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勘查报告

2024-07-09

煤矿地质勘查报告(共6篇)

篇1:煤矿地质勘查报告

GPS RTK技术在双龙煤矿地质勘查测量中的应用

文中通过生产项目实践,介绍GPS RTK技术在矿山地质勘查测量中的.应用.与传统控制测量比较,GPS RTK测量有作业效率高,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作业不受通视条件影响、单站测量控制范围广、操作简单,且能有效减少因地形复杂带来的繁重工作量等特点,尤其是在矿山地质勘查中显现出RTK的作业优势.

作 者:毛开森 Mao Kaisen 作者单位:甘肃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甘肃白银,730913刊 名:矿山测量英文刊名:MINE SURVEYING年,卷(期):“”(4)分类号:P228.4关键词:RTK技术 工作原理 地质矿产 勘查测量

篇2:煤矿地质勘查报告

李吴波

(重庆一三六地质队,重庆 渝北401147)

摘要:本文论述了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在打通一煤矿西区生产补充勘查中的应用原理,并对其应用现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其应用的可行性、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推广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展望。

关键词:矿井生产补充勘查、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现状:可行性:推广意义

松藻矿区打通一煤矿隶属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前松藻矿务局),原属煤炭工业部全国统配煤矿,亦为原煤炭工业部树立了全国15个标准化样板矿之一,现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大型矿山。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180万吨/年,该矿山所产原煤供重庆洛璜电厂,精煤供重庆电厂用的电煤,现为我市煤炭系统中产量最大、开采技术、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山1。

1概况

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为满足重庆市经济发展对电煤的需求,拟将打通一煤矿设计生产能力由现在的150万吨/年,技改扩能为240万吨/年,净增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其西区作为技改扩能非常重要的接替采区,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00万吨/年2。据1994年4月原四川煤田地质局一三六地质队提交的《重庆松藻矿务局打通一煤矿下水平生产补充勘探地质报告》,该采区6#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7#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8#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根据矿井瓦斯鉴定资料,6#煤层瓦斯含量低,为不突出煤层;7#和8#煤层为突出煤层,故在西区选择6#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较为理想,不但可以减少防突工作量,而且也为加快采掘推进速度、提高产量,实现技改扩能奠定基础;其中西区6#煤层设计包括西2602、西2604、西2606、西2608、西2610五个工作面、面积79.93万平方米,煤炭资源量约100万吨,并把西2602工作面作为首采工作面开采2。

2006年5月开始了西区西2602首采工作面的布置工作,随着西2602工作面井巷工程的施工,揭露的6#煤层厚度及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煤层大面积出现夹矸,夹矸最厚点达0.9m,并有向南西方向延伸扩大的趋势,故查清6#煤层的厚度及结构变化情况,不仅关系到该区近100万吨煤炭资源的回采问题,而且关系到7#和8#煤层突出煤层能否得到解放而开采的问题。为此,打通一煤矿在井下采用了无岩芯钻探的勘查手段施工了10个钻孔对6#煤层进行探查,由于技术手段等因素的限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后经松藻煤电公司和打通一煤矿研究决定必须加密西区6#煤层的生产补充勘查,提高其控制程度,勘查手段为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同时聘请煤田地质勘探专业队伍重庆一三六地质队作为技术协作单位,共同承担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的应用研究。

2井下钻探工作

2.1井下钻探工作现状

煤矿井下钻探技术应用极为广泛,主要应用在瓦斯抽放孔、控制煤层层位的地质孔、溜煤眼大直径孔(孔径1.0m)等,但是井下施工一般均采用无岩芯钻探技术。采用此技术进行井下生产补充勘查,对煤层赋存控制程度较差,要达到对局部可采的6#煤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情况的控制,必须进行取芯钻探,因受井下施工环境、钻探设备等条件限制,重庆地区还无此项技术,就是全国也未见同类技术应用成功的相关报道。

2.2前期准备工作

2007年3月10日重庆一三六地质队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了论证,并到井下实地进行了考察。得出目前井下使用的ZYG-150型钻机配上经改制后的取芯设备在井下施工是可行的。钻探过程中穿过突出煤层垮孔和瓦斯喷孔等难题,采用套管隔离技术是可以解决的。

3月26日,根据《矿井地质规程》有关规定,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完成了打通一煤矿西区6#煤层生产补充勘查设计,钻探设备及其取芯器和隔离设备导管等的改造和设备到场的准备工作。

2.3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施工

3月29日,在重庆一三六地质队钻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施工队对钻探设备进行了组装和清理,并详细了解了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于当日夜班在西2#瓦斯巷开孔施工西1-1钻孔。在重庆一三六地质队钻探技术人员和打通一煤矿地质、钻探施工人员的共同配合下,井下地质取芯钻探获得成功。所采取岩(煤)芯结构清楚,易分辩,达到勘查目的。由于该项目工期紧,井下实行三班作业不间断施工。本次共施工钻孔9个,孔深最大的为西1-8孔,终孔深度为77.3m,一般为65m左右,井下共施工17d。施工期间,大部份钻孔均都能正常穿越7#、8#煤层,然后采取6#煤层煤芯。在未进行瓦斯抽放区域8#煤层有轻微喷孔,唯有西1-5孔,穿过8#煤层段垮孔,经反复间隙洗孔,最终成功采取了6#煤层煤芯。

由于本次勘查目的是确定6#煤层的厚度和结构,因此,所有钻孔在6#煤层底板之下均采用无岩芯钻进施工,采取岩芯段仅为6#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经统计,9个成孔共21回次取芯,由于该区域7#煤层至6#煤层间距变化较大,控制实际取芯工作难度较大,造成了个别孔取芯回次最多达5次,一般1~2回次就能达到设计目的,由于钻机和施工条件的制约,每回次取芯施工时间正常为2~3小时,如果遇喷孔、垮孔时,施工时间更长,在无其它因素影响情况下,一般一个孔2~3个小班就能施工完成。

2.4施工原理

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的施工原理是通过在矿井底部(底板)已形成的巷道内,根据设计需要布置钻孔,由下往上穿过各岩、煤层,对意欲开采的煤层岩(煤)芯进行取芯钻探,通过采取的岩(煤)芯,直按判断煤层的厚度及结构变化等情况,得出煤层的厚度及结构变化情况等,最终得出煤层在该区域内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结论,达到矿井生产补充勘查的目的。

2.5钻探工程质量评述

2.5.1钻探工程质量

西区共完成钻孔9个,即西1-1至西1-9号孔,按《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和本次勘探设计要求,从以下风上方面进行了验收:

⑴钻孔必须按照设计中的位置、倾角、终孔层位及终孔深度组织施工,经验证,除西1-1号孔倾角与设计相差1°、西1-

7、西1-9号孔位置因井下条件限制有所调整外,其余各孔与设计要求相符,均不影响钻孔验证和资料使用。

⑵钻孔施工期间必须按规定收集相关参数并整理成图,经验证,各孔均与设计要求相符,并整理成图。

⑶6#煤层采取煤芯段,每回次进尺不得大于取芯管长度的90%,煤芯采取率必须大于75%,并保证煤芯完整、无污染。经验证各孔与设计要求相符,采取率为80~100%,平均91%。综上,本次西区南部共施工9个钻孔,均满足设计要求,评定为合格

2.5.2地质资料编录

本次地质资料编录严格按《勘查设计》和矿井地质规程要求进行。各钻孔的原始记录和数据编录齐全、准确、真实可靠,并进行了原始资料检查审核工作。经校对已施工的西1-1至西1-9号钻孔编录资料均能满足本次工作要求。

2.5.3钻探成果与井巷工期程揭露验证

西2602工作面西部施工有西1-

1、西1-

2、西1-3号孔,钻孔揭露煤厚分别为0.30(0.20)

0.50m、0.78m、0.80m1。经验证实际揭露钻孔相邻点煤厚分别为0.20(0.15)0.55m、1.05m、0.90m,煤厚实际误差均在10%内,由此可见钻孔采集的煤厚、结构等资料是真实、可靠的,其勘查成果可作为矿井生产设计依据。

3煤层对比分析

3.1煤层变化与预测

椐本次西区南部施工的西1-1至西1-9号9个钻孔1和原地勘孔及西2602工作面巷道揭露煤厚点分析。按公司确定的采高1.2m内,煤厚>0.6m(满足矿现阶段原煤灰分指标不超限)的原则,西区南部6#煤层从西2602回风巷切割巷交点以东225m至330m开始由西向东南方向形成了一个面积约12.15万平方米的似“漏斗型”影响条带。该条带在西2602工作面影响宽度约为60~75m斜联贯工作面中部,影响条带在东部变宽,(西区6#煤层轨道巷附近),最宽处为500m,影响西2602、西2604、西2606、西2608工作面东部区域,并与横贯井田中西的6#煤层薄化带成为一个整体。除此薄化带之外,其它区域经分析预测6#煤层厚度均达到可采规定,可以布置工作面开采。其中西2602、西2604、西2606、西2608工作面大部可采,西2610工作面全部可采。

3.3与原地勘报告对比分析

西区生产补充勘查查明了6#煤层薄化影响范围,现控制的薄化影响条带与原地勘报告推断的西区6#煤层结构有一定的出入(原地勘报告推断的西区南部6#煤层全区可采,煤层结构简单),经分析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有:

⑴本井田是以主采煤层8#煤层作为主要勘探对象,按勘探规范其布孔线距与钻孔密度是能满足8#煤层赋存状况需要的。

⑵相对不稳定的6#煤层原有的勘探布孔密度不能控制6#煤层局部变化情况,造成6#煤层厚度及结构在该区域失控。

⑶井下前期实际揭露煤厚点非常巧合地都表现为其厚度均在可采范围之内,对工作面后期进入造成一种煤层厚度、结构均正常的假象2。

通过本次生产补充勘查和井巷工程揭露,弥补了原勘探报告的不足,为西区6#煤层下一步开采提供了地质技术依据。

3.4储量估算

鉴于西区南部煤层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倾角为8°,煤层储量按设计的工作面采高计算。扣除煤层薄化影响区域后,W2602至W2610工作面面积为59.55万平方米,煤层平均厚度0.7~0.8m,资源储量类别为2S11,储量估算量为78.5万吨,可作为设计依据1。

4结论

4.1西2602及邻近工作面6#煤层可采性分析

本次在西区南部施工9个钻孔和原施工的钻孔及巷道收集的煤厚点控制揭露的6#煤层由西往东形成一个似“漏斗形”1影响条带与原地勘报告提供的西区6#煤层的结构有一定的出入,但其影响条带仅占西区南部6#煤层面积的15.2%。通过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控制了影响条带的展布方向和影响范围,探明了西2602、西2604工作面,控制了西2606、西2608和西2610工作面可采区域内的煤厚变化,西区南部6#煤层大部区域厚度均在0.80m以上,可进行布置开采。另西2606、西2608和西2610工作面底部瓦斯巷抽放系统布置出来后,可布孔进一步证实其推断的可靠性。

4.2经济评价

在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未成功应用之前,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只有通过钻机从地表钻孔,每个地表钻孔要钻进600~800m才能达到目的层,且钻孔工期长、成本高、不易达到实际需要的控制点数,矿井原有的井下钻探技术无法采取岩(煤)芯,仅凭地质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煤厚及结构是不可靠的。而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成功应用之后,直接利用抽放

钻机在瓦斯巷由下向上穿过8#煤层直接钻达6#煤层,可采取岩(煤)芯,单孔最大深度各77.3m,而且每个孔的花费不到1万元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与达到同样效目的的地表钻孔费用比较,其仅占1%左右)。每个孔工期最多为2天,施工时间短,工程量相对较小,容易组织实施,且能满足宏观判定煤层厚度及结构的需要,同时还查明了西区6#煤层赋存状况,为扭转生产被动局面奠定了基础。

4.3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的可行性及推广应用的意义

4.3.1可行性

在无同类技术参考的前提下,经课题组近两个月在地面综合分析研究和井下反复试验,调整设计参数,不断改进设备性能,克服了井下钻孔过松散煤(岩)层的垮孔,目的层位难控制,遇瓦斯压力增大的顶、卡钻,上下钻具难度大等困难后,顺利完成打通一煤矿西区南部9个地质钻孔的钻探任务,成功采取6#煤层及顶、底板岩(煤)芯21回次,采取率平均达91%以上,满足了宏观判定煤层厚度及结构的需要,标志着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应用成功。证实了煤矿井下常规抽放钻机配上经过改制的取芯设备是能够完成井下岩(煤)芯取芯钻探任务的,这项技术在煤矿井下实施是可行的。

4.3.2推广应用的意义

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在打通一煤矿应用成功,改变了过去井下钻探无法采取岩(煤)芯,仅凭经验判断煤、岩层厚度,资料可靠性不高的被动局面,为矿井井下煤层勘查和地质构造勘查提供了新的地质勘探手段,提高了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对矿井生产、安全决策都将起到深远的意义。这项技术在煤矿井可根据不同的勘查目的,选择不同的钻探方式,即部分取芯或全程取芯。施工时间短,可操作;工程量相对较小,仅占地表钻孔费用的1%,因此,这是一项费用低,见效快,安全可靠的实用技术,可在公司各矿推广应用,为矿井增产创效、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支持。

4.4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的发展展望

本次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的成功实施,在重庆松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打通一煤矿尚属首次,施工期间有重庆一三六地质队专业钻探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讲解,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技术问题。为了今后能在矿井继续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对整个取芯钻探设备调试、保养以及工艺流程进行了录像和拍照,并请钻探技术人员对矿钻探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故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断总结经验,为处理矿井类似问题打下坚实基础,由于技术在煤矿是首次应用成功,尚无任何规范参照执行,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一部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操作规程,供井下施工人员学习、执行。

综上所述,煤矿井下地质取芯钻探技术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新技术,它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它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吴波,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打通一煤矿西区南部6#煤层可采性分析报告[M],重庆,重庆一三六地质队,2007,2-5

[2] 赵忠宜,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打通一煤矿西区、西二区6#煤层生产勘探设计,重庆,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打通一煤矿,2007,1-5

作者简介:

篇3:浅析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的思路

在对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的工作中, 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勘查思路。合理的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思路需要通过合理的分析选择可行、经济的勘查技术手段来对合理的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方案设计。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思路作为煤矿建设的重要的依据, 必须要严谨地对其进行处理, 从取得勘查资料、选择勘查对象以及正确的评价等方面入手。

1确定勘查对象

对于整个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思路而言, 其勘查对象无非就是对充水水源一级充水通道、充水强度等进行勘查。因此在确定勘查对象的步骤当中, 应该对于勘查区域的地下水系统进行详细的资料收集, 在其基础上建立矿山建设的有关数据。在确定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对象的基础上对矿山开采、矿山建设以及开采方式、开采布局等方面进行一个初步的规划。在勘查对象的过程中对煤矿所在区域的煤层深入分析其充水水源。充水通道以及充水强度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1 勘查对象确定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勘查对象中的系统性原则就是要遵循无论勘查区的大小都应该先对地下水的系统进行充分了解的原则。在勘查的过程中对勘查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最关键的还是要对整个区域的地下水系统的资料收集。因为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多维动态的地质体, 会对煤矿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在勘查工作中只针对某一个矿井或是只针对某一工作区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话, 在其后期的评价工作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2)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对煤层的进行充分的因素分析, 例如在其顶板充水条件的层面上需要对其直接条件进行分析, 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间接条件。只有在勘查对象的步骤中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才能在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中对其充水特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3) 分块原则

对于勘查对象中的确定中要分别对勘查区域的水平空间在不同的变化阶段进行分区段的勘查评价, 遵循分块的原则。

(4) 分水平原则

在对勘查对象确定步骤当中, 当遇到一个勘查区域垂向上存在着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勘查对象的时候, 应该遵循分水平的原则对其进行合理的勘查分析工作。

1.2 勘查对象确定方法

在勘查对象确定方法的时候一般是从地质、水文以及开采条件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 充分了解其地质资料、开采的规模以及规划等, 例如勘查对象确定为上组煤与下组煤的时候, 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分析。

在煤田上组煤中, 如果没有陷落柱以及断层, 那么从地质情况分析上来说其下伏奥陶系岩溶地下水含水岩组就对其影响不是很大, 可以按照上覆基岩厚度来分为两种情况。

(1) 上覆薄层基岩:

在上覆薄层基岩厚度小于开采引起的冒落裂隙带高度的时候, 勘查对象确定为上覆基岩的含水岩组以及地表水体、新生界松散岩孔隙的含水岩组。

(2) 正常厚度上覆基岩:

当上覆基岩厚度正常的情况下, 勘查对象的确定为上覆基岩的含水岩组, 比上覆薄层基岩的情况稍微简单。

煤田下组煤:由于上覆层煤已经开采, 因此在煤田下组煤的勘查对象确定方面属于符合勘查类型, 要对下伏奥陶系溶裂隙含水岩组以及上覆层开采时形成的老空水进行勘查。

1.3 勘查任务的确定

(1) 确定任务的原则

第一、规范性的原则

在对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进行时必须要符合其勘查任务与勘查阶段相对应, 由于在对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要求, 因此其勘查任务要求不能出现高阶段低任务或者是低阶段高任务的状况, 合理规范其勘查任务。

第二、针对性的原则

勘查任务的设定必须要与其勘查对象相对应, 有效地针对其勘查对象, 能够避免勘查任务的盲目性。在勘查任务的确定上, 把握好主要的问题, 进行具体的分析是关键。

(2) 常规性的勘查任务

①对地质方面进行地层岩性以及空间分布规律、断层性质等方面的掌握是常规性的勘查任务之一。

②对水文地质进行勘查也是常规性的勘查任务之一, 其中包括了对充水水源的赋存介质特征其空间的分布以及可能充水通道的空间分布等方面。

③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常规性勘查任务还包括对工程地质以及矿山环境进行力学试验、对其开采方法进行规划等等。

2勘查评价

2.1 合理的评价方法

(1) 在对煤矿床水文地质的勘查评价中要遵循及时性的原则, 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 在进行勘查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保证整个勘查工作能够科学全面地对勘查对象进行评价。

(2) 合理的评价方法必须是符合各规定、规范的要求, 利用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评价方面对勘查进行评价, 并要确保其评价方法具有先进性, 有效提高整个勘查工作的科学性。

2.2 常规的评价方法

常规的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当中, 根据充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评价方法分别是顶板评价方法以及底板顶板危险性评价。

(1) 顶板评价方法

顶板评价方法一般有三图-双预测法。其中三图指的是在煤层顶板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区图、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以及顶板涌水条件综合分区图等。利用三图-双预测法来进行评价能够根据上述三图对天然以及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以及勘查工程的用水量进行有效的预测评价。

(2) 底板顶板危险性评价

对于常规评价方法当中的地板顶板危险性评价是根据安全隔水层的厚度、突水系数、脆弱性指数等多方面的数据利用五图-双系数法来进行科学的勘查评价 (注:五图双系数法, 是指一种煤层底板水害评价方法。五图是指底板保护层破坏深度等值线图、底板保护层厚度等值线图、煤层底板以上水头等值线图、有效保护层厚度等值线图、带压开采评价图。双系数是指带压系数和突水系数。)

摘要:对于煤矿水文地质的勘查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勘查思路, 整体的地质勘查思路应该利用水文地质勘查的资料以及收集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 经过科学详尽的分析确定勘查对象, 并选择合理的勘查手段以及评价方法去设计整个勘查思路, 本文浅析了煤矿床水文勘查的思路分析过程, 优化了水文地质勘查方案对具体的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思路,勘查对象,勘查手段,勘查原则

参考文献

[1]傅宏科.陕西主要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现状及建议[J].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2010-11-15.

[2]华解明;傅耀军;白喜庆.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06-30.

[3]贾建称;范永贵;吴艳;陈翠菊.我国煤炭地质勘查主要进展与发展方向[J].国煤炭地质, 2010-08-25.

篇4:地质找矿与地质勘查技术探究

关键词:地质;找矿技术;地质勘查

前言

如今,我国许多大型的支柱产业面临着矿产资源缺乏的问题,而我国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均集中在偏远地区,找矿难度大,开发困难,这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挥勘查找矿的作用,尽一切可能挖掘需要的矿产,这需要我们对地质勘查和找矿的常用方法和原则要进行分析,力争在原方法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提升地质找矿勘查的水平,积极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1.地质勘查方法

1.1合理运用各类找矿数据辅助地质勘查

认真研究相关的各类找矿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作为地质勘查工作进行时的辅助依据。在勘查半潜藏矿、地表矿时,一方面采用遥感地质、化探找矿数据资料,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其他找矿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可以使得勘查工作时间缩短。对于潜藏矿来说,首先要以充足的物探找矿数据资料做指导做好矿产综合评价。

1.2根据矿地质环境情况推断地质条件变化

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之前,为了后期工作节省时间,可利用高科技地质勘查仪器予以辅助,进而重点分析该区域范围内的成矿年代以及地质变化情况,提前对参考价值的地质事件表进行制定。例如针对地质的构造类型、基岩成分、地壳移动情况等特征,以年代为顺序编制时间表格。

1.3顺着矿区发育明显的地带进行地质勘查

明确区域性地质变化情况相对复杂或比较明显的断裂构造,并仔细观查其周围容易产生影响的断裂构造,结合矿田及矿床的展不形式对断裂构造特点,待准确掌握区域地质情况的总体变化后进行控制。

通常情况下在矿床与矿田的断裂构造范围中,其与矿带的较大地质断裂构造会产生很大的夹角,并且有规律在特定的距离内排列,其称为横向矿带规律。此外,在构造应力差异较为明显的区域,还会形成与平行或次级断裂区域相似的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床、矿田。

2.地质找矿勘测技术的手段

2.1地质找矿的手段

现阶段,地质找矿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符合我国地质需求的找矿手段,比如说重砂找矿法、地质填图法等等,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基础、常用的找矿方法,以这些找矿手段为基础,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地质矿物信息,有效的帮助了相关的人员整体掌控我国地质矿产的分布情况。下面详细介绍同位成矿理论。同位成矿理论是地质找矿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直沿用到现在,帮助地质找矿人员找到了非常多的重要矿产,在地质找矿方面有非常多的贡献。在该理论看来,规模大的矿床以及巨型的、较为重要的、矿区的形成均存在同位成矿的特征。通过对该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多数的有色金属矿产都存在于重要的成矿区带以及矿床和矿体之中,其中成矿的岩脉会呈现出相应的更新以及演变的特点,该特点能够深一层的解释自然局部平衡以及总体的不平衡的状态以及关系,均从理论上对同位成矿理论进行了支撑。而利用同位成矿理论又能够发现重要的矿产,这就进一步的验证了同位成矿理论的可行性。

2.2找矿的技巧

要对区域的大的断裂和它的地质构造等方面深入的研究,找到这样区域成矿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分布的研究,从而能够找到管制矿田矿床分布的次级断裂的那些构造的形成和发展特征。常出现的情况是:控制矿田、矿床的断裂构造多与控制区域或矿带的深大断裂呈大角度相交产出,并可以一定的间距近平行排列出现,这就是所称的横向矿带规律;同时,在不同构造应力场的条件下,还产出与区域深大断裂带近于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田、矿床成矿带,并也以一定的间距近平行排列产出。因此,沿不同级次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追索,对比成矿地质条件,易于取得好的找矿效果。

2.3地质找矿勘测过程

(1)分析与研究工作区域的地质情况。通过分析了解工作区域地质的具体环境,像地壳的变动情况等等,能够掌握各个不同时期与地质有关的时间以及当时的环境,然后可以利用全面、详细的资料对地质构造以及成矿的关系进行研究,把握住其发展的本质规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找矿部署工作了。

(2)前期所积累下来的找矿信息是最直接、有效、作用强的找矿基础,然后对这些矿化信息进行重点分析、整体把握。信息不仅是方向,而且也是源头,通过分析整合之前所得到的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大致的掌握矿物的空间特点、分布情况等。这对于寻找主要的矿产,确定矿产地域的分布情况,以及界定矿物的类型与矿产分布的特征等方面都有积极地促进意义。然后只需要沿着成矿区带找矿,就可以加强找矿的质量以及效率。

(3)通过研究地质构造以及地壳的变动情况,能够发现成矿以及地质构造所存在的关系,能够找到对矿田以及矿床之中的次级断裂分布情况进行管制的发展特点。因此,只需要根据不同级次以及成矿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与相关的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就能够有效地提升找矿的效率。

3.地质找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综合运用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

在对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得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加強的情况下,结合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来促进找矿工作顺利进行。常见的找矿技术有以下几种:

(1)综合各个领域的技术进行找矿工作,构建信息化系统,进而使得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得到巨大的提升,在数据结果分析可靠的同时,为各项决策提供依据。

(2)按照岩石的物理特性各异的特点来对矿产资源赋存进行判断。

(3)采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机械设备,建立找矿体系,进而使得找矿的精度与规范性得到保障。

3.2优化传统的找矿技术

(1)针对现代矿产深、勘查难、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甚低频电磁法应运而生。这种技术是通过对测量电磁频率的数据进行Fraser滤波处理,然后在依据找矿、控矿、矿体的特性进一步对异常地质分布情况做出最后的判断,以便很快的确定矿区的准确位置。

(2)X荧光分析技术就是通过一些物质在短时间内受光线激发而发出比激发光波更长的荧光。这种技术在将来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及作用,其具有快速、便捷、灵敏的优势。

3.3 GPS感应系统用于数据收集

在今后的找矿技术中,GPS感应系统将会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首先通过卫星而进行无线电导航定位,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将三维数据坐标将反馈回来。由于岩石矿体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物质,因此对光谱的吸收能力非常特殊,不同的矿体对光谱感应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波谱仪上显示出的光谱曲线也是不同的。接下来参照资源库的光谱,对这些光谱曲线进行比对,即可对矿产的矿物质构成进行推断。

4.总结语

随着地质勘探技术和找矿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地质工作中的管理制度不断制订、革新,地质工作者的创新实践继续地运用在地质工作中,并不断地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改正问题,吸取经验;这样,我国资源能源的产业将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高,并走向新型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吕增泰. 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

篇5:地质矿产勘查实习报告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习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

1、目的和任务

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岩性及其构造、沿途出现的地质构造就这样结束了,原本打算把实习当游山玩水的我却发现有收获,这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加强我们对这门课程的了解,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来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对要考察的对象要事先做一定的了解,事先做好准备,就不至于到时不知所措。、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沉积岩构造等,这是一次地质启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熟悉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短期的野外实习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出用地质观,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回了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科学的爱好;充分熟悉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书本上的内容结合,加深对一些地质构造的认识与理解,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次实习也是对我个人的一次挑战,从来没有爬过山的我,这次对我个人的意志品质是一次考验,我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锻炼。共同完成地质实习任务。

作为实习的第一天,首先进行的是实习前的动员,师傅简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实习的内容===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使我们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后果,还了解了一些预防这些地质现象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们增强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

2其实是一个岩石群,板块形状不一,但错落有致,岩性为棕红色砂岩,岩石层理构造明显,上部有植物覆盖,岩石上出现了水平节理,垂直节理,倾斜节理,还有波浪型节理,有的节理几乎贯穿了整个岩石群。很明显是岩石受到比较大的拉应力,还有生物风化作用。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水池四周的砂质岩石经过长年日晒雨林风吹,野生物生长,其风化程度强烈,部分岩石表面已经出现破碎削落,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为使我们能了解不同倾斜程度地层、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师傅详细讲解了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构造、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围在师傅身边,师傅讲话的声音又不是很多,所以听的不是很清楚,结合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和听到的一部分,大致还是学会了从地质图上阅读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地质现象的分度规律,还掌握了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岩浆岩侵入活动地区地质图的分析方法,从有地质构造图的地质图上绘制示意地质剖面图的方法,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史的方法。为了在野外实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我认真的阅读了实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初步了解了地质勘察之重要以及地质勘察中的各种方法和步骤,比较全面的了解到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1234

二、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是地质实习中传统三大件之一,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是地质实习的基本技能。本次实习,我们通过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复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具体体方法如下:

a 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例如岩层的走向为60°或240°。

b 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 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

假若在岩层顶面还是哪个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长测望标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s针亦可。

c 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 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变化界于0-90°之间,如一岩层的倾角为35°。d 注意事项 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往往只要测量岩层和一切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并记录下来。记录的格式:岩层的产状为150°∠35°,前者表示倾向,后者表示岩层的倾角。由于走向和倾向相差90°,倾向加或减90°即为走向,上述岩层的走向是60°或240°两个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不记录走向的原因。只有当岩层倾角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必须在岩层露头上测量,不能在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靠多观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断。

1.闪长玢岩是中性浅成岩,其矿物成分与深成岩闪长岩相同。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具明显斑状结构,其斑晶多为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偶见黑云母。岩石整体颜色多为灰及灰绿色,块状构造。常呈岩脉产状,或为闪长岩体边部产出。

2.闪长岩为中性深成岩的代表岩石,也是花岗石石材中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其化学成分介于酸性、基性岩之间。

3.片麻岩一般具片麻状构造,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组成。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

岩,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入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4.页岩是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作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泥土状。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5.石英石英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

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石英块又名硅石,主要是生产石英砂的原料,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烧制硅铁的原料。

三、地质构造 1断裂构造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基本类型是节理和断层。

①节理裂隙:

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和劈理。节理常成组出现,如“x”-形的共轭节理。在京娘xx侧、漳xx岸,可见到不同形状的节理构造。构造

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电工程都会遇到。②断层: 如果断裂两侧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

褶皱构造: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但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地质构造形态叫褶皱。褶皱中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篇二: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地质矿产勘查系毕业生产实习报告格式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地质矿产勘查系

毕业生产实习综合报告

选题方向:专 业:班 级: 学生姓名:学 号: 指导教师:职 称: 实习单位: 完成时间:

选题方向:

毕业生产实习综合报告

专 业: 班 级: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地质矿产勘查系

地质矿产勘查系毕业生产实习综合报告评语表(指导教师用)

毕业生产实习综合报告撰写说明

一、标题

标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二、内容提要

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语言精练明确,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篇幅约200-500字。提要中应包含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

三、目录

按二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目录中的各级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四、正文

正文是毕业生产实习综合报告的主体,正文开头居中应写明标题。

正文要求内容详实、层次清楚,体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侧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技能的培养、锻炼及提高。

1、绪言

实习的目的任务、实习的内容及过程。

2、专题

结合所学专业和实习,就某个专题做论述。要求:内容翔实,层次清楚;论据充分,图文并茂,体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区调专业为例: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该专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区域地质背景; ②矿区地质特征; ③矿床地质特征; ④矿体地质特征; ⑤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⑥结论

3、实习总结与体会:对毕业生产实习进行总结,包括生产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自身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

说明: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附录中。

五、致谢

对实习单位及企业的指导教师的感谢,言简意赅、真情流露即可。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以期刊、论文标准格式逐一列出。

七、格式要求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正文字号均用小四宋体,正文中的标题用四号黑体。地质矿产勘查系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篇三: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周记范文原创全套

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周记全套

(本人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相关岗位3个月的实习,十二篇周记,总结一篇,全部原创,共6500字,欢迎下载参考)

姓 名:杜宗飞

学 号:2011090118 专 业: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 班 级: 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 指导教师: 赵晓明

第1周

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我很荣幸能够进入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相信每个人都有第一天上班的经历,也会对第一天上班有着深刻的感受及体会。尤其是从未有过工作经历的职场大学们。

头几天实习,心情自然是激动而又紧张的,激动是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进入职场工作,紧张是因为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职场环境。刚开始,岗位实习不用做太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熟悉新工作的环境,单位内部文化,以及工作中日常所需要知道的一些事物等。对于这个职位的一切还很陌生,但是学会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是一种锻炼自我的过程,是我第一件要学的技能。这次实习为以后步入职场打下基础。第一周领导让我和办公室的其他职员相互认识了一下,并给我分配了一个师父,我以后在这里的实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找他帮忙。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原以为实习的日子会比较枯燥的,不过老实说第一周的实习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嘿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的。生活并不简单,我们要勇往直前!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着,总会有微笑的一天。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第2周

过一周的实习,对自己岗位的运作流程也有了一些了解,虽然我是读是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但和实习岗位实践有些脱节,这周一直是在给我们培训那些业务的理论知识,感觉又回到了学校上课的时候。虽然我对业务还没有那么熟悉,也会有很多的不懂,但是我慢慢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一些事情。在工作地过程中明白了主动的重要性,在你可以选择的时候,就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时候遇到工作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心里会特别的憋屈,但是过会也就好了,我想只要积极学习积极办事,做好自己份内事,不懂就问,多做少说就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自己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第二周实习快结束了,来这里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同事们都很好,工作也轻松,对工作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在这里生活了,还是会觉得有些不适应。与当初想象中的职场状态似乎有些差距,我相信我会适应职场生活。

第3周

不知不觉进入了实习的第三周,生活还在慢慢的适应,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除了学习岗位相关的业务知识,我还加强大学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相关知识与自己岗位相结合,努力让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习不想在学校,很多工作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只能自己钻研,不过好在有很多资料可以查,大学里学习的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相关知识能够帮上忙,也不枉大学的学习。不懂时就查查资料,也培养了自学能力,同时了解许多相关的知识,一举多得。

经过2个多星期的正式实习工作,我已经慢慢适应这样的作息和工作方式了。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有时候偷懒或者身体不适,就会请假或者逃课,老师也会很理解很包容我们这群他眼里的“没长大的孩子”。但是现在开始上班,同事中没有人再会把我们当成孩子,也不会像老师那样宠溺和包容我们。不管是谁,迟到都是会受到领导的批评。所以每天早上都不敢偷懒,准时起床去上班,有时候为了不迟到,不吃早饭都是常态。为了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我都要提早去办公室,把办公室清扫一下,再给大家打上热水。虽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也算是给这个办公室做出的一些贡献。

第三周实习快结束了,我相信下个星期我能做得更好,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4周

篇6:煤矿地质勘查报告

MT/T 1044—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 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Z/T 0033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 0215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3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和用途 3.1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说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目的、任务、勘查方法、勘查类型、勘查工程布置、勘查工程质量,阐述勘查区地层、构造、煤层、煤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描述煤炭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评价其经济意义等内容的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是地质勘查项 目勘查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总结。

3.2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用途

3.2.1 勘探报告可作为矿井设计和建设的地质依据,详查报告可作为矿区总体规划的地质依据,普查报 告可作为煤炭工业远景规划的地质依据,预查报告可为地质勘查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普查报告也可作为矿区总体规划的地质依据。

3.2.2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其他方式融资,以及矿业权转让 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依据。3.2.3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煤炭地质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4 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后,应编写相应的地 质勘查报告。合并或跨越勘查阶段的勘查项目,应在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地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项目因 故中途撤销、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总结。

4.2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地质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地质勘查 工作必须符合《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规程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做到勘查手段选择 科学,勘查工程运用合理,勘查程度满足地质任务要求,勘查工程质量可靠。勘查工作中要坚持“边勘查 施工、边整理资料、边修改勘查设计”的技术工作原则,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性。在勘探阶段还要加 强与勘查投资人、煤矿设计单位的联系,确保地质勘查工作满足矿井设计的要求。在地质勘查中必须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对各项资料和成果必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4.3 煤炭地质勘查及其报告编制应与煤炭资源开发规划、矿山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特别是勘 探阶段及其勘探报告编制,应满足《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对可能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开采技术条件所 规定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

4.4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勘查地质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 作。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可行性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5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做到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 要,结论依据明确可靠。资源储量估算采用计算机技术者,所采用的软件应该是成熟的并经过有关部门认 定的。4.6 各阶段勘查工作中所发现的有一定前景的煤层气资源和其他各种有益矿产,均应在地质勘查报告中 加以评述。对证实具有开发前景的煤层气资源和其他有益矿产,必要时应提交专门性地质资料。

4.7 本标准所附 《煤炭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适用于煤炭勘探报告的编写。煤炭预查报告、煤炭普查报告、煤炭详查和露天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可在《煤炭勘探报告编写提纲》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编入报告,不得遗漏。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煤炭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 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和基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 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

5.2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测量、地质填图、地震、电法、测井等勘查手段的野外工作由勘查工作的主 承担单位组织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编制专业总结报告。经勘查工作的主承担单位审查合格的专业总结报 告资料才能在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中使用。

5.3 在煤炭勘查地质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项目的勘查 阶段具体要求(煤炭勘探报告还应听取矿井设计单位的意见),以本标准附录 A 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拟 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

5.4 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拟定的报告编写提纲,制定出工作计划,组织编写工作,并在执行过程中 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要研究 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 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5.5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 4 部分组成,其中附图中的钻孔柱状图原则上 只附本阶段施工钻孔的柱状图。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 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

5.6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煤田)××矿区(井田、勘查区)煤炭××(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5.7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与煤 炭地质勘查报告、专业总结报告同时立卷归档。立卷归档的煤炭地质勘查原始资料、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专业总结报告由相应承担单位资料馆保存。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原始资料、地质勘查报告、专业总结报告除 建立、保管纸介质资料档案外,必须同时建立、保管电子介质资料档案。

5.8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相应储量评审机构评 审备案,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

5.9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备案后,应将评审备案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5.10 评审备案后复制的煤炭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煤炭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项目来源。叙述勘查项目的目的和地质任务以及投资人、矿井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 求。扼要叙述勘查工作经过及其有关情况。

A.1.2 井田位置、交通

说明井田边界的经纬度、地理位置、行政隶属、勘查边界、四邻、长、宽、面积,以及勘查深度。

叙述矿业权设置情况。说明第一水平(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取区(首采区)范围、面积或露天拉沟位置等。

简述经过井田或邻近城镇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井田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A.1.3 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井田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 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勘查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内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概述区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井田所在地区的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以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

A.1.4 生产矿井与采空区

叙述井田内生产与在建矿井(露天)及小煤窑的建设、生产、资源利用以及其他有关情况。

叙述井田内已关闭矿井、采空区、废弃小煤窑以及其他有关情况。

A.1.5 以往地质工作

扼要叙述煤田发现以来到本次勘查期间进行的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包括历次地质勘查单位、时间、性 质、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主要成果、地质报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现时的评价等。

A.2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要说明本次勘探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投入资金总额、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和任务完成情 况。

A.2.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叙述井田地形地质特征和物性条件,叙述本次勘探所采用的勘查方法。

叙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与勘探类型的确定及其依据。叙述工程间距的确定和勘查工程布置原则。

叙述各项勘查工程的施工原则和相互配合等。A.2.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A.2.2.1 测 量 工 作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起算数据,使用的仪器、方法,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完成工作量并对 其质量进行评述。

简述地质勘查工程测量使用的仪器、方法,完成工作量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

简述地形图的比例尺、来源。叙述地形图野外测量和室内成图时间,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方法。简述 地形图验收情况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

A.2.2.2 地质填图

简述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

叙述填图区的地表地质条件、地质填图方法和采用规范。叙述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

简述地质图验收情况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A.2.2.3 地面物探

简述地球物理特征、采用的物探方法、工程量布置和工作流程。叙述地面物探野外工作采用的仪器设备、参数选择、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

叙述室内资料处理方法、采用仪器设备、软件、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

叙述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和成果精度。简述地面物探专业地质报告的提交和验收情况。A.2.2.4 钻探工程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钻探工程设计工程量。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完成钻探工程量、钻探全孔质量、综合全孔质量、钻探煤层质量和综合煤层质量。简述本报告使用全部钻探工程量、钻探煤层质量、测井煤层质量和综合煤层质量,钻探全孔质量、测井全孔质量和综合全孔质量,以及本报告对以往钻孔成果的利用情况。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钻孔的封孔层位、封孔段距、封孔材料及比例、封孔方法、封孔取样检查和透孔质 量检查等。

简述勘查区内以往各次勘查钻孔的封孔情况。对勘查区内所有钻孔的封孔质量作出评述并指出 存在的问题。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可插人相应表格。A.2.2.5 测井

简述井田煤层及岩石物性特征,测井参数、方法及相关技术数据、仪器设备和刻度测试情况。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完成的测井工作量。叙述煤层、岩层、含水层、断点破碎带的定性、定厚解释原则及提交成果采用的方法。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煤层测井成果质量、测井质量。叙述本次勘查工作中井斜、井温和井径等测量完成的工作量及其质量。

简述井田内以往各次勘查工作的测井情况、完成的测井工作量及其质量。

A.2.2.6 水文地质工作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填图及其质量评述。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钻孔简易水文观测。

叙述井田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本次勘查和以往勘查工作中水文钻孔布置、完成水文地质孔的工程量 和质量。

叙述本次勘查和以往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孔止水和抽水试验使用的材料、设备、方法、完成工程量 和质量。

叙述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等水文地质工作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

A.2.2.7 采样与测试

叙述本次勘查和以往勘查工作中各种煤样、水样、岩土样、有益矿产样、瓦斯样等样品的采取方法、数量和质量。叙述承担各种样品测试鉴定分析的实验室的资质,分析测试的内检、外检情况,完成测试鉴定分析样 品,项目的数量及质量评述。A.2.2.8 地质编录和资料综合整理

叙述钻孔、探槽和地质剖面观测等地质编录的方法、过程和质量;叙述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的方法、过 程和地质研究程度;叙述各种原始资料、样品和岩芯的保管及处理情况。

A.3 区域地质和井田地质 A.3.1 区 域 地 质 特 征

A.3.1.1 简述井田所处区域地层区划和区域地层 A.3.1.2简述井田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构造特征 A.3.1.3岩浆岩 A.3.2 井田地质 A.3.2.1 井 田 地 层

自老而新叙述井田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古生物组合特征。叙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划分。详细叙述含煤地层各段的厚度、岩性、古生物、沉积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A.3.2.2井田构造

详细叙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

叙述井田内各种构造发育的一般规律,评价井田 构造复杂程度。逐个叙述井田内主要的褶曲、断层(包括井田边界断层)和陷落柱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控制程度和 查明程度。

A.3.2.3 岩浆岩 叙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分布规律。

叙述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A.4煤层 A.4.1 含煤性

叙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煤层的层数、总厚度、含煤系数、煤层间距及其变化特征; 可采煤层的层数及可采总厚度。在叙述时可插入煤层(全部编号煤层)发育情况表,插表内容包括煤层名称、煤层厚度(两极值/平均值、见煤点数)、煤层间距、煤层稳定程度、煤层可采程度、煤层结构和煤类等。A.4.2 可采煤层

自上而下逐层描述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全层厚度、可采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可采程度、稳定程度和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等。对煤层可采程度和稳定程度进行评价并作出结论。应以定性为主,尽量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煤层稳定程度和可采程度。

为直观表现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可采范围,可插入主要煤层分布范围及厚度等值线图,对煤层间距 变化大和合并分叉煤层可插人煤层间距等值线图。

A.4.3 煤层对比

详细叙述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逐层描述所采用的对比标志。评价各可采煤层的对比可靠程度。对于复煤层,还要叙述其分层对比的依据及其对比可靠程度。

A.5 煤质

A.5.1 煤 的 物 理 性 质 和 煤 岩 特 征 叙述各可采煤层物理性质、裂隙、结构和构造等。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宏观煤岩组分及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组分及显微煤岩类型。

叙述煤的变质阶段、变质类型及变化规律。

A.5.2 煤的化学性质 叙述各可采煤层原煤、浮煤的工业分析结果(水分、灰分、挥发分),阐述煤的元素组成,评价煤的全 硫、形态硫、磷、砷等有害元素含量及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煤质分析成果表,列出各指标的两极值、平均值和采样点数,灰分、硫分 等煤质指标变化较大时,应插入煤质指标等值线图等插图。

A.5.3 煤的工艺性能 叙述各可采煤层发热量、黏结性、煤的二氧化碳反应性、热稳定性、抗碎强度、煤灰熔融性、灰黏度、结渣性和焦油产率等项目的试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

A.5.4 煤的可选性 叙述可选性试验成果并进行评价。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A.5.5煤类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煤类及其确定依据,叙述各煤层各煤类分布范围和煤类变化界线确定原则。

A.5.6 煤的风化和氧化

叙述确定煤的风、氧化带的方法,风、氧化带煤的一般煤质特征,煤的风、氧化带的分布范围。评价 风、氧化带煤利用的可能性。叙述煤层自燃及其煤层自燃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评价燃烧残留煤的煤质特征和可能用途。

A.5.7 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对各可采煤层的煤质进行总结评价。对煤的工业用途和综合利用前景作出评价,指出煤的最佳利用途 径。

A.6水文地质

A.6.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扼要叙述井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区域内与 井田水文地质有关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煤层的相互关系,含水层的含水性、导水性、水量、水 质、水温等水文地质特征。

A.6.2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及有关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含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地下水埋 藏类型、水力性质。评价隔水层的隔水条件。

叙述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导水性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叙述地下水、地表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途径和部位。

评价井田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和类型。A.6.3 充水因素分析

根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临近生产矿井(露天)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对本井田充水因素和 类型进行分析评述。A.6.4 矿井涌水量

根据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分析,叙述确定涌水量计算范围、计算方法、选择计算公式和确定参 数的依据,叙述涌水量计算结果并评述其可靠性。

A.6.5 供水水源

扼要叙述井田内及临近生产矿井的供水水源情况。对需要进行专门供水水源勘查工作的井田,应 指出供水水源勘查方向,并叙述可能作为供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情况。评述矿井水利用的可能性。

A.7工程地质与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A.7.1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收集并叙述井田内及邻区生产矿井(露天)、小煤矿有关井巷、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数据和管理维护 现状。

叙述井田内松散覆盖层和各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节理裂隙及其他结构面发育情况、钻孔岩 石质量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

结合矿井可能的开拓方案,叙述水平运输巷、主要石门等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

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类型,针对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露天勘探地质报告应详细叙述露天开采的最下一层可采煤层以上和其下 50 m 范围内岩层的岩性、厚 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叙述露天边坡勘查工程布置、完成工程量和质量,评价露天边坡工程地 质条件和影响边坡稳定的各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叙述露天剥离物工程地质特征,评价露天剥离物的剥 离难易程度;评述与开采工艺和设备选型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A.7.2 瓦斯

收集并叙述井田内及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有关井下瓦斯监测数据、等级和瓦斯管理状况。

收集并叙述井田内及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煤层与瓦斯突出事故的数据资料。叙述本次勘查工作中瓦斯地质勘查工程和采样点的布置、完成工程量及其质量。

叙述井田内瓦斯成分、分带及其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叙述井田内瓦斯含量及其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在叙述时可插入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叙述煤层瓦斯(煤层气)的其他测试数据。

运用瓦斯地质理论论述地质因素对瓦斯形成、聚集、运移的控制,评述瓦斯对未来矿井建设和安 全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A.7.3 煤尘爆炸性 叙述本项目煤尘测试成果。

叙述井田内与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煤尘的有关资料。评价井田煤尘爆炸性。A.7.4 煤的自燃倾向

叙述煤的自燃倾向方面的测试成果。

叙述井田内与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煤层自燃的有关资料。评价井田煤层自燃倾向。A.7.5 地温

叙述井田内地温测量情况。

叙述井田内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与温度、地温梯度及其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

结合井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温背景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井田内与临近生产矿井、小煤矿的有关资料进行评述。

A.8环境地质

A.8.1井田环境地质特征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井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叙述井田环境地质基本特征,初步评价环境地质现状,预测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A.8.2 地震与矿区稳定性

收集叙述矿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 作出评价。

A.8.3 地质灾害 叙述自然状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强度。对煤矿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表沉降和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进行 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8.4 矿区水环境

叙述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开发利用状况和水质现状。依据地下水、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预测矿井疏排地下水对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地表水及地下 水水质的影响,提出水资源保护建议。

A.8.5 矿区有害物质

叙述煤层和岩层中有害物质和有害元素分布特征,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中煤矸石堆放、瓦斯排放、煤炭洗选等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破坏程度。

A.9资源/储量估算(露天勘探报告本章为:资源/储量和剥离量估算)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A.9.1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叙述估算资源/储量的煤层。

叙述井田资源/储量的估算边界、标高(垂深)和面积。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及确定依据。A.9.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从煤层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并阐述该方法 的计算公式。

A.9.3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叙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块段水平面积、倾角、厚度、视密度等参数的确定方法和依据。

A.9.4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圈定及内插点、外推点的确定原则。A.9.5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煤层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进行分 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

A.9.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按煤层、煤类和先期开采地段统计和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在叙述 时应插入相应的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A.9.7 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叙述最近一次勘查报告的评审情况及其批准(备案)的资源/储量。叙述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与最近一次勘查报告批准的资源/储量相比,在估算范围内资源/储量 变动情况及其变化原因。叙述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A.9.8 剥 离 量 估 算(露 天 勘 探 报 告 增 加 本 部 分)叙述剥离量估算对象、估算边界和面积、估算方法、估算指标、估算参数及其来源。

叙述剥离量估算结果,并按上覆松散盖层、基岩、煤层之间岩层、煤层下伏岩层统计和叙述剥离量。

叙述近似剥采比的估算情况与估算结果。A.10 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

叙述井田内煤层气赋存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一步工作的前景作出评价。

叙述井田内其他有益矿产和稀散元素的赋存情况。

分别叙述井田内品位较高和达到工业要求的各种其他有益矿产的层位、厚度、品位、赋存深度、实际 达到的勘查程度、资源/储量枯算方法及结果。

上一篇: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家乡作文:我忘不了故乡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