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2024-07-1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篇1:《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

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结合今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把一组真实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建设有利于人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也正因如此,整节课的气氛比较压抑,不过效果还算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篇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2、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教学过程中,我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结合辽阳的乡土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理念。

不足之处:

1、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前布置的“辽阳旧城现状”的调查,只有两个学生进行,其他学生没有实践;辽阳旧城的照片准备的也不充分。

2、“聚落的建设和保护”部分,图片、资料较少;对“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篇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1居住环境污染的来源

众所周知,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室内度过。据环境医学史料表明, 近些年来居室污染往往比室外更为严重, 且对人们健康的损害更为直接。特别是对老人、儿童的危害尤为严重。因此, 保持居室内的空气清洁, 是关系着一家人身心安康的一个重大课题。

居室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厨房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燃烧煤、柴或煤气产生的污染物, 还有在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油烟以及霉烂变质的食物等。 (2) 寝室产生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不洁净的衣、被、鞋袜等, 以及存放过程中发生霉变的物质。 (3) 现代居室装修产生的污染。主要来源于装修中采用不洁净、无环保认证、释放严重放射性物质的劣质装饰材料。 (4) 个人不良嗜好和不良卫生习惯引起的污染。如随地吐痰、不开窗通风、居室存放或堆放垃圾, 居室附近随地便溺等及室内吸烟造成的空气污染。 (5) 家用电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如人们频繁使用的空调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脑、微波炉、手机、洗衣机等电器, 电器的大量使用给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带来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等。 (6) 居室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如居住在交通要道旁边和建筑施工现场附近, 受到的噪声污染;居住在工厂附近, 受到工厂排放的“三废”污染;居住在楼房的职工, 楼上居民往楼下扔脏物或排水管道出故障, 对楼下造成的污染等等。

2居室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资料表明, 在家庭厨房烹调食品时使用煤炭燃料, 煤会排放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大量粉尘。排放出的烟尘中, 含有致癌性很强的物质3—4苯并芘随着空气进入人体的肺部, 会引起慢性鼻炎、气管炎、肺炎等;排出的二氧化硫遇水蒸汽生成的亚硫酸, 被氧化后形成硫酸酸雾, 直接危害人体, 具有强致癌性, 且对人体心、肝、肾及造血组织均有影响。同时, 排放的一氧化碳的毒性主要阻碍人体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吸收。另外, 烹制食物的过程中, 从食用油在高温作用下产生的烟尘中排放的3—4苯并芘, 若烧菜2个小时, 可吸入该物质的毒性要超出20支香烟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由于人们不洁的生活习惯, 如衣服被褥及家具物品不洁, 发霉腐烂;存放的粮食、蔬菜发霉腐烂, 住宅距垃圾站、厕所、化粪池过近及人体胃、肠道排出的气体;汗液及皮肤上有机物质的分解腐败, 也给室内空气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地吐痰的不卫生习惯, 它的危害在于散布病菌传染疾病。据资料表明, 在肺结核患者的痰液里, 每毫升就有结核病菌10万个左右, 并且存活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室内结核病人吐在地上的痰液干了以后, 病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在室内空气中, 其他人吸进了空气中结核病菌就会发病。咳嗽和打喷嚏, 也会使痰液飞沫四溅, 易引起麻疹、猩红热、脑脊髓炎等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吸烟是污染居室环境一大公害。烟中毒性最大的烟碱, 即人们常说的“尼古丁”。烟草中含有很多致癌化合物, 最主要的是烟焦油、亚硝胺、砷等, 烟焦油中含有大量3—4苯并芘。据调查统计, 肺癌发病率中吸烟的比木吸烟的高达10—15倍, 在居室吸烟, 会造成一个烟雾腾腾的污染环境, 使不吸烟的人也会受到烟的危害。人在烟雾中呆上一小时, 等于吸了一支烟。被动吸烟, 相当害人。

随着家用电器的日益普及和更新, 所产生的噪声也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据测定, 在短距离内, 各种家电产生的噪声分别为电风扇42—70分贝, 炊事吸风机70—90分贝, 电吹风50—90分贝等。这些声音汇集在一起, 相当于一辆重型卡车驶过的声音, 无异会给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造成居室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有很多, 如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当, 居室环境附近电磁辐射等, 都可以给人们造成一定危害。

3关于居室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 经常保持厨房内外的环境卫生, 厨房要通风良好:垃圾要及时倒掉, 炊具要经常清洗;食物不要存放在金属容器内或保存时间过长, 不吃霉变食物和变质蔬菜, 食用油要用精练油等。

(2) 对居民的生活用煤应优先供应优质煤和低硫煤;城市采取集中供热, 向煤气化方向发展。经常开窗通风透气, 尽量减少在厨房内停留的时间,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 衣服、被褥要勤洗勤晒, 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将依附在表面上的病菌杀死消毒。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使居室内的有害气体、灰尘及微生物排出室外, 让新鲜空气补充进来。要养成良好的讲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 维护公共卫生。

(4) 遵守社会公德。特别要教育未成年人, 从小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克服不良嗜好。平常养成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绢捂着口鼻的习惯。

(5) 应提倡戒烟。特别是家中有孕产妇、冠心病人、高血压病人等, 更应坚决戒掉, 以免直接危害婴儿健康, 避免病情恶化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6) 尽可能采用洁净的自然能源, 如太阳能、气体燃料、电能等。

(7) 对居室进行绿化和美化, 在室内布置一些绿色。绿色花卉不仅能美化居室环境, 还能调节室内空气。但不宜放置过多, 因为, 部分植物在生长中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会影响空气的洁净度, 给人体带来一定危害。

篇4:《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关键词:聚落;聚居地;环境

G633.55

一、 情景导入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假期的时候,你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襄阳玩儿,别人问你,你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怎么回答?

生:武汉。

我们说,武汉是我们湖北省的?

生:省会城市。

那与城市对应的是什么?

生:乡村。

对,那城市和乡村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称呼——

生:聚落。

二、 聚落分类

好,那我们大家来欣赏下边两组图片,结合我们平常的生活体验,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差别?你平常所看到的武汉与周边的乡村有什么差别?

生:乡村建筑低而少,道路少而窄,商场、医院、学校较少,有农田、果园、鱼塘;城市,建筑高而多,道路多而宽,商场、医院、学校较多,基本没有农田、果园、鱼塘……

大家想想,为什么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会有这么大差异呢?

生:生产方式不同

生产方式怎样导致了聚落的景观差异呢?

农村的人们以种田为生,所以有大片农田;渔村的人们以打渔为生,所以有很多渔船和广大的水域;牧场的人们放牧为生,所以有大片草场和成群的牛羊;林场的人们伐木为生,所以有很多树木,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是三大产业中的农业。而城市的人们呢,一般从事的是服务业和商业,像商场、酒店、饭馆等等。

过渡:好!了解了这些之后,那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件只有英雄才能成功的大事!

三、聚落与环境

1.创设情境——寻理想家园

我们看这里,这个人叫迪勒,他是一个落魄的酋长。他的部落原先生活的地方被一个神秘、野蛮、又非常强大的种族侵占了,没办法,迪勒只能带着他的族人寻找新的栖息地以便休养生息,将来夺回土地!

可是呢,迪勒有一个大难题,他不知道选择怎样的环境来定居,他无奈地向我们大家发出了求救信息。那我们来帮帮他吧!

讨论:大家想一下,一个地方要能够让人可以安定地在此长期居住,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生: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资源、地形等因素

活动:嗯!非常厉害!但是呢,我希望大家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啊,不要只盯着书本啊,要看着我回答,因为你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一定要看着我,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好不好?

好,我们找出了这些需要考虑的环境条件,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迪勒寻找理想家园的历程吧。他带着他的族人经历了重重困难、爬山涉水,经历了千难万险,途中到过很懂地方,他不知道选择哪种环境条件好,我们帮帮他吧!

生:水源条件应该是要充足的,因为人们必须得喝水;土壤要肥沃,因为要靠它产出粮食来;地形要平坦,因为一般地形平坦的地方交通条件都比较好,有利于人们进行商业活动;资源要丰富,最好有其他地方没有的资源,这样可以在致富。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看哪种气候条件更适合人类生存呢?结合我们之前学习的气候与人类关系的知识。

生:全年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还有全年高温多雨。

嗯,很好!大家回答的前两个都是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条件。那全年高温多雨气候适合人类居住吗?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它主要分布在南美亚马孙平原那里。大家回想下,之前学习的世界人口分布的知识,亚马孙平原那里人口分布是还是稀疏?

生:稀疏。

对,这也反映出,全年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除此之外呢,高温多雨会滋生蚊虫病菌,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要想适合人类居住,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应该怎样呢?

生:气候适宜。

知识点——聚落形成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小结:好!那我们来总结下,对聚落形成与发展有利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

提问:我们说聚落一般分布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地方,我们看这个题。

知识点——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一般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高山地区;C.河口、沿海地区;D.荒漠地区。

提问: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形较平坦的地区。那地形不平坦的地方,聚落的形态是怎样的?地形平坦的地方,聚落形态又是怎样的?

知识点——聚落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展示:武汉市城区轮廓图,山地聚落分布图。

从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啊?大家对照课本82页,找到我们来的这个结论,画下来。我找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这位同学找的跟你的是不是一样的,然后把这句话标记出来。

(生朗读课本中相关知识。)

2.寻到理想家园

好,掌握了这些,我们接着看迪勒寻找理想家园的旅程。

情境:经历了千难万险,他们终于来到一个水草肥美的

地方,但是迪勒不确定具体选择哪一个地点定居好。

生:应该选择乙地,它符合适宜人类居住的各个环境条件。

接下来,迪勒和他的族人就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休养生息,忙得不亦乐乎。那我们不打扰他们了,继续我们的学习求知之旅吧。

3.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讨论:除了我们刚才考虑的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嗎?

活动:武汉的环境是否有利于聚落(武汉本身)的形成和发展呢?

生:武汉的水源——长江沿岸,土壤——黄棕壤,交通——九省通衢,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资源——武钢,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活动:武汉的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武汉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我们之前讲的“气候与人类的关系”的内容,来回答。

生:房屋高大,窗户多而大。

这种建筑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生:潮湿。

知识点——聚落的建筑形态(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那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民居与环境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厚墙可以隔热,小窗可以减少从 沙漠吹进来的热风;东南亚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两层的木楼或竹楼,可以通风透气,避免潮湿。

过渡:非常好!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都有什么特色?

4.聚落的保护

生:我知道福建有土楼,这样的建筑是为了避免土匪和外族侵入。云南有吊脚楼,一楼养牲畜,二楼才住人,可以避免潮气,又凉快。

很好!非常详细生动的描述,那我们来一起欣赏和了解一下我国以及世界上非常出名的民居。

总结:正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才有了这么多非常有特色的建筑,也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孙学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二)[N]. 山西科技报. 2003-04-02 (C01)

篇5:《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

例如,本节教材第一部分介绍的“什么是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型”这两个问题,与其让学生看书回答,不如利用景观图引导学生回答。利用乡村和城市景观图,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两种聚落的主要差异。关于“不同地方的乡村景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等问题,均可直接运用景观图,调动学生的直接观察能力,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内容相对容易,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生活经验,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就能让学生掌握,教师只作简单的点拨即可,不宜讲得太多,否则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第二部分内容则应创造一些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多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并作适当的对比、分析、讲解和归纳,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如能适当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点。

篇6:《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周立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

2.能够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 这座美丽的城市是哪里?

对,这就是咱们美丽的家乡---龙口,它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是我们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龙口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聚落的知识。多媒体展示:课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学习:

师: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呢?(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多媒体展示,感受城乡差异。

师:你所观察到的城市和乡村都有哪些差别? 学生回答,师点评。

师: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承接: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多媒体展示三种乡村聚落图片

师:仔细观察,能说出图中人们从事的是哪一种生产活

动吗?

学生:图1:从事的是种植业。师:从事种植业的乡村,我们称之为?(农村)

学生:图2:以放牧为主。师:从事畜牧业的乡村,我们称之为?(牧村)

学生:图3:以捕鱼为主。师:从事捕鱼业的乡村,我们称之它为?(渔村)

师小结: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过渡: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A、B、C、三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

师: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多媒体展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其中有三处在亚

洲。

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等。

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师: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多媒体展示:株洲、东营

师:这两个城市的发展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

师:株洲是靠发达的铁路运输发展起来的。东营则是自身的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

师小结: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

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以东南亚热带的高脚屋为例:民居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屋顶坡度陡,上层凉爽、防潮,适于住人住人。观察一下建筑材料是什么?(木材)为什么?(就地取材)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以北非的房子为例: 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们建造了厚墙小窗小的房屋,白天防晒,夜晚保温,又可防风沙。

观察一下房子的屋顶有什么特点?(平顶)为什么?(全年降水少,不考虑排水)

师: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是适应气候,取材方便。

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组传统民居,邮票上的民居,思考:这些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受什么影响? 活动四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

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展示:北京前门

大街的发展图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篇7: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篇8:一个关于人类居住的故事……

宜居、乐居、隐居,是对人生达到相对理想境界时三种层次的不同解读,每个层次都有与之匹配的生活规划设计。

“隐居”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社会精英阶层家居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研究,这类人群普遍处于社会金字塔的顶层,在某—领域享有绝对的话语权,拥有相对私密的交际圈和人际关系,对于这类人群来说,一个涵盖社交、娱乐、家庭情感等生活中各种需求的“理想之宅”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即是针对这—群体的东易日盛家居装饰集团旗下的“原创国际别墅专家”,专为中国别墅级大宅客户设立的专有品牌及服务模式,旨在为别墅级住宅提供个眭化服务的高端完整家居服务理念,拥有国际化设计理念,私属管家式全程服务,引进ECO睿筑欧标生态级施工体系,同40多个世界顶级家装品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配套家具产品。

东易日盛济南公司“原创国际别墅会馆”努力和业主共同创造一个符合业主生活观及人文特质的空间,秉承东易日盛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传统更融入国际易学大师的人文关怀,打造高端完整家居设计,从投资规划、设备选型到整体布局、专业水电以及家居软装搭配的全套设计。在尊重业主对于宇宙人生的不同理解的前提下,进行高端易学风水调理,风水规划内容不但包含对居室先天不足的调理,更结合主人的命运特点对居室进行专屙眭以及时效性综合建议;在装修期间作为业主的全权代表对施工进度、主材配合、材料验收以及一切琐碎费心诸事进行全面把控,并及时向业主汇报,真正体现业主的尊贵。一同时,“原创国际别墅会馆”工作室配备专业的设计师团队:软装设计师,为您搭配大到家具小到窗帘餐具的完备方案。经验丰富的现场设计师,负责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细心负责的专职管家,全面负责工程进度及质量。

篇9:《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尤其是传统聚落承载了更多的人类智慧、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聚落文化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运用图片或材料等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依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二、教法

(一)模式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导向互动对话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观察对比、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联系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文化习俗等差异很大,因而聚落景观各有千秋,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了解世界的愿望,因此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同时达到强化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说学法:

现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正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他们刚从小学上来,好奇心强,爱表现,因此根据其特点,同时也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我,指导学生进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学习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体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深挖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引趣

课件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设疑:这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言: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之为聚落,聚落不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者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利用课件展示多组乡村和城市聚落图片,对比出现,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这些人文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聚落文化。

(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300多年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曾经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过渡:乡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同一种聚落间就没有差异吗?猜猜看下面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课件展示三大洲乡村图片小组竞猜。进而引出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此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问题解决式进行教学,即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个击破。

(理论依据:美国著名数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使之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1)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居住地,你将挑选怎样的自然条件呢?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2)再问:除自然条件外,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务设施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聚落分布会怎样(很少或没有)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图片及中纬度平原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势。

(3)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课件展示:沙漠区、温带草原区、热带雨林区、极地地区、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最后课件展示现实环境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而达到共识:聚落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学生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会设计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师生互动时,要适当引导,从而与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拉近距离)

(4)除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亚(巴西为管理内地而迁都,是政治因素),黄山市(我国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旅游因素),石家庄(原是小村庄,后因京汉先等铁路通过而使其成为铁路枢纽,是交通因素)等。(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学习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总结: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聚落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欣赏一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学生感受欣赏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师进行适当的解说,并提供相应的网址,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过渡:当我们在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却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应该保留呢?以20xx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的去留问题为例。(教师补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守完美结合。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增强直观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进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及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知识延伸:搜集家乡的聚落资料,并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形成小文章,并以此为题,出一期板报。(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家乡沈阳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沈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提示重点,强化记忆,设计结构式板书。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意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地处城市,但因面向全区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农村或集镇的学生或者到过乡村旅游,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文峰中学坚持推进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模式已有多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自学、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居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居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与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设计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做后评,以评促能。

本节课对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景观认识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能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对设计的要求一是用充当图片展示道具,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图片去观察其中的地理本质;二是将课置于学案之下,不能让的展示干扰到学生对学案的关注度;三是万一学案不能印刷到位,则临时用电子稿充当学案展示。吃偏饭合上述考虑,我将的展示只设计用于第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和第二个循环之前,只预计使用十分种左右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考虑到本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的是异校教学,在备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去了解,同时考虑到我所抽到的班级毕竟只是才进入初中的一年级新生,在文峰中学涉及先学后教时间不长,故我将先学后教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基础知识以个人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只涉及到教材现有的文本)、再到综合梳理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涉及到本节考点的提炼),同时又改为表格这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最后才是综合运用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到本册考点的综合),这样通过先易后难的自主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管控课堂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熟悉学案的程度。

至于教后的反思,因时间短促,没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听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意见为主,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指正。谢谢!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相关文章:

1.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总结

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

4.《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范文

5.《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范文

6.人类的居住地地理说课稿

7.《人类的老师》说课稿

8.人类的“老师”优秀说课稿

篇10:“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荆门龙泉中学北校 陈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4、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宜昌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㈠ 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活动1:开展知识抢答,让学生对聚落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了解。活动2:争先恐后话差异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乡村聚落不同类型的比较;

3、不同大洲乡村聚落景观差异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㈡ 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 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2 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展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㈢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世界四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及四种不同的传统民居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生:各抒己见。(略)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㈣ 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展示:北京前门大街的发展图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生:七嘴八舌议论宜昌发展情况 展示:宜昌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图片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㈤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展示:收获平台

板书设计:

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保护传统聚落

(六)反馈练习:回顾知识,小试身手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是聚落

B、造成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多少 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竹楼

D、宜昌地区——土墙平顶房

二、综合分析题

分别写出材料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水源、地形、交通、资源等)。

1、中国人口众多但分布很不均匀,大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2、我国大庆地区原来荒草丛生,自从开采了石油之后,就迅速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城市。()

3、宜昌地区扼守着长江三峡的门户,上连巴蜀云贵青藏,下引荆襄赣皖苏杭,承东启西,通达南北,坐拥中国经济圈的圆心,发展迅速。()

4、新疆地区聚落多分布在绿洲上,广大沙漠地区人烟稀少。()

三、拓展题

篇11: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对此,我们事先的估计是不足的,没想到学生的热情回这么高。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发言比较多,那些本来在课堂上发言就少的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应该说,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他们都有收获,课堂上如何关注他们?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的研究,交流。

反思二: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新课改已有时日,自我感觉在课改的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突破,似乎把握住了课改的林灵魂,。然而这种良好的感觉,到了“世界的聚落”一节嘎然而止。

一、备课遇到了难题,该咋办?

在备课时,由于“世界的聚落”一节是新教材刚增加的内容,没有现成经验作指导,看看教参寥寥数语很绝无助,问问教过的前辈,也说:“稀里糊涂”,我碰到了难题。无意识的敲打键盘,心想:“也稀里糊涂的讲一谝马?”心有不甘,看着电脑突然我灵光一闪,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没有合作,不会资源共享,势必势单力薄。何不将学生也引进新课设及上来呢,让学生来主导、主演、主讲。

说干就干,我决定冒一次险,为了保证冒险的成功性,在讲新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和鼓舞,:“同学们,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地理课的主导,下节课老师决定把课堂还给你们,有道是“我的课堂我主宰”,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课本,搜集真理资料,可以上网页可以实际考察等等,各种教学形式不限,然后你们来完成“世界的聚落”这节课,我将是你们的忠实听众。

一番游说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风风火火的开始准备了。我还担心课堂杂乱又无收获,所以和班长作了简单沟通,嘱咐她把握好本节课的思路,缴给他一些控制课堂的技巧。虽然班长踌躇满志的告诉我保证完成任务,但我还是忐忑不安,迎来了这一难以预料的一节课。

二、是学生的收获究竟是从何而来?

篇12:浅析人类居住环境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与通风性能的好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筑的通风性,建筑的周围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重视起人机环境与通风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必要的。

一、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建筑必须有安全性、功能性,美观性。在安全性方面,要满足地震台风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人为的一些灾害,功能性则是在办公,住房,营业,生产等功能。美观性则是在外观上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因此,中国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

二、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

长久以来,自然通风作为一项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改善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过去,在湿热地带,人们就开始懂得利用了自然通风,如其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设置有通风口、架空的建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早就开始利用自然通风来调节室内环境。

如今,虽说空调已经广泛使用,但在学校建筑大量引入空调装置并不是好事;且由于当今社会高度提倡节约能源,为了保持空气良好品质,有效控制病毒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应用在学校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光、声音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光与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声音与光如果有良好的控制,则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良好的改善。

光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光环境的控制可以减少视觉疲劳保证视觉健康和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当太阳光强烈照射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以及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炫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白光污染会使人的视力下降,还会使人心烦意乱、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因此,人们的居住环境必须减少光污染带来的危害。光对环境的污染是实际存在的,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污染标准与立法,因而不能形成较完整的环境质量要求与防范措施。防治光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耍有关部门制订必要的法律和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声音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建筑声环境,或称建筑声学,是建筑空间环境控制学的一门分支。它主要研究的内容:室内厅堂音质和噪声控制。对于新建的建筑,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由于声音对人们的影响,对装修材料的要求就更高了一层。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吸声材料很多,它们的吸声原理——由声能转变为热能及其它能——虽然相同,但转化的具体物理过程却因不同类型的材料而有所区别,它反映了不同类型材料具有不同的吸声频率特性。在室内设计中,正确合理的选择吸声材料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1]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薛志峰.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篇13: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几位教师的预设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当地城市和农村的实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流产了,最后采用了用图片直接导入的方法,开门见山,效果也还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本想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直接地得到答案,这样也省得我多费口舌,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大家商讨,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所以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使不同的聚落景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提到较多,而湘教版一带而过,所以考虑到学生有很有可能不能提到“生产方式不同”这一问题,我们几位教师争论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学生能自己提到更好,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要进行点拔,但不要过多,点到为止。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这次的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整合教学内容途径和>总结具体操作的策略。我们在教学中感到人文地理的教学,很多内容像非常零散,尤其是湘版教材使用后,这一感觉更明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教研和课堂实施,我们都感到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教学了,不再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以后对于类似的内容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来整合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取舍、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使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给学生留下参与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展示自己的智慧。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对此,我们事先的估计是不足的,没想到学生的热情回这么高。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发言比较多,那些本来在课堂上发言就少的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应该说,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他们都有收获,课堂上如何关注他们?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的研究,交流。

反思二: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新课改已有时日,自我感觉在课改的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突破,似乎把握住了课改的林灵魂。然而这种良好的感觉,到了“世界的聚落”一节嘎然而止。

一、备课遇到了难题,该咋办?

在备课时,由于“世界的聚落”一节是新教材刚增加的内容,没有现成经验作指导,看看教参寥寥数语很绝无助,问问教过的前辈,也说:“稀里糊涂”,我碰到了难题。无意识的敲打键盘,心想:“也稀里糊涂的讲一谝马?”心有不甘,看着电脑突然我灵光一闪,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没有合作,不会资源共享,势必势单力薄。何不将学生也引进新课设及上来呢,让学生来主导、主演、主讲。

说干就干,我决定冒一次险,为了保证冒险的成功性,在讲新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和鼓舞,:“同学们,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地理课的主导,下节课老师决定把课堂还给你们,有道是”我的课堂我主宰“,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课本,搜集真理资料,可以上网页可以实际考察等等,各种教学形式不限,然后你们来完成”世界的聚落“这节课,我将是你们的忠实听众。

一番游说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风风火火的开始准备了。我还担心课堂杂乱又无收获,所以和班长作了简单沟通,嘱咐她把握好本节课的思路,缴给他一些控制课堂的技巧。虽然班长踌躇满志的告诉我保证完成任务,但我还是忐忑不安,迎来了这一难以预料的一节课。

二、是学生的收获究竟是从何而来?

上课铃一响,我就”老实“地坐到了教室后面,而班长底气十足的站到了讲台时,出人意料地来到了一段开场白:”今天我们作为课堂的主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我们的观众老师奉献一堂精彩的地理课。“我惊讶之余有了些感动。班长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课堂充实而有序,请大家听从指挥展示自我。下面请一组同学讲解什么是聚落?“

一组代表细心百倍地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组关于聚落的图片,甚至还有我们邹平城和明集村的图片,为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然乎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请注意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而形成的,如果有人类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如南极有一些科考人员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同学们被他头头是道的分析吸引住了,而我通过学生的表情可以断定他们对聚落的定义已完全理解了。接下来班长激励:”还有那个小组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三组的一名同学自告奋勇上来从”规模、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生产活动“等方面对比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我暗叹:”平日担心学生只会填空不会自己分析归纳,其实他们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只是老师没有放手而已“。然后,班长话锋一转:”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那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各会出现哪些问题呢?“话音刚落,各小组踊跃拒收,避免对老师的提问表情轻松、热情高涨的多,看来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真的收获不小,而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其中一名学生拿出两张照片说:”这是我们明集焦化厂的烟筒,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严重,但也不可忽视,这是我们杏花河的河水污染现状,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使水质很差,当然不同于黄河的混浊。“学生对他所列举的事实和幽默的回答,不约而同的报以掌声。而我也异常高兴,看来学生懂得实地调查了,也开始有课本走进生活了,这远远比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让人高兴的多。

接下来对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居民建筑的分析,学生都是积极发言,讨论交流甚至还有争执,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我希望解决的知识、还有很多我没有想到的内容,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最后,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课堂更是达到了高潮,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对人的破坏行为进行惩罚;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破坏行为的可耻,情法并用。“其观点鲜明,表达流畅,颇具新意,可谓语惊四座。还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外出旅游谈自己的切身体会,还有地制定了倡议书,漫画等等形式,让我真是意外之余欣喜万分。结果下课铃响起,学生也适意欲未尽,依依不舍。

三、倾听之后,教师还须干啥?

这节我无”准备“却收获颇丰的课,引起了我的深思。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又表现自己、珍视自己的欲望。只要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认真地思考、更充分的自信。

记得有这样也各故事,在一次报告会上,陶行知先生别开生面的把一只公鸡报上了讲台,周围撒了些米,强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是公鸡就是不吃。当人放开手走后,公鸡便自动贪婪地啄起来。这则故事提醒我们,教学中创设积极主动地教学环境如何的重要,这种环境应是宽松的,是一个可以主动学习、自主了解、自由交流的教学环境。今天我在教材处理上将学生引导近来,师生共同作了教材的主人,从而碰撞出课堂上一个个两点。其实教学改革奥妙无穷,在许多的问题和领域,我们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产生耀眼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毕竟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每时每分都有新事物涌出,自由民主深入人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学会倾听。有为学者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述,使教师道德责任。“今天是我虚心倾听,所以学生才有了轻松自由的表现,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反思三: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11月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就《世界的聚落》一堂。我反复地思索着,现将它归纳如下:

亮点、进步之处: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一突破,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结合读图、析图,学生最后能从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四个方面归纳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至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接连设计小老师讲述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和首领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两个活动。在加上例子:重庆市的形成具备了哪些条件?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能从活动中极容易地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新整合教材,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教材中涉及到的”城市问题“,我根据设计的需要把它安排在最后,这样既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又利于在最后做为鼓动宣传,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节课中,我紧密联系重庆,从”重庆市的形成与发展具备了哪些条件?“、”重庆市有哪些城市问题,该如何解决?“、”重庆市的城市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哪些行动呢?"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重庆,关注重庆,服务重庆的情感和理念。

4、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高,能制作简易完整的课件。

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欠佳。由于缺乏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这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点评粗略,缺少艺术性。由于课堂驾驭能力把握得不够火候,顾此失彼,这也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原因之一。

3、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不够充分。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饿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也不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克服苦难,虚心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一步一个脚印,发挥自己的优势,摈弃不足,创设更好更优质的地理课。

反思四: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上一篇:在全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春季运动会演讲稿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