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024-08-02

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共10篇)

篇1: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抓住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特点,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和环境,并进行多层次、多结构、多角度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培养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可能和谐。

音乐鉴赏是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作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中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如今有许多音乐教师反映,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上鉴赏课,也很难使学生“走进”音乐鉴赏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要想搞好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和环境

上课前要注意创设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美,感受音乐美,从而理解美的音乐。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看、可想、可动,它对学生的身心起到一种包围、熏陶、浸染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要做到整洁、雅致,装饰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图案及著名音乐家头像等;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利用闭路电视或定期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

二、抓住音乐教学的基本特点

音乐教学是表现“美”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而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是通过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使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遵循认知规律、符合审美情趣、突出学科特点、表现音乐特征,这样便给教学过程涂上了一层自然清新的色彩与光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仪态举止、服装修饰、范唱、伴奏与学生的演唱、表演、参与等,都要顺乎于“美”的要求与规律。音乐教学的“过程美”将孕育着音乐教学的“结果美”,过程与结果是相辅相成的,是因与果的关系。音乐教学的“结果美”体现为过程的完整统一、变化对比、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有序积累。要求教师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音响和音乐作品外形感受力的培养,满足于感官上的需求,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形式“美”。而把对音乐的表象感受引向情感与理性感知,这是让“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化、升华的途径与方法。如果把听完一部音乐作品、唱完一首教材歌曲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来完成,则会忽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忽略音乐美的基本要素,对音准、音色、作品的风格特点的把握,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处理、情境的挖掘与创设就会微乎其微,最终将使音乐教学流于形式,游离于审美教育之外,丧失音乐的基本特征。

三、课堂组织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创设美的氛围下,学生自然地感受到音乐气息的熏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客观、正确地实现定位,要关心、爱护、表扬、激励学生,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双边合作伙伴关系;研究、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其交心谈心,结成真诚的师生朋友。只有在师生相互了解、相互承认、相互接纳的情况下,师生的友谊和情感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升华,进而演变、内化成教学需求、教学渴望和教学不竭的动力源泉;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愉快地学,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四、多层次、多结构、多角度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里有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卷、丰富的人生、美妙的世界,对音乐的处理、表现与情感的把握要做到准确到位、细致入微、声情并茂、以情动人。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简单聆听、重复演唱、乏味讲解等,要通过对构成音乐基本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剖析、分解、比较,并简介音乐家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与风格特点等,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情感的内在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以及一定的能力特点和情感特点。音乐本体也存在着多层次、多结构的特征和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本体结构,理解音乐的内涵。教师应当掌握学生这三方面的水平,适当地把音乐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重角色的活动中,从多个角度上理解音乐的多层次、多结构内涵。

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音乐课一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探究式和重组法、对比法、选择法、激励法、分解法等;通过合理、巧妙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和MIDI音乐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大教学容量,加速信息传递,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情趣高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内动力。软化学科边沿,加强教学综合,探究知识的有机联系、渗透和扩散。例如,以一个中心课题为主体材料,把听音、视唱、乐理、唱歌、欣赏、演奏、创编等相关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把音乐教学与舞蹈、美术、体操、戏剧、电影等姊妹艺术合理地结合起来;再如,把音乐教学与文学、诗歌、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这犹如用一根丝线把满盘散乱的珠子串联起来,避免了单一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结构,优化了教学效果。

篇2: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高中音乐教学摆脱了原来沉闷、没有生机的教学氛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欢快、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新气象。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究、实践和创新教学方式,确保能够让高中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现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注意事项。

一、音乐教学要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进行学科的综合教育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音乐知识向更广阔的知识面延伸,并与其他学科进行适当的知识综合。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与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但是,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教师一旦没有把握好尺寸,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音乐教学偏离主题。

例如,教学高中音乐教材中《高亢的西北腔》,在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时,教师与学生谈论大量的西北民族习惯、服装特点、节日礼仪等问题,虽然达到了学科间综合的教学目的,但是大量历史问题的传授就会使音乐教学缺乏音乐知识性。虽然这样的音乐教学更丰富多彩,但是却有一些主次不分的感觉,这样的学科综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在音乐教学中,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教学要“以音乐为本”,在以注重音乐行为和知识的前提下,将相关的知识恰当、适量地传授给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教学为指导进行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

二、引导学生成为音乐鉴赏的主体

高中生是一群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的学生。在他们的心中,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我们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而是要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音乐鉴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和进行。

1.带问题聆听。

在了解一个音乐作品之前,“听”是最关键、最直接的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听觉系统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情感和魅力。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首音乐作品的节奏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音乐作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性地欣赏这首音乐作品时就会非常认真和专注。在这种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学生的音乐思维也会变得非常活跃。

2.唱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哼唱音乐主题,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形象,对其包含的思想情感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更能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高中音乐教材中《飘逸的南国风》时,当学生听完一遍歌曲《幸福歌》后,对于这首歌曲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首音乐作品的主旋律,进而帮助学生学习这首音乐作品。

3.放飞思想,进行想象。

在学习和欣赏完一首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这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想的过程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步骤,有了学生想的过程,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具有创造力。这也正是高中音乐的教学目标。

三、适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音乐教学灵活、多变,各种形式和特点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令人感到兴奋和愉悦。虽然这种热闹、多变的教学使音乐教学更具有活力和趣味,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只考虑课堂的氛围,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音乐公开课中,随处可以见到即兴的课堂教学环节,如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等方式。这种合作、表演和讨论是教师为了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教学而设计的,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有时还没来得及合作和讨论就被教师喊停了。这样的课虽然有了形式上的“热闹”,但是却不能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学习当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随课程改革,使教学只有华丽的外壳,没有美丽的内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适当地、恰到好处地设计和融入活动环节,并及时反思教学行为的成败和优缺点,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抓好教学时机,让音乐课堂既有新颖愉悦的教学形式,又有充实的教学内容。

四、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音乐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自己通过感知音乐的方式获得音乐知识。所以,音乐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对音乐感知、感受和领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被音乐感染和感化,从而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的灵魂。以前那些试图给学生把音乐讲明白的教学方法,到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对于同一首音乐,在欣赏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想象和联想时就有可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不能过多地对音乐内容加以诠释,要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它能够使音乐鉴赏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资源更加广阔和多样,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情趣及主动参与音乐鉴赏的动力,从而有效提高音乐鉴赏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此,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愿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但是,在热衷这一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如容易让学生走马观花,容易让教师忽略钻研教材或把精力全部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完全忽视了教法的设计。能够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恰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才能更加完美和成功。

篇3: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根据课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 确定审美鉴赏的目的、任务和重点

中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与其他课文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要明确其审美鉴赏价值。教师不仅要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钻研教材, 进行备课, 而且要从审美鉴赏角度着眼, 在充分发掘其审美内容的基础上, 全面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审美鉴赏的教学重点。例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目的任务可确定为:了解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认识本文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美的意境和语言的音乐美等特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为国为民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这样, 就可使德育、智育、美育融合在一起, 鉴赏能力的培养就可在这全面统一的教学目的中有一明确的位置。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是有阶段性的, 而审美鉴赏活动也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 它须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配合教学过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学习一篇文学作品, 首先使学生扫清字、词等障碍。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阶段就应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深入到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一般说来, 课文中所描绘的无论是社会美, 还是自然美, 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 更不用说鉴赏。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的方法多样, 针对具体课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通讯, 作者报道了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尽管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 可它足以撩动读者的心扉, 使读者从感情上产生共鸣。即使是记叙也饱含着感情, 而文章首尾还有大段的议论、抒情。针对此特点, 我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又如《海滨仲夏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在学生熟悉课文后, 教师可用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的闲适、欢愉和休憩的场面, 所描绘的都是一幅幅流动的变化着的画面:霞光在海面上滚动着, 像燃烧着的火焰;启明星在深蓝的天幕上闪烁, 像高悬的明灯;灯光在海面上晃动, 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与月光交相辉映。这时漫步在夜色中, 海滩上涌起欢声笑语……学生随着教师的描述而进入意境, 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深深地感染学生。

2.激发学生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以美动人, 以情感人。作品中所蕴涵的美的内容, 无论给人以壮美感, 还是优美感;给人以悲剧感, 还是喜剧感等等, 无不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激起自己的情感, 更要激起学生的情感, 使之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共鸣,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中, 抓住课文语言与内容的情感内涵, 教师以相应的情感语言,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关键。

首先, 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 并且潜心体味、受到感染, 才能引起学生共鸣。

如《羚羊木雕》一文, 主要写家庭成员的矛盾, 学习这课要使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迪, 体会人间感情, 备课中我注意设疑讨论。举例来说, 我抓住文章结尾句设疑, 让学生讨论:“这能全怪我吗?”通过讨论, 孩子们懂得了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是友谊, 人不能见利忘义。

3.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文学鉴赏不能不注意个“鉴”字, “鉴”即鉴别之意。对好坏、美丑、真假、善恶, 学生必须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审美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 让学生从形象深入事物的本质, 获得更深刻的美感。

例如学习《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把握不住。孔乙己在鲁镇酒店里是唯一的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外表衣着上就是一个矛盾集合体:他的言谈半文不白, 举止既直率又讨厌, 心地既善良又丑陋, 行为既可怜又迂腐。他使人同情又教人生厌。如简单地做出“孔乙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结论, 显然是停留在一种感情反应中, 没有通过审美判断, 还谈不上对这一形象的真正把握, 也就是说不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 那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把握就达不到真正的鉴赏效果。因此要引导学生找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使学生对孔乙己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篇4: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

音乐鉴赏课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声乐、器乐、舞蹈、乐理、音乐美学、音乐史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合格的高中音乐教师应该掌握相当数量的古今中外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演唱、弹奏,还要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它们的内在美,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专业的、有深度的、有趣的高中音乐鉴赏课。但是,当前我国的高中音乐鉴赏课仍旧停留在“耍耍课”的阶段对其审美培养作用的开发还不够,,很多高中的音乐鉴赏课就是给学生放放音乐,理论照本宣科,以拿到学分为最终目标,忽略了音乐鉴赏课本身的价值所在。有些落后地区的高中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一门课程,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摆设,应付上面的检查,实质上的课程实施则被其他重要的高考科目所占用。因此要上好音乐鉴赏课,首先要转变“音乐鉴赏课不重要”的观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改善照本宣科,毫无生气的课堂教学方法,真正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帮助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什么是科学的、适合当前我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方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比较教学 深化音乐理解

音乐的形式和风格各异,不同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不同的音乐内涵,运用比较式教学方法可以在帮助学生区分不同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各个作品的内涵。新课改要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让学生死记硬背,还应该带领学生认识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全面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中音乐鉴赏也要超越原有的播放音乐——照本宣科——拿到学分的教学规程,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还要能够通过对这些音乐的学习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因此,引入比较教学法就成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必然选择。教师需要在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中筛选出适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作品,用于教学,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领域和鉴赏能力。

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比较性鉴赏,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了解不同形式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传达的不同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鉴别和审美能力。例如,在进行爱国歌曲《歌唱祖国》的鉴赏时,可以将1950年刚解放时的原版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林妙可童声版进行比较鉴赏,带领学生们去体会同一首曲目,不同时期、不同演唱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原版的《歌唱祖国》中采用的是大合唱形式,表达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全中国胜利时的喜悦,以及成为国家真正主人的骄傲和自豪,记录了新中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新时期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以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对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林妙可的童声演唱版本可以发现,该曲目去掉了磅礴雄浑的气势,变得柔和悦耳,干净的童声独唱清脆宛转,彰显了奥运盛会中国大气迎客姿态的同时,还展示出了绝对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让听的人不禁热泪盈眶,爱国情感油然而生。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教给学生不同音乐形式的区分以及不同演唱方式的区分,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乐理知识和作品内涵。

二、横纵综合教学 多角度把握音乐魅力

综合性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运用就是需要教师综合多学科知识,在纵向音乐教学和横向多学科联系上面下功夫,帮助学生在提高音乐学科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将多学科融合,系统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整体鉴赏能力。首先,从纵向角度来看,音乐课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课虽然不像语数外等其他科目需要参加高考,但是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鉴赏美的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学包括四大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也是音乐教学需要纵向把握的四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比如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才能够很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创造具有高水准的音乐作品。而要具有良好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又必须认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与相关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的美。同样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也是表现与创造的基础,比如如果连基本的乐谱都不认识何来动人的演奏和高水平创造。其次,音乐鉴赏课的横向角度,就是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并联系音乐作品创作时的现实社会背景,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控力。比如在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进行鉴赏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聂耳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候的社会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音乐作品,把握其中的感情精髓。通过回顾历史教师和学生能够了解到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种誓死救国的慷慨陈词,对鼓舞当时全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起到了极大作用。在今天来看这首歌,不仅是要警醒我们不忘国耻,更重要的是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横向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来对音乐作品中的歌词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 锻炼学生鉴赏力

高中音乐教学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学生兴趣不够,课堂参与度差,要改变这样的面貌必须变教师主导课堂为师生共同参与。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完成任务,获得学分,高中音乐鉴赏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去品味音乐的美,进而发展其综合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交给学生如何鉴赏音乐美,更应该提供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音乐美鉴赏的实际活动中来,即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并且这种参与应该是主动性大于被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知识的获得不仅通过教师讲学教授,还能够通过课堂讨论辨明知识的真伪,从而发展知识,形成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良好的审美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而提高的,音乐的感受力也需要不断的练习,因此在课堂中引入互动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必然要求,能够在多元化的交流中获取更多的音乐审美角度,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兴趣。例如,在对流行乐进行鉴赏学习时,可以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了解他们对流行乐的理解以及什么是他们喜欢的流行乐,增加教师在教学中的与时俱进,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音乐喜好,提高学习兴趣,并结合适当的教师指导,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世春.让音乐审美之花盛开——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10,(08).

[2]田兆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浅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3).

[3]潘来好.分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成功(教育),2013,(16).

篇5: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欧阳帆

摘要:

有效性,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益。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高的知识和能力。音乐基础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所占课时相对较少,然而育人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作为音乐教育者,应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 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性

自高中新课改以来,音乐鉴赏成为高中学生必修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可见,音乐鉴赏课对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音乐鉴赏教材内容容量大而课时仍显不足,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的必要教研课题。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如何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体会。

一、充分关注学生情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它的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有效教学的“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关注学情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脱离学生的基础水平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必定会造成教师教辛苦学生学得无趣的局面。因此根据学情为前提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尤为重要。第二个层面,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变化多样。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整体情绪变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二、深入探索研究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挖掘一定要充分到位,只有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理清思路,选择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整合筛选出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预设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预设解决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在学习欣赏电影音乐时,有关电影音乐的知识点繁多,在45分钟内,是让学生了解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还是其其特点和性质?是了解电影音乐的分类还是音乐和画面关系?笔者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曾陷入两难的境地。最终在全面探索了电影音乐知识之后,选择了引领学生探讨电影音乐的作用为学习重点,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领略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电影音乐、享受电影音乐奠定基础。

三、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要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一)善于恰当的利用教学资源

与音乐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繁多,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其演唱或演奏版本多样,效果各异。例如山西民歌《刨洋芋》,有原生态女声独唱、同声齐唱、女生无伴奏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同时也有音频版和视频版之分。在课堂上利用哪种类型哪个版本呢?那就还是要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师所预想的目的来决定取舍了。比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这个材料了解什么?想引发他们哪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如果想让学生思考民歌的起源,利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女声独唱”《刨洋芋》最合适。如果让学生探索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把三首素材相同、演唱形式不同、艺术表现手段各异的《刨洋芋》对比聆听就再合适不过了。三个演唱版本的歌曲内容相同,都来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原生态女声演唱版演唱生活化,没有较多的艺术加工;童声演唱版已初现民歌流传后专业艺术加工的端倪,而女声无伴奏合唱版无论从演唱技巧方面还是艺术水准方面都堪称艺术精品。三个演唱版本艺术形式对比鲜明,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特点显而易见。

(二)师生互动获得新知,让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穿针引线”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围绕这些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语言精练提示到位,问题精确直指学习重点,所用音频视频材料能让学生搜索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学生们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空间了。

笔者曾深入研究了小调的流传与发展之后发现,我国许多省份都盛产小调,例如:《对花》每个地区都独秀一枝;《绣荷包》每个地区都独具特色;《十杯酒》同出孟姜女调,却是南有南腔、北有北调。随着研究的深入,小调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震撼。在深入研究了七个流传广泛的小调之后,笔者选择了孟姜女调作为本课探究的重点,原因是孟姜女调的音乐特征最为显著,比较适合笔者学校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孟姜女调在东北辽宁的变体《送情郎》与江苏的《孟姜女》在地域上相差千里,却依然拥有相同的典型音乐特征,小调流传之广不言而喻。同时《送情郎》拥有典型的东北民歌特点,与江南音乐风格的《孟姜女》进行对比,地方风情也就显而易见。一课时内让学生观察探讨出小调传承中的共性与差异,这组材料具有耗时短、见效快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再深入探讨他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最后总结产生差异的原因,在探讨的过程中去鉴赏小调的地方风情。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

(三)及时有效的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鼓励性评价也尤为重要。及时到位的积极评价,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和生成性课堂的创设。教师应该意识到,一句充满爱心与赞许的话语,也许会改变学生一生对待音乐的态度,即用积极的心态去感知音乐。当我们点燃一个学生的思想火花,这火花也许能够燃烧出一片灿烂的精神世界。

四、勤于教学反思给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动力。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个“催化剂”。教师一定要对于每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反省与思考,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是否有效?有没有无效环节?如果是有效的还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方法?力求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保留之前的优点,规避出现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音乐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对与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追求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必会在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过程中收获到无尽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6: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核心素养,简而言之,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应获得的能体现学科属性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怎样正确的践行“核心素养”教学,怎样在鉴赏音乐作品中,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又为其未来的发展预备广阔的升值空间,是高中音乐学科的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老师责无旁贷的工作。

一、审美感知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的,而观者是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而体验其中的情感的。欣赏音乐也有类似的心理过程。高中音乐教学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鉴赏其美感,把自己培育成能听懂音乐的人,把音乐当成人生必不可缺少的伴侣,懂得什么是高雅的美,在美的浸润下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欣赏音乐作品时,不仅需要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有所认识,还需要对形式要素有所理解。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不单感受音乐的语言美,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例如,在《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选段的教学中,先从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他嗓音的圆润甜美、韵味醇厚,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再让学生模唱第一句,尤其注重其中的韵味,接下来轻声吟诵唱词。在一系列亲身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体会角色内心的忧虑和悲怆,初步了解“南梆子”和“四平调”的不同唱腔,进而在理性上认识国之瑰宝--京剧的魅力。

二、艺术表现

因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在聆听音乐时,一定是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回忆、联想、想像加以丰富和补充。“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音乐片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在用旋律线条表现不同音乐片段时,选取《野蜂飞舞》和《天鹅》,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把音乐用线条先画出来,再让他们选择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情绪,真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鉴赏活动中来。旋律线条或密集或疏散,色彩或冷或暖,都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这也是主动参与作品欣赏的真实写照。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作品风格、情绪把握也是十分到位。在欣赏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聆听作品片段,鼓励他们说出音乐的情绪特点。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在同一首作品中既有欢乐激情、又不乏悲哀叹息的情绪?从简单的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提升到音乐形式要素的分析,进而把握作品风格--“含着眼泪的欢笑。”在拓展部分,让学生跟唱SHE的流行歌曲《我不想长大》,会让他们豁然开朗:原来古典音乐就在我们身边,经典的永远是最流行的!由此可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三、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更透彻的把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情致。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例如在《高山流水志家国》的教学中,首先从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分析作品起承转合的结构,再从古琴的历史和构造着手,品读“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美丽诗句,进而体会古琴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意境和丰厚的文史底蕴。一方小小古琴,所承载的不单是知音难觅的情丝,更有着“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一曲《流水》蕴含天地之气韵,山水之风情,从开始的点点滴滴到最后的浩浩荡荡,始终有一股生命的韵律。它凝结着千年的沧桑,承载着世事的变迁,气韵依旧,风骨犹存。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宇宙与生命的律动。要使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不单停留到山泉、小溪、江河、湖海客观事物的描绘上,更注重感受作品内在所蕴含的开阔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恰似古代文人墨客谦谦君子之风的写照。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的个人品味、文化修养的提高,何尝不是抛砖引玉?

篇7: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浅谈对比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庹连进

摘 要:对于音乐的鉴赏是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重要手段。在高中音乐中,要应用“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分析音乐家的创作手段,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方面的能力。下面就是讨论“对比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方法及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比

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时不仅要把当堂课的音乐内容进行串联,为了学生更好地说解,还应该把课堂上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音乐的风格分为很多种,如激昂热情、低回婉转、深沉悲伤等。在音乐课上,通过一节课中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例如,可以将中国的民歌、西方交响乐以及中西结合的交响乐在同一节课中为学生进行讲解,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聆听,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对音乐欣赏后的各种细节感受都记录下来,然后再由教师对这些细节进行讲解。以此将中国与西方音乐的特点和风格区分开来,对比之后,使得其差别更加明显。也可以选取中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或西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在风格上的差别。

二、不同演唱形式的音乐作品对比

这种对比式教学方式,主要利用的是同一首歌的不同演唱风格进行对比教学。由于每一个演唱者对音乐理解的不同,因此其对于同一首歌的演绎也就不同,通过不同演唱风格的对比教育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完整的体会。(音乐教学论文 )例如,选择《想亲亲》这首歌曲,演唱过这首歌的比较多,可以选取阿宝、阎维文以及谭晶的唱段,主要是利用阿宝的原生态、阎维文的民族唱法以及谭晶的美声唱法对于这首歌的不同诠释,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三种唱法对于民歌的表现能力,顺便也可以讲解三种唱法的不同优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听出哪一种唱法最适合哪一类歌曲。也可以采用对同一首歌的不同歌唱形式,例如对一首歌的独唱和合唱,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黄河大合唱》这首歌如果独唱的话听起来就是一个人在呐喊,而通过合唱表现出来后就有一种让人热血澎湃的感觉,仿佛有千百个人在一起呐喊,更加能够使人感觉到那种深沉的.激动,也使得学生了解了独唱与合唱对于歌曲的表现

能力。

三、不同作者同名作品的对比教学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首歌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同一个作曲者对于同一个题材的感受也就有所不同,利用不同作曲者的同一名称作品的对比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和音乐思维的自由性。例如,可以为学生安排欣赏莫扎特和亨德尔的《哈利路亚》,这首曲目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属于基督教的音乐,亨德尔所作是比较早期的作品,其作品对于宗教的虔诚是非常明显的,那种对于主的赞美和忠诚溢于言表,属于完全为宗教服务的音乐;而莫扎特的作品就明显不同,其作品的歌词就只是由“哈利路亚”组成,在整首曲目中反复重复,利用不同的曲调对其进行演绎,可以说是在同一作品中的对比性演唱,使得整首曲目色彩丰富、变幻多端,已经可以说是脱离了其宗教歌曲的本质,使其成为一首独立的优美的歌曲。由此可见,对于同一种音乐体裁是可以做出不同的诠释的,这也就向学生表现出了音乐的多样性和自由性。

总之,对于高中音乐课程采用“对比法”来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喜好,更可以让学生对音乐加深理解,体会音乐家的创作思路,增强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课中采用“对比法”进行音乐鉴赏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与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孙燕飞。浅谈“对比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1)。

篇8: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课程中最直接最具有审美教育价值的一个模块,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鉴赏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鉴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特殊的审美关照。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呈现出了诸多问题,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我们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是,目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教师们虽然有了新的教育观念的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保留了一些旧的观念,在课堂中扮演着主导者的地位,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放,学生看”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目前高中生音乐兴趣单一,音乐鉴赏水平偏低,音乐学习有效性偏低。

一、影响高中生音乐鉴赏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特殊化

农村的音乐教育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与城市音乐教育发展相比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学生音乐基础差,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学校教学设备简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者对音乐的关注度较低,音乐教师待遇差,与其他主科老师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存在矛盾

在两所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对于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大多不感兴趣,这表明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音乐的娱乐功能,希望能在音乐中放松精神,消遣娱乐。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歌词直白,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对于音乐教材上古朴含蓄的古典音乐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表现出抵触情绪。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他们不顾学生的喜好,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认为好的音乐强加给学生,这就导致了学生欣赏的音乐类型和喜好之间出现矛盾,引起了他们的厌倦心理,因此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降低了音乐课的学习效率。其实流行音乐中也有好的作品,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取向,吸收流行音乐中的有益元素,并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

(三)对音乐价值取向的两极分化

目前家庭、学校对学生学习音乐持有两种较为极端的价值取向:一种是过于重视。有些家长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把自己对音乐的兴趣或者年轻时没能实现的音乐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自身的感受,强迫孩子学习音乐,期望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另一种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音乐不太重视,认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对于高考没有压力,仅把音乐课当成一种娱乐和放松。再加上学校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课时分配较少,因此导致了目前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对此,家长和学校应该科学性、全面性的认识音乐对学生美育、德育、智育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音乐对于孩子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高中生音乐鉴赏学习有效性的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1.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情有兴趣可以推动人的求知欲望,当学生对所学课程长生浓厚的兴趣后,就会主动的学习,音乐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欣赏《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针对不同民族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想象不同民族特有的风景、舞蹈等。在欣赏蒙古族民歌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蒙古族辽阔的草原,蓝天绿草和羊群;欣赏新疆民歌,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维吾尔族鲜艳的服装,美丽的舞蹈,跟着新疆民歌的节拍尝试着跳出新疆的舞蹈等。通过这些想象,学生会对这堂课印象深刻,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善于运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从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教师就需要不断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从而牢牢抓住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音乐游戏、不同的角色扮演、表演、分小组讨论等一系列不同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音乐课充满兴趣,始终觉的音乐课是新鲜有趣的。

(二)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主体地位的正确理解。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不是放手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并不能放弃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如果教师完全放手,会让课堂缺乏严肃感,失去对课堂的掌控。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最后的教学考核中,教师依然要处在主体的位置。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转换的。

2.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沟通和引导的作用。传统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的上下级命令服从的关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缺乏主动性。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给了师生关系新的指引,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主动的接近教师,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才能更加提高音乐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关注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调整教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能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

(三)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

1.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要掌握必备的音乐专业技能外,还要有教学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手段开始呈现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使音乐课程更加生动和形象,将教学内容与音乐巧妙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音乐鉴赏学习重视视听欣赏也有很大帮助。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优秀的教师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素养,包括演唱、演奏、钢琴即兴伴奏等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曲目积累,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具有较高的鉴别评价音乐的能力。

(四)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审美情趣

1.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高中生仍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自身专业化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学生所喜爱的流行音乐的特征,学生在兴趣中会主动获取音乐以及相关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从流行音乐培养学习兴趣。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流行音乐的素材来自民歌。例如歌唱家刘欢演唱的《好汉歌》,采用河南《王大娘钉缸》的民歌曲调写成。高亢简练,有表现力,能反映梁山好汉的性格行为特点。

(五)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1.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青少年好动的特点,以民族舞蹈为载体,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蒙古族舞蹈特有的“抖肩”“翻腕”的基本动作,维吾尔族“移颈”“绕腕”的基本动作,可以让学生配上各民族的音乐,向全班同学展示。

2.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并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例如欣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彼得与狼》的漫画作品,结合故事情节给学生加以讲解,再让学生感受用音乐来表现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时所用到的音乐,学生通过听音乐和看画面的结合,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形象。

3.音乐与历史的结合。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各不相同,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把历史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了解当时的音乐风格特征,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也丰富了历史知识。

4.音乐与地理的结合。音乐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环境特征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风格各异的生活习惯,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如我国各地都有歌曲《茉莉花》,虽然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但在曲调上却存在很多差异。

5.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古代的诗词作品原来是可以由音乐伴奏来歌唱的,到现代,依然有很多音乐家为古代的诗词配曲来歌唱,文学作品有其本身的韵律在里面,很多作品都会配上音乐伴奏来吟诵,音乐与文学是和谐统一的。

三、对学生的建议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音乐课的学习效率。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性格外向,有强烈的自信心,会积极的响应老师,主动的参加到课堂中,向大家展示自己,这样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课堂学习效率也会跟着提高。反之则会降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共同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不仅完成了课堂任务,也增强了相互间的交流,对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三)体验性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少数民族的作品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带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可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在学习戏曲时,学生能尝试画脸谱,学生在学画京剧脸谱的过程中,体验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在音乐课上的收获。

(四)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观

受高考的影响,很多学生只关注高考分数,花很多时间和经历在和高考有关的文化课上,这对于音乐课学习的有效性影响非常大,音乐对于学生发展的全面化,个性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应该正确认识音乐课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音乐课。

四、结语

篇9: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性

一、前言

高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对高中音乐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在教学的实际中,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学得索然无味,经常听取呼声一片,课堂效果不容乐观,这些现状又让人倍感迷惘。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

二、在音乐鉴赏课中以基础知识作为手段,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感情对音乐进行鉴赏

作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音乐可以通过音响、音强或者音乐等外部表现形式来表现一定的社会生活情境或者思想感情,而对于欣赏者而言,可以利用一定的鉴赏知识对自己听到的音乐进行鉴赏,从中体会音乐的韵律之美。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于相关乐理知识以及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构筑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潜质发挥的平台,这种平台作用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一定的悬念制造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兴趣,从而使其带着疑问去聆听、欣赏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对音乐节拍、节奏及旋律等的感受。在学生对音乐形成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再讲解相关的音乐知识,解开学生在欣赏前后所产生的一些疑惑,教会学生如何利用音乐的外部元素实现对音乐韵律之美的鉴赏,把握住音乐中所传达的思想。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发现音乐中蕴含的美,并且通过对音乐元素的体验来体会到音乐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自己的共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品鉴,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鉴赏的能力,也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三、自主参与性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自主性参与学习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核心。“自主”是与“他主”对立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导师。导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当好主人,而不是代替学生当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教学的过程既有教,也有学,学习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向课堂学习,向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还需要通过沟通、交流来更新,一个人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向他人请教,借用别人的智慧。”上面提到,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有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比如,在如今的流行音乐这方面,学生的确是知道的比教师多,包括歌手成长的经历、风格特点、演唱的经典曲目等内容。这时我们应虚心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让课堂活起来。有句话叫“音乐无国界”,笔者认为音乐不但不分国界、不分地域,更无长幼之分。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要与大家分享”。

四、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教学

音乐创作带给人的不仅仅是韵律之美的享受和体验,它也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着创作者的个人情感,欣赏者情感上或者思想的上的共鸣是音乐创作的目标之一。音乐自身所具有的旋律和节奏感时其实现感情抒发和激发欣赏者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欣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能够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冲击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中所传达的力量和對现实生活的憧憬等,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憧憬和希望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情感上的激发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引发他们对音乐的思考,用心去体会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带着情感去感受音乐,能够更好的对音乐进行鉴赏。

五、音乐鉴赏教学应具灵活性,避免课堂氛围的沉重呆板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深入人心。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时机、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使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既有热闹活跃的气氛,又有凝神思索、静思默想的时刻,最好是能水到渠成,这样的活动,才会事半功倍、锦上添花。教学设计就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的具体计划。教学设计过程就是一个逻辑的、理性的、技术的、系统的展开过程,强调规则与过程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带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时间的分配,像排演剧本一样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互动来及时作出灵活调整。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构筑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潜质发挥的平台,这种平台作用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一定的悬念制造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兴趣,从而使其带着疑问去聆听、欣赏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对音乐节拍、节奏及旋律等的感受。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地渗透,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很直接的审美教育价值,它把审美对象具体化,把参与音乐鉴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照。高中生要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新娟.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探索[J].成才之路,2009,(02).

[2] 田兆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浅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3).

[3] 邓东霞.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2008,(27).

[4] 张见.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鉴赏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6).

[5] 张花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法初探[J].青年教师,2009(05).

篇10: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材中也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的办法是:第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我爱五星红旗》、《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第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是紧紧抓住旋律、节奏、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体,智育为脉络,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善良高尚,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音乐教师,尖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其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终身受益。

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哪些有效途径呢?和新课程一同走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纵情歌唱,自在娇莺恰恰啼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这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然而,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悉心对作品进行深刻地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总之,只有引发学生与歌曲的共鸣,才能尽情歌唱。我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有以下有效途径尝试:

(1)故事渲染,熏陶情感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如教唱歌曲《顽皮的杜鹃》,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孩童在美丽的山林中与顽皮的杜鹃相互欢乐嬉戏玩耍,充满童趣的情景。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杜鹃声声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感染那连绵不绝的快乐。

(2)配乐朗诵,激发情感

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摇船调》时,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中,让一部分学生问“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一部分学生答“月亮圆圆在呀在半天呀……”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

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2.静心聆听,情到深处自然浓

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故而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口笛独奏,其主旋律取自苗族“飞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乐曲开始由口笛奏出起伏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意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的青山翠谷之中,展现了美丽恬静的苗寨春色晨景。从而让学生聆听到了山林中布谷鸟在欢叫,百鸟在呼应,犹如看到了一幅秀丽动人的图画,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牛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欣赏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能发挥不

小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欣赏了中华民族音乐之后,深深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乐器门类、扣人心弦的乐声所打动。他们从音响中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是值得自豪的。

3.课外觅味,采得百花成蜜甜

《大纲》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发挥音乐的创造性,锻炼音乐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心目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

(1)课外练,人中人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感、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2)校外曲,情中情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适当选择健康、有意义的歌曲用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滋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爱心。例如,学唱卡通片《西游记》中的主题歌《猴哥》时,让学生先自由说说对孙悟空的认

识。孙悟空,家喻户晓,孩子们对他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十分透彻,“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孙悟空不畏艰难险阻、心地善良、具有正义感的品质进行深入感知,用心歌唱,自然,这样的歌曲对孩子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上一篇:如何提高管理意识下一篇:中班语言活动 看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