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2024-07-26

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精选11篇)

篇1: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本文将职业教育理念、完善制度标准以及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出发点,简要分析了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如何深化教学改革这一个问题,以便于能够使得职业教育改革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前言

“十二五”以来,高职院校陆续的为各个行业输送了近5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民生改善的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务院和教育部已经全面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案,由此职业教育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高职院校面临的是“十三五”规划开局这一个问题,将职业教育放置在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之上。与此同时,国家也是在大力的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各个相关的行业致力于在新一轮的发展当中抢占先机。

二、“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理念

“互联网+”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的背景之下,和市场、用户以及产品甚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有机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的过程。

“互联网+”的精髓其实就是将用户体验当做导向的,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思维当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思维。由用户来引起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并辅一速度较快的更新换代,逐步的实现免费服务和增值服务这两个目标,提倡个性化,将用户的需求作为导向。职业教育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这一个核心理念的,将用户的价值作为中心思想,将用户的体验作为核心内容,用产品来塑造品牌,这个理念希望达成的目标就是使得学校能够认真的发挥高职院校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职业院校应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打破传统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学资源得以高效配置。

三、人才培养系统化,逐步完善制度标准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内涵建设的核心其实就是在于人才培养,准确的定位出来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教学等内涵层面上的要素进行建设和提升,从而能够使得学校规模和质量实现协调发展这一个目标。高职院校使用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要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从而就能够使得高职院校中的毕业生和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的适应性比较强。

“互联网+”重视的是跨界融合,国家是将互联网和各个行业深度融合当做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与新功能的过程中的重要策略的,关键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使得每一个行业和互联网进行相互融合的切实可行的点。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之下是需要为社会提供互联网思维型人才的,所以就需要对各个行业和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模式进行全面的研究,并需要对各个行业在创新、变革以及融合的过程中的实际发展状况形成明确的了解。

第一,将行业现状和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岗位职责等为依据,及时且系统的编制出来和“互联网+”思维提出的要求相适应的人才规格、培养标准,将使得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应用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作为目标的基础上,对以往施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综合性的改革。

第二,在对自身优势以及定位有着明确且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在和市场、产业以及职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来设置专业,着重的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进行建设,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服务产业是需要向着高端化、低碳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

四、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现阶段我国所处的时期是工业社会向着信息化社会过渡的时期,我们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见证者。这个时期中涌现出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成为了这次教育革命的最新发展趋势和重要推动性力量。微课是花费时间较少的在线教学视频,能够使得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得到满足的,在对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来将知识内容展现出来,演变为了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慕课就是大规模的在线开放式课程的简称,其本身具有开放性、大规模性以及交互性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价值取向是将学生学习作为根本的,对传统职业教育经常使用到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的背景环境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完成对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作业、测试题或者实验,这样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职业教育是需要主动的适应“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诸多的挑战,才能够将教育价值展现出来;高职院校需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进程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教学改革来推动内涵建设,以便于能够取得竞争优势,才能够更好的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性作用。希望职业教育能够妥善的使用互联网思维,善于把握互联网时代中涌现出来的展现机会,以期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

篇2: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性工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不但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还对人们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十分有利,可以提高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一体化

(一)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

通常教育资源的组成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软性教育资源,其中包含了师资力量、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等;另外一个是硬性物質资源,其中主要有图书、教学设备和校舍等。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一体化,要软硬兼施。

对于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软性资源共享,主要措施是积极建立城乡职业院校师生的交流互动制度,开展城乡职业教育教师的流动化教育。城乡职业教师在城乡不同教育岗位上流动,不但可以提高农村的职业教育质量,还能实现职业教师快速全面成长。实现职教信息技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城乡职业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城乡职校招生、就业、技能培养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并且城乡教师还要共享硬性资源,城市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远胜于农村,针对硬件条件分布不均衡的状况,要切实开展城市扶持农村的职业教育硬件资源互动,共享教学实践基地、教学设施,充分利用城市职校的硬件资源。

(二)优化和调整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增加对农村及地区的职业教育基础设置投入

职业教育人才通常会被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吸引。建议政府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还要侧重性地给予农村职业院校一定的优惠,增加对农村职教资金的投入,建设全域性的城乡职教一体化。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重视城乡平衡的维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并非是同质化和等化城乡职业教育,其重点强调的是城乡职业院校在自身的基础上和特点上实现同等水平的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各地经济文化背景及学生差异,对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职业教育

(一)构建一体化城乡职教管理制度

城乡职教的一体化要从管理制度入手,建设城乡职教一体化管理制度。现在我国职教管理制度核心为县,具有范围小和无法实行高层次统筹等不足,此外和城乡职教目标差距较大。众所周知,县级政府、财政和资源有限,管理权限及能力也是有限的.。城乡差距较大不能获得根本上的缓解,教育更是如此。为此要从政府管理体制内找出突破点,将统筹主体管理级别进行提升,实现对城乡职教一体化统筹范围的扩大,提升教育城乡统筹主体至市级管理,城市范围的市政府统一管理职教范围内的人、财、物,并且直接担负城乡职教投入和师资建设的责任等,这样将会增加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契合度,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二)城乡职教投入一体化

教育投入及发展存在直接联系,城乡职教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偏向城市,城市职业教育的资源占有量较大。对此要重点落实对农村职教的补偿政策。(1)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职教的弱势局面,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拨款额度,实现城乡教育经费的一致统一,并且加大对农村贫困职教学生的财政补助,扶持贫困学生学业、建立贫困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2)建立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基金的分摊制度。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扩展教育经费来源,建立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教育财政制度。(3)健全政府转移支付的职教财政制度,确保该制度的充分透明和规范。实现对职业院校财务公开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保证对教育财政经费的充分利用。

篇3: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1 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在最近几年里,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学生的教学改变带来了益处, 通过相应的总结提出了合理的培养形式。这样就需要相关学生依据获取、养成等方式对自身的职业意识进行了培养, 因此学生们专业技能的培养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能建立恰当的“机械生产教学工厂”, 应当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推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顺利的完成“职业认知”阶段的学习目的, 而该阶段是当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模式改变迫切探讨的话题。

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导向之下, 以前的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只是将很多个工种技能的学习模块分开, 然后各自为政, 主要是通过各个工种的教师分别进行讲授, 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病:1教师并不是非常了解学生技能方面的基础情况, 进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没有很充足的了解和熟悉, 导致学生“饥饱不均”, 从一定的程度上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2因为对于必要的针对性的综合技能训练的缺失, 毕业生通常都很难适应较为复杂且多变的工矿企业的生产任务。3每一个工种的模块的学习均是由此工种的教师自行进行选择技能训练的用料, 训练之后的材料均是以废料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根本不能给学生较高的成就感。

2 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对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可以依据生产实践对实训项目进行相应的设计, 要求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较为真实的任务。当学生在实训时, 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就以减速器轴作为主要论述对象, 对实训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

2.1 实训项目整体性设计

主要是以综合技能的培养作为目标, 综合的对各个单项的技能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考虑, 力求可以通过一个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以及实施, 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对各种不同的技能进行掌握。教师需要将这个项目的一级、二级的子项目和予以相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的目标等进行整体教学的设计, 进而完成“实训项目的整体设计表”, 作为教师对学生实施这个实训项目的教学设计的方案。

2.2 实训教学过程

在该实训项目中, 高等职业院校利用“仿”和“制”这两个任务的完成, 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其中实训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

(1) 第一步:教师应当先对实训的项目做好详细的介绍并分组。对于项目介绍是教师的任务, 将项目的具体内容、目的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应当对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步骤进行讲解, 接着要求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在应当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信息, 并参考相应的手册加以复习。依据4~5个人构成一个小组, 将所有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并且每一小组都选出一名组长, 组长的责任是负责该小组的工作。组长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 在完成一定的任务时就可以换另一个人担任组长, 从而促使每一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

(2) 第二步: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就每一个一级的子项目而言, 教师首先需要对该项目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让学生们对该项目必须的概念、原理、计算和分析等方法进行充分的熟悉和掌握。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示和示范, 让学生们知道完成该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操作的方法以及步骤, 并了解安全操作项目的注意事项。对学生们进行实训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实训之后的清理工作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 让学生们从一开始进行实训就养成遵守职业规则的优良的习惯。

(3) 第三步:不同小组的学生开展讨论和分工。当学生们开展操作的前期阶段, 作为组长有责任对本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研究, 熟练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接着组长在依据实训的具体任务内容对本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安排, 感受到实际安排工人的过程, 从而促使担任组长的人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

(4) 第四步:学生进行操作和自评。学生组长应该带领着本小组的学生们在指定的工作台位进行实际的实训操作, 并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工作任务完成好。在实训的操作过程之中, 要求学生们之间应该互相的讨论、互相的配合, 共同完成该项工作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 组长应该组织小组的学生们进行自我的评价, 并给小组之中的每一个成员评定实训的成绩, 作为该学生完成该子项目的成绩中的一个。

(5) 第五步:教师应该巡回的指导和评价。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之中, 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巡回指导。通过对学生的巡回观察, 了解学生基本的操作情况, 指导学生们纠正自己不当的操作以及不良的习惯, 解答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应该看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掌握的程度是否到位, 进而方便改进自己的实践教学, 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

(6) 第六步:实训小结和鼓励。实训小结可以理解为是当指定的项目工作任务完成以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其目的是对学生在本次项目中所完成的任务质量以及相应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学生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小组,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实训的热情。

3 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 可以得知:基于生产中的机械专业实训形式的教学改革有着显著的效果, 然而由于实践和探索的时间不长, 这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某些项目的设计还不能做到和实际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实践中会一一解决, 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迪, 楚志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气探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 2016 (8) .

[2]席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 2015 (18) :222-224.

篇4: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关键词:就业与创业 能力与意识 开发与培养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政府开始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法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在2013年8月19日公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了现阶段大学的教学重点。当今,各类高校积极开设创业教育,组建大学生的创业园和创业基地。做为高职这一层面的学院是否也应该参照这一要求培养人才?做为高职院,在专业技术教育方面如何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创业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二、高职学生现阶段的创业与就业探析

“创业”存在于各种社会生活活动圈,而创业的前提是个体人需要有“创新与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可以在生活中产生,也可以通过教育传授。人的创业意识不是天生就具有,而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熏陶产生。通过自然产生的创业意识,受制于环境,许多有能力的人由于缺少创业精神而自生自灭,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但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开发利用这一资源。

高职学生就业主要针对社会单位部门中的技术与管理一、二线工作岗位。这群学生由于社会地位与就业环境的原因,使得他们更加想要通过奋斗来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创业就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云梯。高职学生一但拥有“创新与创业”意识与能力,会比本科生更加努力,创造和珍惜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创业是需要承担风险的,但危机就是机遇,高职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施展自己的抱负。

调查发现,全国的创业成功人士,一般学历的占90%。高文凭与高贵的社会地位与创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人们掌握了创业的相关知识能力后,决定创业意愿与行动的是意识、勇气和毅力。通过分析社会中各种人群的创业能力与对待创业的态度,我们有理由认为高职生比本科生更具有创业的动力与成功几率。

如今,高职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不如人意。本科大学扩招导致其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大量本科生不得不来争夺本属于高职生的岗位,高职生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就业空间也遭遇压缩。为了解决高职生将要出现的就业与发展危机,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迎难而上,提升高职学生知识整体水平,拓展就业与发展范围。

三、建立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高职院学生创业意识教育需要政府、社会给学院的创业教育环境提供优化政策和条件,需要学院开放思想,大力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创造一个适应高职创业教育及学生创业的环境。

政府与社会各界应支持和帮助高职学生创业,帮助高职院成立创业孵化基地。政府首先应对职院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社会各界也都应给予学院及学生一定的帮助,如成立高职学生创业基金,提高他们自主创业信心,降低他们创业的风险、成本与门槛。

高職院首先应该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创业的能力,即创造创新能力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学院及教师必须要因地制宜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保护学生的创业萌芽,在孵化基地内采用各种奖励措施与竞赛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再次,学院及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去寻找政府及社会对孵化基地和创业学生的支持与优惠。

四、开展高职创业开发与培养教育

高职学生创业开发与培养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思维与心态、高度重视发散思维的教育及训练、高度重视案例教育、高度重视起点低的创业项目、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创业的关键在于良好的信念,高职院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与信心。高职院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创业活动,让他们通过创业活动培养健全的创业意识与能力。

发散思维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发散思维具备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高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发散思维的教育和训练。

高度重视案例教育、高度重视起点低的创业项目。对于高职学生,其知识面当然比不上本科及以上学生,但通过实例学习,可以降低创业教育的难度,学习到真实的创业知识。而创业教学中重视起点低的创业项目,可以为高职学生指明一条创业发展的前途,减少学生对于创业的思想压力,提振学生创业的信心。

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学生创业信息管理、技术咨询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创业机构管理、创业成果管理、创业档案管理、创业研究及管理等等。

五、总结

高职创业教育应有适合自己的一套教育模式,与本科以上院校的创业教育相比肯定有所不同。为了高职生在就业危机中不被淘汰,也为了高职生有一个理想前途与辉煌事业,高职院应该对学生传授专业技术创业思想,并且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中心点的就业区域,为学生就业提供起点。高职院开展创业教育,是学院在危机中求得发展的一个最好机会,高职院应该努力创造这个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2013.8.19.

篇5: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浅析高职院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和学校恶性心理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无论是社会、教育机构还是学生个人都对心理素质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1].本文阐述了高职院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结合高职院的特点,加强心理社团干部的.心理知识系统化学习以及社团管理能力的培养,做好社团干部的梯队建设,保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年,卷(期):30(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院 心理社团 心理健康教育

篇6: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论文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就业导向; 发展 思路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企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普通的技工办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招生难、生源差、投资少、效益低、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高职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和挑战。

(1)就业形势严峻。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生源竞争激烈,扰乱正常办学秩序。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招生政策和原则早已形同虚设,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正常办学秩序。

(3)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偏离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造成了办学难的被动局面。

(4)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没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多开设硬件投入很少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扭转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对不符合市场、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专业要予以撤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 规律 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 现代 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充分适应地域、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3 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促进高等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思路是:

(1)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

订单式教育一方面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 企业 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把这些企业确定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技能的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办学”“双元合作”,促使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而可靠的人才供需“桥梁”。

(2)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早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没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下称《意见》)中。《意见》的第一条对于师资状况有一项规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非教师职称系列的或‘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至此,“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逐步 发展 起来,但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均、分布不匀的问题,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职业教育学术化、培训基地学校化倾向明显。对此,应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为教师群体的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兼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双证书”制度是为在新的形势下,使学生形成 科学 的知识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性开发机制,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学籍管理为重点,开展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式教育既定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比较完备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学校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5)积极试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进行两年制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

篇7: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行政话语的超限化,管理运行的稳态化,教师管理的禁锢化,薪酬管理的地量化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称性生态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的改革创新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生态化管理

作者简介:李柱粱(1961-),男,安徽太湖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YA880018,项目主持人:张健。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01-0017-03

管理,即管辖和治理。萧宗六认为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生态环境,是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是由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运行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制约管理成效的管理生态系统。考察当前高职教育的管理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行政话语的超限化。在行政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被权威化、扩大化.所谓超限,即超过行政管理的边界和权限,肆意泛化。如对学术管理的僭越,以权力话语取代学术话语.干预和行使学术管理的职权,“教授”与“处长”的话语杖不可等而视之。由于对行政权力超限缺少规控,当官者往往能拿到更多的资源.包括学科建设资金、研究经费、职务晋级、成果评定、教学收入分配等。更有甚者以权力与政府官员交易,以权力掠夺他人学术成果者也大有人在。由于行政权力无处不在,使得许多具体管理也完全纳入了行政权力掌控的范畴,这也为行政权力的扩张、膨胀提供了机会,为违反教育规律的行政操弄打开了方便之门。行政权力超限运作的“价值示范”,使人们对行政权威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强化了“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诱使一些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想跻身行政管理岗位,去竞聘系主任、所长、校长等行政职务。这样导向和管理的生态环境没有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积极作为、踏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功立业上.反而误导人们去经营与领导的关系,为谋取一官半职努力。这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求真务实、共谋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升质量、争先进位的办学追求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管理运行的稳态化。稳态化管理所追求的四平八稳、平衡安定的管理生态,当然不能说不对。我们这里所说的稳态化管理,是指那种一味求稳怕乱的僵死化管理。首先,稳态化管理者所追求的管理目标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发展.而是总担心出问题、添乱子、惹麻烦,因而在管理上一味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维持现状,就阿弥陀佛。其次,处顺安常,不思进取。没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不敢引入竞争,大胆改革,生怕引起冲击,形成动荡,难以收拾。第三,面对不容错失的发展机遇,瞻前顾后,权衡掂量,决策优柔寡断,担心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往往坐失良机。稳态化管理最大的弊端在于,稳而不活,僵而不变.使整个体系的运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发展停滞,管理低效,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和后劲.这与生态化管理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悖的。

(三)教师管理禁锢化。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骨骼”和核心资源。因而教师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头戏”.但就目前来看,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还存在着违背生态化管理的一些误区。表现为:1.“监禁式”管理。即以各种方式对教师加以管束,如“坐班制”,要求教师有事没事都要耗在学校,待在办公室里;还有“签到制”,要求教师既要“签到”,还要“签退”。2.“罚款式”管理。在有的学校里,教师稍有“违规”.就要记到帐上,扣减考核分、满勤奖等,实施经济制裁。其依据是“人性本恶”,“不罚不老实”,“不罚不自觉”。禁锢化教师管理,一是导致教师情绪抵触化。虽然教师对禁铜化管理制度不得不执行,但只是被动地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主动执行,自觉维护。二是做事效率低效化。“坐班”的公共环境毕竟是开放的空间,人来人往,嘈杂纷扰,不适合教师完成备课、科研等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只好等到下班回家再做。三是时间利用浪费化。有的教师上班路途较远.为了“坐班”,时间都耗在了路上,另外,即便没有课时.许多事情没法做,也只能呆在办公室无聊地打发时间。

(四)薪酬管理地量化。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拨款少.生源数量少,加上基建、设备购置、正常运转到处都需要花钱,资金压力非常大。因而不敢“乱”花钱.包括教职工的薪酬发放也抠得很紧,控制得很死。只发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部分,少有津贴、奖金入帐。还美其名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下岗工人强多了。他们往往以发展需要压低薪酬,以“锅”、“碗”理论为说辞,以讲奉献、讲创业、要求职工注重长远利益,总之,学校的利益应最大化,职工的利益可最小化。这种牺牲职工利益的薪酬管理逻辑是“文革”左倾理论的俗套,在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早就应该被扬弃。再说,指望从职工的钱袋里抠出可怜的散碎银子盖楼、买设备,那是杯水车薪的营生,是穷途末路的表现,绝不是大家的手笔,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优秀的领导是绝不会这样以“钱”为本.而无视职工的根本利益的。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教育生态化管理的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所谓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的视野和理念,去协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最优化地处理管理过程中问题的目标和策略。教育生态化管理是以学校为生态单元.依据生态学原理,对学校实施生态化管辖和治理的一种管理样态。这里仅就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种管理样态。

(一)对称性生态管理。所谓对称性生态管理,是说学校的管理要权力分层、职能分解、功能分类,要各司其职,定位清楚,所做的工作要与自己的管理职责、职能相对称、对应。要管住行政权力越位这只“有形的手”,院级领导所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是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协调能力,他们的职责在于确定一个团队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实施正确的精神引领,保证“做正确的事”,从事务性管理逐步走向战略性管理,从局部性、适应性管理走向整体性、前瞻性管理。优秀领导的特征在于,富有远见,志存高远,他真诚地欣赏他人的同时,乐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给他人的发展留有空间。他从不矫情伪饰、装腔作势、专权恣肆.不随意插手和“庖代”一些具体琐屑的工作,以免影响部属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而使他们无所适从。他谦和平易、作风民主、富有亲和力。他能够应对各种压力.善于追新求变,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构建“双赢”局面的能力。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是“正确地做事”,它强调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要按照领导部署和部门职责,提高工作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出色地完成管理的本职工作。对称性生态管理的意义在于:1.调动群体的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能干事”的工作局面。2.保持良好的管理秩序,使系统的运行有序、高效。3.放手、分权、信任的管理导向,有利于管理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意识,不依赖、不扯皮,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竞争性生态管理。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时代转换、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计划经济的垄断教育转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教育。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本质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管理模式要积极顺应和跟进这种变化,实施竞争性生恋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是以竞争为手段,调动和激活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高昂的精神、充沛的激情投入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造和创设一种竞争的机制和环境。如教师评优机制,学生选课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这些机制有利于打破稳态化管理“稳而不活,僵而不变”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人的素质和管理质量,促成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并发挥最佳效应。使学院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真正成为教育竞争的优胜者。

竞争性生态管理的巨大作用,在于它能使每一位参与竞争的主体产生压力,强化动力,激发潜力,形成活力。它能带给人一种惶悚、警醒的内在压力,使人破除惰性积习,改变疲沓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竞争能强化动力。优胜劣汰的现实,不进则退的法则.逼迫你不敢懈怠,始终处于“充电”状态,如拧紧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奔赴新的前程;竞争能激发潜句,竞争是能力的PK,智慧的较量,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残酷:非倾尽心智、激活潜能不能制胜:竞争能形成活力。压力的逼迫,动力的驱使,潜力的释放,使得竞争往往成为活力的源泉,它能点燃人的工作激情,振奋人的精神风貌,升华人的忘我境界.使工作始终在快节奏中高效运转。

(三)人本化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即以人为本位.把人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考虑各种管理问题.显示出一种人性化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这种管理的.操作要领是.1.倡导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把管理者的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它拒绝强制粗暴,远离独断霸蛮,反对居高临下,不主张用刚性管理的强制办法压服,而是主张通过教育、协调、激励等柔性方式,启发人的认同、接受,并自觉地加以执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管理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内功修炼,努力做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2.把握柔性管理的技巧方式。一要善于说服。说服,是“有目的性地支配他人的力量”.是柔性管理最常用的一种“常规武器”,说服是不露痕迹的心灵交融,是没有距离的平等沟通,是熨贴舒心的思想浸没,是心心相印的精神往复。二要投入真情。人不仅是理性的载体,也是情感的产物。人本身就是父母情感对撞、精血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是人性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特质。柔性管理倘能从这里切入,平等沟通,坦诚交流,真情投入,往往事半功倍。三要喻理计利。喻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计利,就是站在被管理者的立场,设身处地的替他考虑、着想,晓以利害。计利说服的关键在于.要使对方感到并认同你所希望和要求他做的,也是他自身的利益所在。这样,无须多费唇舌也许只消一句话,就可以打动对方的心坎,一拍即合,一语见效。柔性管理的技巧还有知彼、诚信、理解、尊重、宽容等。3.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教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特征的职业,他们的劳动时间具有“全天候”性,很难用上下班来严格界定,因而其学习、备课、科研等都要求时间和空间上的非限制性。这样才有利于他们高效率的创造性工作。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因而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管理.绝对不宜采用“坐班制”等禁锢化的管理模式.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管理的空间和时间,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成长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激励性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是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方式,肯定教职工为学院发展的贡献和付出,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鼓劲激励的生态管理方式。1.用好薪酬“杠杆”。薪酬是衡量人的工作付出所支付的一种酬劳.它是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货币回报。尽管高职教育总体投入不足,运作艰窘,但也不能成为我们压低本来就处于高等教育低位水平的职工薪酬的理由。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动力。因而决不能压低和牺牲职工的工资待遇来谋发展,恰恰相反,还要随着学院的发展水涨船高。拉布吕耶乐说:“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学校的规模扩大,收入增多,而职工的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他们就会感到学院的发展与己无关,就会变得冷漠、疏离,甚至混事。这好有一比,如果说学院的发展是地基.职工收入就是建立其上的房子。房子固然离不开地基,但也不能光打地基,不盖房子,毕竟给人遮风避雨的不是地基,而是房子。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薪酬激励不是“撒胡椒面”,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所抹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差别,对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要有一种补偿机制、倾斜措施。真正实现优劳优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重视精神“能源”。激励性生态管理还要重视精神“能源”的开发。精神激励的方式很多。如评优奖先、理解重用、先机培训、表扬肯定、关心尊重等,用好这些激励手段,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与物质激励形成互补,就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激励人们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工作。

总之,生态化的高职院校管理,必须坚持以职能为取向,以竞争为核心,以人为本位,以激励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生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化的科学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6.

篇8: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1 技能菜单教学模式的内涵

技能菜单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由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 针对不同生源特征而制定的一系列技能培养方案, 通过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等方式, 对高职生进行多样化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主导、学生被动接收的弊端, 而是将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人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敏感度等进行综合后, 在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上齐抓并进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2 技能菜单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学习目标清晰明确

职业教育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教育, 它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指导。技能菜单就是将目标化整为零, 清晰而明确地展示在老师和学生的面前, 教师需要围绕着这些目标去组织教学, 学生也可以从学习之初就明确知道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和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师生一起努力, 达到企业所需要什么样的职业人才, 教学就可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技能菜单是基于工作性质和岗位需要开发出来的教学模式, 因此, 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在实施的过程中考察落实的情况, 从而督促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2 教学手段有的放矢

职业教育非常强调实践操作, 这是因为一项技能的掌握就是需要反复地操练。技能的获得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复杂的技能需要一系列简单技能的学习为基础, 这个顺序是不能打破的, 也就是说所有的技能都是由易到难, 先是模仿, 然后独立操作, 再把技能平行或纵向迁移到其他地方。这种层层深入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不断地外界刺激下依靠个人的认知能力完成内部加工过程。技能菜单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校企合作, 这就使得学习者有机会也有条件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进行操练。目前, 很多学校都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去工厂进行生产训练, 这样的教学手段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

2.3 教学评价真实全面客观

技能菜单作为一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有比较科学和完整的体系的。也就是说, 培养和考核都应该在一个体系当中, 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这样的评价是需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技能培养的成熟度和教育教学的保障都纳入到其中。评价方式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评互评结合在一起, 这样会得到更加全面也比较有建设性的评价, 会帮助企业和学校共同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 使培养的效果更加突出。

2.4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社会上对于高职学生带有一定的偏见, 高职学生本身也觉得和综合大学的学生相比低三分。其实, 在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的学生无论从受教育程度还是从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说, 都不比综合大学差多少。我们并不是要把这套价值观直接输送到我国的国情之下, 但是,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 高职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的确是学习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对于高考后选择高职院校就读, 不应该看作是一种失败的表现, 其中有着综合性的因素, 比如高考的机制, 个人能力的差异性等等, 这些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数据测量出来。技能菜单强调了实践性, 学生的学习表现不必只拘泥于教材所规范的狭小空间, 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施展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比如运动素质、艺术素质、创造思维和交往能力等等, 也就是说, 在普通高等教育所不侧重的方面进行发挥, 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会使得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远胜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 从而增强信心。

3 技能菜单的具体实施

3.1 校企合作持续深入的开展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可以取代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中, 学校要始终秉承的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在技能训练的设定、技能实施的过程、技能达标的考核中, 始终坚持与企业合作确定, 再进一步体现在技能菜单上。技能菜单不能是哗众取宠、随行就市的产物, 它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因此, 学校要紧紧贴合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因地制宜地、实事求是地建立技能菜单。教师和学生共同到企业去参与实训, 教师没有先进的意识和过硬的本领, 是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好训练指导的。教师本领的增长离不开企业, 学生技能的掌握更不是纸上谈兵, 在吸纳了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的参与后, 校企合作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 这就为持续深入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不会让技能菜单流于表面, 走马观花。

3.2 以“技能菜单”为媒介推进教学改革

学校的教学改革在技能菜单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也就是说教学的改革压力很早就来到了学校和教师中间。直到技能菜单的出现, 校企合作的改革模式正式成形。校企合作需要三方面的保障, 一是师资力量的保障, 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一线生产经验的双师型人才才有承担实训教学的资格, 有些学校在这方面达不到要求, 因此, 只能是一边着手对本校教师的培养, 一边聘请校外的专家来校教学;二是教材的保障,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技能菜单不同于其他教学, 和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 需要重新架构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知识的更新频率, 使知识、教材和教学互相适应;三是硬件保障, 学校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 保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 允许学生除了教学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来到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可以说, 技能菜单是带有硬性规定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一切因素在这套模式下都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改革。

3.3 看重社会的监督力量对于技能菜单实施的作用

教育教学的成果从狭义上来说是进入到企业的岗位进行检验, 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说, 是需要社会的检验。因此, 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社会所能发生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那么, 社会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监督与管理。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监督是要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职责是否如实正常地在履行;监督相关部门是否给予教育教学以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支持;监督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否合法合规;监督教育教学是否能够持续顺利地进行改革。这些都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请社会专家来进行监督, 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反馈意见, 组织技能竞赛扩大社会监督的效果和影响。

4 结语

技能菜单是针对当前高职院生源多样化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 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评价手段更加完善,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技能菜单的实施将会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高职院教育教学改革, 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深刻的意义。

摘要:在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 对高职学生技能培养提出多样性的要求。技能菜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生源特点,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而进行的高职院教育教学改革。现详细介绍了技能菜单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以及实施路径, 拟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菜单,校企合作,职业素质,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建磐.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马良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4.

[5]宋明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5.

篇9: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中图分类号:G71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的根本任务。从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保障高职生的茁壮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生的心里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在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你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高职生同属于大学生的范畴,但他们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有许多不同之处,表现出的心理行为也有所不同。

1、生源复杂,质量偏低。有的是高考升入的,有的是中職对口升入的,还有从初中直升五年制高职的。他们的年龄,文化基础,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区别。

2、高职生普遍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少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就是学一门技术,没必要学理论知识;有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听别人或家长的,根本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还有的家长只要求学校把他们管好不出事学多少东西无所谓。

3、高职生的自卑心理较强。参加高考的学生由于成绩原因,没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学校,认为前途渺茫,对什么都缺乏信心,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60分万岁,上课迟到早退,睡觉或看小说,发短信,听音乐,作业抄袭,考试舞弊。

4、自控力不强。有些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整天沉迷于上网,玩游戏。

5、有些学生有独生子女习气,出现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度问题。

6、高职生有许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压力。

7、高职生正值青春年少,有些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这些问题的成因有学生本人、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原因,但作为学校,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相当大的重视,要花大力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脱消极心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和责任感。要不然他们将很难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也将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事业。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近几年由于扩招,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失调,学校日常工作疲于应付,学校只要教室有老师,学生不闹事,校园平安就够了,没有精力来管质量,更没精力管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学校几千人配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辅导员又要管几百人,不可能深入心理健康的教育,虽说每个班配有一名班主任,但大多是兼职,他(她)们也有很繁重的教学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课任教师则认为自己的任务主要是教学,关心的是学生的专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所教范围。

学生方面:有些学生遇有心理问题时不知怎样去寻求帮助,还有些怕去找心理咨询师,怕同学会讥笑心理有毛病,出现问题不愿找朋友、找老师谈,积压在心理,最终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心理健康教育举措

针对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树立全员参与的大观念。

学校各部门要相互配合,造成整体作战的氛围,改变过去思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学校的整体管理方案,校园的报刊、学刊、网络,校园环境布置,学校的教职工大会都应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只有良好的大环境,全体教师才会自觉地去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和学生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学生的工作。

以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师应每周举行一次心理讲座,每周应有学生接待日,应对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及班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班主任辅导员应尽量深入学生生活,把学生当做朋友,及时解决班级学生遇到的难题。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有健康向上有意义的活动,如各种球赛,歌唱比赛,辩论赛,班级晚会,专业与就业论辩会,各系部大型联谊表彰活动,丰富同学们的生活,锻炼了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好的作用。

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学科教育影响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教授未来生存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解答生活的疑问与困惑。中国自古就把教师“传道”放在首位。

课任教师每周都与学生在课堂接触,有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天然时空优势,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学识及独具的人格魅力按照教育目标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还要像朋友知己一样与学生交往,增进师生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冷静地面对现实;培养浓厚的职业兴趣,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提升人际吸引力与合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实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能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篇10:高职院英语分层教学的尝试

高职院英语分层教学的尝试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高职院以培养大批具有全面专业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英语作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性工具是未来劳动者们的高职院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语言.可是,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的英语教学令人担忧.该文在对高职院的生源现状和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高职院现行的英语教学、实行分层教学的观点,然后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具体阐述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改善目前高职院英语的教与学的效果.

作 者:向晓岚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628017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院 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分层教学

篇1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关键词]房地产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对高职教育提出要求: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等。

一、加强高职房地产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的意义

遵循意见要求,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房地产专业人才,现开展对高职房地产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有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质量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待业率逐年升高,就业和失业问题突显社会对创业型、创新性人才的强烈需求,人们的创业意识增强,社会迫切需要依靠创业来拉动就业。高职教育有责任和义务担当重任,培养创业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尽管目前高职房地产专业就业率都较高,但不少学生对就业情况满意度还不高,例如,进入二手房经纪一线与物业服务一线,这些对专业学历基本没有要求的岗位,不少房地产专业学生在刚入职初期对其价值认识都有问题,家长与社会人士也有偏见,造成了目前房地产专业就业率高、流动性大,而用人单位有看法的不利局面。

(二)为房地产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需人才

房地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长时间来在开发投资高增长、房地产商品畅销货抢手的氛围中,房地产产品与房地产经营服务创新能力不足。面对经济新常态,房地产去库存“鸭梨山大”的背景下,房地产供给侧改革、消费侧创新,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房地产产品设计创新、服务创新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房地产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教学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新创业能力没有作为能力培养对象

在传统的高职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培养目标瞄准的主要是房地产行业中现有的置业顾问、房地产估价员、房地产经纪人等岗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也更多是对现有就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行业的发展、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及大学生该有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资源紧张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分离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新变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高潮的到来,不少高职院开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但创新创业教学存在“课时较少,教师不足”等问题。如湖南某高职院,才开始尝试进行创新创业内容教学,但一直在都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讲授。而就业指导课程总课时仅有18小节,教学团队教师也全为兼课教师。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要求房地产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让房地产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教学内容也没有与房地产专业衔接,甚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设计也没有与房地产专业结合起来;创新创业教育大多还存在创业的基础理论讲授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还没有开展,或没有有效开展。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一)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房地产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职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打破了传统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规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岗位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开展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房地产领域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与创业型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

构建高职房地产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题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从单一的一门课程(或专场培训)调整为贯穿在整个高职校园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将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采用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培养,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还有可能通过融合、冲撞到质变,从而激发师生的创新潜力。如,在房地产经纪中,结合住房养老政策试点,让学生了解行业新动态,引导学生从这一方面开始思考创业设计,甚至进一步开发其他相关服务产品。

(三)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对象

探索适合高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方法。围绕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实战等主题,制定出了创业能力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组织创新大赛(如新户型开发、新产品组合),创业大赛等活动,开展丰富的赛教结合的教学活动,增加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将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成绩纳入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邀请行业成功

人士开展创新创业讲座从目前房地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最新动态,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一线兼职和实践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重点关注有房地产产品策划工作经历,有房地产方面创业经历的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让他们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实践指导;定期开展行业新动态讲座,将行业中最新创新创业案例生动展现;邀请房地产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五)发挥创新创业大赛与校园创业孵化工作室平台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要教学资源,需要教学与实践平台,需要重视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经常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增加校际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利用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校园创业、毕业生创业,学校建立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支持、全员参与;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学、毕业设计、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技能的培养,使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房地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模式,以提高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建伟,曹然彬,包玉花.“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技术,(9):62.

[2]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房地产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上一篇:苏幕遮碧云天翻译下一篇:科学小论文范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