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计思路

2024-06-21

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计思路(精选9篇)

篇1: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计思路

阿里巴巴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整体设计大纲:

二、培训对象对课程的期望

通过对课程的受众群进行需求的分析,而后依据客户对课程的期望,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架构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1、公司最高管理者对课程的期望(即公司老板)

1.1希望通过上《阿里巴巴模式》的课程了解阿里巴巴是如果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开拓的全新的商业模式,从免费到走向盈利的商业模式。从单一的产品建平台的模式,再到围绕着消费者、供应商和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式的商业模式。

1.2 希望了解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再学习如何设计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

1.3通过阿里巴巴高管成员的亲临授课,学习如果打造优秀的销售团队和管理团队领导能力的培养之术。

2、公司中层管理干部对课程的期望

2.1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阿里巴巴公司对人才的招用育留之道,并能够从中学习和借鉴到用人育人的理念。

2.2通过阿里巴巴高管团的实践经验分享,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员工激励,并学会如何设计一套能够让员工不断自我超越的绩效考核体系。

2.3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阿里巴巴公司优秀的管理上的应用工具。

三、课程内容架构思路

如果“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置为三天三夜的课程,那么具体的课程架构将分为四大块。

3.1 第一天课程: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内容,主要围绕着阿里巴巴公司所有的产品服务,进行整体介绍和具体的分析各种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产品盈利模式的设计思路。商业模式主要分析,B2B、B2C、C2C、购物搜索(一淘)、云计算(阿里云)等产品盈利模式的设计。

3.2第二天课程;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主要围绕着阿里巴巴公司的用人价值观,支撑高速成长过程中的营销团队的打造和管理团队梯队的建立,以及优秀团队是如何训练、培养出来的。

3.3第三天上午课程:文化模式

通过了解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让学员能够了解到阿里巴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公司文化,以及为什么要树立公司所导向的企业价值观。

3.4第三天下午课程:阿里巴巴参观,或阿里巴巴典范企业参观

参观阿里巴巴的同时,也可以参观通过阿里巴巴而成功的标杆企业。在参观完毕后进行学员的分享。由到时进行分享和总结,推导出一个观点,未来的企业发展都离不开电子商务这个平台。最后进行第二阶课程的推广。

由于营销知识和基层销售经验的匮乏,无法对课程推广做更详细的阐述,敬请谅解!

商学院毛强

2012年11月28日

篇2: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计思路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构建;整合1引言

根据历年来的大学生体质检查报告来看,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运动的缺乏和肥胖人群的增多,同时数据也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全面下降,这就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警告,在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的单一和落后导致了在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大学期间繁重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也导致了学生缺少锻炼的时间,长此以往就更加的导致了学生主观意愿和外在行为表现的双重缺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步伐的推进,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大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也要将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和重构,以满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保持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与学校的发展现状和资源条件相适应,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2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1基础和专项同时展开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所指的是在学生大一大二的阶段同时开始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的专项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体育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通过专项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和掌握某几种特定的体育运动,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对于专项体育运动的能力,提高其运动水平;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运动思想和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和技巧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体育运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基础构建的同时注重运动专项的发展,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够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其缺点就是整个大班的教学不容易掌握教学的进程和重点难点,而且对于评价的成绩过分注重,而缺少了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方法的引导。

2.2传统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和中学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一致,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体育的基本理论以及进行技术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导向,学生缺少了选择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个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为增强学生体质提供良好的建议,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方面,虽然很多教师的讲授中所涵盖的面比较广,但是实际上却缺少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学生在整个课堂的教育中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自主的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其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而且过分的注重体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讲授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能从其主观的意识上面加以改变,也缺失了体育意识的培养,这自然就导致学生不能有积极锻炼的意识。

2.3“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引导和培养,并且对于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作为整体考核的一部分,结合课堂教学的考核,全方位评价体育课程的质量,这种方式关注的重点在于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教授基础的运动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固定的主题,而是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状况而经常性的调整,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量大,但是由于这种方式能够切实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中的运用最多。

3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整合和构建思路

3.1指导思想的改变

主要是将体育课程教育的教师导向改变为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高度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掌握运动的基础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的情况下,让学生能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愿望。

3.2“教学俱乐部”模式

这种模式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也有涉及到,但是在新的背景下可以对这种模式进行重构,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学习的项目,以及任课教师,同时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上课的时间,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以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同时也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设置不同水平的教学班,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选择不同的课时,以保证学生的运动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而且学生可以选择固定的项目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水平,这样学生在自主选择的情况下,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单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保证其不会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以后体质的提升有了更好的保障。

3.3增加高年级的锻炼机会

在过去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只设置了从大一到大二的体育课程,而在大三大四之后主要是专业的教育,高年级的学生也就渐渐缺少了体育锻炼的机会,两年的不锻炼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而且也让学生的习惯性运动减弱,因此在高年级的时候增设体育课程,并适当的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组织多样化的竞技比赛,让高年级的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的空间,不仅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提升,也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也要理解到体育运动是一辈子的基础事业,要注重对于学生长期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自身的体质,并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在高校的教育中也要注重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充分挖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同时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教学模式和学校特点充分的融合,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和构建。

参考文献

篇3: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计思路

所谓“任务驱动”, 就是将学习目标转化为“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以一个个任务活动为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应用来完成任务,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 并从任务的完成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最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它首先从任务入手, 带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 学生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激发他们新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一) 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教学目标及项目模块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 基于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特点, 本课程主要从一线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出发, 制定教学目标。本课程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重点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 为学生今后从事管理类岗位打好基础。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 课程内容应该以项目模块为载体, 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教学内容组合为一个个的项目, 并把每一个项目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的实现来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标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七个项目, 分别为:项目一, 人力资源规划;项目二, 工作分析;项目三, 员工招聘;项目四, 员工培训;项目五, 激励;项目六, 绩效考评;项目七, 薪酬与福利管理。

(二)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任务

情境创设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需要教师创设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境中生发、拓展, 自然地引出任务, 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1. 利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案例展示及分析, 提出学习任务。如:对于人力资源规划这个项目的学习, 教师可以展示某企业的详细资料,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资料为这家企业编写一份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可以展示某企业有问题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 并重新编写一份科学、合理的方案。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会主动学习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知识。

2. 利用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热点新闻创设情境, 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如, 同是人力资源规划这个项目,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上, 彭剑锋发布的2011年中国HR十大事件, 其中第一大事件就是“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全面开局, 中国人力资源正式进入战略管理时代。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问题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规划问题。

3.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员工招聘这个项目,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或者自己身上的真实招聘故事, 通过故事引入任务。

(三) 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

第一步, 教师提出任务。

第二步, 学生分组, 小组内部分工, 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

第三步, 学生展示其成果, 作总结性发言。

第四步, 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第五步: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评选优秀小组。

第六步:教师补充讲解任务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

三、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在选择任务时, 一定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 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第二, 教师要能够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能做好引导,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能提供有效的帮助。第三, 任务完成后, 教师要及时总结, 成绩评价要分出优劣, 这样好的学生才更有成就感, 也更能激起“后进生”的斗志, 激发起他们新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包空军, 沈高峰“.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2 (26) .

[2]韦弘, 唐锋.高职《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2 (2) .

[3]金龙布.任务驱动法在《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6) .

[4]朱永杰, 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

篇4: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计思路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 创新 整合复合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它融戏剧、音乐、歌舞于一体,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音乐剧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始终处于探索阶段,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招收第一届音乐剧专业学生,开创了中国高校音乐剧教育的先河。儿童音乐剧源于音乐剧,面对的欣赏对象或表演者本身主要是儿童(3-12岁幼儿和小学生),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表演、美术、化装、服饰等一般音乐剧元素。以音乐、歌舞为主的儿童戏剧,以舞台为核心,利用艺术之间相融相通的关系,以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为适应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为了能够将本专业方向开展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的实践排练课程。《儿童音乐剧排练》课程是针对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学前艺术方向)量身定做的一个课程,从2012年作为新开课开设,到目前为止,培育了4届的学生,深受同学们和实习单位的喜爱!

一、课程简介

《音乐童话剧排练》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课程代码fx05123。本学科是一门有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综合学科,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于一体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理论依据清晰,科学性强。供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学前艺术教育方向)学生使用,属于音乐学(学前艺术教育方向选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为实践类排练课程。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将大学中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综合整合,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创作出有一定艺术修养、观赏性强的儿童艺术作品。

1.通过《音乐童话剧排练》实践课程让学生将大学中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综合整合,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表演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将大学所学的各项知识进行整合。

2.通过本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奥妙,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通过本实践课程建设,最大限度的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创造意识”,培养出“会弹、会唱、会跳、会画、会讲、会编导、会演”的实战型幼儿园、早教机构的艺术型教师,并能在各类儿童教育机构、文化事业单位从事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专门人才。

三、课程改革设计

在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进行了四轮的教学。每个年级分别都进行了童话音乐剧结业晚会的演出共6场。实现导演和班委负责制,全部学生登台,纯手工打造,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没有绚丽的舞台和服装。有的是创意、有的是想象、有的是激情和青春!一次次的排练,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碰撞,都是为了精彩演出!

(一)课程改革设计源自的思想——自学和创新

1.“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有自学能力的人会胜出,一个善于自学的人可以很便捷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动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各种公开课的开设,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和课程。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具备了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整体智力素质的体现,其中包括很多因素,比如说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对既有的理论质疑的能力,对问题追根究底的能力,综合思考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还有跨界的能力即触类旁通的能力。音乐童话剧从构思剧本、让学生以自导、自编、自己制作道具、自演、自己编辑音乐(部分音乐为自己创作),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体现。

(二)课程改革设计教学模式

采用“讲练展”教学模式——“讲授、课上共享和课下排练、走台、展示演出”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精讲理论知识,将更多的学时和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的排练环节。同学们经过半年的学习排练,从搜集剧本、改编剧本(部分原创剧本)到将整个剧完整的呈现、从茫然无助到充满自信,从课堂到舞台……在课程的教学中,分成收集剧本、筛选改编剧本、人物角色的选择、初排儿童剧、增加音乐成分、人物角色的再塑造,第二次第三次……不断的调整……再到道具、服装等……第四次舞台上的彩排……最后舞台上的呈现。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在舞台上。

(三) 课程改革设计的扩展思考

1.在大三增设本课程的选修课程,或组建儿童音乐剧社团。为喜爱儿童音乐剧排练课程的同学提供进一步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2.扩展表演舞台的场地和次数。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音乐厅的舞台,可以走出去为幼儿园和社会中小学生进行六一节目的展示。既能更多的增加舞台表演机会,也能让更多的人来认识我们。排练十分的辛苦,但是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在台上表演和被认可的感觉。

3.要打造经典剧目(经典剧目和学生的原创,学生的改编作品)形成自己的保留剧目。注意优秀节目的再次加工打造,形成真正的自己的特色。例如,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音乐童话剧《彼得与狼》,迪斯尼经典动画片再现等;将每届中优秀的原创作品和改编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学生原创剧目集。

4.注意保存、整理、制作、搜集各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音乐会资料。

(四)课程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目前该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选用,教师主要通过整理和挑选相关知识点和视频,结合课程自编讲义和课件来讲授课程,自编教材将于2017年中下旬出版。主要参考书:幕羽著《音乐剧艺术与产业》(上海音乐出版社),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1日第1版)。

nlc202309090406

(五)《音乐童话剧排练》课程考核方案

1.考核形式

面试(剧本介绍)、(儿童音乐剧演出)+笔试(总结反思论文)

2.考核内容

本课程为排练课程,课程内容为经典音乐童话剧和自编、自创音乐童话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童话剧得魅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剧本的收集、选编和自编自导中。使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剧排练,锻炼同学的实践合作能力。通过结业论文主要考核学生对排练课程和音乐会中出现的好的、不足的进行回顾、分析、反思。

3.评分要求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音乐会排练演出40%和一篇总结反思论文20%组成。期末考试安排在第16、17周(课程音乐会)和第18周(课程总结与思索)进行。两场音乐会+一篇总结反思论文。考试采用百分制,评分细则如下:

(1)平时考勤成绩20分。课堂出勤1次课1分,走台演出2分。

(2)期中成绩20分。(剧本的选定和自我讲解)音乐童话剧剧本(纸质和电子稿各一份) 10分;自己介绍与剧本的介绍10分。

(3)《儿童音乐剧》演出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参与度与质量总分40分。参与所有的音乐童话剧活动的积极度和投入度 10分;节目负责人(优秀/良好)10分;参与节目的数量和质量(导演组、演员组、舞蹈、美工摄影、布置背景)等(优秀/良好)20分。

(4)反思总结论文20分。真实性、反思度、感受性、条理性,20至10分;有抄袭率,大量粘贴的文章,10分以下(主要指论文中无明显抄袭痕迹,有个人观点陈述)。

课程采用“讲练展“模式,重点解决大学生的各项知识的整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考核注重过程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能力训练。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时时处处都是考核,淡化一张试卷,一场演出就是考试,而是给学生一个平台,一个项目,让他们自己去不断打磨,不断交流排练……最后在舞台上呈现。在过程中提高各项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成为社会和教育单位欢迎的艺术型复合人才。

附:2014级学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剧排练》课程结业剧目和导演名单

1.《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导演:杨思婷;

2.《早上好》(原创)导演:何婧宁;

3.《木偶人》导演:周卓;

4.《狼来了》导演:刘康;

5.《雪孩子》导演:吕小雪;

6.《疯狂动物城》(改编)导演:王玉洁;

7.《稻草人》导演:朱琳;

8.《防拐》导演:王钧;

9.《小美的生日》(原创)导演:吴琼。

参考文獻:

[1]谷春晓.迪士尼音乐剧及其对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刘思思.国内三所高校音乐剧专业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孟聪.探索中的上海儿童戏剧教育[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篇5: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型院校应用性综合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要求,我们应确立以综合知识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主导、人格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综合化模式。

我们如何理解应用性、综合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呢,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模式的含义:是指以科学的课程应用性综合化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创设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并采取综合性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以实现人才教育的应用性、综合性目标。应用性综合化作为课程教学的理念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体现其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中依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课程教学目标应用性综合化应体现为,应用综合知识结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和完整人格塑造。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的应用综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类型课程来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教育中要注重行为能力培养和不同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完整人格塑造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院的隐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实现。

课程教学形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如何体现(1)、课程形式应用性综合化。课程教学形式的综合是指从课程形式设置上体现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课程综合形式可以分为首先 大型综合课、微型综合课、专业综合课(专业学习导入课(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相关学科、就业方向、素质结构)、非专业综合课、综合技能训练课、综合行为能力训练课。

培养文化思维范式的综合课程(东西方文化综合课、社会综合课、“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综合课程、现代社会发展课、)课程开设的目标:明确方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养、拓展专业视野的微型课程概要课、学科专业概要介绍课、、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可以把一些学科由教师加工成概要课。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科有一个大体了解。专业了解、课程了解。了解专业和课程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非专业核心选修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对非专业的学生开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化工专业的学生学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学生学文学,可以培养体育新闻人才、经济专业选学新闻学课程可以培养经济新闻人才。

提高思维能力的微型思维训练课(心智科学)课程、自选课程课、)培养学术思维的微型研究性课、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师范技能课程 实践思维课

非专业介绍课(与专业相近的课程)、、修养课、人文感性修养课程 非学科性课程或称问题课程

社会问题课程(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是根据应用性综合化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课程的学科逻辑体系结构实现课程内容应用性综合化。真正使课程教学上从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课程教学为主转向以应用性、综合性为主。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最大特点是具有学术性。但对于我们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应用性综合化,我们可以以门具体课程为例。例如我们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一个理论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知识和教育思维方式的知识。师范生学了《教育学》课程,当了教师以后仍然不知道如何教育学生、怎样教育学生。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缺少应用性知识。《教育学》要变成有用的课程就要增加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能力知识。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思维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课程教学综合化。再例如《管理学》课程,是各类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也是纯理论性课程,不涉及具体各类组织管理的知识。学生学了《管理学》只是掌握一些纯理论知识,对具体的各类组织的管理知识了解甚少。造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职业适应性很差。不能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转换工作。造成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解决的办法就是把《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变成一个包含具体类型组织管理知识的综合型课程。当然不可能把每一类型的组织管理知识都纳入进去,可以有侧重点的结合本院系设置的有关管理专业的类型,确定综合那类管理知识。这样学生学到的管理知识就是综合性的,将来进入社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就会增强。《管理学》中综合的各类管理知识教学可以由不同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

课程教学的应用性综合化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策略来实施。课程教学策略如何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呢。我认为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结合。也就说课程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认知课程教学策略、应用思维课程教育策略、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和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创造设多元课程教学策略和课程教学评价策略的类型

1、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以知识学习、一般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培养为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在教师的讲授和引领下通过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发、激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采取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或策略。比如研究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微型研究课的讨论交流方式进行,比如北京大学在研讨型教室开设的研讨班课程。

2、应用思维能力课程教学策略:以问题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计划制定能力、技术操作思维能力、管理思维能力等为目标。应用思维能力培养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来完成。

3、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以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和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为目标。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训练出来的。行为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解一次完成的,需要学生通过学生实际的、反复的训练、实践实习、体验和感悟得以提高的。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学生反复的讲演、辩论等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行为训练课程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关键策略。当然针对不同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

4、人格成长的课程教学策略或称人文教育策略:以人生经验积累、心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个性品格塑造、人文精神陶冶、职业选择与发展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校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运用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成长成熟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细化。

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实现还要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教学型院校虽然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但由于受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的方式是经验型的、单一的。科学的评价是以科学的科学课程教学为依据的,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检验。由于课程教学目标不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也难以科学进行。

篇6: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贯彻以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组织课程开发。学校专业团队与合作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合作开发课程。1)共同组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开发的调研和研讨活动;2)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共同创设本课程适宜的实施条件;3)合作建设为学院师生、企业员工学习、培训提供服务的共享型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4)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在企业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运行;5)共同制订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探索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6)校企互相兼职,共建课程教学、岗位培训和技术开发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2、典型任务确定课程方案。通过实践专家研讨活动,分析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煤层气井站运行与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结果,以“会做什么”的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

3、工学交替实施课程教学。打破“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照学科逻辑组织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课程学习从企业顶岗实习开始,首先以职业场所为课堂,以实践知识为课程学习起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职业工作经验和实践知识及初步理论知识,回学校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学习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就业前可以到企业主要生产岗位顶岗。

4、课程目标注重工作任务。企业工作任务与学校学习任务集成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确定任务、制订计划、决策指导、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等过程步骤,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重视能力的表现性、可见性,重视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如社会责任感、独立性、合作能力、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以及决策和规划能力。

5、项目工作引领情境学习。以具有挑战性并促使工作能力提高的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专兼职教师共同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学习情境要超越当前的和特定工作任务,注重学生的学习者角色,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学习。

请老师们注意:

编制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时,“课程设计理念”部分可以直接采用前面的表述,结合专业稍加调整;“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可以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参照前面的思路表述。

在后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内容编制过程中,一定较好地体现前述各项理念和思路,不能出现明显的对立和矛盾。

不要受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动过程进行分析,不要过细地分析那些具体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或能力点。

篇7: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摘要: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知识体系

一、课程教学设计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课程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的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课堂上的教学目标、难重点、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的具体计划上,进而创设出有效、高质的课堂。那么,一门学科的知识更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学过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它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环节很重要的一环,教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学科课程设计是否合理也直接决定着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三维教学目标位基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细致认真的观察学生情况,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比如,同样学习双十二事件,初中和高中的侧重点就应该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统筹规划,从实处着笔。第三,要仔细深入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要知识体系,如在实际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收集整合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为实际教学服务。第四,要让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有可操作性,要结合目前的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处理好课程内容,才能够及时弥补课程教学设计上的不足,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

(一)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现状

近年来,历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今的历史课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如课程目标过分的关注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课程结构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知识偏陈旧,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灌输教学现象明显,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因此,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现就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做如下分析:

1.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目标很明确

课程目标的制定方式可以很多样,但必须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说明虽然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结构不同,但在课程理念上却是和谐统一的。

2.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可操作性强

在展现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体现了课程目标的相关情况,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体现。例如,初中历史课程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个部分,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并在每个部分之前用引言的形式简要介绍该部分历史的总体学习内容和目标。这也就配合了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相关设计。并且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历史学科内容标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但这样的设计思路也相应的产生一些不足之处,划分版块学习就很容易割裂历史,学生难以做到完整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第三章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是讲述汉武帝大一统的史事内容,第四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要是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史事。而对其中经历的东汉时的史事却没有表述,这样会使学生认为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所以应该增加一些内容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这样的设计,也会让学生因为主题过大,而产生难以建立因果关系的问题,如在世界古代史部分,关于学习中古亚欧文明这一内容时,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以及穆罕穆德的主要事迹,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没很么关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只能生硬的接受和理解,过于抽象的记忆很快就会不记得了,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也会有很大影响。

3.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划分专题形式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标准设计中,独特的呈现了一些学习的专题形式,这样的设计思路更好的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转变知识内容陈旧的现象,尽可能的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使其转变产生更好的学习方式。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时做到了以历史学科的特点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性上来。并且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多方探索,解决历史问题。4.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把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时代感和相关的重点问题,做重点阐释。同时,也兼顾到了对课程内容的择优精选,避免出现繁杂的知识点,尽可能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5.改进建议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学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那些最重要的史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相关的趣味性的内容。这样可以增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例如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习俗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史料,这些内容生动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生活息息相关,和社会紧紧相连,这样的设计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是一致的。将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引入到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来,让学生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生动的社会面貌去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活动,拓展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知范围。

结束语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历史资料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学历史课程设计希望学习者通过自主的比较和概括,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正确建康的历史观。总之,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实践也证明了,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顺着这个方向,我们还应该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可行之路,为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增加宝贵理论财富和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篇8:阿里巴巴模式课程设计思路

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出示范院校特别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 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被列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 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或合理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 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要素更加协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度。所以, 《商务谈判》课程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2 商务谈判教学情境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满足企业对商务谈判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商务谈判是普遍存在的解决冲突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谈判所花费的成本较低, 风险较小, 而且多数冲突并没有激化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所以谈判成为解决冲突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对双方来说, 合作是一种优势选择, 合作比对抗、逃避更能表现出谈判者的聪明智慧。企业的冲突一般在合作的前提下发生, 所以可以通过谈判解决。

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导致大部分企业开始走“合作经营”的道路, 这样不仅可以壮大企业自身的规模, 还可在经济危机出现时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而在企业共同经营以掌握商机之前, 必须要经过“商务谈判”这一过程, 运用领导或代表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制定最终的合作模式。

2.2 有利于弥补当前高职学生实训不足的需要

目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积极配合, 企业积极配合程度关系着实习质量的高低, 而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原因, 对学生放心不够, 大多数企业单位一般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 企业配合力度不够, 使得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情境中设立情景角色模拟有利于弥补实训不足。

2.3 商务谈判课程目标的需要

商务谈判的情景是变化多端的, 各种谈判形式千差万别, 对这些理论的应用取决于谈判者的判断力、经验和水平。经过几年的教学、调研、实践, 探索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学生开拓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谈判的各个实际环节, 提高综合素质。商务谈判中对谈判者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 通过情境教学中案例、模拟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等。提高学生商务谈判技能, 掌握商务谈判规律, 帮助企业公正、高效、有好地达成对双方有利的协议, 实现组织利益。

3 整合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推行案例情境教学

商务谈判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 理论上, 它的综合性很强, 运用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科研成果。实践上, 它又是一门注重实践, 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商务谈判既有其规律性和原则性, 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 要精心设计理论教学体系, 让学生有充分时间通过情境去训练, 培养和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要求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 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 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 从而在情境思维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一直以来, 情境教学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

实施案例教学。对每一学习情境内容都辅以相应的案例讨论和实作, 组织学生走进真实的市场开展市场调查, 了解市场中企业的营销方式, 增进学生对商务谈判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选择恰当与否, 关系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 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 应遵循目的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因为目的性是案例的灵魂, 也是案例描述区别于非案例性描述的根本标志;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案例, 能够增强学生对企业商务谈判情景的思考与体验。

在授课过程中, 通过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模拟、角色表演、观看录像等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使学生既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 又掌握操作技能, 以便很快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课程设计理念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设计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按照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定教学的情境和项目———构建教学模块。重视情境的创设,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得到体验, 在参与中得到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 通过让学生模拟互动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建立“一种关系:“互相学习、平等民主、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达到“一个目的”:育人为本。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

4 设计教学情境环节, 创设情境中的情景、角色模拟

根据企业商务谈判真实工作过程, 《商务谈判》课程共设计了11个学习情境, 分别是:初识谈判→组建谈判小组→背景资料调查准备→商务谈判方案的制订→商务谈判执行计划的制订→商务谈判的开局→商务谈判的报价→商务谈判的磋商→商务谈判的成交→商务谈判合同的签订→商务谈判结束后关系的维持。依次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 从低能到高能, 从熟练到登堂入室”。针对每个学习情境特点去创设案例分析、情景角色模拟。进行案例分析时, 教师在讲述教学案例要点时, 应该针对不同教学情境和情景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形象生动地阐明情境中的问题, 教师对问题进行解释并说明情境中角色的扮演经过, 由同学分组进行辩论, 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 并做出最后总结。

创设情境中的情景、角色模拟。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要扮演的角色特点进行分析, 比如谈判这些角色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会使用什么谈判策略?他们的谈判心理如何?扮演的核心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是真实商务谈判中会遇到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此形成学生对情境教学的兴趣和认同感。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开展情境案例教学, 除有一本好的实训教材, 教师还必须有一套合理的组织方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一方面要注意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案例、角色模拟要和情境吻合。

5 设计一个仿真度较高的情境模拟氛围

提供专门的谈判实训场所, 逼真地模拟出商务谈判人员所面临的环境, 让学生像现实的商务谈判人员那样模拟参与商务谈判的整个过程, 并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各尽所能达到谈判目的、完成谈判。要求按照职业典型的商务谈判过程即:商务谈判的准备-开场陈述-开局-磋商 (让步) -结束 (合同的签订) 实施谈判。为了让学生有演练激情, 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 还应实践谈判室的布置、座次的安排、如何着装、如何签约等商务礼仪知识, 预演整个谈判的过程。模拟谈判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商务谈判的实战当中,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高职教育“学中做, 做中学”的教学特色。

6 商务谈判情境模拟的教学过程组织

6.1 明晰商务谈判情境模拟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 一方面使其能够掌握商务谈判的系统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谈判技巧和使学生掌握谈判一般策略, 增强学生的实际谈判和沟通能力。

6.2 准备阶段

首先,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模拟公司, 进行学生分组, 确定谈判对象与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分组设立模拟公司 (要求是真实的公司) , 确定各公司的名称、经营范围以及谈判所涉及的产品等相关事项, 同时明确学生在公司中担任的相应职务和履行的相应职责。谈判小组可划分为每组3-4人, 各谈判小组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进行细致分工, 如谈判角色有总经理、营销总监、财务、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人员, 同时要注明主谈 (首席谈判代表) 和副谈 (谈判助手) 。其次, 各模拟谈判小组进行谈判前的市场调查, 要求学生对商务谈判中所涉及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调查, 并得出结论。

6.3 谈判阶段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 双方僵持不下, 出现僵局, 中途搁浅的情况屡见不鲜。乃至不能达成交易也是正常的。因此, 模拟演练过程的安排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有的是事先确定、双方已心中有数的;有的是临场发挥、对方事先未知的;有的是真正的障碍;让同学们在唇枪舌剑中领略“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树立信心, 可能又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的新局面,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趣味性和挑战性。

6.4 成绩评价阶段

模拟谈判结束后, 应进行评定和总结。评定部分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企业经营实务人员参评三部分, 学生通过现场模拟谈判过程来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教师的评价可以从准备资料以及模拟过程去客观评价;企业经营实务人员参评, 他们来自企业经营实践第一线, 对学生模拟演练的评析更客观、更具说服力, 学生易于接受他们的评析。

7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基于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在商务谈判课程中应用,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对学生加强商务谈判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完整的模拟谈判过程, 一切都是学生自己亲身参与, 自己设计谈判过程、谈判内容、谈判策略和技巧, 自己进行谈判的各项准备工作, 因而积极性很高。对教师而言, 角色扮演使得课堂更加富有创造性和参与意识, 能够取得一些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效果。

综上所述,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 由于不知道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以及是如何得来的,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符合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扬.企业商务谈判作用与队伍建设.《经营管理者》.2011年03期.

[2]黄衡.基于情境创设下的《现代商务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11年第59期.

[3]石月皎, 覃庆芳, 尹彩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求实2010 (1) .

[4]李付庆.消费心理学情景教学模式创新思路.制度建设2010年第7期.

[5]吴洪刚.模拟商务谈判实践教学的流程设计及意义探析.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9 (2) .

[6]张恩俊.商务谈判执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7]杨雪青.《商务谈判与推销》.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9:探讨运筹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关键词: 运筹学 课程教学 改革思路

一、概述

运筹学是一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新兴应用学科[1]。运筹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体内容主要包含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网络结构图及决策制定等。该课程的内容比较偏向于数学方面,并且各种基础理论推理起来比较繁杂,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恶心理。由于课程教学非常枯燥乏味,课堂氛围自然而然会变得比较差,教学质量会不断降低。要想确保运筹学课程教学变得更具成效,学校及教师非常有必要注重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完美融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运筹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运筹学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到整体优化的具体思路及定量探究的优化措施,在学习该课程之后,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运筹学的相关知识处理一些非常繁杂的难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运筹学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大部分均是各种公式和理论,在案例分析方面明显有所欠缺,且存在偏重理论的不良情况。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够恰当

运筹学课程涉及非常多的学科内容,然而高校针对运筹学所安排的教学课时明显不足,故部分运筹学内容无法向学生进行讲述,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些内容。同时,不同专业学生所需用到的运筹学知识有一定差异,然而部分运筹学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忽略了该专业学生的特征,所运用到的教材内容不符合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三)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运筹学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部分学校的运筹学课程由数学或其他专业教师担任。同时,在运筹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大多选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通过运用黑板介绍各种内容,这种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由于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干扰。

三、运筹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教学环节

运筹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进行模型求解的过程[2]。这种分析方法对学生的想象力及逻辑思维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要想确保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并加深学生对运筹学各种知识的理解,运筹学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中展开一系列探讨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运筹学的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交流的能力迅速提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综合素养。

(二)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

运筹学是许多学生必须进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为运筹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极为繁杂,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只考虑运筹学这本教材上的内容,还需多多参考各种相关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大纲安排,不断改进和完善运筹学课程的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运筹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过程中,以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运筹学教师在课程中应适当添加计算机应用和编程方面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代码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他们未来的工作也有非常多的益处。

(三)创新授课方式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多媒体能够使得教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由于这种模式形式比较多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将明显强化。同时,对于那些PPT难以展示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黑板进行讲解,通过将多媒体和板书结合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二者所具有的功效,以确保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就不能轻视传统板书的运用。板书形式可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内容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授课方式,以期能够推进教学和听课的效率不断提高。

四、结语

现如今,高校运筹学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急需学校和教师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处理。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寻出各种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确保学生在运筹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士成,何丽红,李桥兴.大学《运筹学》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59-65.

[2]蔺琳.关于运筹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31):37-39.

上一篇:质量安全文明生产奖惩制度下一篇:党课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