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2024-06-20

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精选7篇)

篇1: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心得体会

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基层第一,官兵至上”的观念是纯洁部队内部关系的成功“法宝”。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也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并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拜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文后,自己感触颇深,树立群众观点的方式是多样的、方法是灵活的,作为党委机关、领导干部如何在选拔使用干部、选人用人上走群众路线,是关心部属、爱护官兵的又一基本形式,是树立群众观点的充分体现。在选人用人上,“用对一个带动一批,用错一个挫伤一片”的事实证明,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用人政策是衡量党委、领导是否真正关心爱护官兵的晴雨表、试金石。如果任人唯亲,埋头苦干、勤奋工作的人得不到重用,而让那些跑官要官、善于钻营的人钻了空子,“代表官兵的根本利益”就会变成空话,就无法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因此,在干部任用上,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的眼光,依靠群众的力量,体现群众的意志,给群众以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从而把那些有能力、政绩突出、德才兼备、军政素质好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一要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基层官兵参与干部选拔使用的积极性。为了使干部的调整、配备符合广大官兵的利益,反映官兵的意愿,党委、领导必须注重教育引导,使基层官兵明确责任,明确权力,真正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运用好、行使好。一是引导官兵平时注重对身边干部德才表现的积累。每名官兵都应树立为别人划档定格、打分量化的尺度意识,以便在选举、推荐时掌握干部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引导官兵正确看待干部的优缺点。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干部的成长过程难免有失误,要引导官兵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每名干部的优缺点,防止推荐中出现偏差。三是引导官兵正确认识推荐选拔的重要性。干部配备使用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如果没有公论,不发扬民主,党委领导主观臆断,推选出的干部就会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拥护,决策也就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必须使官兵认识到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才能获得走民主渠道的实效性。二要广开言路,多渠道、全方位地听取基层官兵意见,防止偏信则暗。群众的呼声不是一、二个人的愿望,也不能按选票多少来论断。为此,在广开民主渠道时,要注重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不能单打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不能仅凭选一次票、划一次挑就算走群众路线了,而要按照个人述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组织谈话等程序让基层群众充分发表意见。二是听取群众意见的渠道不能过于狭窄。一个干部的活动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群众对一个干部的观察也只能是一个或几个侧面,要多听取知情群众的反映,把干部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三是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只注重考核任用前的阶段。为了防止考核前拉选票等不当行为的发生,要注意收集平时群众对干部的意见,要按月或季度定期对每名干部进行考评,防止和克服只搞一次听取群众意见就定乾坤的做法。三要发挥监督作用,使群众公论真正进入党委选人用人的决策之中。一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防止和克服把走民主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当摆设的.倾向。在民主测评上,要把符合条件的干部都“推”到群众之中,防止只对个别“内定”的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让群众无可奈何,不得不“评”或只能按领导意见“评”。二是让提拔任用后的干部接受群众监督,检验党委的决策是否正确。民主渠道、群众路线走的如何,关键是干部到任后,所做的工作能否让群众满意,是否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坚持干部任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有效途径。三是发挥党委的监督作用,让群众的反映公正、可信,防止用人失察。在干部的使用上,既要激发和保护群众参与评议干部的积极性,又要正确对待群众举报、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做到有报必查,件件有着落,又要加强对群众评议的教育和监督工作。我们在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时,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教育、监督群众在去伪存真、准确鉴别是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对乱写信、乱告状的个别人要加强引导,强化党委、纪委的监督作用,使干部任用真正走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达到让基层群众满意的目的。

篇2: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基层第一,官兵至上”的观念是纯洁部队内部关系的成功“法宝”。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也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并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拜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文后,自己感触颇深,树立群众观点的方式是多样的、方法是灵活的,作为党委机关、领导干部如何在选拔使用干部、选人用人上走群众路线,是关心部属、爱护官兵的又一基本形式,是树立群众观点的充分体现。在选人用人上,“用对一个带动一批,用错一个挫伤一片”的事实证明,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用人政策是衡量党委、领导是否真正关心爱护官兵的晴雨表、试金石。如果任人唯亲,埋头苦干、勤奋工作的人得不到重用,而让那些跑官要官、善于钻营的人钻了空子,“代表官兵的根本利益”就会变成空话,就无法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因此,在干部任用上,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的眼光,依靠群众的力量,体现群众的意志,给群众以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从而把那些有能力、政绩突出、德才兼备、军政素质好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一要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基层官兵参与干部选拔使用的积极性。为了使干部的调整、配备符合广大官兵的利益,反映官兵的意愿,党委、领导必须注重教育引导,使基层官兵明确责任,明确权力,真正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运用好、行使好。一是引导官兵平时注重对身边干部德才表现的积累。每名官兵都应树立为别人划档定格、打分量化的尺度意识,以便在选举、推荐时掌握干部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引导官兵正确看待干部的优缺点。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干部的成长过程难免有失误,要引导官兵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每名干部的优缺点,防止推荐中出现偏差。三是引导官兵正确认识推荐选拔的重要性。干部配备使用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如果没有公论,不发扬民主,党委领导主观臆断,推选出的干部就会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拥护,决策也就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必须使官兵认识到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才能获得走民主渠道的实效性。二要广开言路,多渠道、全方位地听取基层官兵意见,防止偏信则暗。群众的呼声不是一、二个人的愿望,也不能按选票多少来论断。为此,在广开民主渠道时,要注重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不能单打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不能仅凭选一次票、划一次挑就算走群众路线了,而要按照个人述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组织谈话等程序让基层群众充分发表意见。二是听取群众意见的渠道不能过于狭窄。一个干部的活动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群众对一个干部的观察也只能是一个或几个侧面,要多听取知情群众的反映,把干部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三是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只注重考核任用前的阶段。为了防止考核前拉选票等不当行为的发生,要注意收集平时群众对干部的意见,要按月或季度定期对每名干部进行考评,防止和克服只搞一次听取群众意见就定乾坤的做法。三要发挥监督作用,使群众公论真正进入党委选人用人的决策之中。一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防止和克服把走民主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当摆设的倾向。在民主测评上,要把符合条件的干部都“推”到群众之中,防止只对个别“内定”的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让群众无可奈何,不得不“评”或只能按领导意见“评”。二是让提拔任用后的干部接受群众监督,检验党委的决策是否正确。民主渠道、群众路线走的如何,关键是干部到任后,所做的工作能否让群众满意,是否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坚持干部任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有效途径。三是发挥党委的监督作用,让群众的反映公正、可信,防止用人失察。在干部的使用上,既要激发和保护群众参与评议干部的积极性,又要正确对待群众举报、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做到有报必查,件件有着落,又要加强对群众评议的教育和监督工作。我们在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时,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教育、监督群众在去伪存真、准确鉴别是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对乱写信、乱告状的个别人要加强引导,强化党委、纪委的监督作用,使干部任用真正走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达到让基层群众满意的目的。

篇3: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密切联系群众,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是先在议会中产生,然后到群众中寻找支持者。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而组织政党,它一开始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离开了群众便无法生存。共产党的这种广泛的群众性,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党处于执政地位,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幸福新生活,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坐江山,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最高目标。这是90年来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党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认真解决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越是有困难,有问题,越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但是,在新形势下,也有一些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淡化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党的领导集体反复强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就是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军,是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但群众不是被动地被代表者,而是政治生活的实际参与者。因此,引导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可以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使人民群众了解党,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党才能合法执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执政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价值取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手中的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去踏踏实实地办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篇4: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关键词:正确群众观

0引言

群众观,就是群众观点、群众意识,说到底是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

1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在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对的群众观。一种是以民为本。一种是视民以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外古今,概莫能外。纵览历代王朝兴衰,凡是统治者“重民”,则是太平盛世;凡是统治者“薄民”,则为短命王朝。苏联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它严重脱离群众,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苏共解散前,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苏联党群关系的首先“解体”,才导致了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这深刻说明了人心向背决定政党、政权兴亡的历史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所持有的群众观一般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是俯视型的群众观。一部分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以官老爷自居,常摆架子、讲气派、分等级,视群众为“刁民”、“愚民”。对待群众是“一瞪二吓三拍桌子”,带有浓重的官僚主义色彩。

第二种是漠视型的群众观。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漠不关心,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接待群众时潦潦草草、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口惠而实不至”:遇到群众反映问题,则是“一推二绕三欺哄”,耐不下心来倾听群众呼声,舍不得力气“啃硬骨头”,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

第三种是仰视型的群众观。恭恭敬敬弯下腰来,奉群众如父母,爱群众如亲友,“以百姓之心为心”,坚持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服务员”,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杈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自己一切工作的切入点都落实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之上。

前两种群众观,都是错误的。带着这样的群众观去开展工作,十有八九是会被人民所唾弃的,亦终将为党纪国法所不容。第三种群众观,才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应当持有的正确的群众观。

2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群众观,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2.1坚持真心爱民,努力践行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就要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心底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有一颗爱民之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心里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在工作中要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服务领导与服务群众相统一,认真服务群众,多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要坚持群众标准,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2坚持诚心亲民,努力做群众贴心人亲近群众,深入群众,当群众的贴心人,这不仅是一个共产党人,必备的革命情怀,更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场。从毛泽东言简意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心声的深情表达: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无一不是这种思想精华的体现。亲民之道。全在于体恤民隐,始终把群众的冷暖、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官要做到“亲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亲切可以升华为大爱,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对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2003年非典肆虐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零距离接近病毒、零距离接近群众,给群众以巨大的鼓舞,同时,他们还经常深入到农村困难群众中,深入到困难多的地方,真正体现了情为民所系。他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就会把他们放在心尖上,新一届领导人已经在民间获得了“亲民书记”、“平民总理”的评价。温家宝总理今年元旦期间到陕西铜川慰问遇难矿工家属时,饱含着热泪说,“我用什么语言也不能表达你们的那种痛苦。”这是一种真实的感情,是赤子情怀的真诚流露。过去,一听到艾滋病这个词,很多人都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有如瘟神避之而不及。而现在,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正在以一种大度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接纳这个群体。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宽容和关爱,温暖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心,也树立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形象。我们倡导亲民作风,应当是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多走动、多交往,在同群众的交往中,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就像原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在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表态讲话时说的那样,像一把雨伞,能为老百姓遮风挡雨;当一头黄牛,能为老百姓耕地种田;做一块石头,能为老百姓铺路搭桥。

对群众没有感情的干部,是不可能成为好干部的。有一个乡,四周是高山,中间是平原,连续几天下大雨,造成山洪爆发,到处是洪水泛滥,把庄稼淹了,房屋倒了,老百姓愁眉苦脸,非常痛心,但是这里的县委书记到这个地方一看,场面非常大,水域非常广,他当时讲了一句话:“啊,多么壮观呀!”老百姓非常痛心,群众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你怎么可以用这种态度,这种声调,对此抱有这样的感慨。结果他很快就被罢免了,像这样的人还能当县委书记吗?从这一件事情就说明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关心老百姓,你不关心他们,你就会受到冷落,你就失去了他们。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2.3坚持一心利民,努力为群众谋福祉“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做好群众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利益。群众看我们的党员干部,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给群众带来了什么。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把群众忘了,群众再小的事情都要当着大事来处理。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扰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实现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从群众最现实、最具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安排好生产生活。

篇5: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教工作

顾传勇 周平赵华

2013-1-10 12:42:29来源:《中国宗教》2011年第6期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处理好宗教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信教群众贯穿于宗教工作始终,团结带领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复杂和多元的变化趋势。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信仰宗教的人数持续增加,信教群众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影响不断增强。因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处理好宗教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信教群众贯穿于宗教工作始终,团结带领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客观认识信教群众的基本变化是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基础

以江苏省为例,作为宗教工作重点省份,现有信教群众400多万,教职人员8000多人。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江苏省信教群体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一是信教人数持续平稳增长。随着江苏省人口总量增加、经济与社会活动范围扩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受宗教文化感染,人们从祈福消灾、积德延寿、求富贵保平安等愿望出发,进入寺观教堂参加活动,进而接受宗教信仰,成为信徒。

二是信教群众公民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他们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团结稳定,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涉及宗教的维权诉求也明显增多,绝大多数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正常表达。三是信教群体结构有新变化。总体上看,江苏省信教群众以农村、妇女、老人和低学历人口为主体,许多属于弱势群体。但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信教

群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人口、白领、高知、商人、企业家等新阶层和中青年、男性信徒人数逐渐增多。据统计,在基督教信徒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6%,男信徒占23%,60岁以下的占40%。

四是信教群众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聚集。由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镇建设进程加快、交通与信息条件改善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者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使原本在农村的一部分信众也随之转入城市。据调查,苏北农村人口由于外出打工,基督教信徒人数减少20%,而城市信徒明显增多,每到周末礼拜日或重大宗教节日,一处场所要增开三四场活动分流,才能满足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基本需求。

五是外省区来江苏省的信教群众增多。目前,因经商、务工、求学来江苏省的信教群众超过20万。其中,来自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在清真寺做主麻的穆斯林群众60%以上来自上述地区,苏、锡、常、宁四市有时达80%。来自浙江、福建、山东等省的,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在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因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仪规和社会管理等差异,与当地老百姓或信教群众发生矛盾纠纷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应根据信教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措施,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更多地关注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好地从源头上化解信教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实现宗教领域长久和谐稳定。“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处理好宗教关系,实现宗教和谐,核心就是要处理好与信教群众的关系,实现与信教群众的和谐。

二、依靠和服务信教群众是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宗教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宗教的利益说到底还是人的利益。在我国,有1亿多群众信仰宗教,作为执政党必须尊重这个群体、关心这个群体,依靠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人民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也是党所依靠的“基本群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同党的关系是“血肉联系”。只有坚持思想上尊重信教群众,感情上贴近信教群众,工作上依靠信教群众,才能团结和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对信教群众在认识上有偏差,与信教群众在情感上有疏离,既不利于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党群、政群关系。

因此,在宗教工作中要树立相信和依靠信教群众的观点,把信教群众满意与否作为宗教工作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密切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加强与信教群众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愿望与声音,通过走村、进堂、入户,与信教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对于认识上的分歧,要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注重摆事实、讲道理,积极引导,求大同,存小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和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的要求,采取具体措施,切实帮助信教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让信教群众真正感到代表他们根本利益、能够带领他们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是党和政府。

要不断加大对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宣传教育,把宗教工作的理论与政策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课程,登上主流媒体版面,转变宗教是宣传“禁区”的认识和做法,让广大群众能通过主流媒体知晓宗教文化,了解宗教工作,掌握宗教政策。这既可以促进信教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有利于党员干部和社会对信教群众的尊重。

三、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是解决宗教问题的前提条件

我们党根据宗教的规律性特征和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广大信教群众参与宗教活动、办学培训、研究出版、财产支配和对外交流等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解决宗教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加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教职、满足信教群众信仰需求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平台,帮助宗教界依法规划建设好宗教活动场所是各级政府贯彻党的宗教

政策的应有之义。要根据各宗教的实际需求,把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场所的基础上,在信教群众较多、现有场所难以容纳、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合理布局,适当增设新场所,切实解决场所设立、用地与建设问题,以满足信教群众对活动场所的基本需要;对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中宗教活动场所拆迁问题,坚持依法拆迁、合理补偿、适当照顾、妥善解决;对需要维修的老旧宗教活动场所,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应当建设成为反映信教群众合理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困难、信教群众支持的爱国爱教的社会组织。要指导团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密切与信教群众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政府要为宗教团体改善办公条件提供支持,解决经费等实际困难,使团体更好地履行职能。

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宗教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当前,要制定和实施好宗教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加强宗教院校建设与管理,支持教职人员在职学习,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考察,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充分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宣传政策、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协助做好信教群众工作。

宗教界的对外友好交往,是我国民间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已在广交朋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有益贡献。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友好交往,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宗教具有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实体属性。2005年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实施,国家宗教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是规范和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依据,也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法律依据。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目的是促进宗教活动规范有序,以利于更好地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要真正树立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管理理念,寓管理于服务

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完善管理。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宗教事务部门要努力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协调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关系,在依法管理中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应加强依法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宗教事务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在县级机构改革后的宗教工作部门执法主体建设,重视发挥各级党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坚持按中央要求,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巩固宗教工作“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乡村两级责任制”,研究解决县级政府宗教工作部门执法主体资格缺位和执法队伍薄弱的问题,在乡(镇)、街道配备民族宗教工作助理,在村(居)、社区设立民族宗教工作协管员,确保宗教工作责任落到实处;要发挥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健全宗教事务协作共管机制。

应以维护宗教领域长久稳定和谐为根本落脚点,建立和完善信教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在处理涉及信教群众集体利益的诉求时,要摸清情况,依法行政,多采取劝导、疏导、引导的工作方法,慎用强制措施,防止矛盾激化。把贯彻执行《宗教事务条例》与贯彻执行其他法律、法规相衔接;严格规范对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宗教财产、涉外活动等涉及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应针对部分信教群众对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少了解的情况,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释疑解惑,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和履行法律义务的自觉性,让广大信教群众理解支持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并成为依法管理的参与者,让信教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

五、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是社会的广泛期待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积极和谐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和谐的一面。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宗教中的积极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宗教中的消极不和谐因素,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社会的广泛期待。

应积极推进宗教文化建设。宗教的文化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弃恶扬善、诚实守信、慈悲济世等道德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观有相同相融之意。我们应鼓励挖掘宗教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因素,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支持佛教开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开展“齐同慈爱、济世利人”、伊斯兰教开展“两世吉庆、团结宽容”、天主教、基督教开展“作光作盐、荣神益人”等宗教文化思想建设,进一步引导宗教界诠释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经典教义,让广大信教群众接受适应时代要求的宗教思想、道德与文化熏陶,热爱生活,融入社会,感恩祖国。

应积极探索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模式。宗教界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直接回馈社会、服务人群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好包括宗教界在内的社会力量在社会服务中的协同参与作用,鼓励支持宗教界为社会多做善行善举;积极探索宗教界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渠道和方式,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既要提供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空间,又要规范管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允许宗教团体通过成立专事公益慈善的社会团体,经过注册登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保护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

注重发挥宗教在社会稳定中的独特作用。借助宗教活动场所平台,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宗教界可以通过为信教群众提供人文关怀、心理服务,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宗教教职人员可以按照本宗教的传统习惯,进行心理疏导、病中探访、终极关怀等活动,以满足信教群众合法、合理、正当的需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

篇6: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一是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全力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中华美德,鼓舞人心,民族士气,使荣辱观深入人心。

二是要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国家兴亡,人才为本,要重点培养人才,优化环境,不拘一格,选育人才,真正使全社会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社会。

篇7: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在这次开展的“三个一切”主题教育中,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三个一切”是我党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表现,同时表达了对做好群众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决心。它是我党长期以来群众工作的积累,也是贴近现实环境的实际要求。要深入领会并认真落实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坚持“三个一切”,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追求,认真做好群众工作,诚心诚意的为人民谋福利。

这次主题教育开展得很及时,也很到位,使我们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的精神,对照自己的行为,改正缺陷,端正思想,改善自己的工作作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在这次活动中,提出了“大讨论,大调研”的学习方式,并进行了“五个一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下基层活动。这次提出的“五个一百”牵涉到群众生活各方面,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举措,是深入贯彻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一次卓有成效的行动。

这次活动使我们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在规划建

设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当然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的是长期存在未曾得到改善的,也有的是随着村居工作的深入开展新产生的。① 我们现在的机关干部下基层的次数较少,和群众直接面对面的少,无形中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不利于干群关系改善。农民在生产中急需的农业技术指导力度不足。② 农户负担依然很重,尤其是红白喜事人情礼金数额日益上升,送孩子读书学费过重。一名普通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要在一万元以上,初中生、高中生的消费也在3~5千元,昂贵的教育开支成为农民的负担。③ 村务公开有时流于形式,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普遍看法是:通过村务公开,增强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地防范了部分村干部假公济私等腐败行为的产生,同时使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识增强。但群众也反映,他们关心的一些内容如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土地使用情况等内容没能真正体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心要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观念。密切联系群众,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做好为群众提供科技支持,提供文化宣传工作,为群众的生产提供便利并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

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林木产业的效益,完善生产链条,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使村务公开管理进一步规范,热点、焦点实实在在,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进一步使村务透明化,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上一篇:高中新学期讲话内容下一篇:励志美文:只要你想,只要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