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2024-07-29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精选6篇)

篇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3.1、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本模块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和变化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也可以说是从基因的角度来达成上述认知目标的。(如图1所示)

3.2、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课程目标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而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

假说一演绎法的内容主要安排在本模块中,特别是在教材《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两章。

模型方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构建,如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本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和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稳态与环境》模块则进一步练习各类模型的构建。

同其他两个模块一样,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是全方位的。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如归纳、演绎、类比)的训练、数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本模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本模块有助于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此外,、本模块还涉及生物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从遗传角度看,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从进化的角度看,所有生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3.3.2、生物进化的观点 本模块对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但由于遗传学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对生物进化的原理有深入的理解,生物进化观点的建立还处于初级水平,面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还缺乏鉴别能力。本模块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有关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较深入地介绍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巨大贡献和局限性也做了辩证的分析,这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确立生物进化的观点,提高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甚至伪科学论调的鉴别能力。

3.3.3、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模块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如孟德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摩尔根尊重科学、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达尔文既能挑战传统观念,又能正视自己不足的精神,等等。这对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有助益。

3.3.4、科学技术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本模块“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材中介绍了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和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学原理在育种上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内容。实际上,教材中有关反映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图(图2):

4.教学过程的建议(以第一章第一节为例)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第1节 分离定律 3课时(含活动)

第2节 自由组合定律 3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教学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史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活动对学生理解掌握孟德尔定律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相互分离,雌雄配子受精时是随机结合的。

(2)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教学重点是: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教学难点是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在已掌握的分离定律知识基础上,可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涉及到的二对性状分别拆开,一对一地进行分析,得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从数学角度分析并得出(9:3:3:1)是(3:1)2的展开式。由此推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也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结果。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不知道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情况,要理解好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有相当的难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尽量直观地展示多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的行为,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孟德尔假说的意义,也为下章学习减数分裂打好一定的知识基础。

篇2: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国际视野更加宽广,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为他们的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人教新课标这套教材每一个模块有五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的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共分九个部分。“热身”(warming up)---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读前”(Pre-reading)---设置问题启发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展开简短的讨论,以便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阅读”(Reading)---为各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承载该单元的话题重要信息,以及大部分词汇和主要的语法结构。“理解”(Comprehending)---用以检测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找出书中的重要语言项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这些语言的技能。“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围绕中心话题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练习,包括了Listening and speaking & Reading and writing。“小结”(Summing Up)---要求学生自己小结从各单元中学到的内容,生词和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培养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和拓展性。

以上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解读。下面,我们将从教材的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反应情况,主要针对模块教材整体,从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模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四个方面浅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更好地掌握、运用好英语课程标准。

Ⅰ、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

Unit 1单元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世界各国的节日、含义、由来与民俗;

(二)学习有关节日和民俗的词汇,如:have fun with , custom , religious 等;

(三)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中的词汇用法;

(四)进一步复习、巩固运用请求及感谢的表达法;

(五)掌握一些情态动词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节日”,单元各项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一些中外节日的主题进行。“热身”(war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表格填充。学生要在表格中的三个空行里填充中国的三个节日名称,日期(时间)、庆祝的内容。“读前”(Pre-reading)部分通过若干个问题考查学生对节日的认识。“阅读”(Reading)部分由五篇小短文组成,其中四篇带有小标题,它们分别介绍古代节日的起源、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春天的节日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的意义。“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设置了四项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文容,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情况。同时还设置了组内讨论练习,要求学生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讨论“那些节日最重要,哪些最有趣”然后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对节日的个人理解,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词汇学习”部分练习1通过词的后缀训练名词与形容词之间的相互转换提倡学生使用词典。练习2选词填空练习,利用语篇集中训练本单元的一些重点词汇的用法。练习3是单句填空,而且所选的十个句子或是引文或是谚语。“语法学习”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情态动词的用法,共有三项练习。“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训练。“听与说”(Listening and speaking);是听前准备活动。听的内容集中在参加狂欢节的一些具体情景上,完成综合创造性活动。“读与写”(Reading and writing)主要设计是:阅读内容主要讲述发生在情人节的一个伤心的爱情故事。故事中又穿插一个“乞巧节”的故事。短文后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写的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上面阅读文章的内容续写一个文章结尾,让学生通过思考写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做法,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教材提供给学生一些写作时要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写作构思。“小结”(Summing Up)部分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对所学各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主要建议学生看英语电视节目,阅读报纸,查阅百科全书或上网收集世界各地有关节

日的信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资源的能力。“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提供了一首有关圣诞老人的小诗。

Unit 2本单元涉及的要点是:

(一)合理饮食、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

(二)如何给予劝告、提出建议;表达同意与不同意以及如何就医;

(三)掌握情态动词ought to 的用法;

(四)本单元所出现的词汇的用法;

(五)如何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教材通过讲述王鹏和雍慧开饭店的不同风格、经营的不同菜肴以及顾客对不同食品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现代人对饮食的关注和对时尚的追求。这样的编排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分类说明的介绍方式,读起来引人入胜,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中轻松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领悟膳食平衡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养成热爱钻研的好习惯。王鹏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在学生用书之中:第一部分是主阅读文章,王鹏和雍慧为吸引客源展开竞争,用菜肴的功效来做宣传;第二部分是听力短文,王鹏为研究膳食平衡,向专家请教;第三部分也是阅读短文,王鹏和雍慧合作,共同为顾客提供均衡的健康饮食,最后他俩喜结良缘。

“热身”(Warming Up)部分的安排为后面的阅读和听力理解提供了背景知识,扫除学生的知识障碍和语言障碍。“读前”(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讨论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为深入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做铺垫。“阅读”(Reading)部分主要讲述了王鹏和雍慧开餐馆竞争的故事。文章结尾一句话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on!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兴趣,使学生有继续读故事的欲望。“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设置了六个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文的内容和对细节信息的掌握。“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语法学习”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情态动词的功能和用法。语法练习使学生不仅复习了情态动词的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笔.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克服那种单纯学习语法结构的弊病。“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听力材料是主体阅读文章内容的继续。“读与讨论”(Reading and discussing)阅读部分继续讲述故事。整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改变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阅读后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再次阅读并通过练习动手、动脑,丰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让学生就如何经营餐馆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用英文写一篇短文宣传介绍新开的餐馆以及提供的服务。这个部分让学生有机会将书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锻炼其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小结”(summing Up)部分涉及两项内客:1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学到的关于健康食物和健康饮食的内容;2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所学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包装食品和罐装食品的均衡营养。学生在研究这些食品的同时也可扩大词汇量。“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提件了八个与食物相关的习语及其英文释义。

Unit 3单元所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戏剧体裁的特点,学习和理解戏剧语言,尝试表演戏剧,提高文学修养和欣赏水平;

(二)学习《 百万英镑》 的故事,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探讨金钱和人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学会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请求,懂得如何用英语点餐和购物;

(四)掌握名词性从句作宾语和表语的用法;

(五)学习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短语。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改编的戏剧剧本。教材的学生用书和练习册的阅读和听力中的剧本片断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本单元是学生在高中英语必修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剧本,戏剧体裁在后续选修阶段的其他模块还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戏剧情节的发展,了解英语戏剧的特点和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等。同时,还可利用剧本的朗诵和表演帮助学生改进语音、语调。对于英语基础水平较高或对戏剧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导他们解读剧本,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动作和语言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挖掘和品味英语戏剧语言的魅力。

“热身”(Warming Up)部分提供了一小段马克·吐温的简介,并要求学生谈谈所知道的马克·吐温的作品.使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有个初浅的了解。“读前”(Pre-reading)部分揭开了本单元戏剧故事的序幕,为随后的戏剧冲突埋下伏笔。“阅读”(Reading)部分是剧本中第一幕的第三场。这一场描述了故事的开端。“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共有六个练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阅读”中的信息。“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部分组成。“词汇学习”部分锻炼了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认知策略。“语法学习”部分练

习要求学生将“阅读”部分的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找出来,复习了名词性从句。练习的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训练语法结构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将所学的语法知识内化到运用到日常交际中去。“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中的“读、演与说”(Reading , acting and speaking)介绍了第一幕的第四场。作者用诙谐的笔调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者的丑陋嘴脸。“听、写与演”(Listening,writing and acting)中介绍了第一幕的第五场,该部分要求学生听前要预测故事将如何发展,然后在理解听力短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并沿着听力短文最后所给的线索设想将发生的故事,并编写剧本。教材最后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示场景,供学生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小结”(summing Up)部分涉及两项内客:1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学到的关于戏剧题材和剧本的内容;2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所学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鼓励学生要想练习好口语,就要敢于学做戏剧家,广泛搜集素材,自编自演。“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独具特色,这里列举的马克·吐温的名言都充分体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诙谐和幽默,令人捧腹。教师可布置学生翻译这几个句子,让他们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享受语言带来的快乐。

Unit 4本单元所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宇宙科学、地球生命的起源,了解万有引力、黑洞和太空旅游等天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和习惯用法;

(四)学会在日常交际中正确运用指示语;

(五)掌握名词性从句中主语从句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月球探秘、黑洞效应等,主要内容是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的。教材通过对宇宙大爆炸理论进行科学性分析,推断出地球上生命的由来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另外通过一个虚构的科幻故事介绍了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不同,同时对“黑洞”效应的描写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的。这样的写法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仅仅以地球引力或月球引力为主题来介绍天文知识,读起来却更有趣味,引人入胜,还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仿佛置身于其中。第一部分是主阅读篇章,也是本单元的亮点,讲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听力短文,通过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对地球引力的阐释,讲述了有关地球引力理论变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阅读本单元虚构的故事的同时能够意识到那些虚构的故事也是有科学实证作为基础的;第三部分也是阅读短文,虚构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

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两个人对太空的探索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有关月球引力的画面,使读者在轻松自如之中就了解了相应的有关天文学的知识。

“热身”(Warming Up)部分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说出八大行星并看图指出各个行星的名称,并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天文学哪些方面感兴趣以及天文学家所关注的方面。“读前”(Pre-reading)部分的问题铺垫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课文的话题,并通过读标题、看图来预测阅读文章的内容。“阅读”(Reading)部分讲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所使用的文体是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地球的形成以及地球上生命的出现的过程,文章最后讲述的现象发人深省:„ 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它关系到地球上生命的未来。“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通过五个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文核心内容的理解。包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大意的概括和细节信息的掌握,以及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推断能力。特别是练习4和练习5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词汇学习”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词缀扩大词汇量的积累也同时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已学单词的熟悉程度并加以利用。“语法学习”部分采用先发现后应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并初步掌握名词性从句做主语的用法。“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听力内容涉及三位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是如何对地心引力这个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读”(Reading)部分题为“登月之旅”,是一个科幻小故事,通过“我”和“我的朋友——一名天文学家”乘宇宙飞船登月球的经历,介绍了重量、失重、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等科学常识。“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要求学生讨论并列出登月球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运用所给出的功能项目用语说出最佳解决方案。再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小结”(summing Up)部分涉及两项内容:1.让学生小结所学到的关于地球的形成以及太空旅行方面的主要信息;2 .要求学生就内容、生词和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介绍了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即就是观察、处理、分析和归纳信息的学习方法。“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提供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一首小诗,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和朗读。

Unit 5本单元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加拿大的概括——地理位置、主要城市、风土人情等;了解多元文化现象和多元文化国家的特点;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三)学会方向和位置的表达法;

(四)掌握同位语从句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加拿大——李黛予等人在加拿大的旅游经历。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加拿大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地理环境、各大城市特点以及人文活动等。“热身”(Warming Up)部分是一个小测验,看看学生对加拿大这个国家了解多少。“读前(Pre-reading)部分是三个问题,涉及自身的旅行经历和对加拿大的了解,这些问题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谈论这些问题,为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打好铺垫。“阅读”(Reading)部分是篇游记,记述了李黛予和刘倩去加拿大看望表兄妹的旅途见闻。包括面积、地貌、城市、人口、生态环境以及加拿大的自然美景和野生动物。“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有三个练习。第一个练习考查找文章具体信息的能力,第二个练习需要学生抓住文章要点,对信息进行重组或概括完成填写有关加拿大的概况的信息。第三个是开放型的练习,学生不必拘泥文章而自由谈论自己的想法。“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包括“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这两部分内容。“词汇学习”部分首先介绍构词法,加前缀或后缀而组成派生词;然后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和运用单词。“语法学习”部分呈现了大量例子,让学生归纳同位语从句的特点。“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各种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加拿大的知识——加拿大的居民、语言等。“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口语训练与写作相结合,说是为写作做准备。“小结”(Summing Up)部分让学生归纳、梳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包括有关加拿大的信息、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法内容。语言知识又包括单元重点词汇及其表达法等。“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又一次提到构词法,加强学生对构词法的理解。通过对前缀后缀的学习,了解掌握英语的构词规律,以扩大词汇量。“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是一首咏叹自然美景的诗歌。通过有韵律的美的语言,可让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的意境.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熏陶。

Ⅱ、横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必修3包含了5个单元。话题范围广泛,如科技,航天,地理,健康,环保,自然等方面。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视野开阔,信息量大。阅读语篇的篇幅在400-500子之间。每个单元又各自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共分9个部分,各部分教学

目的明确,内容互有联接,所以教师在每个单元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重组。必修3所涉及的语法项目有:1.情态动词 1)can,could 2)may,might 3)must,have to 4)shall,should 5)will,would 6)ought

2.名词性从句1)宾语从句2)表语从句3)主语从句4)同位语从句。

按照课标的要求及每一单元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对每个单元进行了六个课时的划分。教材重组如下:

Unit1

1st

period

2nd period

3rd period

4th period

5th period

6th period

7th

period

Unit2

1st

period

2nd period

3rd period

4th period

5th period

6th period

7th

period

Unit

31st

period

2nd period

3rd period

4th period

5th period

6th period

7th

period

Unit4

1st period

2nd period

Speaking and Listening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Grammar Listening and Reading Task Extensive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Listening and warming up Reading Language points Grammar Using language Writing Revision

Warming up and reading

Language focus

Using language: Reading and Acting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Workbook: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mmar and Practice Revision

Warming up and intensive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3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Grammar 4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extensive reading 5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reading task 6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Speaking and writing Unit5

1st

period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2nd period

Reading 3rd period

Language Study

4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5th period

Listening, Reading Task and Grammar 6th period

Speaking and Writing 7th

period

Summing Up and Learning Tip Ⅲ、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宏观上来讲,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微观上来讲,必修3模块内容:(1)倡导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从编排和呈现的内容来看,都力求使学生改变被动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各单元的习题、任务和项目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多种互动。Using language, Writing等的设置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的要求,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Talking, Comprehending和Checking yourself的设置体现的是学生与教材中语言材料的互动。这些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模块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及融合。模块内容选题丰富,如科技,航天,地理,健康,环保,自然等方面,通过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4)模块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体现了时代性。所选的语言材料真实、地道、自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

Ⅳ、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下面就以Unit2 Healthy eating为例简要说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重难点的突破。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在学生用书之中:第一部分是主阅读文章,王鹏和雍慧为吸引客源展开竞争,用菜肴的功效来做宣传;第二部分是听力短文,王鹏为研究膳食平衡,向专家请教;第三部分也是阅读短文,王鹏和雍慧合作,共同为顾客提供均衡的健康饮食,最后他俩喜结良缘。话题虽贴近日常生活,但因为缺乏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的缺乏,学生在热身部分的观点表述止于表面。因此我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workbook中的 listening以背景材料的形式与“热身”整合到一起,先听完“听力”对“健康饮食”稍作了解之后在进入到“热身”部分通过图片和表格向学生展示食物的分类法,探讨各种食物对人体的作用,然后通过询问学生的个人饮食习惯来引导学生关注膳食平衡为后面的阅读和Using Language中的听力理解提供了背景知识,扫除学生的知识障碍和语言障碍。“阅读”(Reading)部分主要讲述了王鹏和雍慧开餐馆竞争的故事。教师可以先让引导学生描述文章中的两幅配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要求学生通过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阅读方法对文章主旨大意及细节信息做到充分的理解。文章结尾一句话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on!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兴趣,使学生有继续读故事的欲望。同时为下

面的听力埋下伏笔。“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设置了六个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阅读课文的内容。练习1 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判断句子的正误。这个练习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内容的理解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互相评价。练习2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课文里的句子。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也可能理解意思但不能准确的表述出来,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练习3 要求学生完成四个句子,使学生了解王鹏和雍慧经营的两个饭店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这个练习在授课过程中建议改成图表的形式呈现,更加简洁明了。练习4 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这个练习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情况。教师在前面几个练习的基础上设计好板书,体现出文章的框架并将关键词呈现出来,学生在关键词的帮助下就能顺利完成复述的任务。否则,这个活动将流于形式。练习5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讨论问题:你认为王鹏会用什么办法把顾客吸引回来?你认为故事会怎样结束?让学生写下要点,和同伴比较。这个练习的设置也是在位后面的故事发展做好铺垫。练习6 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提到得烹调种类列出来,并描述。“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本单元的“词汇学习”部分有四个练习: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英文释义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词语、进而过渡到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练习2 是一篇短文填空,要求学生用左边方框里的单词完成短文填空,用右边方框里的词组解释文中斜线部分的单词或词组,所以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要复习这些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练习3 要求学生对四组单词进行辨音辨义练习;练习4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对话,谈论各自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训练学生使用表达喜好的句型,以及一些食物的英文表达。“语法学习”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情态动词的功能和用法。有三个练习:练习l 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并标出其功能;练习2 要求学生使用方框中情态动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来补全对话;练习3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问答,问句和答句都使用含情态动词的句子。这三个语法练习使学生不仅复习了情态动词的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笔.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克服那种单纯学习语法结构的弊病。教师可以在学生探求之后做适当的补充和总结,并适当辅以练习巩固掌握效果。“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有三项内容:1.“听”(Listening);2.“读与讨论”(Reading and discussing);3.“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听”(Listening):听力材料是主体阅读文章内容的继续。所以在听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故事进行回顾,并检查作业---学生自己对故事发展的展望,然后

再进入到听力内容中检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与故事的发展一致。听力共有四个练习:练习l让学生练习三个表示疾病的英文单词的发音,并弄清楚它们所指代的疾病,为听力理解扫除难词障碍。练习2 要求学生听录音,把方框中的疾病名称和其病因连起来。练习3 要求学生写出录音内容的大意。练习4 要求学生再听录音,比较王鹏和雍慧餐馆提供的食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自所需补充的食物。在听的环节,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同学听的效果,在教室里适当走动以便了解学生听的程度,适时调整听的节奏。如:在学生听的过程中困难比较大的句子上可以停顿或重复播放已达到听的目的。“读与讨论”(Reading and discussing):阅读部分继续讲述故事。所以在教学安排山应紧承听的内容而来。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完成整个故事。阅读后设计了两个练习:练习1 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就阅读内容讨论三个问题。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练习2 是让学生再次阅读,并在“Said ”的所有替换表达词下面画线。这个练习通过动手、动脑,丰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3 “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就如何经营餐馆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先口头呈现结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课后再用英文写一篇短文宣传介绍新开的餐馆以及提供的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将书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英语 必修三 教师用书

网站:

篇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版生物教材均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培养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加涵盖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两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又尽可能地体现当今社会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问题讨论、实验、思考与讨论”等板块;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积极思维及课外探究”等板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遍及各个章节,且两版教材在编排部分实验活动时,均没有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得出相应的结论。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的新知识,在构建学生知识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

2.图文结合、色彩鲜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版教材在板块设计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摄影图和绘画图,具体形式有:显微镜下多样的细胞图、生态系统结构图、人物图、示意图、对比图、概念图、遗传图等。通过图示对生物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生殖和发育变化、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生动的描述,摒弃单调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感官上具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展示,有益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笔者统计图示使用情况后发现,两版教材仅在“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模块中,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就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此模块中均使用了17 张图示,图示类型分别为:摄影图、结构图与示意图等,部分图示中还不只采用了一种图示类型。如:人教版教材在“蛋白质的功能”知识点编排中使用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均包含在“图2-7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图示”中,其中插入了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等摄影图,辅以胃蛋白结晶的结构图、血红蛋白示意图等,其目的在于阐释蛋白质在细胞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新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之一,教材的文本研究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从教材的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设计风格、呈现风格以及课程的综合性进行研究。[4]本文选取课程容量、内容难度以及编写体例三个维度,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材对比分析的重要指标,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的容量不是越大就越好,需要同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讨论、总结与收获知识等行为,总体来说课程容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系列内容安排。因此,笔者就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即完成本章节教学所用的总课时数,通过表1 可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中所需课时数为8,而苏教版教材则需6 个课时。两版教材章节的排列与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将整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苏教版教材将整章分两个小节,其中内容安排具有差异的地方为:首先,苏教版教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将人教版教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安排在此小节中;其次,苏教版教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独立安排在第二节的第一板块中,人教版教材则将此放在了第四节“细胞的糖类与脂质”板块中;再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放在第一节,苏教版教材将其分散安排在了相应的各个生物大分子板块中。

经对比后发现其他内容设计无明显差异,两版教材均依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写,但所用课时数目有明显差距。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第一节中的内容设计远大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但所用课时仅为人教版教材的1/3;其次,在蛋白质与核酸内容的课时安排上也少于人教版教材,还并未将实验内容的板块计算在内,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探讨交流的环节。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

2.内容难度

教材的内容难度,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两版教材的内容难度进行量化,采用可靠的数据与课程标准做以比较,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影响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的时间、课程的广度、课程的深度。其中课程的时间可用课时的多少来量化;课程的广度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泛程度,采用知识点进行量化;课程深度反映课程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织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思维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要求程度来量化。课程内容难度分析,采用课程难度模型来量化,公式为:

其中,N代表课程难度,S代表课程深度,G代表课程广度,T代表课程时间,S/T代表可比深度,G/T代表可比广度 α,代表加权平均数(代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各占一半),课程内容难度实际就是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4]

课程时间可用课时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所用课时数为7,因此T3=7,人教版教材在此模块所需课时数为8,苏教版教材为6 课时,则T1=8,T2=6。课程广度可以用知识点量化,“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4 个,苏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2 个”[1],故G1=24 G2=22 因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点数量,则在此取平均值G3=23。课程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分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等[5],对此进行赋值:1,2,3,4…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此模块相对应的课程深度值分别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 计算课标的深度系数S3=(2+1+2+1+2+1)÷6=1.5,同理可计算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1=1.5,苏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2=1.333。课程标准的可比广度值(G/T)为3,可比深度值(S/T)为0.188,带入公式,得出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N3=1.75;同理,人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1=1.594;苏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2=1.945。从课程难度计算结果可看出人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三者中最小值,低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较为接近,差值为0.156;苏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最大值,高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差值为0.195。

3.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编写思想、编写理念的编者常常形成风格各异的教材编写体例[6],下面以两版教材中“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为例进行比较。

(1)人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四个板块构成。每一章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节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引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正文部分包括主栏和旁栏。主栏重在阐述本节主要知识点,涉及知识点的构建、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技能训练等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环环深入,知识点逐渐延伸、拓展、印证进而通过调查、实验、技能使得知识点不断巩固、内化,此栏目既有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强化,栏目各环节的设计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文部分还设计了旁栏,旁栏内有:本节焦点、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练习和自我检测,目的为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苏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苏教版教材从编写体例来看,有别于传统生物教材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材横向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从整体上统一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1]教材以“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六个小版块;辅以“自我发展”等知识拓展栏目,包含有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走近职业、拓展视野五个小版块。教材首先由相关知识引入,介绍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资料或最新科学发现、成果等,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目标知识。

正文主栏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继续探究等。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展认知技能,建立科学态度;边做边学: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传统实验的制作、观察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继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科学方法的教育。正文旁栏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目的在于明确学习重点及目标。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知识海洋、放眼社会、拓展视野、走进职业等,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评价指南或综合评价指南,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每一小节结束后都设计了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单项选择题以及技能增进题,章节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指南板块类似于章节小测验,可检测整个章节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课程的容量,不仅仅要考虑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得出,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容量,课程容量不宜过多,会致使学生无法全面接受,也不宜过少,将造成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考虑,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前所倡导的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下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方式,都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或问题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在设计课程容量时,需注意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2.课程难度参照课程标准,应减去“繁、难、偏、旧”的内容

通过计算两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系数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三者最低值:1.594,苏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最高值:1.945,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则处于中间值:1.75,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值分别为0.156,0.195,即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与课程标准差值小于苏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差值。由此可得出人教版教材难度低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难度高于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减去“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但并不是为了片面提高某些内容的难度,最终要保证教材中保留的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课程难度不宜高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准确把握教材编写体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与自我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发展探究思维,并将专业知识的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知识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另外,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虽作为拓展内容,但在考试中仍有所涉及,如:知识海洋与拓展视野中就包含了此类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人教版教材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编写体例分为多个板块,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组成,正文又包含了“主栏”与“旁栏”,很多版块在形式上是与正文主栏的内容区分开来的,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面面俱到,这间接的加大了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如旁栏板块的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总的来说,人教版教材是将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了栏目活动中,且更加偏向于教师教授性的教学,即学生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栏目活动中挖掘出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转换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阳.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孔凡哲,张洽.教科书研究方法与治理保障研究[M].辽宁: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关键词】高中生物 必修教材 特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98-02

高中教材的编写不仅要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还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方针。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依托,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因此,在新课标提出之后,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有利于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写了适合本地的教科书,如苏教版、浙科版、河北版和中图版,而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人教版教科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编写除遵循共同的规律外,在编排设计上更加彰显自己的特色。下面具体谈谈,以供参考。

一、知识结构系统化

从教学和知识结构上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模块内容仍然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构了合理规范的知识结构体系。每个模块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其知识内容呈现的顺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2)彰显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教学。没有单纯地描述和过多地罗列堆砌事实性知识,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生命活动规律展开知识性内容。(3)内容处理得当。体现了内容的先进性与基础性。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从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教科书做了灵活变通的处理。(4)知识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一般的以楷体字排印或以其他形式出现,理解的以宋体字排印,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5)注重构建知识的整体系统性。为了构建整体系统的知识,设置了知识链接栏目、旁栏,如学科交叉栏目,并在自我检测栏目中设置了概念图的题型。必修1模块部分主要是在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系统组成及生命活动规律进行基础阐明;必修2模块部分主要是在整个生物界及其生物多样性上,对生命延续、发展及演变结构和原因进行阐明;必修3模块主要是在生命系统稳态调节机制,使其结构功能与适应环境和谐与统一上进行阐述。3个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之间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方法教育学习多元化

从科学方法教育方面上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注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但也没有淡化学科探究的方法。如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志重捕法等。必修1模块中的科学方法有模型方法、提出假说、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法。侧重观察和实证的方法。必修2模块中的科学方法有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侧重假说演绎的方法。必修3模块中的科学方法有预实验、调查法(样方法等)、数学模型。侧重系统分析的方法。教材中还有较多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和经典案例,通过介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获得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启示。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抽象思维和发展思维相结合、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训练,以及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训练。注重对模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的介绍和运用。

三、探究能力培养多样化

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上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有较大比例的科学探究内容,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必修1,2和3模块共有13个一般实验,分别是9个、3个和1个,主要是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进行叙述,注重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必修1,2和3模块共有11个探究实验,分别是4个、2个和5个,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制订探究方案、自主选择探究方法,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必修1,2和3模块共有4个模型建构,分别是1个、2个和1个。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注重领悟和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必修1,2和3模块共有30个资料分析,分别是11个、7个和12个,主要训练学生分析资料和搜集资料的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必修1,2和3模块共有48个思考与讨论,分别是14个、16个和18个。主要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必修1,2和3模块共有14个技能训练,分别是5个、5个和4个,主要是在探究过程的某一环节上创设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侧重过程技能的训练。必修2和3模块共有11个调查和实践,分别是7个和4个,主要是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去进行调查,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必修教材中还有2个制作,为训练学生制作能力提供较详细的指导,让学生根据指导动手制作,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方法进行领悟和运用。

四、模块章节模式稳定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每章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首页、节内容、节后练习、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从教学设计上看,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和合作探究策略进行教学,以正文为主,按教科书编写顺序组织,在合理适当的时候引入旁栏思考。

章首页由标题、引言、题图和配诗(警句)组成,引人入胜,启迪思考。节的内容一般由问题探讨、正文主栏、旁栏、练习四个板块组成。每节内容都是从“问题探讨”栏目开始,相关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来叙述重要概念和过程。有些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正文中有意安排本节聚焦(明确学习目标,提出本节要探讨的问题)、旁栏思考题(目的是要对正文主栏内容深入理解,活跃思维,意在培养求异与发散思维)、相关信息(内容一般不要求记忆,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正文主栏内容的理解而增设的)、知识链接(主要与不同章节相联系,让不同概念之间形成逻辑关系)、学科交叉想象空间(介绍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综合知识,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知识迁移和思维的能力)、技能训练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科学探究技能,相当于作业,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等六个内容,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和处理这些内容。练习由形式多样的基础题和拓展题组成。主要是为了巩固基本知识,培养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外阅读栏目。必修1,2和3模块共有11篇《科学·技术·社会》,分别是1篇、3篇和7篇。主要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体现科学和技术的价值。必修1,2和3模块各有1篇《科学家的故事》,共3篇,主要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给学生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启迪。必修1,2和3模块共有7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分别是1篇、2篇和4篇,主要体现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用于提高学生人生规划能力。必修1和2模块共有4篇科学前沿,分别为3篇、1篇,主要介绍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拓展视野。必修1和3模块各有1篇《科学史话》,共2篇,主要介绍科学领域发展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本章小结栏目。总结章节知识(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利于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掌握和记忆。对这一栏目教学,要先引导后放手,并要让学生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而且还能促成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课堂总结应紧贴本节聚焦栏目上进行设计。

自我检测栏目。其中,概念检测题是用于训练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性和分析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检测;知识迁移题的内容主要是来自新情境中的问题,特别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技能应用和思维拓展题是训练科学探究能力和在本章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能力,它需要进行更深入、更广阔的思考,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对本章知识做一个自我评价。题量较大,类型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篇5: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生物学教材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从装帧方面看,就像一本精美的彩色画报。从内容方面看,它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了灵活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结构体系的目标明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同时,注重生物学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3)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下面我就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材的目标体系、知识体系、活动体系、图表体系、阅读体系、检测体系6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标体系

每一章的学习目标和章的小结,应该是相互呼应的;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每一节的教学目标,供参考。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目标因素。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不同层次的要求,请参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的附录“学习目标的说明”。其中,知识性的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的要求;技能性的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两个水平的要求;情感性的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三个水平的要求。教学方案中应尽量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目标。

(二)知识体系

本册分三个单元,分12章26节内容。建议课时为37课时。主要学习有关生物圈,细胞结构、细胞生活、植物种类及植物与生物圈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已经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四章。第一章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第二章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认识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阐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第三章侧重引导学生建构关于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识别动物体及植物体的几种基本组织,说明其结构层次,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六章。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介绍被子植物的一生,阐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第三章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认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已经植物通过根部吸水和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四章通过实验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讲述绿色植物已经其他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五章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了解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三)活动体系

本册共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活动57个,包括观察与思考9个,资料分析7个,探究6个,实验8个,演示实验4个,调查3个,设计1个,模拟制作1个,课外实践5个,进一步探究5个,技能训练8个。第一单元从简单入门,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形成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第二单元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一个模拟制作,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拉进与学生的距离。第三单元的学生活动非常丰富,数量大(有30多个)、类型多(每一种活动均有)、有梯度(如探究活动,前3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可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且难度逐渐加大,最后一个探究活动难度最大,是在前3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的)。这些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图表体系

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图名的图95幅,加上小图和其他体系中的图,共188幅图。另外,还安排了10个表格。这些图表是服务于知识和活动的,非常有利于激发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阅读体系

本册教材安排了课外阅读资料14篇,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其中与“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8篇,反映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3篇,反映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科学家的故事2篇,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生物学与文学的1篇,反映生物学与文学意思的联系,渗透了人文精神。

(六)检测体系

教材的“思考与练习”安排了4类题。其中简答题62题;连线题5题;判断题5题;填表题1题,共73题。检测体系中设置的一系列题目,注重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第18页第三题解释夏日雨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体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及生产实践上的运用(如第49页第二题,公安部门得到一份生物样品,你如何鉴别它是植物体还是动物体呢?),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如第22页第二题,鲤鱼能产卵几十万粒,而一般小型鸟只产几个卵,这是为什么?),提醒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原理无处不在;注重环保知识的渗透,注重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如第22页第三题,饲养山羊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有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心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如第27页练习题1,生态系统组成图解),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并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

篇6: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何一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证据,原有的观点还会不断受到质疑、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进步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非认知因素分析

本节通过回顾生物膜发展的历史,教学中要抓住主线,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及假说,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使其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思考在研究,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规律,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生物学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这种流动性对于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③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

①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②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③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学环境】

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

【教学方法】

归纳探究法,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思路】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

2.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3.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教师自制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4.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难点的讲解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有顺序和层次地介绍。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

【教学过程】

环节1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选材设问,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环节2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

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

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

展示材料③:戈特 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模型摆出来吧。

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D.Robertson罗伯特森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设计意图:学习流动镶嵌模型的创立过程和内容。环节2 教师: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教师: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教师: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教师: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

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4)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设计意图:按照“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程序进行教学。

【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测试卷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异体器官的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 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细胞膜表面有糖蛋白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3、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C 主动运输 D 选择透过性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5、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该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磷脂分子层层数是()

A 6 B 8 C 12 D 16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B

【布置作业】

上一篇:抓好党支部标准化下一篇:情侣浪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