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2024-07-23

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精选8篇)

篇1: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u 基本资料

姓名:陈芳玲 身高:165cm

专业:林业技术(城市林业工程)年龄:23岁

性别:女 政治面貌:团员

名族:汉 健康状况:健康

籍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电话:***

毕业院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qq:24545138

1u 求职意向

资料员 预算员 招投标 景观设计等等

u 主修课程

园林规划设计 实用园林制图 园林树木 花卉栽培 组织培养 autocad2007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u 实习经历

2009年6月份实习主要是辨认和识别树木。对我认识树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是我对园林学习的基础。

2009年暑假在苏州电子厂做了两个月的操作工。使我感受到工作要认真负责,社会的工作环境。

2010年5月份实习了花卉,对花卉的种类有了认识

2010年暑假在南京德基广场料理店做了两个月的服务生,工作环境不错,明白了要想有发展就得要认真努力地付出

2010年10月在当地葛仙湖公园写生,对环境设计有了初步的概念

2010年11月份在浙江杭州对花卉栽培有了很高的认识

2011年2月份开始我的实习生涯,在一家木业公司,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有销售、统计、财会等

u 获得证书

英语四级 计算机一级 普通话二级甲等 学院三等奖学金等

u 自我评价

诚信稳重 做事认真 对他人和自己都很有责任心,热爱学习有原则有主见 能吃苦耐劳 个人信念强 可以很好的与人沟通 团队精神强

感谢您能看完我的简历!

篇2: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姓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身高:165cm

专业:林业技术(城市林业工程) 年龄:23岁

性别:女 政治面貌:团员

名族:汉 健康状况:健康

籍贯:

电话:

毕业院校:

qq:

u 求职意向

资料员 预算员 招投标 景观设计等等

u 主修课程

园林规划设计 实用园林制图 园林树木 花卉栽培 组织培养 autocad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u 实习经历

6月份实习主要是辨认和识别树木。对我认识树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是我对园林学习的基础。

20暑假在苏州电子厂做了两个月的操作工。使我感受到工作要认真负责,社会的.工作环境。

5月份实习了花卉,对花卉的种类有了认识

20暑假在南京德基广场料理店做了两个月的服务生,工作环境不错,明白了要想有发展就得要认真努力地付出

年10月在当地葛仙湖公园写生,对环境设计有了初步的概念

2010年11月份在浙江杭州对花卉栽培有了很高的认识

2月份开始我的实习生涯,在一家木业公司,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有销售、统计、财会等

u 获得证书

英语四级 计算机一级 普通话二级甲等 学院三等奖学金等

u 自我评价

诚信稳重 做事认真 对他人和自己都很有责任心, 热爱学习有原则有主见 能吃苦耐劳 个人信念强 可以很好的与人沟通 团队精神强

篇3: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是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基础知识、 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林业科学的优势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特色创新,通过跨学科、跨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合并、重组和更新。师生共享核心课程群和平台课程,将核心课程打造成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具有全国性代表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实现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环境工程动态体系。具体的实施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优势资源的建设及拓展

( 1) 加强资源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学科建设目标

优势资源建设要以环境工学学科为核心,建成多学科交叉,林业行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居同行领先,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为目标,力争在新一轮的学科申报中,成为重点学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学科的发扬、创新和资源整合,建设交叉与新兴学科,对新形成的生物质炭材的利用、水资源保护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新的学科增长点,进行资源优先配置。

( 2) 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合理的研究平台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需要,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和购置服务于大型科研项目的仪器设备,改善实验室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型科研设备的科研能力,保证大型科研设备的运行条件和空间资源,增加人员配置,并争取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从而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平台条件。

( 3) 突出学科特色,加强野外科研和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和环境工学学科特点,建立和完善校外科研教学基地,建立和健全校外科研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科学规范的校外科研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流程。重点加强溧水白马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南京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工程中心。

( 4) 确保科研资金多渠道的支持

在完成国家专项资金、基础研究、社会发展、应用研究、 技术推广示范等科研计划的申报的同时,与地方政府、企业等技术需求相互沟通,把生态林业关联环境工程技术扩展开来, 争取科研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 5) 制订完善并实施鼓励学术创新,重点建设支持、科学评价管理的制度和政策

实施科研奖励体制,保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及时鼓励正能量。

2创新团队的结构和培养

( 1) 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充分利用政府重视人才引进的契机,重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通过提高待遇、改善研究条件等措施,加大力度引进创新团队; 利用好学校对高层次人才( 团队) 引进的优惠条件,如经费、住房、配偶安排等。环境工程学科通过特聘教授和来学科客座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国际知名专家( 团队) 的引进力度,快速提升学科的整体竞争力。

( 2) 注重学科队伍的在职培养

对现有学科队伍,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要高度重视其在职培养。采取 “请进来、派出去”的方针,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或短期交流,从多方位、多层面提升学科队伍的发展后劲。同时,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扩大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 3) 优化学科梯队和学缘结构

在学科团队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上, 提倡 “三个优先”,生态林业环境工程的研究和领域优先,生态林业环境工程创新性研究团队建设优先,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优先。在年轻教师引进上,按 “厚基础,重能力”的原则,强调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优化配置,严格控制近亲繁殖。拓展生态林业环境工程的新增长点, 有效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 4) 完善项目组长负责制

针对生态林业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目标,建立由项目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科建设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机制。明确项目组长的责、权、利,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加强对学科骨干在经济上的激励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科队伍的积极性,增强其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推进学科建设。

( 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参系考文献

建立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要素的评价体系,以团队的整体效能发挥为考核主体,以团队成员履行岗位职责为考核依据,促进团结协作;制定和实施人才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团队的创新积极性。

3人才培养的建设和管理

( 1) 加强本科、研究生指导队伍建设与管理

要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必须有一支素质精良, 团结协作的导师队伍作保证。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和扶持中青年教师成长为研究生导师; 同时,加强中青年指导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研究生导师。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兼职本学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有利于学术思想的融合。

( 2)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创新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导师负责,指导小组共同把关; 严把论文质量关,研究生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阅。采取名师上讲台、设立生态环境创新计划项目、举办学术讲座、为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和进行各种学术活动提供资助等多种方式,完善生态环境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水平。

( 3)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按照 “稳定数量,提升质量”原则,重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发挥生态林业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优势,不断规范培养过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研究生招生规模前提条件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4)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方面积极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教授和专家做学术报告, 展现学科前沿,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学科出台有关政策,资助和鼓励研究生积极到校外乃至国外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并撰写会议论文,在校学习期间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 5) 大力改善实验室和研究创新基地条件

加强和完善本学科的实验室和生态野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充实农业硅谷白马基地的仪器设备及其它基础设施。

4科研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 1) 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瞄准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结合国家重大环境建设工程的要求,对生物质炭材于饮用水、景观水、污水等方向技术应用, 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的控制方法等领域的科学问题,发挥学科优势,强化跨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开展联合攻关,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 2) 建立科研预研基金和学术奖励机制,鼓励大胆创新

通过设立科研创新基金,提倡生态多学科、多技术相互渗透,为积极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做前期积累; 鼓励教师潜心科研,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出版专著,发表高水平论文和重要学术成果。

( 3)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

在生态林业环境工程研究领域,建设相关的国家省市研究技术平台,提升学科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以及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

( 4) 鼓励集成创新,凝炼重大科技成果

在环境工程学科内,实现科研优势互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和科技成果。争取获得政府的科研奖励。

(5)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科技贡献能力

通过建设产学研基地等手段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创新研究,走出一条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通过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成果的科技贡献率,使科研成果直接为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5结论

根据学校近期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大纲规划,以及社会对我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环境工程学科优势资源的建设及拓展; 创新团队的结构和培养; 人才培养的建设和管理; 科研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基本具备了实现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环境工程动态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秀政.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57-258.

[2]钱洪伟.基于传统优势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性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1(3):32-34.

[3]贺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教学初探[J].教学研究,2011(3):55-57.

[4]程铷.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文化[J].科技广场,2010(10):46-48.

[5]杨晓洁.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发展途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86-88.

篇4: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摘 要:本文針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尝试给予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难题

项目基金:本论文为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项目“林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编号2014-R06)”子课题“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2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的要求,林业工程类专业特指木材加工技术(含人造板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4个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木材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有9所,在校生约1200人,企业人才需求约50000人/年;开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有1所,开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3所,此3个专业在校生较少,市场人才缺口较少。高职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特点即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主要从事设备操作、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对就业人群的质量标准看,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职高专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国内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求旺盛,但毕业学生基本不能立马上岗,未能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探索与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之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刻不容缓。

开设有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侧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管理作用与导向功能,至于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等重要问题研究较少。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独有的体系。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相结合;英国主要采用“三明治体系”及BTEC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由培训企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紧密合作,提供就业支持和各种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AQF国家资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采用专科教育和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和认证制度;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理论构架等研究。

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的难题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它最终归宿还是实践。评价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如何、针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如何评价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发现其特点,找出适合目前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显著特点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种评价可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设立合理的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双证书获得率”等指标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有些指标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想要量化评价是很困难的,评价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目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确定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应基于实践调研与文献检索的基础。实践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研问卷应针对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进行分别设计。同时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设计要保证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显著性。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意义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评价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方便、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林业工程类专业同其他专业同样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有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才能实现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顺.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M].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篇5:城市建设工程系专业简历

-07 -06 广东省专业技能培训中心 土建造价员 暂未考试 -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精通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较自身其他方面对土建工程造价方面较熟悉,对计量计价比较细心周全,对招投标及合同有一定了解,在实习阶段接触较多的是这几方面,但不敢自称精通,因初出社会,有较强的热情,工作上比较认真主动,接受及适应能力较强,反应较快,上司安排的工作能及时保质完成。

◆个人自传

篇6:林业员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对聘期内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工作目标和任务情况进行总结;聘期内取得的重要成果及该成果的突破和创新之处;对照岗位任务书,说明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三年来,在站长的领导下,认真学习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产业化建设,兢兢业业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三年的工作及生活中,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保持社会稳定。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及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断提高“防腐”免疫力,注重把廉政建设理论学习同政治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贯彻执行党对林业发展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把恢复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做为奋斗目标;突出法律法规的学习。先后认真学习了《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林业行政处罚法程序规定》以及天然林保护有关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突出业务知识的学习,我主动积极地自学专业知识,虚心请教领导和同事,对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退让,力求吃透弄清;严于律已,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坚持做到不利于机关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机关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机关的良好形象;团结同志,积极发挥集聚效应。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以“与人为善”为宗旨,对待单位同事,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无论是人前还是人后,都是一个样。在坚持大是大非原则前提下,诚心对待、高度尊重、亲密团结。只说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工作的话,只做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工作的事。对待前来办事的领导、同事、群众,视若亲人,做到“送一张笑脸、道一声问候、递一把椅子、敬一杯茶水、给一个满意”。

二、恪尽职守,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按照分工,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离位、不超位,严格遵守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一是在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工作上,突出一个“勤”字。即:勤调查、勤走访、勤清理、勤检查、勤登记;二是在检查验收工作中,突出一个“严”字。即:严格政策、严格手续、严格程序,坚持原则,严格把关;三是在协作工作中,突出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协作配合工作时,总是把分外工作当做分内工作、他人工作当做自己工作一样对待,诚心诚意,一丝不苟,尽其所能做好工作,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四是在临时工作中,突出一个“信”字。遇到领导交办的突发性临时工作。总是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任务。积极参与了一个检查组完成邓村、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分乡、黄花6个乡镇的2011-2012所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的检查验收,主要内容包括荒地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新造林、省级低产林改造项目、长防林工程建设项目、造林补贴项目新造林及2012以前的整改项目;完成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回头看活动的相关资料,协助完成了2起征占用林地资源调查工作;主持完成了全区森林资源蓄积量调查、林地变更调查、三峡后续2012规划调查等工作。

篇7: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现对本年度工作作一简要汇报。

一、政治思想坚定 我一直重视加强学习和党性修养,努力提高理论素养,要求 自己精神境界要高,政治上要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做到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以大局为重,以党和人 民的利益为重。

(一)理论学习求深求真 一是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 xx 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还学习了雍宗满同志先进事迹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中国共 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学习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 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达 州市关于行政机关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暂行办法》 以及其它林业 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在学习中突出系统性,掌握其科学体系; 二是积极参加县委中心组的学习和讨论,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三是平时尽量减少事务应酬,不管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挤出时间 学习,特别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学习。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运用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 实,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大提高,从理论上的成 熟走向了政治上的成熟, 增强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 定性。

(二)党性锻炼求严求强 我坚持党性锻炼,按照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的要求,在政治上 始终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 政治坚定。坚持顾全大局,主动积极向党组织领导和县委请示汇 报工作。通过认真严格的党性修养,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自觉 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尊重爱护同志,努力维护党 的团结和统一。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 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 集中制原则,凡重大事宜都经集体研究作出决定,并坚决贯彻执 行,没有特殊更没有特权。一是彻底改变了多年以来班子成员团 结不够、合力不强的状况,形成了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密切配 合的良好局面。二是根据工作需要,对班子成员进行了分工,实 行分工负责制,明确了分管工作和职责。三是工作分工不分家, 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将林业事业推 上了新的台阶。四是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按时召开民主生 活会,在领导班子中形成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思想上常 交流,工作上常商量,感情上常沟通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良 好氛围。

三、选拔任用干部方面 坚持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 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标准和程序选拔任用干 部,自觉抵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二是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三是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 绩原则;四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五是坚持民主集 中制原则;六是坚持依法办事原则。符合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 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结构合理、团结坚强的领导 集体的要求。

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牢固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篇8:城市林业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高等院校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 目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 融合, 这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思维的方式。更多纷繁复杂的综合性、社会性问题往往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能够解决。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面要宽,应变能力要快,开拓能力要强,并具备多种综合素质特征。

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得较为完整的是工程教育体系[5]。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高校中逐步开展与落实,建立健全具有国际等效性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了广泛共识[6]。 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设计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方案时,势必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工程的分析与规划[7]。 依据高等院校对人才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总体培养要求[8],交通运输专业拟定的人才培养思路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为指导,进行理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训练;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重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课内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等各个培养环节的优化组合与具体实施, 实现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综合培养与锻炼。

以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中心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第一层;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二层为知识储备、 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能力等,而且各方面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即在总目标中的构成比重不同。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不是单一目标要求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方面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达成的。但其又有各自侧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使整个培养方案更为全面、综合与立体。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 应按照知识能力、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结构体系,以学科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设置具体课程时,可采用“ 必修课”、“ 选修课”与“ 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9]、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三部分。 选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为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外语等。选修课为全校范围内的公共选修课,强调学生对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学习和了解。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 一) 教学内容设计

在课程体系确定后,教学大纲的编制将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贯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学大纲的编制,首先要能够保证教学内容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整统一性,其次要能够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再次就是要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需求,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最后是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交通运输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补充到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 二) 方法设计

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是保证知识传播、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科学有效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须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应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自主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

( 三) 考核方式设计

把学生学习表现评价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的整个行为之中。利用平时表现评估和阶段考核来综合评定学习效果。 平时表现评估采用随堂进行的形式。 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主题发言、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等。 阶段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样化累加式考核形式,如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试,答辩、论文、案例等,鼓励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培养创新能力。考核的成绩均将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到课程的综合考核成绩中。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规划

( 一) 课内实践方案规划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步骤。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划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注重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其次是注意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践环节的培养目的和前后衔接等因素,注重系统地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再次是实践教学须满足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最后就是要根据不同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将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有机结合。

( 二) 创新创业及科研训练平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为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学院鼓励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活动。学院以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比较完善的创新性实验和制作的能力。通过提供研究资金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场地等支持方式,形成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融合和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 三) 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同样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应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农丰镇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无锡南洋学校实习就业基地预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急救常识, 宣传沼气使用方法等,学生在送知识下乡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同时, 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 一) 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结合交通运输专业认证的工作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革。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运用与装备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熟悉道路运输设备,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汽车技术使用与管理、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及调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毕业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交通运输专业所需的工程数学、自然科学、运输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常用的一般技术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交通运输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问题, 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受到本专业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系统训练,具备良好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进行运输系统或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了解与交通运输业的规划、生产、设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运输安全管理、运输环境、职业健康和运输服务意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 二) 核心课程

按照修改后的培养目标, 现有的核心课程包括:交通运筹学、汽车构造、汽车原理、运输经济学、综合运输学、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安全工程、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运输组织学、运输场站与枢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交通运输商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实验( 课内实践) 、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

理论及实验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88 学分,选修课32 学分。 必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三部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所占的学分分别为24 学分、42 学分和22 学分。 选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所占的学分分别为10 学分、10 学分和12 学分。此外,实践教学30 学分。各类课程学分及比例如表1 所示。

( 三) 学生指导方式

在学生指导方面,交通运输专业历来本着“ 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的工作思路,多年来形成了完善成熟的学生指导体系,包括专业介绍、新生入学适应辅导、大学学习方法辅导、前沿知识讲座、就业形势讲座等指导渠道。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如辅导员管理制度、班主任制度等,如表2 所示。

注:指导方式可分为:学生咨询、定期宣讲、事件起动;指导频度是针对定期宣讲方式的。

( 四) 毕业学分要求

按照修改后的培养目标, 学生毕业总计需要158.5个学分。其中:必修课88学分,选修课3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开放课程12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此外,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获得6.5学分的形势与政策及“思政课”实践,2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使学生在进行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为指导思想,以专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以及考核方式设计为切入点,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只是我们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对专业建设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虽然仍与专业认证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将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不断努力,加快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进程,并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不断规范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国家培养能力与素质更加全面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2]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3]滕小华,许丽,徐良梅.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09,(2).

[4]胡大伟,马建,李晓霞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5]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s3861/201110/125419.html.

[6]唐波,樊玮虹,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7]周文芳,闫军印,单翀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8]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

上一篇:沙雅县维吾尔医医院积极组织收看专题片情况下一篇:初一作文500字:《雷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