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结构分析和调整

2024-07-14

商品结构分析和调整(精选5篇)

篇1:商品结构分析和调整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其调整对策简介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一个国家的外贸商品结构归根到底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要依赖于国内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不同的产业结构制约着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按

照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状况不相同,从而生产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不相同,拥有丰富要素的产品、产业就获得了出口优势。

另外,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该国的产业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必然会影响其产业结构。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外贸易的特点,并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出口对国内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和出口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上。

第二章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几十年以来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较详细的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商品贸易结构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主要内容是我国的对外商品贸易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本章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服务贸易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的竞争力非常弱。

第四章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技术进步和“新经济”等角度出发,就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本文通过对中国外贸商品结构构成状况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外贸出口商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就我国而言,目前对外贸易的状况反映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低下等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调整的策略,希望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尽到微薄之力。

篇2:商品结构分析和调整

2012年一季度石河子数码品类下滑幅度较大,针对下滑情况,石河子数码品类具体把今年3月做了重点分析,截止3月26日数码品类较去年同期,销售数量下滑了23%,销售金额上下滑了41.99%,在客单价上下滑24.1%(去年同期我司的客单价为1675元,而今年我司的客单价则掉到1271元)。

具体下滑原因首先从市场容量上看,对手国美目前的销售状况也不容乐观,客单价和销售金额也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下滑,从中可以看出,大连锁由于商品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大部分中高端用户流失,而从我司附近开设的几家摄影器材专营的上样和销售情况来看,这些零售小店的客流量虽然不大,但在中高端用户的锁定上做的相对较好,首先这些散户,进货渠道多,操作简单灵活,在我司中高端机无货的状态下,这些散户在中高端机上做文章,顾客在价格的比较上没有标准,而这些散户则趁机高卖,然后给顾客丰富的赠品,致使我司中高端客户流失率较为严重,客户一旦流失在想进行培养,难度就会增大很多,继而会出现中高端机销售的真空期。其次从数码品类的市场发展来看,目前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500万、800万、1200万的智能手机客户拥有率越来越大,它已逐步开始替代卡片机,如果我司在长焦机、微单和高端摄像机方面还不有所准备,依靠卡片机的销量去给我司数码品类的销售打“地基”已经很危险了。第三从品牌动态上看,佳能、索尼、尼康这些一线品牌,目前石河子数码品类的库存商品在价格端上目前普遍停留在900-1600元之间,1800-2800元之间的商品出现断层显现,由于一线品牌商品价格段的偏低,导致二线品牌:三星、奥林巴斯、富士、卡西欧的1300元以下机器销售困难,由于部分二线品牌的机器在中低端机的投入较低(屏显差、做工粗糙、镜头防抖性差)这也是顾客无法接受二线品牌低端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中高端机的销量如果无法提升,也会影响厂家对我司的支持力度,对于厂家来是,低端机仅仅是它的冲量产品,而要提升品牌在市场的美誉度和充分占领市场份额应该还是在它的中高端机和它的明星产品上。第四从销售上看,其实很多时候价格不是成交的绝对因素,照相机毕竟对于有些家庭来说还是个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顾客肯定是要买个好的,所以说,并不是越便宜就会越吸引顾客,且低端顾客的忠实度极低,哪里便宜哪里去,如果中高端顾客的培育度低的话,我司数码品类的销量还会持续下滑。在中低端机器如果库存较高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别无选择的只有拼命卖此类机器,由于这些机器客单价较低,促销员完成厂家任务难度增加,促销员的工资下降,继而影响其销售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品类销售人员的销售状态,会出现人员流失的现象发生。第五从自动分货系统方面来看,由于大量的中低端机的销售,致使系统将这些中低端机默认为畅销机型,这样就会发生我们好不容易将这些难卖的机器卖完,新的又来了,周而往复,客单价下滑会更为严重,而中高端客户的流失率还会继续扩大。介于以上情况,目前石河子数码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调整库存商品结构,否则如果现在销售铺垫不做好,今年的五一我们的销售数据将会很难看。

篇3:商品结构分析和调整

一、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形成的原因及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

工业制成品按所含要素不同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一般地, 工业水平越发达, 后两种商品的出口比例越高。目前世界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达90%以上, 其中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占一半以上。相比之下, 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仅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的22.8%, 而且出口的机电产品仍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同时,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14.46%, 同时期其它国家如美国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为58.96%, 法国为49.02%, 日本为54.91%, 这种状况极大的制约和限制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

2、出口商品竞争力较低

从商品看, 目前, 我国出口商品近两千种, 出口创汇在1亿美元以上的仅有电视机及零件、服装、纺织品、视频信号录制或重放设备及零件、半导体器件、铝及其制品6种商品, 出口创汇在5000万美元到l亿美元的只有丝织品、钢坯及粗锻件、铁合金、显示器、肥料、塑料及其制品、丝类7种商品, 即使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的产品也只有31种。虽然我国出口商品在l亿美元以上的优势增强, 但5000万美元以下商品的品种及占出口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

3、加工贸易发展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 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和支撑全国出口增长的新增长点, 它对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积极扩大出口、更多更好利用外资、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东、天津、上海、江苏等出口先进省份外贸经济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加工贸易。但是, 我国的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低的现状, 在目前阶段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是不利的。由此看来,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已是迫在眉睫。

二.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对策

1、技术层面,

长期以来, 我国的应用技术投入基本上都是以国家为主体, 且投向上集中于科研院所和大学, 企业被边缘化。这种状况己经被证明不利于我国应用技术的发展, 也不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调整应用技术的投入结构, 一是要改变以前科研经费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规模, 虽然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但整体上投入总量不足, 应用技术的投入缺口更大, 根据目前情况分析, 近些年大幅度增加经费的可能性不大。因此, 要根据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 确定一批重点应用技术科研项目重点扶持, 力求避免全面开花导致科研项目经费全面不足而难以取得成果。其次, 要逐步使企业成为应用技术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加大研发的投资力度, 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从众多跨国公司的实践看, 没有很强研发能力的企业是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 更别指望成为国际化企业, 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总之,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不仅需要对现有的出口商品进行技术改造, 还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高新技术商品的出口比重。我国应将生物、超导、纳米、通讯、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纳入今后发展高新技术的视野。从发展趋势看, 在上述领域中, 谁的技术产业化快、产业化率高, 谁就拥有国际贸易主导权而占有国际竞争的优势。

2、企业层面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 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他认为, 这三种战略是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的, 因为徘徊期间便会缺少市场占有率、缺少资本投资, 从而削弱了“打低成本牌”的资本。我国企业实行最多的可能就是成本领先战略, 尽管我国的一些商品仍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 但是, 国际贸易形式的发展, 都促使企业必须摈弃“以量取胜、以廉取胜”的经营观念, 进一步确立“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思想, 增强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产品附加值, 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办, 实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策略是指企业在对国际市场进行科学细分的基础上, 为自己寻找与众不同的目标市场, 根据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并实现占领市场、获取满意利润的目标。差异化战略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追求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因此,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是企业必须准确地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现状及动向。差异化是一种对顾客和品牌的关系利益的承诺, 要把他落实到产品设计、服务提升、人员招聘、培训、渠道策略、形象设计等具体的行动中, 使其成为顾客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摘要: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 国外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结合加入WTO的新形势, 就如何提升产业结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外贸,商品结构,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许士春.贸易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2]、米薇, 李忠斌.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朱启荣.我国出口贸易与工业污染、环境规制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4]、叶努求.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环境与贸易相协调[J].环境保护, 2007。

篇4:商品结构分析和调整

珠三角出口商品中结构存在的问题

商品结构配置不合理,珠三角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群,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多年来,珠三角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步伐,第~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的局面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显缓慢,二三产业落后的差距依然较大。同时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产业也十分薄弱。珠三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工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

投资环境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珠三角地区一直受国家政策的扶持,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日益繁荣,然而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珠三角经济体制改革仍还滞后,表现在至今还严重依赖行业垄断、进出口许可证、配额证等不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势,不少国有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有的甚至严重亏损。政府职能转换滞后,一些政府部门还存在办事环节多、办事效率不高、服务品质差以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有些地方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这些不良的作风与作法,严重失信于外商,成为福建省吸引外资的阻力,另外,珠三角自身的优势产业得不到外商的认可,以至于经济出现头重脚轻,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投资环境,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活力,从而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能源消耗大,污染重。珠三角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基地,是外向型经济及发展最早的地区,珠三角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虽然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其中重工业污染严重,对资源的消耗过大,进而影响到了珠三角对外经济的发展。

低碳视角下珠三角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策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了。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在进步,珠三角经济要想稳步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

建设节能减排型产业。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资源消耗也逐渐增加。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节能经济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在发展珠三角经济过程中就必须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发展节能减排型产业,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而为珠三角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另外,珠三角地区要加快山区劳动力向沿海较发达地区转移,促进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政府通过颁发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项目、技术、人才和资金,从而为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福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珠三角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工业水平不够高,缺乏必要的科技为指导,为此,政府应当重视科技,加大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政府要加大与外界的联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交通网络,为珠三角经济的发展提供发展环境。

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就目前福珠三角产业结构来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较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为此,在珠三角经济跨越发展过程中,要协调产业结构发展,首先,要重视工业发展在珠三角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展低碳工业,把工业发展作为增强后劲的着眼点,加大重组和改造传统工业的力度。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着眼于市场,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挥珠三角的特色产业,营造局部优势,壮大优势产业群,形成产业链,进而提高珠三角出口商品竞争力。

篇5:商品结构分析和调整

1 福建省外贸进口商品结构的现状

1.1 大类商品进口额有升有降,结构呈现动态变化

近年来,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大类商品的进口量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增长。2007年,非食用原料的进口额为35.56 亿美元,到2012年,这一指标已达到122.42亿美元,实现了近4倍的增长;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额则从2007 年的4.77 亿美元上涨到2012 年的114.83亿美元,实现了近24 倍的增长。相反,机械和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两大类商品的进口额则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的进口占比从2007年的34%到2012年的22%,六年时间整整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这说明了福建省的大类商品进口量有升有降,结构呈动态的调整过程。

1.2 进口商品大类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机电产品上

初级产品进口量占福建省总进口量的比例,从2007年的20%到2012年的44%,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福建进口商品大类数据来看,其中特别是以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大类商品为主要代表,占了近33% 的进口比重。虽然2012年福建省机电产品的进口量相较于2011年的数据有所降低,但是所占比重依然较高。由此可见福建省在进口商品大类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机电产品上,进口商品结构的分布过于集中和单一。

1.3 高新技术产品和高精尖资本品的进口比重低,增长缓慢

近几年来福建省进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占比始终保持在20%左右,但近一两年来,比重有所下降。同时,机械和运输设备的进口增速减缓,甚至出现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其中具有显著技术外溢效应的资本品的进口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目前福建省相对于国内其他部分省市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量严重偏低,以2012年为例,全年仅实现了84.5亿美元的进口量,而广东省的高技术产品就达到了1 859.41亿美元的进口量,每年还有8.3%左右的同比增长率。相比之下,福建省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量较少,依然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1.4 战略性资源的进口比重正在不断加大

目前,福建省在战略性资源的进口比重正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原油、煤和相关农产品进口量激增。2012年福建省的原油、农产品、粮食三类商品的进口额分别达到了61.70亿美元、41.47亿美元和19.96亿美元,其中农产品、粮食和煤的同比增长率都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时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等生产消耗性产品进口比重占总进口量接近50%,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在福建省呈动态变化的进口商品结构中,战略性资源的进口比重正在不断加大。

2 福建省进口商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进口商品结构分布过于集中

进口商品结构分布过于集中,既不利于福建省有限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福建省的进口商品结构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发挥进口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如果进口商品结构分布过于集中,在市场消息比较闭塞的情况下,一部分的进口产品在省内优质企业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的同时进口量激增,将不利于本地区企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使得福建省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甚至导致资源的浪费。

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多年来福建省政府对某些原材料,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等)的大力支持,以致于某些进口商品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比重始终居高不下,又由于政策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使得这种现象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充分的调整和改善。二是由于省内的大部分进口企业具有一定的视角局限性,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原材料以及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加工再出口,企业不仅可以减少大量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又可以使企业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综上所述福建省进口商品结构分布过于集中的原因不仅有外在政策的影响,也有进口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

2.2 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资本品的进口比重较低

整体而言,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是福建省无法自己生产和供应的,如果进口的比重过低或者没有进口,将无法满足福建省技术发展的需求,而技术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缓慢甚至原地踏步。另一方面,福建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引进和吸收,而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大部分都是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来实现的[1]。一旦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过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福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发展,也相应减少了高新技术产品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对福建省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执行特定的技术和资本品出口的封锁政策,导致我国的技术和资本品进口量少,以及技术含量也极其有限。然后是由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具有显著技术外溢效应的资本品进口需要庞大的资金力量支撑。而福建省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往往会因为缺乏资金供应而无法进口。小部分大企业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本品后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利用阶段,无法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福建省对于具有显著技术外溢效应的资本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缺乏技术、政策、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支持,政府政策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以致于进口企业对相应的产品进口需求不高。

2.3 战略性资源进口比重大,部分资源性产品甚至出现量价背离的现象

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原油、粮食大豆、玉米、钢铁等。由于需求量大导致商品进口价格上涨的现象,部分商品甚至出现了量价背离的现象,战略性资源进口的比重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维系福建省健康发展的安全性。福建省对战略性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是又缺乏相应产品的定价权,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商品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远高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情况,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因此福建省进口商品结构中战略性资源占比过重在今后的世界格局中将会使得我们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战略性资源进口比重过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是中国乃至福建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战略性资源的进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因此战略性资源的进口多年来也受到福建省政府不同程度的政策青睐,进口量始终比较高。其次,由于福建经济腹地相对较浅,原料资源少,以及福建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阶段,省内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大片的农田和土地被开垦和利用,进而减少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导致福建省对于农产品、粮食、大豆、玉米等的供不应求,需求激增,进口量持续增加。

2.4 生产消费性产品进口偏多,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生产消耗性产品进口比重较大,消费吸收性进口偏少,导致大量消费性进口支撑着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模式运转[2],而且极易形成产能过剩。生产消耗性产品的大量进口并不能充分内化,无法充分转化成省内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进口不仅不利于福建省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容易导致生产环境的恶化,因为大量的生产消耗性产品,都是中间品或者原材料,在它转化成制成品前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受传统贸易进口加工再出口模式的影响,加工贸易方式下的原材料进口在福建省货物进口中的比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依然较高。加工贸易中所需的零部件和生产中所需的能源主要是生产消耗性产品,因此福建省在加工贸易方式影响下,进口的生产消耗性产品比重过高。其次是由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健全,中间品的生产还无法自给自足,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中许多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装备等均严重依赖进口[3],而这一部分进口产品也是生产消耗性的产品居多。

3 优化福建省进口商品结构的若干对策建议

3.1 改变观念,建立多元化的进口商品结构

首先应该及时的转变观念,更加重视进口,重视进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注重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上的互补性,在促进生产能力发展的前提下,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进口来促进出口增长。其次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相关企业进口特定产品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可以通过提供担保,完善保险制度,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进口企业创新进口商品的种类。最后应通过政府领导,地方微观支持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进口商品结构,在有所突出的同时,也强调进口商品的多元化,才能更好的满足省内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3.2搭建平台,积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沟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本品的进口

首先,加快推进技术进口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对目前分散的技术交易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不断丰富技术进口信息服务平台内容[4]。通过搭建的信息服务平台,相应的进口企业能够通过服务平台快速的找到适宜进口的技术产品,更好地分析其对应的风险水平。其次,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技术进口的政策措施。通过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和产业引导,以及对于符合条件的技术进口,尽可能的给予财政支持。还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融资便利;鼓励相应的进口企业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丰富福建省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渠道。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鼓励和欢迎外商投资企业在省内设立研发中心,以及对外商向福建省转让先进适用技术采取优惠措施[5]。通过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渗透,取得与之进一步的合作机会,以此打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话平台。借助政府的外交斡旋,进一步加大与发达国家政府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领域的磋商力度,增强理解和互信,督促其放宽对华高技术和先进设备出口限制,扩大互惠互利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搭建双边高新技术领域经贸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和项目对接,开展共同研发和创新合作。

3.3 集中采购,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战略性资源的稳定进口机制

近年来,由于福建省在原油、钢材、农产品、粮食等战略性资源的进口逐年递增,导致福建省外贸现状不断恶化,对此,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缓解国际上战略性资源价格震荡起伏的不稳定因素对福建省整体发展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首先,通过对省内所有的战略性资源进口实行集中采购,统一对外谈判,获得价格谈判的主动权,争取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谋求进口利润的最大化。有步骤的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提高福建省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其次,积极组织建立战略性资源的稳定进口机制,通过与福建省建立贸易关系的相关出口国之间寻求建立稳定的进口机制,设法与其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稳定海外资源的供给。

3.4 转变传统的贸易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生产消耗性产品的进口量

科学地促进福建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存在着加工链条较短,增长率低,收益率低,加工贸易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弊端,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促进加工贸易向上下游进一步延伸,拓宽产业链,合理规划加工贸易的增长模式,促使其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进而为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地位的提高贡献力量。积极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努力贯彻和实施国家关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企业的兼并重组。即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根本上减少生产消耗性产品的需求,逐步降低生产消耗性产品的进口量。

4 关于福建省进口商品结构再创新的一些思路

4.1 设立专项鼓励进口资金

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具有显著技术外溢效应的资本品进口对福建省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福建省的主要进口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支持,而始终无法发挥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显著技术外溢的资本品对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为进口该类产品的进口企业提供专项的扶持资金,比如为进口该类产品的进口企业提供消化吸收的技术支持,拨出专项资金建立风险控制基金,促使其大胆地择优进口。并且为其提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环境和资金支持,推动进口替代效应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推动进口反作用于出口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同时,进一步为福建省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4.2 择机进口战略储备物资

由于福建省进口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能源主要用于生产,用于储备的不多。而在当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应该积极鼓励进口企业多引进一些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而国内市场又无法供给的商品。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进行 “三适”进口,即适时、适地、适量进口,充实福建省的重要商品储备,以预防国际市场价格频繁波动造成的价格风险影响[6]。战略物资储备的最佳时机是在国家的外汇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同时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又处于最低的时期。而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时涨时跌,国际市场价格很难把握,而且如果突然地加大物资的储备容易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在大宗商品价格大涨之前,设定好具有稳定周期的进口目标,即包括进口的时间,数量和种类等。通过周期性的购进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战略储备物资,不仅不会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而且在大宗商品价格低时购进的物资就可以弥补其他时期价格上涨购进时名义价格上的损失。通过长期稳定的战略物资储备可以更好的预防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福建省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加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4.3 促进直接消费品的进口

上一篇:九江市柴桑区城市规划下一篇:职业病鉴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