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2024-07-24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块:

一、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三、认识透镜的应用,了解望远镜的结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这样处理了本课教材: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得猫眼引出凹凸透镜、光的折射的话题。凹凸凸透镜的知识学生还不太清楚,对这一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寻找验证。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凹凸透镜、光的折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在材料设计方面,利用猫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供探究材料解决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猫眼为载体,探究凹凸透镜为目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猫眼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什么是折射。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3、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难点】 通过猫眼观察、拆解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通过演示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红光、猫眼、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认识猫眼,理解透镜概念(观察、拆解)

1.提问:这是什么?你认识吗?在哪里见过?(板书:猫眼)门上为什么要用猫眼?为什么不在门上直接开个孔?谁来说说猫眼有什么特点?

(开门见山,直接导题,通过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觉得常见的猫眼真得值得研究,产生研究的兴趣。)

2谈话:猫眼从里面看能看见外面远而广的物体,你从外面看里面基本是看不见的,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猫眼是怎样做的?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摆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都熟视无睹,如果能把这些东西的秘密都搞懂,你就不得了了。猫眼中有什么秘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

(谈话是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实际的猫眼,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猫眼,是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加强,有了猫眼但还是不能了解构造。这时,就逐步推进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3.提问:为什么猫眼是这样呢?是什么让猫眼这样呢?我们停留在观察物体表面,就能知道猫眼能看到广阔事物的秘密吗?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怎么办才能看到猫眼里面有什么吗?(让学生拆一拆,看一看猫眼内部到底有什么东西。这是让学生心中的疑惑能够解开一部分,也让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浮出水面。此时在拆解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学生做到有顺序拆解,有顺序研究,来进一步渗透科学素养能力的提高。)

4.提问:为什么被我们拆成这样还不明白,猫眼最核心的是什么?(板书:透镜)透镜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这样组合视线就变得这么广?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认识透镜,在这里主要解决什么是透镜,凹凸透镜的特点,可以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来了解,多种方法进入解决。)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的猫眼入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研究的欲望去研究猫眼、研究凹凸透镜,用猫眼串通本课教学,用猫眼引出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提问:既然是透镜,光线透过透镜会有什么变化呢?你认为有吗?

(通过上面的认识,在猫眼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凹凸透镜,这时提出问题,就是解决本课另一 重点——折射。老师做折射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从现象中分析揭示折射概念,齐读强化概念。)

2.谈话:实际上生活中生活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用笔折射实验,分析这个实验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强化光的折射。)

3.猫眼里其实有光的学问在里面,下面我们再来琢磨琢磨猫眼。你们还记得刚才怎么拆的吗?知道怎么装吗?

(还原猫眼,此时在组装的过程中老师还是需要学生做到有顺序组装,既是呼应开头,也是渗透科学素养能力的提高培养。)

4.交流:光点变化,在不同位置说明什么?光线从凹透镜通过和从凸透镜通过不同说明什么?(学生用猫眼做实验分析,不仅了解了光在猫眼中有折射,而且近一步强化了光的折射。)设计意图:利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研究用猫眼引出的凹凸透镜,了解凹凸透镜的特点;还原猫眼,既是进一步研究光的折射,同时也让猫眼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的研究的欲望加强,猫眼中还有问题可以研究,让学生的思维贯穿整个课堂。

三、总结、生活中的应用

今天,我们只不过研究了猫眼,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透镜,懂得了光线进入透镜后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凹凸透镜在光线进入后各有特点。读课题

同学们,透镜其实组合不同,应用就不同。从小到(出示望远镜、手持显微镜等)大到观察天象的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慢慢去参、慢慢去悟,就像今天一样,从中你一定会有收获的。【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本课中利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的猫眼入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研究的欲望去研究猫眼、研究凹凸透镜。

本课教学中以猫眼为载体开展探究活动,看一看、拆一拆、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思一思、装一装、再做一做,再思一思,再说一说,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俗语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用猫眼串通本课教学,学生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 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其次,另一教学目的就是能够把科学课堂生活化,生活科学化,学生能够把科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能把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资源,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篇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看月亮》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月相的概念、如何观察月相、月相的规律、月相的应用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开课伊始,我通过提问来让学生回答你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进而交流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出主题。接着用月相盒实验切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一份资料和一个实验。资料是关于月相规律的资料,介绍每个月各个时段的月相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月相在各个时段的规律。实验是月相盒实验,实验中考察了学生的持续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演示来找到正确的答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在讲完月相规律后,用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做一个小小的法官”来吸引住学生,进而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应用月相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缺陷与不足

篇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1.在做中体验, 以便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找规律的知识: (1) 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熟练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通过整理和复习, 熟练运用最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能主动优化。

教学难点:

策略的形成并优化。

教学转化点:

规律→算法→策略

能力训练点:

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探索情趣和探索精神。

先学提纲: (课前完成)

1.回顾: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 我们要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 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唤起学生的旧知, 并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所学更有条理性, 为综合应用打好基础。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2)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3) 谈谈收获。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所感、所想, 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二、查漏补缺

1. 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集体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共同校正。

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内化策略。

三、综合运用提升

1. 按1、1、2、5、3、1、1、2、5、3……这样的顺序排列成一组数。

(1) 第99个数是多少?

(2) 前99个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校正。

2. 河堤的一边栽了45棵树。这些树按2棵柳树、2棵杨树的规律栽种。河堤的一边共栽了 ( ) 棵柳树, ( ) 棵杨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可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吗?

五、课堂作业

1.国庆节五年级3班教室里要按“两红、四蓝、三黄”的规律挂彩灯, 一共要挂43盏灯。三种颜色的彩灯各需要多少盏?第21只彩灯是什么颜色?第42只彩灯是什么颜色?

篇4: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5: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文化路小学 韩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理解释的重要性,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2、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事实进行解释 难点: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实验用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的这只左手,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的左手上贴了一个创可贴。师:看到我左手贴着创可贴你会想到了什么? 生:受伤了,手破了。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想的似乎也很合理。

师:同学们,观察能力对学好科学非常重要,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学过许多观察方法,还记得有哪些观察方法吗?

这节课,我们将要用到这其中的一些观察方法。二.新授

1.教学身高曲线图。师:下面先来观察一幅图。(课件出示身高曲线图。)

师:这是几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一起来看,图中分别用五种不同颜色的曲线表示五位男女同学在0-12岁之间的身高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有纵、横两个不同方向的箭头,纵方向表示的是身高而横的则表示年龄,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

师:大家可以先认真观察一下 然后可以小组交流

生1: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岁数增长了身高也跟着增长了。生2:并不是每一年都增长同样的高度,有的时候长的快一些,有的阶段长的慢一些。

生3: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九岁到十一岁之间女孩普遍比男孩长的快一些。

师:刚才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精彩

2、教学动物脚印图

师:下面再来观察一幅更加有趣的图,这是两只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动物脚印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待会儿先请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观察)(课件显示“看到了什么”变成红色)请同学观察思考交流,并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脚印是不是一样呢,脚印的方向,脚印之间的疏密有没有什么变化。

教师:刚才你们所说的,是大家从图上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也是动物在雪地上留下脚印的这一事实(板书: 事实 现象)。那你能否根据这样的事实和现象想象一下,这里可能发生了什么呢?

(板书:想象)(课件显示“想到了什么”变成红色)下面再让学生进以步的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交流。

生1:我看到了两行脚印,一行大脚印,一行小脚印,他们相遇之后只有大脚印出来了。想到了一只动物把另一只动物吃掉了,然后自己出来了。

生2:我认为这两只动物是母子关系,失散了终于从逢了,交谈了很久那位母亲背着孩子走了。

生3:我想的是两只动物相遇,小的那只飞走了,只有大脚印留了下来。

师:刚才的这个环节中 老师发现 你们不仅会观察 而且思维也很活跃 想象力非常的丰富。

教师:那你们刚才回答的这些,是你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那你是怎么来的呢?

生1:不是,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得出来的。生2:我是根据原先的经验才判断出的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这些都是大家在观察的基础之上根据图中所看到的事实和现象结合自身不同的知识经验进行的想象,从而想试图去阐明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规律(板书:联系 规律)我们把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称之为 解释(板书 解释)

3.教学“解释”

师:那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 什么是解释呢 或者换句话说 解释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的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课件出示这段文字。)

刚才对这两幅图进行了自己的解释,虽然都是解释,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却有着一些不同,我们来看

(课件出示两幅图以及解释结论)

师:上图的结论是一致的,下图的结论却存在多种合理的可能性。第一幅着重解释数据变化中的趋势与规律,后一幅图着重解释单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其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也是这样,有的现象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的却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

4、实验。

师:知道了什么是解释,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试验,看看如何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解释。

(课件出示这段文字。)

第一步:用水笔在吸水纸上画出不同颜色的圆点

第二步:固定纸条,使水能浸到纸条的底部,而不能碰到彩色水点。

(让学生读实验步骤教师再结合讲解注意要点)

注意观察,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圆点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做吧

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每个小组只选用两种颜色进行实验。学生选择颜色、领取实验材料并做实验。

师:你们的实验完成了吗?有现象出现吗?不要着急,耐心仔细的观察即将出现的现象,别忘了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想到的解释记录下来。

生继续实验并填写记录。5.汇报。

师:面对实验现象你能做出怎样的解释呢? 师: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在上面的活动中,同学们做出许多了有趣的解释。那么你们的这些解释是不是一定就是事实呢?还记得你们一开始对老师左手贴创可贴的解释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事实究竟是什么?

生: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

(教师揭开创可贴,学生观察。)师:你们发现什么? 生:原来没有破。师:你们想到什么?

生 解释不一定是事实,他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师 但是在生活和学习中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做出的解释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接近事实的。师:想一想 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得出一个这样好的解释呢? 生:回答(教师可以引导:观察的时候应该怎样:想象的时候应该怎样?)

(教师板书 准确 全面 严谨 合理)

师:只有通过准确全面的观察再加上合理严谨的思考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解释。

6.练习。

师:那么解释和事实又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师:下面的说法中哪些是观察到的事实,哪些是解释?(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做练习)师:谁来说说看呢?

师:在这里我们发现,你掌握的事实越充分,你做出的解释就可能越丰富。

师:通过这个练习,现在你能不能说说解释和事实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解释和事实有什么不同?)师:哪位同学来说?

生1:事实是通过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总之是观察到的,解释还要通过思考才能做出。

(学生可以结合联系题进行分析和引导)

师:事实可以通过观察获得而解释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想象。

师: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人的眼睛是怎么看到东西的呢? 师:你能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自己的解释吗? 生1:我想可能借助透明的晶状体吧。

生2:我想眼睛受到了光的刺激然后通过大脑就看到东西了。师:这是你们的解释,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过怎样的解释

7.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课件依次出示各种解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眼睛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从而使我们能看见它们。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我们看见物体之前,太阳光必须与我们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阿拉伯物理学家阿尔哈曾的解释是:光由太阳、夜间的火光或任何照明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师:从上面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科学家们对这一问的的解释也是一步步不断的趋于完善和合理的,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科学家的这些解释会越来越接近事实了呢?

师:谁说说看?

生1:后来的科学家有了新证据,证据越充分解释越有可能正确。生2:后来科学家受到前人科学家的启发,所以提出了更好的解释。

师:有的时候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除了准确的观察合理的思考 还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解释,还明白了解释不一定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你收集到的证据越充分,做出的解释就可能越准确。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其实科学探索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用新的解释去否定或者去修正原有的解释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篇6: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光源、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课前,我展示了从没有光到有光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因为光而更精彩。课堂上,又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用实验探究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过程中准备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的行进的实验,主要介绍光在空气中是怎样行进的,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用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张带小孔的纸片,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另一个是小孔成像的实验,利用小孔成像装置,观察蜡烛火焰和窗外景色,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在讲小孔成像实验时,引导学生用自制教具进行观察,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更体现了自制教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班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做了小孔成像装置,取得的效果有限,要

篇7: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填空16%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例如()、();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例如()、()。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

3、第一个提出阳光能够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科学家是()。

4、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极,用字母()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极,用字母()表示。

5、制作一个电磁铁所需要的材料有:()、()、()。

6、()和()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7、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8、用放大镜对着窗户,并在纸屏上投影。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作用。

9、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等七色光。

10、电磁铁也有()极和()极之分,并且它的两极会随着()的改变而()。

11、凸透镜能使光线(),凹透镜能使光线()。

12、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13、增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有()、()。

14、()和()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5、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的废气。

16、解释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等情况作出的说明。

二、选择34%

1、下列物体中不导电物体是()。①、铁丝

②、湿毛巾

③、塑料

④水

2、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①地球的自转

②太阳的东升西落

③乌云的遮盖

④月亮的转动

3、新月是指天空中()。

①月牙

②满月

③不出现月亮、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现在()。①早晨

②中午

③傍晚

5、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通常是()。

①、上午

②、下午

③夜晚

6、下列光源中是冷光源的是()。

①、太阳

②、星星

③、灯光

④、萤火虫

7、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①、伽利略

②、托勒密

③、哥白尼

④、牛顿

8、下列哪些东西不能接触磁铁()。

①、透明胶带

②、铅笔

③、磁带

④、塑料贴片

9、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

①、一天

②、一周 ③、一个月

④、一年

10、北京故宫里保存的日晷叫做()。、立晷

②、地平日晷

③、赤道日晷

11、太阳光透过(),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A凸透镜 B玻璃 C三棱镜 D凹透镜

12、红、绿光混合后变成(C)

A蓝色光 B紫色光 C黄色光 D白色光

13、红、蓝光混合后变成(B)A白色光 B紫色光 C黄色光 D绿色光

14、()的物体叫绝缘体。

A所有的非金属 B不容易导电 C容易导电 D所有的金属

15、以下几组物体中,()组都是导体。

A铁、纸、铝、水 B水、动物体、铜、铝 C动物体、铜、乒乓球、铁 D铁、铜、铝、空气

16、运动后心跳、脉搏和呼吸次数都会增加,所以运动员的心跳、脉搏和呼吸次数都比普通人()。A快 B慢 C差不多 D因人而异

17、地球的形状是()。

A圆形 B球体 C长方体 D 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18、照相机的胶片相当于成像实验中的()。A纸屏 B蜡烛 C凸透镜 D凹透镜

19、通过观察,用头脑可以分析物体的()A颜色 B气味 C味道 D内部构造

三、判断。15%

1、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

()

2、科学家提出的解释都是绝对正确的()

3、人的身体也是导体。

()

4、经过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

5、牵牛花是在中午开放的。

()

6、磁铁摔断后,各部分仍各有两个磁极。()

7、为了效果好,可以用湿布擦电器。()

8、电磁铁和普通磁铁的性质是一样的。()

9、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都会相互吸引。()

10、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心跳和脉搏的次数基本上是一致的。()

11、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而色彩鲜艳的光却是简单的。()

12、数学公式也是一种模型。()

13、肺活量是指人一次能吸进的最大空气量。()

14、为了增强自己的心肺功能,原本身体比较虚弱的小林决定每天都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

15、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四、归类。15% 下面这些动物,有些喜欢在白天活动,有些却喜欢在夜晚活动,请你按照他们的活动时间把他们分分类:

飞蛾

蜜蜂

猫头鹰

马 老鼠

蟑螂

蝴蝶

白天活动的动物:

晚上活动的动物:

五、简答20%

1、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就可能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呢?

篇8: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篇9: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负数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编排的独具匠心。

(一)生活经验的切入点

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由此展开负数的教学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借助温度引入负数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海拔”的概念,学生相对来讲有点陌生。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3次接触到了“海拔”一词,分别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青海湖湖面的海拔高度,新藏公路的海拔高度。在当时的教学中虽然不要求教师一定要介绍“海拔”一词的词义,但学生多少能领悟到“海拔”一词的含义,这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经常接触到诸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升高、降低等相反意义的量,这些生活中的知识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

(二)知识储备的生长点

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数随着负数的出现,学生对整数认识范围的扩展,自然地变成了正数(0除外),实现了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学生在七年级系统学习有理数,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二是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本单元在教材安排上没有出现负分数,只出现了一个表示温度的负小数(-88.3℃),其目的是消除学生以为负数只有负整数的错觉,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有理数的感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必要再补充类似认识负小数的练习,教学的重点仍然要集中在认识负整数上。

(三)认知能力的支撑点

应该说,经过四年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数学视野得到了很好的扩展,思考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有了较大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认识整数,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中,已能准确而又熟练地利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册教科书在第一单元便安排了负数的教学,让学生对数的认识“豁然开朗”。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结论,而是重点帮助学生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来构建知识,教学内容编排得清晰而有层次。先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温度知识切入教学,利用+4℃和-4℃的巧妙对比,有力地强化了“0刻度”和“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一对相反方向的量。之后,以直观形象的海拔高度作为例1教学的支撑,顺势直观地描述了正数和负数,简明扼要。例3、例4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加深对正数、负数具体含义的理解。但两个例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例3强调的是,定义正数、负数一般约定俗成的规则。例4则强调的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自主定义规则。之后的“试一试”,教材呈现了抽象的数轴,但却并不出现数轴的名称,强化直观,巧妙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真可谓“到位”而不“越位”。这种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编排,便于设置适宜的教学坡度,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实施策略

从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例1、例2的教学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相反方向上的量”这一关键,借助提供图片的形象直观,适度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对比分析中自主认识正负数的意义。例3、例4的教学要明确:合理定义生活中正负数的规则是前提,依据规则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对正负数作出合理的解释是重点。特别是例4的教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题情境与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从而初步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一是认识温度计,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特别是零下温度。二是认识数轴,能正确填出数轴上所缺的数,并予以简单分析。整合教材呈现的资源,做一个仿真温度计,对于这两个难点的突破大有裨益。水银柱的上升与下降,动态地呈现出温度的变化过程,有力地强调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向性”。温度计本身就是数轴的模型,教学中,可以把仿真温度计横放在黑板上,先让学生找到0刻度的位置,然后再找出几个不同的温度,顺势画一个带箭头直线,自然地生成数轴。之后,再引导学生填出数轴上的数便水到渠成了。下面将结合教学片断,具体阐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片断一:

1.教师出示一幅北京冰天雪地的图片。

师: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你猜一猜当时的温度可能是多少?

学生纷纷猜测当时的温度是零下多少度。

师:同学们猜出了许多不同的温度,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所猜答案中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零下温度。

2.是啊,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说明:课始,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营造出了浓浓的“负数氛围”,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怎样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的思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片断二:

1.出示上海、南京和北京的相关图片及温度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具体温度,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等相关信息。

2.认识温度计。

师: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呢?能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温度计的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

追问:你认为看温度计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先找到“0刻度”,零上温度要从“0刻度”往上看,零下温度要从“0刻度”往下看,方向正好相反。

师:(出示温度计)现在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零摄氏度。

师:谁能在这个基础上,拨出上海的温度零上4摄氏度?

学生小心翼翼地拨出零上4摄氏度。

追问:请谈谈在拨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小格表示1摄氏度,从0往上拨4个小格。

师:让它再回到4摄氏度,谁能拨出北京的温度零下4摄氏度?

生拨出温度后,仍然追问上一问题。

生:从0往下拨4个小格。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一样,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

生:一个在0上面4个小格,一个在0下面4个小格。

师:是啊,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一相反方向上的量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顺势教学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师:+4可以写成4,-4也可以写成4吗?

生:不能,这样就分不清谁是正四,谁是负四了。

[说明: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的引入正是为了清楚地表明量的方向性。课堂上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借助温度计教具,“放慢镜头”教学温度计的认识,有意识地安排了+4℃和4℃的对比,既直观形象地强调了量的“方向性”,又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0刻度”这一分界点的认识,为教学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打下基础。]

片断三:

1.教师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略。

师: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预设一:学生能回答出,和海平面相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

预设二:如果学生感觉困难,课件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先闪动表示海平面的虚线,然后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相反意义的量。之后,以练习一的1、2题作为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生:是用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生:还有表示海拔高度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提供数据中不含0)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两种分法。

2.直观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师:(同时出示温度计图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刻度”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观察图片,你发现刚才我们用正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上温度和比海平面高的高度。

师:用负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下温度和比海平面低的高度。

师:观察图片,你认为正数和0有什么关系,负数和0有什么关系呢?请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师:(单独出示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图)南京的温度是零摄氏度,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正、负数及0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现,直观形象而又突出本质,让学生再一次亲身感受相反意义的量。之后顺势迁移引出对数的分类。在分类时,教师有意将“0”排除,以避免对学生不必要的干扰,而将对“0”的处理放在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之后,更有利于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也便于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看,“认识负数”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巧妙地定位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两点应予以关注。

(一)关注课程资源的优选、整合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以其丰富的信息量,新颖而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实施策略,为教材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但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我们还应合理地开发一些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1,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精选了3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作为切入点。但是,教材所呈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从“数学化”、“生活化”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温度计为原型,设计一个仿真温度计作为教具,对教材提供的资源予以补充。

2.作为例1的支撑,例2呈现了有关“海拔高度”的问题。对于“海拔高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并不熟悉,教师也不一定非常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但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了解:(1)海拔高度是指以海平面为标准的高度,海拔的起点叫做海拔零点或水位零点。1956年起。我国的海拔零点统一为青岛零点。(2)1981年国-家测汇局公布,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市东南30千米处的艾丁湖湖底的海拔高度为154.566米,并建议用-155米作为我国陆上最低点的标高。(3)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汇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到温度计,有的学生会马上想到“体温计”。因为“温度计”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却很少有学生见过或者亲自用过。而“体温计”,大多数学生不仅见过而且用过,也有认识“体温计”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提出“体温计上有没有负数”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练习课上也可以就“体温计”上的刻度范围组织讨论,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许能起到“此时无‘负’胜有‘负”’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化”、“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负数”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这一点在素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等方面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不能过度地关注“生活化”。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水平上。还应让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体验负数的魅力,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典型习题

为巩固所学知识,教材提供了适量的练习,习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练习目标各异,内容直指例题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上面。在充分使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以精选一些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例如,在

例1教学之后安排如下练习:用温度计分别显示出吐鲁番盆地某日的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25℃),让学生先说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并写下来,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感受。接着教师谈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这一奇异现象的生动描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随之出示例2图片。本题的设计,既及时有效地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自然地过渡到例2的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作为机动。考虑小学阶段,不再安排有关负数知识的教学,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的综合练习课,而练习目标则主要定位在“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与“数轴”的复习上。

案例分析:

(一)基本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1)如果青年路小学今年预计招收新生320人,记作+320,毕业学生280人,就记作()人。

(2)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在南美洲,高于海平面3812米,记作( )米。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死海,水平面低于海平面396米,记作( )米。

(3)明明的父亲收入3800元记作+3800元,那么,你认为1600元可以表示( )。

2.按照生活习惯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数。

(1)河水上涨5厘米记作( )厘米,下降3厘米则可记作()厘米。

(2)从同一港口出发,甲船向南航行60千米可记作( )千米,乙船向北航行80千米可记作( )。

(3)小亮玩电脑游戏,得了46分可记作( )分,输了38分则可记作( )分。

(二)变式练习:小华的位置

1.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顺序地读一读上面的数。

2.如果小华从0点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行2米可记作()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从0点向( )走( )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一4米,说明他是从O点向( )走( )米。

4.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猜猜看,他有可能是怎么走的呢?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三)拓展练习:生活中的“体温计”

1.观察“体温计”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为什么“体温计”上这样设置刻度范围呢?你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吗?

篇10: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2) 地球的外壳是有岩石组成的,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按照岩石的生成方式,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有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叫做岩浆岩,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

4) 但地球的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有周文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

5) 地下的煤层是有埋在地下的古代植物,在高温高压下,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人尅索使用的煤。

6) 湖泊海洋里的生物死后会沉积到水底被泥沙覆盖,经过千百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是最重要的工业燃料,从石油中提炼的汽油是汽车飞机的粮食。

7) 沉积岩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层次和化石。

8) 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橄榄岩等;变质岩有:大理石片麻岩板岩等。

9) 经过地球的运动,在火上喷发的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浮石。

10) 有一种岩石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

11) 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还是露天雕刻的首先之才,这种岩石是花岗岩。

12) 大自然中那些成分集中和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我们可以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反面来认识矿物。

13) 赤铁矿可以炼铁还可以做原料,他的颜色是棕红色,石英是制作玻璃的最好材料。矿物的透明度可以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类。例如透明的是冰洲石,半透明的是田黄石,不透明的是褐铁矿。方解石和白云母石两种常见的能透光的矿物,滑石是所有矿物中最软的一种,它有很强的滑腻感,纯净的滑石是生产化妆品的好颜料。

14) 花岗岩中有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白色的矿物是石英,肉红色的矿物是长石,黑色的矿物是云母。

15) 硬度是指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它是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16) 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是金刚石,透明的石英又称水晶。

17)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可以用来制作玻璃刀,也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钻石饰品。

18) 萤石又称氟石,是制造牙膏的重要颜料,可以防止龋齿。制作铅笔芯的原料是石墨。地球上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比如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19) 我们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和黑色的颗粒。人们很早就知道把赤铁矿磨成粉末,与液体混合做成原料。

20) 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出来后冷却,这种有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做岩浆岩。

21)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的搬运,然后沉积于陆地,河流湖泊及海洋,这些沉积物

22) 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后形成岩石,这种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次。

23) 方铅矿有金属光泽,它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二石膏看起来却很暗淡。

24) 大多数矿物就像粗盐粒那样有一定形状,各种矿物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比如:石英晶体有八个面,呈六边形,萤石晶体多为六个面的立方体。

25)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大脑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26) 大脑有管理情绪思维运动语言感受记忆等功能,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27) 大脑对人体管理时,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支配左侧身体的运动,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以管理语言等功能,右大脑半球则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

28) 睡眠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恢复大脑的功能,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的能力,全面均衡的营养和欢快的情绪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读大脑的发育不利。我们要学会科学用脑,精心保护好大脑。

29) 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是大脑,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的不同

30) 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大脑的质量约占大脑的﹪.

31) 大脑的左半球的管理活动是:数学语言逻辑书法听觉视觉想象力触觉。大脑的右半球管理的活动是:音乐绘画技艺几何空间情感。

32) 机器人考格是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发明的。

33) 小民同学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他的右脑比较发达。

34) 大脑和脊髓合称人体的神经中枢。人类的一切感觉活动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在大脑的指挥下工作。

35) 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它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

36) 神经分布在人体的全身,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只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上一篇:高等学校元旦晚会活动策划书下一篇:检察院纪检监察室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