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公忠意识的现代启示

2024-06-23

传统公忠意识的现代启示(精选3篇)

篇1:传统公忠意识的现代启示

传统公忠意识的现代启示

“公忠”是中国古人起码人生目标,也是为官执政者的`基本要求.古代官员不仅自觉地向这个目标迈进,而且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阐述.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现代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 者:朱允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年,卷(期):9(6)分类号:B82-051关键词:公忠意识 人生目标 现代启示

篇2:传统公忠意识的现代启示

一、传统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

所谓忧患意识, 是指人们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 以理性的、富有远见的眼光对待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传统忧患意识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1. 清醒的危机意识。

在历史的转折和政治动荡的时代, 忧患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具有作为人文精神的动力和确立道德主体方面的意义。忧患意识所“忧”之“患”, 就是一种危机、一种困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 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出路与危机共生。作为危机意识的忧患意识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和认识上的, 即心理上要有可能出现危机的心理准备, 这是一种清醒的意识;二是行为和行动方面的, 即不光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而且要在实际行动上制定和实施应对危机和困难的具体措施。危机意识是忧患意识的心理基础。

2. 深切的责任意识。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忧患意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忧患意识, 都蕴含着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所谓悲天悯人, 说的是先哲之所忧所患绝非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上的困境, 而主要是内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困苦;绝非一己的功利得失, 而主要是人类群体的幸福和理想的实现。所谓承担责任, 是在悲天悯人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总之, 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是责任感得以生发的直接契机, 承担困苦的责任感则是同情心的必然升华, 二者共同构成儒家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责任感引发忧患感, 忧患感激发责任感。责任意识是忧患意识的精神本质。

3. 昂扬的奋进意识。

忧患意识不是消极悲观, 不是灰心丧气, 更非患得患失。相反, 是要在忧患中奋起, 在忧患中奋进, 坚韧不拔,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进是忧患意识的价值导向。即使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不利因素非常强大而有利因素非常微弱时, 忧患意识也要求人们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以求得“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的效果。忧患是奋斗的动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忧患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发进取、艰苦奋斗, 呼唤全民族永远保持清醒与进取的态势, 永远保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奋进意识是忧患意识的实践归宿。

4. 理性的超前意识。

忧患意识是在深刻领悟客观事物复杂性、文明进步非线性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自觉, 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积极的心理酝酿和理智谋划, 同时也包含着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道路所作的合理预见和科学判断。这种思维实际上意味着对事物发展的超前应对, 是一种典型的超前意识的表现。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只有保持这种理性的超前意识, 才能使人们时刻保持一种警觉状态, 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超前意识是忧患意识的理性表征。

二、现代高校档案管理所忧之患

当前,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还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传播和数字化管理的需要, 不能适应高校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 信息技术时代也给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

1. 档案管理职能和工作环节面临重大挑战。

第一, 未来高校档案馆的作用将由档案的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转化为档案信息控制管理中心, 其管理对象由案卷实体转向信息内容。档案人员也不再是整天埋首库房, 而是通过操作计算机及网络来管理动态的档案信息, 维护其在运转和利用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履行一个信息管理员的职责。第二, 档案的手工管理方式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 难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取而代之的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另外,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透明程度较高, 综合档案室必须采用各种技术手段防止档案信息被删改、破坏及非法利用。

2. 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馆藏档案种类单一。

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原因, 档案工作主要为政治服务, 高校同样不例外。档案管理方式主要以行政为主, 根本没纳入法制管理、科学管理轨道。从库藏资料现状看, 教学、科研和具有时代信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档案材料所占比例很小, 行政管理方面的较多。这种状况随着《档案法》的颁布和实施有所改善, 但是与高校的实际发展相比还相差甚远。

3. 管理方式落后, 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很少。

目前, 许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 自动化程度不是很高。一方面是因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差, 没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主动服务, 档案人员素质制约了档案现代化管理。另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设备极少进入档案部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如高校数据库、校园网络等没有切实应用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

三、目前高校档案管理所忧之患的对策

1. 加快高校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

信息化的浪潮不仅加快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而且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信息化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面对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巨大冲击和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环境的逐渐形成, 且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和应用, 作为主要信息资源之一的档案正快速地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高校档案馆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制定长远规划, 采取渐进步骤, 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2. 建立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

实现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文档一体化管理, 要求重新设置合理的工作流程, 将文件和档案工作的要求一同嵌入管理系统, 实现前端控制, 记录从电子文件形成到成为电子档案并归档的一切活动过程和处理情况。档案管理软件所设置的OA接口, 与高校文书部门连接, 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确保电子公文及时高效、安全保密地运行, 使文书部门文件整理与归档工作一次完成, 避免重复劳动以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高校档案为教学、科研、招生就业、评估与文化传递提供集约的便捷的服务。

3.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

首先, 提高领导干部的档案意识。高校应配备有强烈责任心、思维具有前瞻性的领导干部, 以适应档案管理的需要。其次, 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配备。档案现代化管理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的应用, 无论是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档案的网络利用等等, 都离不开计算机知识和档案知识的有机结合。第三, 加强对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档案现代化管理不能只靠计算机人员去完成。档案部门除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外, 还应提高在职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的应用水平,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 采取有力措施, 保证培训的效果。

4. 建立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安全保障包括两方面, 一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 二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档案信息存储安全方面, 要增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 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做好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 加强对档案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 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 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利用安全上不能只强调利用而忽视保密, 将不该上网公开的内容公开或未设置访问权限, 也不能只强调保密而限制利用, 使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过少, 应坚持利用和保密并重的原则。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 信息技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存在可忧之患及解决目前高校档案管理所忧之患的对策。

关键词:忧患意识,高校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2]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 2000-02-22 (B3) .

篇3:传统空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皇权始终是国家民族的主宰, 官式建筑始终是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主线。皇宫、官署、陵墓祭祀建筑作为中国官式建筑主体, 群体组合的空间布局都是以庭院为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舒展延伸的。宫殿建筑的布局方式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各种建筑类型, 寺院、民居、会馆等都是在水平方向上舒展延伸的。中国的庭院, 作为中国建筑群体组合的细胞, 在结构和功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1.1 庭院的历史

庭院由庭和院构成, 院即院落, 是由围墙围合的封闭性空间。从字形学角度分析, “庭”是由“广”和“廷”组成。廷, 朝廷, 封建时代君主接受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地方。院, 古代汉语通园 (园) , 泛指种树或蔬菜的地方。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来说庭院是最小的活动单元, 也是群体空间构成的最基本单元。在中国的传统庭院中包含了诸多与中国人思想、追求相适应的因素, 因此庭院从建筑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1.2 庭院的构成要素

1.2.1 建筑要素

殿、堂、楼、阁、轩、馆、门、房都是组成庭院的建筑要素, 它们自身具有独特的室内空间, 同时又都具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殿和堂在一个庭院之中, 一般是处于主要地位的单体建筑, 可以看作是庭院空间的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往往处于庭院空间的中轴线上, 因此对庭院空间的规模、气度、功能性质等方面都能起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楼和房则处于主体建筑两侧的次要地位补充主体建筑, 一般作为功能性建筑比较多, 比如戏楼, 琴楼, 厢房, 客房等。而阁与轩者居于园林之中为多, 多作为书房等使用。

1.2.2 围合要素

除了建筑物本身作为围合的要素之外, 围墙作为连接建筑物划分庭院内外的分界线, 在庭院中起到一个围合界面和限定空间的作用。墙可以阻隔人流、限定视线, 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院墙在空间上人为的制造了一种私有的领域概念。

1.2.3 连接和沟通要素

廊子的作用最初是为方便雨雪天行走。在中国的传统庭院发展中, 廊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交通流线的一个方面。廊子上有顶, 两侧或一侧由栏杆柱子围合, 在空间的围合感上, 廊子给人的心理感觉不同于四周有墙的建筑。廊子的出现使得廊下的空间成为典型的“灰空间”。

照壁、屏壁都可以作为庭院中的视觉引导因素。照壁、屏壁作为隐性标识的指示界面, 它所包含的信息, 一方面是阻隔视线以及装饰作用;另一方面是引导、指示作用。

1.2.4 绿化要素

庭院中栽植树木、花卉, 堆砌山石, 在人工的基础上营造自然氛围。绿化因素在庭院中四时变化, 丰富庭院的空间构成, 突出庭院空间的时令格调。庭院的绿化还可以改善庭院的小气候, 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因此绿化因素在中国传统庭院中随处可见。

1.2.5 小品和景观要素

庭院中的小品充当了庭院的设施、点缀物, 如石桌、石凳、井台、香炉等, 小品体量不大, 却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性。

2 现代建筑对于传统空间的再诠释

庭院空间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精华, 在现代社会的今天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 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 其空间布局方式值得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中研究学习, 下面就以具体案例来分析传统院落空间对于现代建筑的启示以及现代建筑对于传统空间的再诠释。

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看上去像一幅美妙的图画, 它以青山绿水为背景衬托, 临水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立方体, 长方体, 青砖小院, 柱林, 临水的走廊, 水上亭子, 青青的竹子) , 这些形体和零零碎碎的构体, 数量小但种类多, 这些东西可以说符合了图画的定义, 然而, 这种看上去美妙悦目的排列, 却没有一个中心, 它确定有一个中心, 但这个中心却是空的, 整组建筑把一个符号意义上的院子 (青砖铺成的, 苏州园林最普通的敷地材料) 围在中间, 院子的主体是空间。围绕着这个空间, 图书馆置换了角色 (并非功能意义上的, 而是外部空间形态上的) , 从传统的造型主义宿命中转化出来, 把空间 (建筑所围合的或说创造的) 作为建筑的主体来关注, 图书馆也因此有可能成为一种时空经验 (通过观赏它的空间而得到) 。然后, 调过头来, 看到苏州园林。亭, 台, 楼, 阁的形式与颜色大致相同, 没有对比, 排斥轴线, 回避焦点, 整个园林的面目趋于一种平淡 (使人觉得单幢建筑不再突出) , 于是空间突显出来。回想起来, 园林也是一种经验, 时空的经验。

传统苏州园林的切身体验, 江南水乡的深切关注, 造就了文正图书馆的空间意象, 源于对抽象几何学的探索则构成了图书馆的主体。亭子这一极具传统意味的形式, 在文正图书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立于水中的立方体不安分地相对于图书馆主体扭动了一个角度, 以一种随意开始的运动姿态打破了既有结构的僵局, 表示对平行的拒绝, 这正是江南园林一座亭子的本质摆法, 以便在感官的愉悦中坐而论道。由玻璃与型钢所构成的亭子精致而典雅, 文正图书馆的园林主题在相当程度上由亭子来承担, 即便它只是个立方体的盒子:1) 对园林的深厚造诣, 使王澍在处理园林空间时得心应手。但是, 关注到如何使建筑从简单的形体置换中逃脱出来 (指仅在原来亭子所处的位置上放上立方体的处理方法) , 于是, 盒子的缝隙与缺口便有了意义:阳光的照耀, 风的吹过, 水的流淌, 云的变幻, 雨的滴落, 月色的浓淡, 当自然从缺口处渗透下来时, 便涉及到了人的感受性;2) 对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关系的把握, 使自然作为一种提升建筑品质的因素而被考虑, 从开口与缝隙处透过的自然, 并不是原生的自然, 而是经过处理的人工的自然 (它被人赋予秩序, 与混沌的自然形成了对比) , 当这样的自然被引入建筑时, 建筑也变得抽象了, 每一个缺口都是一个局部视域, 都意味着与外界的关联, 这样, 建筑成为一个受器式的装置感受器, 功能的成功使亭子的场所意义 (景观与观景的辩证关系, 亭子既是园林里的一处景观, 也是园林中的一个观景点) 得到加强, 片断化的自然让人小中见大, 一叶知秋, 通过进光影摇, 风雨变幻使人们可以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存在与变化, 促进了空间、自然与人生活之间的对话。

在传统园林中, 文人追求的是“唯有此一亭, 坐观万景得天全” (亭子的观景功能) , 在士大夫文人眼中, 一座空亭, 却正是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集的处所 (亭子作为景观) , 从区区小亭中, 我们看到文人们无限广大和蕴涵万物的宇宙理想, 文正图书馆的方亭作为纯粹的功能极弱的构筑物, 却正是建筑的灵魂之所在。

3结语

庭院空间是建筑空间特有的一种空间, 传统空间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无论是像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那样的建筑组合体, 体现着古代园林庭院的组合方式, 还是像王澍这样的青年建筑大师对于单体建筑中庭院艺术的内部空间流线的再诠释, 无不体现出传统建筑空间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极大启示。

摘要: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以及现代建筑空间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现代建筑大师对于传统建筑空间再应用的方面进行论述, 对于传统建筑空间的特色和现代建筑经典作品特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庭院,群体空间,院落式

参考文献

[1]李允.华夏意匠[M].北京: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4:19.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217.

[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3.

上一篇:关于狼图腾的读后感下一篇:有关羊年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