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2024-07-18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暑期调查组范治均(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引:教育“最早是由孟子在<<孟子尽心上>>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一直作为一个话题而被众多的专家,学者所研究,探讨.同时由于教

育的价值(教育的经济意义)使得个人,家庭,社会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

了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的教育现状,我们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

院组建了“三下乡”暑期团队奔赴众兴乡进行调查,采访了坝埠村等十个

自然村的100户家长以及200名学生,并同时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

收家长类95份,学生类191份)。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状况、家长教育观

念与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自身的状况、农

村教育资源状况,农民的经济状况与孩子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当前农村实际

状况的关系、孩子个性发展现状以及孩子对当前教育的一些认识等。

二、方法:调查问卷+现场采访

(一)研究对象

我们在十几个村庄随机抽取了100户家长,占调查总数的33.33%,200名正在读书的学生,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的各个阶段,占调查总数的66.67%。调查的各户家庭1个孩子的有25户,占8.74%;2个孩子的162户,占56.64%;3个孩子的81户,占28.32%;4个孩子的13户,占4.55%;5个孩子的5户,占1.75%。

图1.这些家长学历层次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有33个,小学20个,初中32个,高中7个,高中以上3个。他们的比例分布如左图。调查者的职业分布情况是:务农94人,外出打工39人,教师1人,搞副业7人。

图2.(二)研究内容

分“家长”和“学生”两个部分:

1、对家长主要的调查内容:家庭及其教育状况、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自身的状况、农村

教育资源状况,农民的经济状况与孩子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当前农村实

际状况的关系。

2、对学生主要的调查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的看

法、学生对自身教育的期望值、自己家长对其接受教育的态度等。

(三)、原始资料处理

表1.对家长问卷的处理信息

表2.对学生问卷的处理信息

获得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1)家长对孩子素质培养的观念和方法正日臻成熟;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

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作用。他们并且积极的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棍棒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在农村基本消失。

(2)

可见家长在认识上的提高,对孩子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只是在认识上有提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往往力不从心。

(3)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方面也基本出于一种非常良好的心态。因为经

济问题辍学的学生几乎没有,家长都表示只要孩子愿意读书,他们都会全力以赴的支持。

(4)家长认识到鼓励的作用,并且采用多种途径满足孩子的需要。

(5)“健康”为孩子成长中最应具备的素质,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6)在培养孩子专长方面,家长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专

长培养活动的重视和投入也因家庭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别,但大多家长表示会进一切力量满足孩子在自身发展上的需求。

(7)从表3可以看出高学历是大多数家长的期望,大学还依旧是所有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

表3.(8)农村的软硬件教育

资源匮乏,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9)下表显示农村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农民对各项政策法规了解的程度不深。

表4.(10)图2.与表3.可以看出从初中毕业及以下学历至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教育观念现代型的家长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多,教育观念传统型的家长随着学历层次提高而减少,可以认为,家长学历愈高,教育观念愈符合现代潮流的趋势是存在的。

(11)经济是制约农村教育高速健康发展的最最突出的因素。子女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讨论与建议

1、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拓宽农村教育新天地。

2、建构现代育儿理念,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农村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一些误区。

3、动员社会教育资源,人人关心农村教育,让农村的软硬件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4、以农村教育为载体,积极推进家长教育的能力

(1)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家长的素质来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基本素质,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首要目标。无论是“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还是“掌握家长教育的系统知识”都属于提高家长素质的一项内容。

(2)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为教育子女创设的家庭环境、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是判断一个家长教育子女的五个要素。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与其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属于家长的教育素质,创设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属于家长的教育行为。许多研究提供的资料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影响着他(她)们对子女的教养态度,而教育态度往往影响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是家长家庭教育素质众多构成成份中的核心,因此要积极的引导农村一些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

(3)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教养态度、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适宜的、健康的教育内容,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等都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如果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家长的教育行为的话,九十年代已经开始注意对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方面的指导,那么,今天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在这些方面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促进作用,让农村的教育彻底走出那种陈旧的模式,从而让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步入健康高速的发展轨道。随着家长家庭教育行为水准的提高,随着家庭教育指导部门对家庭教育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将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心。

(4)不少研究发现,影响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长期从事的职业。一般认为,家长年龄愈大,教育观念愈是陈旧;受教育程度愈高,教育观念愈是先进;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职业的家长教育观念总是比较正确。数据发现,家长年龄与教育观念存在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却表现为,年龄愈高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愈高。一般说,到一定的年龄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家长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会受到影响,同时,家长年龄的增大又反映出随孩子在校学习年级的升高,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了解增多,家长参加家长学校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增多,也就是说接受现代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增多。家长年龄愈大,接受现代影响增多与接受能力减弱两者同时存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增大,是前者影响超过后者的结果。因此,在基础教育的范围,我们不能认为家长年龄愈大,教育就愈传统。

(5)关于家长职业对教育观念的影响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本调查发现,教师人员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程度比较高。不同性质职业家长在教育观念中出现的差异,跟他们在长期从事的职业中接触的对象、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观念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的确定也会有相当的影响。教师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不仅在职前师范教育中接受现代教育观念,职后的教育实践不断在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而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已逐渐成为学校教师的基本条件

(四)新的研究课题

1.注意对农村不同阶层的教育观念进行分层研究。我国传统的农村劳动者都是单一的农业劳动者,但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社会分化日益加深,形成了若干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具体有:农业劳动者阶层、亦工亦农阶层、农村知识分子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等。对本市农村地区不同阶层家长进行教育的分层研究,了解农村不同阶层家长教育观念的特点将作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分类指导的依据。

2.注意对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研究。研究祖辈家长教育观念的特点,研究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隔代家庭等不同家庭结构中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研究祖辈对不共同生活的孙辈的影响,将可以更加深入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2期

2004.8.17

篇2: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下研究课题,尤其是在现在文明社会,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的强力保证。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历史环境下,农村教育更成为了建设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肩负着科技兴农、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净化农村文化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如何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在建设新农村的视野中建设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发挥其在建设新农村的浪潮中先导性作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我决定在我毕业之时,进行农村教育调研,了解农村教育现状。

调查时间:2012年4月

调查地点:河北省定州西关东街小学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是调查了我工作所在的市内部分学校及乡镇内部分学校,主要拜访对象为当地学校的老师及学生家长,还有部分学生,主要了解目前学校的运作情况、学生生源情况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同时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访谈,了解在校学生对目前学校管理的看法及对学习的认识。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进行。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虽然我市是教育大市,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在政策上都给予了重大支持,重视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农村教育上来讲,还是有

一些问题。

1、公有制学校教育发展缓慢

据我对目前我市学校的发展,由于近些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加大,尤其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很多的公有制学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生源很充足,老师对教学也很重视,但是纵观几年的发展,公有制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足乐观,根部不能满足农村孩子的教育要求及部分家长的期望,现在很多的农村孩子涌入了城市中的私立学校,学杂费的增加,对部分农村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费用负担。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对农村公有制学校来说是一个雪上加霜的事情,大量孩子涌入私立学校,生源进一步不足,教育经费下拨急剧下降,教育质量便进一步低下,导致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抵制公有制学校,公有制学校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阻碍。

2、教育师资分配不平衡

由于种种限制,现在农村公有制教育中学校领导任用机制不全面,出现不唯能力、任人唯亲的现象,导致部分公有制学校领导管理能力低下、效率不高,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而城市中很多私立学校为了创品牌发展,都是聘请一些教育人才担任领导,加强管理,导致学教教育质量上升,生源增加,便有跟多的教育人才加入,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还由于城乡地理位置的现实差距,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而农村学校则落后很多,国家城镇化建设也加快了农村学生涌入县城的现象,学生激增造成师资力

量缺乏,在不能及时的补充师资力量的同时只能从农村抽调一些优秀的老师进入城内任教,导致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形成恶性循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严重阻碍了农村少年儿童的发展,更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3、教育设施投入不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4、“上学无用论”思想心理严重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出门赚钱成为了一种时尚性的东西,工作越来越难找造成了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上学无用论”的思想,据调查部分家长认为,上学就是为了找个好的工作,但是现在好多人大学毕业后还要花钱找工作的事实让很多人产生了不如不读省钱做个生意的想法,造成农村孩子辍学严重,也对农村教育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建设农村教育的一些建议

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对农村教育加大重视,对公有制学校的生源越发减少的的解决办法不能一味的去以并校的方式进行,并校对于离家远的孩子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要深层次的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提高公有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只有教学质量上去了才能增加生源,出现良性发展。第二要平衡师资,师资力量是教育的根本,好的老师对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学校领导任用机制,加强对学校领导层的建设和监督,要唯才是用,充实人才。提高农村学校老师待遇,使之可以和城市中老师一样安心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加大教育投入,要合理布局,优化学校资源,在政策上对农村学校给予扶持,将教育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转,在分配资源时注重加大农村教育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第四,重视对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由单纯的升学教育模式转变为人才教育模式上来,进而消除“上学无用论”的思想。

四、总结

篇3: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一、建设规范的校园写字文化,营造浓厚的练字氛围

环境是传播校园“第一印象”的文化表象。浓厚的写字氛围、良好的书法文化既承传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又美化了校园,陶冶着学生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校园实际,建设适合自身的典雅的书法家故事墙、名家作品展、师生作品展、写字口诀墙、优秀作业展、墨韵长廊、学生书法作品陈列室等写字环境文化,营造激励学生练好字的浓厚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二、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树立学生书写榜样

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就必须打造一支书写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在师资培训方面,首先确定语文教师是写字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也须当好语文教师的助手。对教师写字教学的培训,必须全员参加。在培训的要求上,全体教师都要写好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语文教师在写好“三字”的基础上,还要上好写字指导课,具有写字课题研究的能力。在培训的安排上,学校可以以校本培训为主,具体对全校教师“三字”基本功训练进行指导、督促和评估;积极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写字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他们对本学科的理念、方法、训练能力的提高和进步;可以选派骨干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到书法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帮助他们提高这个领域的修养和造诣。每学期,学校可以搭建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展示平台,让教师亮相锻炼。另外,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让教师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书写水平。

三、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1. 纳入课程计划,强力推进写字教学

学校应专门开设书法指导课,把它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计划,并积极进行教改课改。教师要通过故事、儿歌引趣,通过欣赏、鼓励激趣,通过教法、学法导趣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学习时间。为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勤学,学校还要开发写字教学校本课程,课程中不仅包括将《写字教学指导纲要》提供的577个常用汉字进行归类,从中选择典型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字,纳入为重点指导、练写的内容,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编写的简易有效的“写字儿歌”“写字操”“坐姿歌”“握笔姿势歌”等,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学生记得牢、学得快。

2. 巧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写字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优势,不仅可以把写字教学中的提笔、按笔、顿笔等重点和难点充分地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产生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写字教学的要求,利用现成的软件资料,让学生坐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欣赏到铭刻在高山悬崖上的石刻,领略到古今书法艺术的惊人底蕴,故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可以把王羲之的勤奋好学、赵孟頫的谦虚谨慎、颜正卿的坚贞不屈等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做成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解说词,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而条幅、碑刻的欣赏,自然会对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样,学生欣赏、练字的过程必将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生本为先,活动育人。”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不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致。(1)参与书法比赛。在班级中举行男生与女生比、小组与小组比、班干与班干比、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孩子与家长比、学生与老师比等相关写字比赛活动,并参与学校及以上各类比赛展评活动。不断用每次比赛的作品丰富班级书法园地,并分别把每个学生的作品收集到他们各自的成长记录袋中。(2)办好书法社团。社团的开展,主要是重视写字特长生的培养,充分挖掘少部分学生的写字禀赋,培养其特长。(3)举行经验交流会。班级每月认真组织一次写字经验交流会,主要交流学生写字过程的喜、忧、乐,感受写字带来的成长乐趣。(4)建设书法特色专题网站。网站可以开辟视频学习、名家精品、书法讲座、师生作品、写字课件、学写心得、成果展示等相关栏目,为师生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学习、交流、互动的写字、书法平台。

篇4: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文化乡愁 书写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29

学期初,笔者在新闻服务网看到《汉字书写成“文化乡愁”书写能力正退化》的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为何发展到如此地步?提高学生书写能力迫在眉睫。

一、建设规范的校园写字文化,营造浓厚的练字氛围

环境是传播校园“第一印象”的文化表象。浓厚的写字氛围、良好的书法文化既承传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又美化了校园,陶冶着学生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校园实际,建设适合自身的典雅的书法家故事墙、名家作品展、师生作品展、写字口诀墙、优秀作业展、墨韵长廊、学生书法作品陈列室等写字环境文化,营造激励学生练好字的濃厚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二、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树立学生书写榜样

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就必须打造一支书写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在师资培训方面,首先确定语文教师是写字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也须当好语文教师的助手。对教师写字教学的培训,必须全员参加。在培训的要求上,全体教师都要写好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语文教师在写好“三字”的基础上,还要上好写字指导课,具有写字课题研究的能力。在培训的安排上,学校可以以校本培训为主,具体对全校教师“三字”基本功训练进行指导、督促和评估;积极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写字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他们对本学科的理念、方法、训练能力的提高和进步;可以选派骨干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到书法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帮助他们提高这个领域的修养和造诣。每学期,学校可以搭建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展示平台,让教师亮相锻炼。另外,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让教师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书写水平。

三、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1.纳入课程计划,强力推进写字教学

学校应专门开设书法指导课,把它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计划,并积极进行教改课改。教师要通过故事、儿歌引趣,通过欣赏、鼓励激趣,通过教法、学法导趣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学习时间。为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勤学,学校还要开发写字教学校本课程,课程中不仅包括将《写字教学指导纲要》提供的577个常用汉字进行归类,从中选择典型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字,纳入为重点指导、练写的内容,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编写的简易有效的“写字儿歌”“写字操”“坐姿歌”“握笔姿势歌”等,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学生记得牢、学得快。

2.巧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写字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优势,不仅可以把写字教学中的提笔、按笔、顿笔等重点和难点充分地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产生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写字教学的要求,利用现成的软件资料,让学生坐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欣赏到铭刻在高山悬崖上的石刻,领略到古今书法艺术的惊人底蕴,故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可以把王羲之的勤奋好学、赵孟頫的谦虚谨慎、颜正卿的坚贞不屈等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做成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解说词,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而条幅、碑刻的欣赏,自然会对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样,学生欣赏、练字的过程必将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生本为先,活动育人。”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不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致。(1)参与书法比赛。在班级中举行男生与女生比、小组与小组比、班干与班干比、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孩子与家长比、学生与老师比等相关写字比赛活动,并参与学校及以上各类比赛展评活动。不断用每次比赛的作品丰富班级书法园地,并分别把每个学生的作品收集到他们各自的成长记录袋中。(2)办好书法社团。社团的开展,主要是重视写字特长生的培养,充分挖掘少部分学生的写字禀赋,培养其特长。(3)举行经验交流会。班级每月认真组织一次写字经验交流会,主要交流学生写字过程的喜、忧、乐,感受写字带来的成长乐趣。(4)建设书法特色专题网站。网站可以开辟视频学习、名家精品、书法讲座、师生作品、写字课件、学写心得、成果展示等相关栏目,为师生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学习、交流、互动的写字、书法平台。

总之,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尽管目前农村中学生的书写水平、中学写字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达成共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学生一定会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篇5: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 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 2 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篇6: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怀化学院 中文系09级广电一班 钟潇、刘谭宜

摘 要: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然而,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农村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教育成功改革指日可待。

关键词:农村教育薄弱严峻改善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此,本文拟就株洲市峦山镇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查阅数据 问卷调查 口头采访

(三)调查对象:峦山镇中小学教师 镇教育局领导 学生及学生家长

(四)调查步骤:

8月10-12日问卷调查

8月14-15日口头采访

8月20日 查阅数据

在株洲市峦山镇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了峦山镇的八个村和多所学校查阅了大量数据和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还跟15个老师、镇教育局有关领导和分管文教的镇领导进行了个别采访。我们通过同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村镇干部、教育局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峦山镇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众所周知,在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又非常落后,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

然而,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1、关于教学硬件: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约,峦山镇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其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房屋陈旧。因为峦山镇方位偏僻,面积大,而人口分布不均匀。小学一般是村属小学,规模较小,在校人数在500左右,因而村里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学校来建造校舍。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学校房屋得不到修整翻新,才出现了我们走访时的破败景象。

第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一般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仅限于一个劣质篮球场(有的中小学篮球场地是裸露的土地)及一些歪倒不堪的双杠,水泥乒乓球台而已,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第三,教学设施欠缺。据我们走访观察,除个别学校外,峦山镇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而幻影灯,计算机等教学设施更是严重不足。

2、关于教育收费:

收费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对教育收费问题反映尤其强烈。虽然现在实行九

年义务教育制,但孩子上学的费用仍在农村家庭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

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显示:15%的民众表示教育仍很沉重,65%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占家庭开支的比例较大,仅有20%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少。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峦山镇人民收入状况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其二,教育费用的确有乱收费嫌疑。据东院村一村民反映,其孩子五年一期的费用竟超过了300元。当然由于去年税费改革,政府免除了教育附加费,使得学费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如红旗村一村民家有两个小孩,一个上小学四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前年两小孩的学费总共为670多元。而去年两人学费仅为360元。但仍有一些群众反映,认为有乱收费现象存在。

统计结果显示:大约36.3%的民众认为现在学校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47.9%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现象存在,但不多,仅15.8%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的现象极少。从这些统计资料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对教育收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一是民众对教育费用的名目及相关数目的不了解导致农民怀疑教育费用的合理性,甚至以偏概全,只要学校收费就认定为乱收费。一是部分学校的确有乱收费的现象存在。从学校收取学杂费来看。月湖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费21.4元,西山中心初中二年级期末考试费用为32元。而在走访的众多村中,仅有东湖村村民反映乱收学杂费现象有所收敛,平时很少收费,期末考试费用为几元钱。正是因为考试费用高,一些学生因此而不参加学校考试。

学杂费的收取无序及相关部门对费用缺乏统一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规定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乱收费现象的主要因素。

3、师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峦山镇师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教师学历水平低,城乡教师差距大。据我们调查,峦山镇的中小学本科生教师人数仅占总教师人数的15%左右,而城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要高很多。

其二,教师流失严重。

第一,教师工资问题。在峦山镇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老教师,工资只有700-800元,工资水平极低,尢其与市区的教师比工资相差太大。东湖塘中学教师工资加奖金总共约千百元。而市区中学教师工资达两千元左右。

其三,乡镇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麻山乡中学女教师27人,男教师仅12人(且是近两年才分下来的),这也成为乡镇学校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之一。

其四,峦山镇教师年龄普遍偏大,缺少年轻教师,教学缺乏新意和改革。

最后,缺少专业英语教师,农村小学从四年级才开始教授英语,而城市小学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

三、我们应当采取的农村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面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我们通过采访调查并结合具体情况,总结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第一,应该实行校长任期制。实行校长任期制,是避免校长经常性流动给学校带来影响的较好方案。任期制给了校长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了其改革措施的连续性。

第二,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奖惩体制,成立教师评定委员会,综合教师一年来工作情况,通过严格的审核,由监督体系对教师作出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教师奖罚金数目。这样可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更专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可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四制改革”是指“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考师制”。

第四,提高教师工资,以吸引教师就职。

第五,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四、结束语 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篇7: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不过,仅凭直观感受来评说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会被一些“权威人士”指斥为以偏概全。为此我这里提供两个系列的重要数据,即城乡各教育阶段升学率的差距和城乡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观照。

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100万左右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学率为101%)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4%,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农村不到50%.到1999年,农村的升学率上升到了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而许多省区内部的城乡差距要大于全国的情况: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3.6倍(分别为55.7%:15.4%56.2%:15.4%),湖北达到3.9倍(71.4%:18.4%),山东(72.3%:16.8%)和河南(57.4%:12.9%)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关于大学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可以用学生的城乡分布来对比。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以各自出身的人口母体为基数来换算,可知当年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为4.9倍。而随着高中阶段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和近年来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影响,相信这种差距90年代末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不过,由于缺少全国的数据,我们难以给予量化。而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的情况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计算可知,在这两所生产“精英中的精英”的著名学府,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若以城乡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为基数,可以量化到7.7倍;如果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为基数,则可以量化到10.3倍!

让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之间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它在相当程度上涉及教育质量问题。

就全国范围而言,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1.7元,农村为472.8元。差距分别为1.9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元:476.1元和2671.2元:861.6元。

如果将比较的单元下放到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极差将更加突出。1993年,上海市(包括所属郊区)小学生的人均经费高达879.2元,而安徽农村只有125.6元,相差7倍;北京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157.7元,贵州农村仅为214.1元,相差10倍以上。至1999年,极差进一步拉大,小学生的城乡差距扩大到11倍(上海市3556.9元:贵州农村323.6元),初中生的城乡差距则扩大到12.4倍(北京市5155.2元∶贵州农村416.7元)。

而同一省区内部城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距。以贵州为例,在整个90年代,其城乡小学生的人均经费差距都在3倍,初中生都在4.2倍。郑州市1999年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河南省农村平均额的5.9倍,相当于滑县农村的14.7倍;关于初中生的情况,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相差11.4倍……

3、教育财政改革:“以县为主”的局限

应当看到,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结果。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它是教育资源的汲取和分配制度即“分级办学”制度的必然归结。

自1985年实行的以乡镇为主的“分级办学”制度,作为一项至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未能起到统一调配资源以确保全体适龄人口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作用,而是在单纯强调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逻辑下,将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转嫁给了农民,将理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主要转嫁给了乡镇和村。其结果是,不仅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985-1999年间向农民提取的“教育费附加”总额超过1100亿元,1993~1999年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超过516亿元;乡镇财政则普遍成了“教育财政”--,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它不是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教育层面上缩小,而是将其扩散和放大,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迟滞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教师工资的大面积拖欠也随之变成了几乎不可逃脱的“宿命”。

所幸的是,在“分级办学”制度运行了16年之后,它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承认--虽然是一种谁也不负责任的默认--。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在相关文件中对“以县为主”作了详细规定,其核心是县级政府负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即通过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做好“三个确保”(即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危房改造及校舍建设),而乡镇不再承担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的重压。新体制运行一年之后,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全国已有75%的县市实行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今年内则要求全部推行到位。

上述转变应该说是一个较大的改进。在县这一级更大的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较原来的制度有利于提供农村教育资金,有利于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也有助于缓和乡镇政权因向农民摊派教育经费而造成的紧张和冲突。不过,进一步的分析会使我们发现,县一级财政的实力决定了这一新的制度的先天缺陷,由此不能抱过大的期望。

在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小,加上乡(镇)级财政也只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20%(中央政府占51%,省和地市两级占27%)。在现有的2109个县级行政区域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不足600,包括574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财政补贴县多达1036个(均为1999年数据)。大部分县连维持“吃饭财政”的水准都困难,一些县全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够用于教育的支出。

基于此,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显然无法担当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进而言之,“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教育上城乡分割的格局,因为县级行政区域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汲取和分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缩小近20年来越拉越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从对这项制度的最大预期来说,“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以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

中央政府似乎试图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力度来解决“以县为主”后农村教育财源不足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努力远远不够:“十五”期间总的投入额度只有330亿元,包括总计5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每年50亿元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专项资金;30亿元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XX-XX年)。这些资金只相当于数年之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年内对农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收入。而即便将所有资金--不再出现中途截留--都用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县每年能够分得的部分也只有1000多万元,最多能解决“吃饭”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采取更大的举措来加以调整。

一是从教育平等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理念出发,限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教学设备的最大差距,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差距的缩小。参照目前的现状,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在全国范围内不应超过2倍,在同一省区内不应超过1倍,教师工资水平也应以不大于上述倍数为宜。当然,确定最大差距并非要将城市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和教师收入砍下来,而是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二是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将过去十多年间颠倒了的权利义务关系彻底扭转过来,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以县为主”。中央应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50%左右,省和地市两级承担30%,县乡两级承担20%(其中县承担15%,乡镇承担5%)。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也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而是结合前述第一条原则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应该承认,在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思维和制度空间内,并不容易做到这两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依然在老框框里做小幅度调整,也就难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它同城市之间的令人感到残酷的差别,并且有可能拖垮普遍贫弱的县级财政--就象已经“拖垮”了的乡级财政一样。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

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篇8: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一、东升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与使用的现状

(一) 自然情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东升村临近市郊, 距离最近公路只有0.4公里, 并已实施“村村通”村级公路路面硬化, 但公路质量不尽人意。全村常住人口3, 200人, 共860户, 其中五保户五户, 低保户53户, 100%用户使用自来水。去年该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有2560人, 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2, 200人,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53户。村内有四个卫生室, 一个广播站, 一个图书室和二个文化活动室, 公共活动场所较多, 一年举办文化活动可达20次以上。

(二) 经济情况

现有砖瓦住房860座, 总耕地面积7, 740亩, 均以旱地为主, 农业产值达7, 000万元, 农作物生产全工程机械化率达100%。蔬菜作为该村主要经济作物每亩产值约12000元, 而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每亩产值为1, 200元。除了农业作为该村第一大产业外, 旅游业对该村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是新兴经济支柱但年产值达100万元。去年最高家庭收入可达1, 000万元, 最低家庭收入约一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 在红旗满族乡中属于高等水平, 现有企业单位18家, 产值9, 000万元, 利润6, 000万元。

(三) 金融服务供求情况

经走访调查得知, 东升村的基础金融服务的供求现状并不乐观。像东升村这种距离市区仅不到30分钟车程的近郊农村却没有一家商业银行网点, 只在镇上有一家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信用社, 村民去距离最近的银行网点办事需要步行30分钟以上。经调查可知东升村没有布放POS机和ATM机, 也没有互助会等民间融资方式。而本村的互联网金融使用也较少, 只有不多于30%人了解或使用。由于本村中、青年外出务工人数约为1, 000人, 占村内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及孩子, 所以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大。

东升村居民的主要金融服务需求是存取款及贷款业务。除了居民收入外, 村民还领取政府发放的农业补贴, 并主要以银行存折的方式领取。从东升村村民申请贷款用途来讲, 主要是为了租地和经营副业, 少量用于购买车辆与机械。而东升村村民对于这些小额短期贷款的申请金额通常较少, 表现为贷款需求量不大。再者东升村并没有任何政策性保险, 也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在东升村安排代办员。调查发现, 东升村村民除了购买少量车险以外并无购买其他财产保险, 尤其是农业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几乎无人问津。

二、东升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农民所需产品

1. 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当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大多以银行业务中存、贷款业务为主, 资金投资渠道单一, 很少涉及证券、保险等中间业务, 股票、国债、基金等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村内会举行金融知识通识培训, 但大多数农民并不能理解。从东升村文化程度来看, 大多数人为高中毕业, 少数大专学历。所以东升村农民的日常金融服务只局限于存、取款, 很少有人参与证券投资等金融活动。

2. 小额短期贷款是农村金融贷款的主要表现形式。

生产类型差异下, 农民资金需求也不同, 小额贷款不能全方位满足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且受春耕较长的时间影响, 农民的收入受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威胁。[2]同时, 农户贷款需求的额度越来越大, 进一步表明资金需求的目的已经不是主要为了满足购买种籽、化肥、农药等, 而是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是实现经营转向发展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的需要, 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种类上也逐渐转变为对于结算、汇兑、金融咨询、租赁、信托、保险、信用卡、有价证券的代理买卖等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 就当地经济环境来讲, 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出现行业分化。

本应是最主要的第一产业需求不足, 而新兴第三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又激增。农业作为东升村的第一大产业, 其经济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东升村村民贫富差距较大, 而土地又都在农民自己手中, 缺乏统一协调, 所以机械化自动化农作模式的全面开展进程缓慢。一些贫穷农户的耕地机械化水平很低, 其原因是这部分农户不愿意申请贷款用于机械购买等农作相关活动上。另一方面, 村内没有集资企业, 也没有互助会等组织, 仅有新兴的满族乡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于金融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4. 村民对于保险的意识不强, 了解不深。

作为高风险、弱质性产业, 农业无法得到保险和担保的支持, 这给东升村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然而村民因知识贫乏、保险意识较弱, 再加上相关宣传不足, 就导致既无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 村民也不能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互助共保组织以防范风险。

(二) 金融机构缺乏创新, 供求问题严重失衡

农村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致使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贷给收入高的农户, 而收入低且不稳定的农户基本被金融机构边缘化了。东升村之所以金融服务使用率不高, 和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狭窄是分不开的。拥有18家企业, 年产值达9, 000万元的富裕东升村在该红旗满族乡属于经济最发达的村子, 却没有一家银行网点或是农村信用社。究其原因是由于东升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不足, 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获利, 造成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但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却是更重要的原因, 经调查东升村一些村民不仅苦于无法购买保险, 还对理财产品有一定需求, 然而红旗满族乡金融机构并没有开展这方面业务。而乡内唯一的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形成一家独大局面, 这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其他村内民间融资机构业务量较少的原因, 不只是其业务缺乏创新, 还由于这些小公司发展不成熟, 得不到当地村民的信任。

(三)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 农民贷款尚存问题

依照我国县域金融贷款统计数据, 2008年东三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出全国县域平均水平17%。[1]商业银行县域网点的减少致使金融机构较少, 这部分资金的需求多半通过非金融机构填补。小额农贷严格限制农户的农业生产性用途、5, 000元甚至更低的小额和一年以内必须还款的期限限制却与农村现有的借贷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3]经调查可知, 东升村村民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较高, 通常会考虑借款者的还钱能力及还钱意愿, 借给亲友的友情借贷一般无息或少息, 而非友情借贷则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约定利率。在农户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下, 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户的面子成本会上升, 且农村友情借贷市场利率与农户的实际收入正相关。[4]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 非友情借贷利率会下降, 而友情借贷利率会相应上升, 因为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 农户更看重面子。他们会宁愿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 而不愿欠人家的人情债。最后, 当农户实际收入增加到Y2时, 就会出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r0。综上所述, 东升村仍存在贷款难问题, 例如无亲友可借钱、或是不符合小额农贷标准、又缺乏民间融资渠道。

三、完善东升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建议

(一) 改善金融环境, 发展合作金融、民间金融

对于东升村来讲, 现需要提高村内金融电子化水平, 加强信用工程建设, 为村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应大力改善东升村金融支付环境, 如增加银行网点、ATM机、POS机等。摒弃以往铺设高昂物理网点的老路, 改为大量投放电子化机具, 构建多层次的以电子服务渠道为核心的新型农村支付结算网络。[5]还可以通过电视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满足不同类型村民的需求, 以低成本实现东升村金融服务的财务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东升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各类信用担保中介组织, 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户信用档案, 为评价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提高基层金融机构为农户服务的积极性。村民要加强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共同打造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

其次, 有关部门应通过政策规范其发展、支持其壮大, 使其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发挥合作金融服务优势、支持农村建设的作用。与此同时, 还应积极支持东升村建立民间性的服务组织, 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积极支持兴办民间性的服务实体, 有利于东升村解决贫穷农户无力向亲友借款又无法达到小额贷款标准的问题, 也有利于构建村民间互相信任的良好金融环境。

(二)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金融普惠工作

首先, 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村内企业、村内经济建设、村内旅游业发展的支持, 开拓除传统业务外的合作代理业务及电子化金融业务, 增设在东升村的银行网点。而农信联社、农村商业银行也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随着东升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多余的收入应利用金融工具进行保值增值。

其次, 应通过多种手段缓解村民贷款难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力,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微型贷款组织。通过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项目等, 多渠道增加金融供给, 提高农户的贷款可获得性。

再者, 东升村的保险参与度与渗透度都较低。村内几乎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 而且村民的保险意识和金融意识也不强。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普及和新农村养老保险、新农村医疗保险的普及。对于商业保险方面, 保险公司应增派代办员、宣讲员, 不仅为村民提供农业、家庭、车辆等财产保险, 还应增加健康、医疗、人寿等人身保险。

(三) 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当前,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支农手段相对单一, 有关部门应协调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尝试农业企业、农户土地承包权、林权、货物等作为抵押担保品, 解决企业和农户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同时, 东升村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信用模式, 如湖北阳新的“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模式、湖北仙桃的“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等, 不断加大金融服务支撑力度。

另一方面, 新兴旅游业是东升村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 年产值上百万且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但相关金融服务却严重缺乏。所以, 东升村还应积极提升旅游金融服务水平, 如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游客提供相关保险, 与银行合作为游客提供更为快捷的支付方式等。国家现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 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所以, 东升村应利用良好政策形势, 创新金融服务, 增加基础金融服务的使用, 才能更好地发展村内满族乡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周翔宇.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2) .

[2]何广文, 欧阳海.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 2003 (11) .

[3]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业务问题探析[J].福建金融, 2012 (6) .

[4]张杰, 谢晓雪, 张淑敏.中国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J].西安金融, 2006 (3) .

上一篇:芙蓉乡三抓促环保下一篇:皮革工艺保养流程-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