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2024-07-31

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精选8篇)

篇1: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学习总结

学习了《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一下自己对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体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效果,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真实感,灵活性和表现力,通过设计合理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在一定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一、丰富感性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于一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直观形象地感性材料,其生动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碳的单质》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动机,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面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颖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有心想去探究,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微观粒子,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粒子观的初步建立必须在化学微观教学中体现出来。像在《物质构成微粒》:苯分子的图像、STM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还有在讲分子运动时,说到湿衣服晒干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

百闻不如一见,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展示,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反应时间长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由于时间过长,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学生情绪受到干扰,不利于教学。如铁生锈的实验,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中模拟完成,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看到铁生锈的情景。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

1.放大实验现象:很多演示实验教师在讲台上做,只有前面部分同学能观察到,致使很多学生不容易观察到一些实验细节。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把实物放大,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如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实验现象,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对实验进行分析对比:有些实验操作或现象需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得出规律,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和条理化。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设计好的实验对比演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在现象上的差别,从而比较出它们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

总之,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篇2: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一、成立学校网络小组,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这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我们学校成立了学校网络小组,成员主要是由学校副校长、信息技术管理员员、教研组长、学段组长参与。网络小组还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参与校园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负责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并且还积极帮助学校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结合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辅助大部分教师制作课件、使用教学平台、应用网络知识,同时,引入《好教师备课系统》、筹集资金建了一个电脑备课室,派教师参加计算机初级、模块、英特为来教育等,使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学校也非常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我们每个月都开展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从教学平台的使用到学校资源网的应用,我们都为广大老师提高了技术上的支持,并且结合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讲座,在教师中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比赛,让每个教师都认识到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改变、新面貌。很多的教师经过培训也纷纷认识到网络资源是一个很有用的资源,他们也逐步掌握了在网络搜索资源的方法,并且还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网络知识来给学生讲授。目前在校园网络中,大部分教师都懂得了资源共享的概念和作用,我们也有针对性地从大部分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层面上进行了相关的培训,例如文件夹共享、不同网段搜查资源等等,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教师都能熟悉的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更多更好的资源来开展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制作校园网站,完善校园论坛,实现远程交流与教育

目前我校校园网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制作中,网站主页和校园论坛已经开发好,基本实现了网络交流学习的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沟通与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论坛里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意见及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论坛与学生进行直面的交流,还可以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里的想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达到双赢的效果。现阶段校园网站还将开发其他的版块,尽量把内容充实起来,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把我校的网站当成一个交流的空间。

在当今网络日益发展的时代,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庭的桥梁,除了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社会和家庭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来了解学校、了解教育,校园网站无疑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面镜子,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将用更多的努力去完善和管理,争取早日把学校网站建设成一个温馨、和谐的网络家园。

在未来的建设中,我们计划开通学生的文学天地、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安排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和心理疑问进行辅导和解答,让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科教学的研究 学校工作的中心就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在现代化的时代,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准备分两个层次进行研讨:第一,以单科单人为突破点、实现以点带面,在取得初步经验之后,我们及时将实验科目扩大到语文、数学、思品、科学、美术、音乐。每一科都先选一个志愿教师,作为点的实验,力求取得有针对学科的共同经验,并尽早推广。第二,面向全体学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全方位的进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一年来的实验研究,我们尝到了甜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要旭东、谢军风、胡小丽、郭俊杰等通过实验总结出了相关的教学经验,他们认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这些现代教育手段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于是他们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并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他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电教媒体,可创设新颖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教媒体,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运用电教媒体,可提供生活原型场景,从而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立性、反复性和主动性更加显著。通过开放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们依据个人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形成不同的研究小组;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和步骤,帮助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和网络信息的搜集指导:上网、搜索、阅览、摘录,最后利用搜集的资料,完成各组的研究小结。这个过程是学生的实践体验,是学生情感体验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收集、分析资料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上网查询、阅览收集的科学方法。在自由舒畅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课内外与校内外的延伸、整合。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再加上信息的处理也需要几个反复的过程。网络查询、阅览收集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这要归因于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和对信息的反复加工过程。

四、积极实践与探索,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获取信息、过滤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为重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明确方向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向,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在处理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

2、资料收集,完成主题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一、初步获取信息。

二、加工、处理信息。

三、形成初步学习成果与体会。

四、对学习成果的进一步研讨。

五、完善、修正研究成果。这几个步骤,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在不断重复、穿插着的。无论是阶段性完成的主题,还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主题,都在不断地得到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不断地完善、修整形成观点与成果。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观点与成果才不断地由错误走向正确、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步趋向完美。

3、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教学的结束。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对完成的主题可以利用各种形成进行长期的展示与交流。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学生口答与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问题来形成一种表彰的气氛。一方面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更突出了研究的氛围。

五、扩展子课题,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校聘请区教研员对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向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理论,传递教改信息,介绍实际经验。

通过相关的课改培训和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培训,学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学科都有相关的教师进行了录像竞赛课。我们课题组经过学校的调查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决定把子课题扩展到其他学科,重点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开始,在各个学科中开展相关的活动,并以《信息技术》学科带动其他学科逐步深入研究。

篇3: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1 混合式学习的缘起和应用本质

1.1 混合式学习的缘起

混合式学习 (blended learning or blended learning) 在传统教学中早就存在, 原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除了应用各种基于教室的学习形式, 例如会议、实验室、书籍等外, 还结合其他多种学习方式, 例如应用视听媒体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 的学习方式与应用粉笔黑板的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3]。而混合学习一词最早使用并非在学校教育中而是在企业培训领域里。企业培训人员按照更少投入更高绩效收益的原则反思用新技术支撑起来的前期投资巨大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否真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研究者发现纯技术环境较之传统面授环境在社会性、交际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缺陷, 于是企业逐步尝试把面对面的传统培训和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混合学习也就应运而生。

1.2 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定义

混合式学习的思想虽然早已深入人心, 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还未有一个权威式的定义, 在此我们仅介绍几种较有意义的提法。国内的定义:

何克抗: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黎加厚:所谓“融合性学习”, 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 以达到教学目标。[4]

另外国外学者的定义如:

学习方式说: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包括面对面的学习、实时的网络学习和自定步调的学习。

学习方法说:混合式学习是学习者任何掌握并提高个人绩效的学习方法。

相对与国外, 我国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更为抽象, 没有从质上界定混合式学习的属性, 这其实正表明了混合式学习可以是多质的混合, 无论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如何定义, 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对其认识已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共识:即混合式学习是具有更灵活性、更适应性、更整合性和更有效性的学习。

1.3 在应用设计中的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本质

混合式学习也可被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4], 当我们按照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指导在教育大系统中展开具体的混合实践时, 就把混合式学习真正引入到了应用的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涉及了从教育教学的高层次的系统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微观层面。混合式学习相关了教育教学系统的全要素, 因而混合式学习的混合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每一个混合细节的适恰与否都会对整个混合学习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量化的影响, 混合式学习所追求的更合理化、更优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对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应该尽量做到全面、细化、完整、科学。

在最深层的核心上讲, 混合式学习的本质就是各个全元素因子的适恰整合, 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必须围绕这一点来展开, 在应用中体现出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本质。

2 混合式学习在未来发展中的应用结构设计

混合式学习的综合了传统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 充分体现了混合式学习的价值性和可行性, 这种方式和理念无疑会对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产生极大冲击, 甚至会改变教育的本质[5]。信息化革新教育的重心在于重构教育教学的结构, 教学结构依附于教育教学的理念, 反映教育教学的思想指导, 教学结构的构建还要涉及到教学的内容, 、策略、学习者、施教者、学习媒体, 教学的模式、环境、形式等, 都需要融入到一个特定的结构之中, 因而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落脚点也应该在教学或学习的结构上。下面是从对混合式学习的个人理解上构建的一个在未来信息化时代的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结构图1以及相关的解析说明。

说明:

该应用结构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性出发[6], 以不同的活动系统的混合为基础, 通过一个全新的学生协作系统的沟通功能, 使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网上虚拟环境学习和课堂面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师学习、校内培养与校外支持得以适恰的整合, 重在体现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途径和轨迹。图中连线具体解析如下:

实方向线1:学生向协作组以作业形式提交在预习环节中遇到的不限类的问题;

实方向线2:协作组向教师系统提交经本系统分析之后的问题报告并进行协作活动开展的相关咨询;

实方向线3:教师系统将分析后的适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以最恰当的师资用最优设计的教学方案展开课堂教学;

实方向线4:将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经验带入教师资源系统;

实方向线5:教师系统回复问题提出建议, 主要解决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

实方向线6:协作组主持开展教学实践和协作活动;

实方向线7:将活动的问题和经验带入协作组织以生成新资源;

虚线8:此类线共三条, 表示师生间随时的实时的自由的交流;

虚方向线9:由三个向下指向的箭头组成, 表示师生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起共同监督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发言和贡献的权利和义务;

实线10:包括位于两侧的六条实线, 代表了系统的逐步向社会开放的趋势和开放的渠道, 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必须是经过文化安全过滤的而不是放任的, 在信息化条件下应该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技术优势应用和完善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对教育的支持作用。

在此结构图中, 首先不同与传统教育教学结构的地方就是多了一个学生活动组织, 这个组织具有全新的构成规则, 并处于整个大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中;其次是这一混合式学习结构注重了多活动系统的建构和整合, 如图所示, 每一个小框图单元内部都有自己的活动系统性, 而且这些系统又相互关联互相促进, 在协作和沟通中达到和谐的发展, 同时每个系统不仅可以在当前的教育系统所限定的领域里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变换。同时, 被允许有足够的自由向外在系统寻求发展, 这一努力将得到系统内的随时的最大限度的支持;第三, 混合式学习将极力倡导学习者的预习行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进而带动创造思维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发展, 每一个环节了都渗透着自主学习的促进因素;第四混合式学习将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冲破班级制的框定, 混合式学习把教师和同学都作为了一种可共享的集体资源, 每个学习者都有选择的自由;第五, 混合式学习使学校对教师进行更细致的分工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另外混合式学习将学生活动系统与教师活动系统置于了可比的位置上这将使学习行为不仅发生学生集体中, 混合式学习将是师生混合学习的学习系统;另外, 混合式学习尊重教育发展的历史性, 一方面加大教育向社会宏观方向发展的力度, 另一方面相信这一变革将会是一个逐步过渡的历程。

3 总结

在信息化的进程中, 混合式学习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更为殷切的期望, 即希望混合式学习能把真实的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带给世人, 但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实践的发展仍处于摸索的过程中, 这一理论需要更多的丰富和完善。混合式学习的实践必须从现有的条件下展开, 充分整合可获得的优势随信息化的脚步并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松涛.信息时代的成人学习[N].教育时报, 1997-10-22 (3) .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 (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9) :18-22.

[3]田世生, 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7) :9-11.

[4]王景枝.论信息化时代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J];教育信息化, 2005 (2) :11-12.

[5]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上) [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2) :8-12.

篇4: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实施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3月29日至4月2日,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全国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培训会。会议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副省级以上地方纪委监察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共170多人参加会议。

会上,河北省、安徽省和广东省就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分别作了介绍,并现场演示了设立的项目信息公开专栏页面和内容设置等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章晓杭处长解读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及附件,并就各地方分组讨论和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中央纪委监察部执法监察室正局级监察专员兼副主任孙怀新在会上对全国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地方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及附件,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做好监督检查,协调推进各项实施工作。通过培训会,各地方对《实施意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准确,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落实有了很多的把握,达到了培训会的目的。

背景介绍:2009年中办发27号文件《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对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央领导小组文件《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關于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工作进度和承担单位。为了深入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在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下,采用先试点后全国推开的方式,2010年先行开展了10个省和4个部门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实践表明,在国家层面制定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明确信息公开共享标准规范,各地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实施信息整合发布和共享是可行的。为了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协调小组办公室共同研究起草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本次培训会就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

篇5: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孙佳慧

一、课题研究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新课改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地处较为偏远的亚峰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生员中外来人口子女占了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不论在时间或者水平上都有一定欠缺,因为,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提出并研究本课题,就是要彻底废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求一种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性、创造性和有利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出发,继续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应对行为而展开的研究。

二、本学期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我校各班中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建立课题博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充实博客内容,引导课题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博客建设,让博客成为实验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3、协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共读同一本书活动的开展,协助组织好11月份的共读活动启动仪式,有效地借助课外阅读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4、以校本教研为依托,鼓励教师开设校级和校级以上公开观摩研讨课,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辩课,在研训一体化中成长。

5、试行双轨制培训:

教师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请有关专家作指导,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课题组定期组织召开讨论会,形成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有关问题,时间拟定于星期三上午第三节;定期召开课题阶段研究工作总结会;全体课题组成员定期提交相关论文、总结、心得体会,写好教学反思。

学生方面:编纂有关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资料,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具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鼓励学生重视预习,勇于质疑,注重复习,让学习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年度预期研究成果

1、初步建立起课题教学网站;并有一定的资料。

2、初步探索出教学各种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3、开设观摩课,撰写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

4、完成二、三篇本年度的科研论文以及教学反思。

5、开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6、提倡预习,引导学生人人养成预习、质疑的好习惯。

《指导有效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孙佳慧

古人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到现代社会,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个人在学校所能接受教育的时间最多不过20年,其余时间若想学习必然要靠自主学习。然而,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由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正在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转化。于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等教育中的地位显得犹为重要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教学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一、研究过程

1、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们四年级组针对小学中段学生语文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制定了初步的研究方案。将预习的过程细化为四个步骤:一读圈画、二读归纳、三读感悟、四读积累。

其中一读圈画包括圈画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好词佳句;二读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疑问;三读感悟文章写法和情感;四读积累好词佳句。

2、在研究的实施阶段,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小,不能根据制定的预习过程自己进行合理地预习。因此我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带领学生进行四读预习,边讲解边操作。刚开始学生不能熟记“四读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学生能够流利地说出四读法的名称。

在每一步预习的指导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读中,学生在理解词语方面遇到了困难。有哪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呢?经组内研究,我们将理解词语的方法确定为以下几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我建议学生多用查字典的方法。画出好词佳句,一些学生判断不出什么样的词句是好词佳句,我指导学生画四字词语和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在掌握生字音形义的基础上,归纳形近字和多音字。在二读归纳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无从下手。我指导学生两种比较好的方法:一是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连起来,挑重点内容说;二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说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该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感悟情感,一些学生不能围绕课文的主题去谈感受,或者感受是存在认识上的错误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先对文中的人事物进行评价,再扩展到自己的生活中谈启发和感受。

待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后,放手让学生对新授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研讨和解决,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

3、临近学期末尾,对本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积累经验,并提出疑惑。

4、研究学案的制定,为下学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心得与疑惑

经过半学期的研究,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我的心得主要有:

1、自主学习不代表随意学习,而是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高效学习,并且逐渐形成能力。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倘若教师一直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灌给学生,那么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吸收,并且继续被动下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就会为学生打开乐于自主探索知识的心门。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教师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在教学中为学生领航、把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评价,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能够有理可依,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4、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自主学习要求。班级中思维敏捷、能熟练地进行自主预习的孩子尚居于少数,大多数学生总会遇到困难。对于智力稍差的学生如果要求过高反而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自主学习也需要分层制定要求。

我的疑惑有: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自主学习与同伴互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加高效?

2、实施自主学习后,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何处?

篇6: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一、传统课堂活动的特点

1.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书本知识的学习(或曰学习间接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干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以下弊端。

2.传统课堂勤学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3.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是不重要的。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4、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的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动”的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与“听众”。

二、网络主题探究的特点

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化教学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将图片、声音、文本、视频等资源加以整合,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网络主题探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系统功能强大,它有丰富而易物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源,有生动形象的呈现能力,又有灵活多样的时时互动,其发展空间广阔,兼顾共性与个性。

1、活动组织具体的教学方法

(1)以“主题”为任务的驱动模式,并对“主题”学习中作适当任务细化,使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策略的指导尤其显得重要。

(3)基于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筛选、处理、传递学习资源更需要教师作为网络知识海洋的“导航者”。

(4)加强“异生”指导。“异生”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

2、网络主题探究的模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选定主题。(2)收集信息,围绕主题,研讨问题。(3)制定课题方案。(4)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5)撰写课题报告。(6)结题与总结评价。

3、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活动的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探究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体现在方法上,体现在个性中,特别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可以用多种角度、不同方法来对这些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2)多元评价:我们采用多元评价,能更好地让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中给定不同的几项指标,从内容的价值性、作品的创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学的应用性等方面来评价。

(3)网上评价:网上评价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能听取多方意见,也使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网上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了网络优势,学生交流更加密切了,效率更高了。特别是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出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成功感激励着他要更上一层楼。

三、两个活动组织的对比

网络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以下特点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

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传统课堂活动并非一无是处,其主题的组织对网络主题探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的表现,就是设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外因能够更顺利,更迅速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否则师生之间就不能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诸因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正是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

篇7: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在实施微型课题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了以下问题:学生的学情及互助小组的“分组”方式和原则;互助小组中每个人的角色及任务;如何提高互助小组成员间的带动和帮助作用。

一、开展“互助学习小组”的必要性

由于“非零”教学起点的推行和家庭等客观问题,学生之间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有着“天差地别”的距离,课堂上的教学,要兼顾大多数同学,这就使得优秀生的“优”得不到突出体现,后进生的“差”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而互助小组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在互助小组中,不仅每个小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互帮互助,小组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同时,学生在互助小组学习中还能学会沟通和互相分享,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可以充分发挥优秀生的带动作用和指导性,以“优”带“差”,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快跟上课程进度,提高“后进生”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有一定的优势。

二、“分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行之有效学习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有利于建设竞争环境(组与组之间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有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等等。在实现“互助小组”的帮扶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员组成,即小组的分配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分组原则是这样的:

1、每一个学习小组以4―5人为一组。

2、不同性格的学生宜相互搭配。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事先一定了解清楚,它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等等。如外向的学生宜和内向的学生相互搭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宜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相互搭配等。

3、男生和女生宜相互搭配。男生和女生在信息技术掌握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男生的技术更胜一筹,而女生的审美情趣相对更好一点,这些不同的侧重点相互配合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探究和建构知识,培养技术素养。

4、小组长的人选一定要得力。小组长一定要组织能力强,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协调能力,有力争上游的态度,能够认真负责。

三、如何提高小组间的“互助”作用

组建“互助”学习小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为提高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和“帮扶”作用,我是这样做的:

1、布置任务时,小组既有共同的完成目标,每个成员又有独特的完成目标。这样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兼顾其他组员,否则不能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

2、评价中,既有单独面对个人的评价体系,也有面向全组的评价体系。这样,既使个人有努力方向,也发挥了组长的带动,让“优等”生有了更好的发挥,同时也剔除了“后进生”的怠惰心理,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

篇8:学习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地理学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育者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各个方面。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施课程整合, 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我们探索、运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信息化为特征,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 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 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主动实现知识意义的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 教师的“教书匠”功能在降低, 教师的课堂导演角色越来越重要。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工作被多媒体代替了, 课堂现场的主要工作是控制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解答问题等。课堂以外的教学设计、编制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节目、处理和创造教学信息等非课堂教学任务, 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时间在延伸、空间在扩展, 学生的学习和地理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也随之延伸和扩展, 教师劳动强度更大, 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职能向多方面发展。

总之, 任何教学手段都有自身教学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它, 教学手段要为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服务。使用新技术并不代表现代化, 更不代表教师的思想。就课堂而言, 推动教育前进的不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而是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应是教师在驾驭媒体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生成。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在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一些实验课中, 运用同一软件和相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却不相同, 少数课无显著性差异, 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三点, 教室为学习中心场所的相对封闭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班级授课, 利用黑板、粉笔、挂图、地球仪等其他媒体辅助教学, 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 教师是主要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及电教、CAI存在本质的区别: (1) 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 将媒体由原来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4) 更有效地实施因人施教的原则, 学生可以因自身能力控制学习进度, 只要主机不关, 就可以利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计算机随时访问主页, 延伸了课堂时空。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互联网络, 对学习活动的供给力和可满足程度是以前和当下任何学习条件所不能比拟的, 其发展势头和对现实世界、对教育方式的深度影响还处于初期, 如何运用网络提供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 加速教育教学和网络的融合, 提升教学的创新品质, 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如开发高质量、个性化、开放性的多媒体软件, 建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网站, 教会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等。

上一篇:办公室跟班学习心得下一篇:普通话考试要求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