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2024-06-21

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共3篇)

篇1: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从保护和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本文将简要概述该工程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现状;问题;解决方法 历史背景

退耕还草(既“一退双还”)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1999年秋季,朱镕基总理考察陕北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治理情况时,指出:“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急迫任务[1]。治理水土流失,要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之后,还在甘肃、四川等地反复阐述了这些观点,并在各地开始组织实施。

2000年9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有关地区认真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试点工作中也出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由于试点范围偏大,工作衔接不够,种苗供需矛盾突出,树种结构不够合理、经济林比重普遍较大;有些地区由于严重干旱以及管理粗放、造林成活率较低。为了明确责任,严格管理,推动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的决定,并经今年七月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座谈会讨论,就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作出5条规定,即: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行省级政府负总责;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2];依靠科技进步,合理确定林草种植结构和植被恢复方式;加强建设管理,确保退耕还林还草顺利开展;严格检查监督,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质量。

由于“退耕还草”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经中央领导和政府提出,从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一改历史上形成的提倡垦殖、注重耕战、以粮为纲、奖励垦伐的作法,转变为退出耕种还林还草,对退耕者以粮代赈、实行补贴和鼓励政策,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大转折,是在经受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态严重恶化之后理性的思考[3],是顺天意、合民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就是从国家生态安全出发,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设山川秀美、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更加富裕的新西部。2 工程范围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包括大连市)、吉林、黑龙江(包括黑龙江农垦)、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887个县,其中重点建设县856个。

工程区土地总面积106.4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3.91%。其中,农业用地14.48亿亩,林业用地33.22亿亩,牧业用地26.95亿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6%、31.21%和5.53%。区内总人口7.12亿,其中农业人口5.53亿人,占总人口的77.64%[4]。

据国土资源部土地详查数据,工程省25度以上的陡坡8803万亩,其中梯田1383万亩,已退耕820万亩,现有坡地6600万亩,都急需进行治理;15度—25度的耕地1.83亿亩,其中梯田0.41亿亩,已退耕0.02亿亩,现有坡地1.4亿亩,生态地位重要急需治理的近1.2亿亩;6度—15度耕地2.66亿亩,其中梯田0.84亿亩,已退耕0.01亿亩,现有坡地1.81亿亩[5-6]。工程区现在沙化耕地1.25亿亩,其中京津风沙源区、黑河流域、塔里木流域等生态脆弱地区急需治理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总数达2.2亿多亩。

根据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按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危害程度、水热条件和地形的貌特征以及植被恢复的方式和类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域划分为10个类型区,即西南高山峡谷区、川渝鄂山地丘陵区、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区、琼桂丘陵山地区、长江黄河源头高寒草甸区、新疆干旱荒漠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山地及沙地区。3 规划和任务

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到2010年,完成退耕地造林1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万公顷(两类造林均含1999-2000年退耕还林试点任务),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和制定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安排部署,国家林业局正在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十一五”规划》。4 实施情况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急剧恶化的状况,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作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为了摸索经验,完善政策,从1999年开始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了退耕还林试点。到2001年底,全国先后有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试点。2002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分进展情况如下: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检查验收,3省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8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38.15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65万公顷。

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退耕还林试点在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正式展开。国家共下达试点任务87.21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0.4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6.75万公顷。另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安排退耕地造林任务2.8万公顷。9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7]。

2001年,国家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丹江口库区、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陕西延安、新疆和田、辽宁西部风沙区等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部分地区纳入试点范围,退耕还林试点扩大至中西部地区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4个县(市、区、旗)[8]。全年国家下达试点任务98.33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6.33万公顷。

2002年1月10日,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宣布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4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2002年,国家安排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共572.8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26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08.20万公顷。

2003年,《退耕还林条例》正式施行。国家共安排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713.3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33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76.67万公顷。各地克服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狠抓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强化工程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2004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进行了结构性、适应性调整,退耕还林工作的重心由大规模推进转移到成果巩固上来。全年安排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400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6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33.33万公顷。4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4]34号),原则上将向退耕农户补助的粮食实物改为补助现金。

1999—2004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916.55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88.6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27.93万公顷[9]。目前,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部分省区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各级检查验收结果表明,工程建设质量总体良好。

2000-2004年,中央累计投入748.03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143.74亿元,前期工作费1.21亿元,生活费补助62.85亿元,粮食补助资金540.23亿元。5 问题和建议

5.1 关于纳入退耕还林的土地条件和范围问题

国家在编制退耕还林规划时,以国土详查数为基础,将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规划,但是由于以下种种原因,造成规划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相符。首先,国土详查工作从1984年开始至90年代中期才结束,时间跨度很大,且受当时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的限制,造成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其次,部分地区担心按实际详查的较大坡耕地面积上报会调增农业税,故人为按一定比例调减坡耕地面积后上报,从而造成面积不实;第三,农业统计面积系基层上报汇总数,其精度不高;第四,计税面积主要根据耕地的平均粮食产量折算而得,而非实测面积,故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第五,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为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地方仍在不断开荒扩大耕地,而这部分耕地未计入统计数,也造成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但农户的土地承包证上所填面积主要是计税面积,因此,退耕还林后实测面积必然大于承包面积。上述因素导致如果按国家以国土详查数为基础编制的退耕还林规划执行时,将会造成规划任务完成后,仍有大量陡坡耕地未退耕还林的情况发生。此外,一些水土流失严重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坡度虽然小于25度,但是如不实行退耕还林,不仅不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甚至有可能更快变成沙漠。5.2 关于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及其认定标准的问题

国务院国发[2000]24号文件规定,经济林比例不能超过20%。我们认为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很不科学。退耕还林涉及农民的生计问题,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而发展经济林,只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坏地表植被,同样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我国《森林法》对经济林的认定是以其培育目的来划分的,而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和国家进行检查验收时却是按树种来划分的,且同一个树种,如枇杷,在我国北方地区划为生态林,而在南方地区却划为经济林,南方和北方的标准也不统一。而枇杷一类的常绿阔叶树种,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是作为生态造林树种来使用,还是作为经济林木来发展,不是取决于该树种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培育目的。

5.3 关于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问题

国家规定,退耕还林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但是,作为我国有史以来国家投入最多、实施范围最广的一项生态造林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严格的工程质量要求,不明确规定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以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只说由政府牵头,退耕还林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甚至会出现部门间推诿扯皮、影响工作的情况。5.4 关于种苗补助费标准和发放方式的问题

按照国务院国发[2000]24号文件关于“种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每亩50元计算,直接发给农民,自行选择采购种苗”的规定[10],各地在操作实施中难度很大,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50元的补助标准对于秦岭以南以及长江流域地区是够的,但是对于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西北地区却远远不够,导致西北地区年年植树,年年欠账,年年补栽;二是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受利益驱使,农民自行采购种苗易造成种苗质量和数量不符合作业设计要求;三是易造成林地的破坏。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法制意识淡薄,一旦种苗费到手,将会采取上山挖野生苗,或到近几年新造林地里偷盗树苗等方式获取种苗;四是种苗成本增高,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退耕农户零星购苗,没有数量优势,苗木单价较统一购苗偏高,同时运输成本也会加大,结果事与愿违;五是将种苗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农户后,对第二年以后的种苗补植费用就失去来源,农户不愿再把已得的钱拿出来购苗补植,从而使造林保存率得不到保证。5.5 关于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规划设计、建卡到户、签订合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资料印刷、宣传、培训、会议等必要的工作经费没有来源。加之停止天然林采伐和退耕还林后大大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拿不出资金来匹配,以致出现挤占、挪用种苗款和其他资金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正常开展。5.6 农民普遍担心,存有疑虑的几个问题

第一,目前,国家钱粮补助资金一年分几次拨付,而且资金到位较迟。由于钱粮补助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的生计,每年钱粮补助兑现之前退耕农户大都心有疑虑。第二,国务院[2000]24号文规定,“退耕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生态林补助8年,以后根据情况,需要补多少年就补多少年。”农民普遍存在担心,对“需要补多少年就补多少年”持怀疑态度。

(1)建议国家在制定退耕还林规划和下达计划任务时,应考虑坡耕地的实际面积大于国土详查数的实际,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同时对坡度虽在25度以下,但生态地位重要、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耕地,也应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和实施范围。

(2)建议国家对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以县或市、州为单位进行总体控制,对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适当放开对经济林的限制。对于经济林的认定标准,南方与北方标准应统一,且应和《森林法》的规定相一致,按培育目的来划分。对采取林下种草、生物埂(篱)等水保措施、不翻动耕作层的复合经济林应认定为生态林[11]。

(3)建议国家明确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是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退耕还林工作,各级人民政府的计划、财政、粮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4)建议国家在种苗补助费政策制定上,提高西北地区补助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别确定种苗补助标准。

(5)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种苗费发放方式的政策,采取以下三种对策:一是实行种苗招投标制。即将种苗费交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由其作为招标人,根据退耕还林规划和作业设计的要求,编制种苗招标文件,自己组织或委托政府采购中心等招投标中间机构,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种苗,然后将种苗发放给退耕农户栽植。这样,既能保证种苗的品种符合规划要求,又能保证种苗的质量,降低种苗成本,还能增加工作透明度,促进种苗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实行“报账制”。即在种苗市场较成熟或农户自育有种苗的地方,由农户先垫支采购种苗并造林,经林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再将种苗费直接兑现给农户。这样既能增强农户的责任感,又能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在政策法规中明确这50元的种苗补助费包括补植费用在内,并最好分初植和补植两次发放。另外,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大量苗木补植问题,国家应出台补助政策。

(6)建议国家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随计划安排一并下达。(7)建议国家明确粮钱补助对象为土地承包农户,若土地使用权发生流转,国家补助政策仍兑现到原承包农户,并由承包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这样,既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维护了退耕农户的利益,又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业主的参与,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钱粮补助期限到期后,农户继续从业主处获得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稳得住,不反弹”的问题。二是国家在有关政策中应明确钱粮补助发放时间,并严格按此时间要求一次性拨付补助资金,各地也一次性下拨、发放到农户。

(8)建议将现行政策中规定的医疗教育现金补助费20元中明确规定其中5元为管护费,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业主承包、办乡村林场等形式,聘请专人进行集中管护,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退耕办.退耕还林指导与实践[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2003.3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指南统计信息专辑[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 李世东.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模式探讨[J].林业科学,2002,38(3):154-159.[4] 孙志家, 常宗威.退耕还林的恢复生态学刍议[ J ].辽宁林业科学,2003,30(5):40-42.[5] 周红, 缪杰, 安和平.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阶段社会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J ].林业经济, 2003,4:23-24.[6] 彭珂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地区县域发展模式与内在机制初探[ J ].林业经济, 2003,6:30-38.[7] 孙杰, 董峻, 姚润丰.开创我国生态建设新时代---写在决定公布之际[ J ].林业经济, 2003,10:17-19.[8] 张力小, 何英.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价[ J ].林业科学, 2002,38:13-15.[9] 郭志伟, 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J ].世界林业研究, 2003,2:24-30.[l 0] 许勤.中国退耕还林政策与管理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J ].林业经济, 2002(7):51.[ l l ] 陈峪.2 0 0 l 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综述[ J ].灾害学,2002,17(3):65-68.

篇2:退耕还林还草——树种选择之我见

我县地域辽阔,主要是山区。全县退耕还林以混交为主,退耕还林中,其中生态林有281262亩,占89.7%;经济林占地32291亩,占10.3%。主要造林树种有:核桃、板栗、脆李、脐橙等二十多个树种。生态林采用的主要树种是日本落叶松、柏木、马桑、元宝枫等十多个树种。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已有15年,绝大多数退耕还林已经成片成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但也有部分退耕还林没有达到预期效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选择什么样的树种退耕还林,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和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主要问题。

一、选择树种需要具备的特性

(一)在树种的配置上,要采取乔、灌、草立体经营

巫山地处三峡库区核心地段,退耕还林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和改善库区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二)选择良种壮苗

优良的苗木对于退耕还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退耕还林坚决不能用劣质的次品来替代优良的品种。目前,我国好苗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一般情况下,苗木都是由一些不规范的、私有的苗圃来大量经营的,他们只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技术问题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根本不能对苗木的质量作出保障。而优良的苗木对退耕还林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严格把握苗木质量标准,确保退耕还林用的是优良苗木,从而保证退耕还林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

(三)选择速生树种

效益缺乏长期性,速生树种生长快,湿地松、杨树要6到10年生即达到中龄林、15年左右生达到近熟林、25年左右达到成熟林、26年以上已经是过熟林,国家两轮补助到期,这类树林就已经成熟,树木生长开始减缓,而且这类林分只有木材收入,没有其他收益,种树的农民只有更新采伐,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才能长久。

(四)选择经济效益好的树种

有较好的经济功能的树木,是指在不采伐或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利用植物的花、果实、根等获取一定的中间收入,又能够生产耐储存、市场销售行情好的产品的树种造林,如柑橘、核桃、板栗等。

二、选择树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树种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每一树种在自然界中,都有适合生长的气候区域,也就是自然分布。首先,不同树种所适应的气候和范围大小很不一致,例如杉木、樟树等,喜温暖;而红松、云杉等,则耐寒。不同树种对光的要求也不同。如马尾松、刺槐等较喜光;而云杉、棕榈等耐阴;而杉木、樟树等为中庸树种。其次,凡在一个地区有天然分布,而且分布最普遍的,生长最正常的,群众也有多年栽培经验的树种,称之为该地区的“乡土树种”。我们在造林时尽可能选择乡土树种。

(二)土壤条件

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造林树种。种树时考虑到树种对降水、气温、光照、土壤酸碱度与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必须做到适地适树。如黏土土壤要选择樟树、栎树造林;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要选择刺槐、柏树等树种造林,这样更有利于树种的生长。

(三)地形条件

在同样气候区域内,地形条件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有明显的影响,比如高山和平原、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气候和土壤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地段生长状况也是不同的,要按照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如适合平原生长的泡桐、旱柳,种在高山地段就会生长不良;适于高山地的云杉、柳杉等,在平原地段也同样生长不好。在同一地区的山地,由于海拔的不同,适合造林的树种也有所不同。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中涉及面积最广、投资额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树种退耕还林,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和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适地适树,是关键性问题。它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树种选择不当,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退耕还林,树种,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新文,杨润平.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的选择[J].农民致富之友,2013.

篇3: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摘要:按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求,凉州区确定、审核本区该工程规模,结合当地特点,从有效落实退耕地块办法、预期效益分析、群众对补助政策认可性、实施工程应做好的工作等方面着手,加快区域内退耕还草工程建设的步伐。本文对此做了有效探索,并提出建议,对同类区实施本工程具有实用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2

1 凉州区基本情况

凉州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440~3263米。从西南到东北依地貌分为半干旱、干旱山区,平原绿洲区和沙漠区三大类型,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9.5%、36.4%、34.1%。全区辖25个镇12个乡,2个指挥部,总人口103.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15万人,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区。

全区耕地面积222.0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87亩。耕地保灌面积11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61.1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8元。

当地年平均气温7.6℃,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5℃,年平均降水量17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202毫米,年平均≥10℃的有效积温2950℃,年平均日照时数2878.4小时,无霜期限165天,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山区、沙区依靠天然降水,植被以荒漠植被为主,绿洲区以河水灌溉和打井提水灌溉为主,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

2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及地块落实情况

2.1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及数据审核情况

2016年3月,根据武威市林业局、国土局《关于报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有关基础数据的通知》(武林函字〔2016〕27号)要求,凉州区符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8.53万亩,涉及41个乡(镇)323个村,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0.72万亩,涉及古城、张义、谢河、新华4个乡(镇)29个村;严重沙化耕地面积7.81万亩,涉及长城、吴家井等40个乡镇(单位)294个村。符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按地类分:水浇地7.97万亩,旱地0.56万亩。符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中,有基本农田面积0.15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结合区域地块特点,对符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8.53万亩,计划退耕还林7.53万亩,退耕还草1万亩。此计划任务基础资料已报市林业、国土部门审核,国土土地利用调查图形库面积数据与现地拟退耕地块面积数据相吻合。

2.2 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完成情况

2015年省、市下达凉州区新一轮退耕还草任务面积5549亩,配套荒滩造林2000亩。按照工程建设内容和特点,退耕还草地点在张义镇,地类为25度以上坡耕地;配套荒滩造林地点在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金荣路两侧,地类为流动沙丘地。目前,退耕还草地块已落实到农户,还草草种为扁穗冰草和垂穗披碱草。草籽通过采购发放到户,正在播种草籽。荒滩造林树种为梭梭,造林任务已完成。

2.3 有效落实退耕还林措施

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相结合,按照群众的意愿,科学选择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坚持先易后难、示范带动的原则,年度建设任务下达后,优先选择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村组实施退耕还林,通过推广退耕还林的高效建设模式,逐步扩大退耕还林建设范围;制定出台土地流转和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大户承包土地,实施退耕还林;把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整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在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上下功夫,切实巩固建设的成果。

3 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问题

3.1补助政策的宣传及认可度

依据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财农〔2015〕258号)精神,国家补助标准:“退耕还林1500元/亩,分三年兑现,第一年800元/亩,第三年300元/亩,第五年400元/亩;退耕还草1000元/亩,分两年兑现,第一年600元/亩,第三年400元/亩”。区内已将这一政策编入“凉州区惠农政策明白册”,印发全区涉及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乡(镇),结合乡、村、组三级会议专题传达。群众愿意接受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补助标准,认可度较高。

3.2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及效益分析

从该区退耕区域划分:山区持续干旱,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退耕地造林立地条件差,退耕还林模式以还草或还耐旱耐寒的生态林为主,还草草种为扁穗冰草和垂穗披碱草,还林树种以柠条、沙棘为主;川区沙化耕地以退耕还经济林为主,还林树种选择枸杞、红枣、皇冠梨、核桃等树种。结合上一轮退耕还林经济林建设成效,预计:枸杞第五年亩产干果300公斤,亩收入12000元;红枣第五年亩产鲜果2000公斤,亩收入4000元;皇冠梨第五年亩产6000公斤,亩收入9000元;核桃第五年亩产干果50公斤,亩收入1200元。若种植小麦,亩产300公斤,亩产值720元;种植玉米,亩产500公斤,亩产值800元。退耕还林(经济林)的实际收益比种植小麦、玉米的收益要高。

3.3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的建议

3.3.1 提高退耕还林和配套荒滩造林的补助标准 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与兑现:还草补助1000元/亩,还林补助1500元/亩。较上一轮还草补助标准每亩提高500元,还林虽不分生态林和经济林,还林(生态林)补助期缩短,但补助标准每亩降低500元。配套荒滩造林补助标准仍为每亩100元。因现阶段造林、管护成本比过去显著增加,群众希望提高还林的补助标准,在政策上因分类给予倾斜。

3.3.2 工程建设内容中增加配套林木病虫害防治经费、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 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未配套林木病虫害防治经费,地方又无力解决,靠群众自筹解决,影响防治效果和成果巩固;同时借鉴上一轮工程经验,国家应每年安排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项目任务(包括补植补造、林产品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草畜产业建设等),可有效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农户的长远生计,避免出现反弹、复耕问题,有利于实现国家得绿、地方得利、群众得富的建设目标。

3.3.3 从保护和建设祁连山水源地出发,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区域范围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地块类型为25度以上坡耕地、15~25度重要水源地、严重沙化耕地。该区南部山区地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林缘地带,由于持续干旱,年降水不足200毫米,海拔在2500米以上,15~25度坡耕地面积达8.8万亩(属旱地,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82万亩),涉及张义、谢河等5个乡(镇)37个村,虽不属于15~25度重要水源地范围,但因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群众已失去了生存条件,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近年来,区上实施了“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迁出区域实质上已进入生态修复阶段。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南部山区涵养水源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将该区“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实质已进入生态修复的坡耕地面积8.8万亩,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连同25度以上坡耕地一起还林还草,形成整沟、整坡连片规模治理,更能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效果。

3.4当前业务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上一篇:今日春分唯美文案下一篇:班干部学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