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一种力量

2024-07-02

自律是一种力量(共14篇)

篇1:自律是一种力量

自律是一种力量(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教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律是一种力量》。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句名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做到自律的人却越来越少,许多人放纵自己,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自甘堕落。那么怎么做到自律?自律对一个人,一个社会有什么作用?对于这急迫和严肃的提问,任何一个多少有点儿良知的人,似乎都因该责成自己作出像样的回答。自律就是让我们人格上自重,心灵上自省,思想上自警,精神上自励。自律是一种力量,一种道德的力量。是我们渴望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力量。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因该讲自律。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都说过一句类似的朴素真理: “无德无以培德”,只有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没有一种自律的精神境界,面对着贪婪的掠夺,醉人的诱惑时,我们怎能勇敢地去加以谴责和制止?怎能憧憬未来,追求光明? 怎能对得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面旗帜?所以自律对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尤其是教师。自律作为一种道德,一种美,一种力量,可以完善自我,榜样他人。所以“自律”者必会自重自爱,不会自取其辱;会提高警惕,告戒自己,会开拓创新,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古今中外,大凡有一番作为者,无不视“自律”为生命和事业的奠基石。我国的周恩来总理,身居高位,却严于律己,工作不搞特殊,生活力求简朴。总理去世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留下的只是一身的清白,一世的英名。以至联合国在他去世的时候下半旗致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相反,不自律,实质是一种放任,甚至是毁灭。相信大家对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一案一定记忆犹新。他的案子虽然已尘埃落定,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沉重而久远。陈良宇作为人民的公仆,身居高位,却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受贿,不但害了自己,还伤害了人民对党的信任。这种成为人民罪人的人,必将遗臭万年。然而自律是发自内心的,是内涵,与别人加诸己身的纪律不同。自律是听命于自己,所以自律的人有一点傲然的气度,有一种道德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内心平静,宛如月色洒入水面般静谧,又如同满天的星光,让人深邃而崇高。所以我希望自律这种美,这种精神,这种力量永远鼓舞着我们大家却抛弃那些贪婪的欲望,去憎恶那些醉生梦死和声色犬马的堕落。永远靠自律去憧憬着圣洁和高尚的人生目标。让自律这种力量永远指引着我们人类的上升。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了。

2009年3月1日

篇2:自律是一种力量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自我约束。例如出门在外遵守红绿灯,看见垃圾主动拾起来,甚至是课堂上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都是一种自律。

老程每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都让我引发深思。那天他花费了一节自习课的时间,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和例子。从中,也反映了班级里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堂上不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对此,他提到了每当他有意无意经过班级查看课堂情况的时候,总会看到种种违纪现象。这件事情,或许老程早已经说过千遍万遍了吧,可我们就是不听。课堂上的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里,跟随着老师的思维一起转动,这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的!为什么还需要老程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还仍然不当一回事呢?这样简单的自我约束,难道我们做不到吗?

总是拖拉、磨蹭、懒惰成性。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本应该拥有朝阳般的活力,对待每一件事情都热血沸腾,拥有无限的激情。但是现实却与此有着很大的差距。总是昏昏欲睡、有气无力,该做的事情一昧地拖着,完全不当一回事,这就是我们。于是,拖欠的说明书,堆积的作业,落下的功课……它们吼着叫着,接连不断地冲过来,捆绑住你自由的心,你也只能为自己欠下的债而付出应有的.代价了。其实,只要我们的自律性强一些,怎么会造成现在这种局面呢?

我们早已经不是四五岁的小孩子,这时候的我们也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可是在学习和玩闹之间抉择之时,原本摇摆不定的心最终还是倾向了玩闹,这就是我们的自律性啊。况且,自我约束不仅仅关乎学习,它与生活实际也有很大的关系。乱扔垃圾的人会遭到唾弃,随地吐痰的人会遭到批评。由此可见,自律如此重要!

篇3:高度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种感觉,有点像人为地把世界割成了两半:世界的,和自己的。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在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通道可以互通。你在你的世界里,跟外界并无太大关联。

这样的生活看似无趣,实际上是充实而幸福感满满的。我感觉每天都没有浪费,因为每天都在前进。人生总是这样,并不能圆满。你选择了幸福,那么孤独自是必不可少。一切如同几米的一本书名一般:又寂寞又美好。

现在一边工作,一边每天坚持写作,大概某一天会考虑职业化。

速度方面,之前我在知乎里基本上是每日一答,周日休息一天,每篇答案大概维持在3000~4000字左右,偶尔会有很简短的回答,几乎不抖机灵,尽量保持高质量稳定的输出。

现在有了公众号以后,速度稍微减缓,因为排版、找图、写公众号、打击抄袭等等,事情多且繁琐,有时候只是一个段子,但是为了做好排版,就要花上一个小时。

公众号也并不总是发文章,也有段子之类,为了保持两者的同步,大概维持在2天一更。

有些读者问我:“你更得这么快,是怎样做到的?是不是后面有团队?”

事实上,除开高度的自律以外,无他。

刚开始写知乎,还算吃得消。到后来开了公众号,各种杂事搅成一团,大概每天晚上1点半才能将所有事情做完睡觉,根本没时间顾及其他。那几天很痛苦,每天都要更新长文,又要忙知乎又要忙公众号,感觉坚持不下来了。

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一件事情,你愈是用力过度,越容易放弃,因为无论是谁,都不能长久地保持这种透支的状态。写作是个长久的活,想一直坚持下去,你必须做长期的打算,而不是一时一刻的激情。你看我这个月出差二十多天,一样能保持2天一更,只要每天少上点网,你总能做到。”

于是我放缓了脚步,不再要求自己每日一更,一方面保证足够的休息,另一方面,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内容的精雕细琢上面来,总之要保证身体不被透支,调整后的状态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其中作出的最大调整,就是高度的自律,让一切能平稳地、有条不紊地进行。

自律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时间的高度自律,现在我每天的生活规律大概是这样:

早上7点起床,洗漱完毕,7点半出发吃早餐,8点到办公室。

浏览一下知乎上的时间线,看下别人的回答以及自己合适的回答,一来是学习别人的答题经验和技巧,二来是标记一些适合自己答的问题(基本上这个时候就能打好腹稿),然后再浏览一下今天的新闻之类。

9点到12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工作的间隙,将前半部分完成。

在办公室总不能做到和家里一样,精神高度集中,总时不时地有人来找你,或者电话响起之类。不过能想到一个片段就写一个片段,仿佛拍电影一般。先把每一个镜头都拍好,有可能是不按顺序的,最后经过剪辑,便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之后只需将所有的片段串在一起,再作一些承接之词,便能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总有人问:你上班时间是有多闲啊?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你有心,哪怕是在坐地铁去广州的这个当儿,站在栏杆旁边,我也能在手机里用在线笔记按上一千字,回家再添枝加叶、修改一遍,就形成了一篇小说,我的小说《翻墙》就是这么写完的。

下午是一天最重要的时间段,在经过一场午休的补充后,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充足,写作速度也最快。所有的工作务必在下午完成,其中包括:将文章写完,前后最起码浏览三次,检查错别字,以及文章的通顺与否,再适当增减一些内容,使之完善。最后将他们放到编辑器里进行排版,找图片,再放入到微信的素材里面,保存,等待晚上发出来。

因为每次做事,总需要的是一大块的连续的时间,所以每想到一件要做的小事情,我会写在手机的日历里面,设置上提醒。倘若有十分重要的需要提醒的事项,直接设置闹钟,比如设置好9点,标记“群发微信公众号”,如是等等。

对于一些不大重要的,会在在线云笔记里,根据事情的优先级一一写出来,做好了再一个个地划去。

晚上亦不能松懈,虽然不会把每件事都记录在本子里,但在脑海中会根据优先度进行排列。譬如:趁着太阳还没下山,6点到7点的时间段会洗衣服。洗完晾好之后,会进行阅读,9点推送公众号,之后会顺便处理下公众号里的信息。

以前别人问:你每天能坚持下来的事有哪些?

我大概能回答的是:刷微博、刷微信、刷豆瓣之类了。

现在每天能坚持并且必须坚持的,一是写作,二是跑步。

长时间的写作所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吃不消,精神疲乏、大脑变迟钝、腰酸背痛的情况司空见惯,所以跑步自是少不了的。

每天从电脑面前离开,哪怕只是跑上十分钟,都能感觉浑身舒畅无比。跑步带给我的好处远非如此,自从坚持每天跑步后,尤其是早上,坐在办公室的精神面貌都大不相同,体力感觉有所增强,长时间地坐着也不会感到腰酸背痛。

以前也试过通过做按摩来减缓肩颈疼痛,都不如跑步来得有效,如果说按摩是由外至里的舒畅,那么跑步则是由内自外的。感觉有些事并非有钱就能解决,非自己亲力亲为不可,不能偷半分的懒。

跑完以后回来洗澡,10点处理下微信上的消息,11点、最晚12点前睡觉,这就是现在的一天。

没有衣服洗,会安排在家打扫卫生、去超市采购、剪头发、散步等事情,总之,一天下来没有太多时间浪费。

每一天都像一台机器一样,井然有序地运行,丝毫都不能懈怠,亦不能允许对自己说:明天吧!我明天一定做!

如若将一天比作一部机器,那么每一段时间则如同一片片的齿轮,齿轮上的每一片齿都很精细, 精确到分钟。只有将每一片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才能保证整部机器顺利地开起来、才能前进。

这种精密的程度,仿佛只要掉下一个哪怕是极为细小的部件,一天便不能再正常运转,则无法前进。

比如,我哪天晚上忘了跑步,或者1点钟才睡,第二天则必然精神不好,由于每天上下班的时间都是规定死的,没有任何的通融,所以我只能勉强硬撑着,直到12点下班,才能等到午休时间,去床上躺一会儿。

在等待的这个期间,我做不了任何事,只是干等着让时间快点过去(如果是全职写作就能弹性安排了),好让我睡一会儿。可是写作的任务总在那里,不会凭空消失,因此,早上落下的东西只好留在下午写。经常下午没写完,又不得不压在晚上。

晚上的时间,从6点到9点(推送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好的写作时间段,这段时间看起来很长,有3个小时,其实是一天之中精神状况最差的时候,效率相当低,只适合休闲放松。

憋着一口气好不容易匆忙写完,排好版,9点做推送出去,又赶紧换上运动衣匆忙去跑步,接下来是洗澡、漱口、准备睡觉——这一切并不是我想看到的。

我想要的是一段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中进行,我无需去追什么、赶什么,只需按部就班地做好一切就行了。

高度自律的另外一个诀窍在于: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拒绝一切诱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面临诸多的诱惑,你必须时刻记住,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唯独放弃某些东西,才能有所得。

当你稍微有了些起色之后,便会有很多诱惑等着你——比如社交网络里有很多的留言等着你去回复,微信群里会有很多红包等着你去抢,有的读者会给你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发自拍照。

开始的时候我会被这些忽如其来的诱惑弄得不知所措。

本来上班的途中被人打断、来个电话什么的,自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些没办法,你拿了工资,必须以此为主并且做好,这些都是不可控的。

如若再加上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轰炸,效率就低得惊人了。通常一个下午,在没有任何工作打扰的情况下,都写不了什么东西,最后不得不断更一天——这并不是我想见到的,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任务。

不可控的那部分只好由他去,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能控制的尽量把握好,比如:

将知乎上所有的提示屏蔽掉,不然一边在草稿箱里写答案,一边时不时地弹出个红色圆圈“1”“2”是一种强烈干扰。

社交网络,诸如豆瓣、微博、公众号,能不看的尽量不看,休息的时候或者定时打开,进行统一的处理和回复。

微信号设置勿扰模式,统一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回复。留下手机号给一些重要的人,有急事让他们打你的电话。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自以为开着电脑版的微信会提升效率,不料反而耽误了更多的时间——社交软件中总有回不完的信息和聊不完的天。

将网上结识的、有必要的人约出来,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快速的语言交流能使效率成倍提升。

之前我一直以为,作家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职业:每天在电脑面前打打字就好了,钱就会源源不断地入账。

后来开始慢慢地发现,其实只要活在这个星球上,没有哪种生活是不艰辛的——哪怕是那些我们看起来非常轻松自在悠闲的生活,背后也是充满了酸楚与苦涩。何况是写作,这种很难让中国消费者埋单的职业,较之其他的职业,更是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能维持生存。

不过,我倒是知道,写作并不是“靠喝酒吸毒获取灵感”“出一本书就能出名”这么容易的事,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体力活。

历史上几个纵情声乐的作家,都谈不上高产。

倒是几个自律极高的作家,产出很稳定,作品质量也极高,像村上春树、东野圭吾、阿西莫夫。

不过这些都是活在没有互联网世界的作家。

互联网时代固然提供了给草根当上职业作家的机会,凭的不再是人际关系和圈子。但同时,他也对作家有了新的要求——需要作者持续且稳定的输出。

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这本书中,看到村上春树是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的:

清晨5点起床, 晚上10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

照这种模式生活,所谓的夜生活几乎不复存在,与别人的交际往来无疑也受影响。还会有人动怒光火——因为别人约我去哪儿玩呀,去做什么事情呀,这一类邀请均一一遭到拒绝。

我只是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则,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与周遭的人们交往相比,我宁愿优先确立能专心致志创作的,稳定和谐的生活。

我固然同意他“清晨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的观点,然而现在因为要上班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去生活,不过我会朝着这个境界去努力。

我现在每天的生活就这样,几乎没什么太多交流,更没有什么惊喜,只是一心沉下去做自己的事。谈不上有多开心,亦没有什么悲伤。

谈到寂寞,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情:

我记得十年前,当我看电视的时候,路过一条广告语——“将梦想接入现实,移动梦网”,他展示的意思是,要把“随时随地上网”变成现实。

当时我就在畅想:“倘若有一天,真的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每时每刻都能和世界联网,那样大概人就不会寂寞了吧?”

现在,这些梦想都通过4G时代的到来,已然实现——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地上网,和这个大千世界连接起来。

然而,寂寞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他还是无处不在——我经常会找遍整个通信录,不知道和谁聊天。看完所有的新闻,不知道看了些什么。看着荧幕里的人发呆,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划过整个手机,不知打开哪个APP,只是重复做一个动作:打开APP,关掉,打开另一个,再关掉……

信息化的时代,带给人的感觉经常是焦虑和不安:每当我们离开手机时,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然而当你一直盯着它看时,又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这种感觉,倒不如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安静地看上一本书、跑一会步、写一篇东西来得酣畅淋漓,我经常会感觉,最寂寞的时候,亦是最充实的时候,人的幸福感常来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就好比放大镜将光线聚焦成一点,然后“哧”的一声,身体内的某种东西因此而点燃了起来。

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幸福感,事实上都是来自于其自身,而不是来自于他物或者他人。

我曾经看过一条微博,写着:“每天都必须全力以赴,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我以前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小的时候常常想一想就过去了,然后该干嘛就干嘛——该玩游戏照玩不误,该看电影的看电影。总之觉得,该努力的不应该是现在,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嘛,即使不是今天,迟早有天也会实现的。

现在人一到了30岁,就会有种紧迫感。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感觉自己在这个星球上所剩的时间无几,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提上日程,该做的非现在做不可。

在中国,假如你胆敢谈什么“理想主义”,你就会活得很悲惨。伴随而来的是长辈对你的念叨和叮咛。我以前,只要跟人谈什么理想,总会有个长辈走到我面前,拍拍我的肩膀,教导我说:“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吃饭的问题才是急需解决的。你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就更别谈什么理想了。”

好像理想是万恶之源,人一旦有了理想,马上就会被饿死。

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个社会里,只要你不懒惰,肯做,你是不可能没有饭吃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从事一份对的职业,找一个对的人。

我自知理想主义在中国,要生存下来,仿佛石头缝里求生存的植物,太过于艰难。可是我擅长的就这些,并且我非常地热爱这个行业。走哪条路都是坎坷路,倒不如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奋力一搏。况且写作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贫瘠的行当,他并没有饱和,还有太多空间值得挖掘。

我也始终认为,钱只能是结果,不能是目的。我是因为热爱一件事,所以同时还赚了钱。不能因为我热爱钱,所以我投身到一件事情中去。

自从12年前,我高考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好好地去认真去对待一件事情。我想让自己好好地认真一次,无论什么,靠谱或者不靠谱的,对于过去,无论自己,或是家人,我要说太多的对不起。

无论这条路成功与否,至少当我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时,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我曾经也是有全力以赴地去追逐过梦想的。

而不是像很多人跑过来跟我说的那样:“我曾经也得过作文大赛一等奖,也有过作家梦……”

玉石俱焚地碎裂,也比从没有过的好。

篇4:爱是一种力量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从生命深处鼓荡起来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水一样柔软,水一样强韧。

小说《生命中的两袋红枣》,展示了这种爱的力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身患绝症,在生命的尽头,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孩子,不忍心让孩子因为自己的病情内心遭受折磨。为抹去孩子精神上的阴影,卸却孩子心灵中的负担,让孩子安静地生活和成长,她和丈夫求医生帮设骗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爱的羽翼拼命张开,尽最大努力,为孩子遮风挡雨,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爱的情感如此细腻而深挚,爱的力量如此强大而坚韧。因为以苦难为背景,含有悲剧的成分,那种爱的情感和力量更凝重,更具震撼力。小说中的医生带着悲悯的情怀,倾力配合那对农民夫妇,和那对夫妇共同完成一个爱的故事,也提升了小说的感情厚度。农民夫妇面对孩子的“不忍”,体现了悠长的父爱和母爱、温暖的家庭亲情;医生面对农民夫妇的“酸楚”,体现了纯朴的人情。读这篇小说,我们能体会到生命中的一些庄严和高贵。

小说写得很新颖。作者通过一个悲情故事,把那种爱的情感和力量,演绎到了极致,不算新的题材,却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感受和体验;以两袋红枣为线索设置情节,小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结构。小说也有不足之处。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时有直接的“说明”,如,说小说中的男人“有些木讷”,说医生“主动”和男人握手等,类似这些内容,如果通过人物具体的言行来表现,不做直接说明,也许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文学品质。另外,小说的语言稍显僵硬了点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美感。

篇5:自律是一种力量

什么是自信呢?

我想,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一种不需要借助外界夸奖与奉承来证明自己的信心,一种内心的强大与笃定。????

自信,是一种态度,源自于内心,是对自我清晰的定位和认知。

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坦然接受,不后悔,不埋怨。对于未知的未来,抱以最诚挚的热情,不畏惧,不退缩。

自信,也是一种气质。

自信,所展现出来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也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所有的人格特质里面,我最欣赏的,也是自信。

自信的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束光,温暖明媚而不张扬,低调奢华而有内涵。

有一句话说:“没有自信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拥有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败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否定自己。当我们被自卑感包围的时候,就会觉得情绪低迷,生活暗淡无光。

那么,怎样建立自信呢?知乎里有一条高赞评论:

“持续的在自己能力圈边界附近做事,谨慎而聪明的选择所做的事情,尽可能做一件成一件,以良好的做事结果形成正向的反馈,不断强化「我行」的认知”。

接受偶尔的失误,承认暂时的失败,从失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做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慢慢积累自信。

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这种自信的力量,如同黑夜里的火焰,焚烧困难,照亮智慧,照亮温暖,也照亮继续前行的道路。

感情里,也需要自信。

很多人,一旦陷入感情,就会美化对方,苛责自己。觉得对方高高在上,而自己却存在很多缺点。久而久之,就会在情感关系里,变得被动讨好。

然而,这样的卑微,并不能保证情感的持续,反而会给对方带来压力。

要知道,在喜欢你的人眼里,你的小缺点,也是很可爱的。若是不喜欢你了,纵然完美,也无法留住一个不爱你的心。

所以,无论你有多爱一个人,都要保持自信的魅力。

自信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和欣赏。唯有不卑不亢,自尊自爱,情感里的你们,才是平等的,自由的。

当然,自信,不是自大和自夸。

盲目的自大,会让人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那些浮夸的人,喜欢到处炫耀的人,未必是自信,极有可能是自卑。

因为自卑,所以渴望通过外界的关注和认可,来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

真正自信的人,反而是平和的,安静的.,低调的。

因为自我认可,就不需要过多地在意外界的评判和眼光。

心理学发现:

“内在的自信是一种对自我的存在意义的肯定,是完全接纳自己,所以对自己没有批判,更没有苛刻,他不显山露水,却让人不能小觑内在的实力”。

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的指指点点无关。

一个内心自信丰盈的人,宛若一朵傲然绽放的花儿,优雅馨香,自在清欢。

自信,是阳春三月的温暖,是夏日清荷的素雅,是秋色连波的浩渺,是大漠孤烟的壮美。自信,点燃生命绵延不绝的希望。

真正的自信,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也是一种自我认可的人生态度。

篇6:坚持是一种力量

来凤中学傅文娅

贝克汉姆是英国著名的足球明星,他的“黄金右脚”世界闻名,这源于他小时候很爱踢球,他的父亲为了训练他,就挂了一个游泳圈在树上,让他每天对着圈里踢,他天天练,洒下了数不清的汗水,终于练成了黄金右脚。他要是不坚持,他会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成功,却未曾想过别人也是付出了努力的,要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努力,就得奋斗。

有一个雄辩家,他有口吃。毛病,他经常被对手嘲笑,他不甘于此,于是每天他在嘴里含一块小石子练习说话,刚开始嘴都磨破了,但他没有放弃,他终于成功了,成立一名著名的雄辩家,让那些人笑话他的人目瞪口呆。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他才学习画画的时候他的启蒙老师让他天天画鸡蛋,一个小男孩,正是好动的年纪,他怎么可能坐得住?有一天他去问老师,为什么总是让他画鸡蛋,老师说所有的画都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你每天画的蛋都不一样,他画了无数个鸡蛋,终于老师不让他画了,因为他已经画出了鸡蛋外的世界了。如果他不坚持画鸡蛋,你还会知道有达芬奇这个人?也许你知道他只是个人名,而并非是个名人。

说了外国的例子,来说说我们国家的例子。你知道马云吗?淘宝?阿里巴巴?支付宝?这些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生活的是因为他。马云是浙江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天天找外国人练英语,那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还没有几年,他那时就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了,他把英国口语练得和老外一样溜,他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但他不满足,很快就辞职了,他想从事互联网,那时在中国还是个新兴产业,他找了很多人,和他们谈自己的理念,没有人相信他,觉得他是个疯子,有个叫孙正义的对他的创意很有兴趣,注资了他的公司,就这样,他的公司渐渐的壮大了起来,然后他从不被人看好转变成一个成功人士,秘籍是什么?坚持,不管是他找老外练口语还是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公司,他从未放弃过,他成功了。

孙杨是我国著名的游泳运动员,他在奥运会上赢得了多枚奖牌,他差不多每天都是泡在水里的,想吃什么也不能随心所欲,那么高的个子却很少吃肉,不是他不想吃,是他不敢吃,他要保持体形。他上某综艺节目,有几道菜他很想吃,却没有吃,他付出得太多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长年累月训练的结果,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

篇7:习惯,是一种力量作文

习惯,是一种力量,比如说我们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考试的时候考了最低分,那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寻很会下定决心,下一次,一定要考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结果,真的考出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来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惯,就是一些习惯的力量在鼓励我们向成功的方向走去。

习惯,也未必是一种好习惯,比如说吃饭前如果不洗手,就会把手上的细菌吃到肚子里,就会生病,生了病就着不能上学。所以,习惯,也未必是一种好习惯。因此我们它要取长补短,把不好的习惯都改成好的习惯。

我记得在我7岁那年,由于经常不洗手就吃饭,所以得了微轻手足口病,使我无法上学,所以,我的成绩也是一落千丈。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使我想忘也忘不掉。可是,我现在已经把这个习惯改掉了。

篇8:坚守也是一种力量

作为或是距企业最近的物流期刊,《中国储运》坚守物流前沿,沐雨栉风、精心采撷,才有了一年洋洋洒洒的十二篇“访谈”和四十五篇“专访”。如是,我们记录了社团领袖的走势解读,记录了国企高管的运筹帷幄,记录了民企领军者的经营韬略,记录了专家学者的阔论高谈,记录了业界翘楚的痛并快乐,记录了运营层面的艰苦打拼;记录了一线员工的激情倾诉……

作为或是最为勤勉的物流期刊,《中国储运》顷心服务客户,不畏辛劳、走访厂商。先后出刊了每季度一期的《工业车辆专刊》,传达了工业车辆分会领导对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前瞻;通报了会员单位的生产营销活动情况;介绍了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宣传了会员单位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出,等等。我们采编了二十七篇物流装备制造供应厂商的“专访”,记录了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切入,记录了民族企业对市场机遇的把握,记录了新兴厂商对“个性”服务的践行……

作为或是最为开放的物流期刊,《中国储运》营造群言之堂,广开言路、言无不尽。屈指算来,总计三十六篇物流及类物流杂话、二十四帧“梅氏”漫画、十二期“深度”以及十二篇“卷首语”。一篇篇、一帧帧,犹如匕首投枪,针砭时弊,鞭挞陈腐;犹如苦口良药,直击顽症、刮骨疗毒;犹如绵里藏针,黑色幽默、以歌当哭;犹如初冬朔风,力扫阴霾、尽展晴空……

客观而言,过去的一年,是物流政策出台的“大年”,是物流举措落地的“小年”。虽然中国物流的整体环境还难以恭维,但正是凭籍着对中国物流的坚守与执着,凭籍着对中国物流的热爱与憧憬,《中国储运》的全体同仁,把一簇簇缀满晨露的战地黄花奉献给其所挚爱的广大读者,为中国物流园地携来了些许的亮色;将一缕缕饱含期冀的五彩云朵奉献给念兹在兹的物流业界,给中国物流天空平添了几抹炫丽。

十年前的2001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这一里程碑式的日子,也是中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的起跑线。迄今十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既有发展的跨越,亦有对未来的透支。除却消耗自然资源和打拼人力成本,我们还有多少本钱来应对下一个十年?在渐趋激烈的世界商贸格局中,中国物流何时给力后发优势?物流成本高企和物流症结频现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物流如何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

篇9:“感染”,是一种力量

关键词:感染;热情;朗诵;写作

我在读高中时,有一堂语文课记忆深刻。课上到一半,董老师突然捧着课本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给大家念一下课文吧。”然后,他用纯正的地方普通话给我们念起了孙犁的《荷花淀》,念着念着,念到水生嫂听到水生又要出门心里很不平静的一段时,董老师额头边上一缕遮顶秃的头发掉了下来,董老师用手一拂,继续念:“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那一缕头发又掉下来了,董老师用手一拂,继续念:“……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那一缕头发又掉下来了,董老师索性不腾手了,用脑袋一甩,把那缕激动的头发甩上了头顶,然后停顿回味了一下,接着深情地看着我们,说:“写得多好啊!”于是,我打心眼里觉得文章写得好,我打心眼里觉得董老师上课生动,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语文课。许多年过去了,董老师那陶醉的面庞、那忘乎所以的一甩,那抑扬的地方普通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甚至可以背诵出董老师念的那几段话,然后真心地叹一句“写得多好啊”:这,就是“感染”的力量。

为什么语文课会不受欢迎呢?语文课仅仅是字音、字形、词语与语病吗?因为我们不曾被语文感动,学生不曾被我们感动,我们的课堂也不曾有过感动;而一堂没有从心底生发的感动的语文课就犹如一具行尸走肉,徒有肉身没有灵魂。所以,我们要用一颗敏感而热切的心去上好一堂语文课,用生命去歌唱。

一、真诚喜爱,走近作品

“感染”,是情感与思想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所以那种对文学的热爱必须是真诚的、实在的,这样才能接木开花、临渊求鱼,否则“感染”必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后流于形式,且不说不会有纸上谈兵的喧闹,更不会有心有灵犀的触动。

所以,我们要读小说、散文、诗歌等等,存一些文学的灵性;读一些文学的点评或赏析,多一些文学的情趣;读一些《语文学习》《语文教研》,长一些教学的理趣。其实,单是教科书上那么多的文学经典就足以让我们回味赏析。撇开教参,我们独自出发,在字里行间咬文嚼字,你会发现一个别样的自己。如读孙犁的《亡人逸事》,当你深深地被亡妻的言行感动的时候,当你被孙犁举重若轻的情感与深情淡墨的语言感动的时候,你难道不曾因自己的感动而感动吗?一个作品需要一个真诚的读者,而一个真诚而欢喜的读者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作品。

说文学是殿堂,其实不合适,因为它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应该是一片森林,里面有鸟的鸣叫、花的幽香、树的精灵、土的呼吸,有厚厚的落叶,有停停走走的小虫,还有那一汪明晃晃的倒映着金碎片的水塘……你可以在这里自由行走,自由地看、听、闻,甚至可以睡觉……当你悄然而出时,应该带着一身的苍翠,透着些许的飘逸,露着隐隐的傲骨。

二、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感染”,是一种效果;达到这种效果,除了真诚地阅读,必须借助手段去达成;而课文的朗读就是一种绝佳的手段。一个良好的朗读者可以调动听者大脑中的感知和想象能力,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生从事教学,极力主张朗读。董老师那动情的朗读,不是给一个青涩的少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进而也成就了一个忠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吗?

朗读时,老师需选一则真心喜欢的文本,然后熟读几次,便可进入课堂;当时只需说一句“今天,我来念一篇很好的文章”。读到情深处,你偶一抬头,一定会发现一双又一双闪亮的眼睛,那是在讲习题课时没有见的;或者你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句“啊,说得多有道理啊”,一定会有学生在那里默默地点头,那是真心实意地认可;或者你轻轻地感怀一下“多么形象啊,这样的描写”……

比如,学习《牲畜林》时,我通篇朗读,学生时而发笑时而深思,而朱阿这一人物已深入人心,卡尔维诺幽默的语言风格也了然于心,而在情节上采用的“延迟”手法也显而易见;这些都不必大费言词解释,一切尽在“朗读”之中。当然,古诗文的诵读需要在疏通文字之后;“感染”的效果同样明显。比如有个习题,宋·唐庚的诗《春日郊外》(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许多学生分析不出诗的感情特点。于是,我让学生站起来读,一个接一个,读一次再读一次;有的读出了悲伤,有的读出了喜悦;读着读着,学生说这首诗的“茫茫”两字应该读出喜悦而不是伤感;因为大家发现,用悲伤的语调读诗,听者浑身不适,用喜悦的语调读诗,听者浑身舒适。从全诗看,这“茫茫”二字当然是初春美景无以言表的情感的最真实表现了。你看,这就是朗读的力量,这就是“感染”的力量;不需要解释,只需朗读,只需真切感染。

三、下水写作,带动学生

老师的作品或许是拙劣的,但创作勇气是可嘉的;老师的作品或许是肤浅的,但感染的力量却是深远的;老师的作品或许只是一块敲门砖,但却能引出门后面一座巨大的金矿。所以,尝试写作都是值得的,只要能感染学生。

比如我曾即兴想了一首诗:六月考场沉寂寂,树叶不动风扇摇。一分两分三四分,五秒六秒七八秒。六十进位谁来定,嘀嗒嘀嗒天也老。愿得一事费神思,鹏鸟万里任逍遥。(《慢》),后来拿出来与学生共享,当周随笔学生应诗应词,好不热闹。如,一溪烟云飞沙鸟,万壑松涛连野寺。半卷残经清斋里,三径竹问月影移。(《小窗幽记》)天高日回,烟霏云敛。默秋时,菊茂蟹肥,青帘沽酒,幽开卷。叹浦边风,尘中影,戏里身。虽图凌云,壮志难酬。且沉吟,抚己自笑。留滞人间,一饮一啄。坐对兰荡,绿沙帐,碧珠幌。(《行香子》));再如,在介绍意识流小说特点时,我拿出了自己的一个写作片段,当周随笔很多学生都尝试了写作(那是被尘土洗出的半躺的乳白色的古瓷瓶吧,小心地露出半截,在黑的夜里泛着森森的亮光,柔美的弧线伸向远方,仿佛遥望着曾经的岁月……那是起伏的山峦吧,在夕阳的余晖里衬出一条黝黑的线条;那是刚破壳的青蛇吧,正练习着慢慢爬行;那是婴儿的脸庞吧,那里有弹指可破的肌肤……哦,那是多么完美的曲线啊,却是数学老师画在黑板上的二次函数图呀)。

惊讶于学生丰富的语言与想象力的同时,我深深地骄傲与感动着:“感染”,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感染”,其实是一种爱的传递。老师把对语文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生发出对语文的热情、喜爱与痴迷;那样,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高了,语文课也变生动了,语文成绩自然不会太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呀。实现“感染”的手段是多样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与以身示范的下水写作或许是绝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2.

[2]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03.

篇10:宽容是一种力量

曾丽

一直以来,总借口自己没有时间,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却让我深有感触。读这本书期间,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与魅力。书中谈到了100条建议,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当好一名教师进行了阐释。

其中有句话我感受很深:“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是呀,在教学工作中时常做到宽容确实不容易,但宽容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少数犯了错误或学习不尽人意的学生,老师在悉心教导仍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难免会忍无可忍而出现过激行为。这一过程的初始,也有和风细雨,也有循循善诱,并不乏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然而当这些软化工作失效时,教师再无等待之心,要么怒发冲冠,要么放之任之。这两种现象,都宣告教育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并不理解,尊重并不宽容。这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班中的一位学生:

他叫黄逸,特别地糊里糊涂,长期丢三落四,并且心胸非常狭隘,非常多疑,自尊心极为敏感。他的作业从来没有哪一天能全部带到学校交给老师,他上的课没有哪一节能从头到尾都集中注意力听讲;当他认为别人侵犯了他的尊严时,采取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动手打人。有时某个同学从他桌边走过,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课桌,他便认为这是在挑衅他,在向他挑战,于是怒目相向;有时同学谈话中无意中提高他的名字,他便认为同学一定是在说他坏话,于是便开始斥责和动手。从上学期接班以来,我平均每节课要提醒他十几次注意听讲,每天要叮嘱他自己收拾好书包,把第二天的作业带到学校来;每天要处理四、五起他和同学的纠纷,并且都是同类型的纠纷。有时我自己都感觉耐心不够用了,有时我冲动上来就要发火了,但一想到这些都是因为他本身性格上具有的缺陷,他自己无力去克服时又逼迫自己冷静下来。因为我知道:每次在他犯错误之后,他的心情就很差,脾气会变得更加暴躁,然后又导致下一次的恶性循环。在他内心其实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我明白,对于他,只能多一份宽容,给予他发必要的时间去引导、去改正。而盲目地发火、一味的斥责只能无济于事。

渐渐地,他慢慢地认可了我,并且多次在写给我的信中提到我对他的宽容和他改正的决心。以后当他再次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便告诉他:“你一直以来经常在重复同一个错误,老师能也一直在宽容你;同样,同学有时也会犯些小错,难道你就不可以同样去宽容他们吗?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就会海阔天空!”每当这时,他总是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现在经过半年多的引导,虽然他还常犯些小错误,但与以前相比,他平和多了,宽容多了,同学们常说:黄逸不再骂人了!他现在不在动手打人了!他现在偶尔还能和我们开玩笑了!家长也说:孩子在家和他们说,自己不应该那样过度敏感。

通过对他的教育、转化,我认识到:学生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对学生的宽容,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的时间、空间与主动性,从而体现出教师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我真正地懂得了:原来宽容是具有力量的!一个宽容的微笑可以抹掉孩子心灵上的阴影,一个赏识的眼神可以缓解孩子身上的压力,一个宽容的动作可以点燃孩子心中理想的火花。

篇11:微笑是一种力量

朋友,不要让挫折蒙蔽了双眼,不要让痛苦充塞勒心灵,挂以弯新月在脸上,让我们共勉。

——题记

微笑时什么?它是感谢,是当人们帮助困难中的你,在你的微笑里,流露出的是感谢,是满怀深情的力量,那次天崩地裂,那次地动山摇,高楼大厦瞬间成为了一篇废墟。多少生命在废墟中求助,当解放军战士将以个小男孩成功托起时,他轻轻的一笑,用满是灰尘的左手向战士们敬礼!这是一个孩子的微笑,也是灾区人名队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笑,他传达了太多,乐观坚强的活着,感谢所有关心灾区的朋友们,我很好!也许小男孩没想那么多,他只知道,每天都是阳光的,为微笑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稿赏。

微笑是什么?他是宽容,是神奇的电波,他能化敌为友,他能使陌生升华为熟悉,使别人不知不觉统一你,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在一词宴会上,以个对他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角落大肆打击着卡耐基,当卡耐基听到他高谈论阔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人非常尴尬,而卡耐基却安详的在那里,脸上挂着笑,那人发现时,感觉到很难堪,卡耐基的脸上不是愤怒,而是挂着像弯月的笑脸,走上去亲热的很他握手,好像完全没有通道他讲自己的不是是的。后来此人成了卡耐基商业上的好友,微笑富有力量,微笑找人喜爱,美国诗人雪莲说;“微笑,实在是仁慈的象征,快乐的源泉,新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微笑就像润滑剂,化解令人尴尬的僵局,微笑又如一座天桥,沟通彼此的心灵渠道,使人产生一种安全感,亲切感,愉快感。当你想别人微笑时,实际上就是以巧妙含蓄第方式告诉他,你尊重他,这样,你也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赢得别人的信任。因为有了微笑才有了和谐的友谊和真诚的朋友。

我们喜欢微笑,喜欢那弯起的弧度,更喜欢它所传达的一种力量。当丛飞不假思索的把义演所得的万元塞给一个求助的打工仔时,当一个小孩嘴里飘出“爷爷,请坐时”,他们一定都是笑着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可贵的东西叫做真诚和纯洁,他们用自己的笑容打开了他人的心扉,也冲破了隔阂,用他们的笑容见证了一种无价的信任和真诚。

篇12:习惯是一种力量

从前,我是班里的尖子生。那时的我总是在班级前十里东奔西跑,不亦乐乎。归根结底,那是成绩好的原因是因为妈妈为我量身定做的“习惯培养魔鬼手册”为我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奠基石。那时,我们还小,老师一直用校信通发家庭作业,妈妈通常在作业少的时候多加一些作业,列:语,老师让把生字词抄二听一,妈妈让我再清加一遍;英,除了老师布置的,还要把所有的英语单词和英语句子的组成形式背得滚瓜烂熟,一词不差……改作业时妈妈要一条一条的通,一条不合格就不能睡觉,因此我经常在8点或9点才睡。每当我9点才睡时,我就会在心里抱怨一通:妈妈怎么这么严呢?其他小朋友为什么就没有被迫加作业呢?为什么我的妈妈偏偏是个魔鬼教练呢?老天,这不公平!不过,我的好习惯,老师对我的表扬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我一直保持着这种好习惯,这种神奇的力量。

从四年级开始,老师要我们自己抄作业,我也已作业太多为理由摆脱掉了妈妈布置的作业。渐渐的,我的好习惯如同一只只小鸟,一只一只的飞走,一只一只的丢下我,飞向了遥远的地方。渐渐的,我失去了这种力量,这种神奇的力量,因为我丢弃了这些神奇的小鸟。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像我这种智商平平,资质平平的女孩来说,只有好习惯,比别人多两倍的努力才能变得优秀,变得更加完美。可我并不知道自己还要努力多久,因为那些神奇的小鸟早已飞向了遥远的地方。不过我还会继续努力下去,把那些飞向远方的神奇小鸟们请回来,一只一只的请回来,让它们永远住在我的身体里。

篇13:自律是一种力量

一、让奋斗多份幸福

高三伊始, 我首先引导学生建立“幸福高三”的理念, 营造幸福、感恩的氛围。每届高三, 我都会抄录汪国真的《嫁给幸福》, 正如诗中所写, “确定了就义无返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我希望学生们明白, 有为梦想全力以赴的机会, 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就是幸福的。然后, 开展了“初心不忘, 感动自己”、“激情点燃梦想”、“我爱我的竞争伙伴”等系列主题班会, 让积极、良性竞争的情感成为班级的主旋律。我相信, 每一个人都是有梦的孩子, 走到高三, 无论处于前列还是后进, 他们都会有不甘心, 有焦虑, 都想有突破。这就要让班会唤醒他们还未麻木的心, 以集体情绪感染的方式, 促使他们内心发生“化学反应”。

在“初心不忘”那期主题班会中, 有一个班级成绩倒数的男生, 走上讲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把大家震住了。他说:“我家有一墙的奖状, 从一年级到初三, 每年两张, 都是我的。我曾是家里的骄傲, 我曾经很优秀!我想找回自己!”这是大家所不认识的他的另一面。还有许多成绩中游、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初中是班长、尖子生, 他们流着眼泪说到中招失利后, 是如何不服输、咬牙切齿踏入高中校门的。这些学生在回忆中找到了曾经的光荣, 也看到了自己现在的黯淡。我看到了他们现在的自卑, 但更多的是要帮助他们重拾自信与自尊。是的, 他们不忘初心, 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感动了自己。这种感动只是一时冲动, 难以持久, 需要老师在日后勤于督促, 但这是寻求改变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时不时回回头, 找到感动自己的力量, 继续前行。

二、给班级多些温馨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我努力营造一种温馨、生机、充满希望的氛围。除了誓词外, 我给学生做的标语口号、宣传版面, 更多的是用清新的绿色、温馨的粉色、明亮的黄色, 多用一些灿烂的向日葵、青葱的大树、高远的天空、翱翔的雄鹰等生机勃勃的景物做点缀。在制作励志名言时, 我更希望用人文关怀性的语言激发出他们潜在不服输的冲动, 如“渺挫折, 笑风浪, 剑出鞘, 亮锋芒。”“漂亮女生, 让人生更漂亮!”“豪迈男儿, 让未来更豪迈!”“别人被高考折磨, 我们折磨高考。”有时也用些“俗”语, 如“高考是弹簧, 你强他就弱;高考是条狗, 你跑它就咬。”在会心一笑中收获希望。即便竞争, 也融入“男女对抗, 学习不累”的“理念”, 比如号召让男女生成绩“对抗”, 两个成绩优秀的女生就喊出了“‘杀’周涛, 当黑马”的口号, 周涛是班里成绩第一的男生。

高考百天倒计时开始时, 我亲自给学生设计了一张倒计时桌贴 (和课桌一般大小, 可贴在桌子上) , 我称它为“高考幸福手记”, 在它的上面我写下这样的寄语:“感谢高考, 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会微笑着坚持, 拼到花儿为我绽放, 华丽地登上青春的舞台!”桌贴主体是一百个方格, 可以记下他们每一天的目标、心情。桌贴下方我设计了一个做着胜利手势的笑脸, 用淘宝体写着:“亲, 加油!”每每看到他们在上面写下的一天所得或者自我鼓励的话, 我会想, 高考结束后, 这张记录着心路历程的手记一定会是他难以忘记的青春回忆!

三、给生命多点惊喜

高三生活是紧张而枯燥的, 一些偶尔出现的小惊喜或许能让人暂得欢愉, 给学生们一些前进的力量。我会时不时地给学生制造一些小惊喜, 如毫无征兆地放一场电影, 出其不意地发一些小奖品。元旦时, 在《我们都是好孩子》的歌声里, 在我给孩子们定制的蛋糕的烛光里, 孩子们为梦想宣誓, 相拥而泣;青年节, 我给每个学生一个可爱的笑脸胶囊, 胶囊里写下自己的冲刺目标, 然后庄重地放入一个漂亮的许愿瓶中, 祈愿人生;六一节, 在高考来临前的紧张气氛里, 我给每位学生定制了一个笑脸面包, 传递微笑的正能量;高考前, 每个学生都会收到我精心写下的“高考锦囊”, 给他们一份安心与信心……

篇14:敬畏,是一种力量

麦克法登说,早在14年前为姨母打扫房间时他就发现了这本书,但当时他并没有注意到这是一本借来的书。直到最近他再次翻看这本书时才发现,它原本属于温思罗普大学图书馆。

2013年初,美国华盛顿州野生动物管理局收到了一位名叫罗伊的人的来信。他在信中说,在1967年至1970年间,他在该州非法猎杀了3只白尾鹿。随着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他的内心也越来越感到不安。他决定在临终前,主动向野生动物管理局坦白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野生动物管理局立即与罗伊取得了联系,并且告诉他,非法猎杀白尾鹿的确有罪,但该罪的法定诉讼时效已过,他不会因此受罚。然而罗伊的负罪感并未因免于起诉而减轻。不久之后,野生动物管理局收到了罗伊捐赠给野生动物管理执法部门的6000美元的支票,他希望将这笔钱用于动物保护。

在这两个事例中,麦克法登出于对规则的敬畏,对良心的敬畏,才会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归还了那本有价值的史书。而罗伊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才会用实际行动来为心灵赎罪。

上一篇:绩效管理方案目录下一篇:纲要2018版题库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