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畅想写景散文

2024-09-01

冬季的畅想写景散文(精选10篇)

篇1:冬季的畅想写景散文

冬季的畅想写景散文

紫铅色的云雾懒洋洋地在空中游走着,把整个世界弄得宛如黑昼。空气中弥漫着风雨欲来压倾城的不适应感。淅淅沥沥的冬雨漫不经心地四处散落着,飞扬的雨丝悄然无声在空中尽情地摆弄着舞姿,充斥着透人心凉的寒意划出一道靓丽的印痕,愈发展示无需任何粉饰的洒脱和孤傲。

冬季是一个充满畅想与期待并存的季节,偶然出现的阳光尽量发挥着热能,把空气中的点点滴滴和浑厚的快节奏自然的混成一体,还时不时地透露着妖娆的美感,让人舒服,叫人心怡。

在冬季里漫步,随处可见早已逝去的春华秋实的足迹。不管是乡村,还是都市,枯萎的一切都向冬季坦露了虔诚,只留下的斑驳蕴含着沉甸甸永恒让人有了如梦如烟的寄托心绪。错落在四面八方风格各异的建筑点缀着这个飘荡的季节。

冬季,仿佛是打好行囊即将远去的游子,漂渺百感交织,唱出平生的一段歌,弹奏在心间,透露娓婉,沧桑。也好像在与天地窃窃私语,对天地的无限眷恋道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冬季,在向各种各样的行色匆匆的人们倾诉雪的纯洁,梅的动感,有独特的气质向闻风而动的人们表达唯有珍惜的尊贵和天成之作,创领雪的纯洁极致,让人登临梅香品质的巅峰,树立酝酿已久的里程碑。

是啊,冬季的美多少带着寂寥但不缺圆润情意,能阅读它的人自然而然生出别样的感怀,对它的表白也不是苍白无力。没有春的色彩斑斓散发出的气息;也没有夏的火热盎然浪漫的表示,更没有秋的丰盈灿烂讲述,唯独这些圆润之意仍然还能叫人感受,触摸到四季交替的残酷,然而,冬季还是逃不掉季节无情的催促,告别白雪,离开梅花,去迎接来年的春韵。

四季再怎么轮换交替,也抹不去圆润的冬季对世间一切的美丽的畅想。

篇2:冬季的畅想写景散文

秋天,你收获的不是将军的头衔,于是你心思重重,徘徊于凄风暮雨中,泪洒天地间;

冬天,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来到了人间。它让你激动的心趋于平静,让你发热的头脑渐渐冷却。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流云飞彩,外面的世界好冷好单调,它逼你把目光收回,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寒风第一次刺骨,就像飘雪第一次耀眼,你会猛然醒悟:将军可能只有一个,但士兵有很多!要想当将军,首先必须当一个好士兵!你好兴奋,好轻松,因为你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你不再为没有当上将军而苦恼:你将努力当一名好士兵!或许将来有一天你真的会成为一名将军,到那时你会想起这一年的冬季,让你忘掉功名利禄,一身轻松踏上征途的冬季!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冬季是人们最幸福的时候。辛苦了大半年的人们,把自己锁在家里,享受劳动成果,日子过得懒散却舒适;现如今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猛烈的西北风再也挡不住你匆匆远行的脚步。然而,浪迹天涯海角,远离亲人故土,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你怎么也抹不去想家的念头!想那充满温罄的小屋,想那围着炉火包饺子的热呵劲儿,想每一个亲朋好友的面孔……没想到硬冷冬天却如此让人牵肠挂肚!

“六月飞雪”演绎了一个多么悲壮的故事,所以,还是让雪回到冬季,让美丽的童话常驻孩子的心田,让瑞雪永远兆丰年。俗语道“风花雪月”,没有了雪,四季便缺少一道亮丽的风景。

“雪化之后,变成什么?”

当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水”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则悄悄告诉老师:“雪化之后变成春天!”多么奇妙而生动的回答。春天是孕育希望的季节!冬季过后,世界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经历了冰封大地的寒冷,才会加倍珍惜春天的好时光!

篇3:冬季的畅想写景散文

“真”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核心。朱自清的写景散文, 以真挚的感情,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我们以《温州的踪迹》中的《绿》为例, 说明作者怎样追求那“逼真”的艺术境界的。全文四个自然段, 首尾各一句为一段, 点题和照应, 做到了首尾圆合, 结构紧凑。中间两段文字是顺着第二次到仙岩时观察梅雨潭的足迹写的, 层次井然, 观察细腻, 景物描写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听到声音, 再看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是梅雨潭。到了梅雨亭上, 正对着瀑布, 山岩、瀑布、亭台、草丛、潭水便尽收眼底了。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 薄阴天气的岩面与草丛, 直冲而下的瀑布, 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 纷纷落下的如白梅、似杨花的水花, 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这都是作者实地静观之所得, 没有夸张和雕琢, 如同一笔笔的写生画, 读来如见其景, 如闻其声, 它是写实之作。接着, 作者写梅雨潭的绿色, 这是全文最生动逼真之处。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 “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 攀着乱石, 小心探身下去”, 又过了一个石穹门, 到了潭边。望着这一碧潭水, 作者展开奇思异想: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 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这动人的绿色, “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 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 象涂了‘明油’一般……”随着作者的笔触, 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 不仅我们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 而且我们的肌肤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 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 不能说不可爱;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不能说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说不明丽;秦淮河的水, 不能说不旖旎。但是在作者的眼中, 作者的笔下, 它们不是太浓, 就是太淡, 不是太明就是太暗, 都无法与梅雨潭那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至此作者的感情迸发而出, 变为直接的呼喊:“可爱的,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进而再次展开了奇异的联想:“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想拍她、抚她、亲她, 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 感情真挚柔美到了极点。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 一切真情都显示出“活脱脱”的个性, 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 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描写景物形似逼真, 一是源于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真切;二是他丰富多彩的语言, 善用博喻, 从多个角度去比拟景物, 使人们似见其景, 如睹其物;三是他独特的构思, 他善于采取移步换形之写法, 先有铺垫, 后有集中而突出的描写, 在穷形尽相仍恐不足之后, 又加之以比较对比, 让人通过想象去领会, 从而达到极其逼真的艺术感受效果。

朱自清在《论逼真与入画》一文中强调:“真”就是自然, 要使景物显得自然逼真, 还要写得“气韵生动”, “惟其‘气韵生动’, 才能自然, 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话说的‘活脱’或‘活像’, 不但像是真的, 并且活像是真的。”成功的写景, 在于写得活, 能传神, 如画一般美。朱自清在创作实践中, 在精雕细刻的同时, 在“活”字上下尽功夫。譬如在《荷塘月色》里, 他也把那一角荷塘写活了:那田田的叶子中间, 花儿“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还送来了缕缕清香;忽而微风吹过, 叶上便呈现一道凝碧的波痕, 加上叶下脉脉的流水, 于是那荷塘“却更见风致了”。在作者笔下, 花叶含情, 流水有意;写形传神, 臻于化境。

朱自清的散文追求“逼真”的艺术境界。在朱自清的笔下, 无论天地、山水、花木, 都描绘得逼真自然, 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从而形成了他写景散文的率真的特色。

优秀的散文常常兼有诗情与画意。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自然逼真中, 还追求一种绘画美。

朱自清是散文领域里的卓越的风景画家。他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水漈》等, 都是极美的山水工笔画。他用语言的丹青点染的风景画, 以比喻丰美、想象超拔取胜。他所创造的画面自成一格:笔触细腻, 但不是浓妆艳抹;构图简洁、但相互间显出风华, 平淡中显出腴厚;他的笔墨挥洒自如, 把自然景色、物体状貌勾画得栩栩如生;明净的色彩, 素雅的风致, 把读者引入奇妙的画境。

譬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作者游南京秦淮河所见景色。水色、天光、日态、灯彩人影、船形、树姿、琴声、歌音等都是人们常见而易于忽略的事物, 但作者善于把它们错杂起来作“加倍”的描写, 因此写得很细腻, 精密确切地写出了当时秦淮河上那种灯月交辉、画舫纵横、笙歌彻夜的景象。写夏夜泛舟游秦淮河, 自然离不开水, 也离不开写天上的月、船上的灯。所以作者特别注意对月亮、灯光、河水三者关系的变化, 作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 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所独具、又是作者凭着自己的审美趣味最能领略的美的境界。

你看, 这是夜幕方垂、灯火初明时的情景:“夜幕垂垂地下来时, 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 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 在黯黯的水波里, 又逗起缕缕的明漪。”这是着意灯光, 描绘灯光在水中的投影。那么水呢?水在天未断黑时, 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 不是灯光初明时, “阴阴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 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 就是梦的眼睛了。”这是着意水态, 展现灯明前后水的色泽意态的变幻。作者还通过那水中灯影和灯下水光的描写, 表现了当时化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图景。因为这时皎月初升, 光量不大, 所以灯光压倒了月色, 灯火透过玻璃投射至黯淡的水波里, 河里便呈现一片“朦胧的烟霭”, 构成一种梦幻般的迷离境界, 从而引起人们思古之幽情。

但是, 船到大中桥外, 却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时“淡淡的月, 衬着蔚蓝的天”, 照着“空阔”的江面。因此, 秦淮河的水在这里变为“静静的, 冷冷的绿着”, 如“茵陈酒”一般, “在每一只从那一边过去时, 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 在我们的心上;这里是空着, 且显着是静了”。这是写水。接着写灯火:“渺渺的”灯辉与“缠缠的”月色相互交融, 此时与前面不同的是, 灯光已夺不了月色, 因此, 在月光的映照下, 河面上纷然的灯都“黄而有晕”, “灯愈多, 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 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这“光雾”便是灯光、月色、水气杂糅辉映形成的。写了灯, 接着写月。由于这里比较宽阔, 月在中天朗朗照着, 所以灯光是浑的, 月色却是清的。那一弯素月, “她晚妆才罢, 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那渗着月光的垂杨的柔细的枝条, “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 交互的缠着、搀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垂柳枝条的交叉处偷偷窥视着我们, “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 在月光下, “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这些都是近观细察, 从垂杨老树完全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 作拟人化的描写, 来表现出月色的光感和意态。接着作远景勾勒:“远处———快到天际线了, 才有两片白云, 亮得现出异彩, 像美丽的贝壳一般。那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里则通过远天的白云和远处黑黑的一带轮廓在月下的状态, 写出了另一番月色的光感和色感。

随着游览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不同, 心情的变化, 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也不同, 使整篇作品就像是许多幅以秦淮河风景为题材连缀成的组画。开头以虚景来衬写实景。作者从想象中明示秦淮河上“那时华灯映水, 画舫凌波的光景”, 衬染出由桨声和灯影构成朦胧而迷人的眼前景色。文章紧紧扣住那河上的灯影, 汩汩的桨声、沉沉的河水、清辉的月色、悠扬的笛韵……这一切都与河上的灯影组成一幅幅和谐和多种色调、多种情味的画面。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之所以能做到“文中有画”, 有赖于他对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一处胜迹, 一幅景色, 一个事物形态, 他能从不同角度作多方位描绘, 有话可说, 有画可做。同时, 也有赖于他的艺术处理, 他不是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机械临摹, 而是发挥了奇妙的想象, 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 变静止为飞动, 赋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

注重创造富有诗意的画面美, 可以说是朱自清的一个重要的山水风景审美意识。朱自清山水意识中的核心是发现与挖掘山水景物的自然美。也许山水本身不一定那么美, 但在朱自清的游记里, 他却能如高超的摄影师一样, 选择最佳角度, 拍下最美的画面。

情感是散文艺术的生命。

朱自清很重视感情这个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他的写景散文情浓似酒、意酣如饴, 写景融情于景, 情与景相映成趣。这就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特色———即在描山画水的同时追求一种“情趣美”。

朱自清描山画水的散文中, 举世盛称其美, 誉为“美文”, 或赞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 。诚然, 他的写景散文最擅长重彩工笔, 真所谓“漱涤事物, 牢笼百态”, 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化的自然”之类的神髓, 给人以舒坦的美感享受。尤其可贵的是, 这类饱含诗意的美文并无士大夫式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 而往往是“融情入景”, 深蕴着个人忧国忧民的寄托。郁达夫论及“五四”以来现代散文的主流色彩时曾言:“作者处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写了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是的,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

朱自清散文中的风景描写, 处处渗透了他的感情。他无论是写春花, 状瀑布, 记秦淮河歌, 染荷塘月, 无不融注入自己的情思, 他笔下描绘的正是人化了的自然。

在《荷塘月色》里, 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 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 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里颇不宁静”而独步塘边开始, 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 再遥想古代采莲美景, 最后独步回家结束, 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 表现了“我”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那种徘徊惆怅的矛盾心理。例如其中写到月色时说:“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这些地方场景的移动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 这些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荷塘月色中》, 处处有画意, 而时时曲笔写衷肠, 怅惘郁闷之情融化于细腻的景色描写之中。那月光下的淡淡荷塘景色。那愉快得片刻消遥的淡淡情趣, 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 作者既不愿群居, 又难于独处, 既不满于现实, 又不能从个人的小天地里突破的徬徨、苦闷心情。

如果说《荷塘月色》的情趣在于将情景交融在一个“淡”字上, 那么《绿》整篇的韵味和基调, 正是集中在这个“绿”字上。“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 它更是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像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 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 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 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他“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写出了对岩石作急剧撞击的充满着强劲生命力的瀑布的陶醉, 那蕴蓄着鲜润和奇异“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梅雨潭的绿, 如同向自己襟怀送进了春天的温暖, 激荡了他的感情的波涛。这表明囿于一泓死水般生活中的朱自清, 他是多么酷爱着绿。绿, 是生命力, 是美好未来的象征, 它撼人的心灵, 给人启示, 激起希望, 鼓舞奋斗。正因如此, 朱自清嫌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又嫌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水太暗, 因为, 那些只是古雅的颓丧的或者是矫饰的绿, 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朱自清面对梅雨潭的绿感到“惊诧”, 流露了他向往崭新的生命的难以抑制的激情!总之, 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不掩饰, 不造作, 更不卖弄。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流露;是借景抒情, 还是寓情于景, 一切的真情都显示出“活脱脱的”个性。他说写文章“虽只一言一动之微, 却包蕴着全部的性格, 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 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特发现, 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特色。

马克思和巴尔扎克都颇赏识法国自然科学家布封那句名言:“风格即是本人。” (2) 诚然, 文章的风格即是作者的个性、情趣和气质各方面修养的艺术表现。朱自清散文那饱蕴醇厚情意的清隽简约的风格是他独有的, 它不同俞平伯的绮丽, 也不同于冰心的轻柔, 更有别于许地山的空灵。读朱自清的散文, 总觉得和他那温文尔雅的品性、一丝不苟的德行、沉静的生活态度是水乳融洽的。

朱自清在他的协警散文中处处融注“自己的声”, 那就是通过缜密的艺术构思, 创造自然和谐、诗画俱美的意境;通过描写抒情有侧重的交融, 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些构成了他写景散文独树一帜的创作个性, 富于真挚美、绘画美和情趣美。

摘要: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都有“工笔画”那样美的意境。朱自清在山水的描绘中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及情趣美, 善于通过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绘, 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把景物细腻传神地表现出来, 使人读后有特别真切的感受, 好像亲历其地, 亲见其景一样。本文详细地阐述了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三美艺术追求。

关键词:朱自清,写景散文,三美

注释

1朱乔森:《关于父亲的创作》、《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288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版。

篇4:高中写景散文的阅读

【关键词】写景 情感 意境

如何教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写景散文呢?简言之:察形、观色、辨声,心驰神往于文章的意境之中。

一、追摄画面,拓展空间,建构形象

具体形象是作品意义、作者情感的载体。散文更是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没有散文,没有对形象的强烈感受力也就没有真正的散文鉴赏。因此,阅读写景散文首先就要通过文字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再现或重建,也就是“察形”、“建形”。

写景散文,最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叙写,构成一个个画面。而画面又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状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因而,察形、建形要区分开静态与动态,又要对比静态与动态,建构的形象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总之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比如人教版《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片断:无边无际的沙漠,平坦、茫茫一片;中午阳光从上空直射,沙漠出现单纯、强烈的反光,热而寂静。引导学生通过以上重点文句进行空间想象,建构起一幅静态的平面图。继而往下阅读:先是第一个黑点,继而成线、成队,渐近,响起铃铛柔声,最后出现昂首阔步前进的方阵,耀眼的猩红大旗。由此文句又建构成动态的形象。通过想象建构成一静一动的形象,对形象进行体味、揣摩。静态形象表现出单调、平板;而动态形象则表现出盎然生机。只要建构成形象,说明读者的心神已经驰往于作品之中,再通过“仰”、“窥”、“望”对形象作多方面的扫描,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把握它的形体和神采,就更能切入作品的艺术美之中。

运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议论更是文章的非凡之处。对“风景”描述之后,文章有多处不可或缺、情真意切、见解独特、耐人深思、催人奋进的议论和抒情。“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那便是真正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其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真乃神来之笔。本文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见解,赞扬了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是自然的主宰”,他们“从形式到内容”,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直抒胸臆、意蕴无穷,感情真挚,对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和崇高革命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通过形象的构建,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味、揣摩,从而感受美,悟出“神”。反复训练形象的构建与感受,最终达到培养起学生对散文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观色彩,察情感

色彩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感情语汇,艺术家常常是因色生情,随情赋彩。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与客观景色往往融为一体,因此作品中的色彩即是作者心境的表现,透过其色彩就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

如《绿》《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作品,但作品中的色彩不一。前者,浓墨重彩绘出绿色:岩面与草丛透出油油的绿意,而梅雨潭水的绿更是使作者惊诧,不惜笔墨多方描绘,全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后者,轻描淡写地绘出“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景色:月光是淡淡的,小路是幽僻的,荷塘笼罩于月色之下,树色阴阴的,远山只有大意,路灯没精打彩的。淡淡的景,淡淡的色。

前后两相对照,透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前者反映作者热爱生命、勇于进取的激情;后者交融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可见,色彩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折射。抓住对色彩的特征的剖析,往往就能切入作者或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一般来说,色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暖色,一为冷色。暖色通常包括红色、绿色;冷色主要指蓝色、黑色。暖色包含的情感或形成的氛围通常是热烈、生机盎然;而冷色则通常是庄严肃穆、悲哀忧愁的象征。把握冷暖色的不同含义、情感,是我们从色彩中去分析作品情感的基础。

三、辨声音,听心曲

“言为心声”表明语言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反映,而写景散文中的声音也同样是作者心曲或心理感受的表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先生明明身处夏夜热闹的环境之中,为何却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呢”?这里,朱先生正是通过蝉声、蛙声透出的自然之物的欢愉反衬出自身的孤寂、内心的忧愁。“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的折射。”全文通过这一处的声音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重重地点化而出,令读者之心为之一颤,随即沉入深深的悲哀之中。

古人有詩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声音以闹衬静,也是写景散文中的一个重点。其实,这声音之中又何止于此?细听就感受到了声音之中还饱含有作者那深深的悲凉、孤独与冷落之情感。

相对于“形”、“色”而言,“声”在写景散文中所占份量要少些,但也是鉴赏写景散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同样也透出作者的心曲。

篇5:初三_写景作文《秋的畅想》

作者:不详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好一派夕阳西下的秋色!

古人咏秋的歌词实在太多,大都曲异工同,无非是借秋怀,睹景伤情,在一片肃杀的萧瑟中,秋已被蒙上了一层悲壮的颜色。文人墨客们都摆脱不了上古流传的凄情。难道秋天就没有更明快的颜色吗?

有的。当”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时候,秋便被赋予一种全新的意境。

清风拂过,稻浪翻滚;鸡鸣蹊上橙桂秋梢。在那刻满沧桑的古铜色老农的脸上,收获的欢愉已舒展了他满脸的皱纹。丰年,又是一个丰年啊!

金秋,当地中海的曙光穿透希腊黎明的时候,我们的体育健儿已拼搏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金秋,是金榜提名的时候;金秋,在为下一次收获而努力耕耘……

塞雁南飞碧空鹄影。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正在这古老的华夏土地上进行。改革开放,给金秋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秋天是喜悦的,秋天是明丽的。秋天的风采,秋天的情怀,都值得我们去赞颂,去歌唱!

当秋雨淅淅沥沥的时候,苍茫的暮色已笼罩了黛青的远山,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了。夜风,送来一丝秋天的凉意,好惬意的。在通明的灯火下,七彩的荧屏前,人们已经开始度过那工作之后的余暇。你看他们谈笑风生,神飞色舞,多么高兴啊!热忱的耕耘得来的幸福,应该好好品味一番才是。

篇6:畅想的优美散文

车行驶在天津大道上,沿途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心里不由豁然一亮。记得前一段时间,路边的草木初吐新绿,枝叶稀疏,花苞也正在孕育之中,而如今那些纤细的小草已如绿毯铺展开来,路边的树木也都像挺拔的受阅士兵,身着不同颜色的军装,一排排整齐地站立,在微风中同来往的路人点头示意……

马路中间长长的花坛里种植着许多高矮不一的植物,它们被园林工人修剪成不同的形状,错落有致的排列,这不但彰显着园林工人的智慧,也流露出浓浓的艺术气息!

花坛里的花儿也形态各异,有的花蕾初成,青涩稚嫩;有的花儿如羞涩的少女,口点朱红静等春风来撩拨她的心弦;有的花儿风情万种,恣意绽放,尽显妩媚;路边还有许多争相怒放的桃花,花朵殷实饱满,缀满枝头,让路人眼花缭乱。一路美景不断,真是人在画中游!眼光所及之处溢满了春色,怎不让人心生欢喜?

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灵性,虽然看它们静默不语,但它们却充满了情怀和智慧!它们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争芳吐艳的季节,所以它们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来适应季节变换,以最好的姿态来迎合节气生长,以最完美的形态在该绽放的季节尽情地绽放,把生命的精彩呈现给世人!

即便秋风瑟瑟之时,它们依然如此,不恐惧,不烦躁,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即使枯萎、凋零化为泥土也无怨无悔。因为它们已精彩地完成了生命的旅程,这就是大自然的坚韧、博大和从容!

其实草木的特质正是我们人类所缺失的品格,许多时候,我们人类自以为聪明,但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易伤感,爱追忆,也喜欢自寻烦恼,就如一些人喜欢在春花烂漫之时,去想念白雪飞扬的飘逸;也喜欢在花草繁茂之时,去感伤秋风萧瑟的凄凉;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去怀念春风拂面的轻柔。我们总是在该享受时逃避,该付出时抱怨,该得到时不珍惜,错过以后又捶胸顿足,痛惜难过,让生活永远在失望、懊悔、焦虑中度过,那样春天的浪漫,夏天的葱郁,秋天的收获,冬天的灵动,也就很难体会到了……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许多时候我们自诩无所不能,但有些时候,我们确实应该真诚地的,卑谦地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它们的顺应,它们的简单,它们的不争,更要学习它们的知足!

李白有一句古诗,“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执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可能大自然早已参透其中道理,所以它们才能如此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可能就是草木的聪明之处。其实它们何尝不是用无声的语言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才是快乐的真谛!

篇7:我爱家乡的冬季写景作文

每当下雪的时候,雪花像轻盈的蝴蝶在煽煽起舞,别有一番景色。我伸出手玩数雪花1、2、3……咦?怎么不见了我叫道。

雪停了,放眼望去,只见房子上、树枝上、马路上,都盖上了洁白的棉被子,院子里,一群孩子在打雪仗、堆雪人,汗流满面,他们都说下雪真好啊!

家乡的冬天温度低,有很多冻的食品如:冻豆腐、冻鱼、冻梨、冰糖葫芦等。我最喜欢吃的冰糖葫芦了!吃一口冰糖,哇!冰凉甘甜!咬一下山楂,啊!酸酸甜甜!每当我吃完一支冰糖葫芦,总是舔着嘴,求妈妈再给我买一支冰糖葫芦。济宁出才子,也是确实。济宁的冬天白皑皑一片,寒风刺骨,最好的事是宅在家里喝杯茶。济宁的冬天堆雪人是最好的,大雪团遍地尽是,小雪团来打雪仗,好不快活。

马路上,车川流不息,我百般无赖的坐在哈萨尼咖啡厅,这里拥有玫瑰浪漫与圣诞气息,但我仍不崇洋媚外。我与妈妈,喝着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咖啡,初入口会觉得没有任一种味道特别凹显,但当回甘出现后,会发现有淡淡的谷类味道。

这个时候太难得。冬天的气息与咖啡结合,温暖全身。我走出咖啡馆,拖拉着运动鞋,滑过厚厚的雪。雪下,全结冰,一不小心便滑一跤。车,越来越慢,或许太滑,不敢向前狂奔。

比起春夏秋,冬天凹显出圣洁。公园河上虽已结冰,但游客不少。不久,又下起了雪与雨混合的交加的冷雨夜。如果,不穿厚点也许会感冒。寒风如剑,不冷而痛。

鞭炮不停地燃。让冬天又有些吉祥,稀里啪啦、拉了蹦蹬,震耳欲聋。哎,春节来了,我们长大了一岁,也少活了一岁,为什么不哭呢?好吧,Happy New Year。

篇8:冬季的畅想写景散文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篇9:写景散文的“美”教法

一、导入美

美的文章需要美的导入才能使人身临其境。如《天池》一文不妨用李商隐的小诗《瑶池》导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中的‘瑶池便是现在的天池。”如《阿里山纪行》一文可以这样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首《高山青》唱红了大江南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功正的脚步一起走进阿里山。”

二、诵读美

美文的诵读需要读者的声情并茂,更需要独到的方式引导。这种方式首先就是配乐朗诵。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是任何东西所不能媲美的。试想一边诵读“小桥流水、古朴犹存”的《周庄水韵》,一边配上一段笛声悠扬的江南小曲,无须教者讲述,其中之美、之妙便不言而喻。其次就是分层朗读。如《鼎湖山听泉》中一段描写鼎湖山泉声的句子:“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两位女生读);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全班女生读);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全班男生读);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全班学生读)。” 这样就能将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三、品味美

文章之美贵在语言之美,语言之美贵在修辞之美,修辞之美贵在品味之美。对语言的品味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教者可从修辞、运用的手法以及巧妙的修饰语等方面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或写作的目的。朱自清的《春》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个“让”字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荷塘月色》:“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句正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荷叶的妖娆多姿。

四、引用美

旁征博引向来是各位文学爱好者所喜欢和擅长的,为了领悟天池魔幻、神奇、缥缈之美,我们可引用一位名叫龙城飞将的网友对天山的描绘:“用惊艳不足以形容她的美丽,用漂亮不足以描绘她的华贵。纯净、圣洁、晶莹,仿佛梦幻一般,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没有一丝人为活动的痕迹。碧绿的水面上照射着金色的阳光,如同金粉洒在一块大大的碧玉上,波光掠影,玲珑剔透。池面上水汽和阳光交织在一起,云雾缠绕,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站在岸边,仿佛和天池融为一体,听她讲述着那深沉梦幻的寓言,和她独处高山之巅,听它亿万年来的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睹?”

五、比较美

红花当须绿叶来衬托,万物之美亦是如此。美有很多种,如何让学生对各种景色之美有确切的把握,我们不妨设置一个仿句题来显示这种美的独特之处:“如果说长城美在它的雄伟绵延,中山陵美在它的庄严肃穆,那么九寨沟美在它的原汁原味,泰山美在它的巍峨挺拔;如果说天池美在它的虚幻缥缈,阿里山美在它的妖娆多姿,那么苏州园林美在它的精雕细琢,鼎湖山美在它的空灵神圣……”

六、宣传美

既然是美的东西就不该独自占有,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一环节我们不妨为所写美景写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是广告宣传语写得好、写得巧、写得美、写得妙,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一定的手法。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不妨写这样的宣传语:“冬天的济南是孕育春天的摇篮(押韵),冬天的济南是你过冬的理想境界(押韵)。”如《天池》一文的宣传语:“青春天池、美丽天山(比喻、对偶);天池景色美如画,声名远播遍华夏(比喻、押韵)。”

七、总结美

古人称画龙须点睛,那么一堂出彩的课也需要点睛之笔——教师总结,总结的语言要美且切入重点。如《天池》,可这样总结:“它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也许只有地大物博的中华民族方能孕育出如此美丽的仙境,大自然以它的鬼斧神工给予人类难以想象的种种奇迹,让我们珍惜、热爱这绿色的自然吧,因为它是我们幸福的家园!”

总之,一篇美文的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任选以上的几个环节设计教案,以“美”贯穿始终,紧扣“美”字,让学生获得美的感悟和启迪。

篇10:思念的畅想现代优美散文

故乡永远在我们心目中有说不尽的感慨之情。漫步在青山绿水间,看到每一片的情深绿林,每一条的潺潺小溪,都是对我们浓浓的呼换。

人生看似漫长,其实挥手一瞬间,邂逅相遇虽短,纶巾谈论知遇而情意浓浓。就像这次相聚,要感谢帅哥班长和刚诗、江海、小涓等同学,他们的精心周密的按排,让我们携手共赏家乡的山山水水。

晚上,阔别已久的同窗近在咫尺都难以相认,是时光的流逝还是世界之大感到陌生?小涓和江海动情的开场白让我动容;欢笑随着晓波的风趣幽默“感动”二字而迸发,苏老师有伯乐之风,把“最差生”培养成天之娇子!

清晨,阳光爬上东方的天空,胸前红领巾使我们年轻了许多,开始观赏林城慢行火车之旅。坐在车上,回想“咣当咣当”的历史回音,驶向心中所想之地,匆忙地看,匆忙离去都感到欣慰。通过朝阳的讲解,我对高楼林立所在之处一目了然,仿佛回到树军和刚诗吃五分冰棍论英雄的年代。

“绥棱林业局中学校”这几个金色大字,体现出博育之才无尽的辉煌!来到崭新的课堂,一排二座那是三十年的回忆,刚诗的模仿秀使同学们开怀大笑;小涓甜美的话语使人听之入迷;玉华诚信的微笑使人感动;晓波的“坚持”是成功之典范;宏彦用慢声拉语的言词和幽默风趣的发明,使文字象形仿佛可以与“哥德巴赫猜想”相提并论;占军军旅生涯有大将之气质;江海戴着眼镜风度翩翩有学者之风范;远坤管水之神无法评论,要是动怒水淹“雷锋塔”旅游不成我于心不忍。一句“下课”使我思绪被打断,刚轮到我咋就下课了呢?!好遗憾。

当胸前红领巾带着欢笑来到“文化公园”。所听所看所想竟然是从前的画面,挤上小火车就可以想象“油条、干豆腐卷”,脍炙人口的叫卖声在耳边回荡,这句“名言”已成为刚诗的经典。共同朗读“绥林赋”的洪亮声音走向天空飞向未来,墙壁上雕刻“时光倒流”的艰苦历程让人回味。

我们背着朝阳前行,胸前红领巾依然鲜艳,来到环境优美的“鼎盛园广场”,看到蔚蓝的天空中挂着几朵白云飘向天边!我们悠闲自在地走在植物王国,“月牙湖风车”几个篆字把我带到童年的时光,推着风火轮和同学们跑在大街上嬉戏和欢歌,几位女同学挣着抢着留下一生美丽的瞬间。

下午,我们胸前戴着的红领巾在迎风飘动。走进博物馆似丛林观景,形态各异的动物神龙活现展现在人们的眼帘,林城发展历历在目,可以想到春回大地冰凌花开;夏日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秋天春花秋实可见微风拂过凉意扑面;冬天机器轰鸣木楞成山的景象,也出现了为林业贡献的先进人物,终身为林业付出自己的一生辉煌,最后能在花名册上签字是人生一大快事,使我终身难忘。

红领巾戴在胸前,我们观看微电影《老爸老妈》。生活的艰辛都镶嵌在每个人的心中,看到感动之处流下伤心的泪水,每次狂风刮着满天白雪到处飘扬着苦涩年华。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玉华,小涓、远民、景艳、淑铃、玉梅、春平等同学,希望你们都有艰苦卓越之精神,事业更上一层楼。

次日早上看到淑芳在红领巾的衬托下显得恬静,为了这次活动能顺利完美,身先士卒任劳任怨,来到她的家乡时正赶上群花喜闹蝴蝶飞飞,天空也是因为玉华的离开而泪洒人间,但振军的姗姗来迟给我们带来惊喜,让天空泪停欢笑。

每当看到桂珍戴着红领巾,甜密的微笑是那样腼腆,说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更别说付出和贡献了。

江芏的红脸蛋也被红领巾的衬托显得更加红润,来到他的故乡美景独特荷花绽放,可以联想到《荷塘月色》纯洁幽静,使人看之难以忘怀。

当我站在峰火台上,胸前的红领巾被淘气的风儿吹得翩翩起舞,看到绿色拥抱群山,好像也看到秀荣被红领巾拽得飘飘然,说出最经典的话语也是我们心里之声,更是相处之道,可以做我们相聚最流行的经典台词。

红领巾随我前行,小心翼翼地漫步在绿林栈道中,欣赏潺潺溪水,拥抱巨石,唱着山歌欢快奔放而行,还有奇石古树,还有满地思念故土的枫叶,不管在天空中怎样翩翩起舞最终难舍难分还是落叶归根。

这次相聚最大的亮点是小鲍子同学和小刘同学灵活乖巧小鸟依人,是我们心目中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红领巾的佩戴给我们带来完美和胜似完美的人生,我要永远铭记“红领巾”带来的快乐和成长,那就要感谢玉华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课改学习笔记下一篇:招教考试100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