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资源利用

2024-07-11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共8篇)

篇1:网络教学资源利用

利用网络获取网络信息教学反思

利用网络获取网络信息似乎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基本上每位同学都能快速地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所以,本课中教师主要介绍找到资料后如何保存,比如图片的`保存,很多学生习惯直接复制粘贴,这样的操作往往会导致把图片上带有的超链接也复制过来,最好的方法是把图片另存一下。文字的保存也一样,也要避免把超链接复制过来。

篇2:网络教学资源利用

摘要:网络教学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新生事物,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实效,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有效途径。文章从实施网络教学的必要性入手,简述了进行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然后从教师进行网络教学要开设交互平台、形成开放环境、丰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来改变教学方式,并能有效融合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让网络教研充分发挥的自身的优势,做到教与学的更有效结合,做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例谈了自己网络教学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的认识。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教学方式 转变

网络教学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与方法,是指教室扩展到局域网(校园网)乃至互联网上,使教学资源在全校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学,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

网络教学也为各地区教师搭建了开放、平等、交流的学习研讨平台,更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开了一个敞开明亮的教研活动世界。

一、实施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网络教学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常规教学活动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信息容量大,快捷节约。网络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容量大,如果靠原始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而且有太多东西它都不可实现,如课例、课件、各校的各种信息,都无法浏览。大信息量的传送只能是通过网络才能实现,而且速度快是网络又一大特点,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

二、网络教学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如果采用可视电话加电子白板,还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满足答疑学生的愿望,学生之间的切磋也完全可以利用BBS进行。所谓网络教学,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Internet、局域网、校园网已经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开设网络教学的交互平台,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网络教学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BBS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授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 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2.形成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为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打下良好基础。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总复习——约数和倍数》:我把这节复习课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丰富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让教师教的更有深度和内涵,让学生学的更有兴趣,它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我们要真正、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不管在现实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充当着何中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认知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网络教学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参考文献

篇3: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阅读教学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予以高度关注, 除了关注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之外, 对网络阅读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第14条规定:“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实施建议”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4条规定:“学会灵活使用语文工具书, 利用多种媒体, 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中明确规定“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 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 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 《新课程标准》已经把阅读从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扩展到了网络阅读, 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对中学生的影响尤其显著, 中学生上网热已经形成, 因上网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 不少中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中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已成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绿色上网”, 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搜集、辨析、选择、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可以有效消除网络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

传统的语文阅读材料大多是各种纸质书籍, 而学生所拥有的这类书籍很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其阅读的需要。互联网上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 使语文阅读的平台变得更为广阔, 它具有突破时空束缚的优势。网络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这有利于情境的创设;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作学习;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各种教学信息, 这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所有这一切, 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纸质书籍资源相对不足的缺陷。

网络资源和语文阅读的有机结合使语文的内蕴融入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将传统的学习环境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 学习方式更先进, 学习内容更丰富, 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关研究性学习, 拓展课本有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 以网络为中介, 以网上的中外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及其他文本信息为载体,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认知素质和情感素质完美结合的完整健全的人格。

由此看来,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网络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阅读的材料, 自由地进行探究, 大胆地进行取舍, 不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现实和时代的需要。

那么,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促进阅读教学, 拓展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网络资源对有关课文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

首先, 联系教材内容, 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前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性或拓展性学习;其次, 教师布置网络阅读作业, 或由教师在班级博客中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资料, 或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文章和资料进行辨析和鉴赏、或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通过搜寻信息、信息分析、质疑等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阅读教学有关的文本信息的兴趣,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资料以及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是非的能力, 并以此引导学生“绿色上网”, 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喜欢上网, 而网上的信息资料又包罗万象, 良莠不齐。大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 甚至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 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培养学生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是非的能力, 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建立了班级博客, 作为网络阅读平台。在此基础上, 根据教学的需要, 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在博客里, 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可以布置网络阅读作业;学生可以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并留言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 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 也可以上传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评比, 看谁发的资料多而且质量高, 看谁的阅读体会观点新颖深刻。

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我们在班级博客里上传了《“三·一八”枪响之后》、《“三·一八”惨案中的对抗---陈西滢的看法》、《刘和珍小传》、《杨德群小传》等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以了解课文的有关背景, 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料, 如“三·一八”惨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社会各界的反响,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 陈西滢等反动文人污蔑爱国学生的无耻流言等等。课后又布置了网络阅读作业:

请同学们上网查找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等著名的文人学者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 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并把你查到的资料上传到班级博客, 大家互相交流。

结果同学们上传了周作人的《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文章, 并与课文进行了比较阅读。

又如在教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边城》的主题内涵, 我们推荐学生在网上在线阅读《边城》全文, 并在线观看电影《边城》, 课后又在班级博客中转发了相关文章:《艰难的抉择——沈从文退出文坛的前前后后》、《<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真实》、《“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等等。

通过这课前课后的一系列网络阅读,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同时, 也使学生在上网时有了明确的目标, 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可谓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二、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及文章。

教师经常推荐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目、网络上的时新美文、与社会热点有关的时评、与学生阅读联系密切的相关网站。并通过鉴赏网上优秀的评析文章, 与教师进行网上交流, 掌握评析方法, 写出富有个性特征的评析文章, 并通过联想, 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通过质疑、搜寻信息、信息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

当然, 如果网络阅读仅仅限于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 就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 那是无法吸引学生眼球的。在开始一段时间的新鲜感过去后, 他们又会把兴趣转移到其它方面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班级博客里开辟了“名著导读”、“精美时文”、“人生启迪”、“优秀作文”、“休闲娱乐”等多种栏目。师生共同推荐网上的优秀作品, 并留言交流阅读体会。

例如在“人生启迪”栏目中, 我们推荐了一篇题为“十个故事, 十种人生课堂”的文章。这篇文章一上传, 第二天就有十多位同学阅读、留言, 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一位学生的留言是这样写的:

我看第七个故事《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的感受:有很多事情, 我们不能成功, 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难度太大, 而是因为我们把它想象得太难, 以至丧失了做好它的信心, 不能尽全力去做, 当然就不能成功了。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吧。

有一位学生这样留言:

我们平时就是缺乏互相了解和体谅。古语不是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吗?当你在抱怨别人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时, 你是否有认真的想想:这件事, 如果换作是我自己, 我会怎样做?

还有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体会:

曾无数次的对自己说“不能做说话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可最后还是不成功。看完文章, 感触很深, 也受益匪浅, 没有努力前就选择了放弃, 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加油吧, 心动不如行动!

这样的网络阅读, 不仅拓展了阅读视野, 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人生的启迪、激励自己自觉地改掉一些不良习气, 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

总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促进阅读教学, 可以有效地拓展课本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进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 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 充分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都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 对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上网, 培养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搜索、辨析和选择能力, 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4: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35-02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今网络已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硬件环境。而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评价等网络教学“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它是一切与教和学有关的包含各种显性和隐性教学资源的总和。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指他们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教师所设计的所有学习任务都应该处于一种真实且复杂的问题情境之中,否则,学生脱离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与特定的背景与条件紧密联系的,总是真实而复杂的。

在网络环境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营造的一种具有形象性、生活性、问题性的动态环境氛围。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和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协作交互

学习者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及时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和交流,而这些都离不开各种交互教学环境的有力支撑,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等。快速、及时地获得所需的信息,会使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者与学习媒体资源环境的交互。学习者借助计算机网络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学习软件来进行交互活动。此类课堂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技术能较好地支持教师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技巧以“学件”的形式发布到网上。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自行查阅相关内容,按照“学件”中的提示完成有关操作,从而解决实践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课堂技术,提供支持学习者之间利用电子邮件、新闻组、聊天室、公告板、在线会议或其他网上媒体交流手段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学习者之间可以在线进行提问、回答、讨论、辩论、协商,从而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协作与交流,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圆满方案。

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既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型模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产生疑问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后者常用于讲授型模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课堂技术所支持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常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界面,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网络电子教室的建立,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给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集网页制作、网站管理于一身的,可视化网页编辑器设计出来的跨平台、跨浏览器的充满动画的网页,更具有设计新颖、版面整洁流畅等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人机交互。

三、实时交流

探究与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教师利用课堂技术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合作交流。利用课堂技术手段,如即时通讯、电子白板、班级网站和公共留言簿等信息呈现和交流工具,能方便地实现一对多的交流,让教师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新知,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挖掘了学生的智能潜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帖子,教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四、开放环境

开放性是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我们可以在超链接的指引下,在Internet的知识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到达事先不可预料的地方;因为开放性,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习者顺利完成其中的学习任务,教师利用网页辅导形式给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帮助和辅导。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栏目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创设人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网络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情感交流,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网络环境中的交互机制赋予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动态控制的权利,对学习内容的呈现和学习进度都可自行控制,不仅拓宽了互动内容的广度,也提高了互动的深度。

新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辅导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教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教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创设情境,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加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学习,掌握相应的网络教学硬、软件技术,使之有效地为网络教学服务。同时要注意网络环境下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生动而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8-12-12.

篇5: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作文教学

铜山县何桥镇朱楼小学王侠光

21世纪是现代教育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正踏着时代的脚步前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能力弱,老师怵作文,学生厌作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文教学的网络化也初见端倪。资源共享的网络将为广大学生的作文学习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使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作文教学网络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人为搭建“网络平台”——专题作文网站,引进广阔真实的写作对象,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实现全程性的思考与交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弥补实体写作环境的“先天不足”。

一、网络的开放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

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

要写出好作文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我请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这样,作文就不再成为“无米之炊”。

有了互联网,学生还用得着为写作素材的贫乏而绞尽脑汁吗?只要我们上网搜索,写作素材取之不竭,应有尽有。学生上网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加强语言积累,日积月累,必定能提高习作水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网络的多元化,优化了课堂教学。

网络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你可以来,我可以来,他也可以来,网络环境的创设,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网络作文教学过程,能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开放:网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处理习作材料的平台。在上网络作文课《游武当山》时,考虑到虽然武当山是我们这里的风景名胜,但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去游览过,我就先让学生欣赏武当风光片,边看边议论,学生产生了真实感情。利用网络

资源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充实了他们的思想。因此这堂生活作文课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习作,效果甚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而网络化的作文教学的迅猛发展,更给作文教坛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人机互动、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营造出“愉快学作文”的轻松氛围。

同时,过去作文写了改,改了誊,繁复的过程学生心烦,老师头疼。而现在在计算机上写作方便,快捷,还可以随时删减,添加,直至满意为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网络的交互性,方便了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

等部分集体评议,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修改。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同时,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作品的天地,接受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的评价。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利用网络进行作文评改可以加快评改节奏,提高评改效率与质量,而更重要的能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四、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建立作文发表园地。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开辟 “习作发表区”,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如果学生的习作随着教师写上一两句可有可无的评语而画上一个句号,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就不难找到原因了。受到一位教授“成功教学法”的启发,我觉得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可指导学生把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文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与全国甚至全世

界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欣赏,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也可以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编辑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些积极做法都是促进学生进行写作的不竭动力。

篇6: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的快速普及,使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更加有利,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现实。下面就自己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利用网络资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把握住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这之中,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教学中,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或者头发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而网络资料中尤其是远程资源中,里面的教材分析、名师指点等内容,是教师把握教材的得力助手。

在教学中,特别是集体备课中,教研组、备课组都要认真组织组内的教师学习、分析、讨论,以求准确把握教材。

2、利用网络资料,使教学更得“法”

网络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推动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到学习上。例如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body”这一单元,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只胖胖的玩具熊“zoom”,并问学生:“Who’s this?”学生答:“This is Zoom.”然后教师喊道:“Zoom, touch your nose, please.”这时屏幕上的Zoom就用前爪摸着鼻子说:“This is my nose.I have a big nose.”(这时Zoom的鼻子闪烁几下,同时出现单词nose)接着老师对同学说:“让我们一起对Zoom说’Zoom, touch your nose, please.’”最后教师再分别教head, hair, eye, ear, face。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将新知单词的音、形、义,词组的表达方式、句子的结构和功能清楚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2)展示思维过程,使学习活动变得直观。

在教学中,对于很多教学材料,光用语言是不能很好地表达的。但是,借助网络资料和多媒体技术,这些教育材料的“难言之隐”就能轻而易举的被展现。因为多媒体教学,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

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营造一个互动的新空间,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例如语文的《桂林山水》、《林海》、《梅花魂》、《荔枝》等课文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把相关问题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教学数学“角的认识”时,利用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3)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有时限性的,即一套教材的周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不可能根据时代的步伐而随时更新。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料,就能使陈旧的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

例如思想品德《改革开放谱新篇》,教材的内容都是十五以前的内容,而在近几年中,祖国的发展变化已是日新月异,“一天等于二十年”。教学中,如果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就显得陈旧过时。这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将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展现在学生眼前,将最新科技成就的有关影像资料、flash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播放神舟号发射载人飞船,播放长征三甲发射嫦

娥一号探月飞行及相关探月计划的flash动画。面对如此生动的动画,学生既对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赞叹不已,又对祖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感到无比欣慰,从而真正体会到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当然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领航,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在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最简单,最方便的当然是使用搜索引擎,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有用信息。学习的结果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其次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长的支持,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必要的监督,不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于身处信息时代洪流中的小学教师来说,如何积极、正确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是网络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的探索还很肤浅。我们应继续加大力度,多角度、多思维地进行研究,力争探索出各种教育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新路子。

篇7:利用网络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当下流行“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透过这句话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不涉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尽管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同时不断的学习深造,也不可能穷尽天下、知古今所有。于是乎在网络高速、便捷的信息时代,把语文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小学阅读作为小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撑便凸显了其教学的优越性。

一、无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思维的抽象性

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是小学语文教科书。教科书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虽然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功能,但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感知方式获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毕竟显得还是抽象了些。

(二)、外延的广阔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日月星球、山川河流、人文地理、草木鱼虫、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名家„„当这样一些知识呈现在我们和学生面前的时候,我们深知我们不是万能的,毕竟作为个体的我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面对外延无限广阔的语文阅读,我们有时真的束手无策。

(三)、课堂的局限性

小学语文承载着太多的知识,在课堂四十分钟内仅仅凭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阅读、理解、感悟,小学生最终的感觉还是模糊的。一味凭借想象虽然锻炼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但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可能被歪曲甚至外化。而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又不允许我们无限补充、拓展。

诚然,无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当今依托网络为信息获取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显示了其许多缺陷。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学资料进行检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的广阔和跨越时空使得教学时需要师生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充实内容,促进师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会根据需要检索并整理资料是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处理信息用于指导语文的学习。(1)、教学前(预习)学生对资料的独立检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综观当前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流于形式,因为缺少可控可操作的抓手,教师无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并在课堂上适时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利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按要求处理资料的能力。

(2)、教学中资料的及时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及时呈现教学资料,依托形象直观的资源解决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文本中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的事物客观准确地显现出来。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从互联网上、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咆哮而下”、“一泻千里”、“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等知识点时,查找了大量资料,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如今的生命垂危,逐渐消亡等画面通过对比的形式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为学生增加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象,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创新能力,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想象能力逐渐得到提高。(3)、教学后的资料检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E-mail、QQ、BBS等多维度的师生交互改变了以往单向的面对面交往方式。阅读教学后的作业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学习了《特殊的葬礼》,学生感受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与今天的奄奄一息和逐渐枯

竭,教师可在教学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我们江宁的母亲河——秦淮河的相关资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写一篇《秦淮河——我们的母亲河》的习作并利用E-mail上交作业。网络化的作业便于修改和评讲的展示。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因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能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鸟岛》一课,在播放了一段鸟岛的画面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鸟岛的印象。在一幅幅画面的呈现中,学生感受到了鸟岛的鸟多、鸟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感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深刻领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接着教师再次呈现一幅鸟的色彩多的画面,画面中各种奇异色彩的鸟儿展翅翱翔。一个一个定格的画面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为学生观察鸟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为学生进行描写练笔奠定了良好前提。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和具象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体现所学的内容。学生在读中想象文字所代表的事物,体验文本透露的情感。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但是文本中有时所反映的事物又是很具象的,需要学生能客观、正确的掌握。因此一味凭借学生想象有时会违背事实的客观存在性。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文本意在表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这一标志性建筑应以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体验自豪为目的。教学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对所了解的天安门广场作一简要介绍,相机出示相关资料,在学生读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心中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诚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学生想象的层面,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描述的同时,应巧妙结合教学进程,利用网络优势把天安门广场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情感。利用网络的具体形象对学生原先的想象作了更为准确、客观的补充。

(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交互性更为多向、方便、快捷

网络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行选择相关材料进行自我学习,他我合作。师生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交流者。网络环境下的大容量、高密度 的信息使学生在方便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的同时,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传递学习情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性多向而高效。例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鲁迅的信息。学生从网上很快搜集了鲁迅的生平、所写的著作、人们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名言等许多资料。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自我处理后,让学生之间互相网上传输交流资料,生生互动整合资料后传送给老师进行批阅。教师在查阅完毕后集中映示,师生再次讨论评价,这种师生、生生、人机交互性体现了多向、方便、快捷的优势。

(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拼音、字、词、句、标点、段落、篇章等等可训练之处实在太多,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扎实落实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把握训练重点,引领学生对重难点在阅读中揣摩体会。而教学中仅凭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有时是很难实现训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帮助学生突破所学的重难点方面建构一个平台。网络用于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保障,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效地弥补、突破了我们教学的瓶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十九课《台湾的蝴蝶谷》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么一个片段时,学生对于“飞过”、“穿过”、“越过”这样一些动词,因限于年龄和所学原因很难真正理解并体会到其中动词的运用。为什么花丛是“飞过”?树林是“穿过”?小溪是“越过”?其中的动作可以互相替换吗?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画面:

1、飞过花丛图、2、穿过树林图、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播放这三幅动态画面,引导学生选择填空。学生观看了形象直观的动画后很快就确定了三个动词的用法并准确表达出这三个词之所以这样运用的原因。把对关键词语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实践证明利用网络教学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利用网络的音像效果,激发学习动机,体验阅读情境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动机表现在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志向的兴趣,动机的实质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因此动机能对学习起着启动、导向和强化的作用。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言语的表达,尤其是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把抽象难懂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可以通过网络再现的情景在音像视听的氛围营造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执教国标本第九册《鼎湖山听泉》一课时,让学生在听淙淙泉声,观鼎湖山美景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还有许多游记类的课文,在引导学生做小导游的过程中如果通过网络视频再现其景,用网络的音像效果引领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情境,这种利用网络营造的环境协同学生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学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知识每天高速革新、变更的信息时代,谁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谁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当下打造“书香校园”,构建“书香班级”的活动在我们南京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作为学校一切的归宿终究应该落实在学生的真正发展上,因此培养“书香儿童”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如何引导学生去充满兴致而且持久的开展阅读呢?人手一本书?推荐好书?名人说书?„„综观学校目前的引领措施,可谓形式各异,但我们忽视了我们眼下的这代学生日后将走向的是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亲临的是每天必将面临的网络生活。电子图书的诞生,甚至很多国家的图书馆也将打造成电子图书馆,我们不是不要学生手捧图书,感受书香,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把我们的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和学生网上共读一本书。每每想起那样的时刻,感觉总是很温馨的。我与我的学生在每周五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上放下教室里的大屏幕,走进我们共同的阅读世界,从《三字经》、《格林童话》到四大名著,在读读演演、议议写写中学生感悟了书本,感受了生活,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境界。

利用网络引领学生参与并进入语文的阅读世界满足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日后更好适应社会储备了一种生存、工作、自我提升的技能。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具有搜索便捷、大容量、浏览方便、便于取舍等许多优点,而且成本低,适于资源共享。

当今,信息时代的浪潮冲击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作、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或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网络环境下也逐渐发生着显著的变革,利用网络优势,将有效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原先的不足,突破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笔者从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和学习兴

趣的激发、语言文字的抽象和网络画面的具象如何有机协调、网络环境下师生交互性、音像视听,体验情境、突破、拓宽阅读面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创新,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07年9月18日9:8

出处:史家小学 作者:dch

内容提要: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使他们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也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会并把握信息技术和学科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主 题 词:网络环境 优化语文教学

利用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从《月是故乡明》说起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与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即使我们教师用尽毕生精力,一刻不停地向学生灌输,能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学习的资源库变得无限广大,网上资源纷繁复杂,获取知识的路径不再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能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确实,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扩展学生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并优化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深切地感受到,网上学习往往会使学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存在“不自觉、无目的、无选择”的现象。要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需要“向导”的指点,否则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甚至不能到达目的地,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只有转变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才能更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价值。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最直接的途径,快捷学习并深入研究,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并进行探究和学习呢?本学期,在学校信息组的帮助下,我利用自己制作的“月是故乡明”主题知识网站,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单元内容为同一作家的四篇散文,看似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浏览网页、搜集资料、赏读美文、讨论交流等符合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一、转变观念,重新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古人“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学观,强调了教学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是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也是教与学方法的重大改革。通过亲身实践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我认识到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提供最好的教学,因为最好的并不是对于每个学生都适合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同时,教师又更多地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很像是一个会议的主持人,根据教学的进程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控。冷场了就换个话题,跑题了就拽回来,精彩处就鼓一下掌„„

二、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

网络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共享和资料的搜集、检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网络与语文教学本身之间的关系是“主”与“从”之间的关系,语文是主,而网络是从。适合运用网络这个工具为语文教学服务,就选择它,不适合,就舍弃它而选择更适合的工具。网络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决不能把网络教学来代替语文教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它也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

景山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为季羡林的散文专辑,共选了四篇抒情散文,分别是:《月是故乡明》、《五色梅》、《春满燕园》、《春归燕园》。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青少年的楷模。他的散文更是当代散文中的瑰宝,是学生学做人、学作文的经典教材。他的散文有着完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纯朴恬淡、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学是人类灵魂面对自然、面对家园、面对人生的真情流露,是美凝练、含蓄的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文学的美在于语言带给人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只有在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下,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不能为教而教,即孤立地教一篇文学作品,而应该将与之有关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教材编排也正是意在通过四篇

散文使学生集中了解季先生散文的特点,受到美文的熏陶感染,积累优美的语言,从思想、感情、语言等多方面地吸取名著精华,提高鉴赏能力,读写能力,为进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就本单元内容,感知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品味他的散文韵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使学生在一节课的短时间内,感悟季羡林先生,网络是再好不过的工具了。但以往的网络教学实践,给了我一些启示:对学生学生来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去寻找一类为自己特别需要的具体知识,即便有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支持,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以Frontpage为平台制作了《月是故乡明——走近大师季羡林》主题知识网站,减少了学生在网上寻找资料的盲目性。处理后的内容便于学生搜索,提高对有效信息的捕捉效率,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信息的沃土上自由耕耘。

三、感性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季羡林,一位耄耋长者,一代鸿儒,对于十多岁的学生来说,想要了解认识,无异于读懂一本深奥的科学专著。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故乡。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家在外地,他们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不同的记忆,都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写自己的故乡,谈对故乡的感受”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与大师产生共鸣,在进一步感受季先生的“文笔隽永,情感真挚”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学生在论坛上说到:“我的故乡在澳门,我身在北京。南北两地,相距很远。故乡的美,无法比拟,我对故乡的情,无言可替。月是故乡明,我感受到了季爷爷对故乡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另一个学生写道:“我和邓小平是同乡人,来自四川。那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那美如画的风景,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川菜,只是普普通通的三轮车。每次坐都能看见车夫在流汗,但还是用力地蹬。有些车夫的衣服或鞋都破了,他们也没有心思去买新的。还是起早贪黑的一刻不停地工作,但那样仍

然挣的钱很少,也从没有人因为穷而多收人家钱。虽穷但也好好过日子,如果只听见他们的谈话声,那就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是穷人,他们的心不穷。我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故乡人的品格、精神!”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表对故乡的感悟,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甚至有些家长、老师也加入我们的交流,畅谈对故乡的思念深情。这种情感的铺垫,为后面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体会大师文中的浓浓乡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课的导入,我从“月是故乡明”一课的解题入手,即而引导学生谈故乡,说感受,再回到季先生的“月是故乡明”结尾抒情部分,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季老的浓浓故乡亲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了。

四、个人探索,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的空间,抓住实质,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的关系。

如学生在完成本课的第二项任务:浏览 “走近大师”这一栏目,了解季羡林其文其人时,网站中共分四层子目录介绍了季羡林的散文代表作,他的生活琐事,媒体报刊的报道,他的生活情趣等等,并配有许多幅图片和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去仔细欣赏,每一段介绍都去认真研究,因此,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体研究”,在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他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看图片,浏览相关资料,品读文章等等。学生自主、自由地操纵鼠标去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对自以为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学生探索的结果应以能根据任务,结合资料,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将理解通过文字在BBS论坛上表现出来。

学生在论坛中写到:“读了季先生的仁者爱猫,我了解季先生的为人,他不仅谦逊,他还是一个爱自然,爱动物,爱身边一切生灵的人。”

“通过季羡林爷爷的《永远的悔》,看出了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思念。身在他乡,心里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母亲。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他对母亲的思念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感人。” “偶认为季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的一位老学者,他总是以一棵平常心去看待事物,而且从不夸耀自己,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读过《中餐与西餐》感受是:我们不能被西餐食品给诱惑住,那样太没出息了。我们应该正式恶劣的风气。如果狂热的吃洋餐食品,那么就等于对自己的民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信的民族就是没有出息的民族。” 等等。

显而易见,在网络环境下的个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更有效,思维的训练也更加深化,学习的结果也会更加广泛(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认知技能等)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小组合作,激发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在同伴间进行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在学生通过主题网站进行探究后,最后充分利用BBS论坛,让学生将面对这位“一代鸿儒,国学大师”最想说的写下来,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这时,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边讲述边演示从网站上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如根据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资料上所习得的语言帮助自己表达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季先生散文中的真挚情感,人性中的谦逊纯朴,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

通过小组、班级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对研究的同一任务学生对该任务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让研究不同任务的学生能够信息互补,形成

对不同任务较为全面的认识。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改善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六、延伸拓展,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课后指导学生利用主题网站继续进行专题性研究,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扩大到课外、校外,从而有效完善自我认知结构,最终完成“走近季羡林”这一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使他们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也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会并把握信息技术和学科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浅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听说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可以记载和流传,更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网络资源的广泛和丰富让语文的听说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1.从有限到无限的教学时空。

听说教学有必要传授有关知识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锻炼实践的机会。模仿,教师要起到好示范作用。在实践中,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初一

时重视讲故事,如自我介绍,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或讲述童话、幻想故事等;初二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如“排名次好不好”、“做班干部好不好”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2.从单调到生动的教学方式。

学校课室已经有了多媒体平台和网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听说的训练和考查都可以多样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情景说话,观察对话,操作介绍等。

二、阅读教学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如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三、写作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有用的资料,二是写作要有新鲜的血液,学会利用网络中贴近社会和现实的内容。三是重视交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最终意图,作文是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媒介,是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要真实的表白自己的感情,与别人去进行思想的交锋,辩明道理。

四、网络教学

网络的介入,使学习的主体变成学生,为了避免学生上网的盲目性,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适于网络交际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1.鼓励学生写作中运用“电脑”语言。

传统的写作是以文字表述为主,而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二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我在学校的网页中有学生自编的刊物“二楼风景”就很好体现了这个特点。

2.善于掌握学习利器。

网络有很多软件和工具非常实用,只要利用妥当,会事半功倍。关于语文的就如“中华诗词”、“智能成语词典”、“中华灯谜”“成语大全”“文状元宝典”、“诗词快车”“遣词魔典”“中华成语掌中宝”、“烟雨阁诗词库”等,这些软件的优点在于集成性强,查阅方便。比如“中华诗词”几乎集中了中国的诗词,而且查阅方式多,可按作者、题目、关键字等来查找需要的诗词。

网络和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只要运用得当,网络资源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广阔的天地。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我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支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 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①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普及,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荷花》描写了夏日公园里荷花盛开时的情景,教学导入时,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儿,微风吹过,一池的荷花在舞蹈。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搜集资料,广泛阅读

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如在教学《翠鸟》前,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学习《和时间赛跑》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以及珍惜时间的事例,教学古诗文时,学生上网查阅背景资料。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朗读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言,丰富知识。

2、声情并茂,加强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教材中大部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如教学《月光曲》时,抓住时机播放《月光曲》,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音乐旋律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也融入到这美妙的境界里。在音乐的渲染中,每位学生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写作,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网络作文教学具有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我担任的是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年级练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写自己的这次习作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几篇有关写自己的文章,以启发思路,在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然后在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方面,将它们写下来。运用多媒体软件还能创设情境,在现生活场景,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互评、互改作文,进行协作学习,实现多元评价。上课时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示为红色,不同之处可以闪烁。围绕字、词、句、标点等进行互议互改,方便地进行增、删、变、换的指导修改,以节省课堂时间。网络的优势,不仅在于提供了众多的读者,更在于提供了一个让作者和读者沟通评价的平台,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思考、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1、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我运用课件的演示,引入情景。当电脑课件演示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在空中飞舞,一片金色的草地„„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美了!”“真漂亮啊!”„„在这优美情景的烘托下,让孩子们说说心中的感受,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每个学生都很激动、兴奋,跃跃欲试:“我想在草地上做游戏”“我想躺在草地上睡觉”„„强烈地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创造欲望,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起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五彩池》时,播放有关介绍五彩池风光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用五彩池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篇8: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作文教学

一、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氛围,激发作文兴趣

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一旦激发和培养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从而促使写作能力主动地得到发展。

网络世界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具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利用网络资源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特点及传播信息生动、形象的优势,能创造丰富多彩的情境,既适应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使课堂教学情境交融,使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如在进行命题作文训练时,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与命题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源,尤其是在整个基调、意境以及情节发展方面和谐的材料。再应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利用图像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理解情境,为学生创设更直观、更形象的作文教学环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静止的文本就会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题材。

二、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语言宝库

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也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互联网上强大的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扩大阅读面。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图书网站,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各类图书。也可以让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语言宝库”专栏,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语言宝库”中。这样,作文就不再成为“无米之炊”,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

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

现行的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间隔的时间较长,学生的练笔数量少,而且容易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如果有机地把信息技术引入作文教学活动中,在“由读带写”模式中,依靠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进行读写训练,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写作兴趣。

四、利用网络资源引导互动评改,及时反馈结果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学生听得支离破碎,评改效果不明显。而利用网络进行作文评改可以及时反馈,加快节奏,提高评改质量,更重要的是能把作文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将学生的作品在网上公开讨论和评改,教师根据作文评改要求,把全班学生依据他们作文方面的强项为标准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负责作文一个项目的批改,实现作文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无纸化交流以及评改和反馈,对作文成绩实行开放性、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上一篇:在集团公司安全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委托贷款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