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2024-07-06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共4篇)

篇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重点是隋文帝和大运河,难点是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及其作用。课堂的环节很流畅,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到位。针对重点内容大运河,设计的动手绘图,使班级的气氛进入高潮。同学们很认真的绘图,在他们认真的神情里,我看到了希望。使得本课重点突出。为突破难点设计了两个小组探究活动,大家积极的参与,结论很快得出。当对人物隋炀帝进行评价时,班级一团糟,无法控制。我刚提出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话音未落。有同学说;功不可没。还有同学站起来说:奢移腐朽,贪图享乐,穷兵黩武,暴君一个······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各自寻找论据证实自己的论点,非常认真。我在一旁静静的看,无心也不想制止他们。一会儿,在他们的争论中,就把隋炀帝的功和过罗列的很清晰。

本课留有遗憾:

1、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在课上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也没有时间给予总结。

2、繁盛一时的隋朝这课。在课堂上“繁盛”体现的充分,而“一时”并没有充分阐释。

篇2: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内容:第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第二、隋朝的繁荣;第三、隋朝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为“隋朝的繁荣”奠定基础,探究“隋朝的繁荣原因”可先列出隋文帝改革措施和繁荣局面,启发学生找出联系,然后再联系“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这一问题解决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就简单了。

列出史实――隋炀帝下江南看琼花和书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大运河。

评价: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大量人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被隋炀帝作为游乐的通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什么?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

1.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既掌握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基本做到学生自主、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达标率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识,加强了热点、边缘学科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学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法;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三点歌谣北捉南鱼落中心记忆效果明显。

不足之处:

1,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需不断锤炼、加强。

2,课堂结构还需改进,应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引导。

3,,学生的小组学习还需加强,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具体分工尚需加强.

篇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一、设计学习任务单, 改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 课一开始揭示课题, 接着创设问题情境, 和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欣赏, 介绍制作方法等, 最后一环是学生动手或画或制作或作品展评, 主要教学过程一般都比较顺利, 但作品、作业普遍来不及完成, 更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操作和有效的作业展评。 其实这些现象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有直接关系, 课堂结构缺少变化, 教学环节呆板,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 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突破传统教学瓶颈的好抓手, 它的出现将学生变成“前台”自主学习的主体, 教师则变成“后台”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通过任务单, 学生课外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 就能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实际教学证明, 学生通过任务单的自学, 学习动力和兴趣得到提高, 能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创作作品。

例如:教学《仕女·簪花》这课时, 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其中“学习方法建议”栏目, 要求先自学教材, 再观看微课视频, 最后完成任务单习题, 这样的自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困惑和疑问时, 在任务单中的“困惑与建议”栏目进行记录, 等待课堂解决等细节的指导, 这样的指导能够让教学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 通过设计4个学习任务, 由任务1的自学教材到任务2的观看微课, 从简单地了解到深入地探究。 同时任务2安排学习微课视频的两个环节, 从整体把握到带着问题思考, 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了解唐代妇女服、装、饰的文化特点。 任务3先安排学生上网了解其他朝代服、装、饰的特点, 再安排学生了解现代服、装、饰的变化, 让知识在迁移中得到步步提升。 任务4安排学生先绘制设计图, 再根据设计图及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制作一个饰品, 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二、制作微课视频, 搭建学习平台

“翻转课堂”对教学过程的发生地点进行调换, 让学生先在课前自习, 正式上课时间教师专门负责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微课”在这里代替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习中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可以说“微课”和“翻转课堂”是相辅相成的, “微课”是 “翻转课堂”的必要元素, 是为 “翻转课堂”服务的。 在“翻转课堂”里, 学习者学习的都是老师们制作好的一个关于新课内容的微视频, 这种教学用的“微视频”就是现在所说的“微课”。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 “微课”的问题聚集, 主题突出, 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 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 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 制作微课的时间不宜过长, 这样才能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果录制时能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 那么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将更大。

例如:在制作《仕女·簪花》这课的微课时, 着眼于学生自学教材基础上的解惑, 对于学生已会的不讲, 学生自学教材能学会的少讲;学生易错的易混的要重点讲, 还要讲学生想不到的。 在实际制作时重点讲了唐朝的服、装、饰的特点, 在唐朝服饰的构造和服装的纹样上对学生进行解惑, 加入学生想不到的唐朝面部妆容的7个步骤, 并对配饰中的色彩搭配与纹样设计进行提示。 通过实际教学和学生的使用发现, 制作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帮助了学生解决了一些困惑, 为自己创作作品提供了灵感。

三、把握课堂时空, 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实施“翻转课堂”, 很多人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微课视频的制作上, 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 微课视频自然重要, 但比微课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和空间。 课堂的对话和讨论, 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课堂讨论带来“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高。 另外, 学生课前创作的作品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因为美术作品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主要环节。 新课程理念提出: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进行《仕女·簪花》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时, 第一个环节是进行任务单自学体会交流活动, 主要就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1”中的要求谈谈各自的学习体会。 教师通过结合视频展示台, 一边展示教材内容一边让学生说说。 然后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2”中的要求谈谈自学完微课后的感受。教师一边播放微课, 一边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揭示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相关问题的答案,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通过欣赏与评述活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教师可以展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进行集中讨论, 集体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存在的疑问进行集体交流, 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总之, 理念的更新是行动的指引。 中学美术教学要进行“翻转课堂”理念的实践是一条漫长的路, 需要我们不断摸索, 不断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信总有一天美术教学必然会插上“翻转”的翅膀, 实现梦想。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课外做作业、吸收和内化知识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 在最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时候, 教师反而不在场。翻转课堂是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规划, 实现了对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4: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教学创新尝试:

启发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互动授课

(一)、南北重归统一

1、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

2、生答: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3、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思考后回答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问: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 “大运河的开通” 并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

2、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3、(1)、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回答:“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2)、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4、分组讨论: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1)、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2)、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3)、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三、课外延伸:比较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习题,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五、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习后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隋朝的统一:581年建立;589统一

2、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目的、作用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

教学反思:

上一篇:企业舆情分析下一篇:搭石的同步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