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2024-07-26

学校发展规划摘要(精选8篇)

篇1: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学校领导讲话内容摘要

2015年3月23日陈小筑书记为离退休同志传达“两会”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今后学校仍会一如既往地关注离退休工作,努力做好老同志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报告使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目前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走向,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十二五”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两会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切实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会议的各项要求贯彻到履行职责的实践中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5年4月2日汪劲松校长与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学员进行座谈交流:

在谈到“理工科背景与人文社科如何关联”时,汪校长认为科学与艺术必然存在一定联系,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

在谈到“对学校人才特区的期望值”时,他希望通过实行人才特区机制,改变用人模式,强化岗位管理,开拓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在谈到“从教师到干部的角色转换”时,他强调作为管理干部必须任劳更要任怨,希望干部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研究,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谈到“目前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时,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面对学校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学校急需储备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建立一支敢于担当、具有奉献意识、有想法的管理干部队伍,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最后,希望管理干部加强对大学教育的研究,并强调“大学的管理方式是协商,管理的宗旨是服务”。2015年5月11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赵瑞君到学生处调研工作:

学生处是自己到校后第一个调研的部门,听完整体工作介绍后,赵瑞君强调:

一是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位学工干部要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站在全校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思考本职工作,凝练工作理念,体现“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实现“五有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审时度势、抢抓资源供学生“享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舞台和平台; 三是用超前意识优化和提升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工作;

四是建立科学有序、并与工作理念配套的学生激励和导向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力、激情、创新、创意”,进一步为我校学生工作的提升做贡献。2015年5月14日赵瑞君到团委调研工作: 赵瑞君在最后总结中首先讲到:

共青团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很独特,非常重要,团的干部很有朝气和战斗力,要充分认识到岗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强调,团的工作重要不可或缺,要找准定位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向青年传递向上向善青春正能量;团的活动要精心设计营造,传承优秀传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凝练更多品牌;团的干部要听党召唤,增强政治敏锐性,热爱岗位热爱青年,看重自己保持激情,加强学习戒骄戒躁,做青年友,做深化改革先锋。2015年6月11日副校长魏炳波院士讲授“三严三实”专题党课:

他要求大家用“三严”来指导做人,要提高党性修养,坚持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保持高尚情操,要完善规章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不搞特权,不谋私利,要心存敬畏,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人为政清廉;

他要求大家用“三实”来指导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谋划事业工作,符合科学精神,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直面矛盾,担当责任,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善始善终,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他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三个方面。第一,应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西工大的三实作风;第二,要严格把控“严与松、实与虚”的对立关系,不能“放水养鱼、制造政绩”;第三,严不是管卡压,要从严务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015年7月9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三严三实”第一专题第二次研讨会:

汪劲松校长在交流中谈了自己对“严以修身”的认识:“严以修身”一是讲信仰和忠诚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讲实惠、讲利益,最根本的就是信仰缺失;二是讲使命和责任的问题。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以做学问的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三是讲道德和品质的问题。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事的关键。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立足于中国当前形势,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办大学;必须依据大学的发展规律来办学。作为一名西工大人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勇于担当的气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带领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为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能力。

陈小筑书记再次强调了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立足于“三个聚焦”,即目标聚焦、对象聚焦、方法聚焦。会议最后,陈小筑书记对第二专题“严以律己”的研讨进行了总体安排,她希望与会人员利用暑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为第二专题的研讨做好准备。2015年7月14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赵瑞君调研党委组织部和机关党委工作: 赵瑞君结合当前中央全面加强“从严治党”的要求和学校当前面临的综合改革任务提出了四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高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要体现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组织部和机关党委肩负的责任重大,要为学校党委把好选人用人关,为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力军提供保障;

二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选拔、干部交流工作;

四是转变思想观念,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工科学校中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的改革。最后,他希望组织部和机关党委两个部门形成合力,分工不分家,将广大干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带动起来,要发挥管理、激励、培养、调整和稳定的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015年9月4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赵瑞君、纪委书记张海兰到教育实验学院调研工作:

赵瑞君指出,教育实验学院作为全校教育工作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区,责任重大,要主动占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地。在当前全校上下齐心推动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学院改革工作发展定位要高,动作要大,勇气要足,要敢想敢改,要主动争取筹措校内外多方优质资源,承担起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更多的责任。学院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希望能够继续努力,走到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前列,创造出更多典型的工作经验和成果,以更好的发挥示范作用。

赵瑞君对学院学生培养与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原则与希望:他希望学院在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中,要注重规范,任何工作的开展要有章法;要整合内容,学生活动的实施要有内涵;要优化形式,素质教育的过程要接地气;要丰富品类,开展育人的工作要有平台;要拓展空间,人才培养的资源要有保障;要注重引导,接受教育的主体要有自觉。他希望,教育实验学院能够在人才培养工作改革中先行先试,一马当先。2015年10月21日学工部、团委、艺教中心党支部召开“三严三实”第二专题学习研讨会:

赵瑞君指出,严以修身是理想信念,严以律己是做政治的“明白人”,严和实的精神要积极传递,尤其是年轻人,更要守规矩,守纪律,各级党委将会更加严格要求。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是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讲政治、守纪律,决不能当儿戏;决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党员,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担当意识,政治上不能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他希望支部全体党员干部要发扬延安精神,多进行自我剖析,要抬高标准,对照自己,严格要求,把握办学方向,以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努力方向和标准,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育人规律和教育理念。在生活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党风党纪要求自己,敢于碰硬,敢于亮剑,全体党员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敢于管理,敢于说话,针对青年传播严与实的精神,查摆问题,坚决改、加油改、一刻不停歇的改,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的学习体会转化为工作动力。

赵瑞君还传达了刘云山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大家准确把握政治舆论方向,引导主流思想价值观,打赢网上舆论攻坚战,强化网络阵地的责任意识,加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来之能战,战必能胜的队伍。

2015年10月30日机关党委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会:

赵瑞君对机关党支部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是机关党支部书记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要履行好党建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

二是各支部书记要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即确保学校办学方向不偏离需要抓好党建;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要发挥党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优势需要抓好党建工作;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机关各党支部作为火车头要起带动作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需要抓好党建工作。

三是在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机关要确保运行稳定,全力支持院系改革顺利进行。

四是各支部书记要确保廉政建设、安全稳定底线,做好教育、监督工作,确保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2015年10月30日赵瑞君书记为我校第一期青年教师培训班作专题报告:

赵书记结合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围绕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工作实际,从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在理论学习方面,他希望大家全面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提高认识方面,赵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紧迫性,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思想观念转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在主动参与方面,赵书记指出要全面了解我校综合改革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是上下联动的,更注重“综合”和“深化”,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做到真正的爱院、爱校;在提高素质方面,赵书记强调青年教师和年轻干部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更大的贡献。

赵书记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与要求: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关注改革,三是关注发展,四是关注交流。同时,他要求机关年轻干部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勇于担当,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5年10月10日西北工业大学陈小筑书记生动讲授“开学第一课”: 1.十个“西工大故事”:

“材料科学的一代宗师——师昌绪”以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的校友师昌绪先生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西工大人刻苦学习、救亡图存、科技报国的信仰和追求;“筑梦蓝天——唐长红”以我国飞机设计领域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大型运输机总设计师唐长红校友的个人成长,呈现严谨、认真、坚持的西工大风格;“与新型战机起飞共舞——杨伟”通过某新型战斗机总设计师杨伟校友从天才少年成长为我国航空科技领域领军人物的经历,鼓励大家主动“要”工作、拼搏攻难关;“无人机伉俪——祝小平、周洲”勾勒了一对舍小家为国家为学校为工作的专家夫妻,他们以人生无悔写就奉献之歌,是新时代西工大人开拓奋进的榜样和代表;“航天少帅——雷凡培”以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总指挥雷凡培校友的事迹和感悟,启发学子为何学习、怎样学习;“沙漠红柳——李鸿”讲述了李鸿校友大漠戈壁献身国防的精神信仰和不懈追求;“航天父子兵——周凤岐、周军”通过周军父子两代工大人在航天领域的坚守与追求,体现西工大人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以及西工大精神的薪火相传;“壮志为国谋海防——刘郑国”展现了海防领域杰出校友刘郑国开拓创新、屡屡攻克技术难关的无畏精神和爱国赤诚;“知行合一——康继昌”描绘了两次创造“中国第一”的科学泰斗形象,以老教授康继昌的人生追求透视西工大精神;“严谨的工程力学教育家——胡沛泉”以细致入微的工作和生活细节,绘就了一位敬业、严谨、执着的教育家形象。2.四点希望鼓励学子续写西工大辉煌:

一是要读懂我们的大学。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四年学习时间,以自己的体会、体验和感悟真正读懂西北工业大学,因为这是一所有担当的大学、这是一所有精神的大学,这是一所有梦想的大学!希望大家传承和弘扬西工大精神的真谛,为以后精彩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在西工大的大家庭里,同学们要以“主人”的身份承担责任,传承和弘扬“扎根西北、献身国防、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西工大家风,主动培养家国情怀。

三是要学会独立思考,认真做人做事。希望同学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大胆实践,勇于表现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从大事着眼、小事做起,养成独立、勤于思考和认真做人做事的习惯,逐步养成自主、自立、自律的大学生活习惯。

四是要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磨练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断努力

篇2: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实行班级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即学校给班级定教学质量目标,完成目标奖励,没有完成目标受罚。

●加强校际交流。与椒江、路桥及本区的五所学校实行期中联考和四科联赛,及时吸取别校长处,弥补本校不足。

●持之以恒抓德育。以抓四个窗口建设(即卫生窗口、自行车停放窗口、广播操窗口、学生自习窗口)为载体,狠抓日常行为规范落实,促进优良的校风、学风形成。

●建立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制定了《学校质量奖惩办法》,每学期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考核,一切凭自己的业绩领取果实。教学荣誉、职称、各类先进推荐评比等一律与教学质量挂钩,也就是说你不能取得高质量,就一切与你无缘。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年轻教师参加教师基本功比赛(粉笔字、钢笔字、才艺表演、课件设计、教案等)和业务考试,对教师“压担子”和“找茬子”进行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加强教学案例分析,提高教师反思力。

●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先由教师自己申请,再由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分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在校内开展年轻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组建“校内家长”队伍,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内家长”队伍,与各班一些学习成绩低,平时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进行结对帮教,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和辅导,逐步改进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

●做实教师传帮带工作。一是安排本校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帮教,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使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二是利用联片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严格落实“四定”制度。定期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定期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包括备课、上课、改作)。

●在初一年级尝试英语朗文教学,努力创造学校教学特色。

●开发校本作业本,解决作业不真、不清问题。学校组织教师开发了适应本校实际的校本作业本,印发了“作业批改记录本”,要求做到作业“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研究中考,眼睛向下。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学习中考考纲,吃透考纲,并根据考纲出几份适应性试题。“眼睛向下”一是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少数几个尖子生,更要把着眼点落在大面积的学生上;二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重视班集体建设。开展文明班、先进班评比和三项制度竞赛,对班级各项指标量化考核,增强班级凝聚力。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用教师的热情和爱心,用身边的事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及时表扬学习进步学生,努力形成良好班风。

●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加强个别辅导,利用中午和下午活动时间为他们个别辅导。

●加强教师备课管理。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十备”,一备目标,二备教材,三备学生,四备教法,五备能力,六备问题,七备习题,八备技术,九备课外,十备新意。

●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要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不能只靠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要把教师在课程计划执行中有无违规现象,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并与奖惩挂钩。

篇3: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具体操作由一线话题栏目组负责)

二、参赛人员

全国所有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教研员、体育教师和体育师范生

三、活动过程与时间安排

1. 接收稿件:2013年9月20日起~2013年11月30日24时止;

2. 审稿评比:2013年12月~2014年1月;

3. 各奖项公布:2014年2月1日;

4. 获奖证书发放:2014年3月中旬;

5. 获奖作品发表:2014年3月~2014年12月。

四、评比项目分类与评比标准

1. A组 (以思品行为与情感教育策略为主的案例) 评比标准:

(1) 适应现代教育理念, 主题鲜明; (2) 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策略巧妙; (3) 解决问题恰到好处, 效果明显; (4) 表述框架结构合理, 文笔流畅。

2. B组 (以有效增强体质方法与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案例) 评比标准:

(1) 贯彻课标精神, 理念先进; (2) 适合常态体育教学, 教法简便; (3) 运用技能形成规律, 学法实用; (4) 表述框架结构合理, 文笔通顺。

五、评比方法与奖励

1. 分A、B两个评审组按比例分别评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西部地区的获奖比例将适度提高) 。

2. 获奖作者将颁发证书;特等奖和部分一等奖的案例, 将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分期发表, 并赠送杂志。

3. 组织参赛案例超过10篇的学校;超过20篇的区、县以上单位, 参加“优秀组织奖”的评选。

六、参赛方法与评比范围

1. 个人既可直接报名参评, 也可参与单位的集体报名 (需使用集体报名表) 。每人最多可报甲组、乙组各1个案例, 每篇案例只能署2名作者。每篇案例交参评成本费60元。参评费一律用普通汇款的方式从邮局将款汇至北京海淀区上地西路8号院上地科技大厦4号楼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评审组收 (请勿寄给个人) 。

2. 一份参评的资料请用一个Ward文挡制作, 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案例, 一份报名表。

3. 参评资料需在2013年11月30日24时前发到一线话题栏目组专用评比信箱:yxht66@163.com (简称:一线话题66信箱) ”。

七、其他

1. 评委会由主办单位聘请, 评委本人的案例不参加评比。

2. 作者必须确认“作者声明与授权”的内容, 签名后如“案例”中还发生抄袭等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 由作者本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如不签名, 将不能进入评审程序。

3. 规程中的不明事宜, 需要咨询, 可登陆《中国学校体育》网上主页和《江苏学校体育网》“体育教师之家”论坛, 发帖提问。

篇4: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对考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8号)执行。其中:

对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取消其当年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各科成绩,同时给予下一年度不得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处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违规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同时给予其应届毕业当年不得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处理。

对违规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对代替他人参加考试、在考试中组织群体性作弊、使用通讯工具作弊的,由其所在高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其开除学籍处分。

对由他人代替或代替他人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社会其他人员,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并由其报名考试所在地的省级招办向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违规事实,并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相应处罚。

各省级招办须将考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的违规事实客观记入其《考生电子档案》,作为考生考试诚信记录的重要内容。

对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中的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8号)执行。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由违规行为人员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取消考试工作人员资格、撤销招生考试工作职务并给予调离现工作岗位、开除公职等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在出具、审定考生的报名资格证件、证明、体检、档案等材料(包括有关政策性加分所需的证明材料等)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

(2)指使、组织或参与组织“高考移民”活动,为考生伪造或违规办理户籍迁移、中学学籍档案;

(3)指使、组织或参与组织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或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或指使、组织、参与组织群体性考试舞弊;

(4)盗窃或泄露在保密期限内的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含评分细则)、答卷;

(5)故意扰乱考点、考场、评卷场所及录取场所秩序,威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6)在招生考试中偷换、涂改考生志愿、考试成绩及其它有关材料(包括计算机记载的考生信息),指使、纵容、协助、伙同他人舞弊;

(7)在招生考试中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按录取规定招收学生,或擅自招收不符合录取标准的学生,致使招生工作受到重大损失;

(8)参与社会中介机构或个人非法招生活动;

(9)以任何名义和理由,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费用;

(10)招生录取期间利用计算机网络恶意攻击省级招办或高校招生录取系统、信息系统及有关网络、设备;

(11)其它破坏招生考试工作的行为。

篇5: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全面推进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发言摘要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弘扬北大的优良学风和传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发挥学校和院系学术委员会作用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晓漫:完善惩治学术违规行为工作机制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邹晓东:形成学术道德建设引导机制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促进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自律

西北大学校长乔学光: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和制度建设

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北京市教委主任 刘利民

北京是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全国高校科技力量最集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加强学风建设,防治学术腐败的任务也是最重的。近几年,在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上,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一、加强引导,重视宣传教育,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氛围。我们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求各相关单位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学习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国家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

各高校还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北京市教委在2007年下发了《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之后又进行了修订。在管理办法中,从项目立项申请到具体实施、从经费的执行到项目的验收都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在项目立项申请中,要求申请人学风端正,信誉良好。如发现弄虚作假,则3年内不再受理其项目申请。在项目的执行中,因人为因素致使项目难以实施或在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可视具体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立项并追缴资助经费,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其项目申请。

三、创新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近期北京市教委拟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北京市教委已拟定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制定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正在各高校征求意见,修订后将正式实施。同时,我们要求各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零容忍”,在人事录用、晋职提级、考核评优之前,都要认真调查候选人遵守学术道德的情况,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弘扬北大的优良学风和传统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林建华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长久的历史积淀使北京大学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这是我们建设和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北京大学,大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在学术研究中,淡泊名利,潜心学问。不可否认,北大也存在很多不良现象,违背学术规范、职业操守和教学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既要大力弘扬北大的优良学风和传统,也要建章立制,建设保障良好学风的长效机制。

一、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设置教师最高奖项“蔡元培奖”,表彰在教学、科研和医

疗卫生岗位上作出杰出贡献、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季羡林、侯仁之、徐光宪、韩济生等一批优秀教师获奖,在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

学校于2006年制定了《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并修订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和《北京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办法》等多项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工作目标、基本思路和实施办法。

党委委托工会每年召开教书育人工作座谈会,交流经验。人事部每年组织新上岗教师集中进行师德培训,请德高望众的老教授言传身教。

建立对违规行为的高效处理机制。2007年,我校在学术委员会下专门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解释和评估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存在的问题,接受举报,开展独立调查和审议。学术道德委员会对违规事件的及时处理,发挥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二、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平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学校于1997年制订了《北京大学学生奖励条例》、《北京大学学生奖学金评审条例》,设立了“五四”奖章、创新奖等各种个人奖项和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学风班等集体奖项。

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坚决处理违反校规校纪、考风考纪行为。另一方面,我们还开设了关于学术规范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学术规范的基本内涵,从根本上防范和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

发挥学校和院系学术委员会作用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

优良的学风和高尚的学术道德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完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前提。清华大学把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深入开展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学校教代会通过了“敬业报国、育人爱岗,务实求真、进取自强,克己奉公、团结协畅,为人师表、仪态端庄”的32字清华师德。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严谨为学、诚信为人”为主题的大规模学风教育活动。坚持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的环节,开设了“科技论文的写作”、“科学精神与不规范行为”等选修课程,邀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主编就学术道德举办讲座。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我校广大师生崇尚科学精神、保持良好学风、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二、完善制度、构建体系,引导规范学术活动。我校在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中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引路,同时抓好有关制度的建设,规范学术活动。我校出台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试行)》等文件,在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了外部同行专家评议,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等概念作出了明确界定,并制定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审查和惩处等的程序和办法。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每一位新进校教师和研究生都要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这些措施为我校学术活动的规范提供了牢固的制度保障。

三、严格监督、严肃查处,发挥学术委员会重要作用。在我校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建设中,学校和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校学术委员会设有学风组,负责从学术角度提出学风建设要求,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学校果断严肃惩处,绝不姑息迁就。去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校对学风建设的有关文件再一次进行了修订完善,使之更加适合学校科学发展的实际。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学校准备整合相关机构和人员,设立独立的“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

完善惩治学术违规行为工作机制

复旦大学副校长 陈晓漫

如何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课题。复旦大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深刻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风不正,不仅败坏学校的声誉,而且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各领域的工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是无从谈起,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复旦大学历来重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不仅写进了学校党代会报告,也列入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纳入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惩治学术违规行为的工作机制。我校于2005年出台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从正反两方面对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学术违规行为的调查、取证、审定等工作环节,以及学术处分、行政处分、司法处理,同行通告、处分期限和期满处理等惩戒标准都作出清晰界定。

我校于2005年4月成立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不同学科、有丰富治学经验的资深教授担任,是惩处本校学术违规行为的最高学术评判机构。5年来,在院系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下,学校正式受理学术举报案件20余起,大部分已形成明确的结论和处理意见,维护了我校良好的学术声誉。

三、着眼主动建设,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正确的评价导向是学风建设的风向标。近年来,学校根据学术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起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们逐步淡化量化标准,用“代表作制”对教师进行考核,使“质”得到肯定。二是抓研究生和新上岗的青年教师的教育。学校针对研究生和导师分别出台《守则》,强调导师必须切实履行职责,研究生如有学术违规,导师难辞其咎。我们还在新教工上岗教育中增加专门的学风教育内容,在人事聘用合同中设立了遵守学术规范的条款。三是积极宣传师德师风的楷模。近年来,学校党委先后颁布了《复旦大学关于教书育人的决定》,召开“加强全员育人工作”全校教师大会,展开师德师风大讨论。每年,学校都组织全校学生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教师节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形成学术道德建设引导机制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邹晓东

近年来,浙江大学承担科学研究的项目数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学校深刻认识到,必须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诚信教育,坚决防范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党委行政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贯穿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始终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

一、加强思想教育,积极营造坚持科研诚信、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氛围。学校把学术道德纳入师生培训和理论学习体系,不断强化师生的诚信意识;为新进校的年轻教师配备师德高尚、资深年长的教授作为职业导师;定期开展“三育人”标兵、竺可桢优秀教师奖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二、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形成学术道德建设的引导机制。一是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推进同行评价、海外评审,实施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探索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岗位分类管理评估办法。二是严格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科研项目评审和人才引进评议等环节,明确评审机构设置及成员组成原则,评审时实施关系人回避制度。三是重视和加强学术带头人、科研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等人员的学术自律和监督,坚决防治“学阀”、“学霸”和学术裙带等不良现象。

三、完善学术规范,及时有效地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教师学术道德问题查处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接受关于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涉及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事件进行鉴定并提出处理建议。二

是完善学术规范。先后制定颁发了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本科生学术道德问题调查规程》、《研究生学术规范》等,规范师生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三是加大查处力度。针对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坚持“及时响应、快速启动,缜密调查、严肃处理”的原则,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近3年来,共受理学术道德问题投诉20起,其中受行政处分6起、校内通报批评4起,另有3起经查实不涉及学术道德问题。

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

南京大学具有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和校风。这种优良风气的形成,一方面是南京大学百余年发展历程的积淀,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不断推进的学风制度建设的保障。

一、大力提倡学术自律,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南京大学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教育引导,加强优良学术传统的总结、继承、弘扬。学校党委向全校师生员工提出师德学风方面的明确要求,并以各种培训的方式,如新教职工培训、新博导培训等;各种专题活动的方式,如学术道德与学风大讨论等;以及各种平台,如长江学者联谊会等为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师德学风教育;同时,把师德学风建设情况纳入院系以及各类学术单位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

早在1997年,南京大学就在国内高校率先开展学风建设的大讨论。1998年,南京大学教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发表8篇关于学风建设的文章,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学风建设大讨论。2001年,南京大学16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人民日报》发出了“以德治学”的倡议书,呼吁抵制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空气,维护学术尊严。

二、加强制度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2009年9月,学校修订出台了《南京大学科学研究规范及学风建设管理办法》,对学术行为规范、管理机构、查处程序、处罚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定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学风建设的唯一处理机构。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委员会,对于学术道德规范的执行及相关问题的处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京大学还高度重视评价体系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要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逐步推行代表作制度及教师分级评价制度,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鼓励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三、完善学风建设监察体制,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南京大学不断健全和完善学风建设的监察惩处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借助社会力量,使广大师生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促进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自律

南昌大学校长 周文斌

南昌大学坚持重制度夯实基础、抓落实标本兼治,不断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积极构建良好学术风气,努力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重制度夯实基础,构建长远的体制机制。一是强化诚信制度建设。先后修订或制定出台了《南昌大学科技工作者科研行为道德规范》等制度,加大了对学术诚信问题的处罚力度。同时在教师职称评聘、研究生导师遴选和各级评审专家、成果评奖的推荐中实行学术道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从数量评价到质量评价、从个人评价到团队评价、从年度评价到任期评价的学术评价模式。三是完善科研诚信建设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校外人才,建立青年教师赴校外进修深造机制,改善学缘结构,防止“近亲繁殖”。

二、抓落实标本兼治,形成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合力。一是明确监管机构。在校学术委员会下设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调查核实有关侵犯知识产权和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等不端行为的举报事项。二是推进阳光评审。制定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建立科研工作的信用体系。建立项目申报公示制度,建立了专家评审实名制、评审后的多次公示制度。三是加强技

术预防。引进论文查重软件,在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环节严格把关,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四是加大惩防力度。建立学术信用等级库,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和项目情况进行登记,对个人和团队开展学术信用等级评价。

三、严教育营造氛围,促进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自律。一是强化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教育。通过新学期工作布置会、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形式,提要求、明责任,着力提高科研管理者、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思想认识。坚持对新进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提高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水平。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重点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唯实、求真、团结、协作”的科学道德风尚,营造尊重创造的科技环境。

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和制度建设

西北大学校长 乔学光

作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和“省部共建”高校,西北大学坚持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引导与惩戒相结合、规范与民主相结合”,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学术道德,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办学传统。1902年,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创办时,就要求学生传承“尚实求真”的“关学”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严肃工作的新学风”为首义的治学育人的新“三风”。改革开放之后,学校又明确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作为学风。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我们又重新确立了“公诚勤朴”的校训。

二是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和制度建设。我们从积极引导、强化监督和科学评价等3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学校实行了培养青年教师导师制、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制等,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良好学风。制定出台了《西北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西北大学学术不端行为管理办法》等,对科研成果申报、教师职务评定、学位授予等事项实行自律承诺、同行评议和学位论文检测和盲审制度,坚持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同时,学校还结合综合大学多学科的特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学术研究分类评价体系。

三是充分发挥名师大家的示范引领作用。良好的学术风气,有赖于大师风范的引领和传承。大学不仅要有学术大师,更要注重弘扬和传承大师内在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品质。在学风建设中,学校大力弘扬学术大师的治学精神,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引领示范,弘扬和传承优良学风,着力培养和造就了包括长江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在内的作风过硬、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

四是着力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只有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胸怀“适于世用,以报国华”的信念,才能提升大学自身学术水平,也才能真正引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西北大学结合地域特点,在秦岭造山带研究、多种能源综合勘探开发、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重大课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这些成绩与学校着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密不可分。

篇6: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内容预览:

在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仪器设备购置,落实上年仪器设备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组员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课标》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课标》的要求把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装置、药品、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熟练程度。各班的实验课的情况参照实验课按排表。

六、实验教学管理:

1、课前认真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写出预习报告,上课前由组长收齐并于上课时上交,没有预习报告的同学不准参加本次实验;

2、实验课过程中,注意安全,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设备,并填写实验记录表,记录所用设备的型号及运行状况。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跟老师联系,不能擅自处理;

3、实验结束,应先报告老师,检查实验结果无误后,清点整理设备完毕,方可离开;

4、课后,根据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摘要-学校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1.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2.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3.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4.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5.初中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6.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7.小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8.中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篇7:电子商务发展历程摘要

1996年12月联合国国际贸易贸易法委员会率先提出的《电子商务示范法》被联合国大会通过,1996年底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便于电子商务发展第一个国际协议—《信息技术协议》,1997年4月15日欧盟提出了《欧盟电子商务行动方案》,同年7月1日美国公布了其精心构思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8年4月15日和1999年6月22日美国商务部分别提交了《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和《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两个与电子商务直接相关的报告,至此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走上了世界舞台,但是电子商务起源要早于这个时间。

电子商务最早起源于美国,主要基于当时的EDI技术即电子数据交换。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开始实施EDI技术并把它作为电子商务的雏形。1968年美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专门研究并改进企业间电子数据交换方法的研究会。1975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EDI标准。1979年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ANSI)授权由Accredited Standards CommitteeX12(简称ASC X12)来制定EDI的统一标准。美国政府从1983年至1995年共出版了245项EDI标准。在美国颁布EDI标准之后,大企业之间纷纷应用该技术,电子商务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同时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各自规定了自己的EDI标准,一场互联网的商业浪潮就这样席卷而来直至今日。

二、中国电子商务

1991年,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联合8个部委建立了中国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委员会,正式拉开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序幕。1994年,“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标志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纵深应用的开展。1996年2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立。同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原电子工业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CIIC)在北京举办了“96电子商务中国国际论坛”。1998年11月18日,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上就我国发展电子商务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观点,给予了对电子商务未来发展潜力的肯定。1999年我国电子商务稳步发展,成为关键性一年。如果说1998年是“ISP和ICP年”,1999年是“政府上网年”,那么2000年便是真正的“电子商务年”。2000年中国电子商务从概念第一次真正的走向了实践。

(1)萌芽与酝酿期(1997-1999年):

1997年,中国化工信息网正式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开拓了网络化工的先河,是全国第一个介入行业网站服务的国有机构。

1997年,“易贸通”推出Tradeeasy.comB2B贸易入门网站。

1997年12月,中国化工网(英文版)上线,成为国内第一家垂直B2B电子商务商业网站。

1998年10月,美商网(又名“相逢中国”)获多家美国知名VC千万美金投资,是最早进入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的海外网站,首开全球B2B电子商务先河。

1998年2月,由焦点科技运营的中国制造网(英文版)在南京上线。1998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99年3月其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在我国杭州创建,同年6月在开曼群岛注册阿里巴巴集团。

1999年8月,邵亦波创办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

1999年5月,“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创办“8848”涉水电子商务,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1999年6月,《数字化经济》一书在8848首发,成为中国网上首发图书第一例。

1999年9月6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推出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成果大型汇报会。

1999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建立了由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及网上商城为核心的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并经央行批准成为国内首家开展网上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

1999年12月,建设银行在京宣布推出网上支付业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网银的国有银行。1999年,中国网库推出“中国网络黄页”,并在全国各地开通了地方114网,并以各地114网为基础为企业提供网络信息化应用等全套服务。

(2)冰冻与调整期(2000-2002年):

2000年新年、春节前后的旺季,中国B2C电子商务迎来的第一个节日网购销售高峰。

2000年4月,于1992年成立的慧聪国际推出了慧聪商务网,即现在的慧聪网。

2000年5月,卓越网成立,为我国早期B2C网站之一。2000年6月21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

2000年12月,阿里巴巴在前一年10月获高盛等500万天使投资的基础上,获日本软银等境外财团联合投资2500万美元,由此开始奠定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王国的基础。

2001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0月,中国化工网成功打赢“中国入世跨国知识产权第一案”,捍卫了对全球化工顶级域名chemnet.com的所有权,成为我国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官司的标本。

2001年11月,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通过论证,这标志着中国向“电子政府”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2年3月,全球最大网络交易平台eBay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易趣网33%股份。

2002年7月3日,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2002年9月,王峻涛创办6688电子商务网站,二度进军B2C网上商城。

(3)复苏与回暖期(2003-2005年):

2003年5月,“非典”给电子商务带来了意外的发展机遇,各B2B、B2C电子商务网站会员数量迅速增加,并且部分实现盈利,C2C也由此酝酿变局。

200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投资1亿人民币成立淘宝网,进军C2C;随后几年内,渐改变国内C2C市场格局,而网购理念与网民网购消费习惯也进一步得到普及。

2003年6月,eBay以1.5亿美元收购易趣剩余67%股份,国内最大C2C企业由此被外资全盘并购。

2003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致力于为网络交易用户提供基于第三方担保的在线支付服务,正式进军电子支付领域。2003年12月,慧聪网(08292-HK)香港创业板上市,为国内B2B电子商务首家上市公司。

2004年,阿里巴巴集团与英特尔合作建设中国首个手机电子商务平台。2004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正式提出“网商”概念。2004年1月8日,中国电子商务“先驱”8848在京“复出”回到电子商务领域,转型专注做“中国电子商务引擎”。

2004年6月,“第一届网商大会”在杭州举办。2004年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协议收购卓越网,并更名为卓越亚马逊。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2004年年底,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5年2月,支付宝推出保障用户利益的“全额赔付”制度,开国内电子支付的先河;当年7月又推出“你敢用,我敢赔”的支盟计划。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施行,奠定了电子商务市场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也是中国信息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

2005年4月18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组织有关企业起草的《网上交易平台服务自律规范》正式对外发布。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雅虎则拥有40%股份,由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控股股东。

2005年9月12日,腾讯依托QQ逾5.9亿的庞大用户推出“拍拍网”,C2C三足鼎立格局渐形成。

2005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全面针对电子支付中的规范、安全、技术措施、责任承担等进行了规定。

(4)崛起与高速发展期(2006-2007年):

2006年3月,“第一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2006年5月,环球资源入购慧聪国际10%已发行股本,结成“中国最大B2B战略联盟”,直至2007年12月撤资。

2006年6月,商务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006年10月,慧聪网与分众无线联手推出国内首个无线B2B平台。

2006年11月,创立于1999年的B2B电子商务商之一亚商在线,被世界500强公司之一的Office Depot收购,亚商在线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办公用品与办公服务B2B电子商务公司,Office Depot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零售商之一,网上年销售额达38亿美元。

2006年12月15日,电子商务领军企业网盛科技(002095,SZ)登陆深圳中小企业板,标志着A股“中国互联网第一股”诞生,由此改变了十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无一境内上市公司的尴尬历史。

2006年12月,eBay和TOM在线建合资公司TOM易趣,分别持股49%和51%。

2007年3月6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2007年4月,PPG共获得500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这种无店铺、无渠道的B2C新型电子商务直销模式,表明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融合。2007年4月,网盛科技宣布正式推出“基于行业网站联盟的B2B门户与搜索平台”——“生意宝”(Toocle.cn),首开由垂直B2B转型综合B2B之先河,国内综合B2B市场由此渐跨入多元化良性竞争阶段。

2007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任务,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2007年6月,我国行业网站首例并购案宣告完成,网盛科技斥资1000万51%控股并购中国服装网(efu.com.cn),由此揭开了我国行业网站整合大幕。

2007年6月,“中国行业网站投资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这是我国行业网站与资本的首次大规模对接。

2007年7月,金算盘推出国内第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用户的全程电子商务平台。

2007年8月,今日资本向京东商城投资1000万美元,开启国内家电3C网购新时代。

2007年10月,“MadeInChina慧聪网”上线,标志着慧聪网开始涉足外贸领域。

2007年11月6日,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1688-HK)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资16.9亿美元,创全球互联网企业融资额第二大纪录。2007年12月17日,国家商务信息化主管部门商务部,公布了《商务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的意见》。

(5)转型与升级期(2008-2009年):

2008年4月24日,商务部起草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和《网络购物服务规范》。

2008年5月,易趣网宣布用户网上开店将获终身免费,免费项目涵盖包括店铺费、商品登录费、店铺使用费等传统项目费用,C2C市场竞争加剧。

2008年5月,中东最大的B2B在线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特佳易”进入中国市场,同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欧罗帕-欧洲买家中心”等海外知名B2B服务商,国外B2B服务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期望达到空前的高度。

2008年5月,生意宝以1800万元全资收购我国最大纺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阅海科技”。2008年5月29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批复了杭州市政府有关申请,决定授予杭州市“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

2008年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通过切实的财政扶持等手段,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其中杭州、浙江、南京、江苏、广州、广东、上海、成都、四川等省市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8年7月,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加强电子商务监督管理的意见”,规定8月1日起北京地区的网店经营者从事买卖前必须先注册营业执照,否则将被工商部门查处。这是全国首部地方性针对网店的地方性法规。

2008年7月23日,首次以电子商务生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古城西安举办。

2008年8月,凡客诚品已累计向启明投资、软银等财团三轮融资4000万美元。2008年9月,百度“有啊”宣布上线,淘宝随即屏蔽百度搜索,引发“屏蔽门”事件。

2008年,服装B2C直销热兴起投资热,以VANCL、BONO、衣服网、李宁为行业代表的各类服装网购平台兴起,其在线直销模式渐引发了统服装销售渠道的变革。

2008年12月3日,商务部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立移动商务应用实验室。2008年12月25日,国内首款电子商务公共搜索平台“生意搜”(so.toocle.com)的问世,预示着“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大融合的时代到来。

2008年末至2009年初,中国服装B2C模式的创新者和领导者PPG,遭遇资金困境与诚信危机。

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额达到3万亿元;网购交易额也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500亿。

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产业链的深度蔓延,部分严重依赖外贸中小企业生存的电子商务企业倒闭,其中就包括:老牌电子商务企业万国商业网、上市公司九城关贸下属的沱沱网、慧聪网下属宁波慧聪网等知名外贸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2009年1月,网易“有道”搜索推出国内首个面向普通大众提供购物搜索服务的购物搜索,随后谷歌(中国)也采取市场跟进策略,推出类似搜索产品,这标志着“购物搜索时代”的启幕。

2009年1月,今日资本、雄牛资本等向京东商城联合注资2100万美元,引发国内家电B2C领域投资热。

2009年2月,慧聪网行业公司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证书,成国内首家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互联网企业。

2009年4月8日,B2B上市公司生意宝宣布“同时在线人数”与“日商机发布量”这两大B2B平台重要指标,双双突破百万大关,参照国内外同行已位居全球领先水平,仅用两年走完了同行近10年的历程,创造了我国B2B乃至电子商务历史上的又一“中国式速度”。

2009年5月1日起,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上仲裁规则》正式施行,该规则特别适用于解决电子商务争议。

2009年5月3日,当当网宣布率先实现盈利,平均毛利率达20%,成为目前国内首家实现全面盈利的网上购物企业。

2009年5月,继生意宝推出“生意人脉圈”涉水SNS后,淘宝、阿里巴巴也随之先后推出相应SNS产品,由此,标志着当前最热门的SNS在我国跨入“电子商务时代”。

2009年6月,宁波市在提出打造“行业网站总部基地”之后,又宣布打造“电子服务之都”的目标。

2009年6月,视频网站土豆网、优酷网先后启动将视频技术与淘宝的网购平台相结合,共同提升用户网络购物的真实体验,推出“视频电子商务”应用技术。

2009年6月,“国家队”银联支付与B2C企业当当网签订合作协议,这是银联支付成立七年来,首度进入电子商务支付领域,与在线第三方支付市场领导支付宝形成了正面竞争。2009年7月24日,淘宝网“诚信自查系统”上线,为C2C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涉嫌炒作卖家的自查举措。

2009年8月,百度宣布以“X2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战略,并公布“凤鸣计划”。

2009年8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金华为“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城市”。

2009年9月,卓越亚马逊再次推出全场免运费与当当网相持,这是两大行业竞争者十年来首次同时免运费,标志着“免运费”将开始成为B2C行业标准规则。

2009年9月,“首届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大会”在杭州休博园召开,其宏观背景是,物流快递行业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撑产业之一,近几年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网上广告促销。杭州、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商店开始在互联网上开始亮相,展示商店、品牌等形象,达到导购促销的目的。

第二层次是网上销售。此时的电子商务大多采用货到付款的方法,还不能完成在线支付的效果。

第三层次是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电子商务。这种形式的出现说明我国电子商务正式与国外电子商务接轨,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电子商务重组

电子商务的时间性和层次性决定着企业今后必须进行商务整合:

篇8:学校发展规划摘要

建材工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制品业;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时期, 建材行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 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提升, 作为环境治理 (改善) 和生态修复材料的功能有所发挥, 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新突破, 一些高端产品和新兴产业有力支撑了国防、航天、航空、电子、通讯、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防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建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为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 “十二五”期间, 部分建材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课题) 总数达200余项, 获得11.82亿元国家科技经费支持;争取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的科技经费超过10亿元, 有力地促进了建材行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提升。

1.1“十二五”建材工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 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建设了特种玻璃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中心, 认定了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分中心。由建材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共同认定了4个行业重点实验室、9个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产业联盟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联盟。基本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工程技术、生产技术、节能减排等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1.1.2 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国家支持

“十二五”时期, 建材行业“节能绿色建筑材料开发与集成应用示范”等一批项目被列入材料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施, 获得国家拨款9 906万元。“利用5 000t/d水泥窑协同处置450t/d生活垃圾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等8个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实施, 共获得1.225亿元国家财政支持。

1.1.3 一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成效明显 (内容略)

1.1.4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与行业奖项

“十二五”时期, 建材行业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武汉理工大学完成的“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制备与微结构调控”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实现了建材行业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结构/功能复合化新型导电陶瓷的设计、成套制备技术与应用”、“现代混凝土流动性调控与超早强关键技术及应用”、“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等5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粉磨关键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结构陶瓷典型应用条件下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等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 共有154项科研成果获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 783项成果获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建材行业还有31项技术成果得到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支持, 获得国家补贴750万元。

1.1.5 建材标准化工作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保障民生等重点任务, 积极推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据不完全统计, 共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260项, 行业标准445项, 协会标准8项。初步构建了涉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同时, 按照国家标准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 积极开展了建材行业强制性国家标准精简整合试点和团体标准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标准体系结构, 提升了我国建材工业标准化水平, 较好满足了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需要。

1.1.6 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涌现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材行业科技工作者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国“杰出工程师奖”等称号。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个单位被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授予“全国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8名同志被授予“全国建材行业科技创新领军者”, 32名同志被授予“全国建材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

1.1.7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突破性发展

“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边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成功举办“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第十六届国际溶胶凝胶会议”等连届国际学术会议;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 建立了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入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ASTM)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等5个国际学术组织;与美、德、英、日、韩等国的研究机构签署了2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协议;主导制修定了25项国际标准, 其中已有10项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采纳和发布。我国玻璃行业科技领军人物首次当选为国际玻璃协会主席, 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该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增加了话语权和影响力。

1.2“十二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有科技领军人才短缺。建材行业总体上有能力、有作为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特别短缺, 影响了研发与创新的步伐。

(2) 基础理论研究趋向弱化。

(3) 科技研发资源分散。

(4) 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5) 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力度。

“十二五”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也面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我国经济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新常态”, 在新形势下, 行业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凝聚全行业智慧谋划好“十三五”科技发展蓝图, 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做出建材行业应有的贡献。

2“十三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当前,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趋势, 在给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社会有效供给带来新的严峻挑战的同时, 也为建材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机遇。

2.1“十三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1)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对建材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挑战。

(2) 绿色、环保发展潮流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传统建材发展模式。

(3)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建材行业核心竞争力任务艰巨。

(4) 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需要科技创新来进行改造升级。

(5) 建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科技创新支撑。

(6)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7) “两化”融合技术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巨大驱动力。

(8) 环保技术的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

(9) 以建材科技为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建材支撑。

(11)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推动建材向新领域和高端发展。

因此, 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进步趋势, 能动地适应新常态下建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空间和新环境, 善于抓住市场机遇, 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为建材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实现“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战略目标, 是“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2.2“十三五”时期建材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 建材行业的技术提升与转型升级将围绕实现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 生产方式从资源、能源高负荷向低碳、绿色、环保转型, 制造技术从传统集约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系统开展高性能材料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实现高性能建筑材料高效、低能耗制造及应用, 有力推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促进智能化时代的产业变革, 助力建材工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重大工程建设。

(1) 鼓励协同创新, 发展传统建材产业升级换代技术。

(2) 加快基础研究, 实现建材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突破。

(3)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 加速建材行业“两化”融合。

(4) 全面开发与推广节能环保技术, 促进建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5)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以科技为引领促进国际化发展。

3“十三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3.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核心理念, 坚持“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 与《中国制造2025》、建材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结合,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惠民生的关键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以促进建材工业创新发展为主题, 以提质增效、突破绿色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心, 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 以推进绿色、健康、智能、低碳制造为主攻方向,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 以激发各类创新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动力, 以重点项目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为牵引,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推动传统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和新型建材产业加快发展, 率先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实现超越和引领, 重点产业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我国由建材大国向建材强国迈进的步伐。

3.2 基本原则

(1)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突出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进行业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 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 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 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2) 坚持超越引领。以符合“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目标, 符合科技创新对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 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壮大为导向, 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率先实现超越引领, 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3) 坚持突出重点。把科技规划作为引导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重大需求, 整合资源, 突出重点, “有所为, 有所不为”, 针对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组织重点攻关, 攻克关键技术, 解决瓶颈问题, 从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体水平提升。

(4) 坚持人才为本。人才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和主导者,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优势, 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为依托, 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3 主要目标

以提升建筑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 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五大工程”和《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任务, 着力解决建材工业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低值化, 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 推进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加快绿色建材的开发与推广。通过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重点突破, 实现重点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效低碳生产。开展技术标准的升级研究, 完善行业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重点加强有助于领跑和并行的重点领域和材料的前沿技术研发, 聚焦于行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 提升我国建材工业整体竞争力, 满足我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急需, 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技术与装备由跟随型向并行和领跑型转变。

通过本规划的组织实施, 到2020年,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左右, 大型骨干企业2%左右, 主要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起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规模以上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3件左右, 建材关键装备制造加工企业的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0%以上。在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新型墙体材料等产业形成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建材新兴产业及制品的工业增加值达到建材工业总量的50%;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5%左右, 烟粉尘排放总量削减30%,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2%, 氮氧化物总量削减40%;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比“十二五”增加12%左右,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总量的15%~20%。建材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0万元/人, 建材新兴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十二五”提高30%以上。全面实现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2020年目标, 迈入建材工业强国的行列。

4 重点领域及关键共性技术

“十三五”时期, 建材行业的技术提升与转型升级将围绕高性能材料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及建筑材料绿色、高效、智能、低碳制造及应用开展系统研究, 强化机械装备模块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和零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集成化等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实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 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促进智能化时代的产业变革, 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行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4.1 水泥行业

在推进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及装备新技术开发的基础上, 水泥材料着力向海工、核电、油田、隐蔽工程等特种用途及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重点加强水泥制造过程污染物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模糊控制策略等前沿技术攻关;重点开发高能效低氮预热预分解及先进烧成技术, 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 水泥窑废弃物安全无害化协同处置成套技术与装备及替代燃料技术, 原料、燃料均化配置技术, 窑体氮氧化物消解和窑尾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新型低碳高标号、重大工程建设用多品种特种水泥熟料生产技术, 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滤膜袋收尘技术, 单机设备智能化控制神经网络架构及多因素智能分析技术, 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等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及装备新技术;开展复杂服役环境下特种功能水泥矿物特性、微结构设计、水化过程控制机理及性能演化规律等基础研究, 建设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管控一体化技术示范工程和硅酸盐基、硫酸盐基及铝酸盐基等特种功能水泥材料生产示范线。促进我国水泥工业在功能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 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在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大规模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壤、工业危险废弃物和陈腐垃圾等领域实现超越, 实现水泥企业在产能严重过剩宏观环境下的绿色转型, 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

4.2 平板玻璃行业

着力向汽车前风挡玻璃、飞机、高铁、高档建筑装饰方向及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重点开展窑炉结构三维仿真数学模型等基础研究, 建立高熔化温度、大粘度、难均化、不易澄清、料性短的特种玻璃温度场、流动场物理模型;攻克极难熔特种玻璃生产熔化和澄清工艺和技术, 高强超薄玻璃全自动拉边技术, 退火工艺精确控制技术, 高强度、高稳定性柔性玻璃制备技术等前沿技术;开发玻璃表面多元组分复杂化合物微结构调控技术, 大面积、均匀、稳定镀膜技术;开发平板玻璃节能窑炉新技术, 玻璃熔窑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余热发电一体化技术, 浮法玻璃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开发玻璃四轴搬运机器人、智能自动机器人铺纸机以及平板玻璃垂直堆垛机、数控拉边机、新型垂直搅拌器、熔窑组合式投料装备等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关键装备;开发新型节能Low-E玻璃、真 (中) 空玻璃, TCO、高世代平板显示器TFT-LCD等特种功能玻璃 (基板) 技术和成套装备, 建设高世代TFT基板和盖板玻璃、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多功能镀膜玻璃、高性能复合防火玻璃等产业化示范线, 降低能耗及污染排放水平, 提升中国浮法玻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在浮法玻璃制备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3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重点开发薄型建筑陶瓷砖 (板) 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 连续球磨工艺技术, 新型干法制粉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 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 新型高效煤气化 (自) 净化技术装备, 陶瓷装饰用喷墨印刷技术装备, 激光打印技术装备, 新型自动陶瓷砖捡选包装技术, 粉料标准化和功能喷墨墨水等;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 卫生陶瓷低压快排水成型技术, 高压成型技术, 卫生陶瓷智能化生产技术及成套装备 (包括具有自学习功能的机器人施釉技术、卫生陶瓷初始模型3D增材打印技术、卫生陶瓷注浆机器人、卫生陶瓷修坯机器人、卫生陶瓷装窑机器人、卫生陶瓷智能化高效干燥系统) , 模型研发NC加工技术, 抗菌自洁新型色釉料制造技术, 提升卫生陶瓷智能化及健康使用功能等;开发低品位原料应用和利废型新产品生产技术, 原料标准化及柔性精确自动配料技术及原料全指标在线监测校正系统, 宽体节能窑炉, 低温烧成技术, 余热利用技术, 机器人应用技术, 自动储存转运生产线, 智能化立体仓储技术, 高效收尘、脱硫、脱氟技术与装备等共性技术,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创意设计与制造技术, 研制陶瓷基适宜居住装饰的功能性新材料 (隔音、杀菌、清新空气等) , 实现建筑卫生陶瓷设计和制造世界知名品牌的突破。

4.4 建材新兴产业

聚焦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硅、石墨烯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生物医药产业的微创医用材料, 服务并配套于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材料, 着力研发并拓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的应用领域, 为提升建材工业制造水平和向高端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高性能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制造技术, 发展高性能纤维预成型体设计制备技术、高性能纤维热固性复合材料、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低成本、高效率成型技术, 完善并提升大型化、高性能化、轻量化兆瓦级低风速叶片和超大功率 (5MW以上) 海上风机叶片制造技术, 纤维增强树脂基大型复合材料制品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等产业化技术;突破结构复合材料增韧和耐高温复合材料技术, 扩大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 促进结构复合材料产业规模发展;突破结构吸波、结构透波、结构导电等功能复合材料技术, 实现结构型功能复合材料系列化和基本产业化。

重点研发高性能功能膜材料产业化及装备技术, 先进陶瓷材料及部件 (包括先进陶瓷粉体低成本、绿色制备技术, 高性能复杂形状陶瓷部件近净尺寸高效成型、快速烧结技术及评价等) 制备技术, 特种功能晶体生长及其加工工艺、器件设计与制造、生产装备关键技术, 高频、大功率、耐高温、抗辐照半导体微电子材料制备技术;重点突破高可靠性氮化硅轴承球等系列化产品产业化技术, 薄壁、高强超特高压输变电电瓷系列化产品产业化技术, 大尺寸高均匀ALON透明陶瓷制备技术, 高光输出、快衰减、大尺寸Ce:La Br3闪烁晶体产业化技术, 超低膨胀微晶玻璃产业化技术, 微创医用激光光纤产业化技术;建成多功能陶瓷纤维复合过滤膜、高性能非氧化物陶瓷系列产品 (氮化硅、碳化硅陶瓷等部件) 、超特高压输变电电瓷系列化产品、高水平闪烁晶体及器件、高品质石英玻璃、低膨胀微晶玻璃等示范生产线。有力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重点开发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及环境友好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发石油催化裂化用抗中毒催化剂载体晶形控制、设计、性能调控技术;开发高耐蚀预水化防渗材料生产技术, 高真空度控制与吸附柱撑离子交换功能强化技术;开发中低温SCR催化剂高活性原料粉体合成与成型技术及氮氧化物烟气处理材料成分设计、生产技术;开发高性能保温、隔热、绝热节能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高性能助悬浮、缓释、增稠环保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难处置工业废水高效净化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饲料脱霉用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土壤生态修复调理矿物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发非金属矿干法超细粉碎分级设备大型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大幅提升我国非金属矿物材料研发和应用水平。

4.5 新型墙体材料行业

针对我国未来极低能耗建筑 (被动式房屋) 的发展需求, 研制满足于被动式房屋极低能耗要求的高效绝热材料、防火隔离带绝热材料、自膨胀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气材料, 轻质自保温夹芯复合墙体材料等关键材料。研制工业化、装配式绿色建筑用三板体系需要的新材料与建筑部品;研究建筑装饰装修、节能材料模块化选取与搭配技术, 应用于复合夹芯墙板等部品中的超轻质泡沫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制备技术;满足未来工业化、装配式绿色建筑轻质、保温、节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需求。研发适应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绿色、生态性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及塑料异型材、管材等新型有机化工建材。重点研究围护结构中的墙体与屋面体系, 突破关键应用技术, 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进程。重点开发轻质高强保温砌块和预制建筑墙板, 低导热高强度发泡陶瓷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墙板及砌块, 包括高性能泡沫混凝土与轻集料混凝土墙体自保温系统成套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技术;农村建设用建筑保温材料, 外围护结构保温用材料以及岩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温陶瓷板等A级防火保温系统, 研发超低能耗建筑配套建材技术, 形成一批适应建筑安全要求的节能、环保墙体主导材料体系, 满足不同气候条件区域绿色建筑对绿色建材的增长需求。开发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建材, 增加城市涵养水分能力。开发烧结墙材生产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泥技术及装备, 解决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置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技术、尾气处理等问题。

4.6 混凝土及制品行业

开展极端环境下混凝土材料耐蚀抗裂机理、服役性能评价、微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原理, 化学功能材料分子设计和构效关系等基础研究;攻关混凝土密实、抗蚀、抗变形用化学功能材料和矿物掺合料的设计、生产和应用技术, 低能耗高抗裂混凝土制品及高性能预拌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混凝土材料高性能化、绿色化和多功能化技术 (包括混凝土的高流动、高抗裂、高耐久、超高强、超高韧、超早强性能, 密实、抗蚀、抗变形用化学功能材料和矿物掺合料的设计、生产和应用技术) , 混凝土结构防护、基体防腐和钢筋阻锈关键技术, 极端环境抢修抢建用混凝土及智能制造技术, C80低收缩高强混凝土以及超高强超高韧性防护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 混凝土3D打印技术等, 开发自密实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生态静水混凝土、光催化混凝土和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其他混凝土技术。研发、完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技术, 建设远程高程泵送混凝土生产示范线和混凝土智能制造示范线等, 开展长寿命混凝土在极寒、海洋离岸、高辐射等环境应用示范, 提升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水平, 完善混凝土预制构配件的通用体系, 满足海工、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要求。

4.7 耐火材料行业

以无铬化为方向, 重点开发水泥窑用低导热轻质高强耐碱砖、低导热高强抗剥落砖、低导热镁铝尖晶石砖、镁铁铝尖晶石砖、低导热硅莫复合砖。以高性能化为重点, 研究开发微纳米增韧型浇注料、高温喷补结合材料、轻质高强耐碱耐火浇注料、自流式耐火浇注料、干法喷涂料等低导热长寿命耐火材料, 玻璃熔窑用低导热熔铸AZS砖、氧化铝格子砖、高强高密度硅砖、抗蠕变锆英石砖、烧结氧化锆砖、大型整体U形熔铸Al2O3流槽砖等材料, 为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5 保障措施

(1)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在中国建材联合会的统筹组织协调下, 联合各有关专业协会、地方协会推动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织的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下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争取国家立项、行业立题、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 科学有效地推进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工作。

(2) 争取良好政策环境。

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企业继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的同时, 积极争取其他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对国内外建材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研究, 做好政策预研工作, 协助政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建材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3)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创新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 整合行业科技资源, 以行业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 营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线下研发公共科技平台, 提高项目的研发效率与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联盟的优势, 形成合力, 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示范。

(4)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针对建材行业传统建材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建材产业发展缓慢造成行业结构失衡的严峻挑战, 建立健全建材行业标准创新工作体系, 创新标准制修订体制机制, 加快协会标准的创新和发展, 加快落后标准修订和满足建材新兴产业及新材料发展需求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加快标准国际化步伐, 为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 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技人员自办、领办企业。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兼职。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新动能。

(6) 拓展国际技术合作。

上一篇: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句子下一篇: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教学设计 教案