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

2024-07-27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选3篇)

篇1: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提升的发展过程。自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主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两大文明的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大文明”建设和“三个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从理论上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十七大的有关论述相比,体现出内涵更深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十八大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我们党秉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并成为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第3期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劳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土地为财富之母,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要素构成农产品消费时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消费潮流。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5]推进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看

到,长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延续,固然使部分农村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增长,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也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损害了农民的生存权益,广大农民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必须摒弃那种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推行绿色GDP,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6]为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引领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正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而让农民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社会建设 探求

2013年第3期 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在农村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量大大超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农民生命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对农民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及内涵特征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7年该县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创建中国第一个“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从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2014—2015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要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幸福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从先行先试的浙江等省的实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实现四个层面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

谐之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是集农村“五位一体”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它不仅仅是指农村要环境优美,还要村民文化素质高,人文环境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全国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胞工程,只有做好这一个个细胞工程,美丽中国才会建设得更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成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和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辐射提供有效通道,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国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中国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优良的美丽中国的生动铨释。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州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1、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关键是要以美丽乡村的要素为基础做好规划指引。要按照农村的功能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取得共识,确保规划落地。

第一,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美丽乡 探求2013年第3期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主题,树立生态品牌意 识。美丽乡村作为广州的品牌,具体到各区(县级市)、镇(街)、村(居)都需要结合当地自 然条件加以精心设计,突出特色。传统的村落 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 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 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 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 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 有平原的品位。如增城以 “最美荔乡”、从化以 “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番禺以 “岭南水乡 典范” 等作为各自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就突 出了各自的生态优势与特色。以增城市为例,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增城以 “最美荔乡” 和打造 中国版的 “欧陆小镇” 为理念,实施全区域公园 化战略和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网,建设宜居城 乡,经过几年的建设,增城被誉为生态之城、活 力之都,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名副其实的 “美丽大乡村”。第二,搞好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科学制 定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突出抓好村庄布 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并能与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 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农村的功能 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要明确公共服务 区、古村保护区、新村庄区域功能布局区域划 分,打造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 色产业园区的美丽新农村。中可借鉴推广增 城市霞迳村的做法,搞好美丽乡村的功能区建 设。霞迳村是广州市 14 个市级试点村中的一 个,结合该村的生产生活特点,现已将全村划 分为农民居住区、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区、产 业发展区等功能区。通过拆除农民的泥砖房,建设居住区规范农村建房,实现集中居住。生 态旅游区建设以乡村酒店为主题发展乡村旅 游项目。现代农业区则建设 2000 亩的水果、蔬菜、花木基地和桑基鱼塘,产业发展区将规 范壮大 9 间村内企业,增加村民的就业率。第三,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活便 利、实施齐全、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直观的体 现。创造美丽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必须以村 庄综合整治为重点,重点抓好村庄的基础设施 建设与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开 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 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加强农村居住地景观环 境建设,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 体系,实现家居环境清洁、资源利用高效和农 业生产

无害的生态型村庄。当前广州的新村 建设、旧村改造都要注重突出岭南文化特色、地方风情,有些新建的房子要进行 “穿衣戴帽” 立面整饰,对闲置的旧房要及时拆除,然后进 行土地整理,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今年广州村 庄整治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到上半年实施完成 全市农村综合治理的 “五化” 工程(道路无阻化 与光亮化、饮水洁净化、生活排污无害化、垃圾 处理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切实改善广州 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的路更宽、天更蓝、水更 清、地更绿。

2、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夯实美丽乡村基 础。农村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 是农村经济的根本特征,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 所在。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追求生态效益、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可 持续发展经济,同时生态经济也是一种集旅 游、观光的产业,生态经济能使农村的生态资 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第一,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一 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在生态建设中引入 市场机制,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将广州北部 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尽快、最大地转化为经济 10 探 求 2013 年第 3 期 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在广州北部山 区 8 镇发展以 “青山、碧水、农趣” 为特色、“现 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 于一体的旅游休 闲经济,把从化与增城两市精心打造为名副其 实的 “生态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生态 化,通过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孵化成一批 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农村生态产 业; 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 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实 现村域经济的生态化。第二,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 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生态农业能化解农 村资源紧张,资金困难等矛盾,同时也是提高 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生 态农业还能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 经济发展创造基础平台。生态农业维护农业 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广州 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 循环环境链,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要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要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 测体系以及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市场推 介,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农 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合

理选择发展 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 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从化、增城两市在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分别制定了流溪河源 头、增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鼓 励农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 等产业,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两地逐渐兴起 的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使农村 经济发展与文化和生态交融,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

3、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新 风。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 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农村生态文 明建设的原动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 在于构建体现生态理念、创新意识、传统与现 代相结合的生态文化体系,形成全体农民群众 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第一,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低 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新风。美丽乡村的外在美 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文化素质 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这实际上是乡 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为此,在美丽乡村 建设过程中,要以生态文明村镇的创建为载 体,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 层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如生态文明村,绿色学 校、绿色家庭建设等。要结合农民技能培训,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不断增强 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使农民养成节 能、环保、减排、循环的 “低碳经济” 意识。政府 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要重 视对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引导农民提高 生活质量,崇尚环保生活方式为目的,着力提 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第二,通过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式,推进农村生 态文明新风尚,弘扬农村生态文化。要以农村 书屋、文化广场、文化室等建设为重点,加大对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通过把 文化积淀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相融合,实现文 化传承和突现地方特色的目的。广州作为岭 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其乡土文化经千 年沉淀,深沉厚重且历久弥新。因此,为传承 弘扬广州乡土文化,应编制广州农村特色文化 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遵循 “一村一 特” 的工作思路,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促进 11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集中打造广州的 “绿色文 化”、“乡土文化” 等文化品牌,形成农村生态文 明与乡村文化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要 高度重视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 岭南优秀文化,倡导岭南建筑风格,建设岭南 风绿色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古村古镇,推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4、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美丽乡村 建设动力。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制度来调节,制度文 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根本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 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 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 [7] 机制。” 因此,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 度。巩固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 策。完善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及环境污染 限期治理制度。对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行为做出行政决定,限定破坏者在一定期限内 完成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污染者在一定 期限内完成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考虑生态资 源的保护、恢复、更新,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谁 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 的原则制定资源 价值补偿制度,保证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 利用。第三,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 制度。建立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规 划与启动执行听证会制度(要有全体村民参 加)。建立农村环保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反馈机 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 度,并逐渐将许可证制度应用到所有利用农村 自然资源的领域。同时,要加强政府人员和社 会公众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机制建设,制定生 态道德教育制度,建立农民生态道德监督评价 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监督制度,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深入民心。[参考文献] 低碳、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特色发展之路,必 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如资源配置机 制、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组织保障 机制和分类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等),为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靠的制度 保障。第一,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政府决 策者和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所要求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监督审核制 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树立 “生态为政” 的 理念,建立高效、廉洁、绿色的行政管理体系,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型政府。如在完善生态建 设考评机制方面,近几年来,增城市积极探索 推行绿色 GDP 考核,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 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还考核社会发展,按三个不同功能

区,不同乡镇在发展生态工 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肩负的不同使命,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真正将生态建设与干部 实绩考核挂钩,确实履行 “生态为政” 职责,使 增城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的台阶。[1][4][5][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1.[2]周国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2—8—6(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1).□责任编辑: 杨姝琴 12

篇2: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美丽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解释为美好。所谓美好,既可以是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美,也可以是通过内部的变化所展现出来的好。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生态环境好,自然环境美所展现出来的美;另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经济发展好、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的高。无论是软性的美,还是硬性的好,美丽乡村的定义离不开这两方面的有效结合。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观点及对策分析。

一、城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对人居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注意用品牌意识勾勒规划建设

坚持生态的理念是进行生态明文建设的第一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时,我们也要突出生态理念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特色,有品牌意识或者用品牌概念与生态的理念相结合。每个品牌的建立皆是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美丽乡村想要有自己的生态品牌必须找出自己的特色之处,这个特色是源于乡村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条件。一般情况下,景色怡然、风光秀丽或是生态环境使人舒服、惬意就是乡村的特色。此时,我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品牌建设时就要以现有的特色为基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汁原味”,再进行优化的建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有这样的案例:当地盛产荔枝,同时又有漫山遍野的薰衣草。所以当地的规划建设人员很有意识的将荔枝及薰衣草作为当地的品牌,在此自然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再进行宜居的城乡建设,进而打造“最美荔乡”和中国的“薰衣草小镇”。

(二)打造合理的功能区规划建设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不能忽略功能区在城乡规划建设时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通常情况下,功能区的合理性是指满足当地的村落分布和周边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改造不可一蹴而就,所以要处理好新旧村庄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率的问题。同时,因为新的村庄的建设势必要重新划分功能区,这个功能区的分布也要事先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较大的或是辐射范围较广的服务区要做进一步的明确。这样,新农村建设就可以将特色生态区及居民生活区做出清晰的划分。

(三)将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将乡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例如设施的完备,交通的便利以及居住环境的舒适,还要考虑乡村本身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改善。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做好村庄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列为工作的重点。[1]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遵循其规律。因此,我在进行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时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采用科学合理、设计得当并突出其特色的方式方法,使得生态型的乡村形式并未打破又能充分生态资源。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美丽乡村打造的基础

(一)重视生态经济的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因为生态是乡村本身具有的特色。原生态的乡村环境是能够创造出经济机遇的。在发展生态经济时,应将市场经济概念进行积极的引入并力行原始生态经济化。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突显出乡村的生态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收入。再者,结合大众的消费特点打造生态园或是旅游景点,将青山绿水真正的代入大众的消费范围。在乡村建厂也是打造生态经济的另一个渠道,但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现代化生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影响,打造真正的绿色生态经济。

(二)力行高效的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十分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绿色食品的消费,尤其是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逐渐增加。不仅如此,生态农业的打造还会起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进而无限的良性循环,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农业彼此获益。这也符合我国始终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动力

政策先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源头,有规矩才成方圆。在建设美好乡村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先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农村建设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若干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建设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2]这些制度皆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制定和执行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需要相应的考核机制来配合工作,在相关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政府的相关考核也要与制度规定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不似以往的以经济指标作为相关人员的主要业绩考核指标,生态制度的考核是以生态发展以及相关的城乡规划是否合理、科学为主要依据。在乡村生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这种将政绩与生态和谐的融合,使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源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美丽,而是“内外兼修”的美丽。它既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重视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发展生态经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扎根于心。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商品与质量,2016(18):21-22.

篇3: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被视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四大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美丽、健康、生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发展规律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模式是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发展目的是为了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生命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绿水青山”形容生态文明,用“金山银山”形容经济发展,把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比作“两座山”的关系,根本就在于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当前,生态文明在全国上下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立足点在什么地方,还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我认为,中国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关键要看乡村,特别是看乡村的美丽宜居、和谐发展的程度。

1.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没有乡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城市或者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中国的生态文明源于乡村,早在农耕时代,陶渊明就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来形容生态文明。虽然时隔千年,但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美丽宜居,仍有很多共存共通之处,都是在追求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健康、人际关系融合、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由此可见,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入手,推进生态文明、丰富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明,既传承了历史,体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和自然风,也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2.乡村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

工业革命以来,占全球人口15% 的少数发达国家,以50% 以上的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虽然物质财富成倍增长,但生态和人居环境却日益恶化。我国虽然尚处于后工业革命时期,但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里夫金的说法,中国人均资源不足是长期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全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雾霾天气反复出现,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方式的转变告诉我们,必须要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而乡村恰恰适合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循环发展,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引导乡村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优化乡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为例,我国每年生产的6亿吨秸秆中就有3.5亿吨可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来使用。2010年,我国转化为燃料的秸秆就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既促进了秸秆的资源化、能源化、工业化、生物化利用,也带来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收益,也为农户提供了炊事取暖等便利,同时使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3.乡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是超过近8 亿的农村和乡镇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聚集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和乡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出现了一些示范镇和新农村。但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不完整不配套、村容村貌不整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一些地区,因为工业污染,造成乡村生态环境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4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庄只有35%,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只有9%。因此,必须认识到,农村、乡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小康社会的建成影响很大。如果守不住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不仅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难以实现,也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4.乡村是扩大消费的广阔市场

中国乡村市场是“埋在土里的珍珠”。乡村消费市场总额每年可达3万亿元,而且每年的实际消费能力还在不断增加。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提高城镇和中小城市的集聚能力,不但可以拓宽农村劳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拉动乡村消费市场,带动家电、建筑、运输等相关行业发展,特别是带动互联网、电商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去年农村地区有7700万人在网上购物,同比增长了41%,比城市增幅高出了24%。目前,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3—5年内投入100亿元,建设1000个县级消费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消费服务站。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内需急需释放的情况下,扩大乡村、小城镇的消费,无疑是拉动国内消费的增长点和亮点。

二、要抓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的好机遇

按照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但光有指导思想不够,还必须落实在行动和把握机遇上。

1.政策机遇

中央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高度重视。今年5月、6月、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农村的三次调研中,都提到了“美丽乡村”。除此之外,“美丽乡村”还多次被写入中央1 号文件等中央重要文件,成为中央和国家一系列会议的主题。如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实践层面,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农业部,都先后开展了美丽宜居村庄、生态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试点,浙江、贵州、辽宁等地也正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浙江省安吉县,出台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用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由此可见,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对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2.城乡统筹机遇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只是在乡村多种几棵树、多修几条路,也不只是修几个沼气池和装几个太阳能热水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大中城市可通过交通、信息、物流辐射乡村和小城镇;另一方面,乡村和小城镇可利用城市设施和资源延伸,提高乡村的商贸流通业、服务业的发展,丰富乡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3.产业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在浙江专门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辨证地分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乡村繁荣的关键。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兴起,为美丽宜居乡村提供了产业支撑。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已成为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成为拉动乡村经济的强力引擎。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和小城镇;全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方式,人们选择乡村旅游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记忆空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乡村旅游恰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生活和清新环境以及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还是生态经济、无烟工业,例如浙江安吉县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中,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增加了农民和周边居民的收入。

4.行业转型机遇

当前,房地产业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房地产过度依赖开发、开发过度依靠住宅建设的情况正在改变。作为轻资产的乡村旅游地产,也被一些房地产企业所看好,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围绕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重视进行布局,并参与到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典型的像碧桂园,通过发展旅游休闲地产拓展三、四线城市,在广东、贵州、海南、江西、山东开发系列的旅游度假项目。房地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结合,提升了房地产开发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丰富和改变了房地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和渠道。

三、如何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要以人为本

何为美丽宜居?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建设美丽宜居的新乡村,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有乡村的产业基础和地域优势,找到可供村民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支撑点,让村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不搞“千镇一面”“千村一面”,还要扩大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规模质量,让美丽宜居乡村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2.要注重资源利用

乡村的最大资源,就是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有些乡村气候宜人,有些乡村山水相间,有些乡村文化久远,因此要在保护乡土文化和特色的情况下,多走传承之路。在规划设计方面,要通盘考虑,解决重城市轻农村、重设施硬件轻文化教育软件的问题,防止城乡脱节。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效融合,同时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推广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持和延续。

3.要改革创新

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投入总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方参与机制。政府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总体部署、制定规划、整合资源、示范推广等方面,探索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在投资建设中,要尊重农村村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让村民参与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同时也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注意引导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关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将资金引入与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有关的领域。

4.要抓好示范

上一篇:生活垃圾清运管理方案下一篇: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