去责备领导者的失误,这只是一道坎,只是一个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教训。当谈及这些少年中国的一些不成熟,我也只能一笑置之······

当中国吹响外交的集结号,我们的祖国迎来了一个春天。敞开心扉去接纳外国伸出的橄榄枝,也正是这样,我们的中国逐步地走向国际。1977年,对于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年我参加了高考,我在当时已经算是大龄考生了,生活的磨砺让我的脸上多了额外的沧桑。最终我考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当我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步,我知道中国正在不断的跨过一条条历史性的鸿沟。

历经几度洗礼,坚强的中国终于盼到了历史性的转折—改革开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百废俱兴,一个个振兴中华的龙头在崛起,生活和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想纯粹的文字已经不能够描述了,就算借助影像也难以展现。改革开放风雨三十载,改革开放的成果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谁,我想那就是全中国人民的团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给予祖国的只有最真挚的喝彩,掌声还有祝福。一路走来,从青涩的少年到日渐成熟的壮年,风雨兼程地长途跋涉完成了完美地蜕变。

当我还在用文字来诠释这段青史的时候,可能在明天的哪个时候,就落后了几个接拍。记忆难以用时间来冲淡,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这些不灭的记忆只会越来越清晰。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局,就像每一场雨都会落尽。关于这段记忆,你我都应该好好珍惜。希望东方这头雄狮能够彰显中国的本色,亘古不变地来诠释祖国成长的真谛.

篇2: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结束,市直学校的阅卷点放在一职中和省泰中的计算机房。

第一天,语文、数学老师去阅卷;第二天,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老师去。

所有科目试卷均先通过高清晰度高速扫描机,以图像方式原原本本扫描到主数据库,分块切割后存储到评卷系统中。

系统自动将试卷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即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判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常客观。一台计算机1小时可以评阅3000份试卷。

主观题即非选择题部分则随机生成流水号发送到各评卷教师电脑上,由评卷教师评阅。

我们一般早上八点到达阅卷点。一人一台电脑,屏幕上有阅卷人的姓名。只要键入密码,你负责的一道非选择题就会跳到界面上。

选一下分值,选一下定值累加或自选累加就可以阅卷了(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

这时的鼠标就会变成一支红笔的模样,你只要在对的地方左击一下,相应的分值就会出现在你点击的地方。

这时候的你需要睁大双眼,紧盯屏幕,找出正确的点,不停的左击、左击就行。

相应的分数会自动出现在相应的题目下面,一点也不会错。

如果不小心点错,可以撤销,也可以右击一下。右击会去掉已给的分数,在原来的地方出现一个红“X”。

如果是空白试卷,也只要右击一下就过。

如果想起来上一份试卷有地方改错了,可以点击“上一份”,上一份试卷会自动再次出现。

手上的试卷改完了,可以点击“下一份”,下一份试卷会自动跳出来。

如果是作文卷,必须看满4分钟,否则下一篇作文就不会“跳”出来。

一份试卷一般分一评和二评。意思就是:同一份试卷需要至少两个老师阅,得出X1和X2两个分数。这两个分数经比较后,如果差值小于预期控制误差范围,则取其平均值。

如果大于控制范围,则把题目随机发给第三个阅卷老师,得出X3的分数。

这时再将三位老师得出的分数两两进行比较,如果其中最小的一个差值在预期控制误差范围内,则取其平均值。

如果再超过分差,电脑会自动传送给阅卷小组长重阅;如果小组长没有把握,或者出现争议较大的,就可以传送给专家组会审。

同一份试卷分发给哪些老师评阅,老师们相互间不知道。

小组长、专家组随时查看阅卷老师、阅卷小组的打分情况,通过曲线图的比较,作出全局性的平衡、调控,保证整个阅卷点评分总体一致。

最后,将主、客观题得分合成并进行成绩校验。

整个评卷过程评卷教师碰不到一张纸质答卷,只能见到扫描形成的高清晰的、没有任何多余标识的答卷页面图像。

不到两天的时间,市直学校的试卷可以全部阅完,第三天上午,各学校每个同学的各门分数全部出来,分发到各相关人员的邮箱中。

每个同学在班级、学校、市直的排名,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每一道题的得分情况等等都会显示出来。

每个老师所教科目的均分,在学校、市直的排名,每道题的错误率等等的情况也都一目了然。

江苏省从2006年高考开始采用网上阅卷,**市2009年中考开始采用网上阅卷。

计算机阅卷真好!科学、合理、准确、高效!保证公平、公正!改变了传统的考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了阅卷速度,保证了阅卷质量;降低评分误差,实现了考试的公平;便于统计分析,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

过去,靠人工阅卷,同一份试卷由不同的阅卷教师评阅,误差在10分以上,语文作文相差20多分是正常现象。教育部有关专家曾对某地英语试卷抽查,发现误差竟达30分!就是同一个阅卷教师评同一份试卷(复评)也达到了26分的误差!

因为工作强度大,“90”秒钟看一篇作文!对竞争激烈的考生来说,有多少公平、公正?

好在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为网上阅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篇3: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对于这种变化,他非常感慨,还向记者讲了一件小事,他说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一次作文,让同学们想象三十年后的学校。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三十年后学校里全部是楼房,校园中全部是水泥路,花园里百花争艳,学生们每天坐着汽车去上学。老师在班上朗读这篇作文的时候,竟引起很多同学哄堂大笑。

如今,对于那个时代农村学生所能想象到的美丽愿景都变成了现实。而这位老师所说的还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60年前,学校是一个什么样子,大部分人只能从照片或影视资料上得知了。

关键词:土平房砖瓦房大楼房

在《甘肃教育年鉴》中,对解放前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1949年解放初期,学校校园里,除了一座2层土木结构的办公楼外,其余皆为土建平房,教学设备总值不到2万元。

解放前,本省4所高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54052平方米,而且大部分是破旧平房。

西北师范学院作为当时全省的一所高等院校,校舍竟如此简陋,中小学校的情况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全省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高等学校为29.8平方米,普通中学为12.0平方米,而小学的数据一直到1978年前都缺失。

到了1966年,西北师范学院才修建了文科楼、理科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10余栋和1栋行政办公楼。

建国以来,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学校校舍依然简陋,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还是很差。

在《甘肃教育年鉴》中,记录了榆中县一所小学的真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前,榆中县中河堡小学原是一座破庙改建的,只有两间教室,一间教师宿舍兼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一遇雨天,就无法进行教学。改革开放后,国家补助了200元,社队支援投工200多个,学校自筹资金2214元,新建教室6间,翻修教室6间,土房改瓦房6间,共360平方米。新建会议室、办公室4间,并修建了围墙、厕所。此外,还用勤工俭学收入,购置了文件柜、办公桌椅、教具、取暖烤箱以及体育器材。

这是记录一所农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细节。其实,更多的学校大概都是如此,学校的每一个变化,都凝聚了一代人的汗水。

到改革开放初,各级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较之建国初期,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612.2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前累计建筑面积的22.6倍。

改革开放后,学校校舍出现了大变化。到1983年,全省高等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91.17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6倍;普通中学建筑总面积306.9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98%。

截至1983年底,全省13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共占地5084亩,校舍建筑面积91万多平方米,为解放前夕全省高校校舍建筑总面积的16.8倍。

虽然学校校舍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底子薄、起点低,加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校舍老化,到八九十年代,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新扩建工作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在现在看来,这样低层次的要求,竟成了那一代人追求的目标。

1983年,省政府拨出专款700万元支持普及小学教育,用于维修校舍,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与1979年相比,每一小学生平均占有校舍面积也由1.9平方米上升为2.5平方米。同年,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高等学校为52.2平方米,普通中学为3.4平方米。

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学校面貌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随着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学校基础建设得到很大改善。

到2004年,全省87.01%的普通中学、84.90%的小学实现了校园“六配套”;60.44%的普通中学、41.06%的小学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

随着“两基”攻坚的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建设力度不断增大,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今,在很多农村地区,学校拥有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学生住的是舒适、方便的公寓,有的学校成了当地最漂亮的风景线。

有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校舍面积,普通高校为30.04平方米,普通中学为6.08平方米,小学为4.42平方米,幼儿园为3.76平方米。

关键词: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人民教育政府办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民办公助”成了学校发展的主要形式。国家除了重点对高校和普通中学投入外,小学则更多由人民群众集资办学。

以1950年为例,当年全省教育基建投资总额为24.0万元,其中,高等学校投资额为3.6万元,普通中学投资额为20.4万元,中等师范学校和小学的投资额为零。各级学校年生均占有教育经费,高等学校为276.2元,普通中学35.6元,小学只有5.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教育投资逐年有所增加,从1950年到1960年,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从372.1万元增加到6384.5万元,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2.3%。

到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经费投入更是力度空前。1983年,全省教育经费支出总数为19812.4万元,是1978年的146倍。而1950年全省教育经费支出总数只有372.1万元。据统计,1979年至1983年,全省教育事业费累计达到8.28亿元。教育经费在全省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2%上升为12.9%。

与此同时,厂矿企业、乡村集体、社会团体等各方面集资办学,乡村农民集资办学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

当时,有一个口号叫“两条腿走路”,形象地表达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和人民群众集资办学的现实。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勤工俭学作为学校获得办学经费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推行。

据1982年的统计,全省中学校办工厂157个,年总产值365.6万元,纯收入96.9万元。校办农(林)场农副业纯收入40.3万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教育走上了快车道,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国家为甘肃省投入8亿元“两基”攻坚专项资金,建成寄宿制学校566所。

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项目总投资4.2亿元,建成学校396所,新、改、扩建校舍面积55.39万平方米。

2003年启动实施的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至2006年3月底,完成危房改造面积68.97万平方米。

2004年到2006年,中央“两资”投入2.49亿元,在全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截至2006年底,该工程“三种模式”覆盖学校总数达到了15528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了86%。

2007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达176.44亿元,加上其他捐资助学等资金,比起建国初期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比例已不是可以用十倍、百倍来衡量了。从2008年开始,随着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由国家全部投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各类项目的实施,为全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快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撑起了全省教育的一片蓝天。

60年间,在陇原大地上,从窑洞学校到砖瓦房,从马背学校到定点学校,从砖瓦房再到现代化的楼房,在每一代人的记忆中,都有无数让人欣喜的变化。过去艰苦岁月中学子们所住过的窑洞学校、帐篷学校,都留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中,成了一段甜蜜的回忆。

(文中材料、数据引自《甘肃教育年鉴》)

参考文献

篇4: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活动主题: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国产优秀电影进社区

活动时间:2009年7月20日——2009年10月20日

活动内容:

1、在昆仑社区、唐元社区、龙首西北区社区等十余家社区内放映特别推荐的:《英雄儿女》、《李双双》、《西安事变》、《叶问》、《南京!南京!》等30余部影片

2、再次放映期间(7月20日——9月20日)举办影评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a、影评文章必须在推荐篇目范围之内进行评论,不得抄袭。

b、字数为600——1500字。

c、对电影创作有较深的认识分析。

d、影评文章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及联系方式、以便通知领奖

参赛者详情请登陆:http://sxwl.cnwest.com

http://www.cnwest.com

篇5: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秋天,总给人们送上丰收硕果,带来诗情画意,诱出无限遐思,荡起美好憧憬,更育出殷切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寻常,极不平凡。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金黄的稻谷、东部城乡的繁荣、西部沃土的苏醒……,祖国的每一块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着甜那一世小说网 http://蜜与歌唱。全世界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正以豪迈的嗓音,激情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憧憬,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回想祖**亲的历程,我仿佛看见南湖的红船沐浴着太阳的金辉,向今天驶来;井冈山的红旗、杜鹃笑靥和映山红的壮观像红霞款款飘来;皑皑雪山上犹如一条强壮的长龙顽强游来;延安的光辉发出道道亮剑毅然耸立在世界东方……。在欢庆您诞辰60周年之际,我热血沸腾,思绪澎湃。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有多少赞美的歌儿要为您歌唱。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你瞧,经济特区掘起的座座金山,港澳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神州飞船上行走的宇航员,青藏铁路上奔驰的列车,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儿女的智慧,让世人瞩目。再看,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2007年底特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又一次展现了炎黄子孙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呵,祖国,您犹如一艘希望之舰,承载着挺拔的古老长城,奔腾的万里长江,澎湃的涛涛黄河,深情的辽阔草原;您又如一幅壮丽的蓝图,描绘着改革振兴的城市,富裕文明的乡村。于是,我看到了,看到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那“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

漫漫历程六十年,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智慧、勇敢顽强的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与时俱进,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华夏的大地披上了金色的阳光,清爽的秋风送来了动听的舞曲,让我们站在收获的大地上,放声高歌;让我们以深情、豪迈、庄严的仪式,高举金杯,共祝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篇6: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那时,日寇铁蹄恣意在中国土地上横行,侵我国土,掠我资源,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中华民族已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有血气的中国军民挺身而出,他们拿那一世小说网 http://起刀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一批接一批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数千万人洒热血抛头颅,终于嬴来了最后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改奏国歌为唱国歌,改得好!

唱国歌:可以扬国威,壮军容;鼓士气,激斗志;聚人心,增团结。

唱国歌:可以唱出危机感,唱出紧迫感,唱出责任感,唱出自豪感。

建议从幼儿园开始,人人会唱国歌,人人要唱国歌,人人敢唱国歌。

但愿从今起:无论大会小会,机关学校,工厂矿山,人民广场,军营哨卡,外事活动,体育竞技;或是在使领馆内,远洋轮上,南极站里……只要五星红旗从哪里升起,雄伟庄严的国歌声就从哪里高高唱响。

篇7:优秀青年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的**桥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到十六日,**的民众都有“行**”的习俗。那万人空巷的场面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那一年,我刚毕业。满怀豪情,我来到了这座历史名城。在这之前,**给我的印象只有黄飞鸿和陶瓷;到了之后,这座城市跟我想象中的还是有点落差,并没有想象中珠三角城市的那种

繁华,反而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有点老态龙钟,缺乏生气。

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500元,住在集体宿舍里,在扣除了吃住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钱剩余了,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的工作热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像一针兴奋剂,刺激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不知疲倦地在办公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还要穿梭在**的大街小巷。

元宵节那天晚上,我约了同事们一起去行**,体验一下当地民俗的气氛。

一路上,人群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同济东路。有的是一家大小,扶老携幼,小孩太小了就骑在父亲的肩上;有的是呼朋友,有说有笑;有的是一对情侣,手拉手并肩而行……沿路有很多小摊,卖风车的,卖生菜,卖小吃,卖饮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人越来越多,我们随着人群逐渐靠**桥。快到桥头的时候,人多得你就算不走,也会被人群推着向前。终于挤到桥上,看到了“**”两个大字,又被人群推着从桥上走过。人群里开始有人往河里扔生菜,寄意“生财”。

过了桥,人群开始向各个方向散去。我和同事找了个小摊,买了个风车,也祈求明年顺顺利利。

生活平淡而充实,我们激情不减,日子一天天在忙碌的工作流逝。

工资升了,传呼机换成了移动电话,我也开始骑着佛斯弟牌摩托车在大街小巷里穿梭。

按**的风俗,“行**”要坚持三年,因此第二年的元宵节,我又和同事一起去“行**”。那一年,**市政府斥资修复**桥,因此人数比去年更多,不少道路都临时封闭,现场也有很多警察在维持秩序。我像去年一样,又买了一个风车。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离开了**,未能完成连续三年行**。但是在**行**的情景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一转眼,离开**已经好几年了。

又是一年元宵。我在广州刚吃完晚饭,我的同事突然给我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我在广州,他说我来接你行**吧。说完就挂电话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坐上了同事开的克莱斯勒汽车上。沿着一环路,我们快很就到了那条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汾江南路。华灯璀璨,人依然是那样多。

我们停好车后,顺着人群往**桥的方面走。

熟悉的场景,人群,小摊,风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庆的笑容。但又有点陌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一排排璀璨的霓虹,无处不显露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繁荣。

挤过了**桥,我们还象以前一样,买了个风车。

上了车,同事说,我带你看看**的夜景吧。

车顺着东平河开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行**的情景么?”同事忽然问起。“当然记得,不过变化太大了”“这两边的楼盘都是离开**这几年建成来的,那一座就是体育馆。一环通车了,地铁也正在建,我们以前经常去的那些旧工厂,现在是**最有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同事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着。

河两岸的楼盘,透出万家灯火。偶尔有烟花升起,照亮了东平河,也映衬得不远处的体育馆格外漂亮……

几年前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好像过去了许久,只有行**的风俗依旧。

篇8: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征稿启事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个别大城市的近郊农村就有了照明电。1949年, 全国解放时农村总用电能量只有2 000万kW·h。1963年, 我国制定了“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 以排灌用电为中心, 以电网供电为主, 电网和小型农村电站并举”的农电建设方针, 为以后的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 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了井灌和高原地区提灌站, 全国形成了大办农电的热潮, 农村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90年代后, 通过开展行业化管理, 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 乡镇电管站示范窗口建设,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等活动, 使农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8年以后, 全国实施了“两改一同价”工作, 为解决农电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促进农电事业快速发展, 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使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进入了历史性、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努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电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为了全面总结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电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刊决定今年下半年起以“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为主题,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希望广大农电工作者积极参与, 踊跃赐稿, 为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文章着重从农网建设、农电安全、农电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 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电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农电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篇9: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韦亚玲

穿过贵定县盘江镇有“金海雪山”美称的音寨,车子终于驶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三五三五厂第二分厂,去拜访102岁的百岁老人龙素珍。

厂区坐落在两座郁郁葱葱的山脉间的谷地中,转过一个似乎已废弃的仓库,一座门前盛开着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小院落,给寂寞的厂区增添了些许活力。一进门,老人就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招呼我们落座,并热情地和我们摆谈起来。

平凡母亲不平凡的爱

龙素珍1907年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县农村,18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当了媳妇。因为从小就接受母亲和祖母灌输的思想,龙素珍小心翼翼,恪守妇道,但嫁入夫家多年,未能添个一男半女,慢慢遭到公婆的冷遇。幸而丈夫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后来,夫妇俩渐渐步入中年,龙素珍知道丈夫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为日后担忧。

可能是他们求子的诚意感动了上天。1945年的一个早晨,龙素珍夫妇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远远就看到自家田边有一个小包裹,隐约还有微弱的哭声从包裹里传出。夫妻二人赶紧跑上去打开粗布包,他们惊喜地发现,里面裹着一个女婴。二人把孩子抱回家认真的清洗、喂食,从此,龙素珍夫妇把孩子精心养护起来。他们计划等孩子长大,就送去上学,不再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辛苦劳作。

1952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幸却再次降临在龙素珍身上,丈夫罹患重症不治而亡。她一个人顶着巨大的悲伤料理完丈夫后事,却没忘记和丈夫一起为孩子规划的未来。她坚持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日子再艰苦,都不曾想过放弃。女儿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文革”开始后,女儿没能继续学习,后来通过政策照顾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尽管如此,龙素珍还是觉得安心了,这也算对死去的丈夫有了交代。

从好母亲到好外婆

1970年,龙素珍女儿女婿所在的工厂整体从四川搬迁到贵定县盘江镇,老人跟着他们来到这里。还在四川老家时,老人常去田间干活,总劝不住。搬迁后,他们希望借此让老人好好安享晚年。

然而,龙素珍老人并没照他们安排的那样去安享晚年。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老人又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她在家属区房前屋后开地种上蔬菜瓜果,养些鸡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蔬菜瓜果和家禽成为孩子们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如今,三个外孙都已成家立业,对老人也很孝敬。

和他们一起搬迁过来的还有女婿的父母和兄妹。一大家20多口人,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哪个人的生日要到了,她会提前几天告诉家人。采访过程中,老人乐呵呵地指着身旁的女婿和女婿的五弟以及孙女,分别说出了他们的生日。我们开玩笑地问老人:“婆婆,您都记得大家的生日,那您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呢?”老人很快告诉我们:“阴历9月11日。”

孝道回报无私母爱

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但如果没有母亲,也许她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工厂几年前陆续搬迁到贵阳,他们夫妇也应到省城居住。但省城的房子在三楼,老人几年前摔断了尾椎骨,行动不太方便,考虑到老人喜欢到户外活动,为方便老人,也已年近古稀的夫妻二人便轮流在贵定和贵阳之间来回奔走。

龙素珍的女儿很感谢老天给予母亲长寿,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回报为子孙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他们希望四世同堂的母亲健康快乐!

莫敬山:背井离乡躲抓丁

韦亚玲

迎着初夏的雨走进贵定县沿山镇香山村,莫敬山老人的家就在村口不远处。我们还没有走进院内,老人66岁的幺儿便迎了上来,歉意地告诉我们他父亲捡拾柴火刚回家,让我们稍稍等候。不多时,脚穿胶靴、衣服上还沾着泥浆的老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喝了满满一大杯凉水,让儿子给他点上一支烟后,开始和我们说起他的故事。

背井离乡当长工

1903年6月,莫敬山出生在贵定县盘江镇一户普通农家,上有兄长下有若干弟妹。自幼他便与兄长一起上山下地,照顾弟妹,成为父母最得力的帮手,兄弟二人的感情也颇为深厚。后来,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带离家乡,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失去手足兄弟,莫敬山心中除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外,还对当时的国民党多了一层深深的仇恨。

不久,国民党再次来到他们村子抓兵,莫敬山沿着山路逃到深山里的一个村子,又累又饿的他找到地主家请求收留他做工。地主看他人比较结实,就同意他留下来试试,并安排他做守磨房碾米的活。

秋收時节,每天收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送到磨房,他也就不分白天黑夜的碾米。刚开始,地主怕他偷米,故意试探他,在磨房的角落里藏了一块大洋,看他拾到大洋后的反应。莫敬山并不知道这一切,但他拾到大洋后,没把这当做意外之财,而是把大洋还给了地主。他的诚实,使得地主留下他长干。

当时他就想,在离家不太远的这些村里做工,多攒些钱,等世道太平些,就可以回家孝敬父母。一次,新到一个地主家吃饭时,他发现有一个老妈子专门给他们添饭,不免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知底的长工告诉他: “那个老妈子是在数你吃几碗饭。你吃得多,明天就不能在这里干活了。”为保住这份工,他没敢吃饱。莫敬山就这样在各村庄辗转做工,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帮地主跑马帮贩盐等。

解放后,莫敬山在沿山镇香山村分到田土,与妻子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抚养9个孩子,日子虽然贫苦,却让他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

舍小家顾大家

1953年,村里成立农会,莫敬山被乡亲们推选为主席。

自从当上农会主席后,他处处为乡亲着想,事事以乡亲们的利益为先。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那几年,他带领乡亲们进行自救,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填饱肚子。村里有位妇女,丈夫患重病,有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次路过她家,看到几个孩子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莫敬山赶紧跑回家中,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送到那位妇女家里。而那几年,他却有两个孩子因为饥饿和重病死去。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面对家中的妻儿,虽然充满愧疚,但他知道是共产党让他不用再受地主的盘剥,不用再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莫敬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党,回报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

一直到农会被撤消,他这个农会主席才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拥戴。虽然又做回普通农民,但是当地百姓心里记住了这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农会主席。

盼当铁路“保洁员”

刚刚开工的贵广高速铁路一段正好从香山村村头修过。说到这条铁路,老人说他自己除了年轻时驮马帮到过省城外,没有到过大城市,希望这条铁路修好后,他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还要帮着打扫

铁路周边的卫生,让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他们的村庄美丽又干净!

帅先荣:地主儿媳获新生

韦亚玲

拜访帅先荣老人并不费周折,来到贵定县老城区中山东路一排临街老房子,老人就住在这里。门口摆放着几盆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门敞开着,我们走进去时,老人正在用电磁炉煎炸粽子,很难相信眼前这位麻利操持家务的老人已是103岁高龄。

嫁入豪门苦难言

帅先荣1906年3月出生在贵定县城关镇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日子过得十分贫寒。祖母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希望把她们调教得柔顺乖巧,日后嫁入夫家能得到赏识而过上有地位的日子。

也许在别人看来,嫁入“豪门”的帅先荣是幸运的。她18岁时,当地一大户人家遣媒人到家中说亲,父亲和祖母觉得能攀上这样的大户人家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于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了这门婚事。她也希望如父亲和祖母期望的那样:嫁入豪门衣食无忧,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人也从此沾上她的光。

然而,真正做起少爷太太后的她才知道,生活完全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丈夫是一个吸食鸦片多年的“老烟鬼”,整日在床榻上吸食鸦片。每天天微亮就被叫起来,由管家安排她每天要干的活计。大户人家的规矩繁多,家务沉重。吃饭的时候,她这个出身卑微的媳妇自然是不能上桌的,公公婆婆、丈夫和叔伯们吃饱,她收拾好碗筷后,才能到厨房吃些剩饭剩菜。这时的她只能一个人偷偷的流泪,却不能与家人诉说。

孩子们相继出生,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为自己的命运感伤。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加上生产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留下许多病痛,每天忙活完,躺在床上的她已累得浑身酸痛,而那个名存实亡的丈夫是不会懂得体衄她的。

全国解放获新生

解放后,这个在当地极有势力的封建地主家庭彻底地瓦解了。虽然财产被没收,做了近20年地主家儿媳妇的帅先荣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她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做好问题交代工作。她的命运得到工作人员深深的同情,没有把她与这个家庭同罪共处。考虑到她的情况特殊,负责妇女工作的同志推薦她到工厂、药店去做工,还帮助她丈夫戒除毒瘾,让他到建筑社学习一技之长。但丈夫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孱弱,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到了她的身上。为补贴家用她还上山挖过草药,下洞挖过煤,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文革”期间,他们一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因为过去的生活落下许多病根,没让她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给她安排了一些轻松的活儿。这些贴心照顾,让她深深的感受到是这个新政府给予她新生,使她摆脱过去那种因地位悬殊饱受凌辱的地主家儿媳妇的生活。另外,通过改造,她丈夫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了一些改变,她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期待。

学会淡忘和享受

帅先荣老人现在还能自己做饭、洗衣。她说只要自己能做,绝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聊起过去的生活,老人脸上已看不出一点伤感和哀怨。老人说,过去她已经咬着牙挺过来了,现在生活这么好,老天爷让她比同时代的人多享受了很多,现在她会使用洗衣机、电磁炉,子孙都不在身边时候还有电视陪伴她……老人说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不仅子孙孝顺,政府对她的生活也十分关照。采访中,老人乐呵呵地反复说到: “现在的社会好啊,真好啊!”

韦陈氏:“女婿能顶半个儿”

佟文玲赵明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比,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家住平塘县白龙乡的百岁老人韦陈氏,笑呵呵地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她的言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的淡定和睿智。

没有儿子的痛苦

韦陈氏1909年出生在平塘县的打赖村,老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似乎只停留在一个“穷”字上。她说,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苦。

结婚后,韦陈氏随丈夫来到摆克村,此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日子虽然苦,但是勤劳的夫妻俩,凭借双手和智慧,还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韦陈氏的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原来,老人曾生有三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了,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的年代,她既要承受丧子的悲痛,又要忍受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出门就像做了错事,抬不起头来。”老人笑着说。

好在丈夫和公婆很是通情达理,不仅没有抱怨,给她增加任何压力,反而劝她想开点,丈夫安慰她说: “没有儿子是你的命,把5个女儿养大,也是一样的。”

家人的理解,使老人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抚养和对公婆的孝顺上。但内心深处,没有儿子的痛苦一直是老人忌讳的话题。

“女婿能顶半个儿”

上世纪40年代,韦陈氏的二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考虑再三,老人招家境同样贫穷的韦平高为上门女婿。对于做上门女婿,今年已经80多岁的韦平高很坦然,“家里弟兄多,吃不饱,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于这个热情、能干又很老实的女婿,韦陈氏自然很是喜欢。她经常对女儿说,虽然他是我们家的上门女婿,但也不要欺负人家,不管怎样,我们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老人说,女婿既要养家,又要照顾自己,还要有一些人情往来,很不容易。“我的衣服、鞋子,还有棉裤,都是他给我买的,比以前公社发的都好,穿着舒服。”只要是老人想做的事情,韦平高都会尽量满足,他说,让老人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是晚辈孝顺老人的最好方式。

几十年来,韦平高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即使在妻子去世后,他仍然和韦陈氏住在一起。如今,韦平高年事已高,他的儿子又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

韦陈氏有些感慨地说: “我这个女婿好啊,能顶半个儿子,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了。”

“男孩女孩都一样”

韦陈氏现在五代同堂,不管是男孩女孩,她都很喜欢。她说,现在生活好了,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了,男孩女孩都一样。

老人常常告诫子孙,应该多做好事。即使晚辈们犯了错误,她也只是说服教育,从来不大声呵斥和动手打人。据老人的侄孙韦福忠回忆,他小时候不懂事,去别人家的果园偷桃,被老人知道后,心里很害怕,但老人只是轻轻地告诉他:拿人家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可以。这句话给韦福忠的影响很大,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可以颐养天年,但老人还是闲不住。衣服破了,她就自己缝上;子孙的衣服脏了,她就会拿过来洗;没事的时候,还端着菜篮去河边洗菜。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背着重孙在寨子里走动,一两个小时也丝毫不觉得累。

对此,韦陈氏说:“人得多走动、

多活动,身体才能好,才能活得长。”这时,有人在旁边插话: “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吧?”老人没有搭腔,但是笑着点了点头,脸上尽显一个世纪老人的睿智。

杨冉妹:带领妇女改观念

佟文玲赵明

解放初期,杨冉妹被群众选为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在这个官不大、事情却很繁杂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当初热火朝天地和大家一起工作、劳动的情景,杨冉妹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把妇女从灶台旁解放出来

杨冉妹的丈夫当时在罗甸县城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回家看望妻子孩子,正赶上村里如火如茶的进行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委员会叫他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带领乡亲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与此同时,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杨冉妹,因为大家的信任,也当选为妇女主任。

杨冉妹说,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像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杨冉妹白天带领大家造田改地,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召开妇女群众会,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破除的。老人说: “有的妇女认为出去干活是男人的事,要么就有着严重的享受主义思想,劳动不参加,开会也不去。”

面对这种情况,杨冉妹和几位妇女干部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动员妇女要自食其力,宣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同时,她还要求妇女的工分和男劳动力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

渐渐地,在杨冉妹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越来越多,最后没有一个偷懒,都争着去干活。老人笑着说,她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妇女从灶台旁、孩子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风风火火的人生

29岁时,杨冉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嫂子想把她赶出家门,便放火烧了她的房子。杨冉妹回到娘家找来木头,请人帮忙,用双手一点一点的把房子重新造好。公公婆婆去世时,虽然她已经再嫁,但还是没有一句怨言地安葬了他们。她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大跃进时,杨冉妹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饱受着饥饿的威胁。老人的儿子杨培兴至今还记得父亲去世时的情景, “浑身浮肿,活活饿死的。”

杨冉妹坚强的个性,让她不肯向现实低头。她起早贪黑的带着两个儿子干活,争取多挣点工分,即使这样,依然是饥一顿饱一顿。“早晨睡醒,发现没有吃的,就向邻居借,等到秋收时再还。”杨培兴说。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稻子成熟了,自家根本看不到影。每当这时,杨冉妹总是对儿子说:“算了,都是被饿怕的,不计较了。”

每一次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杨冉妹都是默默无语,用行动去改变。

不服老的个性

1999年,93岁的杨冉妹从外面回家,发现钥匙落在屋子里了。她既没等儿子回来,也没叫邻居帮忙,而是一个人爬到楼上,试图取出钥匙。

谈起此事,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成功,摔了下来,把手摔断了。”

或许是经历得太多,养成了杨冉妹火爆的性格。老人的大儿子杨培福介绍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对他们很严厉,要说就说,要打就打。对待他人,都是直言快语,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从来不计仇。

老人的性格有点急,她经常对儿子说,干活就得抓紧,要不就会被别人赶上。

老人患有风湿,双脚没有力气,行动不便。她说,多亏小儿子这么多年的照料,经常买鸡蛋和肉给她吃,喂她吃饭,背她走路,生病了就去镇上请大夫到家里给她诊治。老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曾常英:相执百年幸福长

梁健赵明

她一生辗转南北,四个子女分别在四个省出生,她就是百岁老人曾常英……

辗转南北

1909年7月4日,曾常英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家庭,由于旧社会重男轻女,家里就没有让她上学。

1929年,曾常英嫁给本省隆回县的青年陈炳烨。结婚时,家里非常拮据。她嫁过来之后,丈夫便到外面务工养家糊口,常年奔波在外。她在家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操持家务。

抗战时,曾常英的丈夫考取驾驶兵,应征入伍参加抗日战争,退伍后返家跑运输。那时工作不好找,丈夫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曾常英随丈夫辗转于重庆、成都、广西等地,甚至到东北、西北等地区找工作,“哪里要驾驶员就往哪儿跑。”

解放前夕,曾常英的丈夫在柳州电厂当司机,负责货运,她随丈夫来到柳州。1949年,丈夫有一次给客户拉货,拉的是烟和糖,不小心翻车了,货主向他索赔200块大洋。她丈夫因拿不出这么多钱,被辞退了。

解放后,丈夫来到贵州省建二公司做建筑活,曾常英就带着子女到贵阳与丈夫一起生活。后来,贵阳市运输公司招人,她的丈夫被聘为公司司机。曾常英来到贵阳后,做过很多种工作,先是在一些小的合作社里帮忙,做过马肩垫。后来她加入由省二建公司职工家属组成的装卸社,做装卸工。

她要经常提着铲、扛着锹,从家里步行到花溪、二戈寨等远郊卸煤。“经常晚上半夜三更才从外面赶回家来。”老人说。贵阳市白云区修铝厂时,她去卸沙石,经常露宿于工地上。因为早出晚归,有时也会遇到危险。一次,她给一辆车卸完煤后,不小心从车上跌落下来,造成手臂关节脱臼错位。

“吃得亏,打得堆”

曾常英喜欢争强好胜,但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都是自己干得多。老人说:“我情愿自己吃亏,不会让人家吃亏。”“吃得亏,打得堆。”“只要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尽量为他人提供一点方便。”

老人非常客气,就是现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对子女说“你吃,你吃”。“按理说应该是我们让她吃。就是母亲为人本分,诚实,待人热情大方,心态好,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可能是母亲长寿的一个原因。”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

老人从来不占便宜。一有客人来了,她就到处找东西招待客人。若是有朋友买鸡蛋、小点心、水果来看望她,她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一一打发给客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境况下,曾常英每月都要给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母亲分别寄去10多元钱。

老人说,她的这个习惯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虽然曾常英没有文化,但是父亲把他做人处事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她。所以,曾常英诚实、热情的性格至今未改。

相执百年幸福

老人一生艰辛,连四个子女都分别在湖南、四川、廣西、贵州出生。

老人退休后,一直未闲着,六七十岁时,还推磨做起了小生意,做卷粉、米皮去买,挣点小钱。直到她88岁,一次背水不小心滑倒把脚跌伤了,忙碌一生的她才歇下来。

篇10: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啊,美丽的虹

见你的诉说,架设在整个中华大地之上,再作五十六个民族的红娘。

六那一世小说网 http://十年的探索,十年的拼搏,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将过,定有明媚的阳光。

篇11:老军人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在共和国60年光辉岁月中,留给我们太多的历史记忆。我是60年出生的一代人,三十年前发生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深深地络印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中,并一度影响着我的人生选择。

对越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的战事发生在1984年的老山、八里河东山的战斗,参战主力部队是一军一师,特别是一师硬骨头六连在老山的那一仗打出我军的军威,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峥峥铁骨,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部队轮战回防后,为表彰先进,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各级组织了战斗英雄事迹报告团奔赴各地进行英雄事迹报告。

1986年的5月,报告团来到我们的家乡—姜堰叶甸(当时称泰县叶甸人民公社),学校组织我们所有的高中生到乡里的大礼堂聆听了英雄事迹的报告。听着英雄本人或其战友、首长的报告,我们仿佛置身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南疆,仿佛看到了英雄们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不怕牺牲,顽强不屈地向山顶冲锋的身影,当徐良的歌声“也许我倒下,将不现回来”的旋律响起来时,会场已是哭声一片。对于我们这代从小看着战斗故事的电影和小人书长大的学生,心中早已是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穿上军装,背起钢枪,走上保卫祖国的战场。听完报告会后,“考军校当兵去”的激情一直荡漾在我们心中,晚上熄灯后学生宿舍“卧谈会”的主题也由“爱情”转移到了“当兵”。虽然一直以来,考师范做老师一直是我的理想,我渴望走上三尺讲台,喜欢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求知的面孔随着教鞭转动,但那一场报告会改变我的理想,“考军校当兵去”也成了我最新的追求。我们几个“铁杆发小”也暗中相约,一起考军校,考不上的当兵去再考军校,反正这辈子献身国防事业了。

1987年高考前体检,由于我们几个报考的是军校,所以体检格外严格,当时我们由于学习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苦,大家都非常瘦小,尤其是我,一米七的个头,才一百斤出点头,为了能顺利过关,几个人凑了几角钱,买了一个大西瓜(那是吃西瓜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是一种梦想)在体检前躲在小角落里大吃,目的就是想增加一些体重,最后带队老师总算告诉我们过关了。

高考过后,在等待分数的日子里,我才对我父母说起我报考军校的事,父亲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我,大口地吸着烟;母亲却忍不住担心起来,说当兵怎么怎么苦;年迈的外公听说后,特地从外庄赶来劝我能不能改个志愿,我总是默默以对。分数下来后,有我和另一个陈姓同学考上了心仪的军校,我到了英雄的南昌城(陆军),他去了美丽的青岛(海军)。其他的几个人后来也纷纷当兵去,有几个也考上了军校,有空军也是陆军和海军。

军校的日子只能用“炼狱”两个字来形容,特别是三个月的新训期,先后有十多同学提出转学或退学,而在我心里,那场报告会里的英雄却仍在时时地激励着我,我不可以退却,流血流汗就是不能流泪,于是在这个“将军的摇篮”里,我忍受了种种的困难与挑战,并最终坚持到了毕业,成为了一名共和国的军官。

篇12: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一、60年前 青岛海滨

只有外国人的帆船俱乐部

那些帆船也是从国外运来的中国人不得靠前

在离帆船俱乐部

较远的的海域

爷爷在打渔

他那条躲避风浪的旧木船

与外国帆船“不可同日而语”

躲避风浪

也得躲避那些外国帆船

解放以后

五星红旗飘扬

中国人最早的航海俱乐部

也诞生在青岛

外国人无法带走的帆船

我们也不要

二、1984年7月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帆船比赛

就是从青岛出发

洛杉矶海域头一次

出现中国国家队帆船

五星红旗飘扬

在奥运会赛场

华侨们流下热泪

2008年8月

奥运会在北京拉开大幕

青岛成了帆船赛场

奥帆赛登陆青岛

北京是全球瞩目的热土

青岛则因为帆船 红了

中国观众把五星红旗画在脸上

五星红旗在观众们的脸上“飘飘”

殷剑没有辜负中国人的“殷切”希望

中国观众脸上画着的五星红旗

最终 随着殷剑

飞到了颁奖台上

三、60年过去了

青岛的海域没有变

海域上空飞着的海鸟

还是唱着过去的歌谣

海上的帆船变成另一种样子

就像汽车在不断改版

当年躲避外国帆船的爷爷已经不在了

曾经报名参加帆船队的爸爸过了参赛的年龄

我不会游泳无可奈何放弃帆船

我们家似乎与帆船无缘

这在以帆船叫响的城市

是个相当遗憾的事情

孩子在小木盆里“制造”帆船

孩子说她要造一条世界最好的帆船

孩子说她要像殷剑阿姨那样

孩子说奥运还会来北京的孩子说那时她会让

五星红旗

在颁奖台上

她的脸上

篇13: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2009年10月1日, 新中国喜迎60华诞。

60年, 成就了行业的辉煌, 也成就了几代人的奋斗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 回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展望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我们感慨万千, 心潮澎湃。行业的发展是共和国6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行业的变化实在让人感慨, 就像中国的腾飞足以令世界惊叹。本期特辟《见证成长》专辑, 听工程机械人讲述工程机械的故事, 重拾记忆, 共飨经典。

谨以此辑向建国60周年献礼, 并向拨冗赐稿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向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全体业内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14:现代人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最近,大哥从重庆捎来一份厚礼,那是我父亲在1962年开始到2001年底去世前给大哥的300份家书复印件,足足600多页。

闲遐时,我认真翻阅了这跨度40年的慈父手迹,简单疏理分类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从小家庭的变化中也折射出社会变迁,让我对解放60年的变化有了更好了解。

1962年大

哥从溱潼中学以高分录取西安交大,当年正值地方发大水,由于水利设施缺乏,溱潼地区人们生活很困难。我18岁的大哥上大学,大姐16岁上初中,二姐13岁、二哥9岁、我7岁,都刚上小学,我四弟才1岁。这时候大哥给父亲来信要添置一件衬衫,这也作为他当年的奢望。父亲回信给他,尽量帮助解决,但要大哥面对困难,渡过难关。据我了解,就是这件衬衫也是在几个月以后才给大哥买的。想过去、看现在,农村人真正是吃油穿绸、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别说是大学生要买一件衬衫,就连小学生提出来买个什么也都是有求必应,再说当年“十年九涝”水荡子溱潼如今水利设施固若金汤,旱涝保收,人们安居乐业。

1967年我大哥西安交大毕业时,本当可以分配到解放军某研究所,可当时时尚“唯成份论”,父亲搁置近40年的党籍悬案让大哥分配时受到严重影响,他只被分配到四川绵阳东风工具厂那个100多人的小企业当工人技术员。为此,大哥没有少发牢骚,可是父亲忠贞不渝,坚定信念,写信告诫大哥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工作。在父亲的勉励下,大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搞技术研究,设计出辊锻机,在1978年就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父亲尽管自己受过批斗冲击,身处劣境,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是对大哥严格要求,写信督促大哥相信群众相信党,他自己还是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向组织积极申诉自己的党籍问题。

1983年,父亲还不足60岁时,就被单位限令提前退休,月工资只有26.4元,但他对党对事业仍是积极追求,退休了还在继续干。1987年,在他办理退休后的第5个年头,经扬州市委批准,父亲的党籍悬案有所着落,恢复党籍,党龄从1940年5月起算。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这时候我们姐妹弟兄6人中已有5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并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用父亲给大哥信中的话说,我几十年的悬案得到落实,说明了党是英明的,党实事求是的好传统没有改变。1997年经姜堰市委批准,父亲也被改办离休待遇,长时间的几十元月工资变成了一两千,生活条件好了,但父亲仍然写信要求大哥以及我们儿女要艰苦朴素,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教育我们,人都要有一个好的本质,要做到穷不厌志,富不颠狂,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能忘记根本。

300封来信的信纸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的还是当年父亲小诊所的病历纸,但从62年至72年再到82年、92年,直到2001年。信纸质量的变化上都不同程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我也认真反思,当年自己向新闻单位投稿,寄出的信件许许多多,而如今写信已成为现代人“遗忘的角落”,打电话、发信息、电子邮件已基本淘汰了“寄信”那老土方式,这不也正是解放60年的巨大变化吗?

现在不用说是300封家书,就是更多更多,一个“u盘”也可以拷下来,一台电脑可以把它完整地存起来,那多方便啊!即连我手上这厚厚一大叠的父亲手迹,也照样可以把它用现代化手段好好存储。

篇15: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细数伟大祖国走过的风风雨雨,至今已经60年了,在这60年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奇迹!60年哪那一世小说网 http://,我们有过伤痛,更有过骄傲与自豪。

6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政治动荡,使我们的党和国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我们经历了惨不忍睹的三年自然灾害,使我们的人民几乎对中国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我们经历了“悲壮”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蒙受了巨大损失;我们经历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使我国蒙受建国以来的巨大耻辱;我们亲身经历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与“sars”的英勇斗争,可爱的白衣天使再次为人民付出了一切;我们经历了震惊世界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使全世界认清了**喇嘛的罪恶的丑脸;我们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全体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亲眼目睹了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时受到的种种刁难,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心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而就在这些意外和灾难发生的同时,我们也创造了属于我们的奇迹!我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从而从根本上瓦解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我们发射了东方红1号卫星,使我们中国人的声音永久的响彻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我们恢复了高考制度,从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变成了真理;我们经历了伟大领袖邓小平设计的改革开放,从此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连续二十几年经济增长率超过两位数!从而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脱贫神话!我们见证了“一国两制”,见证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从此帝国主义的铁蹄永久的离开了中国的领土;我们见证了98特大洪水灾害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神武,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有这样的人民军队我们心里——踏实!我们见证了申奥的成功,那一刻13亿中国人沸腾了,从此中国人民与奥林匹克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见证了神

五、神六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从此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我们见证了“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优美姿态,从此月球上不再缺少中国人的“脚印”;我们见证了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时,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炽热的爱国热情;我们见证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中国人民打不倒,压不跨的民族精神;我们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亲情;我们见证了80后能够承担起建设国家重任的感人时刻;我们亲身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健儿以实力向全世界说明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我们经历了“神七”的太空漫步,那一刻,全体国人屏住了呼吸,那一刻,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再一次得到释放!

60年弹指一挥间,伟大祖国已今非昔比。我们取得的成就让世界羡慕:我们的经济总量在60年间跃居世界第三位,我们的国库充裕,财政收入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我们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我们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头号”债主。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再一次得到质的提高:2008年华盛顿g20峰会上,布什总统特意把胡锦涛主席的座位安排在他的右边(在西方,右边代表的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秘鲁举行的apec会议,秘鲁总统加西亚抛开布什总统,唯独邀请胡锦涛主席乘坐总统专车检阅仪仗队;2009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g20峰会东道主英国首相布朗有安排胡锦涛主席坐在他的右边,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中国的强大和自信!

曾经有一首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在经过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以后,我们自豪的迎来了祖国60周年华诞,我们激动,我们渴望……

风雨同舟60年,09开启新篇章,扬我中华大风帆,乘风破浪奔小康,华夏儿女齐划桨,奔向和谐新世界……

篇16:小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三岁时,我第一次回爷爷家去玩,就经历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爷爷家的厕所十分简陋和肮脏。两块砖砌在一个洞的两侧,洞里全是蠕蠕爬行的蛆虫和熏鼻的粪便。我不敢蹲在上面解便,妈妈无可奈何地那一世小说网 http://把我抱着上厕所,我和妈妈都屏住呼吸,希望尽快结束“战斗”。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紧挨着妈妈身旁的猪圈里,一只脏兮兮的大黑猪突然站起来,两只前脚趴在围栏上,出其不意的一声大叫,吓得妈妈一个趔趄,一屁股摔倒在湿滑肮脏的地面上,我也被“扔”进了粪坑。妈妈吓得面如土色,不顾一切地一把把我抓了起来,粪便和蛆虫粘满了我和妈妈的全身,妈妈瘫坐在地上,抱着我嚎啕大哭起来。被惊动的爷爷奶奶和邻居都急忙跑来帮忙并安慰我们。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妈妈执意带着我离开了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

后来,爸爸告诉我这件事的时侯,十分地忧伤。他还告诉我,妈妈只回了爷爷老家两次,第一次是刚和爸爸结婚那年,爷爷家没有公路,走了四个小时的山路,妈妈的鞋跟都断了,看到的是爷爷家破旧的土屋,当天夜里,妈妈捂在被子里悄悄哭泣。爸爸觉得很惭愧,从此就不再提让妈妈回老家的事了。

就这样,一晃七年过去了,每到过年过节都是爷爷到**来过。

今年清明节,买了手机的爷爷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他盖了新房子,新修的公路也通到家门口了,邀请我们回去看看。妈妈沉默了。可是她经不住我和爸爸的再三恳求,勉强同意和我一起回老家。

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前行,道路两旁到处是碧绿的庄稼,青翠葱茏的树木和竹子,不时闪过一幢幢青砖水泥楼房。突然,客车在一幢绿树环绕的双层小洋楼前停下,要不是爷爷从屋里迎出来,我们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爷爷乐呵呵地领着我们参观小洋楼,还特别看了他家的厕所。我发现这厕所和城里的一样,还要宽敞得多。旁边单独的一间大房子,养着大小十多头猪和一群鸡鸭。爷爷兴奋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农村不缴税不说,还有补贴。我种了一辈子地,现在遇上这种好时机,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啦!”爷爷骄傲地细数着他的“丰功伟绩”: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他还在我的耳边悄悄地说:“你以后要是常回来,我就给你买一台你喜欢的电脑”。我连忙说:“好啊,太好了!”妈妈一直跟着我们没有说话,可是我发现她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我明白妈妈又哭了,以前一直缠着我家的心结,也终于在这一刻解开了!

在爷爷家的快乐日子里,我彻底破解了谜底:解开我家心结的不是爷爷家的“豪华”厕所,也不是被我称为“别墅”的小洋楼,而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强国富民政策,使广袤的农村变成了农民的乐土,让人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我和爷爷约定,以后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经常到爷爷家去玩的。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四种思维误区下一篇:内资企业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