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14

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共8篇)

篇1: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当历史走进网络世界

---浅谈网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 许淑红

摘 要: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网络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拟从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网络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 的几种方式、应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出发,谈谈让计算机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历史教学;应用 正文:

计算机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历史网络资源进行多项交流的历史教学方式。

一、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1、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教师的知识存储

计算机网络以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与共享,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网上资源浩如烟海,极为丰富,各教育教学网站提供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科技史、军事史及文化、历史人物、史学理论、史学动态、试卷交流、课件下载等众多内容,它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好奇心,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绚丽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过程,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例如,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一课时,在屏幕上一边显示开国大典的图片,一边显示有关动画、声音,甚至可以通过超级链接显示有关电影片断等,这样既体现出了教学的直观性、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而更主要的是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3、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历史。

网络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

4、网络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新的重要渠道

书本是学习的唯一源泉,学校和课堂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这种情况在如今网络时代已被彻底颠覆。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网络提供了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关于中国钱币发展的篇幅非常有限,但在网络上有大量相关网站,提供了钱币起源、发展、变革的全面知识,不但有文字介绍,还有精美的图片。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整个中国钱币史,大大丰富对于钱币的认识。

5、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材的知识领域

课堂上,教师只需点击鼠标,生动的课件就能将大量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如讲授《辉煌的唐文化》一课时,由于它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仅以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课前有选择地收集有关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图片,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作品图片及莫高窟的大量壁画、塑像的图片及音像资料等,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可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总之,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它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活动集视、听、触多感官作用于一体,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而达到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普及又为我们历史教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网络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种方式

1、利用已知的历史专门网站查询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知识平台。比如网上有许多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而且大多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在初一历史的序言课上,我就引导学生到网上浏览这些网站,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产生好奇心(这个东西怎么造出来的呢?在这个著名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利用搜索引擎查询,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具体教授某一课的难点或重点时,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关键词、网上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相关内容来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把即时检索到的相关材料保存在收藏夹里,老师则可利用电子教室之类的课堂教学软件,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向全班展示或直接投放在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难点重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教学初一历史新教材的《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一课时,课本中用到了《清明上河图》,由于原画很长,教材只是选取了局部,显然学生对此画的了解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课上,我先给了学生一个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让他们自己利用搜索引擎去找《清明上河图》的全图,使他们对这幅名画产生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在讲到宋代市民生活时,考虑到学生对1000年前宋人的生活风俗很感兴趣,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讨论概括出宋代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的特点,然后分别给四个组提供四个关键词“宋代服饰、宋代斗茶、宋代家具、宋代蹴鞠”,让他们分组上网搜索,以解决四个问题:宋代男女服饰有何共同特点?宋代的斗茶是怎么回事?宋代为什么流行高足家具?宋代蹴鞠和现代足球有何区别?第一组学生找到了大量宋代服饰的图片,并尝试从中概括宋代男子、妇女服饰的不同特点;第二组学生通过搜索了解了一种他们从未听说过的饮茶方式——斗茶;第三组学生找了不少宋代家具的图片,了解了古人坐姿的不同带来的家具变化;第四组学生了解了宋代蹴鞠的规则,还找到了一张《宋代蹴鞠沙盘图》,对这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有了感性认识。通过网上搜索,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对宋代市民生活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3、网络课件的应用

在具体教学某一课内容时,网上可能没有这方面内容的专门网站,或者内容分布比较分散。老师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制作网页课件,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网页课件中。除了教材相关内容外,还可以包括大量的相关史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动画、录像、课堂练习等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互联网上一些相关网站的链接。学生通过自己浏览网页课件,完全自主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根据自身的能力差异可以选择循序渐进学习,也可以选择跳跃式学习,来达到学习目的。如在设计初二历史《义和团运动》一课的过程中,我将课件分为首页、课前提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屈辱的《辛丑条约》、课后练习六大部分,在课前提示中,列出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框架,使学生在自学之前先对本课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屈辱的《辛丑条约》就是教材三个目的标题,因而这三部分也是课件的主体,每一部分又分成课文、图片、地图、史料、影片等小栏目。课文是教材内容,以便于学生学习;图片、地图栏目共使用了近100张历史图片,且大多带有文字说明,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以培养学生利用有关地图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史料则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文章,使课件内容更为丰富,扩大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分析史料的能力;影片是有关义和团、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的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则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评估,采用做练习题和数据统计的方式,使老师能够迅速了解学生自学程度,并及时进行纠正。

4、网络讨论的应用

在开展讨论或研究性学习时,可以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利用论坛,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以师生共同在论坛上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这种方式的一大好处是,在虚拟的网络论坛平台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辞表达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中。如在设计一节历史探究课《评说历史人物》时,我做了一个“评说历史人物”的网上论坛作为教学平台。该论坛的置顶贴是“投票:你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里面的选项有秦始皇、项羽、刘邦等许多学生学过的历史人物。我给学生的任务是:登陆论坛后,先投票,然后根据你对哪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去查找他的相关资料及评价,然后根据别人对他的评价,得出一个自己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观点,以发帖子的形式发到论坛上,让大家共享。在完成后,可以浏览其他同学发的帖子,并可以回帖的形式与同学讨论。由于论坛开放式的特点,老师可以马上知道投票的结果,也可以同步获得学生的反馈,并加入与学生共同讨论,甚至一对一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老师对学生发的帖子进行点评,并在点评中穿插介绍一些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论坛的另一优势是,学生在课下仍然可以在论坛上与老师交流,真正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三、应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获取获取资源的问题。网络资源很多,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对历史教学有用的材料。

2、应注意教师角色的问题。在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导学者。

3、应教学定位的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辅助或补充。

4、应注意学生“只看不想”的问题的问题。

在网络学习中,学生不受老师的严格控制,因此,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应该让学生跟随着问题去自学。

总之,网络的应用带来了历史教学新的春天,让我们积极的投入到网络历史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网上愉快的探求历史知识。

篇2: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进入中学校园,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开始尝试寻找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相整合的途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育专家指出,现在的教学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正好能为学科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平台。本文拟就网络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浅见。

一、利用网络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约束,改变“滿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选应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笔者在《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几个问题:“(1)了解联合国的发展历程。(2)了解和评价联合国的中东事务,同时分析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应起到什么作用。(3)了解和评价联合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并研讨联合国与其他组织的差别,例如北约、WTO等。(4)了解和评价联合国在环境与发展,文化和遗产保护,人道主义援助等多方面正在从事工作和发挥的作用。(5)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应采取什么样的姿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原则,其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语言、教具、问题,组织各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来实现。在网络教学中,此原则仍然非常重要。同时,由于网络教学师生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要求我们制作网络软件是在学习资源,问题的设计上必须加以注意。如在高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局限》网络软件中,设计者准备了大量的郑和船队的图片,文字资料,西方航海航行情况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从而能够全面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交互性原则

由于网络教学采用一人一机的对话方式,计算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历史信息,而学习者又能够将自己的思考反馈给计算机,因此在网络软件的设计中,应注意设计出对学生反应进行适当评价的导学提示。

4、合作性原则

网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网络作为信息来源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一堂课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小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解决,最后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历史教学的BBS,网上留言等栏目,使学生在课后也能进入论坛,将自己的心得在网上进行交流,从而使教学的空间更为广阔。

5、开放性原则

网络教学实验一般能通过学校局域网并入互联网,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网络教学必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而具体的做法,可以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网上历史的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例如,笔者在制作《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网络软件中时,结合不同的问题,直接链接到联合国官方网站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

二、中学历史进行网络教学的方式

1、网上参观

向学生提供有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页,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浏览,“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与历史场景,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利用网络技术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观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事物,掌握更多信息,使“死”历史变为“活”历史。

2、网上阅读

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找到相关的资料,堂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检索到相关的阅读材料,投影到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

3、网上搜索

结合教学的内容与重点,利用网上提供的搜索引擎(一般可利用 )等进行搜索,指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加工处理,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活动。

4、网上论坛

本文前面已经谈到网络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通过在网站设立聊天室、BBS、留言板等方式,组织学生围绕相关的历史问题,以发帖与跟帖的方式,无时间限制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制作网络软件

这一方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根据教材情况及学生情况制作出比较合适的网络教学软件(一般为网页形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登陆该网页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对课堂进行指导。

三、中学历史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关系

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下,高注意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事通”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而且网络所适合的应该是那些信息量较大的内容,对于那些内容少,思维要求简单的历史课,还是应该以常规教学为主,要不然劳神费力还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2、注意语言交流

由于网络课堂上学生主要是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人机交互,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较少,笔者认为,在网络课堂上必须适当增加语言交流,才能使学习更有效果。比如,在《郑和下西洋》一课中,设计者专门设计了辩论题目,“郑和的远航其功绩是否超过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方法有机结合。

篇3: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网络探究,合作

探究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 “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适应了现代教改发展的需要, 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活动又提供了一种将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手段整合到活动中的优秀方法, 网络探究WebQuest模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这类课程计划和万维网密切相关, 故命名为WebQuest。笔者尝试结合自身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应用网络探究 (WebQuest) 模式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开展了题为“佛山特色风俗历史调查”的综合探究学习活动。

一、初设扶梯———提出问题, 分工合作

探究课题“佛山特色风俗历史调查”涉及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课题组成员为教师1名, 学生45名, 进行合作探究。在课题活动中, 先由教师提出课题, 给学生明确角色定位及分工:

二、构建台阶———挖掘资源, 储备信息

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性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因特网是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采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活动初始由教师提供一些网址, 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研究的网络世界, 进而顺藤摸瓜搜索其他相关的网址, 是为抛砖引玉之用。

1. 资料搜索

先看看师生准备的信息档案, 再紧扣研究主题, 搜索并阅读一些关于佛山的信息, 进一步研究并探索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学生小组要讨论收集信息的方法, 收集有关佛山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改写。小组内讨论, 学生对佛山的了解程度, 每个人都要作记录。根据任务提一些小问题, 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了问题。将任务分成若干子问题, 每个人负责其中的一个, 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 小组成员就是否要改变, 又了解多少, 在文章中对别人的观点进行阐述、分析和评价;学会运用推论、批判性思维等技巧对有关内容进行重组和拓展。在此过程中, 学生要独立地搜索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如果觉得这个网站上的内容对小组其他成员可能有帮助的话, 可记下网址以供他人访问。在收集好信息后, 将自己收集的信息记在笔记本上。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需要对信息进行哪些修改, 确定你想深入研究的某个问题。在学习中要使用因特网, 也可以用其他资料。

2. 信息归类

把搜索到并认为有价值的资料信息补充进老师的信息档案。每个人至少要补充一条信息, 信息究竟放到信息档案的哪个位置, 什么内容可以自己决定?制作一张卡片, 在卡片上写明:你为什么选择将这些资料补充进信息档案, 对信息档案有什么作用?

要求:使用因特网时要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 收集的资料要适合学校, 所收集的信息必须注明出处, 否则不能使用。

三、搭建支架———学会探究、合作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 学生在其中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但学生在完成探究发现后, 往往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要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 从而形成概念, 完成知识的内化。把学生置于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丰富了学习内容。把学到的知识综合分析后到实践中运用, 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由“为师者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做法, 而教师也自然而然地从单纯的“教书匠”变成了教育教学的“艺人”, 使教师的作用更致力于“导”上, 因为“导”是更高层次的“教”, 任何一个有高深理论和教学技能的教师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外因, 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构建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课程和教学环境, 可大大改变传统教育封闭、脱离现实生活、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 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佛山文化颇具特色, 有着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底蕴积蓄丰厚、内涵多彩。探索和研究佛山文化, 使学生面临着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依靠他们之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教师在此过程中, 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特才能和志趣, 把施教的光芒辐射到全体学生身上, 注意充分运用各个学生的长处:善于资料查阅的、善于发现问题的、善于组织管理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权, 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 对课题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 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在活动过程的实施中, 我们深切感受到“授之以鱼”, 莫若“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 不是为了灌输某种教条而教, 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四、结语

基于WebQuest模式是网络环境下对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利于克服传统授课方式的弊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新尝试, 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次大胆的挑战。

1. 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探究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

WebQuest模式于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作用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整个活动过程由于因特网的使用, 把学生真正推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因此, 要适应这种课程的开设, 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2. WebQuest模式的活动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使其动手、合作、研究、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活动的主持到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全由学生完成,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 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探究有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

由于研究课题涉及范围极广, 令教师体会到专业知识更新的重要性。WebQuest模式于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也使许多新的特别是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在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有了从未有过的认识,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孙楠.历史课堂主体活动教学研讨会纪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2]谢高潮.研究性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教改漫谈, 2004.

[3]王建辉.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历史教学问题, 2004 (1) .

篇4:网络资源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此理论,我设计了初中历史第一册第8课《封建文化高峰(二)——光耀千古的文坛》一课的教学活动。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分析: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②散文和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③书法艺术和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④绘画艺术和画家阎立本、吴道子;⑤孰隍莫高窟。

2.能力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的欣赏能力。启发学生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整体设计

依据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按类别细分成了五部分: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石窟艺术。依据这五个学习目标,我用网页设计了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多媒体资源库,这个资源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依据这五个学习目标,在网页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引言、学习任务、教学过程及要求、学习参考建议、总结评价方式、留言板、资源库、友情链接等模块。在具体的实施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先简单介绍教学网的使用方法,再引领学生进入到所学的课程之中,然后学生根据网页中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由内在的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屏幕监控或走到学生中来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教师在留言板中预先针对本节课提出了几个问题,制作完的学生可通过留言板来检验自己的自学效果,留言板同时也为学生间相互交流提供了场所。我们还建立了聊天室,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适时的交流。最后由同学展示成果并由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三、教学片段

1.激情引趣。

①打开本节课的网站主页,播放诵读(资源库中的flash动画并提问):“同学们,请仔细听下面这段诵读,它采用了何种文学体裁?它的作者是叨阶朝代的?”(学生回答略。)

②你还知道唐朝有哪些大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诗人辈出,佳作累累,其中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不仅是唐朝诗歌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除此之外唐朝还给我们留下了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的石窟艺术,本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唐朝,进一步领略唐朝的文学与艺术魅力。(书写课题。)

3.请同学们打开自学网站(资源库),找一位同学念本节的知识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4.教师布置同学们依据网站上提出的要求,分组研究本课的知识目标,提出完成任务的过程及要求:本节共五个知识点,因此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根据教师所给课题的提纲,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探究与课题相关的信息与Web页,在规定的时间内(10分钟)认真地收集资料,以主题汇报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做讲解、演示,每组给5分钟的讲解时间。

5.小组协作性学习(在网络中)。

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能够完成预期的任务。针对程度稍差的同学,我们采用“一帮一”的办法,微机室的坐位不按班级来安排,而是将程度好的和稍差的同学间隔安排,这样,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随时帮助程度稍差的同学,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协商解决难题。

6.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各组交流结束后,教师请在本节课学习中,自我感觉有独特收获的同学,讲一讲他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感触与体会,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在教学中少数自学意识不强,习惯从老师那里获取定论式知识,缺少自己钻研、实践精神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重点加以引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7.课程内容的延伸(留言板)。

请同学们课后到留言板中继续我们相关课题的讨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资源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自学网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通过对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多媒体资源库的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隔离的语言和书面符号。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立足于校园局域网,登录到Internet上,尽量地查找所有有用的历史资源,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主的学习空间。

2.网页呈现教学任务的好处。

由于所有的教学任务,我都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了学生,学生在协作性学习(在网络中)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程度低的,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资源库,完成教师所给的课题提纲列表;中等的学生要在列表的基础上,阅读网站中给出的其他基于Internet上的辅助材料;程度高的同学要在阅读后,在思想认识上对本课的知识目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升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一个启发、引导的作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换意见,也可以到班级的“留言板”中,进行“网上讨论”,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心得体会。这种网络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对在Internet上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再创新的能力。

3.留言板的优势。

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对本节课的内涵与外延,从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挖掘上,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同时,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也会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需要互相交流,教师提醒、点拨学生,让学生课后到我们班级的留言板中,把它发布上去,继续我们相关课题的讨论。

针对本课,同学们课后在留言板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我下载的一部分学生的留言片段:

X X:我个人认为,还是在微机室里比较好。因为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查寻资料,弥补书上的不足。而且,老师为我们做了网页,使我们不用费太多时间去查找资料。

X X:1.课堂气氛不够热烈;2.有的同学回答问题表情不好,语言组织不好。3.唐朝时的舞蹈真好看!没想到那时人们的想像竟然这么丰富!能把好多人排成成蜘蛛的形状!佩服!

X X:我研究的是画圣吴道予。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先河。这堂课使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对留言板的使用,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举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意义都相当重大。它可以使网络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64中学)

责任编辑/张烨

篇5: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等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这反映了一个教学观念的极大转变。如何让学生学会“学”,成为目前历史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此课改理念提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让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选取历史地图教学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上的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 应用

翻开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在教科书上有不少的历史地图,在学生的辅助教材《历史地图册》上也有不少。但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图片。然而历史地图与地理图片是不同的。

正如历史图片也不等同于历史图片一样。历史地图指的是:历史地图是动态地反映人们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自然环境的语言符号,它以类似于地理地图中简明、特定的符号来再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的区别在于:,地理地图表现的是相对静止的地理坏境,而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能够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是动态反映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专题地图。①(《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崔娇娇)历史地图分类,一些研究教材中的历史地图的老师曾将其分为:形势图(如农民起义形势图)、路线图(如红军长征线路图)、疆域图(如明朝疆域图)、政区图(如元朝行政区域图)和水运图(如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图)等种类。此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②(如东北师大的于艳华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里的分类是按照性质、内容和教学功能性质来分类),在这里不做一一详述。

初中历史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也指出:“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和规模,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通史著作、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方面的读物,以供学生查阅,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历史地图用地图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与变化,隐含着文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凭直接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抽象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巩固,记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没有这幅画,抽象的概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因此研究历史地图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极大意义的。

下面本文将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下)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一课来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选图

历史地图在我们寻找历史教学素材时并不少见,但是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仔细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一下是一些选图需考虑的内容:

(1)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原则。

历史,本来就是求真。而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历史地图本身也需要“真”。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铺天盖地,纷繁复杂。如何从中撷取符合史实的图片还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收集图片的时候要道权威网站进行收集,而且要对收集来的图片进行仔细甄别。

如本课讲的是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宋代的经济,南方要比北方发达,而且经济较之历代繁荣。因此在选图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2)根据课标,选取有代表地图。

历史地图不仅数量多且杂,而且一幅地图中所涵盖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时间有限,内容上也有重难点之别,因此在选取历史地图的时候应注意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图,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地图的时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如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代的都市生活。由此,我们可知,本课的重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难点则是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因此选取地图的时候注重要能突出本课重难点的地图。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战国时期的经济分布图、唐代经济分布图、宋代经济分布图、南宋初期人口南迁图。

首先,战国、唐代以及宋代的经济分布图按照顺序看下去,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事实。其次,运用南宋初期的人口分布图可以让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

(3)依据效果,选择完整清晰的地图

俗话说:用了当没用,还不如不用。在历史地图中的选择也是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会有相关的历史地图,有些内容有是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图或不清晰,或遭到破损不见了这个或那个地方的。这时候我们应坚决地不要用这种地图,就算这幅历史地图本身很能凸显出课标要旨,就算已经没有相关的历史地图了。

二、用图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分析如何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读图前。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原因、含义及其影响。

1.基础:上个学期学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的开发,而且在课本内容第一段也有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原因: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宋初,北方仅100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

3.含义: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4.影响: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二)读图时

1.本课的难点内容是:经济重心南移。询问学生知不知道经济重心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经济重心:经济技术等发达,为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2.了解完经济重心的内容后,接着请学生观察下面三幅历史地图,并学会从中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首先请同学们读《战国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战国时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的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在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南方只有蜀地的都江堰。

B、手工业。战国时重要的手工业,如冶铁、煮盐、丝织、漆器等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只有少量的冶铁、煮盐和少量的丝织业等。

C、商业。战国时的商业都会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方。如:洛阳、大梁、邯郸、临淄、咸阳等。而南方只有楚国的都城郢。

D、蚕食业。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蚕食的主要产区基本上分布在北方,南方则一个也没有。

从战国时的经济分布图可知:战国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或者商业,南方是远远比不上北方的。此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南方基本上处于未开放的状态。

(2)接着让同学们继续看第二幅图:《唐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唐朝时,手工业种类增多。出现了制瓷业、唐三彩、金银器、造纸业等。B、此时重要的手工业分布区,尽管南方的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桂州是铜器、金银器产品的产地;益州有造纸业和丝织业;泉州有丝织业、制瓷业等),但北方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

C、商业。从整体看,唐朝时的商业都会的数目增加了。而且与之前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南方的商业都会已不像战国时期只有一个城市(楚国的郢),到唐时有广州、泉州、益州、荆州、洪州、杭州苏州等。这体现出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到唐朝时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唐代经济分布图》可知:唐朝时,全国的整体经济较之于战国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此时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从数量、种类等方面来看此时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

(3)接着便是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幅图:《宋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的粮食最主要产区全部分布造长江下游地区,因此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而农产品主要产区也是如此。而北方基本上没有。

B、手工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重要的手工业如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的分布,南方比北方多。关于陶瓷业,江西的景德镇为当时的瓷都,而且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官窑都分布在南方。

C、商业。在重要的商业城市上,北方只有东京、上京、中都这三个地方,而南方则有:广州、泉州、临安、潭州等10个城市,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此外市舶司以及海外贸易路线等都是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由此可见当时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而且此时的四川还出现了纸币的流通,这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图可以得出:宋代的时候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此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4)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南宋初期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结合图中南宋的疆域图、刚刚了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以及课本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好,更适合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局势稳定,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郑樵在其《通志·图谱略》中也有“即图求易,即书而求难”的论点。苏联教育专家斯拉拉斯夫也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利工具,认识地图不仅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读地图,这就是历史教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应遵循的目标”。由此可见历史地图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所在,而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进行则需要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不断探讨。

篇6:浅议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以及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

三、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

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

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

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

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

篇7: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三、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8:略论网络在高师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一、网络资源用于教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案,而教师教学方案的组织取决于教学材料的质量。对高师历史教师而言,教学材料包括文字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两种,无论哪种教学材料的获得,互联网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教育部为了推动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建设精品课程的步伐,其中,有关历史专业基础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中山大学的中国近代史、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北京大学的世界近代史、天津师范大学的史学概论等10余门课程。上述集教学专家多年之心血的精品课的规范化上网和免费下载,为高师历史教师的专业课教学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建立了一个文字教案的模板,创建了一条快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通道。

另外,在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随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从网上提取精美的图片、清晰的地图和生动的音像视频,并融入其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二、网络资源弥补学生阅读材料的不足

在传统高师历史教学中,教师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往往在每章教学任务完成后,开列参考书和参考论文供学生课下阅读,常因学生数量多、图书馆馆藏资料少而产生借阅矛盾,影响学生历史专业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电子典籍、专业历史站点、学术期刊网收录的论文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开辟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知识拓展渠道,学生可以随时阅读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电子资源,有效发挥了网络资源的知识补缺功能。

三、网络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大学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压力,使高师历史教师不可能像中学历史教师那样,留出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或利用专门的自习辅导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网络普及之前的历史专业师生交流几乎处于阻隔状态。但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多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交流平台,使历史专业师生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

针对面向全班同学的某一历史学术问题的讨论和评价,可以通过群体性较强的电子布告牌系统BBS,让所有参与者自由发表观点与看法,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进行课堂总结、点评,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的论坛、教师推荐的聊天室以发帖和跟帖的方式就学术问题进行师生交流。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书写BLOG不受主题限制的优势,开设BLOG账户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正如数字学习技术的倡导者毛向辉在其《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一文中曾经说过的:“BLOG不仅能够及时写录、发布,BLOG还具有分享功能,能够将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周围的群体学习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进一步加速和提升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总之,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网络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和宽容,无论哪一种网络媒体,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的桥梁,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品和德品的塑造。

四、网络资源辅助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历史论文写作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加工过程,一篇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大致经过论文选题——搜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开列写作提纲——用资料论证史学观点——完成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环节。网络普及之前,历史论文写作的最大难点在于选题的确定和资料的搜集,但在信息时代,现代化的历史网络信息资料解决了传统历史论文写作的难题,提高了历史论文写作的效益和质量。

首先,网络有利于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李剑鸣教授曾经指出:“调查课题研究现状实际上是‘论者对自己的课题’作‘史学史的研究’,回顾‘前人成果’,妥善处理学术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时,了解某一领域的学术源流,有利于鉴别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一方面,网络积聚了海量的史学信息,网络传播的历史研究成果大大增加,通过网络可以查阅相关问题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和现状,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从而避免了选题的重复性。另一方面,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在网络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经过分析探索就有可能生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从而增强了选题的创新性。

其次,网络扩大了史料的来源。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史学信息资源网络化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可以通过古籍文献数据库资料、史学研究数据库资源、期刊论文数据库以及电子图书网站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

再次,网络强化了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由于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在师生之间搭建了一条理想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发送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交流讨论论文写作心得与困惑,加强了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监控和指导。

五、网络资源辅助学生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高师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就在于指导教师不厌其烦地修改学生实习教案、反复听学生试讲,直至其达到上课要求。网络在辅助学生实习方面同样发挥出了日渐强大的功能。首先,网络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网络为学生撰写实习教案提供借鉴;再次,为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模仿对象。

总之,在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网络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教学活动,它不仅拓宽了教师思维,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教学空间,而且促进了教学模式、方法和观念的变革,并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得到无限延伸,有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摘要:网络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为高师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延伸了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历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功能。

关键词:网络,历史教学,历史专业

参考文献

[1]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EB/OL] .http://219.159.82.163/wj/czhome/Article.2005-2-13

[2]李剑鸣.在现实关怀与学术追求之间—1989年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绩和问题[A].胡国成等编.透视美国[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2-43.

[3]周义保.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EB/OL] http://www.jincai.sh.cn/lib/library/xsjl/ZYB.htmL

[4]何小燕.网络信息资源与历史学研究-试论专业性数据库和学术性网站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EB/OL]http:// www.zslib.com.cn/xuehui/20041w/hexiaoyam.doc

[5]罗宣.网络时代史学研究手段的革新—试论学术性数据库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J].史学集刊,2003(4):92—100

上一篇:学生会主席团竞选自我介绍下一篇:作文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