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限制

2024-07-17

权利限制(精选6篇)

篇1:权利限制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权利

对于基于特定当事人的身份关系订立的合同,若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会使合同的内容发生变化,动摇合同订立的基础,违反了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使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一般而言,以下四种合同权利不适宜转让:

①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如雇佣人对受雇人的债权、委托人对受托人的债权等。

②以选定债务人为基础发生的合同权利,如以某个特定演员的演出活动、某个作家的创作活动为基础所订立的演出合同、出版合同等。

③合同内容中包括了针对特定当事人的不作为义务,如禁止某人在转让其权利后再将该权利转让给他人等。

④属于从权利的合同权利,如保证合同权利等。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权利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对权利的转让作出特别的约定,禁止债权人将权利转让给第三人。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权利

我国一些法律中对某些权利的转让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守,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擅自转让法律禁止转让的权利。

篇2:权利限制

(一)有关利益配置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

从宏观经济学上看,在著作权利益关系中,最佳利益配置形式必然是实现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两者利益最优化。而在现今的著作权法律中,为实现这种最佳配置形式,法律也在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即在充分保证作者独占使用的前提下,允许他人合理使用作品,这样能使作品与公众接近而使得信息得到充足的传播利用以实现著作权原本存在的价值。

(二)著作权限制的社会学理论

科学、文化、艺术作品是人类世世代代通过智力劳动积累下来的结晶,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无论何种文明都是对以往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人类几千年的精神文化,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力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在既有知识基础上的演绎过程。现代的科学、文化、艺术均是先辈们呕心沥血通过点点滴滴知识积累起来的,是先人们智力创造和自身劳动得来的,后人只有在先人传承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发挥创造,以保证我们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

二、著作权权利限制的合理性考察

(一)从公平正义、利益均衡角度考量著作权限制的合理性

1.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体现了公平正义观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念,也是当代法律的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这表明自法律产生的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正义的性质在其中,而且这也是法律产生的理性契机。

2.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体现了利益均衡论在著作权制度中,利益平衡是永恒的话题。利益平衡作为一种机制,是整个著作权制度的价值目标和理论基石。要实现利益平衡的价值目标,在著作权制度设计时则须注重具体制度的设计,竭力实现“保护—限制”二元价值取向。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是协调著作权法的平衡机制,权利限制的前提是权利获得充分的保护,因为有了充分的保护才能够有充足的作品供社会公众使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只有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而作者的创作热情又需要法律的肯定来带动。当然,没有权利的限制,也不能实现作品接近公众这个目的。

(二)从促进民主文化文明政策上考量著作权限制的合理性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规定:“任何人都有权自由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文化生活自由,民主文化文明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著作权法律制度设计时应当体现这一点。著作权法作为一部关联普通大众利益的法律,不仅应当致力于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这一基本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创作出来的作品分享到社会上,提升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当然,要实现社会民主文化文明的政策追求,就应该通过著作权限制的手段来平衡创作者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从智力作品独创性和社会资源公有性的角度看著作权限制的合理性

篇3:公民基本权利之限制

对人权的保障与维护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也是我国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权利无疑是法律最核心的要素, 而公民的基本权利则是宪法所要保护的关键。所谓权利, 是指由意志支配的以实现某种利益为目的的、受法律保护的自由。[1]而公民基本权利则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所享有的、在自己意志支配下、以实现某种利益为目的的由宪法承认并保护的行为自由。从我国立法的规定来看, 公民的基本权利应该是宪法所规定的, 宪法所保障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宪法的规定是这一权利存在与得到保护的前提。

二、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

对公民基本权利加以维护和保障是宪政文明国家的必然要求, 而多数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并非绝对的, 而是具有相对性, 这一权利也在宪法的规定中受到了适当的限制, 这种限制也是正当合理的, 是十分必要的。

(一) 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法哲学依据———性恶论

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 都有欲望和缺点, 都可能受到诱惑, 可能会滥用权利。而对权利进行限制是基于性恶论的考虑, 也是为了避免公民权利的滥用。

(二) 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宪法学依据———权利的双重制约

第一, 权利的内在制约。权利之间本身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为实现某一权利需要对另外一种权利进行限制和制约。除了精神自由这一权利, 其他任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权利都可能产生冲突, 一旦出现权利之间的冲突, 就需要以宪法的规定作出取舍, 对一部分权利进行限制, 以更好地利于宪法对基本权利进行的保障。

第二, 权利的外在制约。这主要是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利益之所以具备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能力, 是因为公共利益一方面从数量上具有优势, 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体现, 法律应该保护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 而为了实现这种保护, 可以对小部分人的权利进行限制。而另一方面, 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更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 最终也是服务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只有在公共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个人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三、公民基本权利限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 法律保留原则

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 牵涉到公民的切身利益, 不能随意进行, 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由法律的明文规定来进行限制和约束, 这样才能提升限制的可行性及权威性, 才能避免限制范围的随意扩大。法律保留原则要求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只能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进行, 法律是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的依据。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行政权, 避免行政权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

(二) 平等保护原则

平等, 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在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保护及进行限制时, 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避免对公民的差别化对待侵害公民合法的基本权利。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立法者在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时, 面临同样的情况, 对待公民应该实现同等的对待, 一视同仁, 以维持法律的稳定, 另一方面在面临不同的情形、面对不同的公民群体时, 应该实现区别对待, 以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三) 比例原则———最小伤害原则与法益相称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是指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所必需, 另一方面要求立法者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最温和的, 是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的选择, 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公民造成最小伤害的限制方式。

法益相称原则, 是指立法主体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不得超过所追求的公共利益, 二者必须相适当或相对称。立法者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所造成的侵害, 与期待可能实现的公共利益相比, 必须是公共利益的部分要大于对公民权利造成的侵害的部分。

(四) 明确化原则

明确化原则是指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的法律条款应该尽可能地具体明确, 以避免对模糊性条款进行扩大化的解释损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旦法律规定的不够清楚, 在对有歧义的条款进行解释时, 应该以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解释的原则。

(五) 救济原则

权利的真正实现必须辅以相应的救济措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涉及到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 一旦这种限制是不当的, 公民必须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获得相应的救济。在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不合法不正当的限制时, 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复议、申诉等途径来实现救济, 更重要的是要可以通过宪法诉讼来获得救济。

摘要: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维护是现代法治文明国家的共同追求, 也是崇尚民主法治的宪政国家的必然选择。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同时这种限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使这种“限制”本身也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才能避免公民基本权利以“限制”之名遭受侵害。

关键词:基本权利,正当性,限制,原则

参考文献

[1]胡锦光, 韩大元.中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12.

[2]徐显明.公民权利义务通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1.90.

[3]唐中民, 王继春.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J].西南大学学报, 2007 (2) :104.

篇4:公众人物及其权利限制

1960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黑人组织指责蒙哥马利市警察局长沙利文镇压黑人运动的广告,沙利文提出起诉,他列举了广告中的材料有几项是不真实的。结果法院判决《纽约时报》赔偿沙利文50万元。《纽约时报》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1964年,最高法院否定了原判。判决书认为,提倡大胆的辩论有利于社会,而在辩论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如果抓住这些错误说法加以惩罚,就会窒息这种重要的讨论。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把公众人物分为完全的公众人物和有限的公众人物。前者是指很有名的(包括好名和坏名)、引起公众注意的,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大众的地位和能力,而且在大众传媒中经常出现的人。有限的公众人物指在解决有争论或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自愿参加重要的公众辩论,以便影响舆论的人。

“公众人物”的概念被写进美国诽谤法。几十年来,美国法律界对“公众人物”的范围不断进行修改。

中国司法界在判决书中首次出现“公众人物”这样的字眼是在对“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一案的判决中。

2002年6月,《体坛周报》在一篇报道中,不指名地批评“某国脚涉嫌赌球”。6月16日,《东方体育日报》以《中哥战传范志毅涉嫌赌球》为题,引用这则消息并进而做了排除式分析,指认涉嫌球员即范志毅。该报在这篇文章和随后的跟踪报道中,也同时报道了范本人和家人的否定意见。6月20日,《体坛周报》对先前报道中消息来源不实表示道歉,次日《东方体育日报》在《真相大白:范志毅没有涉嫌赌球》一文中称:“本报通过连续报道为范志毅澄清事实真相,洗刷无端罪名的目的已达到。”7月,范志毅向上海静安区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东方体育日报》6月16日的报道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认为被告以未经核实的消息为新闻来源,直接点名原告涉嫌赌球,后续报道不能改变这篇文章已造成的伤害。

2002年12月28日,上海静安区法院一审判决原告范志毅败诉。相关的判决词如下:

“2002年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第一次打进世界杯,国足在世界杯上的表现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范志毅系中国著名球星,自然是社会公众人物,此期间关于国足和范志毅的任何消息,都将引起社会公众和传媒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其消息来源并非主观臆造,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看,旨在连续调查赌球传闻的真实性。即使范志毅认为报道指名道姓有损其名誉,但在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作为公众人物的范志毅,对于可能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忍受。从表面上看,报道涉及的是范志毅个人的私事,但这一私事与社会公众关注世界杯、关心中国足球相联系时,这一私事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社会公众利益的一部分,当然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媒体对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行调查,行使报道与舆论监督的权利,以期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并无不当。”

这是中国司法实践中首次使用“公众人物”这一字眼。然而我们现行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明确的“公众人物”的概念。首次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中原有这样的规定:“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为目的,公开披露公众人物的隐私,不构成新闻侵权。”但是,最后由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典草案中却删除了这一条,从而导致“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在民法典草案中消失。

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我国现行的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公众人物”的概念和与此有关的原则,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新闻法律中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归纳出公众人物的共性,给公众人物作一个初步的界定。公众人物,主要包括官员、名人等,公众人物或是掌握公共权利,或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公众人物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更加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

公众人物的权利限制

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又不被官司缠身,成了新闻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舆论监督不是新闻媒体的权利和权力,它主要是就公民通过新闻媒体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和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而言。同时新闻媒体的新闻言论自由是受到宪法保护的,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的话说就是“新闻自由这个概念,是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新闻自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报道事实真相的自由,二是公正评论的自由。”

多数的新闻官司中原告在理解新闻报道真实性这一基本概念上出现了问题。非新闻界的人士容易将“新闻真实”和“客观真实”混淆。新闻学讲究的新闻报道真实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真实,这是新闻报道运作的规律决定的。因此不能用新闻真实代表客观真实。

公众人物所享用的社会资源中,就包括了媒体资源,由于公众人物比其他普通公民更容易利用媒体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媒体反过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时,多数公众人物却不能接受媒体的微词,他们要求像普通公民一样得到媒体对自己名誉权的尊重,殊不知这样两全其美的想法是以牺牲公民知情权和批评权为代价的。如何在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保护公众人物的合法权利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需要新闻媒体和公众人物两方面作出努力的。

既然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最容易触及的是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那么保护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是否能够像保护普通公民的名誉权一样呢?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认为,对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众人物能够提起名誉诉讼权的资格应该加以严格的限制。因为公务员握有相当的公共权力,行使权力的过程和方式是否合法,乃至日常言谈举止是否妥当,对于社稷安全、公民权利的保障至为重要,应该受到传媒严厉的监督。如果允许公务员轻易地提起名誉诉讼,则必将导致言论自由权利的丧失。至于其他公众人物,之所以得到与公务员相当的对待,是因为他们拥有利用传媒澄清不实报道的能力。这是对等原则的体现。不仅对于公务员,对于社会名人使用名誉权的权利也应该作出限制。

对公众人物的权利进行限制,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不享有相应的权利。首先,公众人物是人,是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中的自然人。公众人物也就应当享有一般的民事主体(当然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全部民事权利。但是基于公众人物的特殊社会性质,即他们承担的职责涉及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他们的行为关乎到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家的利益和公众利益,另一个就是公众的知情权。前者表明,如果公众人物的行为关系到了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那么这种行为无论是多么的隐私,也是一定要让人民知道的,一定要让人民监督的,否则就会损害这样的重大利益。后者则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而就需要牺牲公众人物的部分权利内容。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为了满足或者实现更大的利益。这是法律在利益冲突面前不得不作出的一种权衡和选择,是不得已的事情。这和公众人物也是自然人,也享有一般的自然人一样的权利无关,而仅仅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律决定他们作出的牺牲,让他们对自己的一些权利内容造成的损害应当适当容忍。

法律的精神是公正和平衡,我国法律无论是对于公民的表达权利和批评权利,还是对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都是明文保护的。现行《宪法》第四十一条明文规定了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和建议权,这条规定被公认为近年来得到大力倡导的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同时,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也是受到《宪法》明文保护的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侮辱、诽谤和诬陷。但是在实践中,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监督止于诉讼”的现象,让新闻界明显感觉到了在维护言论自由特别是批评权同公民名誉权方面新闻界处于弱势,这种现象的改善应该从对公众人物的舆论监督做起,“范志毅”一案之于新闻界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判决中提出了“公众人物的忍受义务”这一说法。所谓公众人物的忍受义务,就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与公众人物有关的公共事件时,该公众人物对报道可能对其名誉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忍受。这种忍受的义务的实质,是将涉及公众关注的公共事件的公众人物与一般组织和普通百姓区别开来,要求公众人物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接受更严格的社会监督。要求公众人物承担一定的忍受义务正是为了体现法律的公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新闻媒体对公众人物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那么当拥有涉及公共利益的权利的公众人物在其行为中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时,那么公众的利益该如何保护?这时候法律就可能变成维护少部分人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体现公平公正的精神。只有适当地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从媒体的特殊性质来看,新闻报道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既不能要求它像司法机关那样公正,也不能要求它像科学研究一样严谨,一丝不苟,新闻报道讲求的是整体真实。因此当公众人物的行为作为报道内容时,媒体所考虑的首先是受众的关注度,即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而且,公众人物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也比较容易利用媒体资源建立自己的形象,当然我们也看到,由于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在报道涉及名誉权的事件中,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注释:

①《美英新闻法制与管理》宋克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②《法学研究》—《传媒与司法三题》贺卫方1998年第6期。

③《隐私权、肖像权、公众人物必要的权利牺牲》杨立新《检察日报》2003年4月9日。

篇5:企业对离职员工的竞业限制权利

王某曾经是甲企业的部门经理,在职期间与甲企业签订了保密协议,约定了王某的保密义务和离职后3年内其不得从事与甲企业有竞争关系的业务,并约定在王某离职后甲企业按月支付其补偿金的数额。6月,王某向甲企业提出辞职。辞职后王某先去参加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外语培训班,然后从月起应聘到乙企业工作。甲企业得知王在乙企业工作后,以乙企业与其存在业务竞争为理由要求王某执行双方以前关于竞业限制的约定离开乙企业,遭到王某拒绝。王某认为:在其辞职时甲企业没有向他提出竞业限制要求,在其辞职后、培训期间及到乙企业工作的初期,甲企业一直都没有对其支付过任何补偿金,表明甲企业放弃了这一权利,此前关于竞业限制的约定已经解除了。甲企业认为,在王某离职后的3年内企业都享有向王某提出不得从事竞争业务的权利。王某参加培训,其就业自由并没有受到限制,也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补偿金应该是补偿性质的,没有损失当然就不能得到补偿。双方意见分歧很大,协商不成,甲企业诉至法院。

根据我国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之规定,企业有权利要求员工在离职后3年内不得从事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但现有法律法规却没有明文规定本案涉及的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向离职员工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是否以离职员工提供因就业机会受限制导致收入减少或个人发展受到不利影响的确切证据为前提条件;

二是,在员工离职后的`3年内或双方约定的不超过3年的竞业限制期间内,原企业是否可以随时提出以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为条件要求离职员工履行双方竞业限制约定中的义务。

笔者认为,企业对员工享有的离职后竞业限制权利主要来源于其对自身商业秘密保护的权利和部分地来源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义务,而员工离职后丧失了部分就业自由和个人发展自由,应该得到补偿。

是否对离职员工进行竞业限制,企业拥有主动权。它考虑的因素是离职员工所知悉的商业秘密被竞争对手利用对自己产生的威胁与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总成本(可能有多人知悉该商业秘密)的比较,如果补偿金的总成本低于保持竞争优势带来的利益,企业将选择支付补偿金,对离职员工提出竞业限制要求。如果企业预知员工离职后的工作与其不存在竞争,将不会向离职员工提出竞业限制,其没有承担补偿金义务但实际上其享受了不竞争的利益。

如果在事先有竞业限制的约定,员工离职另谋职业时,考虑到这一因素,他将面临两类机会:A类机会:与原企业存在业务竞争,因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收入增加或有利于个人发展,但是一旦原企业提出竞业限制要求,他必须放弃;B类机会:与原企业不存在业务竞争,可能因为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收入减少或不利于个人发展。如果补偿金的支付以离职员工提供因就业机会受限制导致收入减少或个人发展受到不利影响的确切证据为前提条件的话,当离职员工在获得B机会的情况下,只有再花费时间、精力去找到一个A机会才能获得补偿金,无疑增加了他的成本,这样一部分人会选择放弃,那么他丧失的就业自由和个人发展自由将不能获得补偿,而原企业获得了不竞争的利益却不用支付补偿金,这将产生社会不公平;另一部分人可能会寻求合作者制造一个A机会的假象,虽然离职员工获得了他应得的补偿金,但他还是负担了寻找合作者的成本和付出了不诚实的道德代价,这将不利于培育社会诚信。

虽然不排除离职员工在其他领域里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或更好的发展的情况,但法律作为社会规则应该追求一般正义而不是个别正义。所以企业对离职员工享有竞业限制权利应该以支付补偿金为条件,且补偿金的支付不应以离职员工提供因就业机会受限制导致收入减少或个人发展受到不利影响的确切证据为前提条件。如果企业不支付补偿金,离职员工不承担业务不竞争的义务。

另一个问题是在约定的竞业限制期间内,企业是否可以随时提出以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为条件要求离职员工履行不竞争的义务。

如果允许企业有选择权,企业将在发现离职员工从事或有迹象表明即将从事与其有竞争关系的业务时才会选择要求前雇员履行不竞争的义务,而对于离职员工来说,却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有些类似前面所述的情形:如果离职员工接受一个A机会,他随时可能面临前任企业要求他放弃,这将扰乱他对职业的规划,他不得不再去寻找B机会;如果为了职业规划的稳定和有效,他不得不选择放弃A机会,直接寻找B机会,这样,原企业也不会提出行使竞业限制权利,但实际上原企业已经实现了这一权利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支付补偿金。

篇6:权利限制

b.丙公司与丁公司协议,丙不在丁建筑的某楼前建造高于该楼的建筑,丁对丙享有的此项权利具有支配性

c.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人以债权人未对主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为由拒绝履行,保证人的此项权利是抗辩权

d.债权人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赠与合同的权利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答案:abcd 解析:民事权利根据作用划分,可以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所谓的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其权利客体,而具有的排他性的权利,物权是典型的支配权,知识产权、人格权也是支配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a中要求还款的权利就是债权请求权,不具有排他性,说法正确,当选;b中丁公司享有的权利是地役权,是物权的一种,具有支配性,说法正确,当选;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抗辩权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延期性抗辩权,c中一般保证人以债权人未对主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为由拒绝履行,行使的就是先诉抗辩权,c正确,当选;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单方意思,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d中撤销权即是形成权,对于形成权,适用的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所以d的说法正确,当选,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2.关于诉讼时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 b.一般诉讼时效期间属可变期间

c.诉讼时效期间均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d.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所受领的给付构成不当得利 答案:ab 解析:《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a选项正确,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由此,c错误;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由此b选项正确。第138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由此,d选项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是ab.3.甲向乙借款5万元,乙要求甲提供担保,甲分别找到友人丙、丁、戊、己,他们各自作出以下表示,其中哪些构成保证? a.丙在甲向乙出具的借据上签署“保证人丙”

b.丁向乙出具字据称“如甲到期不向乙还款,本人愿代还3万元” c.戊向乙出具字据称“如甲到期不向乙还款,由本人负责”

d.己向乙出具字据称“如甲到期不向乙还款,由本人以某处私房抵债” 答案:abc 解析:《担保法》第六条规定,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规定,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主合同中虽然没有保证条款,但是,保证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的,保证合同成立。根据上述规定可知,abc项中丙、丁、戊的行为都符合法律规定的保证方式,因此,构成保证,应选;d项属于抵押而非保证,因此d项错误,不选。

新起点2013年司法考试模拟试卷a卷(试卷三)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民事权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公司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银行对甲公司享有的要求其还款付息的权利不具有排他性 b.乙公司与丙公司协议,丙公司不在乙公司建筑的某楼群前建造高于该楼群的建筑,乙公司对丙公司享有的权利具有支配性

c.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人以债权人未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为由拒绝履行,保证人的这种权利是形成权

d.债权人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赠与合同的权利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2.下列关于法律事实表示错误的是? a.王五遗失了司法考试的证书,发出了一个广告称送还者将得到1000元报酬。该行为构成意思表示

b.邻居家起火,12岁的小明奋力救火,可以发生基于事实行为的债务 c.张三嫌一个手机款式低劣愤而弃之,这构成事实行为 d.李四向一个自动售货机投币买饮料,该行为构成意思表示

3.甲向某商店订购10块高级手表作为其单位的年终奖励发放,该手表据称为瑞士进口手表,主要特点是防水功能强,每块售价2000元。甲为了多拿回扣,便与商店商量,愿意将手表价格提高,即在合同中将手表售价写为4000元,但商店需要每只手表给甲回扣1500元,商店同意。后来发现该手表并非瑞士进口,而是国内某小手表厂生产,防水功能很差,价值不到100元。甲即向商店要求退货,并拿出合同为证据要求商店退还每块手表4000元。双方为此事僵持许久,1年零2个月后,甲向法院提起请求撤销该买卖合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合同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理由为欺诈

b.该合同已经超过撤销权的行使期间1年,故法院不支持甲的主张 c.该合同为无效合同,自始无效

d.该合同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理由为显失公平

4.2010年2月1日,李某急需现金支付一笔合同货款,遂向江某提出以年息30%的利率借款20万元,借期1年。江允,双方就此立约。1年后李某因货销不畅而无力还款。江某诉至法院,李某反诉借款协议系江某乘人之危,显失公平,要求撤销。下列有关此案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江某乃乘人之危,李某可撤销合同

b.若30%的年利率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3倍,则显失公平,李某可撤销合同 c.如李某确无力偿还,可判决分期偿还 d.本案的诉讼时效应至2012年2月1日

5.下列哪种情形下,甲的行为构成无权代理行为?

a.甲受乙之托,以乙的名义与乙的女友前往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结婚手续 b.甲受乙之托,代表甲参加某商场的开业剪彩仪式,甲还临场发挥致辞一番

c.丙受乙之托紧急前往外地采购某时令药材,到目的地后丙患急病住院,找到当地的大学同学甲代位采购,甲顺利完成任务

d.甲受乙之托前往外地与乙的债权人丙协商分期偿还债务事宜,甲刚接触到丙即接到乙的电话通知解除授权,甲继续与丙协商相关事宜 6.甲于2008年5月2日向好友乙借款5万元,双方约定甲在下个月2日之前偿还。借款期满,甲并未如约偿还,乙碍于情面也未向甲索要。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3月3日,乙猝死,乙有很大一笔财产需要被继承,而其继承人直到2010年5月3日才确定,2个月后,乙的继承人才猛然想起该债务的存在。则此时乙对甲的该债权? a.不受保护,因为诉讼时效已过

b.仍受保护,诉讼时效期间还有5个月c.仍受保护,诉讼时效期间还有2个月 d.仍受保护,诉讼时效期间还有1个月

7.甲银行对乙享有60万元借款债权,还款期限为2008年8月20日,丙与甲签订保证合同,没有约定保证方式和保证期间,丁与甲签订抵押合同并且办理抵押登记。此外,丙在甲银行存有一笔定期存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甲对乙行使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期间

b.甲对丙主张的权利,即存在除斥期间,又存在诉讼时效期间,前者可以自由约定,后者不可以自由约定

c.丙对于甲主张的权利,不适用诉讼时效期间 d.甲对丁主张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期间

8.江南公司以其厂房做抵押,先后向甲银行借款100万元,乙银行借款200万元,丙银行借款300万元,并依次办理了抵押登记。其中,就甲银行的债权,又有戊提供了保证一份,没有约定自己的担保范围。后丙银行与甲银行商定交换各自抵押权的顺位,并办理了变更登记,但乙银行与戊 并不知情。因江南公司无力偿还三家银行的到期债务,法院组织拍卖其房屋,仅得价款450万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银行100万元、乙银行200万元、丙银行150万元 b.甲银行得不到清偿、乙银行200万元、丙银行250万元 c.甲银行得不到清偿、乙银行100万元、丙银行300万元 d.甲银行可以请求戊承担100万元

9.甲在2010年7月将自己所有的住房楼卖给乙,约定半年后交房,乙于同年8月6日申请办理预告登记。9月15日甲因资金周转困难,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该层楼抵押给银行并登记。期间,丁一直认为自己对于该楼房享有共有权,并于9月5日申请异议登记。异议登记后,丁发现自己的证据不足,遂对此事不再理会。下列哪一判断是错误的? a.抵押合同有效,但抵押权不能设立,因为丁进行了异议登记 b.抵押合同有效,但抵押权不能设立,因为乙进行了预告登记 c.乙、丁的登记效力期间分别为3个月、15天

d.如当时银行认为已经有丁的异议登记,所以拒绝接受该楼房抵押,致使甲未得到贷款,则甲可以追究丁的赔偿责任

10.王某有一栋三层楼房,每层面积相等,在楼顶设置了一个商业广告牌。后王某将该楼房出售给甲乙丙兄弟三人一人一层,并各自办理了房产证。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甲要拆除广告牌,则需要经过另外二人的一致同意方可办理 b.该广告牌的收入应该由甲乙丙三人均分

c.如甲要出售一层给朋友丁,则乙丙都主张优先购买权的,应该由二人均分购买 d.三层的丙可以主张其对楼顶及其广告牌的排他性权利

11.甲乙兄弟分别享有65%与35%的份额共有某市区的一栋楼房,登记在甲一人的名下。乙在外地居住,甲未与乙协商,将楼房进行豪华装修后出租给丙3年,尚未到期。现甲未经乙的同意,又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丁签订一份买卖合同但尚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甲乙还有一出嫁姐姐戊离婚后,近期想回甲乙居住的城市定居。关于以上五人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装修行为并无不妥

b.甲丁之间的合同即使事后经过乙的追认,丙也可以向法院主张宣告无效 c.如甲乙决定将楼房出卖给戊,需要提前通知丙,丙可以主张优先购买权 d.丁不构成善意取得,因为还没有完成物权登记 12.张三有一只手表在旅游期间遗失,另一游客李四拾得后以市价卖给了王五,王五又赠给自己的女友。两年半前张三已经得知了以上事实,期间曾经向李四主张过赔偿损失,但未果。请问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假设李四没有卖给王五而一直保有该手表,则张三仍然可以请求李四返还该手表 b.现在张三有权利要求王五或者王五的女友返还该手表 c.现在张三可以请求李四进行损害赔偿 d.王五的女友已经取得手表的所有权

13.某县城有两户居民,诗人王英与左邻马兰约定,为了方便王英眺望远处的一处湖泊,马兰在10年内不得将其二层楼房的高度增盖到超过王英的三层楼房的高度;同时作为补偿,王英要从自己的院墙打开一个3米宽的豁口专门供马兰一家人同行以便利其进入主街道。二人为此签订了一份书面契约,在过去的3年里履行愉快。关于此约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双方的约定由于没有登记,所以不生效力

b.如后来甲乙丙三人分别购买了王英楼房的一层,则任何一人都可以向马兰主张不得盖高楼 c.如后来丁戊二人分别购买了马兰的楼房一层,则王英可以向丁戊主张不得盖高楼 d.王英马兰各自将自己的楼房出卖后,二人的约定不再具有约束力

14.2008年5月10日,甲以自有房屋1套为债权人乙设定抵押登记。6月10日,甲又以该房屋为债权人丙设定抵押,但一直拒绝办理抵押登记。9月10日,甲擅自将该房屋转让给丁并办理了过户登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乙可对该房屋行使抵押权 b.甲与丙之间的抵押合同已生效 c.甲与丁之间转让房屋的合同无效 d.丙可以要求甲赔偿自己所遭受的损失

15.甲为乙的债权人,乙将其电动车出质于甲。现甲为了向丙借款,未经乙同意将电动车出质于丙,丙不知此车为乙所有而接受。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丙因善意取得而享有质权

b.因未经乙的同意丙不能取得质权

c.甲对电动车的毁损、灭失应向乙承担赔偿责任

d.对电动车因天灾而毁损、灭失的,乙不得向丙索赔

16.甲(出卖人)与乙(买受人)签订买卖合同,合同总价款200万元,乙支付定金50万元。后甲只如期供应给乙一半数量的货物,剩余部分无力供应。乙要求甲双倍返还定金100万元,甲不同意,双方发生纠纷。对此,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本案中,定金条款合法有效,甲应支付其100万元

b.本案中,定金条款无效,因为定金数额不符合法律规定,乙只能主张损害赔偿责任

c.本案中,定金条款部分无效,40万元部分有效,超过40万元的部分不具有定金效力,乙有权主张甲双倍返还定金80万元

d.本案中,定金条款部分无效,40万元部分有效,但乙仅有权主张甲返还定金40万元,另返还其余的30万元 17.张三的一只名表3年前被李四偷走,2年多后李四向另一同行王五炫耀,被后者抢走戴在自己的手脖上已经过1年,由于不甚爱惜,手表外壳已经有多处明显划痕。期间李四多次向王五索要未果,现在张三获知一切详情。就现在三人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张三可以请求王五返还手表给自己 b.李四可以请求王五返还手表给自己 c.张三可以请求李四承担赔偿责任 d.李四可以请求王五承担赔偿责任

18.甲于2009年1月1日借给好友乙100万元,约好年底归还,乙未经甲的同意,先与丙约定由丙承受其对甲之债务;甲于同年12月12日将债权转让与丁,次日甲将事实通知了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与丙约定由丙承受其对甲之债务,该约定应当经甲方同意,否则不生效力 b.甲将债权让与丁的协议,通知乙时生效] c.12月12日,丁可以请求乙归还欠款

d.2009年年底,丁可以请求乙归还欠款和利息

19.甲、乙、丙三人有多年的业务合作关系。5月5日,甲与乙交流时谈起甲最近的一批低价木材将照顾合作伙伴,以丙为出卖对象,就等丙答应了。5月6日,乙因另外一批生意向丙寄发合同书时顺便发出了甲出卖这批木材的合作意向。信件于5月7日到达。5月8日,丙致电报甲:将近日汇款,亲自上门提货。5月9日,甲收到电报后回电话称不用着急付款,将送货上门。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的要约在5月7日生效

b.甲和丙间的合同在5月9日成立

c.5月8日丙致电甲属于要约d.5月7日乙致丙的合同书所载合作意向性质属于要约邀请 20.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木材购销合同,未约定交货地点,也未约定交货时间,且未签订补充协议。合同签订一周后,甲公司将合同约定的木材交给丙运输公司运往乙公司所在地。在货物运输途中,遭遇罕见的泥石流致使货物全部毁损。下面哪一项表述不正确? a.合同虽然没有约定交货的时间,合同仍然可以履行,甲公司可以随时发送货物 b.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应该由甲公司承担,因为货物尚未送到乙公司所在地 c.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应该由买受人乙公司承担 d.丙运输公司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21.甲公司与乙之间存在买卖合同一份,买方乙去甲公司拉货100包,由于甲公司工作人员的失误多装了2包,乙当时也未留意。拉回后出售价为每包500元。乙将售款5万元存入银行,多出的1000元借给朋友丙,约定利息每月50元。3个月后甲公司派人员交涉此事,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乙有义务返还1000元及按银行同期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 b.乙有义务返还1000元,但约定的利息收入应该上缴国家

c.乙有义务返还1000元,但约定的利息收入应该扣除乙的劳务费用,其余上缴国家 d.乙先为善意不当得利人,后转化为恶意不当得利人

22.病人张某在病愈之后,送给医生李某一面锦旗,上书“妙手回春,医德如春”八字,李某倍加珍惜,将锦旗悬挂在诊所正面的墙上。后李某与病人王某发生争吵,王某气愤之余将锦旗从诊所墙上拽下,并扔到大街上,并对过往行人嚷嚷:“这哪里是什么妙手回春,分明是一个江湖骗子。”请问王某的这一行为侵犯了李某的什么权利? a.荣誉 b.名誉权

c.荣誉权和名誉权d.财产权 23.某日清晨,甲出门遛狗。甲的狗看见马路对面草坪上乙的小狗,即挣脱甲向马路对面冲去,不料在路中央被汽车当场撞死。经查,汽车司机丙正常行驶,车况良好,当时发现甲的狗及时刹车,仍然没能够避免将狗撞死。同时,丙免费搭载了单位同时丁,因紧急刹车造成丁轻伤,花去医疗费3000元。对于甲的狗被撞死以及丁受伤的损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可以要求丙赔偿狗的损失,因为狗是丙撞死的 b.丁可以要求丙承担违约责任

c.丁可以向丙提起侵权之诉,要求丙赔偿3000元医疗费 d.甲应当对丁的损失承担无过错责任 24.甲患重大疾病到某医院诊治,主治医生诊断后认为需要动大手术。手术后未见好反而病情更甚。在是否承担赔偿责任问题上,该医院的哪个抗辩理由即使有证据支持也不能成立? a.该医疗损害的造成,医院没有过错

b.当时紧急情况下,医生抢救时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c.该手术需要大量输血,医疗损害是因为向医院供血的市血液中心的血液有问题所致 d.在术前已告知患者手术有风险和规范疗程,但患者拒不配合医院的诊疗

25.下列所作的各种关于公司的分类,哪一种是以公司的信用基础为标准的分类? a.总公司与分公司 b.母公司与子公司 c.人合公司与资合公司 d.封闭式公司与开放式公司

26.甲公司章程规定:董事长未经股东会授权,不得处置公司资产,也不得以公司名义签订非经营性合同。一日,董事长任某见王某开一辆新款宝马车,遂决定以自己乘坐的公司旧奔驰车与王调换,并办理了车辆过户手续。对任某的换车行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违反公司章程处置公司资产,其行为无效 b.违反公司章程从事非经营性交易,其行为无效 c.并未违反公司章程,其行为有效

d.无论是否违反公司章程,只要王某元恶意,该行为就有效

27.高某、蒯某、于某是雪夜有限公司的三名股东。事实上,高某是代亲戚景某持股,双方签有代持股协议,高某被记载在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上。蒯某的真实姓名为吴某,其借用朋友蒯某的身份证进行的注册登记。2012年2月,于某将股权转让给好友葛某并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关于该股权转让和股东的认定问题,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高某与景某的代持股协议无效

b.被冒充的蒯某对雪夜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c.在公司变更股东名册后,葛某即成为公司股东

d.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股权登记后该股权转让取得对抗效力

28.天南有限公司的董事胡某挪用公司大笔资金投资艺术品损失惨重,其他的董事和监事因为和胡某私交甚好对此一直置若罔闻,股东秦某对此非常气愤,以下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秦某可以公司的名义向胡某提起代表诉讼 b.秦某可以自己的名义向胡某提起代表诉讼

c.如果秦某持股不到1%就没有提起代表诉讼的资格 d.秦某提起的代表诉讼如果胜诉则将赔偿归秦某所有 29.王某依公司法设立了以其一人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存续期间,王某实施的下列哪一行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

a.决定由其本人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公司经理

b.决定公司不设立监事会,仅由其亲戚张某担任公司监事 c.决定用公司资本的一部分投资另一公司,但未作书面记载 d.未召开任何会议,自作主张制定公司经营计划

30.张某于2012年6月加入一专营汽车修理业务的普通合伙企业,张某的出资为人民币10万元。此外,张某擅长汽车修理技术,其他合伙人同意将其技术也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出资。因张某与其他合伙人关系熟稔,合伙协议没有约定利润分配方案,大家决定分红时再协商。2012年7月,张某自作主张将一些陈旧的汽车配件低价卖给了废品回购站2012年8月,为给儿子筹措留学费用,张某又将自己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给邻居李某。因为资金还有缺口,不久之后张某又向其他合伙人提出分红请求并希望减少出资,他的上述行为才被大家知晓。对本案下列哪一叙述是正确的? a.张某用技术出资是违反法律的

b.张某私自出卖汽车配件的行为当然无效 c.张某私自将财产份额出质的行为当然无效

d.张某如果无法就分红方案同其他合伙人协商一致,就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利润

31.周某、吴某、郑某是一家有限合伙企业的三名有限合伙人,企业向2012年5月成立以来发生诸多变故,对这些变故所导致的后果以下哪一叙述是正确的? a.周某因一场大火焚尽家财而当然退伙 b.吴某被流氓殴打成为白痴而当然退伙

c.郑某目睹周某和吴某的不幸遭遇后惊恐之下转为了普通合伙人,那么他对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d.如果周某、吴某、郑某全都退伙,那么该有限合伙企业应当解散

32.万某因出国留学将自己的独资企业委托陈某管理,并授权陈某在5万元以内的开支和50万元以内的交易可自行决定。设若第三人对此授权不知情,则陈某受托期间实施的下列哪一行为为我同法律所禁止或无效?

a.未经万某同意与某公司签订交易额为100万元的合同 b.未经万某同意将自己的房屋以1万元出售给本企业 c.未经万某同意向某电视台支付广告费8万元 d.未经万某同意聘用其妻为企业销售主管

33.破产法设立的重整、和解和破产清算三种程序之间,存在一定的可转换性。以下关于这种可转换性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破产案件受理后,只有债权人才能提出 和解申请

b.债务人申请破产清算的案件,在破产宣告前,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出资人可以申请重整 c.债务人进入重整程序或者和解程序后,可以在具备特定事由时,经破产宣告转入破产清算程序

d.债务人一旦经破产宣告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则不得转入重整或者和解程序篇三:民法复习1.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a、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 b、平等主体的法人之间

c、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 d、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

2.民法和其他部门法都可调整人身关系,但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方法不同。()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__________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4.人身关系

5.人身关系与人身不可分离,其包括人格关系和_________。6.下列属于民法所说的财产的有()。a、土地 b、房屋 c、商标d、商业秘密

7.世界上第一部采取民商合一的模式编纂的民法典是()。a、《瑞士民法典》 b、《苏俄民法典》 c、《法国民法典》 d、《德国民法典》

8.民法是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商品关系的法律。()9.《民法通则》第1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__________,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10.作为历史上最完备的一部奴隶制成文法典的《国法大全》,其包括()。a、《查士丁尼法典》 b、《法学阶梯》 c、《学说汇撰》 d、《新律》

11.民法作为一种权利法,其内容多为任意性规范。()12.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的是()。

a、某市公安局与其辖区内的家具公司订立买卖办公桌合同 b、张某向某银行借款

c、刘某房屋倒塌,砸伤过路行人 d、王某盗窃李某藏在家中的毒品

13.按照内容,罗马法分为________、物法和诉讼法。14.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作出的适用于民法案件的司法解释 b、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学大辞典

c、依照法定程序且按照一定体例系统编纂的民法典 d、民法学者出版的民法典建议稿 15.简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16.民法调整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________和财产流转关系。17.因民法最直接且最集中地确立和保护自然人、法人的权利,故其为权利法。()18.简述我国民法的适用范围

19.下列属于《法国民法典》贯彻的基本原则的是()。a、所有权绝对原则 b、契约自由原则 c、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d、过失责任原则

20.通常我国民法的追溯力,体现为__________原则,即如果民法具有追溯力,有利于保护民事权益,就使该法律具有追溯力。21.试论民法的体系化。

22.罗马法在法律体系上也是诸法合一,其对后世各国影响最大的是()。a、宪法 b、行政法 c、公法 d、私法 23.()是现代民法的基础和源头。a、日耳曼法 b、罗马法 c、法国民法典 d、德国民法典

24.广义的财产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和,因此,没有经济价值的利益不属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25.甲是一位从事熟肉食品加工的个体工商户。一日,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甲用死鸡加工烧鸡,工商管理部门即派乙前往调查。经检验,情况属实,乙当场查封了全部烧鸡。甲不服,与乙发生冲突。在争执中,甲将乙的手机摔坏。问:(1)乙查封甲的烧鸡的行为是否属于民法调整?为什么?(2)甲摔坏乙的手机的行为是否属于民法调整?为什么? 26.实质民法 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于()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a、1986年4月12日 b、1987年1月1日 c、1988年1月26日 d、1985年4月10日

28.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民法典是()a、《法国民法典》 b、《苏俄民法典》 c、《民法通则》 d、《德国民法典》

29.下列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有()。a、税务局向“四海为家”饭店征税

b、公安人员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罚款 c、张同学和李同学之间确立了恋爱关系

d、黄同学将邝同学打伤,邝同学要求黄同学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30.形式民法

31.大陆法系各国有的采取民商合一制,有的采取民商分立制,现在我国没有民法典,也没有商法典,从《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来看,我国立法体现的是__________。3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分__________章共156条。

33.划分公法与私法的标准历来有不同的学说,当今主导学说为。该说认为,没有任何一方当事人是以公权主体的性质参加的法律关系才属于私法范围。34.以下不属于人格利益的是()。a、名誉 b、荣誉 c、肖像 d、姓名

35.2003年5月1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五一综合商店(被告)向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原告)发函中称:“本单位借用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公积金,用于修建固定资产和补充流动资金,并逐年还本付息。现尚欠余额17199元。本单位严格遵守重庆市供销社和关于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有关联合公积金的管理规定,尚欠余额逐年偿还。”由于重庆市渝北区统景五一综合商店不能偿还该债务,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遂诉至法院。

法院认为:联合公积金是集体商业的公共积累资金,主要用于集体商业企业职工的网点建设和经营活动因流动资金不足的宏观调剂及集体商业职工的技术培训等;由原告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因此,该资金属各集体商业所有。原告行使的只是对该资金的管理权。1997年体制改革前,原被告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而改制时,双方未对联合公积金进行处理。这表明联合公积金的性质尚未改变。因而,原告诉称被告欠其联合公积金的争议不属于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因此,原告的起诉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之规定,裁定如下:驳回原告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的起诉。

问: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法院的裁定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36.试论民法的性质

37.我国民法得渊源有哪些?

38.民法和经济法都可调整财产关系,因此它们的调整对象有时可相同。()39.下列不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有()。a、判例

b、民法单行法

c、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d、行政法规与地方法规中的民事规范 40.简述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征。

41.下列属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的是()。a.立法准则功能 b.行为准则功能

c.审判准则d.授权司法机关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 42.公序良俗原则

43.张某购买了一套商品房,该房共有两间浴室,最大一间面积为10平方米,现张某欲装一特大浴缸,占地面积为8.6平方米,装水后重量将达到4吨。经检测,该浴缸的安装将危及该楼房的安全。请问,张某的行为违反了民法中的哪一项基本原则?()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d、自愿原则

44.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的综合反映 45.公共秩序 46.自愿原者 47.自愿原则

48.甲知其房屋南边邻地将建一高层楼房,但佯装不知,将房屋售与乙。半年后,南边高楼建成,乙之房屋得不到阳光照射。甲的行为违反了民法的()。a、自愿原则 b、情势变更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49.下列属于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是()。a.平等原则 b.意思自治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d.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50.甲住在乙楼上,甲经常在深夜大声放音乐,严重影响了乙的休息,乙要求甲停止此行为,甲拒绝乙的要求。甲行为违反了民法的()原则。a、平等b、自愿c、等价有偿d、权利不得滥用

51.()是自愿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根基。a、平等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 c、公序良俗原则 d、公平原则

52.是民法其他基本原则的基础,没有该原则,则其他民法基本原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53.《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的原则。”

54.民法的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平等和平等,而不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经济地位平等。

55.甲杀害了乙,乙的继承人因乙死亡而继承乙的遗产,引起该继承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属于()。a.事件 b.民事行为 c.违法行为 d.事实行为

55.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继承关系 b.合同关系 c.物权关系 d.税收关系

56.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

c.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 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 57.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58.下列权利中不属于民事权利的是()

a婚姻自由权b亲属抚养权 c 作品修改权 d 仲裁请求权

59.王某和张某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同时履行,王某在自己还没有履行的情况下,请求张某履行,张某予以拒绝,这时张某所行使的权利是()a抗辩权 b绝对权 c形成权 d请求权

60.甲在乙经营的酒店进餐时饮酒过度,离去时拒付餐费,乙不知甲的身份和去向。甲酒醒后回酒店欲取回遗忘的外衣,乙以甲未付餐费为由拒绝交还。对乙的行为应定性为()a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b是行使不安抗辩权 c是自助行为 d是侵权行为

61.下列关于民事权利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a.人格权是一种绝对权,不存在对应义务

b.甲要求乙归还5000元借款,乙声称根本没有借钱予以拒绝,乙在行使抗辩权 c.债权请求权属于相对权,不具有排他性

d.甲通知乙,声称双方的买卖合同显失公平,要求撤销该合同,甲在行使形成权 62.下列权利中不属于人身权的是()a.姓名权 b.继承权 c.肖像权 d.荣誉权

63.下列关于民事权利的表述哪一个是错误的? a.抵销权是一种形成权 b.知识产权是一种支配权 c.债权请求权不具有排他性

d.支配权不存在对应义务64.根据权利的作用,以下民事权利中属于形成权的是()。a.物权 b.知识产权 c.人身权 d.撤销权 65.2007年5月,张某从华丰商场购买了一台热水器。同年6月,该热水器因质量问题给张某造成了人身伤害。2008年10月,张某向华丰商场提出交涉。双方协商未果,张某于同年12.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张某有权请求华丰商场承担何种民事责任?()a.仅有权请求华丰商场承担侵权责任 b.仅有权请求华丰商场承担违约责任

c.有权请求华丰商场承担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d.只能在请求承担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中选择其一

66.甲在乙经营的酒店进餐时饮酒过度,离去时拒付餐费,乙不知甲的身份和去向。甲酒醒后回酒店欲取回遗忘的外衣,乙以甲未付餐费为由拒绝交还。对乙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b.是行使不安抗辩权 c.是自助行为 d.是侵权行为

67.下列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有()。a.基于法人的名称而发生的名称权关系 b.自然人交纳所得税关系

c.工商局对违法经营企业的罚款

d.企业因不履行合同依约定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68.下列法律事实属于自然事实的有()。a.不可抗力 b.人的出生 c.时间的经过 d.侵权行为

69.民事权利()。

a.都是由民事法律规范直接规定的 b.都是特定人对特定人的权利

c.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定范围内协商决定 d.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70关于民事权利,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公司与乙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乙对甲享有的要求其还款的权利不具有排他性

b.丙公司与丁公司协议,丙不在丁建筑的某楼前建造高于该楼的建筑,丁对丙享有的此项权利具有支配性 c.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人以债权人未对主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为由拒绝履行,保证人的此项权利是抗辩权

d.债权人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赠与合同的权利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71.下列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中,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a.人的出生 b.人的死亡 c.时间的经过d.签订合同

72.肖某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其女儿肖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a 被继承人肖某的死亡

b 肖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 肖乙未出嫁

d 肖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

73.旭日东升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74.民法上的形成权主要包括撤销权、追认权、抵消权、解除权。而催告权本身不是形成权。75.平等的人之间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民事法律关系。

76.违反民事义务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承担责任必然违反了义务,违反了义务未必一定承担责任。

77.1、民事法律关系是以___________为内容的社会关系。78.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__________ 三种因素。79.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____。

上一篇:地理学科学期教学计划下一篇: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