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4-07-26

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精选8篇)

篇1: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年级组王金芸

在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中,要精心设计习题,把常见的简便运算梳理成口算、凑、分、估、合、转、变、略、消等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其一,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二、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

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

(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

(3)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

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其次用估算检验。

三、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

(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

(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

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四、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主要抓以下几个训练。

(1)略。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省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2)消。把两个相对应的数(如+3与-3)对消,减少运算步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简便运算,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能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提高。

篇2: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点滴。

1.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2.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2.3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巧妙地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迂回转化;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

3.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4.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4.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4.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重视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能促进思维的形成。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动手操作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留在头脑中的印象也最深刻。如在教学二年级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我根据书本提供的教学场景图启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动手摆学具,然后我依据题意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一摆:(1)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倍,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摆了几个5? (2)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4倍呢?5倍呢?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我还要问下去,很多学生已经不想摆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不用摆了,我发现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正是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孩子才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很自然地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转化成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完成了知识的化归。又如,在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3个小正方体和3个小正方形,课上一改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动手搭成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将所看到的样子再动手摆一摆,最后画出所看到的形状,这样通过亲自摆、看、画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物体,而且体会到了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可能不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印象,充分体现了动手操作的成功之处,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小学三年级学生虽然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于感性直观的教具加以演示。如果脱离摆小正方体这一活动过程,教学将变得枯燥、空洞,学生将无法很好地建立空间观念,所以说动手操作能为思维的过程降低一个难度。

动手操作并不是简单的为动而动,不能只是课堂氛围表面的活跃,还要注意动手操作中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要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时抽象、概括地掌握数学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以促进其本能的表现和发展,主张“做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依据教材的特点,把握住每一次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目的地提供合适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学生创造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活动经验,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二、鼓励合作交流,促进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但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功能。如果语言不具备这些功能,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古人云:“言有心声,言乃说。”“说”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并可促进大脑的思维。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叙述解题思路时总是一愣一愣的,有些孩子不乐于说,还有的说得不够完整,等等,这些常常让我们感到很苦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乐说,不断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周长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时,书本在“量一量”这一环节出示了一组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量一量并求出周长。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独立思考准备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再前后四人互相商量之下,使原先没有想到用平移方法的学生也能得到启发,随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就得出了以下的方法: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行了。这样就把原先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繁为简,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魅力,并掌握了一种不错的思考方法。又如在教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个例题:“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生通过画图找到常规的解法后,我追问:“除了这种解法外,你还有没有更妙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已经画好的图再去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后的教学精彩纷呈,不同的解法一一涌现:150÷5×20-150;20÷5×150-150; (20÷5-1)×150。学生从数量关系和数的特点出发,得到了许多新的解法。在这里我成功地扮演了一名倾听者,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发现一个个小心呵护着。几乎每一种解答方法的诞生,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深入,都隐藏着充满鼓舞和信任的话语:“你有更妙的解法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吧!”“你的想法真独特!”一道用画图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下产生了新颖的思维火花,避免了思维的机械化、单一化,学生体会到了“学知识”、“说知识”比“听知识”更快乐,更有成功感。

在鼓励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可以运用积极的评价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来促使每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保证交流的效果达到最好。

三、培养应用意识,深化思维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数学才灵动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当学生能对遇到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他一定会将学会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加工,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四年级下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怎样滚得最远,课前我为学生分好组,布置好每组所带的材料,课上我先在教室进行了示范实验,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组进行活动,实验结果下来只有两组同学的数据统一,其它组的答案都不相同,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我们的实验为什么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这样的实验有意义吗?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结果?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物体的滚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断深化。

又如在学生学了简单统计的知识并掌握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后,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统计的应用价值,我布置了一项课外调查:班级图书角准备购买一些新书,到底哪些书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呢?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同学们都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活动中也能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是很大的。

篇4: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 操作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50

数学实践训练设计要摒弃习惯做法,提升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开辟新视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获得最真切体验,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

一、训练设计,摒弃习惯做法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实践训练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解读、文本生本衔接等因素,摒弃习惯做法,寻求不同角度切入,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实践训练内容要体现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阶梯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非常规解析,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并通过对比归纳、知识重组等方式,完成训练认知体系的构建。

小学数学实践训练内容设计需要考量的因素众多,如教材具体要求、学生接受实际、实践操作环境等,都是影响实践训练效果的重要变量。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知体验,教师设计了一组多向思维的训练题:(1)用三种不同方式做三个三角形。(2)利用不同长度的六根小棒,最多能够围成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3)你从家里到学校可以走不同路径,能否运用三角形原理来证明直线距离最近?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都积极思考起来,迫切地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室里探索气氛比较浓烈。上述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维度探索性题目,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训练题目的设计是成功的。如用不同方式做三角形、用小棒围三角形等活动的实践性很强,学生需要调动思维进行多方向操作,这对建立三角形立体概念有很重要的帮助。其中,用三角形原理证明直线最短,这是对学生思维进行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训练,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活动。

二、操作引导,回避传统思维

教师在学生实践训练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认知形成网络,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有重要帮助。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对课例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课例进行能力迁移,实质上就是“依葫芦画瓢”。这种训练度太低,导致学生形成的认知过于简单,根本不可能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为帮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更直观的认识,我通过大屏幕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这些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些图形是梯形。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但还有很多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我故意在图上移动直尺,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这时,有学生提出要求:“老师,我能不能到屏幕前看一看?”我点头答应了。这个学生拿个三角板在大屏幕上量了又量,然后兴奋地跑了下去。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上来观察时将一张纸铺在大屏幕上,画了图形的几个角。就这样,有好几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体现个性,寻求更多创新的角度,自然给思维训练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实践评价,促成曲径通幽

学生在数学实践训练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能够找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从而使自身的实践体验更丰富,对数理认知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数学实践训练中要注意给予学生多方鼓励,在评价方式选择和评价语言运用时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个体给出不同的评价,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助力。同时,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发挥求异思维,这是学生建立科学认知体系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要求学生用身体摆出一个对称图形,这下可热闹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交流展示时,第一个学生伸出双臂,好似大鹏展翅,我点头赞许。第二个学生来个标准的蹲马步,其他学生都笑了,我也给予高度评价:“不错,有创意!”第三个学生歪着头一瘸一拐打着转来到台上,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我对这个学生伸出大拇指,说:“好,很精彩!”这时其他学生都愣住了,以为老师是讽刺这个同学。我对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动作是我教给他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不对称、乱移动、歪旋转,这是从反面给大家举例,大家应该感谢这位同学。”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纷纷鼓起掌来。不管是不是教师故意安排的,这位学生的反例表演,让其他学生对对称、平移和旋转有更深刻的认知。上述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其激励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总之,数学训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发性散思维进行实践探究,一定可以获得常规训练无法企及的效果。

篇5: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即学会思维,主张想清楚了再写,要想清楚怎么样写,做到思路顺达,语言有条理。可见得思维训练是训练作文的核心,发展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发展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结合阅读发展思维。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熟悉语言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准确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是阅读习作的范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分段,归纳中心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懂得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组材,怎样选段成文,转化为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可着重抓以下几项基本功的训练:

1、抓读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读得好,理解得正确,并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书读得好,阅读能力高的学生文章才写得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让学生多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把作者的语言真正学到手;

其次,要让学生读得多。平时除了上好阅读课外,注意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条件,如老师可利用自修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选出一些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

同学之间比一比,课外书籍谁看得多,读得好;

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多读。形成读书风气,日积月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2、抓字、词、句的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地写,正确地理解意义,句子写通顺。练习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词语归类,找反义词,选词填空、辨析、词语搭配,改错句,补充句子成份等,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抓说的训练。说话和写作两者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训练思维方面,说话训练体现得更直接、更明显。首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要求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及时表扬;

其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与口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正确地说话,逐渐过渡到通顺、流利地写文章,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努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但由于年龄小,缺乏观察习惯,即使一些常见的人和事,他们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文章来也就言之无物,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没有任何确定的目标、任务,就不容易进行观察,因此,在集体活动前,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观察的对象、范围要求弄清楚,把观察任务具体化。如写一次“野炊”活动,活动前,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观察范围、任务,多注意搭灶、烧菜时的情景,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经过。

2、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景物可按方位顺序、游览顺序观察物体、人物、动植物形态时可按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按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的顺序。

3、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在观察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观察物体就引导学生从位置、形状、色彩、质地、光亮、结构等方面去找差异;

观察人物就要从各人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个性等到方面去抓特点,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发想象联想发展思维。作文写得是否丰富,有创新性,启发想象联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适当增加想象作文在整个作文中的比重。要让学生多写看图作文,多写描述性的续写、扩写、插写、改写,多写童话、寓言、故事、诗歌,还可以一题多写,大题小写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2、加强在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写实作文中,怎样补充、生发的指导。如学写《我的课余生活》,看见题目,学生大脑中会浮现出许多活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分析、筛选,哪项活动认识、感受最深,根据平时的经历,把有关材料恰当地组织起来,并作必要的补充、想象,成为一篇真实新颖的文章。这样做既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独特性。

3、丰富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威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作文实践活动,寓作文于游戏或趣味活动中,如有趣的剪内贴、创造绘画、组织竞赛等。

篇6: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

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方法。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page]-->

三、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开展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维方法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篇7: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的,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在课堂上应该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篇8: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有效地思维能力一般指学生能自主地通过阅读数学问题, 发现与解题目标有关的信息, 并进行有效地联系,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数学教与学的每一个过程, 突出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主体特征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学习数学过程, 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课前思考——了解数学学习的基本信息并独立思考

1. 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为学生能主动把现实与数学联系起来, 不仅可以锻炼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 而且在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老师要告诉学生:这个行为可以是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做的。例如我们走在路上发现电线杆是等距离站立的, 可以向自己提出问题:如果路旁两根电线杆的距离是50米, 那么200米直线的路旁需要多少根电线杆呢?如果是圆形广场呢?

2. 预习。

怎么预习?预习什么?这是必须首先向学生强调的。数学的预习不是文字、句子的单一理解, 而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大体了解, 形成“本节课将要学什么, 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有哪些地方我还存在着思维障碍”的意识,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将要学习内容的主干。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说必须全部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而是在你的理解基础上, 为上课思考提供基础。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的预习中, 我们一般能通过自习了解绝对值的概念、基本运算方式, 以及绝对值在数轴上的几何意义, 但是对绝对值计算技能能掌握多少是多少。与此同时, 被预习内容中还有哪些地方还看不懂, 写在课本上或笔记上, 这些就是你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内容, 这就是数学预习。

二、课堂中思考——以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为平台, 搭建知识内化的平台

在课前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 继续对新知识进行认知,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预习认知与课堂上老师的点评存在哪些不同和冲突, 围绕课堂主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老师的引导或者同学的发言, 进而消除疑虑, 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封闭回路, 最终真正达到, 自己拥有了知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 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获得,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初步应用。数学的教学与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 , 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对应的数学问题, 从而获得实际问题的解答。所以, 学生课堂思考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结合课前思考和课堂思考内容, 试探着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尽管有些时候是模糊的、不完整的, 我们也不能放弃这种思考。

三、课后思考——反思, 完善思维结构, 形成科学的、符合个性的记忆和能力

当我们从数学课堂中走出来的时候, 并不是我们学习阶段的结束, 而是经过短暂休整后的继续。数学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储存一定量的系统的知识, 当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 能尽快地调用这些知识信息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经过课堂前、课堂中学习和思考, 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 必须在课后得到合理地梳理, 形成一种符合自我心理特征的记忆和能力;经过阶段学习, 必须在课后得到合理地梳理, 形成一种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知识结构;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 在拥有许多知识点的时候, 必须在课后得到合理地梳理, 可以形成一种长期或者永久的记忆 (这是我们期盼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数学反思。注意这里的反思可以是个体行为, 也可以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立体。课后思考就是一种反思, 需要反复地、不断地思考, 呈一种螺旋上升态势, 决不是一条直线。所以,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反思, 经常地反思,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 学习《走进图形世界》, 可以领略到大千世界的图形, 领略的图形变化的一些规律, 从生产实践出发学习了“三个视图”, 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全部依赖课堂的思考、老师的讲解, 显然不可能。如果我们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思考, 学会把想不通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 这样就完全可以帮助自己解决思维上的障碍。

上一篇:中国陶瓷鉴赏下一篇:作文记叙类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