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

2024-07-24

脑卒中(精选8篇)

篇1:脑卒中

临清市人民医院烟店院区“世界卒中日”活动总结

2013年10月29日是第8个世界卒中日,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 “2013年预防防卒中,从今天开始”的主题活动。在此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宣读了2013年《中国卒中宣言》,面向全社会发出倡议,积极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提高社会公众主动防治脑卒中的意识。使“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真正的走进医院、走进社区、走进乡村”。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我国有糖尿病人近1亿,高血压患者2.2亿,血脂异常者2亿,超重和肥胖者2.4亿,吸烟者3.5亿,卒中高危人群数量惊人。而且复发率也非常高,得过一次卒中后的3-5年内第二次卒中的机会将是33.3%。目前,它已成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30%的患者在第一次发病的时候就被夺去了生命,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国民健康“头号杀手”的脑卒中。

《中国卒中宣言》提出的防控卒中5项简易措施包括,认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进行体力活动及常规锻炼;健康饮食,避免肥胖;戒烟限酒;学会识别卒中预警症状和应对方法。只要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就能有效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就可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在我国以“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发病率”占据首位,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为了唤起群众对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注,在第八个世界脑卒中日的活动中,我院在孔德然院长的倡导下,定于自10月29日至11月29日为我院脑卒中活动月,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义诊和集中学习预防脑卒中知识。在集市上开展脑卒中咨询活动,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为了真正的做到对脑卒中这类疾病的早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懈努力!

篇2:脑卒中

课程名称

康复护理学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授课章节

第一节 脑卒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脑卒中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 3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估

4掌握脑卒中康复护理原则、目标、措施 5掌握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计划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1脑卒中的概念、诊断及危险因素; 2脑卒中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碍;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原则、目标和护理措施 3卒中后的康复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措施;难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评估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方式: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方法和手段: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与思考题:

1、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应当介入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2、如何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第一节 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概述

1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 3 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 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

二、脑卒中主要的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2 言语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40%~50%;3 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症;4 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5感觉障碍: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丧失;

6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失认证,失用证; 7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历心理反应阶段:震惊、否定、抑郁反应、对抗独立、适应;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心理,发生率为32%~46%等。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9其他:面神经功能障碍 ;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 ;延髓麻痹

三、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肌力评估。

2、言语功能评估: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吞咽能力评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估;吞咽造影剂透视

4、感觉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5、认知评估:格拉斯昏迷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功能评估表、注意力评定、记忆功能评估、执行功能评估、失认症评估(单侧忽略、触觉失认、视觉失认)。

6、心理评估:焦虑、抑郁相关量表

7、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评分

四、原则和目标:

1康复护理原则:早期介入、合理饮食、康复训练及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复发、疾病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指导.2 康复护理目标:短期目标(一周到一个月内)和长期目标(数月到数年)

五、康复护理措施 1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 ①良肢位摆放

②肢体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③主动活动::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训练;被动向患侧翻身训练;主动向健侧翻身训练 ;主动向患侧翻身训练),桥式运动。2 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①抗痉挛训练:卧位抗痉挛训练;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下肢控制能力训练(屈髋屈膝动作训练、踝背屈训练)。②坐位训练:坐位耐力训练;从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3 恢复期康复护理和训练 ①平衡训练 :

②立位训练 :起立训练 ;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③步行训练 :步行前准备 ;扶持步行;改善步态训练 ;复杂步态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④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⑤改善手功能训练 :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4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病人可首先进行听理解训练和呼吸训练以后逐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先进行松弛训练和呼吸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音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和语音训练等。5 摄食和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①间接训练法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运动训练:下颌、口唇、面部、舌部 运动及颈部放松 ;促通咽反射训练;闭锁声门训练;吞咽模式训练

② 直接训练法 :食物形态 ;进食体位;选用餐具;进食注意事项 ;替代进食

7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8心理和情感障碍的康复护理

篇3:脑卒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PSD患者112例,男67例,年龄55~85(62.7±6. 9)岁;女45例,年龄52~79(69.9±7.2)岁。

1.2 方法

1.2.1 脑卒中患者的卒中定位方法:

选择患者病灶最前端与前额顶端的最短距离,与额枕极长度的比值,若比值<40%,则判定病灶位置位于额前部,反之则判定病灶部位位于额后部;另外,根据解剖学定位方法对患者病灶进行左右、皮质层、皮质层下病灶的定位。脑卒中的定位诊断可指示治疗和预后,对鉴别岀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也有帮助。脑岀血的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局灶性、占位性病变压迫所致,而脑梗死常归结为一支血管阻塞引起支配区域的功能缺失。脑干病变以交叉性瘫痪、无高级脑功能(精神症状、失语等)和视觉障碍为特点;小脑病变以眼震颤、共济失调为主;内囊病变常岀现“三偏综合征”,偏瘫最为常见。

1.2.2 抑郁评定标准[3]: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共分为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项目。总分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总粗分×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左侧病灶(32例,占28.57%)明显多于右侧病灶(23例,占20.5%),额前部病灶(32例,占28.6%)明显多于额后部病灶(12例,占10.71%),皮质病灶(28例,占25.0%)明显多于皮质下病灶(20例,占17.9%),PSD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也叫脑中风,是指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各种诱因下导致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者破裂,继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脑卒中[4],通常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体征。我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每年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超过百万,而老年患者居多,脑卒中患者术后并发症极多,而卒中后发生抑郁的人数也相对较多,这也是脑卒中发病的最常见表现之一[5]。脑卒中后抑郁会影响患者各方面情况,严重者可产生轻生念头。

研究表明,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发生过脑卒中后抑郁,多发生在脑卒中后的2个月~1年,且抑郁为精神卫生性疾病,不常被别人察觉[6],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十分重要。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资料表明,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20%~60%,而脑卒中后1月内发病占45.4%,且患者抑郁程度不同、类型不同;另外,年龄也是本文尚未涉及到的一个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发病率为55.88%,而中年组为43.18%,青年组为13.33%,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因素与患者的年龄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PSD患者中左侧病灶明显多于右侧病灶、额前部病灶明显多于额后部病灶、皮质病灶发病率明显大于皮质下病灶,患者PSD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部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病理机制为PSD导致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多条神经元的相关通路遭到破坏,导致并发抑郁等相关精神障碍[7]。但本研究选取的病例较少,样本量不足,这也会导致结果不够准确,阴性率较高。另外,当患者发生PSD时,首先家属及医务人员应给予一定关心,同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关注发病后的精神状态,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卒中后发生抑郁与脑卒中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患者日常生活方面、病情变化方面及个人因素等都会影响脑卒中后发生抑郁,在临床上不仅要对脑卒中患者病情进行控制和研究,在发生脑卒中后也应对患者个人因素方面做积极的影响,保证卒中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陈劲松,林贵喜,姚键,等.促甲状腺激素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5):2040-2041,2044.

[2]汪俊英,David Burns,胡文立,等.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6):616-618.

[3]廖春莲,谭春燕,王凤霞,等.护理干预下配制鼻饲匀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7):998-999.

[4]林颖,刘亚红,杨昉,等.315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9):958-960.

[5]梁晨,陈文权,程宏,等.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2):167-170.

[6]张翼,陈继华,付鹏程,等.艾地苯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9):3222-3224.

篇4:脑卒中

【关键词】中医康复单元;急性脑卒中;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2-02

本次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探讨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2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6例,患者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56.7±5.6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15例,患者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4±5.98)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可进行对比(P>0.05)。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头颅CT诊断后,确诊为首次脑出血或者脑梗死;②患者的病程在2个星期内;③患者的年龄不超过75岁;④患者病情稳定,具有清晰的意识;⑤患者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②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不能积极配合诊治;③患者年龄超过75岁;④患者在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心肌梗死等疾病;⑤患者临床资料不详细[1]。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单元治疗,并给予观察组患者多学科协作小组治疗。小组每个星期至少开展一次会议,就患者的病情展开讨论,评估治疗效果,并科学制定治疗方案。小组在病人出院时,共同制定出院指导,保证病人出院之后能够有效实施自我训练,同时为病人转院做好准备工作。

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还要对其展开康复治疗。即每天上午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完成针刺治疗后的半个小时内,指导患者展开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次训练一个小时,每天治疗一次,一个星期连续治疗6天。当患者处于相对恢复期时,医护人员采用平补平泻法,取患侧阳明经穴,留针半个小时。头针则取四神聪透百会,刺针后捻转1分钟,捻转200转。若患者肩痛或者患有失语症,则需要对症针刺。第二,并发症预防治疗:肩痛患者及失语症患者每天下午展开肩带功能康复训练和言语训练。

1.5 效果判断标准

医护人员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一个月时间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利用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估。

1.6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检验组间对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都要高于治疗前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资料[2]表明,我国脑卒中致残率超过80%,大幅度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家庭负担。医护人员在治疗脑卒中患者时,不仅需要注意改善患者症状,还需要重视病人康复后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报道[3]表明,针对脑卒中患者,医护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中医康复治疗,这样才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增强治疗效果。

从中医角度出发,由于心肝肾阴阳失调、气血亏损,导致阴阳互不相济、血气运行障碍,最终形成脑卒中。临床上通常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其对大脑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瘫痪肢体苏醒的概率,具有通经舒脉、活血化瘀的功效。根据循证医学[4]的研究结果,可以知道治疗脑卒中最好的方式为建立卒中单元。卒中单元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延长患者的生命。

本院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医康复单元治疗,治疗一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中医康复单元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强治疗信心,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记平.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3):90-91.

[2]左凌,陕大艳,陈启明,等.中医康复单元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4,34(8):1484-1485.

[3]罗艳.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中失语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8):241-242.

篇5:脑卒中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月~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患者50例和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行卒中单元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篇6: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关口前移,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平衡膳食、身体活动、养生保健等咨询服务。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服务。培育社区健康指导员和志愿者,指导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到2020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0%,治疗率达到55%,治疗控制率达到40%。

(四)坚持项目引领,加大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力度。继续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各地项目工作积极性,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项目中的技术指导作用。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项目工作方案,明确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脑卒中筛查和干预项目承担单位,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承担所在辖区技术指导工作,项目办公室设在各级疾控部门。

项目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社区组织发动工作,对筛查点40岁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和初筛,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由项目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患者的及时进行规范化诊疗,高危人群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项目医院的指导下制定干预方案,定期随访。完善项目信息交换工作平台,健全国家、省、地市、县数据共享机制,筛查干预数据由项目承担单位收集后,经项目医院和市级疾控中心共同审核后报出,省级疾控中心汇总整理及时上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评价项目效果、制订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项目成功经验和适宜技术,积极推进在医院就诊的高危人群和其他疾病患者中开展脑卒中机会性筛查。

(五)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卒中中心建设。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组织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卒中中心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对卒中中心的建设、评估、验收、管理等工作,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到2020年,60%以上县(市)、80%以上市(地、州)、100%省(区、市)建设至少1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一家技术实力强的卒中中心,作为区域内脑卒中诊疗、康复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区域内卒中防治和康复管理。到2020年,卒中中心相关医务人员均应当接受脑卒中防治等技术培训。

(六)强化康复服务,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推动卒中康复工作,实施早期介入、分阶段康复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理能力,促进回归社会。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待患者进入慢性康复期,及时转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能力建设,制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要求的规范、路径和指南,加强基层康复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具备卒中康复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提高康复能力。

(七)发挥中医药作用,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脑卒中中医药防治研究,总结形成脑卒中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在医疗机构推广实施。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脑卒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向脑卒中患者、高危人群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脑卒中等专业联合诊疗,综合多专业资源和中药、中医技术等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疗效。

(八)加强体系建设,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建立脑卒中地方防控工作网络,着力构建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推动预防、筛查、干预、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评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联合院前急救机构,提供规范高效的诊疗服务,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防治技术指导、支持和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动态管理档案,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健康干预管理、患者转诊和康复指导等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综合防控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实施指导及防控效果考核评价。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强化脑卒中防治研究,推进脑卒中相关科研项目。推动成立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联合高新技术研究院所等机构,加强脑卒中防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融合。结合脑卒中防控实际需求,遴选成熟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在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健全监测网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机制,加强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动态管理。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全国脑卒中防治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脑卒中防治信息分析与利用,推动脑卒中防治数据的开发与共享,为卫生决策、临床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百姓健康提供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三、工作步骤

(一)2016年到2018年。各地制订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初步建成省、市两级脑卒中防治体系,提高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质量,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服务需求扩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受益人群。

(二)2019年到2020年。完成覆盖全国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脑卒中防治分工协作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四、有关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脑卒中防治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根据本地区脑卒中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服务质量。

(三)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脑卒中防治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脑卒中防治人员队伍。

篇7: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5、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6、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 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功,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语言治疗: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功训练等,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容的语言训练。部份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等。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选进行针对性训练。

4、中医康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和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二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按、揉、搓、擦等为主。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水针、穴位注射、火罐、中药治疗等。5.辅助技术

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置普通轮椅,足下垂或内翻患者需配置踝足矫形器,膝关节不稳定者需配置膝踝足矫形器,平衡障碍患者需配置四脚杖或手杖,手功能障碍者需配置必要的生活自助器具如进食自助具等,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份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三)康复护理规范 1.康复护理评估

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分、安全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站立步行、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各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肩痛、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尿失禁护理,预防深静脉栓塞、关节挛缩及用综合症的护理等。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五、职业社会康复规范

(一)职业康复 1.职业康复评价

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2.职业康复

根据不同的损伤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康复方案,四肢瘫患者可利用上肢残余功能,以个体化的技能培训为主,必要时须借助辅助器具或改良设备;截瘫患者按需要进行工作耐力训练、技能培训、就业选配等职业康复训练。

(1)职业咨询:协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潜在的工作目标。(2)就业选配:根据患者的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教育、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具体可根据患者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二)社会康复 1.社会康复评价

行为评价、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家居环境评估。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家居环境评估。

2.社会康复

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长期病患照顾者指导:主要针对长期病患照顾者的情绪压力纾缓、对工伤职工伤残的适应、家庭康复技巧及家庭护理等的指导。

(4)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5)加减环境无障碍改造指导:由个案管理员协同作业治疗师或康复工程师提供咨询或指导,根据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对其家居和周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尽量消除工伤职工家居和社区生活的物理障碍。(6)家庭财政安排与未来生计指导:协助工伤职工及家人合理安排家庭财政,探讨家庭未来生计,使工伤职工及家人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对将来的生活做出调整和安排。提高他们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7)工作安置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8)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

六、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篇8:脑卒中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流程,护理质量,ADL评分,满意率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 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即使在抢救患者的生命后, 若不给予患者优质的临床护理, 也可使患者在生活能力、语言沟通、社会功能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 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是医学工作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许多患者在院期间可获得相应的护理, 但在患者出院后, 因患者本身以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知识了解程度不够, 常常会阻碍患者的恢复, 并不能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近年来, 社区护理引起社会的关注, 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该门护理学科以社区人群为对象, 对其提供较好的护理服务。事实上, 可以将社区护理作为临床护理的延伸。通过社区护理, 可使得患者获得延续性的护理服务, 以改善预后。在此次调查中, 本院将重点探讨脑卒中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2) 病情稳定, 病程在3个月以内; (3) 无严重精神、神经功能损伤。排除标准: (1) 病情急重, 康复护理无效; (2) 身体虚弱, 无法配合此次护理; (3)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4)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 年龄48~76岁, 平均 (63.5±2.5) 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 年龄49~78岁, 平均 (64.5±3.0)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如站内治疗、健康教育、必要时家庭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照社区护理流程进行护理, 具体情况如下。

1.2.1 护理人员确定

此次护理人员包括康复护理专家2名及护理人员15名, 每一位康复护理组内成员都需经过严格的培训, 具备基本的康复护理技能。同时懂得如何使用问卷调查表及各项评分量表, 态度温和、认真, 具备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不会在护理过程中以言语有意或无意伤害到患者及其家属。每位护理人员主要负责3~4例患者, 在护理前, 护理人员需陪同康复专家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 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对患者进行基本测试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向患者与其家属进行自我介绍, 增加对彼此的了解, 以利于后期可更加熟悉彼此, 拉近之间的关系。

1.2.2 护理内容的制定

护理时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配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本次的护理内容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访视时的任务确定及护理效果的评定。此次护理干预共维持3个月。在此3个月期间, 护理人员本身需了解此次的护理内容, 同时按照计划规定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阶段进行明确划分, 使患者能够阶段性地完成康复计划。并于最后阶段对患者进行测评, 以分析此次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每次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前, 应以电话方式告知患者家属, 双方约定访视时间, 并交代患者家属准备所需检测的手册, 在护理前护理人员列出相关的问题, 同时指导下次家庭方式内容, 以保障每次家庭方式都有收获。

1.2.3 第一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 以便患者与其家属能够对病症知识更加了解。同时向患者家属示范如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 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什么、生活习惯应当如何进行改善等。对于某些特定的护理动作进行示范, 并在示范过后让患者家属进行练习, 观察患者家属的护理方法是否得当, 进而判断其是否可给予患者优质、贴切的临床护理[2]。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家属护理不周的地方, 并对其进行指导, 以保障护理动作的规范化。根据患者目前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 计划上除了需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外, 同时还有完成情况分析。每当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一项康复训练后, 患者家属则在其后方画勾以表示患者顺利完成训练[3]。在肢体运动方面, 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运动。

1.2.4第二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第二次家庭访视主要是评估患者的肢体、步行运动情况。护理人员提出几个特定的动作, 如让患者举起左手或以左手抓住右手等要求患者完成, 进而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康复计划册进行检查, 以了解患者在家的康复训练实施情况。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睡眠、饮食、大小便及情绪变化[4]。若患者在此方面不够理想, 则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针对性的指导, 对患者的作息进行改善。访视结束前提出下次方式的基本内容, 让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的准备。

1.2.5 第三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三次家庭访视时, 需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患者逐渐恢复某些行动能力, 因此可能会进行床上翻身、下地走动等行为。这样就需考虑是否会发生坠床、磕碰等的危险,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床、地板进行一定的改造, 如在床边加上防护栏、地面进行防滑处理等, 以保障本次护理可以顺利地进行, 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5]。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 并在检查过程中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 看其是否存在吞咽困难等情况。要求患者继续进行行走训练, 并逐渐增加患者的运动量[6]。

1.2.6 第四次家庭访视

对患者进行第四次家庭访视时,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 观察患者的语言功能是否有所恢复。同时要求患者自己进行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事宜。可在午餐期间对患者进行检查, 以便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情况。

1.2.7 第五、六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五次、第六次家庭访视时, 先不对患者进行康复情况检查, 而是用心倾听患者内心, 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因护理工作快接近尾声, 许多患者内心也存在许多想法, 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在此阶段患者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继续对患者进行鼓励, 而后对患者此阶段的主动性与康复潜能进行评估[7,8]。对于护理较好的患者, 可鼓励其参与社区一些活动, 以开阔患者的心境, 让患者感受到, 只要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 那么是可以尽快地回归到正常生活的。

1.2.8 第七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七次家庭访视时, 应对护理效果进行总体的评估, 并告知患者, 后期仍需坚持康复训练, 并不断地强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即使在一个人时也拥有完成基本事项的生活能力。对患者进行规定的评估后向患者讲解这段期间以来患者获得的进步, 视患者内心感受舒心与愉悦。结束后, 给予患者祝福, 由衷地希望患者可以获得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病症知识知晓程度、社区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及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ADL评分) 等指标进行对比。病症知识知晓程度包括十分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总了解率= (十分了解例数+基本了解例数) /总例数×100%。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包括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度= (十分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知晓程度比较

由结果可知, 经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的总了解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2 两组患者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

由结果可知, 两组患者护理前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3.1 脑卒中患者社区流程护理管理质量控制的价值

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 均无针对性的、明确性的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尤其对于患者家庭, 因患者家属的职业、生活习惯、对病症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差异, 要想制定统一的护理标准难上加难。针对这一情况, 本院结合了患者、患者家属及患者病症, 制定出了针对社区护理的一套流程管理方法, 并明确规定了如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适宜的社区护理。通过实施该项护理流程, 不仅使得社区护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 减少了以往的随意性及无目标性, 为社区患者提供了十分明确的护理指标。与此同时, 该项护理流程也明确了质量控制管理的标准, 在后期可以将其他社区护理效果与此相对比, 进而发现不足, 并进行改正。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后, 观察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知晓程度、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及自身的ADL评分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说, 本次制定的社区护理流程不仅为患者, 亦为相关的管理者提供了既明确又有效的工作方法与评定标准。且除了ADL评分指标外, 观察组患者在对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上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也更加肯定了本次护理干预内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3.2 健康教育是社区脑卒中患者重要的管理手段

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价值。可以说, 健康教育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护理最大利益的一项有效方法。因此, 在社区护理中, 必须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通过健康教育, 患者对于疾病的知晓率、对于治疗的积极性、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均将获得明显地提升, 并能有效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 在后期的疾病治疗中减少与亲人、指导人员的矛盾[9,10]。因此, 本院十分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本院在第一次家庭访视期间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同时对患者制定护理计划, 患者及其家属需根据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通过康复计划的制定, 可使得整体护理变得系统性、有依据性。通过阶段性的护理计划, 不仅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信心, 使得患者更加愿意进行康复训练[11]。之后本院则对患者进行康复情况检验, 通过观察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册情况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是否按照规定的计划完成康复护理内容, 同时也通过对患者进行实际观察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进而对患者进行纠正[12]。当患者有一定的进步后, 则需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安全程度进行关注, 通过假设床边防护栏、地面防滑等措施, 避免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等事件[13]。在最后阶段的护理中, 本院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 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事宜训练。此时患者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可更加熟练地进行日常生活行为训练[14]。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体现出了整个护理流程的合理规划, 同时也十分贴切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求[15]。在通过上述的护理后, 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心理情绪均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3.3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和综合能力建设

本次社区护理的对象是脑卒中患者, 此类患者大多年龄偏大,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行动迟缓、听力下降、理解能力差等特点。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加入到护理行业, 但因经验不足、耐心不够等因素常常在护理过程中易与他人发生争执。为了避免这一情况, 此次护理人员的选择中, 本院对其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要求。每一位参与此次调查的护理人员, 都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护理理念, 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将维护患者健康、促进患者康复作为此次护理的宗旨。除了基本的服务观念外, 护理人员的技能也受到了严格的要求, 本院所选择的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夯实的基础, 具备应对多项紧急事务处理的能力, 遇事沉着冷静, 耐心解答患者与家属的疑问。但在护理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 即护理人员人数不足。社区护理可以说是临床护理的延伸, 目前, 临床上尚存在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 因此社区护理更加体现了这一点。尤其对于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可以说是远远“供不应求”的, 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广社区护理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本次护理中, 本社区的护理人员大多为大中专学历, 但本院选择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 因此尚能满足本次社区护理的基本要求。但与真正想要更好地推广社区护理宗旨而言, 还远远不够, 这一问题也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鼓励更多的年轻群体积极的参与至护理服务中来, 提高社区护理的质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脑卒中】相关文章:

急性脑卒中05-27

脑卒中康复06-06

脑卒中宣传07-29

脑卒中复发06-27

脑卒中后08-29

重型脑卒中09-04

脑卒中再发05-01

老年脑卒中患者05-19

急性脑卒中偏瘫05-27

脑卒中并发肺炎06-13

上一篇:写父母的高二作文下一篇:教室充电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