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

2024-06-09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精选6篇)

篇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归纳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价格升高;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价格降低。

(2)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③其他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是宗教信仰、习俗等文

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只能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才能影响价格。

2.商品的价值量

(1)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商品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总是在一定幅度内,价格不会偏离太多。

②虽然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经常的,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篇2: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

2014银行招聘考试复习必备: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

衡数量的影响

(1)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即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见图)(2)供给变动是指价格不变情况下,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篇3:宏观经济与资产价格的变动关系

所谓资产价格是指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比例,一般用上市公司的股价来表示,可以用来反映社会财富的变化情况。理论上,资产价格应该是宏观经济的直观反映,但现实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资产价格变动与实体经济成长之间所呈现出“剪刀差”的态势,大部分国家的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的上涨明显快于实体经济的成长,可见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背离的。

有学者认为,这种“剪刀差”现象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技术特征越来越明显基础上的乐观预期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而引起的金融结构的变革有关,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全球经济增长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使对于技术产品了解甚少的投资者对未来市场有较为乐观的习惯性预期,从而带动了股价的上涨而偏离了实际价值。

2.价格指数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出现“剪刀差”态势的技术原因。也就是说股指多是以成长期产业和成熟期产业为主的的股票指数,实体经济中存在的很多企业的成长状况并未反映在价格指数中,不能完整的反映宏观经济状况。

3.投资者资产选择偏好引起资产流向的变化。人们的偏好由实物资产到金融资产,关注收益率到关注流动性等,也就是说人们开始关注虚拟经济的投资。

4.股票价格指数的样本企业是动态的。股票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市公司总是存在优胜劣汰,也就是说进入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都是成长性或者至少是成熟性的企业。

二、影响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变动关系因素的现实考虑

不少学者已经对该现象从金融的结构性因素方面做了深入详细分析,而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背离,有一个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政府。过去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忽视了“人”的作用,做了许多的理想化假设。因此,影响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变动的关系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投资者投资偏好由实体经济逐渐转向虚拟经济,并且过分偏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造成的价格价值偏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盲目追求现实即得利益。而结果就是多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只是简单追逐利益的“羊群效应“,并没有经过合理的投资价值分析和市场预测而盲目投资,使市场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根本上的体现。例如,我国在2006年底到2008年初股票市场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投资就几乎处于非理性,在零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到零八年的三月,我国政府十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回笼市场中的流动资金,紧缩货币市场,但事实上股价仍在继续的上涨中,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并没有减退。这就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二) 资产价格反映不完全信息

资产的价格是对上市公司的股价的反映,而对未上市的公司都没有体现。且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是非常严格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都是所以企业中非常好的,多数中小企业的业绩并没有在资产价格中得到反映。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所以资产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宏观市场的变动情况。

(三) 政府的干预程度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会尽一切努力,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经济复苏,但在经济繁荣并存在泡沫的情况下,政府一般会为了保持经济的繁荣而暂时不会采取过多的措施抑制泡沫。因此,在经济出现泡沫时,一般泡沫会慢慢的增大,通胀和资金在市场的加速流动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愈演愈烈,使得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偏离增大。如80年代后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放宽放贷政策及网络形成的泡沫,并没有大加干涉,因为表面上看经济形式的确一片大好,一直到下一任主席伯南克上任,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变。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势必会造成货币的流通量过大,虚拟的货币和资产大量的充斥着经济市场中,从而使敏感的资产价格的增长非理性,使的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背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与实体经济成长呈现“剪刀差”的现象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资产价格反映不完全信息、政府的干预程度而对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资产价格反映的不完全信息所带来的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背离,是不能进行明确的干预使其达到预定效果的,而在此时,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的资产价格在政府不加以管制的情况下就会发散,因此增强政府干预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剪刀差的发散,并且随着经济周期的影响,资产价格会逐渐与宏观经济情况相吻合。

参考文献

篇4: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

关键词:价格传导关系;商品供求;食品价格;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022-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价格体系中,燃料、原材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是上游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是下游价格。上游价格是构成下游价格的成本,上游价格变动会推动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会从需求层面拉动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如果价格传导机制顺畅,那么上下游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会很密切,上下游价格就会呈现出同步同向的变化和亦步亦趋的走势。但是从1998年以来,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松弛,2004年之后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从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8年以前,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同步同向波动。二者亦步亦趋,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传导关系;1998年以后,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剧烈,上窜下跳。经常穿越居民消费价格曲线,而居民消费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变动幅度较小,表明两者之间的传导关系弱化(见图1)。

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弱化的特征也明显体现在月度价格走势中。从月度价格走势看(见图2),从2002年7月到2008年10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曲线曾经五次穿越居民消费价格曲线,上游价格变化幅度有些月份高于下游价格变化幅度,有些月份低于下游价格变化幅度。尤其是2007年5月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幅度不大的情况下,CPI迅速高攀。这说明上下游价格之间的传导关系由紧密变为松弛了。

对于价格上涨中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存在的较大差异,我国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用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来解释,认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出现了传导时滞和弱化的变异,以及价格传导系数的降低。也有人将这种差异归因于中国不同经济领域体制改革的进度差别,造成上下游产业市场竞争环境差异,进而制约其生产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以1998年为临界点,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由密切转变为松弛,并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为了准确地判断物价走势,为实施稳定的物价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我们必须解释1998年的拐点现象,诠释价格传导关系松弛的影响和判断价格传导关系的走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价格走势和政策效果进行预测。

二、商品供求态势与价格传导关系

1998年前后是中国商品市场供求态势发生转变的分水岭。1998年以前,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受供给约束。在商品市场受供给约束的条件下,上下游价格之间的传导关系得以强化。一方面,下游价格的变化容易传导到上游价格,引起其变化。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消费需求的扩张,必然引起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生产资料需求,因此,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很快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上游价格的变化容易引起下游价格的变化。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意味着投资品成本的变动,在下游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上游生产成本上升通过厂商加价途径传导到下游产品价格,其传导形式直接体现为上游产品价格通过成本压力向下游产品价格的等幅或更高幅度传导,成本上升直接导致商品涨价,这已为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高通货膨胀时期的历史所证实。

1998年以后,产品供给充足,供过于求,市场受需求约束。1998年以后不仅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而且产出一直快速扩张,出现产能过剩,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从2002年上半年起,相关部门已连续5次对中国商品市场供求趋势进行调查,其间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有升有降,几乎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根据商务部对2004年600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4.3%,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5.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据商务部对600种商品市场供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2%提高到2006年的28.7%:长时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消失(见表1)。市场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推动了我国商品市场格局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转向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

在商品市场受需求约束,并且产能严重过剩的条件下,上下游价格之间的传导关系被弱化。在这种市场格局中,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降价成为厂商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涨价意味着失去市场,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很难再通过涨价的方式转移成本上升压力。在进入门槛低、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的情况下,需求成为引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的主要动力,下游产品价格的形成由适当的成本决定向现在的市场需求决定转变。所以,上游价格难以向下游传导,下游价格难以影响上游价格。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品市场也存在供过于求的状况,但是并没有出现中国现象,原因在于中国是“世界工厂”,产能严重过剩。

严重的供过于求态势阻断了上下游价格传导,导致上游价格和下游价格分别由各自的决定机制决定,即上游价格由上游生产资料的供求决定,居民消费价格由消费品供求决定。投资决定着上游的生产资料价格,由于最终产品供过于求,其态势决定生产成本增加难以传导到下游产品,所以居民消费价格对上游价格反应迟钝。下游生活资料供过于求,主要受需求价格弹性小的食品价格的影响,这也就是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不畅通的原因,即下游产品供过于求,并且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

三、食品价格决定着居民消费价格

在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断裂的情况下,下游价格主要由食品价格决定,随着食品价格的波动而变化。这是因为,下游价格构成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偏大。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制度的设计,弱化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食品等8大类构成,主要可以分为食品类、工业消费品类和服务类价格指数。其中,食品类权重约33-35%(约1/3)。一般而言,只要粮食和肉蛋菜价格稳定,CPI就不会有太大波动。而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各行业的影响看,首先会直接影响机械产品、造船业、集装箱制造业成本上升,但居民不直接消费这些产品;其次影

响房屋建筑业,但购买住房目前统计为投资,只有购买住房贷款利息和房租才计入居民消费价格,且权重不大,即使贷款利息和房租变化较大,也很难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充分反映出来;再次还会影响家电行业等耐用消费品,但这些产品受市场竞争格局限制只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更新换代等来缓解成本增加的压力。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消费热点的通讯工具、汽车等一些产品的价格反而大幅下降,也弱化了上游产品涨价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

在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统计制度下,CPI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八大类商品中食品价格对CPI变动的贡献最大。从CPI与食品价格变动的年度数据来看,食品价格变动与CPI变化整体走势一致,CPI跟随着食品价格变动(见图3)。从1994年至1999年,随着食品价格从31.8%大幅度下降到-4.2%,CPI从24.1%下降到-1.4%;从1999年至2004年,食品价格逐渐上升到9.9%,CPI也回升到3.9%:紧接着食品价格下降,CPI也下降。

食品价格对CPI的贡献从月度数据来看更加明显。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食品价格指数(F)数据,建立了下面的回归模型:

CPI=-2.72+0.33X1+0.09X2+0.08X3+0.01X4+0.11X5+0.11X6+0.14X7+0.16X8

Se=(1.37)(0.00)(0.01)(0.01)(0.00)(0.00)(0.01)(0.00)(0.00)

T=(-1.98)(205)(7.98)(7.38)(1.45)(17.32)(9.6)(53.7)(39.61)

R-squared=0.999 Adjusted R-squared=0.999

F-statistic=36802 Durbin-Watson stat=1.68

上式中,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1表示食品价格指数,X2表示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X3表示衣着价格指数,X4表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X5表示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X6表示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X7表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X8表示居住价格指数。

Se是标准误差。F统计量和T统计量说明无论是整体的回归模型还是截距、自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回归效果显著。判定系数R2和校正的判定系数Ad-R2表明模型解释的可信度非常高,D-W统计量说明回归模型在5%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从计量结果来看,食品价格变动3个百分点,CPI变动1个百分点,可以计算出食品价格对CPI的月平均贡献率,2008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80.2%;2007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84.41%;2006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48.67%;2005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47.25%;2004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84.25%;2003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80.36%;2002年月平均贡献率是25.23%;2001年月平均贡献率是19.91%。

四、投资决定着生产资料价格

生产资料价格决定于投资,投资需求决定着燃料、原材料和动力产品需求,而燃料、原材料和动力产品是工业制成品的上游产品,所以工业品出厂价格主要由投资需求决定。而投资需求决定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快速增长推动投资需求的扩张,首先直接增加了对燃料、原材料和动力等投资品的需求,继而扩大了对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矿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升了上游生产资料价格。随着这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游工业品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下降,从而导致工业品价格上升。

这种传导机制在中国表现得很明显。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历经了30年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经济规模较大,且以外延增长为主,所以是投资驱动型的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与投资紧密相关。图4描绘了1979-2007年中国投资增长率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之间的关系,随着投资增长率的变化,PPI也随着变化,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亦步亦趋态势。从1979-2007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四次投资高峰期,每次投资波动直接引起能源、原材料价格,进而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波动,由此也经历了四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它们分别是1984年、1988年、1993年和2003年。

1992年初,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国内生产建设高速发展,投资需求迅速扩张。1992和1993年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涨率分别为44.43%、61.7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最高的两年。主要投资品供不应求,缺口扩大,总供需差率扩大为-6.5%和-7.3%,投资品价格再次迅猛上涨。第一波是拉动生产资料价格猛涨。1993年,钢材、水泥、木材的价格比上一年上涨50%以上,整个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38.2%,连带各种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的购进价格平均上涨35.1%。第二波就传递到工业成本上升。1993年工业产品出厂价平均上涨24%。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大大高于2001年的13%和2002年16.9%,形成了1981年以来的第四个投资增长高峰。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国内资源供给趋于紧张,据统计,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的7.4%、31%、30%、27%、25%和40%,导致能源、原材料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迅速攀升。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比上一年上涨8.1%,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涨幅。2004年,投资需求增势不减,继续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1-5月上涨14.8%。2006年全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增幅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却是在前两年持续高速增长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短期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保持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2006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取得了明显效果,投资增速下降,特别是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有比较明显的回落。投资增速回落,

导致投资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减缓,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压力缓解,价格涨幅回落。2007年,国家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取得了明显效果,投资增速下降,生产资料价格在低位徘徊。

五、结论与意义

整理中国上下游产品价格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发现,1998年是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发生变化的临界点。1998年以前,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密切:1998年以后,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松弛。探究其原因,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商品市场供求态势决定着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1998年前后是中国商品市场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的分水岭,而且此后下游产品产能日益过剩,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难度加大,而且随着中国过剩产能的加剧,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将会继续保持松弛的状况。

首先,在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断裂的条件下,上下游价格波动形成各自的决定机制。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主要决定于食品价格,食品价格变动3个百分点,CPI变动1个百分点。可以计算出食品价格对CPI的月平均贡献率,2008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80.2%;2007年的月平均贡献率是84.41%。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主要决定于投资率的变化,从1979-2007年经历了四次投资的高峰期,也伴随着上游产品价格的四个上涨高峰期。

其次,上下游价格传导不协调反映出中国的上下游产品的市场结构和供求态势。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向消费物价的传导。同时,上游企业由于进入壁垒较高,企业相对处于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而下游的消费品市场,由于进入壁垒低,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且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上下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

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弱化是中国居民消费全面升级之前的必然产物。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稳定的层面,而未来的消费升级尚需收入大幅提高的保证,短时期内发生大的变化的可能性很小。对于面临供给过剩、需求平稳的格局,多数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或者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来扩大市场份额。正如汽车、家电、通讯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并没有因为钢材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提高其产品价格,出现了不升反降现象。

第三,上游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幅落差较大,对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理论上,上游价格上涨带动下游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6-12个月,而从2002年开始的这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链条受阻,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表明价格传导机制呈现逐步减弱、时滞延长、上涨幅度缩小的特点。而价格传导效应的变化,使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增大,一些生产企业左右为难,企业产品涨价空间小,企业利润明显减少。比如,棉纺织企业由于棉花价格上升较快,企业效益急剧滑坡,出口受阻,国际竞争力下降。同时,由于一些中下游企业难以消化压力,价格压力难以传递出去,市场竞争加剧,经过一段时间后企业间有可能出现“重新洗牌”,对银行带来新的不良贷款。

注释:

①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全年平均上涨8.1%,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上涨了1.2%,相差6.9个百分点: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3.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9%,相差近10个百分点。

②中国价格协会课题组:《关于价格传导机制的若干问题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

③夏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格传导系数显著降低》,《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第6期。

④徐诺金:《温和型通货膨胀:对当前物价形势的思考》,《中国金融》2005年第3期。

⑤数据来源于2001-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的《统计月报》。

⑥肖六亿、常云昆:《价格传导关系断裂的根本原因分析》,《中国物价》2005年第12期。

篇5:大蒜的价格变动分析

摘要: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大蒜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甚至超过了猪肉的价格。为什么前几年的大蒜价格低至每斤几分钱,如今却一涨再涨?为揭示农产品暴涨暴跌的原因,本文将以大蒜为例,运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知识以及其他经济学原理,客观分析大蒜上涨的根本原因,避免大蒜暴涨暴跌,促进大蒜产业平稳发展。

关键词:大蒜价格波动稳定农业供应链管理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大蒜等“一季生产、全年消费”的耐储存农产品遭到炒作,被人为推高价格。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农产品炒作现象导致生姜、大蒜等价格上涨。大蒜等蔬菜价格大幅上升,对农副产品市场的稳定造成了冲击。这种农产品的价格暴涨,很有可能发出错误的市场信号,引发农民再次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为此,必须客观分析大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认真探讨避免大蒜价格暴涨暴跌、促进大蒜产业平稳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大蒜价格高涨因素分析

2010年大蒜现货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大蒜种植面积减少

大蒜主产区山东,2010年大蒜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由于大蒜受2006年大蒜高价格刺激,2007年和2008年面积盲目扩大,导致市

场供大于求,蒜农损失严重,许多蒜农改种其他农作物,2009年全国大蒜面积由2008年的1250万亩缩减到900万亩,减少3成以上。

2、大蒜产量下降

受气候因素影响,2010年天气异常,温度偏低,大蒜生长期推迟,受各种灾害影响,大蒜产量较往年减产两成以上,量少价高,造成收购价也有所提高。由于自然灾害影响,2010年大蒜成本增加,一连串连锁反应,导致蒜价持续上涨。

3、大蒜出口量加大

近几年,我国大蒜出口量逐年递增,2009年因为“甲流”的因素,大蒜出口量比2008年大增。据国家商务网信息,2009年我国累计出口大蒜174.2万吨,同比增长3.3%。出口金额为12.3亿美元,同比增长57.6%,平均单价为705.8美元每吨,同比增长52.7%。我国大蒜不仅出口到东南亚,甚至远销到南美和欧洲。2010年我国大蒜出口量进一步加大,这也是导致大蒜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4、大蒜消费群体增加

2009年,全球发生甲流疫情,社会上流传大蒜可以预防甲流,人们对大蒜喜好倍增,认为大蒜不仅能杀菌,还能预防疾病,对健康有利,从此食用大蒜消费群体增加,大蒜需求量明显增加。

5、其他人为因素

近两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股市也在下行中徘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资金退出股市和楼市,选择新的目标。部分炒房团和煤老板介入了大蒜市场,他们用大量的资本从大蒜

原产地进行收购,然后统一抬高价格,进行集体销售,从而导致整个大蒜价格的上扬。

6、大蒜收购商抢购,跟风屯货;

随着大蒜价格的涨升,大蒜收购商也随之跟风抢购,利用空余的库存屯货,导致市场上的大蒜价格不断攀升。往年都是鲜蒜上市之后,经销商才开始收购,但是2010年经销商为了抢购货源,直接将农户蒜地承包,一次性付款,直接对蒜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大蒜批发与零售环节较多,推动大蒜价格进一步上涨。大蒜原产地批发价格与市场零售价格价格差很大,往往达到一倍左右,从大蒜收购到原产地批发、从原产地批发到销售地一级批发,二级批发到零售,大蒜价格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上涨。由于流通环节较多,每个环节的成本上升最终导致大蒜价格的上扬。

二、蒜农承担损失的原因分析

由于以上原因,大蒜价格大起大落,蒜农必然受伤害。市场低迷时,大蒜收购价低,蒜农直接承担损失。价格上涨时,蒜农获得的利润并不相应增加,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产品价格上升,利润总是直接作用于流通环节,传递到蒜农手上的利润增加总是有限。

2、蒜农的生产行为相对价格变化总是滞后的,蒜农的种植在没有更好的信息渠道指导下,往往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三、稳定大蒜产业平稳发展的方法措施

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流通环节的不科学不合理,即物流的落后,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所谓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即既研究农业生产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农业产前、产后物流的科学流动,达到供、产、运、加、销有机衔接,使产前、产中、产后与市场之间联结成满意的系统优化运转状态。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的模型是由各种实体和信息构成的网络,网络上流动着农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因此,通过运用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对大蒜等农产品的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要尽快制定大蒜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保持大蒜种植面积的基本稳定和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保护蒜农利益,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市场监控、分析预测工作,建立市场预警和应急机制。信息是农业物流的神经系统,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应作及时处理,方能应对市场变化。大蒜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大和萎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混乱,缺乏官方的权威信息;信息分散,缺乏覆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及整个产业链的完整信息;信息滞后,缺乏前瞻性的市场分析、预测报告;缺乏从国家到地方的市场预警和应急机制。

3、建立大蒜储备制度。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仍然相当薄弱,农民对市场把握的能力还比较差,跟风种植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因此,国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和手段,保持大蒜价格的稳定,对保障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同时,建议国家财政建立蔬菜(大蒜)调节基金或蔬菜(大蒜)产业发展基金会,当蔬菜(大蒜)价格出现暴跌时,通过保护价收购储备,稳定生产和市场,保护农民利益。

4、建立大蒜物流园区。国家要通过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支持大蒜主产区建立集大蒜收购、加工、贮存、交易、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等于一体的大蒜物流园区,使之成为当地乃至全国主要的贸易中心、加工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5、大力推进订单农业的发展。在大蒜产业链中,蒜农是弱势群体。由于缺乏把握市场的能力和资金,蒜农一般都是在收购季节把大蒜卖给经销商,大蒜价格暴涨,农民并没有增加多少收入;而当价格暴跌的时候,蒜农难以出售,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推行订单农业,既可保障蒜农的基本利益,又可以保证经销商有稳定的货源,便于组织销售和出口,减少产销脱节。

6、重视物流的成本。目前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是单户经营的形式,这种单户“物流”很难达到经济规模,与国外相比,竞争力很弱。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农药、化肥与农用设备的采购,以及农产品的销售多为分散方式。这种分散采购和销售的方式具有自发的盲目性,很容易导致设施利用率低,生产要素的供应时间长而不稳定,物流成本过高。

7、要解决流通环节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采取行政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代表农民的专业经济组织来和贸易商介入进来,减少流通环节,加强窗口指导,蒜农才会真正收益,市场才会更加稳定。

通过以上对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原因分析,以及为稳定大蒜产业平稳发展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反映出了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对农产品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知识,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加稳定快速高效。

参考文献:

1、蒋中其《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2、程瑞芳《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效应分析》

3、丁华《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在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应用》

篇6:价格变动的影响教案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 刘锋

邮编 256800 【教材特点】

教材第二课是接着第一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2、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影响。

3、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教学重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自主探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碗面激起千层浪》兰州拉面事件的录像,请学生思考:一碗拉面为什么牵动了那么多人,引发社会思考。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商品价格惹的祸(进入课文探究:价格变动的影响)

(二)进行新课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教师活动:播放多媒体:节日和平时商家的降价大战。出示问题:商家为什么不断的降价?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价格对人们消费需求的影响)教师活动:总结: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一般影响商品价格上升商品价格下降人们购买减少人们购买增加

教师点评: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较高时,人们的购物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

教师活动:出示活动内容:做个理性的消费者(强化学生对上面知识的运用)。出示问题:你觉得什么时间购买:毛衣、凉席、空调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活动:自我发言,讨论。形成结论: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因价格比较便宜——物美价廉。

教师活动:设疑:物美价廉?俗话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难道市场上真有物美价廉的商品? 学生探究:根据:影响价格的因素来分析(做到与以前知识的融合)教师点评:

1、“好货”即质量好的商品。一般来说,生产这样的商品耗费的人类劳动多。在同等条件下,商品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少,往往不是好货。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因此题中说法有一定道理。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所以好货也可能便宜。

3、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好货也可能便宜。

【共识】在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买东西还是比较合算的。在市场上,消费者享有消费自由,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跌来决定要不要购买。

1、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减少购买(需求缩小)增加购买价格下降(需求扩大)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这就是需求法则。买落不买涨价格上升 教师活动:设疑:都认为买落不买涨合适,可是最近几年随找房价不断的飙升,购买的人怎么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探究(合作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

买涨不买落价格上升价格下降增加购买(需求扩大)减少购买(需求缩小)当消费者认为上涨商品在未来还会有上涨空间时,则会立即购买;当消费者认为降价商品在未来还会有下降的空间时,则暂时不会购买。

2、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不同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粮食、食盐等生活日用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有何反应?企业等高档耐用品价格大幅下降,消费者有何反应?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出示案例

案例一:近日广州市场新鲜鸡蛋均价为7.45元/公斤,部分市场的鸡蛋价格甚至涨到7.8~8.0元/公斤。猪肉价格受批发源头紧张、粮食价上涨、养殖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已由8月份的每公斤14-17元涨至现在的20元,比去年同期高出6元左右

问题:肉蛋、米油价格上涨,消费者有何反应?为什么?

案例二:继7月初TCL、创维40英寸等离子彩电大降价后,大中电器7月19日再次降价,TCL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降到了28200元,创维则降到了27800元。

谈及降价后国产品牌等离子彩电的销售情况,国美电器业务总部部长刘飞表示:“非常火爆,在降价头两天,光北京、沈阳两地就售出27台,到目前为止已售70台。”在大中电器,国产等离子一个星期的销售量在20台左右,降价前销售记录是零。

问题:彩电价格大幅下降,消费者有何反应?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发言 【结论】

结论一:生活必需品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是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小)

结论二:高档耐用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小,是居民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大)

3、相关商品价格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什么是替代品和互补品 学生回答:阅读课文,回答概念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对概念进行巩固

判断下列哪些商品属于互补商品,哪些属于互为替代品?可口可乐、相机、乒乓球、百事可乐、乒乓球拍、面包、打印机、蛋糕、墨盒、胶卷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出示案例

案例一:

1、飞机票涨价了,火车票、汽车票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2、鸡肉降价了,其他肉类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案例二:

1、汽车降价销量,对汽油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汽油价格的上涨,对汽车销售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自由发言 【共识】

案例一:当两种商品是互为替代品时,一种商品降价(涨价)——购买量增大(变小),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增加)。所以,替代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同方向变化

案例二: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商品时,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上升),需求量增加(减少),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减少)。所以,互补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化

二、价格对生产的影响

这一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完成

案例:集团简介:某家电集团成立于1993年,拥有元件生产和组装加工厂、营销策划公司,主要经营洗衣机、空调、彩电、电冰箱等。1996年正式进军手机行业,营业额持续上升。现特聘请本班同学为智囊团,希望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任务:如何使本企业在不同的背景下能够做到持续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市场行情:营销策划公司报告:市场上手机供不应求,价格狂升到2000-3000元/台。

学生活动:讨论、怎么办

【决策】马上扩大生产规模,投入技术增加产量,以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活动:出示市场行情:

电器公司公布的财报显示,2005年上半年净亏损3.97亿港元,主要原因为手机业务亏损。公司定于今天公布全年业绩,估计手机亏损超过1亿元。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上周,国内权威调查机构终端报告显示,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快速下滑,现已跌破30%。

学生活动:讨论、怎么办

【决策】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必要时退出手机市场 教师活动: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活动:解释。结论

1、调节生产实现资源在各部门的优化配置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不应求供过于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供不应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完全受价格支配,这是供给法则。获利减少供过于求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价格的变动来自觉调节生产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象一根指挥棒调节生产生产缩小价格下降 教师活动:出示本企业的困境

2004年,紧急情况!由于本公司引进的液晶技术已被国内其他彩电行业广乏使用,使得我公司原本的优势渐渐失去,营业额逐渐降低

在上面这种情况下,除了引进更先进的技术,集团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以避免最大的损失? 学生活动:讨论怎么办

【决策】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产品提供降价的空间 教师活动: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活动:解释、结论

2、提高劳动生产率思考:依据是什么?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所以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使自己产品在价格上有优势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象一根鞭子促使企业提高效率价格上升,为获得更多的利润;价格下降,为了能盈利。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教师活动:出示企业发展困境

2004年底,客服部年终汇报中提到:在过去一年的洗衣机在农村的销售服务中,80%以上的农民投诉洗衣机的出水管太小,使得他们在洗地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出水管淤塞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怎么办

【决策】针对农民的投诉,马上改装部分洗衣机,开发以农村为主要销售点的新型农用洗衣机,教师活动: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活动:出示决策依据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价值规律调节作用象筛子,导致优胜劣汰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够提供质量好的商品或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商品,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利。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教师活动:谢谢同学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那么你能告诉我以后该怎样做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呢?

学生活动:献计献策: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智囊团成功秘诀总结:根据以上的经验,智囊团发现:价格对生产所产生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实际上也就是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作为生产经营者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生产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活动:总结。我知道了同学们利用的是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只不过做到了反其道而行之。【社会实践】聚焦中国CPI指数不断上涨 教师出示案例

2007年上半年个月CPI6月5月4月3月2月1月4.4%3.4%3.0%3.3%2.72.2% 问题:

1、CPI指数不断上涨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那些影响?

2、你认为,国家、企业、个人应该如何应对?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形成结论 【本课知识总结】

价格变动的影响知识小结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不同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波动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巩固训练】

[例1]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大 B.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减少需求和供应 D.某种商品价格下降一定会增加需求

答案:B

[例2]下列属于互补商品的是()

A.牛肉与猪肉 B.货车与飞机 C.汽车与汽油 D.自行车与电动车

答案:C

[例3]某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者会()

A.减少生产 B.扩大生产 C.开拓市场,增加供应 D.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A

[例4]企业要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占据优势,就要()

A.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增加个别劳动时间,增加商品劳动含量

C.降低商品价格,扩大商品市场需求量

D.面向市场,使产品做到适销对路

答案D ★课余作业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价格变动为什么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学体会

上一篇:单位员工离职证明书下一篇:上帝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