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24-04-14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通用8篇)

篇1: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1-5-28 11:38:00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高端装备保障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机械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2010年进口机械产品用汇高达2500多亿美元。特别是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核电装备自主化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风力发电设备总装能力过剩和关键部件能力不足矛盾并存,节能环保装备在产品种类、功能、质量、规模上还须大力突破。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也都迫切需要新型装备的保障和支撑。总体上看,在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工艺、先进装备及核心部件等方面,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未来主导方向

(一)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要加强精密铸锻件、高效环保铸锻工艺和设备、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密封材料、齿轮、弹簧、紧固件、轴承、链条等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提升。

(二)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我们要将发展重点放在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以及为整机配套的关键零件、部件、系统和总成方面,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

(三)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所需的关键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均应作为发展的重点。

(四)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五)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总成,以及运行控制技术,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要注意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的监测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等要加快发展。此外安全饮水设备、高档印刷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均要重视。

(六)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淘汰范围和标准,加大淘汰力度。

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取得成五大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着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口径和数据,下同)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着增强。“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机械产品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研制成功。国产农业机械已基本满足国内农业需求。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提高到6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实现批量生产,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关键锻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一是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行业发展内生活力不断增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为机械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主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行业占比达到69%;华锐、金风、东汽风电设备产量占全行业比重达到70%;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龙工、山推等工程机械企业已占据全行业市场销售总额的半壁江山。三是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8%。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机械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连续五年实现贸易顺差。2006年,机械工业历史上首次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当年实现贸易顺差7亿美元。2008年,实现贸易顺差47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由2005年的46%提高到2010年的58%,加工贸易额占比则由2005年的49%降低到2010年的31%。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如发电设备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的近15%。

(五)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降至2009年的0.425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4.6%,大幅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指标;材料利用率大幅提高,大中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钢量从0.47吨降至0.38吨,降幅达18.2%。“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信息化进程加速。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AE、CAPP、PDM的覆盖率已超过半数;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产品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

篇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摘 要]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

[关键词]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四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机械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在机械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电子控制和软件技术变得同机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为大型玻璃制造厂生产玻璃处理系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机械制造业服务性思维。在从电梯到工厂设备等的各个领域,生产厂家的利润增加已不再是因为按固定规格生产产品,而是要求制造厂家能按用户的要求生产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特殊的需求。

(3)机械制造业全球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面向开放的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如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对由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产品开发小组进行改组,以集思广益开发新产品,缩短某些产品的开发时间。

(4)机械制造业更新生产策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把我国的机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国际市场,并牢固地占有国际市场,有必要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清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的特点以及我国机械制造工程师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主要方向。21世纪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

高质量、高生产率一直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四化”:柔性化——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应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灵捷化——使生产力推向市场准备时间缩为最短,使工厂机制可以灵活转向;智能化——柔性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柔性自动化的新发展和延伸;信息化——机械制造业将不再是由物质和能量借助于信息的力量生产出的价值,而是由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的价值。因此,信息产业和智力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机械制造业也将成为由信息主导的、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合理方式的一个全新的机械制造业。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

篇3: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能源、新材料) 之一, 也是常州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积累了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 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 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9%, 2010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 389.7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337.2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量的32%, 实现利税219.4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35.7%, 利润148.8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6.7%。分别比2007年增长109.7%、108.8%、123.3%和114.7%, 在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50.5%、50.4%、52.1%和51.2%。装备制造业初步形成了输变电设备、现代农业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

二、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

(一) 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S)

1、区位优势明显。

常州地处苏南地区, 位于沪宁连线中部, 同时受到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的经济辐射, 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交通便利, 运输成本优势明显;便于与南京、上海的经济联系, 接受其装备制造业技术扩散。同时, 常州相对于无锡、苏州来说具有更加临近省会南京的优势, 对常州制造业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2、产业基础良好。

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总量占工业经济总量超过40%。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 产品种类全, 基础好, 配套能力较强, 发展潜力大。

3、优势产业鲜明。

常州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 除了在全国具备极强竞争力的变压器制造业、工程机械行业外, 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设备、农业装备、基础装备等行业同样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4、创新氛围良好。

常州市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创新, 在企业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 以常州科教城为载体, 促进企业创新工作, 大力推广产学研对接,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形成了鲜明的常州特色。

此外, 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较高、产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较为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优势。

(二) 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劣势 (W)

1、缺乏龙头骨干企业。

常州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装备制造业, 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规模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超百亿企业只有2家, 中小企业居多。装备制造业有着明显的链状经济特征, 一批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可以极大地带动地方产业链做长做强。在2009年江苏省百强企业排名中, 常州仅有5家企业入围, 而且入围企业中, 装备制造业企业只有常林工程机械集团, 而常州的左邻右舍: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入围的企业分别是35家、20家、20家。

2、缺少大型项目带动。

就产业自身的特点来说, 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先进的现代装备需要精良的制造业装备保证, 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常州在装备制造业投入上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较少,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例还相对不足。尽管常州在装备制造业有效投入方面倾注了巨大的精力, 但在很多领域尚需改进。

3、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常州企业在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相对欠缺, 急需突破。其中, 工程机械行业最为明显, 作为全国工程机械主要的集聚区常州在液压系统、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上存在明显不足, 严重制约了工程机械向行业纵深发展。

4、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政府营造创新氛围的同时,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中, 除企业技术中心外, 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还是比较欠缺, 与整个装备制造业在常州经济的比重不相适应。产业核心技术依靠国外的多, 所需要的先进设备, 仍主要依赖进口;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 常州装备制造业还有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不足;部分产品区域结构趋同, 优势特色不明显;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散乱,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等问题。

(三) 常州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会 (O)

1、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机遇。

我国经济的长期较快发展为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机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 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也为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经济结构调整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大力发展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常州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常州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障。

(四) 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T) 。

随着“调结构、促转型”向纵深推进,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势必成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经济的重点, 国内在装备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不在少数, 而且比常州具备更加优越的条件和资源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各地的招商引资也是各出奇招, 对类似装备制造业这样的优势产业项目的争夺趋于白热化, 这些也构成了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外部威胁。 (表1)

三、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在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劣势与威胁, 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 加强政策扶持和聚焦

1、加速落实产业政策。

在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及江苏省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 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步伐, 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的领导与统筹协调工作, 建立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工作制度与机制, 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增强财税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里专项扶持资金, 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及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装备制造业发展等各项专项资金。指导企业用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及其实施细则和“一核八园”扶持政策。

3、拓宽融资渠道。

对装备制造业多形式、多渠道的增加资金投入。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 筹集发展资金。要将装备制造业符合条件的好项目推向市场, 通过招商引资, 采取市场化融资的方式, 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

(二) 引进央企及外资大项目。

结合央企新的产业布局, 花大力气做好与央企的对接, 同时做好常州的产业推介与宣传, 力争引进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央企装备制造业大项目。强化国际资本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大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大项目与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市场资源、人力资源优势, 积极与外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三) 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建设。

培育壮大输变电、冶金机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集聚整合各类资源, 做强做优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 加快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工作, 建设一批空间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产业园区。依托骨干企业, 按照“专、精、特、优”的要求, 建成若干个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重点工业园区。

(四)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和政策性银行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活动, 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研制、引进高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提供政策性融资支持。

2、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机构, 每年优选若干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 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 建立研发中心, 引导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 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3、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制造、并购国内外先进企业等方式, 掌握核心技术;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 增加创新研发投入。

(五) 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路径。围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组建产业联盟, 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 按照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 以企业战略联盟等不同形式, 积极探索组建产业集团, 探索输变电、农业机械、轨道交通、冶金基础装备等企业的整合途径, 发挥龙头带动、品牌效应、科技创新、参与市场竞争等优势, 建立产业战略联盟。

(六)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

对已进入上市流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做好推进服务工作, 对有上市意向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帮助制订发展方案, 对高成长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帮助引进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已上市企业的示范效应, 转变企业对上市的认识, 利用资本市场迅速把企业做强做大, 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树立企业的全新形象。

(七) 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

培养富有创新能力、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专业人才, 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保障。紧紧抓住培养 (培养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 、吸引 (引进高素质装备制造人才) 、用好 (加强员工在职培训和本地化) 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在装备制造企业中的关键作用。

(八) 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体系。

建议政府帮助本地的一些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以主要骨干企业为主体的输变电、农业机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行业协会, 在此基础上, 树立各行业协会威望, 规范运作, 明确职责, 发挥其数据统计、技术咨询、信息收集、调查研究、项目评估、检查监督和成果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行业、协助政府的支撑服务体系, 为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阳华.自主创新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科技投资, 2008.8.

[2]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2.

篇4: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为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提供强大装备支撑的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组成部分。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我国装备制造业解决面临的困境,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国民经济;工业化

一、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的核心部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装备制造业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动机,在国家工业各项经济指标中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装备制造行业产品进出口额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超过30%,装备制造业的年度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GDP的年度增长率,无疑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装备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鉴于装备制造业的用工状况,其所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到了工业吸纳就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大户。第三,装备制造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主要平台。技术装备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纽带,是挖掘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第四,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国家工业发展的高度。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已经步入信息化工业时代,但是对装备制造业仍然十分重视,对其一些高精端产品仍然视为国家机密,禁止向其他国家泄漏,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上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所以搜狗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指标持续在低位运行,发展压力较大。尽管我国经济面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但是受到汽车、船舶等主要行业市场下行波动及需求低迷影响,在2015年前3个季度,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位徘徊。进入10月后,汽车行业还是回升,装备制造业整体也开始企稳回升。1-10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全国工业同期水平,不足2014年同期的一半。2015年全年增速在5.5%左右。出口方面,1-10月出口交货值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累计同比下降2.15%,10月下滑幅度略有减小,同比下降4.32%。预计全年出口形势仍将严峻,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降低幅度在2.5%左右。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国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响亮的名牌,但是因为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向信息化提升的阶段,所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装备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从事装备制造的企业在规模上存在“小而不精,大而不强”的问题,企业规模小却没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企业规模大,生产产品数量多,在质量上却不强,在行业内地位不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我国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分散、重复布局、重外延轻内涵的发展特点有关。在行业分工上,完成重大的工程项目设计所必需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的部门,影响了装备成套供应。在资金投入方面,装备制造行业获得金融等资本投入的渠道比较狭窄,制约了装备制造企业借助资本杠杆实现企业重组的能力。

2.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

受限于规模、资金、人才和技术手段等因素,装备制造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比较薄弱,针对重大项目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涉及到一些高新技术装备还需要依赖进口。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存在问题,按照现代化的设计观点,对产品的设计需要考量市场、生产、设计等过程,从中找到最优的结合点,开发设计出技术、成本、销售等方面都实现最佳配置的产品,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是受各个方面问题的制约在此方面能力不强。在研发资源分配上也存在问题,企业是最需要新技术也是最热衷推动技术创新的部门但是其却不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集中地,大量的研发经费和人员都集中在研究机构,许多研究成果成为高校举办评比的指标却不能应用到企业生产之中。

3.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装备制造业初期发展的思路是解决短缺经济时期公众的消费需求,在发展战略上热衷于铺摊子,一味扩大生产能力,对产品的质量和升级并不重视,这就导致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许多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给远超过需求。而另一方面许多高新产品和高级技术装备的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只能向国外市场大量采购。

四、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途径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部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是我国面对全球局势和自身梦想必须开展的工作。要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迅速健康平稳发展,必须制定系统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并科学有序的推动计划的实施。

1.进行产业调整,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让企业成为主体,通过简政放权,改制改组,激发企业的活力。在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企业融资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设,既要给予企业自主性激发起企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专业化、一体化的产学研生产体系,组建大型装备制造集团,打造一批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

2.加强调控引导,实现资源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国家要出台政策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坚持技术开发与引起并举,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我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引进的同时做好消化吸收创新的工作,引进不应当是永远的,消化吸收发展出同类国内技术才是重点,通过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思梅,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2).

[2]郑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3,1.

[3]王大明,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7.

[4]董部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2014(09)。

篇5: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智能制造装备”概念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作为发展重点明确提出,近两年在制造业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2年颁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明确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于海洋工程、高铁、大飞机、卫星等高端装备的支撑,也体现在对于其他制造装备通过融入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产业的提升。

201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规模增长到5000亿元以上,代表性领域态势总体良好。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码。2012年1月,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3月,科技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下发;5月,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实施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的五大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目前唯一未被国内资本市场所充分挖掘的“金矿”,其前景被一致看好。“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装备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25%,未来5至10年是智能装备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到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智能制造装备的定义、范围界定及产业地位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环境及发展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模具、智能煤炭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纺织机械、智能农业装备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重点企业分析、投资及前景分析和产业政策分析,最后分析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篇6: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仍然较为传统,存在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科学的问题。相比较国外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大范围的采用敏捷制造(AM)、准时生产(JIT)等方式,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仍以经验管理为主。不论是企业人事管理还是产品生产管理,国内大部分企业仍然落后于国外的企业。

2.2技术方面

从上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很多的重要设备均来自进口,这就造成了大众潜意识里认为国外机械要比国内的机械技术先进、质量好、寿命长。因此,很多企业目前仍然采取进口设备为主,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设备反而冷漠对待,从而导致国内技术发展缓慢、后劲不足,真正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的企业手中。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存在着“技术黑洞”,对外国技术的存在严重依赖性。例如,某品牌手机打出95%是国产的广告,其实真正的核心就是来自于那5%的国外进口零部件。

2.3市场方面

当前社会经济的下行压力给机械制造行业的冲击十分巨大,市场需求量近几年逐步下滑。有资料显示,前八个月份的挖掘机销售下降了40%以上,甚至装载机销售下降高达50%以上。这背后存在不仅仅是销售渠道问题,更是因为基础材料供需矛盾、现役设备超过年限却仍在工作、缺乏市场准入机制等等方面。

2.4高校机械学科建设方面

篇7: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引进,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1)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分类

先进制造技术是系统的工程技术,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和四个大类。

三个层次:一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基础制造技术。这一层次的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主要由生产中大量采用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机械加工等基础工艺优化而成。二是新型的制造单元技术。这是制造技术与高技术结合而成的崭新制造技术。如制造业自动化单元技术、极限加工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技术、新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激光与高密度能源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三是先进制造的集成技术。这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对上述两个层次进行技术集成的结果,系统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如成组技术(CT)、系统集成技术(SIT)、独立制造岛(AM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

四个大类:一是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制定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它是门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技术。现代设计技术主要包括:现代设计方法,设计自动化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等;二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表而改性、制模和涂层技术;三是制造自动化技术,其中包括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和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四是系统管理技术,包括工程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以及现代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CIMS、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集成化的管理技术、企业组织结构与虚拟公司等生产组织方法。

(2)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性:作为先进技术的基础——制造技术,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工艺。它从传统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维修服务、甚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

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有人称其为制造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更紧密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及对最佳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和最佳化。

二先进制造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发20多年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机械工业是我国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2.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在产品设计方面,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加工技术方面,已实现了底层(车间层)的自动化,包括广泛地采用加工中心(或数控技术)、自动引导小车(AGV)等.近10余年来,发达国家主要从具有全新制造理念的制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找出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系统它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制造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是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系统。首先在功能上,它包含了一个工厂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即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制造、管理至售后服务以及报废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它比传统的工厂自动化的范围要大得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这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产品档次低,高水平产品所占比例小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主导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5%,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5%,答到80年代水平的占40%。

(2)创新开发能力差,新产品贡献率低我国大中型企业生产的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而美国一般仅有3-4年。美国制造业的新产品的贡献率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2%。

(3)专业化生产水平低我国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专业化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

(4)企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管理依旧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上,现金管理模式和手段未能得到实施。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先进水平相比较,从总体上看差距达20年左右。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解决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目前问题应:(1)提高认识,全面规划,力促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3)将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自主开发创新相结合。(4)大力发展先进高新制造技术及其产业。

(5)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努力提高制造业的全员素质。

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精”是“精密化”。它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有了前者,才要求有后者;有了后者,才促使前者得以发展。“精”是指加工精度及其发展,精密加工,细微加工,纳米加工,如此等等。20世纪初,超精密加工的误差是10微米,30年代达1微米,50年代达0.1微米,70至80年代达0.01微米,至今达0.001微米,即1纳米。再由以下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微电子产品对加工精度的依赖程度,电子元件制造误差为,一般晶体管50微米,一般磁盘5微米,一般磁头磁鼓0.5微米,集成电路0.05微米,超大型集成电路达0.005微米,而合成半导体为1纳米。

(2)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 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 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 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 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 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应实事求是, 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3)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4)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5)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技术集成,同时还要强调人的集成,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6)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我国存在的差距与可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一)人才是关键。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要有产业观念、企业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科技人员要懂得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要拓宽学科领域,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三)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要根据我国现实存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向前发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实施有一定困难的理想的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目前要积极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制造模式。

(四)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的 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于引进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产(LP)、智能制造(IM)等先进制造模式要根据它们的技术构思和特征开发创新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如独立制造岛)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7]。

篇8: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五”时期,国家为了巩固边疆国防的安全,加大了内蒙古地区的投入,不少项目在内蒙古地区建立起来。主要包括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厂、包钢等企业。1953 年开始,在国家资金、政策、技术等的扶持下,内蒙古地区有了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基地逐渐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企改制也经历了去粗取精的历程,装备制造业也在时代的洗礼中不断发展。特别是2000 年以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出台。2006 年2 月,国务院推出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而后在2009 年2 月,进一步提出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内蒙古地区抓紧这一时机,本区的装备制造业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合力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内蒙古地区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拿2009 年与2000 年做比较,内蒙古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总值以年均35.9%的惊人速度跨越式发展,10 年的时间增速增加了21.24 倍。

2013 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在全国位列15位,总值为15346.11 亿元,其增长速度为14.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9.2:56.8:34,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并且工业的增加值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仅次于江苏、河南、山西这三个省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念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主张将社会力量与现代技术、智慧凝聚到一起,全力发展工业创新。这将对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所取得的成就

(一)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各个城市加快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走在发展的前列,装备制造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企业集群初具规模。鄂尔多斯的康巴制造业基地、东胜制造业基地以及阿镇制造业基地,三大基地加强协作,建立了以研发、孵化、培训和服务四位一体的装备制造业科研、发展基地。包头也以北重集团、一机集团以及北方股份等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共同组成了汽车制造产业群。加之两小时经济圈的建立将更加便捷地使鄂尔多斯、包头和呼和浩特联系起来,为装备制造业集团提供保障条件。装备制造业集群效应的发挥会有力地推动该产业的发展进度。

(二)成功培育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其中包括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以及内蒙古一机集团等代表性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均具有一流的生产能力、高端的科学技术,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能够满足重工业发展的大部分需求。既能够铸造、加工、冶炼以及整机装配,又能够满足技术含量上的需求。我国的北方奔驰集团属于我国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拥有完整的汽车制造技术体系。一机集团拥有一千多套进口设备,且均属于先进水平设备。北方重工业集团则以液压传动设备、深孔加工以及装备机械技术为代表特色。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在工业上取得的非凡进步。

(三)产品品牌效应逐渐树立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行业有:煤炭业、越野车等车辆制造、矿山机械、工程机械、载重汽车、非公路矿用车、风电设备制造、机床附件、铁路车辆等等。我国国内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在市场份额中,北方股份占到了80%的份额,并面向20 多个国家外贸交易。在风电设备制造业中,零部件以及整机的生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目前拥有1.5 兆瓦、2 兆瓦以及850 千瓦的风机机型。预计其容量约为600 万千瓦。据统计,国内市场机床附件的市场总份额中,卡盘类产品占到了一半以上。我国一机集团在工程机械方面同样取得了成就,其生产的抽油杆经过美国石油协会的审核与鉴定后,成为了国际免检产品。

三、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组织模式落后

大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之中所实行的产业组织模式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发挥出其最大产业价值,不能形成相应的最佳产业价值链。装备制造业企业集群还是属于一种没有完全集中的初级产业价值链。它受体制束缚,企业间壁垒分明,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并不是那么紧密,而且很多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片面追求大而全的运营流程,彼此之间联系非常少,互动匮乏。

(二)装备制造业内各行业资金投入不均衡

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政府投资比重较大,而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制造业的投入较低,甚至在2009 年的投入为零,而当年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资金投入达91.65%。不仅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资金投入这样,企业的资金投入也是如此。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对通用设备的投资比重则较大。另外,由于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的沿海城市相比不具吸引力,投资环境不利于引进外资,因此,内蒙古自治区装备制造业资金投入不足还需引起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

(三)技术创新驱动乏力

虽然一些优势企业和一些优势产品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但这不能代表整体发展水平。不少企业设备生产能力弱,很多成套的机械设备依赖进口,与国内同行业的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劣势。2001 年到2010 年十年的时间里,内蒙古自治区的装备制造业共申请专利1256件,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中仅占0.4%,可见创新能力一般,这需要政府加强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也在此次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这一战略的思想是注重工业创新,将发展力量与现代科技以及智慧融为一体,凝聚一处,相信这将对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四、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

规划创新系统的整体脉络,该体系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体系的主体是企业,体系中产学研能够有效结合。围绕内蒙古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途径,积极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从而在战略层面不断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切实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提高。首先,要确立企业的核心地位,方便确立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次,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内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积极着手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并通过完善不断增强其研发能力,以充分挖掘企业的创新潜力,发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引领及示范作用。再次,为了更加充分利用社会上已有的科技资源,特别是闲置资源,有必要合理引导并大力组织国内外的先进科技力量,发挥其专业及智力优势,使其能够献言献策,在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贡献力量。

(二)开发多元化投资格局

首先需要在科技投入方面进行加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应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尽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应确保研发经费在年营业额的占比中达到一定的比重,而且还应通过逐年递增的方式,不断实现自我积累,促进自我发展。银行要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服务,积极落实企业的政策性贷款。其次,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积极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其更快发展,必须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对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支持,以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机能。此外,政府还应制定并出台一系列财政金融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化解创新风险负担为宗旨,切实解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为其铺平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三)建立集群内企业交流机制

集群的合力效应需通过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加以实现,故应加强各个主体联系,加快集群信息交流,鼓励为形成合作网络建立集群内企业交流的机制。应以建立具有根植性的集群创新网络为目标,通过这种措施来强化相互间的联系,强化在金融机构、政府、研究中心、大学等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协作。另外,行业协会作为集群的构成主体之一,是联系市场和政府交流的纽带,集群持续竞争力的提升,与其功能体系的完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此外,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促进集群内个体间相互交流,必须加快相关信息网络建设与完善的步伐,建立企业虚拟集群,增加企业交流新模式。

建立企业创新协作网络

(四)建立企业创新协作网络

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装备制造业行业体系庞大、产业链长、品种类型多、专业化协作要求高,鉴于此,可尝试建立企业创新协作网络。通过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降低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建立企业共生网络,整合大、中、小企业,对不同企业进行合理化分工,有效地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链条的紧密融合。

摘要:《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提出了国家将大力支持东北制造业重新发展的未来规划,作为涵盖地区,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同样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借此机会,总结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所取得的成就,发掘现存问题,从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发多元化投资格局、建立集群内企业交流机制及建立企业创新协作网络等方面提出策略,发展并完善内蒙古装备制造业。

上一篇:寒假机械厂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上呼吸道感染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