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升级

2024-05-27

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升级(精选8篇)

篇1: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升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2020 〕3 3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0 年 9 月 16 日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但也出现了部分特色小镇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为前提,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促进产城人文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抓手,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遵循规律、质量第一。立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客观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不下指标、不搞平衡,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适合什么发展什么,合理谋划并做精做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防止重复建设、千镇一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方式,更好发挥政府公共设施配套和政策引导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统一管理、奖优惩劣。把握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实行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两手抓”,实行部门指导、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强化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防止政出多门。

二、主要任务

(三)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概念,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将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

色小镇。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区位布局,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他有条件区域进行培育发展。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要素成本低、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等优势,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四)聚力发展主导产业。聚焦行业细分门类,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森林、体育、康养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打造行业“单项冠军”。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吸引先进要素集聚发展,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五)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叠加现代社区功能,结合教育、医疗、养老整体布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和交通站点,建设 15 分钟便捷生活圈。叠加文化功能,挖掘工业文化等产业衍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建设展示小镇建设整体图景和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间。叠加旅游功能,加强遗产遗迹保护,因地制宜开展绿化亮化美化,打造彰显地域特征的特色建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六)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优质企业,鼓励有条件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发展特色小镇,实行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建设运营管

理,探索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

(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结合主导产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创业者和劳动者技能素质。发展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强化场地安排、要素对接等服务功能。鼓励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分支机构入驻特色小镇或延伸服务,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入驻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化合作,拓宽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商业渠道。

(八)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着眼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所需,健全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完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提供标准厂房和通用基础制造装备,降低投产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健全仓储集散回收设施,完善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

(九)开展改革探索试验。根据特色小镇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区位特点,推动其先行承接城乡融合发展等相关改革试验,努力探索微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路径。深化“放管服”改革,因地制宜建设便企政务服务设施,有效承接下放的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政务服务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允许特色小镇稳妥探索综合体项目整体立项、子项目灵活布局的可行做法。开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鼓励建设用地多功能复合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稳妥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谋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相匹配、财务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三、规范管理

5(十)实行清单管理。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择优予以倾斜支持。对此前已命名的特色小镇,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清单,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清理或更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命名、不评比特色小镇。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特色小镇信息库,加强对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

(十一)强化底线约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单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 1—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保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比例,保持四至范围清晰、空间相对独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县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地区原则上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在充分论证人口规模基础上合理控制住宅用地在建设用地中所占比重。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重大灾害治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加强激励引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普适性操作性指引,引导培育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加中长期融资支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小镇

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特色小镇有一定收益的产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鼓励地方通过安排相关资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方式,对特色小镇发展予以支持引导。

(十三)及时纠偏纠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违法违规的特色小镇予以及时整改或淘汰。对主导产业薄弱的,要加强指导引导,长期不见效的要督促整改。对违法违规占地用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要及时制止并限期整改。对投资主体缺失、无法进行有效建设运营的,以及以“特色小镇”之名单纯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要坚决淘汰除名。

四、组织 实施

(十四)压实地方责任。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统筹制定本省份特色小镇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和检查评估机制,做好组织调度和监测监管。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深化认识、把握节奏、强化落实、久久为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工作措施,并科学编制特色小镇规划。

(十五)加强部门指导。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体育总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强化协同协作,统筹开展特色小镇监测督导、典型示范和规范纠偏等工作,督促有关地区及时处置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工作不力的地区进行通报,切实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篇2: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升级

目前,全国各地有关特色小镇的概念基本得到统一。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而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九大要点:

一、产业布局题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

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

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

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绿地率不宜超过10%,产业集中地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宜超过15米;

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二、乡村田园环境

1.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三、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①水网地区小城镇:

水网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

②山地、丘陵地区城镇:

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

③平原地区小城镇:

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

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

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

3.路网格局合理

①顺应地形,延续肌理

滨水地区的路网要顺应河流走向,随水岸线布局。

山地、丘陵地区路网要顺应等高线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线布局方式。

②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特征明显,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主,步行出行比例达50%,对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网密度,小城镇的道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间距以100-150米为宜。

四、建设强度与街坊形态

1.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编制科学的详细规划,重视规划管理,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2.推行开放式街坊住区

①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

②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3.建设小尺度街坊住区

小城镇应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区为宜,以100-150米的道路网间距划分街坊住区。

五、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

1.商业有序布局

①商业布局因类制宜

商业街(包含底商)——以服务小城镇生活或旅游功能为主,应结合生活性道路布局。

集贸市场——应在镇区边缘单独设立,临近对外交通和镇区生活性道路。

区域商贸中心——应结合对外交通性道路布局,与生活区域保持一定距离。

②管控商业店铺,防止无序蔓延

根据小城镇区位、性质、规模、空间形态等,统筹布局商业用地,适度控制规模。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特色小镇建设综合服务体。

③引导底商业态

保护传统商业业态。除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外,商业业态还应与娱乐消遣、地域特色体验、旅游等活动相结合,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业态形式。

在居住区集中的区域,限制底商经营具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商业类别。

2.公共服务设施充实完善、集约高效

①营造20分钟生活圈。要充分尊重居民出行习惯,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

②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③集中设置行政办公、文化健身等设施,充实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

④鼓励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功能混合。

六、道路与交通设施

1.打通断头路,过境公路宜改线

①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的路网,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②控制小城镇用地沿过境道路布局,有条件的镇应将穿镇公路改线至镇区路网的边缘。

2.街道尺度适宜

①优化道路断面设计,道路宽度要适宜,两侧建筑要合理退线。

②生活型道路高宽比以1:2左右为宜,不宜低于1:4;传统街区的街巷高宽比则更大。

3.完善设施建设

①实现路面的硬化平整,完善信号灯、路灯等设施,结合街道空间设计停车位。

②通过道路绿化、街道家具等进行各类交通行为的分隔,设置小广场、休闲长廊、茶座等供居民使用。

七、绿地和开敞空间

1.各类绿地灵活布局,方便可达

①因地制宜安排不同尺度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

②绿地服务半径宜为150-300米,确保居民步行5分钟能够到达;

③结合宅前、道旁、树下、桥边、街头巷尾等空间布局小片绿地。

2.公园广场尺度适宜,多元利用

①提倡建设节约型绿地,规划建设尺度适宜的公园广场,严格控制大草坪、大广场、水景喷泉等形象工程;

②鼓励建设满足居民休闲、交流、健身、举办活动、科普等多元需求的复合功能型绿地广场空间,通过布置儿童游乐、健身、座椅看台等设施丰富各类绿地广场功能。

3.乡土特色,生态建设

①本土植被——优选乡土植物或经引种驯化后适应当地气候、长势良好的外来植被,营造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②就地取材——在景观小品、铺装、设施等设计和建造上尽量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

③生态建设——广场及绿地中宜减少硬质铺装面积,选用透水材料,灵活设置集水绿地、蓄水池、生态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鼓励采用生态驳岸设计打造河岸系统,避免完全渠化的工程驳岸设计。

八、镇容镇貌

1.建筑风貌引导

①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对传统风貌建筑应遵循保护原则,进行风貌整治不得改变原有建筑风貌。

通过改水、改电、改厨、改厕等方式,实现对现有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适度,提升公共建筑利用效率。

鼓励“以用促保”,采用多种形式利用传统风貌建筑,对传统风貌区加强保护与利用。

②新建建筑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协调统一

鼓励引入高水平建筑设计。传承与创新建筑形式,延续传统风貌,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精心设计建筑细部,屋顶、门窗、腰线、地脚线、墙角等细节应体现本土建筑特色与风貌。

色彩提取当地的标志性色彩。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选用本土材料,适当运用现代建造技艺,建设新建筑。

2.街道空间整治

①沿街立面整治

通过对沿街建筑的高度、面宽、色彩、材料、开窗方式、细节装饰等方面的控制,塑造连续、和谐的街道空间。

应对第五立面(屋顶)进行管控,达到形式相近,风格统一。

②街道环境整治

店铺牌匾应与建筑协调。

规范店前空间使用,禁止占用店前空间经营。

九、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1.传统风貌的保护

①建议在传统建筑集中的区域划定传统风貌区,在建筑色彩、体量、材质等方面进行整体建设指引。

②对体现城镇文化、展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登记挂牌,予以重点保护。

③严格划定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应与文保建筑相谐调,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保建筑。

2.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①做好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工作,形成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通过展览、展示、比赛、交流等形式,营造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

③推动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3.文化场所的营造

结合绿地广场建设特色空间,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展示与传承的空间场所。依托文物古迹、特色商业、传统民居、古桥庙阁等历史空间开拓绿地广场空间,打造居民文化生活的核心节点。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特色小镇规划经验,拥有多项主题小镇、特色小镇案例,并拥有多年的特色小镇景区运管经验。

篇3:特色小镇小平台撬动大产业

【内涵】 (1) 不是建制镇概念, 主要是镇中镇、村中镇、园中镇和厂中镇等。 (2) 产业特色是其特色小镇的核心。 (3) 特别重视文化特色的形成和挖掘、展示和运用。 (4) 每个特色小镇必须建成乡村旅游精品。 (5) 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投入, 活力主要来源于机制创新, 产业、文化、旅游、人居环境四位一体, 同步推进。

“青瓷小镇”“光谷小镇”“江南药镇”……每一个特色小镇即是一个特色产业基地。别看特色小镇面积不大, 却聚集了大能量。浙江1年内创建了37个特色小镇, 为当地创税53.1亿元, 成功收获经济效益。2016年, 特色小镇建设正式从浙江起步, 领跑全国, 助力各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是生命力, 文化是能动力, 特色是竞争力。7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要求各地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创新建设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今后的5年内, 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10月14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广西有4个特色小镇入选: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借助香桥喀斯特生态国家地质公园、中渡古城等优势, 建设喀斯特山水古韵小镇;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依托“中国月柿之乡”的美誉, 建设柿子小镇;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建设滨海宜居小镇;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依托“宗祠文脉”文化底蕴, 建设宗祠文脉小镇。这4个特色小镇, 从建设方向和当地培育资源可以看出, 分别代表了美丽环境、产业经济、现代制造、传统文化方面的当地优势特色。

从转变建设思想理念, 到站在规划高度布局特色小镇, 再到因地制宜选取特色优势发展, 广西特色小镇的建设之路注定是要“小题大做”。但如何防止“千镇一面”, 从特色中自找亮点, 差异化发展, 准确定位, 恰是培育特色小镇最需要做足功课的一环。

篇4:打造水果小镇 发展特色产业

一、基本情况

吕巷镇位于金山区中西部,东与金山工业区接壤,西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交界,南与张堰、廊下镇相邻,北与朱泾、亭林镇毗连。总面积59.74平方公里,有耕地47298亩。目前,全镇已经逐步形成以蟠桃、葡萄种植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另有蓝莓、火龙果、樱桃、猕猴桃、哈密瓜、西甜瓜、马家柚、小番茄、莲雾等特色水果,越来越多的当地普通百姓参与到种植特色水果中并得到收益。如今的吕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获得上海市名牌产品和上海著名商标的“皇母”蟠桃更是美名远扬,吕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蟠桃之乡”。

二、取得成效

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正逐步带动吕巷镇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2015年吕巷水果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达68万人次前来观光采摘,直接带动了农业旅游产品、水果衍生品及农民自产自销农产品的发展。以2015年百花节为例,期间周边商铺及农家乐等营业收入共计125.8万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打造同样带动了百姓自产农产品的销售,一年“12个采摘季”吸引了众多游客集聚吕巷,源源不断的客流直接带动了当地果农及普通百姓的自产农产品销售。

三、融合模式

吕巷水果公园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功能拓展型,以经济果林种植生产为主,延伸出采摘、体验、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特色水果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一)以品牌农业开发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吕巷镇以蟠桃、葡萄、樱桃、蓝莓、火龙果等为代表的名、特、优果蔬产业发展迅猛,经济果林种植面积近万亩,形成了沿金石公路、朱吕公路的经济果林产业带,以及以金廊公路为发展轴心的果蔬产业带。经政府大力引导和严格监管,农产品品质逐步提升。在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集生产种植园、水果科研园、采摘游乐园等多种特色园区,形成了吕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氛围。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业旅游发展

良好的生态资源、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吕巷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优势。近几年,吕巷镇着重打造以和平村、白漾村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与农业休闲相融合,以此推动全镇特色休闲旅游。利用田园风光、乡村建筑等自然景观,打造原生态的特色景点,如蟠桃核心区、上海市农耕健身基地、金石蟠桃园、世外桃源、蝶镜湖、海棠花社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采用“种植+采摘+住宿+农家乐”的模式,开发了如迷泥农庄、白漾农家乐、骏马园、芳心园、花果山庄、怡神园等一批旅游餐饮设施,进一步展现了农村整洁美观的生产生活风貌,路边的青砖与黑瓦白墙民宅相映,散发出古朴的江南乡村气息。为了更好的为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在2011年成立了上海吕巷旅游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又着重建造了集旅游管理、综合服务、生态停车场等在内的吕巷游客接待中心。

(三)以新技术渗透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吕巷镇先后成立了上海市蟠桃研究所、上海市蓝莓研究所、金山区葡萄研发中心、金山区哈密瓜研发中心,并依托与上海市农科院技术结对等方式,不断提高各类水果的种植水平,水果质量不断提高,水果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上海皇母蟠桃种植合作社种植的“皇母”蟠桃,精品礼盒装价格达到180元/盒,市场上仍供不应求。上海施泉葡萄种植合作社种植的葡萄,其亩产值也达到将近3.5万元,经济收益逐年提高。此外,蓝莓、猕猴桃、莲雾等特色水果,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种植技术要求高、种植量少,一经推出就受到市民追捧。

(四)融入农耕文化创意提升水果经济价值

上海市农耕基地就坐落在吕巷水果公园核心区内,为此,吕巷镇把水果种植不断融入到农耕文化创意中去,以此来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将农民日常的水果种植生产作业融入农耕趣味运动中,让广大的游客在游戏中体验到水果种植的辛苦与趣味;集合吕巷水果公园内的水果元素,做成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将吕巷水果公园的美景做成园艺小景,方便游客将吕巷的美景带回家中。吕巷的特色水果承载了吕巷的历史、吕巷的文化、吕巷的智慧,水果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主要做法

(一)加快实施项目建设

近年来,吕巷镇不断加大对吕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的力度,提升水果公园景区项目建设和改造。一是完成吕巷水果公园主门头打造,将原有竹子大门头改建为白墙黑瓦翘角的现代徽派建筑。二是完成金石蟠桃园建设,将果园打造成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果园。三是完成鼎鲜园长廊及休闲采摘步道建设,为游客赏花、游览提供舒适的环境。四是完成世外桃源内部装修,增加土布织造机,展示土布制成品,呈现吕巷土布文化的精髓,完成园外休闲草坪铺地,为游客提供了解土布文化的休憩场所及俯瞰水果公园的观景平台。五是完成阁外香制作坊装修,为游客提供茶水饮料及吕巷特色的点心,提升游客满意度。六是完成核心区桃园围栏改建,统一采用铁质围栏。七是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八是完成上海市农耕健身基地的改造,成为融健身与观景为一体的场所。九是新建特色水果零售亭,为景区内果园基地提供销售渠道。十是为景区内各果园基地打造统一门头及宣传栏。

(二)积极参与项目申报

吕巷水果公园积极申报各项创建工作,提升景区含金量,提高景区知名度。目前已申报成功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2015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组委会推荐—休闲农业(农家乐)景点、上海市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区、2010—2015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商界)明星企业排行第一名等荣誉。

(三)加强市场宣传营销

篇5: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升级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经济开发区五中沟以南、七中沟以北、S226道路以西、凤鸣大沟以东地块,占地面积约2989亩,总投资80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项目区位图

二、产业背景

1、国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以来,在寻求危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美、德、日等国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士纷纷提出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来重振制造业。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通过加强研究和试验税收减免、扩大和优化政府投资、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以加快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2012年设立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并先后设立增材制造创新研究院和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院。德国通过政府、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和各州政府合作投资于数控机床、制造和工程自动化行业应用制造研究,于2013年正式实施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工业4.0”战略,巩固其制造业领先地位。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据有关机构测算,智能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已从2010年的3000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万亿元。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

然而,当前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期,大部分企业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低于10%。

3、江苏省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

江苏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和物联网发展高地,始终把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政府强力推动,企业积极实践,强化自主研发突破,大力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智能联网,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人力成本、资源能耗持续下降。

据统计,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中,一线生产人员平均减少20%,库存周转率提高20%,资源能源消耗降低8%,人均产值提高15%,江苏正在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代表智能制造的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2016年全年 2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90.6%,服务器增长50.2%,智能手机增长30.2%,智能电视增长21.0%。

三、发展条件

1、区位优势

射阳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东临黄海,西至淮安,北靠连云港,南至南通,位于中国大陆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东部起点,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上,射阳已全面融入上海2.5小时经济圈,县城距港口在盐城市沿海几个县份为最近,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同时射阳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储备县,土地面积在江苏省排名第四,连续10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前十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射阳经济开发区区位图

2、交通优势

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北接连云港,南靠上海,西承中西部,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已完全融入上海2.5小时经济圈,形成“公路、铁路、海运、空运、水运”一体化运输网络,客、货运直达港澳台、韩国、日本。

项目区域交通图

3、政策优势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为投资商办理立项可研、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规划、用地、建设、环评、安监、消防等各项手续提供绿色通道;项目筹建期间,提供临时办公场所;为企业派驻射阳的高管提供相应的生活便利政策;积极为企业协调与当地金融部门的关系,争取信贷支持;积极为企业申报各类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供便利,在争取上级部门各类政策性扶持、奖励资金等方面提供帮助。

4、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优势

射阳县位于滨河湿润——半湿润海水侵渍盐碱区域,全县拥有109万亩滩涂、2090平方公里海域,分别占全省的1/8,滩涂面积7.3万公顷,并且每年还以500公顷的成陆速度向外淤长,通过滩涂置换的方式,具备规模以上的土地指标,4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拥有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连片的后备土地资源,能完全满足项目的用地需求。

(2)电力资源优势

目前盐城境内现有7大电厂,其中4个位于射阳县内,充沛的电力资源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提供充分的能源保障。

项目区位及盐城电厂分布图

(3)网络资源优势

盐城担任江苏省大数据城市功能,现已连接上海、南京两大骨干网节点。2016年4月29日,盐城互联网国际业务专用通道获工信部评审通过,盐城市成为苏北首家申报、首家评审通过的城市。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项目网络资源图

5、产业基础

项目地以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八大投资创业园为载体,形成一区多园,优势互补,多产联动的格局。五大主导产业: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正在建设以机械电子、通用航空、轻纺服装、生物科技及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为特色的五大主导产业。八大投资载体:围绕五大产业建设的台资工业园、机电装备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轻纺服装产业园、生物科技及绿色食品产业园、航空科技城、新能源汽车及装备产业园、商品市场集聚区成为投资创业的主要载体。

四、发展定位

通过五大功能区(生产组装区、生活配套区、现代物流区、展示交易区、总部经济区)的设置及紧密配合,建立集智能化生产车间、智能化产品服务及生产、办公服务、展示交易服务、物流服务办公服务、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园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园区功能布局图

五、项目规划(一)生产组装区

1、定位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家居及硬件产品定制化的生产服务。

2、建设内容

生产组装区的建设内容主要为五个智能工厂。每个智能工厂的建设均采用先进的“六维智能理论”,从智能计划排产、智能生产过程协同、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智能生产资源管控、智能质量过程控制、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6个维度的“智能”打造中国特色的智能工厂。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生产组装区图

(二)总部经济区

1、定位

为智能家居及硬件企业、团队和个人提供一个总部运营的场所及环境。

2、建设内容

总部经济区采用花园聚落理念,以既合又离的条状建筑组团构成建筑带。建设内容包括总部经济区和标志性办公区,其中总部经济区为100栋独栋办公楼,均采用Loft形式打造,建筑面积为300000平方米;标志性办公楼的建筑面积为50000平方米。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总部经济区图

(三)展示交易区

1、定位

为智能工厂、智能家居及硬件企业或个人提供产品展示和交易的平台。

2、建设内容

展示交易区的设计是以壳结构建筑体为主,通过轻薄的异型建筑体,形成标志性公建区域。主要的建筑物是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分为展示区和交易区,集中展示交易智能智造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其中,展示区的建筑面积为50000平方米;交易区的建筑面积为150000平方米。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展示交易区图

(四)生活配套区

1、定位

为智能制造园区内的工作人员提供餐饮、住宿、购物等生活及商业服务。

2、建设内容

生活配套区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居住区及其商业配套和酒店及其商业配套设施。其中,居住区的建筑面积为100000平方米;居住商业配套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包括购物、娱乐、餐饮和超市;酒店的建筑面积为40000平方米;酒店商业配套的面积为14000平方米,包括风情餐厅、咖啡饮品、红酒吧、银行、商务会议室、商务宴会厅、美容SPA和室内运动馆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生活配套区图

(五)现代物流区

1、定位

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原材料和成品的仓储和运输等物流服务。

2、建设内容

现代物流区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分拣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和办公区。其中,分拣中心的建筑面积为100000平方米;仓储配送中心的建筑面积为100000平方米;办公区的面积为50000平方米。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现代物流区图

六、招商策略

以企业为主,由地方政府协助,对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家居企业和创业团队进行招商,形成智能家居生产与研发产业集聚区。

招商模式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七、运营管理

根据工业4.0及智能工厂的特征和要求,采用智能化、可视化的运营管理,充分实施机器代人战略,使项目做到无人化和高效化的运作,充分发挥智能机器设备的作用,与西门子等公司就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负责园区智能工厂建设及日常运营。

八、前瞻服务

前瞻产业研究院(f.qianzhan.com)通过深度访问、实地调研及与项目运营主体公司的深度配合,在对当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项目的总体定位、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重点功能区及重点项目的策划。

原文地址:http://f.qianzhan.com/zhinengzhizao/detail/170822-f9881c93.html 13

篇6: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篇7:加大科研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产业的现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而且相当一部分是高耗能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行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一些高耗能产业,时时要付出生态的代价。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走到了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只有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才是唯一出路,一些企业还是靠原来的生产惯性进行生产,没有下定决心淘汰落后产业。这时候政府就应该出来制定一些政策进行引导。比如进行结构性减税,对一些技术先进的产品上市融资提供便利等等,这其实就是鼓励技术创新。

要实现转型升级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技术支撑。技术买不来,只能靠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得来的。需要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包括人才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使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从而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企业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不是原来仅仅是加工,应该是从研发到加工,然后加工部门和用户再把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研发不是独立的,它是相互关联的。研发部门对加工部门有所指导,研发部门对用户使用也有所指导,同时加工部门可以把加工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用户也可以把使用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同时研发部门还应该实时了解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研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这样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就有了造血功能。

不单单鼓励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进行创新,同时对传统产业包括农业、传统工业也应该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节能、环保。通过先进技术、集约使用原材料,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效能,同时使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比如,在农业方面,怎样培育优良品种、怎样使农业生产过程无公害、怎样使农业更节水、怎样对秸秆的利用、怎样应对蔬菜的生产暂时过剩问题、怎样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储存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研发的内容。

篇8: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升级

周窝音乐小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专业生产各种中西乐器和用弦及配件的金音乐器厂就坐落于此。这个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乐器厂用其强大的生产和销售实力给音乐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和浓郁的音乐氛围。不仅如此, 周窝还有着独特的环境优势。带有鲜明的北方民居特色的周窝, 环境优美, 院落排列整齐。当地政府对现有的309套民居院落实行了规划建设, 在保留民居整体原型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面的翻新改造, 建成了各类乐器博物馆16个, 商业经营门店80余个, 拥有餐饮住宿功能的旅店200余间。这不仅给爱好音乐的人提供了便利, 更是给周窝音乐小镇增加了商机。周窝音乐小镇的主要经营模式是将统一风格的小镇街道沿街店面出租给个人, 用于从事与音乐相关的经营活动, 诸如音乐制作室和音乐酒吧等。近年来, 周窝音乐小镇举办了不少届文化节和音乐节, 用特色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气息吸引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音乐家, 彰显了音乐小镇的发展潜力。

以周窝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来说, 周窝音乐小镇无疑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从特色文化产业角度, 还是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周窝音乐小镇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在周窝音乐小镇现有的发展基础上, 通过对其他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对周窝音乐小镇的未来发展模式提几点建议。

一、发展产业经济, 打造音乐文化产业集群

周窝目前有以金音乐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各种规模的乐器厂18余家, 主要经营单簧管、长笛、萨克斯、提琴四大系列80多个品种400多种风格的乐器, 90%以上出口海外。以管弦乐器和配件为主营产品的周窝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乐器产地, 这对周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周窝音乐小镇的发展可以依托现有的金音乐器有限公司, 并以此为基点, 吸引其他乐器生产厂商, 在周窝附近打造一个音乐产业集群, 引发音乐产业扩散布局。集群化的生产, 既能有效地保证周窝音乐小镇的发展, 又能有效地节约资源, 并能促进技术革新,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了高质量产品的支撑, 周窝音乐小镇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就有了保障。

二、抓住商业契机, 以人流带旺周窝旅游业

衡水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以此为依托, 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使周窝音乐小镇成为衡水文化旅游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

首先, 依托衡水湖, 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有着“燕赵最美湿地”之称的衡水湖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 有各种野生动物500余种, 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周窝音乐小镇可以依托衡水湖的游客资源, 开通旅游专线, 将客流引向音乐小镇。在游客体验音乐文化魅力的同时, 增加小镇经济效益, 达到双赢效果。

其次, 以国际马拉松为契机, 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旅游。国际马拉松环衡水湖赛区的确立无疑给衡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周窝音乐小镇亦可抓住此商机, 吸引国内外游客进驻小镇参观旅游。

三、加强周边配套, 形成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周窝音乐小镇想要有长远的发展, 单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周边配套成为音乐小镇发展壮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因素。

交通、住宿等设施的完善会让周窝音小镇的发展更加顺畅。在附近各市县公交客运站设立通往音乐小镇的专线, 在各旅游景点设置往返线路等, 都能有效地增加小镇的游客数量。住宿设施的完善能解决旅游旺季和音乐节举办期间游客的住宿问题, 无需游客返回市区, 既能方便游客, 又能增加收益。

除了交通和住宿等必要的设施外, 可以以衡水特色文化设置文化旅游景点。诸如内画博物馆、毛笔展销馆、宫廷金鱼观赏园等, 丰富小镇旅游内容, 增强文化旅游氛围, 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四、鼓励多元创意, 彰显文化创意产业特色

周窝音乐小镇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还要在多元化创意方面下工夫, 可以多多借鉴天津音乐街、台湾后里萨克斯风小镇等地的成功经验, 鼓励多元创意, 着重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在现有的各类音乐酒吧、音乐小屋的基础上, 增加可供游客进行体验的项目, 丰富游客的旅行生活, 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体验的呈现不单为娱乐顾客,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其中, 在体验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而商家也能在顾客体验的过程中销售商品。

不定期举办供游客参与的小型的音乐比赛也是吸引顾客的方式之一。这些小型的比赛一天便会有结果, 不需要专业的水平, 重在参与和享受。除此之外, 加大明星、歌手等的活动频率, 是快速提升知名度的一个方式, 并会给音乐小镇带来大量的人流。

五、加大宣传力度, 创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早已过时, 在当今这个注重宣传的时代, 没有宣传等于没有出路。很多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 没有足够的宣传, 特色永远只能属于本地, 宣传对于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的。

加大宣传力度, 创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是周窝音乐小镇能够迅速崛起并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音乐小镇的特色配合当地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外进行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 将音乐小镇的名声迅速扩大开来, 让人们认识并了解它, 最终走进它。成为品牌之后, 周窝音乐小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无论是承办音乐节的次数, 还是举办音乐活动的机会, 都会大大增加, 这对周窝乃至整个衡水地区的经济都将有着巨大的贡献。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 周窝音乐小镇现已初具规模。2012年5月, 周窝镇举办了中国武强麦田音乐节;2013年4月, 首届周窝国际乡村艺术节举行;8月, 第七届中国吉他文化节也在周窝音乐小镇顺利举行……众多大型音乐盛会在这里举行体现了周窝音乐小镇的魅力。相信周窝音乐小镇在经过细致的规划、配套的完善、活动的策划和到位的宣传之后, 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 成为衡水地区乃至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标志。

摘要:以文化产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周窝音乐小镇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并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无论是从特色文化产业角度, 还是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周窝音乐小镇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周窝音乐小镇现有的发展基础上, 通过对其他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对周窝音乐小镇的未来发展模式提出建议。

上一篇:如何寻找关键词和优化关键词的方法下一篇:启明星frws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