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矛盾话题作文

2024-07-20

生活中的矛盾话题作文(通用10篇)

篇1:生活中的矛盾话题作文

那一天,我很矛盾

是不是总有一些事例让我们懂得道理,是不是正如泰戈尔所言:没有一个人可以长生不老,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久存在。是不是呢?

相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但分别也是不可避免的。聚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

那一天,就好像做了一场梦;又好像是看了一场戏。是不是人生如戏(梦)呢?

那一天,我很矛盾,但我也很难过,同时,我也该高兴的,不是么?至少我懂得了那么一个道理呢?

那一天,我看到以前的好友在学校楼下,就想下去跟她们玩。虽然同在一个学校,但是不常聚在一起聊天。但是去到时,好静好静,无聊死了!我后悔了,或许我本来就不该来的。后来她们自己聊着她们的事,似乎把我给忘了,我似乎是个隐形人。我就在旁边听着,就好像在听一个故事,在看一场戏,在这里面,我始终都是一个旁观者而已。我默默地走了。或许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的吧!我们喜欢永远,我们也喜欢承若,但有没有做到是其次,或许我们早就忘记了呢?就在那一天,我很矛盾,我该难过还是该高兴呢?或许什么也不用做吧!

那一天,天空留下了眼泪!为谁而流的,没有停歇。难道天空也有烦恼,也有难过的事吗?雨滴落在身上,凉凉的,冷冷的,带着点惆怅。难道时间真的可以冲刷掉一切吗?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友谊也有长短嘛。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永远留在身边,我,也没有永远。

篇2:生活中的矛盾话题作文

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就这样安慰自己:睡吧!睡梦会带走你的烦恼,醒来你便是快活的。当我睁开眼睛时,却发现烦恼不但没有离我而去,反而更增了十倍。于是,夜晚迷迷糊糊地入睡,就希望整个世界静止,地球不再转动,所有的人永远都不再醒来,让我和万事万物就这样安然下去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第二天早晨,黎明照常来临,太阳如往升起,我又得面对新的一天。

有时侯宁愿把自己浸埋在郁闷和烦恼之中,独自舔尝它的滋味,不断折磨自己,使自己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如此,我竟然有一种来自内心的惬意,好似找到了平衡,发现了自我。

篇3:生活中的矛盾话题作文

二、传记中写道“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见面就问袁:“君谓皇上何如人也?”很显然谭嗣同想试探袁世凯对皇帝的态度以确定其立场,可这样的试探方式这样的问题对袁世凯来说未免太简单了,他当然会回答:“旷代之圣主也。”为什么谭嗣同一来就如此开门见山表明意图呢?结合当时维新党及光绪帝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光绪下衣带诏给谭嗣同等亲信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谭嗣同等意识到了危险即将来临,而化解这场政治危机的希望只在手握兵权的袁世凯身上。时间的紧迫,情势的危急和谭嗣同的缺乏政治经验都促使他有了这一问,而袁世凯给了他最想要的标准答案。这一问一答就已显示出两人在政治经验上的巨大差距,就像两个体重相差很多的拳手此刻才打完了第一回合就已注定了较量的结果。袁世凯的“出色”回答给了谭嗣同信心,因此立刻又问“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此时袁世凯显出了他的老谋深算,回答道“然,固有所闻。”如果他不想惹事上身而断然否定,或者掩饰犹豫的话反会使谭嗣同生疑:帝后斗争欲演欲烈袁世凯为官多年会看不出来?京城朝廷中传言西太后已软禁了皇帝要重掌朝政袁世凯一点也不知道?而袁世凯的回答又再次表明:不把谭当外人,拥护皇帝!至此谭嗣同愈发信任袁世凯,终于“直出密诏示之”并说:“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这两句话充分表明了谭嗣同为国家、事业甘愿冒险牺牲的无畏精神,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激将袁世凯。袁世凯城府极深立刻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好像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并说“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好一个“仆固愿闻也”,终于道出了为何袁世凯已见到密诏证据确凿,还不把谭嗣同五花大绑去邀功的真正目的:放长线钓大鱼!要引出维新党人的全盘部署!果然失去戒备的谭嗣同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些小说主要描写维塞克斯农村社会自然风光的美好及其在资本主义的入侵下逐渐走向毁灭的过程。哈代早期的作品讴歌了自然古朴、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可以说是关于乡村生活的轻快动人的喜剧。其中的代表作是《绿荫下》和《远离尘嚣》。此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英国农村宗法制社会逐渐走向消亡。哈代的作品主要反映了维塞克斯乡民的悲剧故事。尤其是他中晚期的作品充分详实地记录了英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描述了这种冲击和变化对人们前途和命运造成的影响。代表作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斯》和《无名的裘德》等。《还乡》(1878)是其中的第六部。哈代把它列为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这番话意在激励袁世凯建功立业而袁世凯则继续冠冕堂皇地说:“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这时谭嗣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显示出谭嗣同虽然斗争经验不足但却虑事周全的一面,这个问题突然而且触及到了袁世凯的痛处一时无法回答,只能“笑而不言”。此时袁的幕僚出来为其打圆场,大讲荣禄和袁世凯是面和心不和,终于蒙混过关。当谭嗣同问到具体怎么对付荣禄时说:“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既有些担心在里面也有激将袁世凯的意思。而袁继续了他的精彩演出,怒目圆睁地说:“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至此谭嗣同彻底放下心来与袁世凯“言救上之条理甚详”。看起来谈话即将结束,谭嗣同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时袁世凯主动提出:“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这看似合情合理的一句话却实质上为袁世凯离开住处前往天津向荣禄告密作了掩护,不能不说袁世凯心思之细密,城府之深非常人所及。这场谈话以热血、率直、勇敢的谭嗣同被欺骗和奸诈、狡猾、阴险的袁世凯瞒天过海而结束。

三、接下来发生的事历史已告诉我们:小人的背叛和烈士的鲜血。传记中写到谭嗣同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存机会执意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反动势力作最后一次抗争。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永远为后人所铭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血洒刑场,英勇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谭嗣同传中部分史实或许难免因作者梁启超的痛悼好友之情而有失偏颇,但谭嗣同为理想为民族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中华书局出版社.

[2]马忠文.戊戌政变研究三题.福建论坛,2005,(9).

[3]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人物与环境小说。它标志着哈代悲剧小说创作的开始。这部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都极具特色,引人入胜。从《还乡》的版本上来看,这部小说目前是最受欢迎的。本文将通过分析《还乡》中主要人物形象,从人自身的性格冲突、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这三个方面探究哈代悲剧小说的根源。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指的是克林·姚伯放弃了在巴黎兴隆的钻石生意,回到家乡爱敦荒原并决心通过教育事业改变愚昧落后的家乡。克林不是农民,但他热爱荒原,“如果有谁了解荒原的话,那就是克林了。他被它的风光、它的实体、它的气味浸透了。……把游苔莎对荒原诸般的恨全部转化成爱,便是克林的心。”所以,克林被称为荒原的“乡民”。书中其他主要人物可以由此分为两类,一类是热爱荒原的,包括朵荪·姚伯和德格·文恩,另一类则是厌恶荒原的游苔莎和戴芒·韦狄。他们对环境的态度与他们各自的性格有关,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与环境的关系,使他们的命运有了或悲或喜的结局。

哈代给悲剧下的定义是:“简单地说,悲剧表现人生活中这样一个处境,即这种处境不可避免地要使他的某个目标或欲望———在即将付诸实施时———以毁灭性的灾难而告终。”[1]哈代关于悲剧的论述在游苔莎的身上得到集中的体现。游苔莎生于繁华的海滨城市蓓口,在父母去世后,她跟着祖父来到爱敦荒原。她年轻、孤傲,渴望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称荒原为“残酷的监工”,却又注定要生活在荒原上。她是她自己的敌人。她和韦狄很像: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任何能轻易得到的或别人认为普通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只渴望难以得到的东西。

她本来有两次机会离开荒原。一次是韦狄和朵荪婚后不久,游苔莎和韦狄在雨冢约会。韦狄极力劝她离开他们共同憎恨的荒原,跟他去美国。但是游苔莎性格中的两个因素使她没能抓住这次机会。一个是“优柔寡断”,她想到“美国是那么遥远”,她需要时间考虑。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游苔莎的骄傲。她虽然爱韦狄,但却不情愿嫁给她自以为地位比她低的男人。第二次机会是由德格·文恩提供的。文恩为了保护朵荪的幸福,劝说游苔莎去蓓口给一位有钱的寡妇做伴。游苔莎拒绝做工,骄傲使她不能降低身份去做工。她太骄傲了,不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任何妥协。

为了离开荒原,为了能“在一座可以到处寻欢作乐的城市里做一名贵妇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游苔莎想尽办法越过了韦狄、朵荪、文恩和姚伯夫人等诸多障碍,设法使自己与“天上来的人”克林结为完美的一对。但是游苔莎不知道克林回到荒原是因为他认为在巴黎的工作是“一个男人所能从事的最清闲最无意义最没男人味儿的工作”。他已决定放弃巴黎的生活,在荒原做一些合理、有意义的事情。克林热爱荒原,认为它“令人振奋,给人力量,安慰人心”。游苔莎却憎恨荒原,厌恶劳动,向往巴黎的花花世界。由于性格的差异和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注定游苔莎和克林的婚姻是一场悲剧。

婚后,游苔莎请求克林带她去巴黎,但克林留在荒原的决心是坚定的。由于患了视疲劳,克林暂时无法读书。为了做些有用的事,他决定作一个砍常青棘和灰炭的人。游苔莎发现克林边劳动边幸福地唱歌,绝望地哭了,不禁悲叹自己的命运。她和克林激烈的争吵,说着彼此的缺点。克林和游苔莎的矛盾冲突终于爆发了。但是真正导致他们关系破裂的是姚伯夫人的死。游苔莎趁克林熟睡时与韦狄在家中密谈,从窗帘后面看到来访的姚伯夫人但却没有开门。这些直接导致了姚伯夫人的死亡。当克林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与游苔莎产生了第二次激烈地争吵。游苔莎回到了迷雾岗的家中。她一直等待克林原谅她,来接她回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克林给她的信没有及时送到游苔莎手中。就在十一月六日晚上,游苔莎决定和韦狄私奔。而这天晚上,荒原上暴风雨肆虐,就像游苔莎的恶运一样。游苔莎在暴风雨中喊出自己的痛苦:“我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女人,而命运又是这样地与我作对!”她感到韦狄不够伟大,不值得她为之破坏自己在婚礼上的誓言,而她又没有足够的钱自己走。绝望的游苔莎跳进湍急的河水中。至此,游苔莎应验了自己的话,她说过荒原是“我的十字架,我的苦难……(它)会杀死我”。荒原的确杀死了游苔莎,在《还乡》中爱敦荒原有着“最坚强的意志。对被命运之神的咒语所控制的人,苍茫的荒原所显示的冷漠更甚于人之对那荒芜的蚂蚁山上困境中的蚂蚁。性格坚强的人物相互作弄,又被沉静的环境所作弄”。[2]

克林和游苔莎由于理想﹑追求不同,在爱敦荒原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他们的人生悲剧。哈代的悲剧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有价值的东西为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困”而毁灭的悲剧。[3]“不可抗拒的力量”对于哈代来说就是“什么力量支持我们,什么力量与我们作对,我们怎样影响他人,他人怎样影响我们,自然如何为一个人施工又如何破坏另一个人的成果”。[4]哈代还特别研究了“命运”(遗传和环境)在人,特别是女性身上的作用。游苔莎是哈代创作的女性形象的一个典型。19岁的她,充满幻想,如她的祖父所说如果她脑子里少一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她会过得更好一点。游苔莎的悲剧不是拉辛似的“性格悲剧”,也不能完全归结于古典悲剧的“命运悲剧”,其悲剧有更深层的社会的原因。尽管她的性格有弱点,尽管荒原以它压倒一切的力量塑造人们的生命。由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兴起,英国乡村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趋向崩溃。克林深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想通过教育启蒙家乡的人们。游苔莎和韦狄则极力想摆脱传统的束缚,舍命追求资本主义大都市浮华的生活。哈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智能帮助人们克服环境的困难和直觉的盲目———如果人们愿意的话。游苔莎和韦狄的不良感情影响着克林、朵荪、文恩这些正常的、理智的人们的生活。哈代悲剧小说中的人物因为自身性格,因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因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而互相影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酿成了个人及整个社会的悲剧。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托玛斯·哈代的代表作《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揭示哈代小说中悲剧人物的命运是环境、性格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哈代,悲剧《还乡》环境,性格,社会

参考文献

[1]Hardy,Florence Emily.The Early Life of Thomas Hardy.Macmillan.1928:230.

[2][4][美]Charles Leavitt,EmilyS.Leavitt.著.孙蓓译.托玛斯·哈代的《还乡》:英汉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130,206.

[3]Pinion,F.B,A Hardy Companion.London:Macmillan,1977:145.

篇4:本期话题:生活中的环保物品

下期话题:男人将厨房占领

明年雪莉主持的“雪莉有约”更名为“东方厨情”,并升级至网络版博客,读者留言可至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rrywangjin或E-mail至:sfdlf05@hotmail.com,也可来信:上海市吴中东路513号邮编:200235。

环保在身边

自从塑料袋限制使用以后,人们使用最多的环保物品要算帆布的购物袋了,五颜六色的购物袋充斥着大街小巷,购物袋美容文化风靡一时。折叠菜篮也是不错的选择,它的容量更大,折叠起来又便于收纳。其实环保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一点点积少成多。

现在有很多中小学都开始普及使用环保铅笔了,它区别于传统铅笔用木头制作的方法,采用可替换的铅笔芯,一支笔可以永久使用,既减少了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造价昂贵的笔类使用,又可以提高纸张的重复使用率,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最重要的是它向我们的下一代普及了环保“从我做起”的理念。

有些私营企业鼓励员工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凡是一个月内累计20次使用自带的筷子和饭盒的员工,月末可额外获得50元“环保奖”,虽然数额不多,但它却是很有效的一种普及环保行为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也把目光从高档化妆品转移到普通香皂上来了,橄榄皂成为大众的消费新宠,经济又耐用。现如今的化妆品含有太多的化学成分,对自己的健康和周边环境都十分不利,卸过妆的水因为饱含过多的化学物质而成为硬水,就是水面灰色,看不见底,表面浮起一层肮脏的泡沫。这种水几年之后都很难被降解,被它覆盖的土壤或植被表面会丧失呼吸的机会。

洗洁精里也一样含有很多化学物质,所以我们在洗碗的时候,如果碗不是特别油腻,应该尽量不用或者减少洗洁精的用量,如果担心碗会洗不干净,可以用温水洗碗或者用丝瓜络,效果都非常的好。

大家都知道废旧电池里面含有大量的铅、汞等有毒重金属,不能随便丢弃。有一种不用电池,依靠人力手动发电的手电筒,十分新奇有趣,最重要的是环保。手电筒的一侧有一个按钮,平常的时候用手握下去,一下一下就储存了电能,用的时候打开开关就好,还可以当个握力器,很实用。

另外还有节省电能的冰箱、电饭锅,节省包装纸或塑料的包裹布,上学的时候还用过一种循环使用的订书器。订书器很小,手掌可装下,它用的不是普通的钢钉或铁钉,而是塑料的方块U型夹,这样文件上不会留下难看的孔洞。当文件使用完毕,夹子可以方便地拆卸下来,装入订书器,下次一样可以使用,价格也不贵,只需要买几个夹子就可以一直使用。

黑龙江沈秋媛

手帕随身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六一儿童节,礼物里总少不了一条漂亮的手帕。那时,手帕也是每天必带的,要是哪天忘了,在幼儿园门口时我必定吵着要回家取。因为没带手帕肯定是得不到五角星的。后来渐渐长大了,餐巾纸日渐风靡,那时脑子里可没有什么环保概念,觉得用完了就扔,确实方便。手帕便留在了抽屉的角落。

忽然有一天,在网上闲逛时又看到了久违的手帕,从几块钱到上百元,花色品种众多。我忍不住买了几条,又开始用起了它。家中餐巾纸的使用量直线下降。一年下来,也许我也保护下来几棵小树吧。

其实,手帕的好处还有很多。扎在头上可以做发绳;扎在包上可以做装饰……特别是夏天,它的用处可就更多了。洒几滴花露水闻闻,可以醒脑;出了汗,用手帕来擦,既快又不必担心会有餐巾纸屑留在脸上;热了,从包里取出叠得整整齐齐的手帕轻轻一摇,清风袭来,举手投足间又添些许小小的优雅。

上海 庄燕佳

地球是我家

美国学校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小孩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儿子虽然才一年级,也要开始自己独立做项目了,比如“从家里开始做环保”。从此,我每扔掉一张纸,他都会看过是否可回收,才可以扔进垃圾筒。

儿子根据老师订下的守则,把自己的几个玩具大水桶当作是环保筒,学着外面回收筒的样子,自己用铅笔写上放各种可回收物件的标记,还要我照了他的分类,把各种需要扔掉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扔进他指定的筒内。

等他筒里的回收物快要满出来时,我就带他去家附近的一个环保团体把东西回收,还能得几毛钱的收益。我也替他存起来,说他将来如果想买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就用自己存起来的钱。于是儿子表现出对环保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也由此逐渐知道各种瓶子的回收价。

学校要求做的这个回收项目虽然为期只是一个月,但是儿子为了这个项目,在家里无形中逐渐养成把各种纸张、饮料罐头分类回收的习惯。丈夫见儿子做得认真,干脆就去市政府那里领了几个家庭回收用的塑料篮子,尺寸大小正好放报纸,高度又合适放罐子。每次要扔垃圾时,都会让儿子去整理。儿子马上很认真地把报纸叠得整齐放到篮子里,罐子更照了指示上所说要洗干净后才能回收,他就会顺手把瓶罐冲洗干净。

对孩子来说,他们要的快乐和目的其实都是那么简单和自然。我们要环保,其实是在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只是推动的方法要积极,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要配合,让他们容易看到自己做的是好事,累积起来的力量就是绿色和谐社会。

美国严洁

人与土豆

出生于黎巴嫩的一位艺术家发明了一种在土豆上绘制人物肖像的艺术。她的家人、朋友甚至是一些名流政客,如美国前总统布什等,都被她刻在了土豆上。她表示:“土豆和人脸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不仅土豆凹凸不平的皮肤与人类的相似,而且土豆外皮的纹理、颜色与人也非常相似,和人类一样,土豆也有不同的尺寸、形状和形态。”

辣椒手榴弹

篇5:生活中的矛盾话题作文

毋庸置疑,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因此产生了唯物辩证法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同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并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在我们生活中所有发生过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推动着事情的发展。就拿我自己为例,我在大学就遇到很多事情,有时候特别让我头疼,不知所措…… 大家应该都会考虑大学是应该锻炼自己的能力呢,还是一往无前的学习?当初刚到大学时我感觉中学都学了六年了,学的有点厌倦了,到大学就应该锻炼一下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前接触一下社会啦!因此我就大一时就加入各种社团和团委组织,忙碌了一个学年,到最后能力是锻炼出来了,但是成绩变得有点不理想了,这就矛盾了,本想着成绩能在我预期之内就行,现在…… 所以到大二我就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放弃社团那一边专心学习呢!但又不想放弃自己辛苦一年挣得的结果,也许这就是所学的矛盾的斗争性吧!恰恰这种矛盾又有同一,学习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能力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的,矛盾的双方一方是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双方在不断作用中发展壮大自己,我无论按哪一条路走下去都有很大的收获,重点是看自己的选择。在这这有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鱼和熊掌不能兼顾,矛盾双方就想我的两面,双方的力量在斗争中变化,此消彼长,竟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了我现在学习不太理想的结果,而现在学习方面又开始振作,发起新的反攻,这样又会导致新的不平衡。还有就是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从一种矛盾同一体向另一种矛盾同一体的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同一体破裂和心的矛盾同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虽然我这个矛盾还没升级到这种地步,但是这个理论我深信不疑,我相信将来有一天矛盾会升级,转变成另一种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所以遇到事情不要估计矛盾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什么事物是没有矛盾的,同样一件事不同人做结果可能不一样,那只是因为不同的人在矛盾双方产生不同的选择,使双方力量不平衡,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拥有合理的价值观、世界观。遇事能冷静思考,选择好矛盾的一面并坚持走下去,我相信结果是美好的。

篇6:生活中的矛盾作文

直面矛盾,需要用勇气坚定自己前行的方向。面对官场上的考验,是继续胸怀自己为国效力的梦想,还是放弃功名利禄而自放于山水之乐中?李白用自己的勇气化解了人生的矛盾,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终成一代诗仙照耀千古;面对身体上的残疾,是放弃自己还是砥砺自己,自信的为自己的生命开辟另一片天?海伦・凯勒勇敢地选择了后者,用努力创造了自己的舞台,成就辉煌,为世界瞩目;面对疾病的折磨,是悲观死去还是笑对不幸?贝多芬果敢地选择了后者而创作出不朽的《命运交响曲》,享誉世界。可以这样说,在矛盾面前,他们都用勇气坚定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在自我砥砺中迎向人生的春天。因为勇气是拨开矛盾的迷雾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直面矛盾,需要用坚强守卫自己心中的梦想。穿越历史,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司马迁在经过毅然就死活或隐忍苟活的矛盾中用坚强守护了“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梦想,在隐忍中得以著成信使照尘寰;北海的寒风刮过苏武刚毅的身躯,在他的面前是投降匈奴或信守气节的矛盾,然而他犹豫了吗?后悔了吗?没有。冰封千里的酷寒阻碍不了他的梦想,是坚强让他回国的梦想得以实现;漫漫黄沙袭过王昭君美丽的脸庞,在她的面前是出塞和亲或回到家乡的矛盾,然而她退缩了吗?畏惧了吗?寂寞难耐的痛苦阻碍不了她的愿望,是坚强让她实现了天下安宁的愿望,在塞外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可以这样说,是坚强让他们找到为梦想努力的动力,让梦想之花得以绽放。因为坚强是破除矛盾的有力武器。

直面矛盾,需要用毅力去铸造自己人生的成功。如果没有日复一日艰难跋涉的毅力,李时珍又怎能成就巨著《本草纲目》?如果没有墨染池水的毅力,王羲之又怎能挥就气势恢宏的《兰亭序》?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数学的明珠?正是持之以恒的毅力,才使他们在矛盾中得以超越自己,赢取成功。因为毅力是解决矛盾的必然选择。

篇7:生活中的矛盾作文

矛盾者,冲突也。冲突者,意见不合也。然意见不同,世间常有之也。予以为道,亦为解意见不合之良药也。道乃阴阳合之果,阴阳本冲突二者,竟互融,此不解矛盾也?

矛盾是人世间一定会存在的,因为没有一个人的理论能直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此同时,矛盾也就产生了。其实每个人心里也经常会有矛盾,比如说一个人想要获得成绩,却怕苦怕累,一个人想要去进行一些激动人心的活动,却怕危险;一个人想要发财致富,却不愿意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一个人。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一些人心中的矛盾,这些都是轻的。真正的矛盾冲突要数正与邪、情与法、善与恶、正直和诱惑,在这些矛盾冲突中,矛盾冲突的双方必定会有一方胜。但是这种矛盾冲突,一定要有一方胜一方败才能罢休吗?我们为什么不能象道家,太极鱼图中所体现的样子,将对立的双方互相转换,使正邪交融、情法合体、善恶互衬、正直和诱惑互相包容。这样的话,矛盾也就不会这样明显得冲突了。再者,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这样的话矛盾的双方也有可能自行和解。要知道有很多冲突,原本只要矛盾的双方互相冷静一下就能不再冲突了。但是经常会有一些好心人来劝,这下可好。原本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能和解的双方,都为了自己的面子继续争执,谁也不肯让一步!其实,如果没人来影响,像这种矛盾只要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解,但只要有另一股力量参与,矛盾的双方会立即再次冲突起来,而且可能比当初冲突的更厉害。

吾之见,冲突矛盾所惧者,宽容也。道,内含天地之乾坤,孕宽容之情怀。若矛盾冲突巨者,心中默记太极鱼图之象,视矛盾者皆为反象。固矛者转盾也,盾者转矛也。将心比心,无可再战耳。固无战耳,矛盾消也。

篇8:生活中的矛盾话题作文

如何切实化解《经济生活》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求教方家。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在《经济生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老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以教师讲授为手段;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 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而应立足于学生“体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恰当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努力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之更好地认识社会, 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实现生活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例如,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学, 笔者作了如下教学导入。

笔者先启发学生认清“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经济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特别是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表现得更为显著……”的特征;然后组织学生畅谈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感受, 如我们不出国门就能吃到肯德基、麦当劳, 欣赏美国大片, 中国的海尔集团在世界各地开办工厂等现象;最后通过笔者谈“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感受” (向学生展示笔者自己使用的“联想笔记本电脑”, 该电脑整机由中国联想集团生产, 处理器由美国速龙公司生产, 操作系统由美国微软公司提供……) , 小结并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上述以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感受来导入“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的教学, 符合新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 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教学原则, 既节约了教学导入的时间,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了教学目标, 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

《课程标准》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指南。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 我们应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 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 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 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 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 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少走弯路,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指导意见》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它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取舍, 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如《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教学要求的表达有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不作拓展要求和不作要求等四个层次;高中会考内容是“基本要求+不作拓展要求”, 高考内容是“基本要求+不作拓展要求+发展要求”, “不作要求”的内容是会考和高考都不考的内容。所以, 我们一定要重视吃透《教学指导意见》精神, 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其次, 我们要充分借鉴和学习《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特别是教学方法建议,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例如, 在讲述《经济生活》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 《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解货币的含义和产生的过程, 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是该框教学的基本要求, “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是不作拓展要求的内容。然而, 有的教师却花半节课时间, 讲授商品的产生过程、含义、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并感叹要讲的内容太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 自搞一套, 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三、恰当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既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 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既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知识点进行微观落实;更要从宏观角度恰当地处理教材,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构建。具体方法, 一是对一个主干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联系时政热点、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实际等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二是联系相关联的模块组织教学, 即对同一主题在不同的模块内因其表述角度、详略的不同, 重组、整合进行教学。必修Ⅰ《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本质、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IB模块《经济学常识》中的“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必修Ⅰ《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IB模块《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的“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 就属于这类情况。

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框内容为例, 笔者按以下的步骤进行了教学。

第一步, 从“是什么”的角度组织教学, 即让学生知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的类型、特征和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类型、特征和作用。

第二步, 从“为什么”的角度组织教学, 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社会主义本质及特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等多角度, 分析和探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第三步, 从“怎么办”的角度组织教学, 即怎样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在我国部分地区、部分领域非公有制的科学发展的现状。

以上教学安排, 使本来比较繁琐的教学内容变得有条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效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提升了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更加明确。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创设有利于自己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 不断提高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从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为使学生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笔者设计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绍兴环城河改造”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走出课堂, 在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绍兴环城河改造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绍兴环城河改造与绍兴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绍兴环城河改造与绍兴城市发展、市民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等。活动让学生收获颇丰。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环城河整治工程实施后, 不仅带来了环保效应和城市生态效应, 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还有力地激活和拉动了建材业, 产生了数十亿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拆迁有力地拉动了房地产市场, 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也为绍兴加快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增添了新的砝码。另一位学生活动后则认为:一条河改变了一座城市, 环城河的治理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还提高了市民的思想意识———绍兴市民对环城河治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主动, 表明环城河建设顺民心、合民意、举民力、办民事、得民心, 印证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活动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懂得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的理解,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教育效果。

五、精选精练精评作业

布置和讲评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实践告诉我们, 精选、精练、精评作业是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达成精选、精练的目的, 作业内容应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实际大胆改编、取舍, 还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作业,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过分依赖教师和资料、不机械地照抄照搬参考答案的好习惯。

为了达成精评作业的目的, 讲评作业时, 教师不必按部就班地全面讲评, 而应重点讲解批改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 (含普遍性的错题) 。还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后对参考答案作出评价, 指出优点和不足, 因为教师讲清楚不一定等于学生听明白。

例如, 在结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后,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作业布置。

作业一 (自我整理)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 为什么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是什么?

(布置上述作业的目的, 是引导学生课后去整理已学过的内容, 使学生自觉养成课后整理的良好习惯, 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也减少了下一节课复习提问的时间。)

作业二 (书面作业) :

2010年7月份以来,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 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 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 国务院于11月20日出台了稳定物价的16项措施, 各部门和各地方也相继出台措施调控物价, 很快物价开始高位回落, 趋于稳定。

结合材料, 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分析政府调控物价的必要性。

(布置上述作业的目的, 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 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也有利于检验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9:初中作文中的几对矛盾与对策

关键词:初中作文;矛盾;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让我头疼的事,感到矛盾重重,又无良策。学生学起来费力,老师教起来也累。我们龙固中学语文教研组经过实验,发现了作文教学中的几对主要矛盾,探讨了一些对策。

一、阅读与写作的矛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人们就强调阅读与写作结合,重视阅读对写作的帮助。的确,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极其有益的——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阅读使学生作文立意高远;阅读名家名篇,学生学会构思,锤炼字词;句章优美耐看。但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矛盾现象:①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多借童话寓言故事、幽默笑话、惊险怪异的作品。读书津津有味,但只追求故事情节,对于其他方面一概不问。②老师多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情趣爱好,推荐作品让学生去读,让学生读老师喜闻乐见的作品。这样的阅读与学生有一段距离,学生感到可望不可即,收获不大。③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课外读物是面向全国中学生,具有普遍性,个性化不强,对某一地区的具体学生不见得合适。针对这几种矛盾,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在国家推荐的课外读物的基础上,老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甚至某一具体学生的特点推荐具体的适合特定学生的读物。读书不可只追求故事情节,要字词句章各方面汲取精华,做到“雁过拔毛”而不是“一毛不拔”。做好读书笔记,为写作积累素材。对名家名篇,要精读,甚至背诵。篇章结构牢记于心,为模仿作文打基础。对初中生来说,模仿不可笑,应可取,模仿是基础,是创作的摇篮。

二、指导与写作的矛盾

在指导与写作这对关系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方面主张不用指导,要顺应学生的天性,自由写作,培养悟性。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说: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命题后不要做指导,不要进行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去写,他们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这样学生自由写作,能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语文教育学》240页魏本亚矿业大学出版社)。第二方面,主张要详细认真指导。命题后,对作文的立意、构思、选材、句章都要指导,否则学生写不成样子。但是这样详细指导造成全班学生作文大同小异,千人一面。

这种矛盾怎样解决呢?我个人看法是,写作指导要有“度”。指导是必要的,就像运动员要有教练指导,没有教练指导,刘翔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刘翔,但是教练不是代替刘翔跑。写作指导要从作文立意和篇章结构指导。如我班以王家岭煤矿事故为话题作文。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生命题材理解不深。老师可做立意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矿工被埋八天八夜,一方面是生命的渴望和坚守,另一方面说明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工友们虽在黑暗中,心中却充满着生命的绿色。班级集中指导不可讲得过于详尽,关键在于引导和启发,而不是设计一定的格式,否则那就成了八股文了,没有什么看头。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意义不可小觑。学生有个性,老师指导有特色,这样结合才是珠联璧合。

三、老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的矛盾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的作文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助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课标看出“写作是自己的事,修改更是自己的事”。(《语文教育学》225页魏本亚矿业大学出版社)可是多年来我们的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本不落的批改,大到构思立意,小到字词标点,一篇文章有眉批、总批,整篇文章圈圈点点,勾勾连连。红笔满篇,都是老师的心血。可是学生拿到作文只看一下分数,扫一下批语就束之高阁,万事大吉。老师的心血付之东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老师们试着由学生自己批改。这又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老师把作文发下去。学生捧着同学的作文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笔,比自己写作还难,找几个错别字,根据自己的喜好打分,多数是找毛病,取不足。分数打得很低,好像分数打高了就显得自己没有能力似的。遇到关系不好的同学此作文就更惨了。

我校语文组据此现象,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了老师与学生批改的矛盾。

①制定具体详实的批改标准,细化量化,使学生批改有根有据,同学看到批改的作文也信服。②分小组共同批改,一人读,几人评,取平均分。③不要只找缺点,更应发现优点。找缺点只有该作者一人得利,寻优点大家共有收获。④老师把关。学生批改不能代替老师批改。老师在学生批改前应做批改示范,批改后应有选择的再批改,做到查漏补缺,以防学生批改不认真。这样由老师批改,到学生互批,师生共同讨论,最后达到学生独立批改作文的目的。

四、生活化与应试化的矛盾

初中生作文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平时与人交谈滔滔不绝,提笔作文目瞪口呆,存在会说不会写的矛盾;学生写随笔、日记甚至情书,写的文采飞扬,情真意切,而一到课堂作文却无话可说。最突出的是考试作文更是无“情”无“意”,生编滥造。这种现象总结起来就是生活化写作与应试化作文的矛盾。平时与人交谈,写随笔日记等是学生说写自己的生活,有素材,不需多想,下笔有神。而课堂作文与试题作文是以老师为核心,按老师的要求,学生只能去猜想老师的出题意图来写,联系自己生活未免有些生硬,写起来也不自然。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结晶。

解决此矛盾的方法:①老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应送给学生一双发现生活素材的慧眼,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②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生活。每天写日记,每周记随笔,随时把自己的感悟或长或短地记下来。这样既体验了生活,又起到了练习写作的目的。

篇10:生活中的矛盾初中作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眼睛里千年孤绝的泪滴始终不曾落下,难道是在等待明天的黎明?

一半的孤独漂泊在历史的乡愁里,而一半的寂寞留给了虚幻的未来,就是没有今天。

有那么多邀月醉行的乐,汉武铜人眼泪的重,只听见曹操悲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全是哀伤嘶哑的声昔,只看见魏晋的人们站在生命的山岗上,向尽头眺望,带着流水一样的忧伤。

然而,站在今天的瞬息之中。向前、向后,无限延伸,向前、向后得到的都是矛盾,现实的矛盾。

陶潜的菊花不再绽放,取而代之的是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玫瑰在说“我爱你”。红楼梦里的梦也不再真实,只能化作无人问津的桃花源,伴随着玛利亚。凯丽劲爆的歌唱,桃花扇也不再缤纷,而是化作一双双美丽眼睛,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痛苦。

我总是敞开自己的天边,让王勃的落霞挂着,敞开自己的四月,让李贺的红雨乱落,也许这还不够,我要让那个有橙色瞳孔的画家画完他永远也画不完的向日葵,我要让那个狮子一样坚韧的音乐家谱完他的第十交响曲。

可是,当黎明的第一丝光茫穿透我的天边时,一切都将结束。今天开始了,现实开始了,昨天的色彩归于黑暗,只剩下苍白得发亮的眸子,等待着,等待着明天的鸡鸣。

矛盾,拉伸了昨天与今天的距离,我需要一个滂沱的雨季,可以溶下过去的每一朵云,我需要一个很深的夜晚,可以度过昨天的每一个黄昏。

在现实里仰望,得到的只是瞬息,在现实里回眸,是一段悠长的历史在现实里眺望,是一片灿烂的光明。

在矛盾中寻觅一千年,又一个一千年,历史踱了进来,充满了现实。

也许有一天,陶潜的菊花再一次绽放,长沟流月,杏花疏影,吹笛到了天明。

上一篇:试用期劳动合同范本新下一篇:二级建造师挂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